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介绍演讲稿范例

我介绍演讲稿

我介绍演讲稿范文1

小组活动也可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它是指教师将学生分到异质小组中,学生通过个体努力和组内成员间的互助、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基本理念。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项目教学法,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而小组活动则是最契合项目教学法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的做法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高职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质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各专业特定与共通的语文能力目标,再根据能力目标确立相应的教学项目,组建语文学习小组,要求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项目(学习任务)。具体点说就是以小组成员分工再合作准备最后推代表上台展示的形式组织实施。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成果的展示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在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优势互补,荣辱与共,彼此增进了情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目前高职大学语文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小组活动有着诸多优点,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期待也很高,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容易成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小组之间水平不均衡,影响积极性。

无论是以寝室为单位还是自由组合,成立的项目小组总体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小组成员几乎个个活跃甚至优秀,而有些小组成员性格相对内向,语文素养欠佳。尽管每次活动挺努力,但活动成绩都不尽如人意,组员积极性受挫。

(二)对有些活动项目兴趣不高,质量不保。

比如工科男生多,文科女生多,同样是经典诗文朗诵赛,工科男生的兴趣就不及文科女生。缺乏兴趣也就缺乏动力,所以工科班的朗诵活动质量就差强人意。但比起演讲比赛,无论工科还是文科学生,都对朗诵赛更感兴趣。不仅因为朗诵比演讲更具观赏性,而且因为朗诵材料不需要动笔写,只要找来经典、感人的诗文熟记背诵再朗诵即可,而演讲稿则要自己写作,熟记后再脱稿演讲,相对较难。所以往往仓促准备,甚至敷衍了事,质量当然不高。

(三)单打独斗,影响质量。

在教师布置下一个活动项目后,有些小组会抓阄决定谁代表小组参加,或组内成员轮流,一旦定下来,这次活动就成了某位同学一个人的事了。失去了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再合作的准备,光是推选某个同学参赛,没有发挥团队的力量,也就难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四)认识有偏差,参与面不广。有的学生认为活动是寝室长或组长的事,是好学生的事,跟自己无关,消极对待每次活动。有的学生生性内向、胆小,每逢活动,能推则推,能躲则躲。所以有的小组每次活动都只局限于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或个别积极的学生参加,甚至寝室长全包。参与面不广,违背小组活动初衷。在目前的高职语文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没有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的精神,影响了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三、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因素分析

根据对小组活动的研究与观察,我们发现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学习任务因素

任务因素是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为学生就是围绕学习任务开展小组活动的。在任务因素中,要考虑任务的复杂性程度,如是否需要学生具有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否要求学生用复杂的语言表情达意,是否需要较复杂的双向互动形式。任务的复杂性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应该做到难易结合,按一定的梯度有序进行。比如我们设计的训练项目“自我介绍”这种单向的信息输出训练任务就相对简单,而演讲赛包含多个子任务(写演讲稿和上台演讲)就较复杂。辩论赛对思维和语言的要求最高,而且是双向互动,双方需交换观点,针锋相对,进行争辩,所以这个任务最复杂。除了任务的复杂性外,还要考虑任务的意义,也即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否与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生活紧密相关。学习任务因素的这几个方面将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二)小组成员及合作关系因素

小组成员及其合作关系因素也是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包括小组成员的语文素养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高低、小组成员学习动机的强弱、小组成员的性格特征及其参与程度、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等。一个活动小组,组内成员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我们教师希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帮助带动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进步,但现实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表达能力强的垄断了发言机会,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却不敢发言,不敢上台展示自己。小组成员学习动机的强弱和性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活动的参与程度。文科学生认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很重要,所以学习动机较强,参与程度较高。而理工科的男生,他们认为工作后更多的是与机器而不是与人打交道,所以对这些培养语言能力的活动兴趣不大,学习动机不强,参与程度不高。小组成员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活动参与程度,有些成员活泼外向,能说会道,善于表现自己,便能积极参与活动。有些成员则文静内向,胆小甚至木讷,不敢也从未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当然也就不愿参与活动。小组成员之间如果人际关系融洽,那么合作关系就好,团队的凝聚力就强,活动的有效性也高。相反,小组成员间合作关系不佳,小组活动有效性也就打了折扣。

(三)教师角色因素

在高职大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小组活动,师生的角色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课堂的掌控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活动的引导者、监控者,活动展示的评价者。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角色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后如果就放任不管,活动质量肯定不理想;相反如果能全程参与把控,积极指导点拨,活动的有效性会大大增强。在学生合作准备过程中,教师是否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素材、学习资源,将影响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教师如果不鼓励表达能力不佳、胆小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他们将会不断推诿、逃避直至学期结束。相反如果能积极鼓励并加以个别辅导,将会提振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如能随时掌握小组活动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一起解决,鼓励组内成员积极合作,也会让活动质量更高。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是否能及时以各种方式评价、反馈,是否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是否兼顾评价小组集体和小组个体,教师的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四、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策略探究

(一)有效设计任务

要提高小组活动的成效,学习任务的设计是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本文所提及的学习任务就是我们根据学生能力目标确定的几个训练项目,不包括课堂上的问题讨论。基于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认为,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根据任务因素中任务的意义和相关性等因素,我们确定了自我介绍、读书报告会、经典诗文朗诵赛、主题演讲赛、社会热点辩论赛、求职面试等训练项目。根据任务复杂性的因素,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我们把单向性的信息输出训练如自我介绍、读书报告会、诗文朗诵等训练任务放在课程前半段,把对思维和语言要求较高的、需要双向互动的较复杂的任务如辩论赛、求职面试放在课程后半段。前文已提到,学生喜欢参加朗诵赛而不愿参加演讲赛,因为演讲还得写演讲稿。找出问题的症结后,我们在重新设计时就把演讲赛分成写(演讲稿写作)和说(上台演讲)两个学习任务,两个任务互为先后,互相联系。每小组成员先围绕主题分别撰写演讲稿,再评选出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在此基础上,小组再推选一位擅长演讲的同学演讲。任务分解之后,训练难度降低,训练更有序,活动质量也更高了。社会热点辩论赛就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实际,考虑学生的兴趣关注点设计辩题,可以提供多组辩题供学生选择,这样才有可能辩得激烈,论得深入。另外也要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学制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对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设计辩论训练时可以改变辩论规则,可以以行政班级(一般是两个行政班组成一个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辩论,只设一个主辩陈辞,一个总结陈词,其他学生都可以参加自由辩论。规则灵活,要求降低,参与面更广,“人人参与”的初衷也就达到了。

