质量守恒定律范例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1

先学后教模式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从根本上说,先学后教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顺序,将学生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将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监督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教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通过探究与交流推导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只能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进行适当的帮助。此时,学生就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资源进行自主探究,进而得到更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总结学生探究的结果,要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先学后教模式,教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使得初中化学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换言之,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自主实验得到化学结论,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监督学生的操作,防止学生出现违规操作。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到实验器材的用法,能够在积累化学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结语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2

关键词:生长点;疑难处;策略运用;科学探究

化学这一学科本身就是对自然进行科学探索且充满探究意识的学科。化学的发展历史无疑就是人们对大自然规律进行探寻的记录。科学探究在化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科学探究能够使人们以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本质,以科学的技术对相关概念及规律进行正确验证,没有了科学探究,所谓的学习也只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复验证与实验。所以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意识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之一。科学探究是《化学课标》提倡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自我意见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所得出的见解进行解释,从而提高课堂的互动氛围,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探究,应注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在知识的根源上进行科学探究,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工作是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这一学科,所以在某些方面不能够正确理解,这时,化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检索旧知识,达到“以旧引新”,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这样,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就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焦点。如“离子”的教学中可先复习原子的构成,从而“提出问题”——“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给学生提出尝试探究的具体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预测,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探讨,进行意见交换,从而结合多种不同猜想方案:(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杂乱无章地运动,没有任何规律。(2)就像人造卫星围绕地球旋转一样有固定的轨道。(3)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区域内绕原子核高速旋转运动,分层排布——旧知识迁移。同样,为了突破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可采用“互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层层铺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可先让学生回顾空气一节中学习的稀有气体的性质,再引导学生观察1~18号原子中稀有气体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目,之后,师生共同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新知识进行概括与总结。初中化学教学中,物质性质的多样化的学习又是一个生——生和师——生互动的探讨过程,也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例如,在学氧化硅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对悬浊液溶液的学习放在二氧化硅化学性质研究之前,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二氧化硅所具有的化学性质,还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给学生带来溢于言表的心理愉悦。类似的探究,由于教师抓住了构建新知识的生长点,夯实了科学探究的基础,并利用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氛围中明确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把分散的知识点链接成线,形成网络,使之更系统化,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2在知识的疑难之处进行科学探究,有助于知识的简化

化学是建立在对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分析总结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而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初步形成化学概念和认识化学规律的。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以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分析总结来自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组实验探究。有的小组的学生设计出白磷燃烧的探究方案。还有的小组的学生的设计出探究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探究过程中要求让学生注意观察:(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及现象;(2)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对比思考:反应前、后物质(或物体)的总质量的变化情况;这样,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并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最后教师在评价得出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的结论后,再次提出问题:验证该定律仅观察实验现象有不同结论吗?再组织学生探究稀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与镁条燃烧的反应,此时围绕学生理解的疑难之处,我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上述两个实验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学生经历具体的实验探究和“再探究”的过程,此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水通电分解、氢气燃烧生成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等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突破难点,再让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这样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与分析来做出对实验现象正确的解释,从而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由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微观实质的得出来自学生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以及学生实际观察,分析与讨论所得出的,所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更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也更为扎实。这样的科学探究使学生印象深刻,体验了化学原理的再发现过程,也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同时明白了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主动建构了对知识进行认知与验证的相关步骤,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习方法。

3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上进行科学探究有助于学会学习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3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应用实例

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是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网络课程资源[1]。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用途广泛;半结构化、易于扩充;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近几年,笔者制作积累了一些初中化学微课作品,可使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一、学段衔接阶段,激发学习兴趣

微课内容短小(中小学微课一般在10分钟以内),在学段衔接阶段,选择一些学生关注或关心的话题,融入浅显的化学知识,能使学生快速地了解化学学习的内容,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由于微课声情并茂,情景真实,还可辅以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所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2]。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段衔接阶段的微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不宜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宜讲述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展示化学变化中的奇妙现象,揭示化学和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通过微课真实的展现,使学生亲身感受化学的意义,调动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启发他们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进而产生自主深入研究的欲望。学段衔接阶段,适合制作微课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有“元素周期表”“蜡烛燃烧实验”“空气”“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等课题。扫图1中的二维码可观看笔者制作的微课“水的组成”。该微课介绍了水的组成揭秘史,演示了电解水实验,推理了实验结论的得出过程。学生观看后,对“水”这一身边物质和化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还利用导线、硬币、干电池等生活中寻找到的物品,自己操作了电解水的实验过程。

