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管理范例

公共关系管理

公共关系管理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信息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媒介技术也不断更新,可以及时广泛的曝光各种信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事件,也会在第一时间被大众知晓,这就加大了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前,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削弱,而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受到大众青睐,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一、新媒体和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概念

新媒体的传播和经营方式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本文将其界定为: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作为终端,向用户提供各种视频、音频、远程教育和娱乐服务的新型的传播形式。例如,数字电视、微博、移动多媒体等。企业公共关系危机是指突然爆发的,对企业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并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的事件,例如负面信息、舆论指责及恶性事故等。由于公共危机事发突然并且影响范围广,会让企业措手不及并且瞬间陷入舆论旋涡,让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好感度大大下降,甚至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新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传播媒介也在不断向多元化发展,新媒体在我国的舆论传播中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传统媒体主要是指各种媒体单位,包括电视台、报刊等,他们对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会进行严格审核。而新媒体以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丰富并实时信息共享而被大众青睐,例如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在企业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它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新闻只有注重时效性和爆炸性,才会吸引眼球,吸引更多人关注。由于互联网传播具有速度快、参与性及匿名性强的特点,很多信息在传播之前并没有向当事企业求证,并调查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而是直接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这就导致本来是一件企业完全可以自己处理的事件,由于新媒体的传播,导致事件不断被发酵,甚至会有很多虚假消息掺杂其中,最终演变成较大的公共危机事件。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的对策

1.树立并强化危机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维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保持好与社会中各个组织的关系。同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对接、沟通等关系,以确保企业可以正常有序的运营。而这些内外部联系中,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会导致企业要临时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

2.完善危机公关预警方案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且时效性强的危机公关预警。这样就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对每天与企业有关的网络信息进行梳理,并且对信息进行过滤,提取有效信息,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关键信息,并及时传达给企业公共关系危机负责人员,提前进行预防,并做好危机事件处理预案。

3.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

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企业公共危机事件的扩大。因为,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发生一般是突发的,事件的发生比较突然,并且事件的扩展会比较迅速,会在社会公众心中产生“爆炸性”影响。所以,企业相关负责人应在事件发生之后迅速做出反应,将其对企业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一,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从源头着手处理,尽量控制事态的不断发展;其二,及时召开记者会,将企业已经了解的信息和初步处理意见向公众公布,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不实谣言的传播。其次,成立专门负责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处理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同时,企业的公共部应立即与公共关系危机时间处理小组对接,沟通事件的进展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同时,在危机事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工作的有序展开,不宜随意更换负责人员,直到事件处理完成。再次,确定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在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应指定一名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众及时传达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及调查进展。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各媒体,并接受与事件相关的采访,向媒体记者提供真实权威的资料,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全力处理危机事件的态度和责任感告知公众,以尽量获得公众的信任,降低危机事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新闻的传播方式还是大众的资讯接收方式及思维模式都在发生转变。因此企业也要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这一传播特点,提前做好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发生的预案,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及时应对,并降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昕.新媒体时代现代公共关系的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5(05):28.

[2]蒋钰,谢恒.食品企业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J].现代食品,2017(03):35.

[3]杜国清,邵华冬,卢燕.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传播管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6):25.

公共关系管理范文2

关键词:现代公共关系;企业管理;实际应用

现代公共关系与企业管理均诞生于火热发展的商品经济这一背景下,并且两者均以推动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故而现代公共关系与企业管理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通过在企业管理中灵活运用现代公共关系,有助于在创新企业管理理念的同时,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管理路径,使得企业可以大幅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此,研究现代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公共关系的简要概述

(一)具体内涵

在现代公共关系中,公众是其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而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则可以将现代公共关系分为两类,分别为内部公共关系以及外部公共关系。前者主要指的是企业内部中的员工关系,企业内部需要构建和谐员工关系,才能保障各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后者则主要指的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新闻媒体等之间的关系,此类外部现代公共关系同样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基本特点

通常在现代公共关系当中,表现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便是各关系主体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依存性。如在顾客关系中,企业与顾客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并且双方均在这段关系中掌握着一定的自主权与控制权。而构建良好的现代公共关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双方可以通过达成这一关系而实现各自目的,形成一种互惠共赢的局面。因而需要各关系主体能够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相互信任,互相约束,肩负自身应当在关系中承担的权力与责任,以便能够有效使得现代公共关系得以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用。

二、企业管理中现代公共关系的应用分析

(一)缓解企业内外矛盾

在当前市场竞争程度愈演愈烈、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企业想要站稳脚跟,抢占更多先机,必须快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现代公共关系,可以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将关注重点从以往只局限于企业本身,逐渐扩大至消费者、政府、新闻媒介等各个方面。受此影响,企业将从原本闭门造车的经营管理模式,过渡为通过主动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利用互联网或是实地走访考察等方式真实了解市场各项情况。包括同类型产品需求量、市场价格、顾客满意度以及竞争对手情况等等。与此同时,企业将更加关注消费者,在企业管理中注重深化顾客体验,在积极转变以往被动服务和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主动对消费者进行跟踪反馈,及时了解其对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真实诉求与满意程度,使得企业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由此有效缓解自身面临的外部矛盾与压力。同样,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内部公共关系影响下,企业也将高度关注内部员工个人发展,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主动帮助员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需要结合员工的优势特点,为其安排适宜的岗位并有意识地深入挖掘员工个人潜力,在积极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并主动提供各种专业培训下,既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及对企业的信任度,同时也有助于缓解企业内部矛盾,增强企业核心凝聚力。