(二)有效组建小组

分组需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要充分考虑语言能力、性别、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以学生自由组合和教师适当调整相结合的方式为好。自由组合后,每组确定一个组长,组长人选可以由组内成员举荐或个人自荐的方式产生,原则上由组织协调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成员经充分酝酿讨论后给小组命名,力求组名有创意,富有个性或鼓动性。自由组建的活动小组,一般来说凝聚力更强,参与度更高,活动有效性也更佳。当然也可能出现有个别小组不积极、不合作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做思想工作、课外辅导或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以提高活动的成效。

(三)有效组织实施

活动小组组建完成后,教师要向学生强调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项目训练,要求每个成员在一学期中必须代表小组至少参加一次活动,至少上台展示一次,且个人的成绩与小组成绩息息相关,旨在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布置一个训练项目,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教师同时尽可能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素材及资源。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比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读书报告会活动,每小组选择教师给出的系列问题中的三个问题,小组成员先分头查找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再集中分析讨论,得出相对统一的结论,不能统一就都保留。再分头搜集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推选擅长电脑的同学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制作成PPT,最后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这样一种组织方式能避免个体成员的单打独斗,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活动的成效就得以保证。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需全程跟踪、参与和把控,随时向组长了解该组的活动进展情况。学生遇到困难,适时跟进辅导;发现矛盾,及时帮助化解。合作不积极,动员加鼓励。组内鼓励合作,组间强调竞争。每小组在展示合作成果的同时也要进行组间的比赛,促使每小组拿出高质量的成果来竞争。所以为使活动(比赛)更有效的组织和实施,还需要节目主持人。可以事先在全班范围内推举两位主持人,最好是男女搭配。让他们设计活动方案,对赛事作精心策划。优秀的主持和策划能组织好整场赛事,能调动现场气氛,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四)有效总结评价

小组活动一结束,教师就要及时总结反馈。肯定每个小组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会使小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特别要肯定态度端正、积极合作但成绩不够理想的小组,让他们对小组活动保有信心,再接再厉。还要表扬此次活动表现突出或有明显进步的个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在评价方面,首先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了评价的主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达到自我反省的目的,对今后的学习能起到调整或鞭策的作用。而且学生参与了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对组内成员的表现比较了解,所以学生的互评也有相当的说服力。其次倡导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既要重视对小组活动质量的评价,即终结性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及与组内成员合作情况的评价,也即过程性评价。这样能避免单打独斗,扩大参与面。最后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等多种方式。这些评价模式的改变将大大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五、结语

我介绍演讲稿范文2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创新;实训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大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惊人的飞跃式进步。作为普通高校的公共课大学语文来说,在经历了一些认识上的模糊之后,也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尤其在国家倡导文化自信的时候,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更加突显。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对该门课程的开设和教育教学必须深入及探讨。

一、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重视

新中国高等教育模式一开始是承接着前苏联的教育模式的,也就是把高等教育定位为培养专门人才上,于是大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小到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着眼点都是放在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上,旨在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在积极培养“天之骄子”、“顶尖人才”的理念之下,加上当时国内环境的单一单纯,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祖国建设的各种技术人才,成绩斐然,功不可没。直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各大学开始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许多文化素质的课程,比如笔者所在的公安院校,就长期面对各专业学生开设了“文艺欣赏”、“美学”、“音乐欣赏”、“中国文化概论”、“书法”、“演讲与口才”等等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教育对象的转变,一些教育专家提出“大学本质是什么”之问,于是就有了“育人说”、“素质教育说”、“复合型人才说”等等;再后来,也有“创新型人才说”、“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说”,不一而足,在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各大专院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纷纷推出各种举措,笔者所在的大学在政治建校中不断突显公安特色,新开办了一些公安专业,紧密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学生和教师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建构校局合作新模式,如今配合省厅的智慧新警务,创新公安工作的号召,打开我院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办学模式。2018年7月,我院与珠海市公安局联合举行了交流活动,我们了解到,如今公安队伍中首先需要政治素质高、人格健全、有积极奋斗和奉献精神的人才也就是素质高人格健全的人,这让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不是回归了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让人脱离蒙昧、走向文明吗?如果连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那么其他事情都有可能白搭。耶鲁大学的教授也曾经提出,中国教育要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在当今社会多种观念俱存、泥沙俱下的情况下,要保持积极向上、友善感恩、良好的人生初心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珍贵了。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要担负起重任,砥砺前行,为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统观四十年来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是伴随着办学理念的变化而变化的,改革开放之初,多数大学作为必修课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时数均在50至100左右,最著名的是徐中玉先生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该教材中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作品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长期成为经典霸主地位的权威教材,长用不衰。后来不少学校,尤其是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加大实操性课程,就把大学语文课取消了。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早地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文化选修课,这个影响比较大,不少学校也乘势纷纷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即使仍保留大学语文课程的学校也减少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有的改为选修课。这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黑暗期。进入新时代,不少专家发出呼吁应在工科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就在2019年3月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二次会议上,有委员提出议案,建议在全国各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那么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就愈加重要了。

