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发展现状

文化全球化发展现状

 

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全球化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客观存在。原因就在于文化一旦产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文化发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谁都挡不住(季羡林,2004)。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和灵魂,而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输出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二、文化全球化为中国文学作品   输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文化全球化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高度社会化状态,是人类的文化行为超越民族国家疆界的大规模活动,是各种文化要素(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是民族文化的高度相互依存与融合(张森林,2007)。全球化使我们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进入了一种以市场为主宰的经济大循环之中,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循环中,抓住机遇就有可能迅速发展,反之就必定会成为全球化的牺牲品(王宁,2001)。文化全球化的到来,给中国的大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愿望也日渐强烈,国外掀起了“汉语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及《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旨在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让世界更真切地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2006年国新办与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推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9年我国设立“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工程”,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1年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2012年参加了伦敦书展,这些举措有力的推动、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输出。文化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民族文化必然会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各种文化思潮一涌而来。我们要在维护中国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三、中国文学作品输出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的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用文字记载的翻译始于佛经的翻译,从汉末开始一直持续到宋初,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以及“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促进了第二次和第三次高潮的出现,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在这几次翻译高潮中,主要的流向还是外译中,而中译外始终处在次要的地位。如今,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也随之越来越大,但是文化输出却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版权贸易逆差情况大为改观,2010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种,引进出版物版权16602种,版权贸易逆差从“十五”末的7.2∶1缩小到“十一五”末的2.9∶1,五年间版权输出总量增长275%。但总体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输出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版权数量仍然偏少。   因此,改变版权贸易逆差的状况,扭转文化输出赤字的局面,已经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然而,中国文学作品的输出并非易事。国内著名翻译家除了杨宪益、戴乃迭、萧乾等人外寥寥无几,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译文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如果优秀的文学作品由于译介的水准问题,让外国读者误读,小而言之,偏离了文学译介所要达到的标准;大而言之,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形象会造成一定的损害(陈岚,2008)。国外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中,葛浩文(HowardGoldblatt)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西方学者,在30多年的时间内翻译了4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他的译作深受西方读者的欢迎,提高了中国作家和作品在美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汉学家由于缺乏对小说中一些具体的民俗民情的深入了解,也会产生一些明显错误的译文(陈岚,2008)。例如,葛浩文教授在翻译老舍的《骆驼祥子》时,由于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够透彻,译文中也同样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四、中国文学作品输出的对策分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身处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形成自身的文化优势,有效地抵制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   首先,加大财政方面支持的力度。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定,接下来要加强监督,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比如,建立翻译培训基地,定期对译员进行培训;利用网络资源,搭建译者互动平台,方便译者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对资助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捐赠人或者捐赠单位给予个人所得税或者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于表现突出的译者给予奖励,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著名的翻译家钱钟书、林语堂、萧乾等人都有过留学或海外生活的经历,在真正的英语环境中接受过语言的熏陶,切实提高了英语运用水平。此外,要逐渐形成完善的多渠道的资助体系,资金扶持可以有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化的形式,实行全民动员。   其次,实现中西合璧,强化中外译者、翻译机构、出版单位的交流合作。国内翻译家与国外汉学家、翻译家联手,国内外的翻译、出版机构合作,组建一支掌握双语和双文化的高水平的翻译队伍。   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一方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学作品也会对英美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再者,国外的翻译出版机构更了解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期待,因此,这种合作共赢的设想是完全可行的。   第三,高校改革翻译教学,改变学术界对翻译成果的评价。高校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摇篮,然而在翻译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编写、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高校翻译教学呼唤改革的到来。同时,译著在好多高校是不计入学术成果的,正如陆谷孙(2010)老先生所言:“天上九个缪斯,无一职司翻译;地下学人万千,皆视译事为末技。天眷人顾两阙,译人唯有自娱自爱自尊自强。”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译者从事中译外的热情和译文的质量。#p#分页标题#e#   五、结语   中国文化不会也不能脱离文化全球化而存在,必须以积极的角色融入全球化进程,才能有所作为。一方面,中国文化需要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吸收新鲜血液,才能丰富发展自身;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为中国与外界异质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和“走出去”(陈蕾,2010)。中国文学作品输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使21世纪的中国不但是经济政治大国,而且也要成为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