(二)帮助解决企业危机

在企业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管理要素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尤其是当管理人员本身缺乏较高核心素养的情况下,极易导致企业出现各种管理错误。如在社会上热议的各地诸多星级酒店卫生不达标一事,事件经过互联网的传播与发酵后愈演愈烈,而许多星级酒店管理人员并未对其予以相应重视,反而试图通过狡辩否定事实,甚至公开爆料者个人信息将其拉入酒店“黑名单”进而导致酒店的良好社会形象与口碑瞬间被瓦解,在社会上引起了民众强烈愤慨。在面对企业管理危机时,通过灵活运用现代公共关系,企业可以在快速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之余,运用各种媒介资源表明自身愿意自省自查的诚恳态度。在自检的同时也需对相关信息如爆料是否属实等进行核查,随后及时将事件核查进度与自省自查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在主动接受广大民众监督管理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管理问题,有效应对管理危机。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诚恳、真挚的形象,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除此之外,在运用企业现代公共关系的过程中,企业同样可以对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以及危机实际情况展开全面、深入地分析研究,并由此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主动向各大权威机构如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检验机构等寻求协助,通过及时向社会公众机构认证的质量合格证明或是其他声明,帮助企业顺利应对危机。在危机过后,企业则同样需要依托现代公共关系,在主动向社会公众准确传达企业信息的同时,积极举办包括慈善活动等在内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公共活动,从而用企业的真诚之心与实际行动帮助企业提升知名度,重新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用于企业决策参谋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使用现代公共关系搜集得到的信息主要关于产品形象以及企业自身形象。其中消费者对产品价格、使用性能、产品需求等方面的客观反映即为产品形象信息。而社会公众对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满意程度,对企业组织机构健全与否、决策决议科学与否等各方面的判断等信息即为企业形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通过灵活运用现代公共关系获取产品形象信息,可以使得企业在主动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中,了解其对于企业产品实际优缺点的评价,进而在准确掌握客户实际需求以及客观建议的基础上,对企业产品进行优化改进,以便能够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可有效满足客户多样需求的优质企业产品。而在运用现代公共管理获取企业形象信息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社会公众对于企业自身经营决策、管理水平、决策决议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真实评价,对企业整体经营管理工作予以全面评估,进而根据运用现代公共关系获得的各项企业形象信息,为企业领导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决议发挥至关重要的参谋作用,以便可以切实保障企业各项决策决议的科学性、有效性。

(四)科学制定企业战略

在将现代公共关系运用在企业管理当中,同样对于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决议以及战略内容意义重大。基于现代公共关系下的企业管理,将同时把企业员工、政府、消费者等作为管理主体。在坚持以扩大企业自身利益为经营管理目标下,同时高度关注社会效益,此时企业可以通过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结合现有各项产品服务与优势资源,运用微博、微信等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新兴媒介,大力宣传企业产品服务以及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从而在有效引导消费者的基础上,可以使得消费者、政府以及企业员工等均能参与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从而在主动同企业员工、政府机构等现代公共关系中的各主体进行沟通交流下,有效增强企业与消费者、政府、员工等之间互惠互信关系,帮助企业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运用现代公共关系完成各种信息数据的采集之后应当对其进行分类管理与深入分析,以便企业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发展战略,由此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成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合理运用现代公共关系,不仅有助于企业缓解自身内外矛盾,解决现存企业危机,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管理与发展战略,使得自身企业管理成效得到最优化。因而日后企业在将现代公共关系运用在各项管理工作中时,还需要切实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深对现代公共关系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将其活用至现代企业管理中,以真正推动企业在新时期下实现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睿.论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办公室业务,2017(21):35.

[2]杨应合,李倩.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6(06):14.

公共关系管理范文3

(一)公共关系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信息社会,顾名思义,各种不同的信息渗透在社会中的每个角落。随着信息工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社会信息量以惊人的速度激增,促使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

第一,由于社会组织不是唯一的,这必然导致竞争的存在,而这种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信息的争夺,只有拿到各方面真实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做出判断,从而正确而科学地进行决策。因此,信息成为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决定因素。

第二,在信息管理中,公共关系的参谋功能被挖掘出来,这使其发挥着重要的咨询作用。首先,公共关系的中心工作是搜寻、及反馈信息,这被看成信息循环的一个完整过程。而信息时代的信息产生与传递追求速度,这些海潮汹涌的信息渗透到各个方面,可谓“无时无地不有”,鉴于此,公关人员要具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超能力”,把自己置身于广阔的信息海洋中,用全方位的姿态积极搜集各种有用的信息,从而使信息的循环变得更有意义。包括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包括社会生产信息、政府部门信息、市场信息、治安信息等等。只要公关人员能够认清信息的特点和作用,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进行信息搜集,并以专业知识为依据进行信息的筛选、归纳、分析和研究,就能够向组织的最高决策层及时报告有价值的信息,了解组织是否与社会公众的需求相符合,从而帮助组织检验自身的决策和行为。凡事不可能完美,社会组织的工作更是如此,因而更需要信息反馈这个“查缺补漏”的环节,如果组织的决策与行为存在不恰当的地方,就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多措施加以调整,以谋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三,信息反馈工作不到位,会影响信息的输出效果。对于社会组织而言,要以畅通的信息搜集渠道为基础,这是信息传播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公工作内容之一。实践证明,社会组织的信息反馈装置一旦失灵,信息的输出效果就会趋于无效,在现代决策非人格化的背景下,这可能造成严重的风险与后果。因此,要想做好组织的信息反馈工作,就需要充分掌握决策对象的相关信息,为组织的科学决策奠定基础,并依据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促进管理的效益性与目的性的实现。