二、加强大学语文创新教育,积极提升和扩展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及教育功能

笔者在高等院校工作了33个年头,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文艺欣赏、美学、唐诗美学、公文写作、公安文书写作、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在此仅就大学语文创新教育略谈一些教学体会,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目的。语文教育包含着对于语文本身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性及其功能性的开掘和培养,而要实现语文教育则必须借助语文教学的手段,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时刻不忘语文本身所承载的巨大内涵的彰显及对其功能作用阐述,并加强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让受教育者真正有着良好的人文素养,旨在为积极传承文化,弘扬优良传统,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长期以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大约有这样几个说法:一是工具课,重点放在字词句,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二是文学课,因为大学语文教材多遴选古今中外文库里的名家名篇,授课老师也多是中文系毕业的,因此自然地把它按照中文系的文学课来讲授欣赏了;三是文化素质教育课,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校开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浪潮,到了新世纪,更是由于通识课的普及,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实际上是受到很大的冲击的,不少高校把它由必修课变成了必选课乃至到选修课,有的高校干脆取消了,改由其他更加实用性强的课程替代。四是新近看到了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老师主张“语文是一种形式训练课,训练的是语言文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实大学语文无论哪种定位,大学语文课的诸多功能在这里实际上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显现的,也就是说其实它具备了至少上述四种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开设并上好大学语文,让我们的大学生国学素养更高、人格魅力更大、语文运用能力更强。第二,深入认识并进一步挖掘大学语文课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外国语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高考还是职称的晋升及出国深造等等方面,外国语成绩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从幼儿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时代,处处以外国语学习为杠杆,学生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外国语,也就相对忽略了对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学习和提升及继承,国民的国学素养没有真正普及,应有的一些传统文化不断丢失,如今是到了要大张旗鼓地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时候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们更要积极挖掘大学语文课的丰富内涵,这里包含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可贵精神,比如仁爱、爱国、积极进取、美好梦想的执著追求、美丽爱情的向往、思亲念祖、怀念亲人朋友、忧患意识、怀古伤今、以古为鉴、不趋炎附势、保持人格完整、尊老爱幼、师生情长等,不逐一而足;也有对于世界主题的关怀,渴望和平、反对战争、向善向美、平淡安详、简朴归真、知足感恩等;更有对于大自然的敬仰与歌颂,高山流水、飞流瀑布、明月白云、花好良辰、田园牧歌、牛羊成群、袅袅炊烟、静谧寺庙等等;还有人这个群体和个体的情感宣泄:痛苦、失望、悲哀、怨愤、无奈、渴望、挣扎、希冀、希望、企盼、遥寄等等,这些都是当代人普遍应有的特质和精神及生存状态。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学习,不断强化和思考这些美好的品质和情感,让大学生树立更加高远美好的人生理想,也有利于他们未来人生的进步。其次,我们要更加注重大学语文课的功能性,比如字词认知、听说读写、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阅读和欣赏的能力等,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升温,大学语文课的应试性更加突显,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申论、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等部分的考点,适当引导和训练,从而让学生们认识到大学语文课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赋闲课程,而是与他们的未来人生息息相关的,只有学好大学语文,才能更好地突现自己各方面的才华和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陪伴他们终身的宝贵财富。

三、强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实训环节的探索

我介绍演讲稿范文3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编辑;同期声

在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工作中,合理发挥同期声的作用,可有效强化节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促使节目的现场感以及表现力得到显著增强。基于此,需深入研究同期声的实际运用技巧,不断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水平,继而充分保证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收视率。

一、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范围分析

(一)现场新闻。这里所提到的现场行新闻便是采访编辑人员结合目前全新的移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新闻现场的实时采访,获取更多的新闻要素,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全方位、信息化呈现给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记者在对当事人进行采访的过程,被采访人员可以将发生的整个事件过程进行描述,还原新闻事件,在新闻现场采访过程中同期声的引入,能够配合对现场环境、声音和人物的描述进行现场直播,在进一步强化新闻事件真实感的同时,引发受众的情感层面共鸣。

(二)调查类型新闻。调查新闻是记者配合各种取证手段的综合运用,在证实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确保观众能够通过证据取证环节的呈现,对最终的实际调查结果信服。记者在新闻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采访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员,通过不同人物对事件的解释,逐步将新闻事件还原。因为每一个人都带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需要记者在逐一查证的过程中证实哪位相关人物的新闻事件叙述更能够让人们信服。这一环节中同期声的引入能够在全面录制各个相关人物思想、说法的前提下,强化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三)社会热点新闻。因为社会热点报道和社会公众的生活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这也使得社会热点新闻始终是百姓最为关注的一种新闻类型。因为百姓只能够从表面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了解,如果缺乏正确的内容引导,尤其是在目前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很容易对舆论引导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官方媒体正确地对社会热点新闻进行传播以及解读,确保受众能够在正确理解新闻内涵,对受众的观念、行为产生正确的引导。这个环节的同期声引入能够帮助受众更为真实客观的理解社会热点新闻地真实状况。

二、电视新闻使用同期声的意义

(一)增强新闻内容真实性。在电视新闻的采访与编辑过程中,发挥同期声的作用,可促使新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尤其是电视新闻直播时,运用同期声可令新闻直播的现场画面以及事物同步进行,以此促使观众充分融入其中。从电视新闻角度来说,进行报道的主要目的在于将新闻事件真实还原,并且对事件进行进一步解读,之后将同期声充分应用到新闻报道中去,发挥同期声作用,保障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二)真实还原新闻现场。新闻采访编辑中,运用同期声可真实还原新闻现场。这主要发挥的是音频与视频等方式的作用,这对真实与全面地展现新闻现象非常有益。发挥各种技术的效用,将新闻解说与同期声的融合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客观地展现新闻的起始过程。

(三)实现新闻元素多元化搭配。将同期声应用到电视新闻的采访与编辑中去,十分有益实现对新闻元素的科学搭配,令新闻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新闻编采过程中,同期声的使用和之后的解说是并向同行的。但是同期声与之后的解说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区别,换言之,同期声在促使新闻更加丰富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并且也可令电视新闻的质量水平得到充分提升。

三、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编辑中的运用范畴

涉及同期声的新闻类型具体包含如下几种:一是现场新闻。所谓现场新闻,具体指的是当事人或记者在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在此状况下发挥同期声作用,促使新闻当事人或记者对新闻现场的实际状况进行客观描述,以此促使新闻真实性得到充分提升,这极易引发观众共鸣。二是调查性新闻。这一类新闻涉及面较广,单纯依靠新闻解说词无法令观众完全信服,因此需将被调查对象所说的话播放出来,即时使用同期声可促使调查结果真实性与可靠性得到保证。三是社会热点新闻。此类型的新闻需要借助同期声正确引导舆论。四是人物新闻。此类新闻往往都需要编辑同期声。

四、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编辑运用中存在的误区

(一)为了同期声的获取进行录制。记者在新闻编辑采访工作的过程中,常会面对在地区、性别、生活习惯、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具备显著差异的多元化受访人员。因为这些受访人员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有部分受访人员在面对镜头进行表达的过程中,会产生紧张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同期声的可用度。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记者为了能够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同期声,通常会与受访人员提前进行沟通和交流,甚至会将受访者初次叙述的内容作为出发点进行演讲稿的撰写,要求受访人员结合演讲稿表达,出现了一种为了获取同期声而获取的现象,这与新闻同期声获取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因为新闻记者撰写的演讲稿也带有较为浓厚的主观色彩,如果单纯地就同一时间或者问题反复进行循环,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受访人员在心理方面的疲惫感,最终导致采访的信息和受访人员想要表达的信息出现较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同期声自身的价值。