二、新课教学阶段,突破学习难点

微观世界是抽象而神秘的。因其抽象,学生望而生畏;因其神秘,学生渴求了解。抓住学生的这种矛盾心理,对于一些微观概念较多、较复杂的课题,可以借助微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要求学生能从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会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在新课教学阶段,该课题的实验多、抽象概念多、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注意事项多。以上“三多”,极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突破不了难点,一遇到称量结果为“质量变化”的实验,就容易被现象所误导。因此,笔者制作了微课“质量守恒定律”(扫图2中的二维码观看),要求学生课前自主观看。该微课主要内容有三点: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从理论角度推出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然后,通过对比碳酸钠与稀盐酸分别在敞口装置和密闭装置中发生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使学生认识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要领。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多个化学反应实例,学会解释一些看上去“不守恒”的实验假象。学生通过课前的微课学习,主观上已经接纳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客观事实,课堂上就有充裕的时间去多做一些分组实验,互相展示和讨论实验结果。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中考复习阶段,清除学习障碍

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已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如果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作和合理利用微课辅助化学教学,就既可以缓解课时紧张的压力,摆脱模块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更可以促进不同能力和发展意向的学生思维深度发展。微课的应用将复杂的化学知识转化成简单扼要的知识点,具有强大的“点”状功能。它可以是单元的某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专题讲解、经典例题突破等。这个“点”碎而不烦,言简意赅,精准独到。利用微课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合理地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比较灵活[3]。同时,微课可以循环播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理解和深化,从而学有所得。

1.借助微课,总结常用方法

复习阶段,在归纳一般规律、总结常用方法时,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反应速度、领悟能力等不同,个体差异是巨大的。有的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有的学生一点就通,也有的学生则需要反复演绎。这样就会造成:课堂上老师讲少了,很多学生没学会;讲多了,又有学生不耐烦。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微课辅以课前或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例如,在复习《物质的鉴别》时,学生普遍感觉最难掌握的,是在不能使用其他物质的情况下鉴别物质。笔者就制作了一节微课“无试剂区分”(扫图3中的二维码观看),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该微课教给学生遇到无试剂区分时的常用方法:一看、二闻、三混合,重点结合实验介绍了“两两混合”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速度,在课前多次观看。如果课堂上解决问题时又产生了困惑或障碍,还可在课后继续反复观看,直到顺利掌握为止。

2.借助微课,创新实验拓展

复习课上,教师很少再做演示实验,主要是因为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在新课教学阶段已经全部做过一遍,没有必要再重复。且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设计,基本都是为了突出某个知识点,不符合复习阶段“知识网络化”的要求。所以,复习课上的实验大多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创新实验。这些创新实验,往往是多个实验的组合,通常需要的仪器、药品种类较多,前期准备工作也相对复杂,不太适合在课堂上现场演示。教师可以将这些演示实验录制成微课,即使多节课连堂,也不会影响实验效果,还可以提供给学生课后反复观看或者模仿操作。例如,笔者在复习阶段录制了一节“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创新微课(扫图4二维码观看),用三组对比实验帮助学生梳理了有关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密度大小、水溶性以及与碱的反应等性质,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下册第八单元和第十单元中与二氧化碳有关的知识点,通过十分钟的实验,融为一体。

3.借助微课,分析典型试题

复习阶段少不了纸笔测验反馈。对反馈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后,教师往往会挑选得分率较低的题目进行集中分析。但是,这种分析方式往往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求,那些错得比较“有个性”的个体,在纠错时可能未得到及时的帮助。在专题复习时,一些类型相同的题目,例如实验探究题、推断题等,虽然考查内容不同,但是解题方法上有相通之处。课堂讲解时,由于题目篇幅较大,学生阅读时间较短,导致学生领悟不到位。教师可以将这些典型试题制作成微课,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也使课堂得到了有效的延伸。例如,笔者在整理南京市近年中考原创实验探究题时发现,这些试题虽然起点很高,但往往落点较低,考生只要在考场上克服畏难心理,平时注重加强阅读训练,是完全可以顺利解答的,于是制作了微课“读懂资料抓准知识”(扫图5中的二维码观看)。该微课以2016~2018年南京市中考最后一题为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试题资料。