(二)公共关系是社会传播与沟通的必要途径

公共关系是社会传播与沟通的必要途径,“双向沟通”的交流形式是公共关系的关键。为了使公共关系达到沟通与传播的效果,社会组织必须要在完成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及时传递信息。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首先就是准确地将社会组织的决策、目标、活动的举办以及问题的解决措施等社会信息传递给公众,建立起公共了解组织的平台,保证社会组织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和审视社会组织,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达到公共关系的管理目的。

其次,社会管理还必须抓住群众的心理,尊重群众在先,以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这就要求社会组织允许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组织的运行情况,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透明度”和“公开度”,让群众提高对社会组织的信任感,并鼓励群众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响应社会组织的方针政策。这样,社会组织美誉度与可信度不断提高,管理的功能自然也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后,要顺利进行“双向沟通”,必须重视公众的信息反馈能力,并以公众的信息反馈为基础,这是社会组织检验公共关系实施效果及开展校正工作的必要程序。信息不是静止不动的,它长期处于流动的状态,而信息的反馈则指引着信息正确流通,社会组织要想更好地判别信息的价值就必须依靠信息的反馈功能。而“双向沟通”不仅能使信息的搜集反馈比信息的更有价值,还能让组织调整自身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公共关系中,负反馈通常被看成反馈作用的主体,这是由于负反馈强调对系统变化的抑制,发挥着纠正系统偏差的作用,使保持系统趋于稳定,也使系统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公共关系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公共关系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比如整合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主进程、提高文明程度等等,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整合

社会是一个集体的概念,社会“环境”作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地,是社会组织机构赖以生存的条件。从小的方面来说,“社区”是公共关系的环境单位,由于社区是我国刚兴起的人口聚集地,因此社区关系便与以往的邻里关系相似。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只要大家都传承“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就可能形成和睦相处、彼此尊重的社区环境,从而使组织机构与居民相得益彰,最终达成利益同步。如何才能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其一,以国家大局为依据,以国家方针政策和法纪为最高原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大环境内保障个人根本利益。对于组织机构来说,只执行国家的意志是不够的,要想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还必须考虑乡约民俗、地方法规和社会公德等因素,并以所在的社区为中心进行辐射效果,在社区环境得以正常维系。

其二,公共关系以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为核心,社区建设越突出,社区整体利益就越明显,在群众利益得到保护的情况下,社区的凝聚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组织机构的每个成员都主动为社区公益建设做出贡献,营造出良好的社区奉献氛围。

其三,积极发扬“助人为乐”的良好美德,提倡“救人于危难之时”的精神,反对“只顾自扫门前雪”的自私行为,使公共关系的社会联系得到广泛建立。针对此,组织机构不应该过多地隐瞒工作情况,而应该尽量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公开组织工作的宗旨、目标、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困难,使社区公众了解组织的工作状况,以求得彼此了解,相互支援。

(二)组织形象的塑造

塑造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之一。组织形象的塑造较多地运用于在企业公共关系中,这是因为良好的组织形象不仅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企业“品牌意识”的具体实践,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受西方公共关系中塑造形象的影响,企业强调“家庭环境”,员工们在工厂中有家的感觉,比如开展员工聚餐、员工生日礼物派发等活动,另外,还要向员工征求决策意见,合理的意见给予奖励,并多组织员工培训学习,增加其就业技能。塑造组织形象的思想也逐渐应用于社会管理工作中。首先,塑造组织形象可以创造良好的社区气氛,增强组织机构的内部凝聚力。

(三)有效的民主管理

目前,公共关系的管理职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民主管理离不开公共关系,因为公共关系在建设和谐人事环境方面作出极大的贡献。而对于企业来说,开展公共关系活动都有利于建立新型的上下级关系,进一步增加员工与员工、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了解,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学会宽容与谅解,从而使得以建立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企业内部摩擦。如果员工能够参与企业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的讨论和拟定,不仅能够把工作的目标和意义灌输到员工中去,还能够增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一旦员工的意见被采纳,更能够激起员工的工作干劲,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文明程度的提高

我国是典型的礼仪之邦,要想利用公共关系进行社会管理,融合地方的风俗和礼仪是必然要求,“客随主便”、“入乡随俗”便是最好的诠释,因此,公共关系在提高社会组织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若在公共关系的思想中积极融入我国的风俗、礼仪,则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精神的文明程度,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使我国社会关系更融洽。公共关系遵循“人性”原则,讲究交朋结友,以求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很多人认为“交朋结友”与“酒肉朋友”是一类,其实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异,“交朋结友”依据团体利益,只做有利于所在组织机构的事情,而后者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完全靠私人交情,不具有原则性。在这一内容上,公共关系体现出“兼容”性,它不完全完全接受或排斥任何一种形式,有时团体交往又必须以个体交往为依据,正所谓“熟人好办事”,因此,只要能够营造出和谐的人际网络,无论是利用集体的力量还是个人的力量,皆可。但这里面还得把握一个“度”,不能打着公关的旗号进行受贿活动,更不能肆无忌惮地“挑衅”法律的底线。