(二)采访者特意隐藏自身的作用。以目前新闻事件的播报来看,绝大部分新闻镜头通常都会在新闻同期声展示的过程中,将有关新闻记者的镜头刻意隐藏,使得人们只能够看到受访人员以及记者手持的话筒。因为这些同期声在获取上缺乏记者在提问方面做出的铺垫,再加之受访人员的观点表达呈现出一种片面化倾向,导致受众无法针对采访信息的主要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同样这也会影响到同期声自身的完善性,导致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了解出现片面化的问题。

五、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

(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过程中发挥同期声作用,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且保证在遵循真实状况的前提下运用同期声。同时,同期声的使用需依照实际新闻采访的关键内容开展,保证与新闻事实的发展处于一致的方向,切忌随意使用新闻现场,不可利用现场堆砌新闻节目。另一方面,发挥同期声作用,需令相关人员保持真实场景,促使人物和背景保持一致性,灵活依据新闻宣传实际需求,确定是否运用新闻现场。非但如此,在充分保证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上,保证灵活性。在对新闻采访内容与主题进行系统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明确同期声在新闻中最佳的运用时长与形式等,将其真正的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二)同期声后期剪辑与解说统一协调。后期的解说词可促使观众对新闻采访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基于此,所有的新闻采访节目都有着后期解说词。优秀的新闻采访作品中,一定会有良好的后期解说词,这同时也代表着新闻采访的精华。基于此,同期声需充分保证与后期解说词的统一,以此不断提升新闻采访节目的质量水平。首先,对应的制作人员需全面了解与掌握相关解说词,保证同期声与解说词在思维逻辑、思想感情与主题等方面的统一。其次,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来说,需合理掌握新闻采访节目的后期剪辑环节,切忌出现严重的内容疏漏问题,保证新闻采访节目的权威与质量。

(三)排除同期声采访中的环境噪音。多数新闻采访活动都是在户外进行的,因此时常会混入一些与新闻采访内容无关的环境噪音,这对新闻信息的传播质量十分不利,尤其在施工场所与街头等地区。因此,在开展后期制作工作之时,需要相关人员重视对后期采访中环境噪音的消除工作。另外,可通过转变话筒指向性的方式,在采访的时候尽量少摄入环境噪音,促使新闻采访同期声更为清晰有效,这对真实展现新闻采访事实意义重大。

(四)契合新闻内容与感情。相对优质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与同期声的合理运用存在着紧密联系,科学合理的发挥同期声的作用,非常有益保证电视新闻传达给受众真实的感受,加速新闻信息的传播。非但如此,同期声的加入可有效补充新闻事件的内容,将一些由此新闻所诱发的显示思考或情感共鸣传达出来。基于此,为有效保证同期声发挥上述效用,要尽量坚持同期声和新闻事件的实际内容和情感之间的联系与契合。首先,通过发挥同期声解说与分析新闻节目相关内容的方式,不断强化新闻画面为观众视觉带来的感染力,强化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其次,发挥同期声作用的同时,充分适应不同新闻题目想要展现与表达的思想情感,促使同期声创造良好的意境,令受众充分感受到新闻画面的真实性,对新闻内容逐渐产生良好的共鸣,促使新闻节目逐步实现新闻内容传播以及情感表达的最终目的。

六、同期声在电视新闻编辑中的运用技巧

(一)优化结构与细节。开展电视新闻的同期声编辑工作时,首先需注意的是实现新闻内容的优化,之后全面地补充说明对应的细节内容。基于此,进行编辑工作时,制作人员需注意依照新闻内容的核心主题,将相关结构合理、明确与严谨地搭建出来。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合理以及深入地进行电视新闻内容结构体系的设计,保证新闻节目的首尾呼应,令观众感觉到新闻节目的丰富与层次性。二是因为电视新闻节目在受到具体时长与自身发展局限性影响之后,会令受众难以对新闻内容产生较深层次的共鸣或者感受。基于此,对相关人员来说,需逐渐深化电视新闻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在充分保证新闻节目结构严谨性的前提基础上,促使电视新闻节目的实际播出效果得到充分优化。三是实现电视新闻结构优化之后,重视对细节内容的补充。在描述相关细节的同时,将这些细节和电视新闻节目的各个部分充分融合到一起,促使细节逐渐变得更加具体化。在报道新闻时,需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基础,通过将同期声使用到电视新闻编辑中,令观众逐渐对新闻事件产生一定的共鸣,由此促使新闻的感染力与传播效果得到充分提升,促使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印象得到不断加深。

(二)总结提炼内容与优化剪辑处理。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如果对采访对象的采访过程时间过长,会导致新闻采访的重点被严重地模糊掉,继而致使新闻节目逐渐失去基本的连贯性,难以向观众传达清晰的主题。基于此,进行电视新闻同期声编辑工作时,需灵活依照采访内容开展相对合理的压缩,促使采访人员谈话的内容变得更为精简,实现新闻主题的明确,将新闻内容的重点凸显出来。首先,合理选择与提炼采访对象的谈话内容,将其合理组合起来,有效提升新闻内容集中性。其次,过度频繁的画面切换,会观众无法适应,甚至对新闻节目的感染力产生严重消极影响。基于此,从编辑人员角度来说,需适当简单地将新闻采访的谈话内容压缩到一定的范围内,精简新闻解说词,切忌频繁切换画面,保证新闻节目的紧凑与流畅性。最后,合理压缩画外音。利用引入新闻采访对象原因的方式,合理地剪辑处理,适当减少新闻画面的切换,促使新闻节目的整体表达效果得到充分提升。

(三)重视景别变化与镜头衔接。在发挥同期声作用开展电视新闻编辑类工作时,对相关人员来说,需将新闻画面景别变化与各个镜头的衔接充分重视起来,切忌出现同类型镜头对接的问题。同期声的介入点可添加相关的画面,促使新闻节目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增加新闻节目整体信息量。因此,相关人员进行画面编辑时,可以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镜头与画面的衔接,由此促使新闻节目所呈现的层次感得到显著提升,充分增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力。