4.借助微课,归类讲解专题

中考复习阶段后期,少不了专题复习,通常包括实验专题、计算专题、推断专题等。专题复习的难度应根据学情确定,一般课堂上侧重基础复习。一些技巧性较强的专题复习,更适合制作成微课,供给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性学习。例如,笔者将“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关计算”等基础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了系统复习,而将一些需要应用技巧解决的计算问题制作成微课“技巧计算”(扫图6中的二维码观看),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观看。该微课结合中考真题,着重讲解了“差量法”“守恒法”“极值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事实证明,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不仅避免了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比在课堂上的全面灌输效果好。总之,微课是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进行辅助教学的模式。精心设计的微课能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2]张金凤.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在线,2015(11):40-41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4

【关键词】守恒法;高中化学解题;应用分析

1.引言

在化学解题当中,守恒法是经常应用到的一种解题方式。在化学物质反应过程当中,生成物与反应物总质量、物质当中原子总数、化合价升降总数等都具有着守恒关系。在我们实际化学题目求解当中,在实际使用守恒定律时,不需要对途径变化以及整个过程的细节过于纠结,仅仅对反应过程当中部分化学、物理量的相互作用当中的开始形态以及最终形态进行考虑即可,不仅将免除复杂的数学计算,且在对整个解题过程有效简化处理的基础上实现解题正确率以及解题速度的提升。在化学反应当中,其都对守恒定律具有遵守,包括有质量、原子、电荷、化合价以及元素守恒等,对此,在实际题目解答时,即需要能够做好守恒法的重视与重点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等量关系的迅速建立实现问题的快速解决。

2.守恒法在解题当中的应用

2.1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即在一个同周围隔绝的系统当中,无论发生何种化学过程以及变化情况,其总质量都将在此过程当中保持不变。在我们实际问题解答当中,则可以以该原理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反应物总质量相等原则的应用做好计算推理。例1:有混合物由A、B、C三种物质组成,三种物质在其中的质量分为为25g、10g、5g。之后,在一个密闭容器当中将混合物加热,反应完成之后,发现其中不同物质的质量发生了变化:A为10g,B为21g,且生成有新物质D。求该反应当中反应物同生成物的质量比。面对该问题,如果以普通方式求解,整个题目求解则将十分复杂、繁琐。根据对该题目已知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对参加反应的不同物质质量总和进行确定是关键性内容。即对反应过程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形成的生成物以及参加反应不同类型物质的质量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发现,A、C质量在该反应当中质量发生减少,即为该反应过程当中的反应物,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相减,则可以得到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5g,C为5g。而因B、D质量增加,在该反应当中则为生成物。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相减,B生成质量为11g。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以获得D的质量为9g,进而获得反应当中几种物质的质量比,完成题目的求解。

2.2元素守恒

所谓元素守恒,即在化学反应过程当中,其元素种类以及不同元素的原子个数保持一致,且在物质质量、量方面保持一致。在元素守恒当中,其包括有离子以及原子守恒两种类型,其中,离子守恒,根据反应过程当中,反应前后离子数目恒定对问题进行计算与推导。原子守恒即根据反应过程当中原子个数、种类的恒定对问题进行计算与推导。在以该方式对问题进行求解时,并不需要使用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求解中,只要做好反应前、反应后离子与原子对应关系的寻找,即能够通过守恒关系的简单应用实现所需结果的计算。例2:将0.8mol二氧化碳通入到1L、1mol/L的NaOH溶液当中,在反应充分之后,求所获得溶液当中NaHCO3同NaCO3两者间的质量比。对于该题目,如果根据普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对其进行求解,则需要对该反应过程当中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之后根据题目所知列方程,可以说整个求解过程十分繁琐。此时,则需要能够换一种思路对该问题进行考虑,在反应过程当中,因质量守恒情况的存在,在整个反应当中原子在数目以及种类方面则不会因此发生变化,即在整个反应当中,碳原子与钠离子守恒。之后,则假设两种物质量为X、Y,根据钠原子守恒,即有X+2Y=1mol,根据碳原子守恒,即有X+Y=0.8mol,对该方程式求解后,即可以获得X、Y的值与两者间的比值,即完成该题目的求解。