三、总结

公共关系管理范文4

公共关系在城建档案中的作用

城建档案馆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社会组织,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城建档案馆为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提供重要依据,具有服务性。城建档案馆需在社会其他群体和公众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状态,公共关系就变得不可或缺。公共关系有利于促进城建档案的内外关系。城建档案是由城市的规划建设方面的资源和信息串联而成,信息沟通与传播是公共关系的特殊手段。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城建档案馆公关本质上就是进行有关城市建设信息的沟通。城建档案工作每天都与公众接触,为城市各项建设服务,对外提供城建档案的开发利用服务是城建档案馆的根本目的和职责。而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同样能接收到工作人员的信息,广泛听取意见,通过这种互相传递出的信息能促使公众形成对其的印象和评价。城建档案公关有于更好地协调内外关系,通过与公众的接触可以更好地找出不足之处,提高公众对城建档案工作的美誉度,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也能增强工作人员的内聚力,提高城建档案馆的价值。公共关系有利于促进城建档案的舆论管理。

舆论是公众信息的一部分,是一种集中的、强化了的公众信息。任何组织都生存在特定的公众舆论环境中,其行为既受到公众的左右和影响,也影响和左右着公众的舆论。因此,舆论坏境对城建档案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缺乏对城建档案馆正确认识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些负面舆论会对档案工作的开展产生阻力。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舆论,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将准确的信息传播给公众,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外界宣传城建档案的正面形象,去影响公众的看法、意见、态度和行为,为城建档案营造一个适宜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更有利于日后的城建档案发展。

如何运用公共关系于城建档案工作

搞好城建档案馆的内部关系。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主要面对主管部门的领导和自身部门的同事,要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坏境必须要运用公共关系来协调内部的关系。要使档案工作更顺利的进行,需要得到领导部门的认可与支持。为此,应该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开拓思路,与领导部门形成良好的关系。要尊重领导的意愿,了解主管部门的想法,掌握信息,并要积极主动地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日常要在工作上和领导多沟通,让领导了解档案工作的最新状况,理解在城建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起领导的重视。要主动地接受主管部门的考核和请示工作,积极完成领导交代的各项任务,拓展工作领域,从而得到领导的支持和信任。城建档案馆正常运转离不开各方面的协调沟通。而加强内部关系沟通的目的,是培养工作人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培养其主体意识和形象意识。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前,首先需要得到自己内部工作人员的认可,其次需要赢得内部工作人员的配合与支持。否则,将无法成为一个整体面对外部的公众。每一个成员都是组织的细胞,他们对组织有机体的认同和信赖,是这个有机体得以存在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内部关系是城建档案公共关系的一个起点。

公共关系管理范文5

大数据(BIGDATA)背景下,由于海量数据和信息传播交互的新模式和新特点给传统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但是同样也为政府解决公共危机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手段。大数据所带来的公共危机挑战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信息媒体时代的挑战,政府如果足够重视大数据的巨大影响,利用大数据手段来分析、预测、解决公共危机,与社会民众做好数据交互,就能以此为契机,将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水平提上一个全新的层次。

关键词:

大数据;公共危机;政府

随着自媒体的深入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直到如今达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以全体、混杂和相关关系为特点的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政府及官员的公共关系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掌握大数据时代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及策略,对于推动建立职能科学的政府,全面推行“四个全面”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特征分析

“大数据”概念最早出现于《大数据时代》,该书由数据科学研究权威人物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编写,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的捷径,而是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有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群体性事件处于多发状态,大数据背景下公共危机呈现出如下特征:

1.信息传递复杂化趋势。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多样化且十分丰富的传播路径,二是低廉的传播成本,三是快速的传播速度,四是数量大、分散广的信息传播主体。因此,当公共危机发生时,相较于传统媒体,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在新媒介上的传播速度十分快,另外移动终端已经广泛运用到社会群体中,现今社会人人都可通过移动终端快速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进一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大数据时代给公共危机的控制方面带来新的挑战的难题。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政府由于网络信息假设的滞后和公共危机预案体系的不完备,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往往后知后觉,容易造成较大的损失。

2.信息多元化传递致与政府信息权威性下降并存。在传统媒介时代,政府掌控着有限的信息传播渠道,且社会信息交流水平较低,政府因而能够相对有效控制信息的传播,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和自媒体趋势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缺少准确的权威信息的导向,舆论民情呈现出极大地波动性,往往会阻碍事件真相的传播,致使事件解决被人为滞后。并且,由于缺乏有效的舆论引导,多数情况下造成事件的易变性上升,给政府解决方案的制定造成极大困难。

3.“去中心化”致使政府事态把控能力下降。数据时代社会权力的“去中心化”致使政府难以把握事态的发展方向。主流媒体是传统信息时代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人民群众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且信息的选择自主性较差。政府为社会意志中心,掌握信息主动,可以随时改变舆论方向为自己服务。而在大数据时代则不一样,信息主导权被分散,以至于没有谁可以成为意见领袖,政府的信息权威性收到极大挑战。并且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社会价值选择日趋多元化,传统的以政府为权威信息中心的模式受到极大冲击。