(四)同期声的采访、编辑需要凸显主题内容。在落实新闻编辑采访工作之前,记者需要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事实,在准确掌握事件要点的前提下,精准提炼出其中的主要内容,并且对需要借助新闻当事人表述的内容重点进行提取。针对需要提出的问题、引导话语都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确保在采访的过程中能够配合彼此之间的交流,确保新闻当事人能够准确地表达和新闻主题相关的各种内容。在具体采访的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以当事人的性别、年龄、身份、知识水平等作为出发点实施有针对性地新闻采访,确保当事人的内容表述能够具备鲜明的个人特色,进一步凸显新闻事件采访的真实感。在进入电视新闻后期编辑的环节后,需要以新闻主题作为出发点,针对同期声合理进行剪辑。同期声作为新闻事件表达和陈述的有利条件,受制于新闻节目和播报要求等方面的影响,被采访人员的采访话语通常都会经过剪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对当事人的表达出现扭曲以及误解,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为了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需要在编辑环节中由相关人员尽可能地删减与采访主题无关的各种内容,确保能够在真实还原被采访人员内容的前提下,保证同期声在逻辑上的严密性,进一步提高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我介绍演讲稿范文4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活动观中的课堂教学活动究竟是怎样的活动呢?只是教师带领学生把文本翻译一遍,搞清楚汉语的意思就可以吗?那么笔者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模块四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中的阅读课文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的学习活动为例,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与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他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主要特点

(一)学习活动的综合性。1.课程内容六要素的整合性。英语课程内容包含六个要素,分别是: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六要素的整合性,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将六个要素进行有机地融合,教师要围绕某一个单元的主题语境来开展教学活动,针对单元中某个语篇类型来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取相应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与此同时掌握相关的语言技能,能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来对英语语篇进行学习和理解。2.语言技能提升的整体性。语言技能包含听、说、读、看、写。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教师要开展能够促进学生多项技能共同提升的整体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五项技能的综合发展,要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如口、眼、耳、手等来参与英语学习,以此来加快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接受速度,在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吸收、理解和内化的过程中促进其语言技能的整体发展。3.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全面性。英语学习活动观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设计简单的、机械的技能训练,也不能只顾着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的语言知识,而要开展综合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将核心素养进行相互交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较强的语言能力,并形成强烈的文化意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最终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稳定发展,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的人。

(二)学习活动的关联性。1.主题语境的一致性。在某个单元或者某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相同的主题语境来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要保证各项学习任务与主题语境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增强英语教学的连贯性,有利于让学生在主题语境的提示下,快速地从大脑中搜索相关的记忆,从而对语言知识展开自主地建构和内化,有利于增强语言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强化高中生的语境意识。此外,基于同一主题语境来设置具体教学任务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整体、连贯、系统的知识体系。2.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性。如果主题语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互相脱离,那么是难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热情的,反而还会磨灭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度,逐渐进入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所以,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学习活动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性,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熟悉的、可利用的教学素材,以此来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对新知识展开自主的建构,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3.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英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对新知识主体建构的过程。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求教师将以往独断、权威、专制的角色向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有效转变,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来考虑、分析并解决问题,确保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英语课堂的中心,从而将以往被动的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各项实践中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

二、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深入解读文本。1.文本的内容: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是一篇叙事性的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简·古道尔。本文共四个段落,内容分别是:①简的日常工作;②在工作中的新发现;③简的希望;④总结。这篇文本从整体上彰显了伟大女性的人格魅力。2.文本的意义:①这篇课文可以为高中生的语言输入提供素材,学生可以从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型;②文本是单元主题“女性成就”的典型案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把握;③该文本也凸显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文本的语言:①文章采用了精妙的标题“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 “A student”是与主人公简·古道尔的身份不符,但却体现出人物“谦逊”的品质,这是在处理“人与自我”关系时应该倡导的;②文本用三段内容介绍了简在工作的三个方面,从侧面突出了简的人格品质;③文本还用了behave,behavior,observe,outspoken,respect等核心词汇,以及分词做状语、倒装等语法项目。教师结合高中生的具体情况,将文本解读中的内容转化为课堂上具体的学习活动,以此来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

(二)确定教学目标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结合高中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层次:使学生掌握简·古道尔的基本信息,并尝试概括简在文中的三个角色,运用关键词汇描述简在三个角色中的具体表现。2.应用实践层次:使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推理,概括简身上的人格品质。3.迁移创新层次:评判文章题目中“student”这个单词有何独特意义。4.迁移创新层次:使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并依据现实生活,写一篇“人与自然”的演讲稿。这些教学目标不仅强调学生学习英语的具体过程,而且也呈现了最终的成果,便于学生操作,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水平。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学习理解类活动。(1)感知与注意首先,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来导入这篇文本,师:“Today,we are going to learn about another great woman.”并利用现有的媒体资源向学生呈现了古道尔的相关图片,并抓住时机向学生渗透了本文的重要单词如chimp,respect,behave,behavior……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所出示的图片,从文本的题目入手来预测本文的大致内容和主要意思,以此来锻炼高中生的预测和推断能力,使学生获得对这篇文本的初步感知。(2)获取与梳理其次,教师引导本班学生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来梳理文本的大致内容和主要信息,并向学生抛出了具体的问题:①Who is this woman?②What’s her job?③Where does she work?④What does she work for?⑤Is she a woman of achievement?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文本,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从文本中获取相关的信息,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梳理语篇的脉络和内容。(3)概括与整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What roles does Jane Goodall play in the passage?”这一问题并不能从文本中直接获得,而是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对文中的信息进行概括和提炼,主要锻炼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对于基础稍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出提示,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比较简单的选择题,Does Jane play the role of a guide,a researcher,a protector,a teacher,a worker?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有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即第一段的角色是a guide,第二段的角色是a researcher,第三段的角色是a protector)。继而教师以“W hat did Jane do in each role?”这一问题来推动学生探讨“三个角色”的细节信息,并组织学生概括、整合这些信息,使学生对其展开深层的思考,在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2.应用实践类活动。在应用实践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中关于简·古道尔的工作活动、工作环境以及起初所遇到的困难的描写展开分析、判断与阐释,通过“What brilliant qualities can you find in Jane?”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再次审视文本,对文本中的信息展开分析与推理,进一步挖掘简身上的人格品质,与此同时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受到优良精神文化的引导,最终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双重内化。3.迁移创新类活动。(1)跳出文本,客观批判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上升到客观批判的层面,对文章的标题展开评价。在学习理解层次和应用实践层次的学习活动之后,学生已经知晓了简在这篇文本中所扮演的三个角色,分别是:a guide,a researcher,a protector,但是标题却是“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所以,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提出问题,师:“标题把主人公界定为student,是否与文本信息匹配?这个标题是否算一个好标题?如果不好,你能拟出一个合适的题目吗?”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思维品质。(2)创设情境,以读促写教师根据教学文本创设了迁移创新的情境,师:“根与芽(roots and shoots)是由主人公简发起的,是一个促进人类关心环境、关爱动物和关怀社区的项目。我们国家也有不少地方成立了“根与芽”组织。现在受“根与芽”组织的邀请,由你代表简发表演讲,那么你会如何写这份演讲稿呢?”通过设计以读促写的迁移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将在文本中习得的词汇、语句和句型运用到写作当中,可以强化高中生的综合技能,同时进一步深化其对文化内涵的感知,使其明晰人与自然间和谐的关系。综上所述,英语教师要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改变以往“我讲你听”的枯燥模式,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对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吸收、理解和内化,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逐步实现思维的活化,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将高中生培养成为素养型的人才,把英语学习活动观贯彻到底。