2.3物质量守恒

该守恒是从微观层面提及的,即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量不存在变化。而物质量受凉则根据反应过程当中某一个物质量总量恒定为基础所开展的计算与推导。在实际解题当中没该方式非常适合应用在多步反应计算当中,能够在对计算过程进行简化的基础上对数学计算量以及步骤进行减少,进而获得计算结果。例3:有KOH固体在空气当中放置一段时间,在对其进行分析测定后,发现其K2CO3含量为37.3%,水含量为2.8%。之后,将1g样品投入到2摩/升、25ml盐酸当中,并使用30.8ml、1摩/升KOH溶液对多余盐酸进行处理,正好完全中和,在中和之后,求可以获得的固体质量。通过对该题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题目当中,其数字相对较为复杂,且化学反应较为复杂。如果按照普通方式在联系反应化学方程式以及物质量进行计算,则较为繁琐。对题目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KOH同K2CO3同盐酸发生反应之后,都将获得KCl,在该反应当中,盐酸使用过量,使用1mol/LKOH溶液处理之后恰好中和,之后全部行程KCl,即蒸发过程当中获得KCl固体。而根据氯离子守恒则可以了解到,该溶液获得KCl当中的氯离子,都是来自盐酸当中。由此则可以进行计算,获得固体质量。

3.结束语

在我们高中阶段学习当中,化学是一门重点课程,在化学题目求解当中,经常会涉及到部分反应过程、计算过程较为复杂的题目,对于这部分题目,如果以传统方式求解,则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且不能够保证求解的准确性。在上文中,我们对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可以说,在实际化学解题当中,守恒法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一种解题方式,通过该方式的科学应用,则能够实现复杂问题的技巧化以及简单化处理,有效提升解题准确度与效率。在实际解题当中,为了更好的做好该方式运用,则需要做好不同类型守恒法特点的掌握,以此为基础对题目当中存在的守恒关系进行挖掘,之后通过方式的巧妙选择实现问题的正确求解。

【参考文献】

[1]周萍.高中化学复习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06)

[2]章细宏.守恒思想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06)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5

初中化学是一门抽象性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既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且还能把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借助实验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先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石灰石,然后再添加适量的稀盐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试管中产生出大量的气泡,然后再通过实验证明此为二氧化碳,结合现象: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实验中产生出来的二氧化碳怎如何才能收集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研究,同学们很快就能发现可以借助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二氧化碳,还可以在试管的管口处加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借助简单的实验就能很容易地引出简易发生装置。所以说,在实验教学时,创设简单的实验情境,既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思考问题以及创造方面的能力等。

2注重应用性,拓展知识水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应用性,还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教材作为中心,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逐渐得出实验结论。例如,在探究用酒精灯给试管内的溶液加热时,尽管在教学时,教师强调很多次,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还没有进行预热,就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中下部这一状况,指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给玻璃杯直接加入开水后杯底脱落的实际现象总结,再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解释这一现象,结合生活实际,适当拓展,学生以后再遇到这一情况时就会很少再会出现同样的错误,而且还能掌握加热前擦拭试管外壁的水以及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直接用冷水冲洗的方法与好习惯,久而久之,同学们的解题能力也能够逐渐得到提升。

3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时,演示实验是最能调动学生情绪的一个环节,而且还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新教材的使用涉及更多的实验,几乎所有的单元与课题都设置不同特色的实验,因此,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新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有些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也有些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与验证,还有些是属于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方面的。例如,在探究“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实验中,笔者就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适当加以改进,使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慢地通入氧气,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热水中的白磷和氧气接触之后,也逐渐燃烧起来,进而有火光的现象出现。演示结束后,笔者请同学们就实验现象思考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却不能燃烧呢?水中的白磷到底需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够燃烧呢?红磷能不能燃烧呢?接着,笔者再继续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把少量的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加热,请大家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再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教材内容后,归纳总结出燃烧需要的条件。实践教学总结,这样的教学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能对相关知识点记得更牢。

4鼓励学生探究,促进自主学习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6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观赏性、趣味性的特点,而且化学实验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化学方程式的本质,能深深吸引学生,也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观察化学物质的本质.