4.多元过滤导致真相难以澄清。由于各种因素对于信息传播的多元过滤导致负面舆论大范围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数据时代的虚拟性和民主性给广大受众跟多的主动参与机会,个人信息影响范围得到极大扩张。数据时代的信息平台和工具给予受众极大地自主选择权,并且可以针对某一事件自由的表达观点,致使真相难以厘清,负面消息过分夸大。相对于传统信息时代,爆发的更加突然,影响范围更加广阔,更加难以预测和把握,后果更为严重。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政府公共危机处理问题分析

1.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防的起点。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直不敢直面现实生活中各种潜在的和显现的社会危机,导致我国从政府到社会、从群体到个人,严重缺乏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开始,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将发展建设的重心放在经济发展,虽然我国经济水平一直都处在较好的增长水平,但是却不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不能准确及时的判断危机的到来。2003年的SARS疫情给我国的危机意识方面带来了转折点,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危机意识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来保证相关部门实现政府的某些责任。但是政府并没有完全打破传统行政观念带来的桎梏,政府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还未达标,管理部门屡屡发生责任缺位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全民的危机意识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对全国人民进行危机管理教育。

2.机构设置。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缺少法定的危机管理部门和明确的管理条例,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件突发的特大公共事件都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在法律法规的依据下召集各部门人员临时成立危机解决部门,待危机解除后各成员在回到原来单位,临时的危机机制导致我国在公众危机管理和解除方面缺少应急性,临时成立的部门也不能够积累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经验,这不利于危机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人员分散的部分不利于问责制度的实施。分散的管理、薄弱的意识、不成规章的制度和缺少专管的部门都增加了危机处理的成本。

3.危机预警。戴维•奥斯本曾经指出政府管理事务时应该明确最终目的:减少预防成本,减少治疗成本。危机预测是危机管理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完善的预警机制的建立在于将危机产生时引发的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预警机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公共部门意识欠缺,对预警机制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危机没有高质量的预案;二是预警机制的建立缺少情报学参与,缺少实际可行性,缺少灵活性和互作性,缺少整体系统性;三是预案通过和评价时主观性太强,通常受专家认识和偏好的影响大。

4.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信息沟通双方信任度较低等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造成公共事件愈演愈烈。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在面临突发社会危机时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初见成效,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改善和加快了社会发展。但信息沟通上也应看到薄弱环节,例如政府内部消息传播滞后,大部分消息不对外开放,信息传播路径不具多元化,缺少系统的信息传播机制。

5.法制推进。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公共危机相关法律制度,充分反应了我国正加快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质并且初见成果。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危机管理方面相关且独立的法规制度,但是却没有建立系统统一的危机解决对策体系,还需解决责任问责体系,不统一的解决处理标准,不够全面的预案,不及时的危机反映,不够快速的运行机制等问题。

三、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可行性建议分析

1.危机预警期。建立公共信息检测机制,搭建政府与公众互动平台。网络背景下公众舆论的“去中心化”,从技术上消除了政府对于政治信息的绝对控权。各种政治信息经由网络传播,其速度和所造成的影响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何进行危机预警、消除危机隐患还需要加强政府与民众的直接沟通,而政府上网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最好形式。增强民众与政府直接沟通的有效渠道就是成立网络舆论发言人,发言人能够帮助政府收集统计民情情况,能够公布政府消息,能够收集群众建议,并且能够鼓励促进人民提出相关建议。要特别注重对于QQ、微信、微博、贴吧等信息交流平台的舆论动态检测,在保护公民信息安全和隐私的同时加强对于潜在危机事件的监控。就重大问题,必要时可以有政府相关负责人直接出面解答,增强信息公信力。

2.危机处理期。健全媒体舆论网络,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我国在面对危机时十分被动,当信任危机出现最初通常是人民群众的讨论,在经过媒体报道传播后政府才介入进行处理。面对危机,政府应该主动出击,通过有力的证据和事件本身富有意义的说服力来引导舆论方向,将“堵”的主要方式变为“疏”。媒体一经发现舆论聚焦的事件可立即向政府机关汇报,并且提供可靠的情报,并且参与对事实真相的报到当中。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民众因为不知情而乱打听,致使小道消息满天飞。以讹传讹的情况。

3.危机恢复期。加快网络数据立法,提高民众网络素养。在我国,政府一向视网络媒体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从报纸、广播到电视都由国家严密控制,网络也不例外,按照研究分析,在制定相关法律是应考虑如下几点:

3.1信息素养的提升。提升信息素养,让每位公民在畅游网络的同时能够保持在现实生活中的素养、礼仪,以导代替堵。从对网民的素质入手,让网民不在误认为网络仅仅是一个传输与接受信息的媒介,应该让网民了解,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同,并意识到现实世界的规则制度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避免因为网民的认识偏颇而引发一些公共危机。

3.2制定适合的分级制度。网络数据制度的分级标准,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定的W3C推动的PICS技术标准协定,完整定义了网络数据所采用的检索方法以及网络分级标签的语法。该种检索方法的筛选标准是积累的大量不适的网络资料数据库,不适的网络资料数据库四种依据分类,分别是所用网络语言包含的性、暴力、粗俗野蛮和裸体表现的不同程度。不至于危害网络的自由创作和自由言论,又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来自身心健康方面的侵害。

3.3健全而明确的法律规范。目前,由于我国法律已经延伸到网络数据内容规范上来,但在实务案件中会出现主管部门不清楚、适用法条不明确的情况。加上我国对于网络主管机关权责划分不清楚,发生问题时无法快速而明确的解决,应该在现有法规中明确权责划分,避免法律执行而流于形式。

作者:鲁传松 王建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康红霄,王爱冬.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公共危机预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75-178.