参考文献

[1]杜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践[J].教学研究,2019,42(06):119-124.

[2]任舟.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9.

[3]陈思琪.英语学习活动观下高中英语写前策略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9(17):232-231.

我介绍演讲稿范文5

“从中考结束到现在”——语文教师在新生入学便出了这样的作文题目。学生有写不完的话,原因何在?很简单,教师激活了学生的写作之源——学生自己的生活。文题的拟定要有新意。开学了,新的校园、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全新的生活,因此教师出这样的一个作文题目“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学生也有很多话要说,写出来的作文也很有生活味。特别是许多学生第一次到县城求学,对他们来说,新鲜事更多。为了和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有所区别,突出职业中专的作文教学特色,职业中专的作文可采用分段作文教学法。如一次作文只写开头,或只写结尾。新生入学要布置教室,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布置教室,学生可以以作文的形式先规划。把规划作为作文的开头,开头要别出心裁,先声夺人;把布置教室的过程作为作文的主体,主体部分要注重内容的过渡和材料的剪裁等;把布置完后的效果评价作为作文的结尾,结尾要点题呼应并巧留余音。

二、要善于从家长会中找素材

职业中专的家长会是最有特色的家长会,因为问题学生较多,家长会讨论的都是学生管理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手机和网吧的问题,几乎每次家长会都讨论,都没有讨论出结果。教师不如交给学生,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自己去讨论,自己去认识,自己引导自己正确处理这个问题。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可以介绍家长的忧虑,也可以介绍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三、要善于从技能大赛中找素材

职业中专的技能大赛很有特色,学生从准备到初赛,从参加校级技能大赛,到参加县级、市级、省级、部级,甚至到参加国际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很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精彩的故事。语文教师要瞄准技能大赛出题目,要让作文为技能大赛服务,让作文融入学生最精彩的生活。

四、要善于从校园文化建设中找素材

职业中专的校园文化很有特色,大多以鼓励学生学技术、以技术报国为主题。学生是职业中专校园文化的参与者,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以作文的形式参与职业中专的校园文化建设,或创作,或记录,或评论,参与校园板报栏文章、校园广播稿、国旗下讲话稿的撰写。

五、要善于从学校的重大活动中找素材。

职业中专有许多重大活动,如年会、人才招聘会、讲座、经验介绍等,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引导,这些活动都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学生可以把一些社会性的话题引入课堂,使课堂带有社会化色彩。如2015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在甘肃景泰召开,学生参与了年会的全过程,学生在作文中描述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因此作文和生活一样鲜活。

六、要善于从节日文化中找素材

职业中专学生的节日多有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要用自己学习的一技之长回报社会。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观察社会,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善于用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表达。

七、要注意作文形式多样化、情趣化、人文化

作文要为美化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创造新生活服务。作文素材从生活出发,如帮助学生达成一个美好的愿望,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困难,帮助有缺点的同学改正缺点,如何树立良好的班风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作文形式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周记或月记。体裁不限,可以是演讲稿,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散文、小品等。教师要让学生自由一些,活泼一些,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八、要办好班级图书角,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我介绍演讲稿范文6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教学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呢?以下是笔者的思考。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

1.阅读策略教学的正确定位

我们在阅读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英语知识,进而形成阅读策略,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由此可见,阅读策略的培养只是英语阅读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我们依然要以文本理解和英语知识的学习为主,以培养阅读策略为辅,将阅读策略的训练融入到阅读理解的过程之中。

2.阅读策略教学的时机把握

阅读策略教学的前提是阅读者要能正确领会文本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显然属于英语阅读的高阶要求,难度较大。一般来讲,英语阅读的策略教学一般要在阅读者深入理解阅读文本之后才能展开,所以教师切入阅读策略教学的时机应该依据阅读文本以及阅读策略的难易程度及其相关特点来确定。

3.阅读策略教学的任务设计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成功的教育不是通过强制来实现的,它主要依赖于学生内驱力的激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任务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基础和相应技能与任务完成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必然驱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语言知识、训练相应的技能以弥补差距。因此教师要将阅读过程演化为任务驱动过程,以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兴趣,强化他们的动力。

4.阅读材料的选择与组织

阅读策略应该属于一种程序性的知识,学生必须通过足量的训练才能得以掌握。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训练能力,同时也能评价自己的阅读水平。但是很多时候,教师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组织非常粗糙,他们过分依赖现成的教辅资料,将成套的阅读材料原封不动地提供给学生,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阅读材料时,务必要关注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即教师要选择适合阅读策略训练,且与当前教学内容匹配的阅读材料,同时材料本身也要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确实得到提升。

5.综合运用活动的设计

MerrillSwain教授的输出假设理论特别强调输出对语言学习的意义,该理论指出输入对语言学习虽然很重要,但却不是语言学习的充分条件,要提升学习者的水平,就必须经历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出。为了提供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实现有效的输出,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综合运用活动,而这些活动要能充分联系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从而让学生在输出过程中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案例