二、“微观———化学方程式”教学

借助多媒体从微观层面进行化学方程式教学,呈现出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让学生更深层次观察到化学物质的构成与本质,感受化学反应的神奇.例如,在可逆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flash动画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的微观状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化学平衡概念.这种动态化的演示对学生而言具有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又如,在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中,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能挖掘出化学方程式更多隐藏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化学知识点.

三、“质量守恒———化学方程式”教学

所谓质量守恒,就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跟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而且各个元素的种类以及原子总数都没有发生变化.借助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极具指导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性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这些知识.

四、“巩固———化学方程式”教学

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有关知识后,教师还要进行一个环节的教学———巩固教学.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或是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反应原理等都能知识都应用进去,达到巩固强化知识的目的.在宏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书写某一类化学方程式的通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微观上,教师可以借助叙述问题的方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以及思考问题的正确逻.

五、结语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7

化学教学工作主要是以实验为主,用于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加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但由于某些学校自身管理模式的不完善,导致在化学演示实验课程分配、设计、实验器材无法满足正常的化学教学工作,从而加大了教师授课的难度。

一、保障演示实验的清晰性特点

在化学课程中,可以选用一些化学反应较为明显、颜色变化幅度较大、有气体产生的化学材料,在给学生带来视觉上冲击力的同时,达到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而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应将试验台放置在较为开阔、学生能够清晰看到的区域,并在某些不易造成安全事故的演示实验中,将学生分为相同的小组,让学生自主进行化学实验的演练工作;或者教师可以提前进行化学实验,利用视频的方式将其播放,进而达到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化学材料的实验反应。例如,在进行《酸、碱、盐》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先对酸、碱、盐的含义进行讲解,探究浓硫酸、浓盐酸、盐酸、稀硫酸、烧碱、消石灰、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特性,并加深学生对强酸、强碱的强腐蚀性印象,同时还要确保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无任何安全事故的出现,之后再进入化学实验过程。众所周知,在某些水溶液中可以产生可自由移动的离子、分子,从而使溶液拥有导电的现象,该实验所需材料为盐酸、硫酸、硝酸,实验期间分别将这三种材料加入水中,然后对水实施通电通过观察得到结果。而实验数据表明,加入这三种材料的水溶液都可能够产生电流,由此可见该三种材料都可在水中产生自由移动的分子、离子。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盐酸、硫酸、硝酸三者之间的特点,并写出化学离子式:HCL=H++CL-;HSO4=2H++SO42-;HNO3=H++NO3-,以及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三者之间的物理性质。

二、利用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思考、动手能力

实验中,化学材料使用的大理石与稀盐酸是真实存在化学反应,并在反应中吸收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而这种化学实验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直观上的感悟。通过对化学材料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实验时,教师采用两种化学实验装置,一种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装置,另一种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装置,之后进入化学实验过程,并提出实验内的锥形瓶为何要进行密封等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带着问题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而通过化学实验的证明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避免锥形瓶内因压力过大造成瓶塞弹出现象。同时,教师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将材料的化学反应归为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并总结“五定、两变、一待定”的化学反应规律,其内容为:宏观不变因素:元素种类、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微观不变因素:原子种类、数目、质量等;宏观变量因素:物质的种类;微观变量因素:分子的种类;待定变量因素:分子的数目。此外在对质量守恒定律定义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第二,质量守恒定律主要是指化学材料的质量不变,而非其形态、体积不变;第三,参加化学反应的质量总和应包含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第四,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应包含所有生成的物质,例如,气体、沉淀物质等。

三、完善化学演示实验的完整性、合理性

初中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缺乏专业的化学实验理论知识,因此在实际化学实验中无法得到预定的效果。甚至由于化学材料添加的顺序不当,还会导致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这一情况存在教师应以身作则,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提前设计好化学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了解每一个化学材料自身的特点,利用科学的手段认真、仔细地完成每一步化学实验。同时,在进行易燃、易爆化学材料实验过程中,应事先做好应急措施,避免事故突然发生,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提高学生理解、观察、分析能力的同时,提升化学教学工作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在化学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充分地发挥化学演示实验自身的优势,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作者:柳兰梅 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

第二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教学

摘要:

新课改要求化学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基点,大力开展探究实验。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严重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本文从初中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入手,对实验内容的选择以及如何设计实验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新课改后,我国教学标准明确提出要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点。尤其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化学本身就是基于化学反应的一门学科,探究实验更是化学家得出化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因而开展探究性实验理应是化学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但是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下,许多学校和教师还处在观念的转变期,很少能意识到在初中阶段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部分教师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学生去做探究实验,因而演示性的实验仍旧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水平,研究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方式和教学引导方式,对于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化学探究实验设计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

每个探究性实验首先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探究的每一个步骤也需要设计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整体实验是为了探究什么原理,探究过程中实验品、实验条件的设计又是为了向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这样具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设计,整个探究实验才有实际的意义,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创新探究原则。

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的内容和模式进行探究实验,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实验设计的内容具有创新性、探究性,可以借助教师的创新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活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去发散思维、创新探究。

3.切实可行原则。

再好的想法都要能落地才能称之为“好主意”。探究实验也是这样,如果探究实验不能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开展,或者超出了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范围,学生难以融入其中,那这样的探究实验是无用的。切实可行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激发继续探究的欲望。

4.实时安全教育原则。

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保证学生的安全是基本规范。因此,实验设计要力求装置简单、操作规范、安全,在实验结束环节要对有毒物质进行无害处理,使用药品时也要注意节约。教师在平时以及实验中也要时刻进行安全教育,以防患于未然。

二、探究实验内容的选择及呈现方式

探究性实验的实验内容既要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又要是学科知识中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进行探究,初中化学实验室也并不是能满足所有探究性实验的实验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合理筛选探究实验的内容,并选择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呈现方式。

1.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择来源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内容的选择来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①教材。教材中会提及到许多化学实验。对于这部分,教师不能只进行传统的演示实验,而要满足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心理,着力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整个过程。比如,对于教材中提及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化学实验室的资源,请学生们一起进行探究学习。②生活现象。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现象。比如,厨房里炒完菜洗过的铁锅如果不把水擦干,再次使用的话会发现有一些红色物质。教学中不妨根据类似的生活现象,带领学生探究生成的新物质的成份。教师还可以据此与学生探讨洗油锅的时候用洗洁剂和不用洗洁剂后铁锅放置一段时间后的不同现象,并分析原因。师生把生活话题的探讨延伸到了化学探究性实验,对于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十分有益,还能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促进知识教学的生活化。③学生自身的发现与疑问。在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材提及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或者相关实验的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等等,学生也会有存在疑问的部分,对于教材和老师的论断,学生的这种疑问与发现是弥足珍贵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实验,选择具有实验价值且操作性较强的问题,把学生个人的疑问放在班级面前进行讨论和实验探究。这样也会激发学生思索化学、学习化学、探究化学的兴趣和习惯。

2.化学探究实验内容的呈现方式

探究内容如何设计呈现也会影响到整个探究实验。在此提供以下几种建议:①图文结合,巧用视觉冲击力。单纯的文字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单一的文字也会使简单的实验看起来很麻烦。因此,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探究内容,精美的图片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对相关的文字材料进行细化阅读。而且,图片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实验的重点,避免文字过于繁杂、枯燥的描述。②巧设习题,融入探究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习题的形式呈现探究性实验的内容,选择一部分以往的题型进行修改,融入新的探究性实验的内容。这样,学生在思考这些习题时,就会融合运用曾学过的知识对内容进行探究、思考,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的化学实验探究思维。③在实验演示中揭露探究内容。教师借助教师和学生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或者问题,产生出新的探究内容,从而让学生以此为探究课题展开新的探究实验。这样的呈现方式保持了化学思维的连贯性,用一个化学实验引发新的化学探究实验,也有助于学生对原有的演示实验有更全面的了解。④借助多媒体呈现。总有一部分化学实验无法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操作。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替代演示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实验过程,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化学探究实验中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让学生自我观察,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对新问题进行思考。这也是探究思维的另一种培养形式。

总之,本文提出了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并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及内容呈现方式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在这些教学指导下再结合具体的探究实验进行教学,对于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具有实际的意义。

作者:练文兴 单位:福建省武平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郑长龙.中学化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5-26.

[2]郭玉洁.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J].读与写,2013(11).

[3]王兴平.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与研究[J].科学大众,2013(8).

[4]高俊芳.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24).