公共关系管理范文6

1.1公路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

公路工程监理包括社会监理与企业自管两部分,其中项目企业自管主要指的是企业通过授权方式实现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社会监理主要指的是通过社会招标方式确定并授权监理单位对公路工程开展的监理活动。公路工程监理主要指的是监理单位在遵照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按照委托合同,严格监管施工流程。由此看出,公路工程监理主要指的是监督管理公路项目建设过程的具体行为,通过法律、法规、条例、合同等确定工程监理的职责、权利及义务。通过工程监理可以保证公路项目的规范化运转,切实提高公路工程建设水平[1]。工程项目管理包括决策与施工阶段,在决策阶段,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授权,严格遵照合同规定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设计具体的施工计划流程。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人员将完善的项目管理服务贯穿至工程招标到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全面分析公路交通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以及成本费用等。

1.2公路工程监理意义

严格实行公路工程监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保证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水平,这也是公路工程监理的首要任务。项目开展前,监理单位会与承包商单位进行深入沟通,并指派合同承诺的监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有效地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水平。②是可以保证公路工程进度,为了保证公路工程进度的合理性,监理单位还应在施工过程中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延误工期问题,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③可以严格控制工程成本,监理人员主要根据设计图纸与施工进度签发项目付款凭证,严格审查合同变更或索赔,进而合理控制工程造价。④可以有效监管施工合同,监理单位受雇于建设单位,属于独立第三方,与承包商和建设单位之间属于相互制衡的关系,通过监理可以协调三方的平衡性和公平性[2]。

2公路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1公路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区别

首先,监理单位与项目管理企业发展存在不同步问题,受时展与原有建设管理模式改革的影响,公路工程建设期间应合理推行监理制度,实行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机制。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项目建设单位无法完全授权监理单位,以致监理工作涉及范围较少,大多针对项目质量方面。同时,当前项目管理模式只是改变外在形式,严重限制了监理单位的发展进程,导致项目管理企业与监理单位发展不同步问题。其次,监理单位的权利少于项目管理企业,部分政府管理部门在不同立场设定了规章制度,分解了项目管理工作,这便导致监理企业无法有效管理工程项目。除此之外,大型公路项目的招标、造价咨询以及采购招标等工作监理单位并未完全参与,这便导致监理工作与项目管理工作存在较大距离。监理单位技术力量一般低于项目管理企业,当前大多监理单位更为关注短期经济效益,并未考虑长远发展,且经营形式也各不相同,这些均导致业主不完全信任监理工作。而在大型公路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会自行组建监理组织,在市场中形成恶性循环。而项目管理企业采用了科学的信息化系统,自身建设水平较高,占据了有利的经济竞争地位,发展状况要明显优于监理单位。最后,监理单位缺乏专业人才,在工程监理期间,业主往往采用竞标模式,以致降低了监理费用,监理单位利润率较低,这也导致监理单位无法及时升级检测设备,不能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导致监理技术力量不断下降。除此之外,监理单位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并不合理,高学历、高专业水准的技术人员占比较低,无法保证监理队伍顺应时代快速成长。

2.2公路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联系

一方面,公路工程监理属于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项目管理的实施质量与成本费用。公路监理工作属于独立第三方,在项目管理系统下运转,属于项目管理系统内的内容。另一方面,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进度,工程项目管理负责制定公路工程的成本与质量标准,监理工作负责控制环节,但此种控制存在一定限度,无法改变既定的工程管理目标。由此看出,监理单位的发展整体滞后于项目管理企业,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需要协调发展[3]。

3公路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融合策略

3.1改变工作内容,提高监理业务水平

监理制度的发展与初衷存在较大差别,监理制度的建立旨在促进参建各方技术管理工作的发展,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权利无法下放各监理单位,监理流程比较简单,内容仅针对工程质量。对此,相关企业应改变项目管理的内容,适当引入更多新元素,丰富监理内容,从而切实提高施工监理地位。

3.2监理管理机制,获得业务权限

当前部分公路管理部门站在不同立场分析项目管理工作,以致监理单位无法监控部分施工内容。此时,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公路工程的实际开展情况构建可行的执行机制,为监理单位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与权限,从而保证监理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

3.3合理分配权力,保证优化管理

公路工程建设期间极易出现权责不明问题,以致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无法保证施工质量。对此,监理单位应针对公路工程的开展情况合理划分职责范围,做到责任到人,以保证监控质量。

3.4宏观管理控制,强化现场监理

监理单位在制定宏观管理机制时应结合工程的实际开展情况,严格监理各项技术指标,从而确保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符合公路工程的各项要求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在现场管控期间,监理单位还应严格遵照相关的技术标准,保证施工中所用材料应满足要求,在满足公路工程质量及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严格遵照合同工期施工,杜绝出现工期滞后问题,提高公路工程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水平。