1.阅读策略分析

本课的阅读策略主要是理解演讲者的情感态度,学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演讲者积极的态度、负面事实的强调、积极的形容词、消极的形容词。

2.教学流程简介

(1)导入环节

为激活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了解文本材料的背景信息,教师展示图片素材,介绍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援助组织。

(2)阅读环节

本课的阅读策略主要是演讲者的情感,这属于阅读过程的高阶要求。因此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常规阅读活动,最后再进行阅读策略的学习。显然上述问题直接对应演讲者对联合国和他在联合国工作的态度,这是对文本材料的深度理解,属于阅读策略的直接运用。这样的设计就是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则适时地提供帮助,引导学生采用阅读策略,并示范具体的操作方法。

(3)读后活动

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设计两个综合运用活动。第一项活动是提供一篇简短的演讲稿,其内容是关于联合国工作负面评价的言论,这与本课阅读材料的契合度极高,第二项活动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并要求学生使用所学的阅读策略,该项活动属于输出活动,它能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策略的拓展,进而促成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3.教学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导入环节的设计与一般教学的导入设计基本相同,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生后续阅读的状态。在阅读环节,考虑到本课阅读策略将涉及演讲者的情感,这是比较深层的内容,只有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之后才能进一步来对演讲者的情感态度进行感悟,这显然要放到阅读的最后阶段。所以阅读中,教师先让学生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阅读,到最后再通过问题来驱动学生展开交流和探讨,以此引导学生探索本课的阅读策略。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又提供了两项读后活动,第一项活动紧密联系课文的主题,既是阅读主题的深化,更是策略教学的延伸,该项活动能对阅读策略起到训练和评估的作用;第二项活动是与文本主题和阅读材料相关的辩论活动,这是一项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输出性活动。

三、结束语

我介绍演讲稿范文7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从事后续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是研究生实现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转折阶段。研究生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生,主要体现在: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精神并掌握创新方法;通晓本学科的常识与规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能力,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1】。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揭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方法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主体包括老师、学生等所有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课程参与者,他们就某一主题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共同讨论与交流【2-4】。我们就近年来在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在学生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专业知识学习、学术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等独立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粗浅体会与同行交流,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研讨式教学方法实施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设,每年有较多的学生研修该课程。在课程学习后学生将进入毕业论文工作,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已开始毕业论文工作。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了解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并培养学生科研工作的一些能力与规范。我们将从教师讲授、专题研讨、成绩评估三个方面介绍我们在《现代数字通信》课程课堂教学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1.教师讲授

    我们将教师讲授模块化分为:基础理论讲授、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两个部分,约占三分之一课时。基础理论讲授部分,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讲授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包括信道模型、编码技术、调制技术、接入技术、交换与组网技术等,除简单回顾大学通信原理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之外,主要补充高级的通信与网络理论和技术,为专题研讨作知识准备,采用了国外著名大学通信与网络方面研究生教材【5-6】。

    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部分,主要讲授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科技交流、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方法与规范。文献检索向学生介绍信息工程领域常用工具,如:SCI文献索引数据库、谷歌学术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EEE数据库等的使用。讲授根据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等进行文献查找筛选的方法。文献阅读介绍三关阅读方法。科技论文写作讲授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语、图表、科技术语的写作方法与常用写作规范【7】。科技学术交流主要介绍PPT制作方法、演讲技巧等。

    另外,在学生开始专题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围绕自己的科研工作或感兴趣的题目,给学生做一次学术报告,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做学术报告的范例。在本门课开始的第一次课,我们将本学期的专题讨论内容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选择某个专题,自由组成团队,并推举团队负责人,提前准备研讨内容。学生也可以自己选题但需得到老师认可。对于个别学生,老师可以指定加入某个团队或组建新的团队。

    2.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是本课程的主要部分,约占三分之二课时。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现代数字通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往年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对专题研讨内容进行划分,目前专题内容主要包括:无线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通信、深空通信、认知无线电、超宽带通信、实时通信与机载网络、扩频通信与保密通信、卫星通信与网络等。每年根据上一年教学情况,专题内容会略有调整。学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或某个专题下的子专题准备研讨内容,开展学术讨论。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选择题目分工合作,查阅文献,准备PPT和技术报告。准备内容包括:概念内涵、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趋势、关键技术、开放问题、自己观点、研究设想、总结等。

    课堂上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作为主讲人,利用多媒体陈述演讲内容,考察学生制作演讲文稿、组织演讲内容、演讲仪态和现场驾驭能力,教师做好记录。针对报告内容,首先发动学生向报告人提问,要求报告人或同组成员回答和解释问题,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争论。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向报告人提问,在师生之间展开讨论。针对报告人的演讲文稿制作、内容组织、演讲仪态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教师进行点评,对课堂中出现的学术争论一般不做“是”或“否”的绝对性评价,启发学生进一步调研文献和思考。

    3. 成绩评估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分值比例如下:期末笔试30%,演讲成绩30%,技术报告30%,课堂讨论10%。期末笔试主要考察对教师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形式。演讲成绩会在每次研讨课时,随机抽取10名学生民主评议,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作为演讲成绩,评定标准如表1所示。同一组的同学原则上分数相同。演讲结束后,报告人小组同学将根据演讲文稿、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独立整理和提交技术报告,教师根据技术报告对每个同学评分。任课教师认真批改技术报告,技术报告批改完毕并给出成绩后,会返还给同学,让他们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到期末根据学生参与学术讨论的情况,给出课堂讨论部分成绩,以便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采用综合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p#分页标题#e#

    二、体会与不足

    通过《现代数字通信》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我们有下面体会:

    1.结合热点进行演讲示范,提高学生对研讨课的兴趣

    例如,目前IP地址资源耗尽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教师很快作了IPv6的专题讲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学生不但对网络协议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也学会了演讲中问题提出、知识讲授、演讲驾驭的一些技巧,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专题研讨质量的提高。

    2.教师素养是研讨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研讨课中的角色,首先是一个主持人。而主持人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是研讨教学成败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研讨课程的教师,必须对交流主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有良好的人格且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穿针引线,使课程进展顺利,并避免自身成为课堂的中心;要鼓励、接受、支持合理的各种观点;鼓励每一位学生通过听与讲充分互动,避免个别学生唱主角;当好听众,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好阶段性课堂总结。