[5]杨柳.重视探究培养,提高实验能力--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J].基础教育研究,2014(12).

第三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现在的教育教学在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中,人们意识到比起中学教学中仅仅是教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探究化学知识过程中的能力更为重要,教师应该懂得在教学中不断教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性地按照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弊端,正在寻找一个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而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不同于以前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化学本身和其他学科不同,它需要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不代表学生只要看着老师做,照着学就可以了,现在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互相谈论和探究并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此同时,在讨论和思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学习中的到乐趣,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喜欢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自身能力,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其二,现在不是像以前一样是统一的教学模式,现在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要懂得结合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和学习的联系性,从而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单单是理论并且能适应社会,改变以前的教育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应对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

二、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1.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地去验证和操作,并从中发现问题得到结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够让一直有实验的热情。而不像之前,教师自己做一遍实验,学生跟着学一遍,学生会觉得十分枯燥,失去实验的乐趣。而现在学生自己操作,自己讨论,激发学习的乐趣,并喜欢学习。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在相互讨论和自主的实验过程中,都能锻炼自身的能力。学生分组谈论问题,不但能够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和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更能够相互合作,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这些都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三、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1.通过实验情境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不能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应通过老师的经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事例,讲解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想要了解实验和理论。这样,老师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更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验情景,例如白磷的自然现象,充分了解白磷的特点。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解答学生的疑问,组织学生能够积极地发现和理解实验中的问题和内容。

2.通过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在课堂,不应单单是照着做实验,可以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在组内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的进入学习中和了解实验的问题,并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够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为以后生活和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

3.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教育;培养

创新是在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效果,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寻求突破,以更好的方法和方式解决当前问题。当前的九年级化学教学通常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缺少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因此,我们要以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以教材为中心,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校要推动创新教育的开展

在学校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化学学科的灵魂就是多做化学实验,如果一味地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化学教学的效率,以不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化学知识的运用。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强调升学率,严抓课本理论知识,搞书山题海战术,忽视和教师实验课程的教学,也不重视功能室的建设,一些教师甚至以讲述实验代替课本操作,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有的学校甚至连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等这些最基础的实验都没有做过,学生面对仪器不知如何动手,完全没有实验操作能力。因此,作为教学工作的领导者,校方要加大改进力度,提高认识,做好部署。首先,学校要常抓实验教学,为实验课分配一定的课时比例,为实验课程的开展创建足够的物质基础;第二,要加强教师的教研和培训,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使教师得到不断的提升。

2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常常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主要依据,进行机械式的教学,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固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难以养成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实际能力,使化学学习停留在理论和表面。这样,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一种任务、一种负担,对学习难以产生兴趣。因此,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视野,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和课外书籍了解身边的化学知识,教师还要适时的渗透化学知识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家的传记,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创新能力。第三,教师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呈现给学生的化学知识也是充满趣味的,教师要充分运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视频、PPT、挂图等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以便使学生更轻松愉快的学习化学知识,感受化学学科的无穷魅力。重视化学概念与化学规律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琢磨化学概念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化学学习的规律,比如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理解“参加”化学反应,如何判断参加反应质量的多少;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判断化学反应?对各物质“质量总和”如何理解。通过对化学概念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会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扎实。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不断的质疑,在质疑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教师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提高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

3学生自身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养成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在已有的化学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的努力,钻研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触类旁通的技巧。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不倦探索。那么,学生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呢?首先,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任何一门学问的提高都是以学好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学生学习初中化学需要扎实掌握文本中的方程式、化学概念、反应类型以及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做好查缺补漏,切不可造成知识的遗漏。其次,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要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内,要不断的放宽自身的知识范围,通过网络、课外学习资料和联系生活实践等加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后,学生要多留心身边的化学反应,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比如,家中的一些铁制品存放在仓库等潮湿的环境中比在室外更容易生锈,那么铁生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烧水的水壶中常常会出现一层厚厚的水垢,那么这些水垢是怎么产生的呢?厨房中的醋和小苏打接触会产生气泡,这是什么原理呢……学生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化学知识,学以致用,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初中阶段化学课程教学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定位好自身角色,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好化学学科优势,不断加强创新教育和创新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钻研化学,逐步提升创新能力。总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丰富自己的教学,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解守宗.试述化学教学评价改革的三个动向[J].化学教学,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