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动作实践

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动作实践

 

“体态动作”是指通过面部表情、眼神、体态手势等来表达人的感情和态度的无声语言。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动作。”[1]45中班幼儿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好胜、善于模仿、喜爱游戏等特点,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他们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动作经验,但仍缺乏熟练的朗诵、演讲、舞蹈等技巧,因此“手舞足蹈”的体态动作就是他们使用最多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在中班音乐活动中,充分利用体态动作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不仅给幼儿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大胆、勇敢、活泼的性格,使幼儿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享受。   笔者在福州市某幼儿园中班毕业实习中观察到,体态动作在教师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教师在歌唱、音乐欣赏、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活动等各类型音乐活动,无不借由体态动作组织教学。由于体态动作形象生动,易为幼儿理解接受,既变化多样又运用简便,所以深受幼儿与教师的喜爱。   一、中班音乐活动中运用“体态动作”的独特价值   1.培养音乐兴趣,增强其审美体验   兴趣是中班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动力,需要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对于一些抽象的音乐内容,若单纯采用听、说、唱等形式教学,幼儿一时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也难以激发,而体态动作的巧妙运用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幼儿的审美体验。   如《小老鼠上灯台》这首歌曲,演唱时教师引导幼儿:两手握拳伸直大拇指,边唱歌谣,边两手交替抓住大拇指“向上爬”,声调也逐渐升高;用两手有节奏地交叉摇摆表示“偷吃油,下不来”;张开手掌,靠在嘴边做“呼叫”状,对应“喊妈妈,妈妈不在”一句;唱到“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时,两手握拳,手臂在胸前相绕旋转而下,模仿小老鼠从高处向下骨碌着滚了下来的动作,同时声调也逐渐变低沉。   这个体态动作生动且富有游戏情趣的音乐活动既有效激发了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愿望,还增强了中班幼儿对歌曲中音高变化的审美体验。   2.帮助幼儿形象理解记忆音乐内容   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而体态动作就具备了这些特点。中班音乐教材中的角色开始逐步增多,幼儿的学习难度加大,体态动作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形象理解和记忆音乐内容,使幼儿在学得轻松、快乐的同时,增强对音乐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的感知与表现能力。   如在复述《下雨的时候》这首歌曲的歌词时,幼儿总搞不清各种动物的出场顺序。于是,我就让他们熟记各种动物的体态动作:双手握拳,伸直中指和食指顶在头上表示“小白兔”;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其它几指弯曲成握拳状放在嘴前表示“小鸡”;双手手指伸直,曲肘放嘴前,手心向内,然后向两侧平拉开表示“小猫”;“看见”,就用一个食指指着眼睛;“前面”,就用食指指着前方;“说”,就指着自己的嘴。   这几个动作再加上生动的面部表情边唱边做,幼儿很快就能理解并分清哪种动物先出场,哪种动物后出场,什么动物说什么话,歌词的掌握变得十分迅速准确。   3.发展幼儿的审美感受与表现能力   中班幼儿音乐活动中的体态动作常常是一种即兴的表演,即兴的体态动作表现可以有效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与表现能力。在“秋叶”韵律活动中,教师就引导幼儿即兴运用体态动作以表现其对音乐的感受。   教师给一个命题:“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都变黄了,一片片地掉下来了,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片落叶,会怎样从树上飘落下来呢?又会飘落到什么地方呢?”幼儿随着音乐自由做落叶飘动的动作,待到音乐停止,幼儿摆一个造型,老师就逐个启发幼儿飘落在什么地方,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指导他们找到比较合适的动作,继续延伸主题:“突然,有一阵狂风吹来了,落叶们会怎么样呢?”幼儿听音乐充分发挥想象,用跑、跳、弯曲、躺、蹲坐等动作运动身体各部分,去表现他们想要表现的内容。   在此次音乐活动中,教师启发幼儿运用即兴的体态动作,感受并表现音乐的速度与力度变化,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表现音乐情绪和情感的能力。   