    3.前期充分准备是学术交流成功的保障

    部分同学以前很少接触外文文献,面对大量文献资料,抓不住主题,无法有效地组织好自己的报告内容,有的报告内容肤浅,甚至出现偏题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做报告时,盯着电脑屏幕念屏幕上的文字或打印出的演讲稿。有的题目大多数同学不太熟悉,出现讨论冷场现象。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所选专题领域的一两篇综述文章为基础,查阅文献,展开论述。要求小组同学事前多讨论,演讲同学事前多模拟练习。教师审查通过的演讲文稿才能进行演讲,并且演讲人在演讲前几天需将演讲文稿发给所有同学,让其他同学事先熟悉内容,对该专题感性趣的同学还可以做进一步调研。这样演讲时课堂气氛会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

    三、结束语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过程。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国际学科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平等讨论与思考,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心准备授课资料和素材;授课时,要很好地控制时间,注意调动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通过研讨课,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提问能力、对话能力、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甚至社交能力、精神面貌等都有所提高和改进。初步统计有95%以上的同学对这种授课方式持肯定态度。研讨式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它将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在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胡玲琳.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4): 22-26.

[2] 沈文捷,朱强. 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7-8): 43-47.

[3] Rodriguez-Farrar HB. The teaching portfolio: A handbook for faculty, teaching assistants and teaching fellows [M]//Third Edition. Providence: The Harriet W. Sheridan Center, Brown University, 2008: 7-12.

[4] Fisher M. Teaching at Stanford: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for faculty, academic staff, and teaching assistants, Revised Edition [M]. Standord: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49-59.

[5] Bernard Skla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Fundamental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Person Education, 2003.

我介绍演讲稿范文8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语言艺术技巧

参观博物馆时,倘若参观者是非专业人员,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在参观时若没有讲解员的讲解与介绍,参观博物馆将会是一件非常无趣的事情,而有了讲解员妙趣横生的详细解说,参观经历将变得十分有趣。讲解员对于博物馆十分重要,但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并不多。近年来由于人们需求的增加,博物馆举办的专题展览等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能担任讲解员任务的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故培训他们使其快速地掌握博物馆的讲解语言艺术及技巧显得非常重要。

1提前撰写讲解稿,做好充分准备

撰写讲解稿是一个合格的讲解员必备的专业能力,撰写讲解稿的能力大大决定了讲解员的讲解是否能引人入胜。就如同学生听课前要预习,老师讲课前要备课一样,撰写演讲稿是讲解员要做的预备工作,预备工作做得好坏将影响着正式工作的好坏。因此,讲解员必须具备优秀的撰写讲解稿的能力。撰写讲解稿主要要注意篇幅的大小、内容充实、有起有伏、串词应用几个方面。

1.1讲解稿的篇幅大小

通常情况下,参观者参观博物馆的时间在50~60分钟,那么讲解员的讲解时间应当控制在30~40分钟,做到既为参观者进行充分的讲解,又给参观者留下了充足的参观思考时间。而决定讲解时间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讲解语速,另外一个是讲解稿的篇幅,讲解稿的篇幅将极大地影响讲解的时间。因此,学会把握讲解稿的篇幅大小,控制讲解的时间,是讲解员必备的专业能力。

1.2讲解稿的内容充实

讲解员在引导参观者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进行的讲解介绍不同于展物的陈列词,两者之间存在的语言差距非常大。陈列词多为业内专家为展物总结的陈述词,语言描述精准却单一枯燥,类似于概念之类的科学表述。因而讲解员在讲解介绍展物时不能照念陈列词,应当在陈列词的基础之上,加上更多精彩的介绍。例如,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幽默欢快的情绪对历史文物的时代背景、相关故事、工艺评价做出讲解,对科技展物的研发过程、高新技术、未来应用做出介绍。

1.3讲解的内容起伏

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是无法长时间集中的,一般的人注意力集中到10~20分钟便会分散。因此,讲解员在撰写讲解稿时要注意内容的详略得当、繁简交错,做到内容一波三折、波澜起伏以吸引参观者的注意,缓解参观者的疲劳感。除此之外,讲解员同样可通过神态的丰富变化、语调的情感、讲解声音的抑扬顿挫,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以保持其注意力的集中。

2公共博物馆讲解语言艺术技巧练习

2.1关键词背诵

尽管撰写讲解稿的能力对讲解员至关重要,但仅仅只会撰写讲解稿也是远远不能胜任讲解员工作的。撰写好讲解稿只是做好讲解工作的第一步,除了在纸上撰写好讲解稿,更重要的是将撰写的内容呈现给参观者。既然是讲解,那么就要通过声音来将撰写的内容呈现出来。前文我们提到通常的讲解时间在30分钟左右,想要背诵一篇篇幅这么长的讲解稿难度十分之大,因此我们大多数采用背诵关键词的方法记忆整篇讲解稿的内容。通过对关键词的背诵和串联,逐步向前推进讲解内容,这样能够快速地记忆一篇讲解稿,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当然除了背诵关键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反复阅读记忆的方法通篇背诵讲解稿,然而效果将大打折扣,难度也增加了许多。

2.2语言技巧与态势技巧把握

讲解是否能吸引参观者的兴趣,能否使参观者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关键在于讲解者在讲解过程中对于技巧和态势的把握。讲解语言应当因人而异,对年轻人使用较快的语速讲解,对年龄较大的人使用稍慢的语速。除了技巧之外,讲解者应当在讲解的过程中投入情感,带动参观者的情绪,以引起参观者的感情共鸣,尝试使参观者的情感融入展物。

2.3反复演练,保证最佳状态

不管从事何种行业,都要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正所谓百炼成钢,熟能生巧,讲解员应当反复练习自己的工作,以求做到极致。除此之外,讲解工作对声带造成的负担十分大,健康的身体条件将成为讲解工作的有力支撑。

3结语

新入门的讲解者应当积极学习如何撰写讲解稿,把握讲解中的语言艺术及技巧,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工作中去,为国家的博物展览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媛之.公共博物馆讲解的语言艺术与技巧[J].艺术百家,2014(S1):329-331.

[2]盛松艳.博物馆讲解艺术初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