3.5强化合同管控,建设统一目标

监理单位应严格遵照合同管理内容设定岗位,明确分工,确保每位工作人员均可以在自身岗位上发挥作用。同时,还应严格追踪合同的实施情况,指定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及时纠正出现的重大偏差,积极处理好变更及工程索赔,从而保证最佳的运行管理效果。同时,监理单位还应细化分析合同内容,并对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通过严格审核及时掌握履行风险,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

3.6深化合作领域,弥补薄弱环节

一方面,应强化融合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的薄弱环节,工作人员应及时审视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结合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实际开展过程中,监理人员应及时找出监理工作与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比如在公路施工期间,监理单位没有充分重视施工环节的监控工作,此时项目管理人员则可以进行有效弥补,结合施工内容强化管控力度。除此之外,项目管理人员也应在工程设计、组织以及合同管理等环节中强化控制,构建可行的执行方案,弥补监理期间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整个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应结合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工作的优势进行融合工作,监理工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管控环节,项目管理工作则贯穿至整个施工过程。对此,在融合监理单位与项目管理单位的工作时应以各自优势为突破点,杜绝公路工程建设期间出现职责重叠问题,提高公路项目的综合管理效率。除此之外,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在宏观方面强化质量监控,严格控制监理工作与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针对自身积累的经验监理综合的工作体系,实现单一目标至全面控制的升级,全面监理公路工程的各个阶段,扩大监理范围,保证两者优势的更好融合。

4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的建设水平,工作人员应更好地融合项目管理与监理工作,提高公路建设的综合水准。同时,融合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还可以实现兼容并蓄,完善公路建设工作,提高公路的运营水准。

参考文献:

[1]宿万东.项目管理法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2019,18(8):150.

[2]陈雪.浅谈项目管理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4(13):178.

[3]陆惠飞.关于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的比较研究[J].门窗,2016,10(7):188.

公共关系管理范文7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精细化管理;措施分析

精细化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缩短工程的整体工期,提升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强化施工人员的工作安全,还有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降低工程建设成本,达到了上述几点目的,对于我国公路工程建设工作大有裨益。相关人员在公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引入精细化管理措施的时候,要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提升工程项目的最终经济价值,强化科学性的管理目的。

1当前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随着我国近些年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潜藏的问题也暴露的越来越明显化,像管理理念的落后、制度的缺失,还有意识的单薄等等,都会直接对工程的最终质量产生影响,虽然有些工程施工企业对于施工管理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并未建立其系统化的监视防护模式,而且缺乏必要的奖惩手段,所以部分管理工作表现的流于形式化;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沟通不畅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频频出现的重要因素,不仅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抬升了项目的整体成本;最后,对于施工内容,缺乏相应的安全施工机制,对于那些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未能进行有效的抑制。

2公路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分析

2.1完善必要的管理制度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一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人员出现了违规操作的问题,为了杜绝这方面事故的出现,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利用精细化管理制度,营造出一个安全施工的环境来。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公路工程施工的整体情况,还有未来施工发展的规划进行合理的修订、调整,争取将安全施工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确保精细化安全管理可以贯彻到每一个施工细节中去,解决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消除以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盲区;其次,施工人员在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循规范制度,强化操作的精准性,避免人为失误而引发安全事故的问题;然后,相应的管理部门,也需要在施工中强化自身的责任,建立一条有效的责任体系,确保各个规章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让责任与压力并存,以免管理工作出现懈怠;最后,则是要结合当前时代环境,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优化整体的施工制度,增大相关的安全系数。

2.2应用有效的奖惩措施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员工出现违规行为的问题比较常见,所以,针对施工管理工作,为了强调精细化的管理思想,相关人员应将针对违规行为的管理工作,设定为重点内容,提出一些更具针对性,且防范性更加严密的措施。首先,针对班组和岗位的工作特性,可以引入一些防范性较强的工作举措,最大限度的杜绝安全事故的出现,在特殊情况下,不妨采取班组联动的措施,让工作人员互相监督;其次,在工程中,负责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也需要组织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学习,利用一些违规案例,帮助他们展开分析和了解,以此来强化其专业能力,改掉其不良的工作习性;最后,针对施工过程中员工出现的违规行为,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帮助他们强化自身的操作规范性,当然,对于他们出现的违规行为,相关人员也需要展开切实的查询,为以后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积累经验。

2.3巩固相应的施工质量

针对施工质量方面的内容,要想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思路,首先,工作人员应该对那些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展开妥善的分析,其次,这时要将几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细致的划分,像影响施工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质量标准,还有材料的管理标准。在材料的质量标准中,检测人员要对材料的质量合格证书进行检测,同时分析其是否符合本次施工的要求标准,根据施工要求对质量执行检测,当然,在检测中,对于不同的材料,所使用的抽样检测方法也应该存在着差异;还有,检测人员对于那些抽样检测后的材料,要将其送入到工地实验室中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材料符合本次公路工程施工的标准,进而保障最终的施工质量;其次,对于那些公路材料的保养工作,相关人员不仅仅要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同时也需要注意,不同材料的保管方式也存在着差异性,像木材等需要注意防潮、远离火源,而钢筋等材料则要注重防潮,确保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出现质量问题。

2.4把控合理的施工进度

公路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是一项具有较为复杂,且十分系统的工作内容,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项目经理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施工进度的实施,与整个项目成员的工作能力,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了确保施工进度,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展开切实的配合。首先,要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在施工中,选拔一些能力过硬的领导人员,并为每个施工小组,配备数量同等,且技术能力突出的专业领导人员,而项目组还应该对这些人定期展开业务培训,提升其工作素质;其次,在完善工程的整体进度时,各个部门员工都应该清楚的了解自身的责任,尤其是财务部门、材料采购部门、程序控制等部门;最后,各个项目人员的工作意识要具备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其它各个职能部门的员工进行配合,集思广益,为公路工程的建设提出更为有效的思路。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对于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相关人员应该坚持开放性的认识,分析一些具体的工作情况,提出合理的工作措施,从根本上深化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提升施工水准。

参考文献

[1]陈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探析[J/OL].交通世界,2019(18):126-127[2019-08-14].