二、中班音乐活动中“体态动作”的设计策略   幼儿动作的发展一般经历了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从不移动到移动,再到移动与不移动相联合的动作这一发展顺序。中班幼儿控制动作的能力与节奏感等方面的水平较小班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学习一些较为精细的小肌肉动作,如摘果子等等。在做这类动作时,还可以有速度、力度的变化,进行快慢、强弱的对比或表现音乐渐快渐慢、渐强渐弱等,以便进一步培养中班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动作的协调性。   体态动作的设计要点在于准确表意,否则无法实现上述教育价值。同时,动作设计要根据幼儿能力水平、具体音乐内容与教育目的“量体裁衣”。   1.帮助幼儿记忆歌词的“体态动作”设计策略   中班幼儿的歌唱材料常常具有“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的或是较富于动作性”等特点,为此类歌曲设计体态动作时,应紧紧围绕歌词线索,动作宜形象生动、有趣且为幼儿所熟悉。如中班歌唱活动《十二生肖歌》,该歌曲动物种类繁多,每种动物的出场顺序较复杂,机械的教学难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了帮助幼儿迅速理解记忆动物形象的顺序,老师为每种动物配上了形象的动作:“小老鼠打头来”用两个食指碰在一起,表现小老鼠尖尖嘴的特征,将一边手放在胸前,另一边放在头顶,表示“打头来”;“牛把蹄儿抬”则将大拇指和小拇指伸直,其余弯曲,放在头顶的两侧,表示牛角,并作小碎步模仿牛蹄抬的样子……由于设计的体态动作形象有趣,幼儿歌唱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不仅记住了歌词中十二生肖动物的顺序,并且演唱时表情生动,表现力也大大增强。#p#分页标题#e#   2.发展幼儿动作表现力的“体态动作”设计策略   中班韵律活动所选用的音乐常常要求有较强的节奏感,形象鲜明生动。教师在设计体态动作时,应特别注重符合音乐的情绪与节奏,形象尽量夸张,动作可比较大胆,宜充分表现该形象的特点。   如中班韵律活动《木偶舞》,该音乐具有很强的顿挫感,在讨论“木偶跳舞”和我们平时人跳的舞蹈有什么不一样时,幼儿迁移了很多经验,并用肢体动作加以探索。在引导中,幼儿发现人的动作较连贯、柔软,而小木偶动作较僵硬且有停顿,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幼儿按照音乐的特点把自己的生活动作进行夸张变形,改编成小木偶的舞,跟随音乐节奏表现出木偶人的特点。这样既增强了儿童对动作的理解,又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   3.培养幼儿音乐理解力的“体态动作”设计策略   音乐欣赏是以听觉感受为主的活动,但是通过体态动作表演,可以让幼儿不但听到音乐,还形象“看到”音乐的各个不同方面——是连贯的,还是跳跃的;是抒情优美的,还是欢快活泼的,或是紧张不和谐的;是用低音乐器演奏还是用高音乐器演奏……这样的活动增加了幼儿听音乐的兴趣。   由于中班幼儿注意力发展水平有限,音乐欣赏一定要避免让幼儿“呆坐干听”,边欣赏音乐边用体态动作表现是培养幼儿的音乐理解力、提高幼儿音乐欣赏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时应把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来理解,引导幼儿从聆听中引发出自己的感觉,并且用体态动作表现出来。例如欣赏《狮王进行曲》,就可以请幼儿先通过自己的聆听和想象去感受音乐的形象,说说它表现的是什么动物,再用动作来表现这种动物。这样“动、静”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幼儿充分感受和表现狮子王静卧或行进的不同形象,感知音乐的段落,发展幼儿的内心听觉。   三、中班音乐活动运用“体态动作”的教育建议   1.动作突显游戏化,并富于变化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通常记忆牢固且影响深远。教师应精心设计音乐中的体态动作,并赋予游戏的情境,要像游戏那样让孩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体态动作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学习能力以及音乐内容随时更新或变换,让幼儿永远保持新鲜感。   2.充分调动幼儿想象,并全身参与   中班幼儿喜欢想象。伴随音乐自由想象,同时整个身体随着音乐而“律动”,充分感受音乐的内在旋律之美,这一做法特别适宜于中班幼儿。同时,体态动作应避免让孩子长期坐在椅子上,枯燥地跟着教师做简单的手部动作,这会导致孩子音乐兴趣的降低,而应引导幼儿在全身“律动”的过程中情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中。   3.鼓励幼儿人人参与,并注重创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像”。[2]   当全班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地借助身体动作创造性地再现音乐之美时,那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情景:每颗幼小的心灵都沉浸到音乐中,身心放松、精神愉快地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感受、表现音乐,陶醉在音乐之中,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