[2]史毅强.公路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探析[J].四川建材,2019,45(07):176-177.

公共关系管理范文8

关键词:施工成本;工程进度;园林景观工程

精细化管理具体表现在实际工程建设期间,使用的管控措施,具有专业施工规范、精细化质控能力。建筑单位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期间,借助标准化管控方式,提升工程建设的精准性,以此提升工程控制效果。在精细化管理期间,分别从施工材料、施工行为、施工质量、施工成本等视角,逐一融合管控思想,以此保障工程建设品质,尽可能地使用较少的资金、人力等资源,达成管理目标。

1精细化管理融合在园林景观项目的积极价值

在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期间,施工程序占据较为关键的环节,较高品质的施工建设,能够完整展现景观设计成果。园林景观设计作为极具艺术性的专业领域,在设计园林景观期间,应科学把握设计核心、景观建设目标等内容,以此保障园林景观建设效果。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程序中融合精细化管理思想,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品质,提升建筑项目的作业规范,展现施工设计细节。在精细化管理工作背景下,有助于彰显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价值[1]。

2精细化管理应用在园林景观工程的具体表现

2.1提升管理程序完善性。在园林工程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期间,应加强施工人员专业性建设,使其形成工程品质建设的质控意识,与此同时,有序落实责任制管理机制。在工程建设前期,针对工程使用材料、材料使用数量等内容,加强类目划分,科学完成预算工作。与此同时,为设计、施工双方工作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便于其完成施工材料的清点工作,完成施工材料各项记录工作,比如入库、使用、质检报告等。此类精细化管理工作,为工程竣工时结算工作增加便利,提升制度建设的完善性。

2.2加强工程进度控制效果。施工建设、园林绿化双方单位,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便于顺利完成工作衔接,提升单位之间的配合效果,为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有序完成助力。由于园林建筑工程含有一定数量的施工细节问题,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表现在建筑学、电力学等。以工程品质为建设方向,各部门应建设有效的沟通机制,便于科学规划各部门次序,提升施工工期的控制效果,减少交叉作业引起的混乱问题,保障工程建设如期完成施工任务。在各部门协作基础上,建筑、园林等单位,应完成合同签订,以此科学规避工期延误问题,有效控制工程风险。借助合同约束效力,提升各部门原理的精细化,加强工程各程序管理效果。针对园林工程施工建设的交叉管理项目,采取书面移交形式,科学规划项目移交的准确时间、具体流程、工程质控标准等内容。借助书面详细的移交内容,提升园林工程建设的专业性,规避交叉施工混乱问题,如移交时间不确定、移交流程不详细等。

2.3保障工程建设品质。在工程建设全程序中,开展工程品质控制工作较为关键。针对工程建设开展的质控工作,具体表现为:明确工程质控的建设目标,细致规划施工建设的关键内容。工程建设期间,应关注园林工程的规划科学性,如工程设计可行性、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工程设计与工程现场的适应性等。此种考量的建设项目包括:苗木允许种植范围、苗木宜采取的种植规格、苗木种植密度、苗木养护方案等。工程设计图纸的具体内容,应顺应工程施工规范要求,保障工程设计图纸的有效性。如若园林景观工程开展钢筋混凝土建设项目,应采取多元化施工形式,如分段、分层等浇筑方式,科学控制混凝土浇筑效果。在开展绿化工程建设期间,应科学划分灌木、地表植物的种植方案,如种植数量、具体种植区域。借助精细化管理方案,提升植物绿化工程的控制效果,科学完成绿化规划,保障绿化工程的建设品质。针对园林景观项目中的水景观、照明等工程,提升作业品质控制,加强隐蔽工程质控,保障园林工程建设的规范性[2]。

2.4有效完成施工成本控制。以细节为视角,提升工程品质控制效果,同时考量材料使用成本、设备应用成本等问题。针对项目合同综合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时,在工程全程序中融合成本控制思想,如招标、施工、验收等程序。借助精细化管理理念,综合确定经济适用性施工方案,以期从根本提升成本控制效果。与此同时,有序落实安全管理工作,提升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3精细化管理在园林景观工程的应用实例

3.1工程概况。某景观工程,作为区域内生态治理的分支项目,在此工程项目中融合了精细化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项目包括:景观工程两个标段,分别为一期、二期。其中,景观工程一期项目,以园林绿化工程为主,在2018年5月初正式开园,现已完成施工建设。景观工程二期项目,以主题花园为施工方向,在2019年4月开园。此景观工程一期与二期,景观工程项目具体包括:园林施工、水施工项目、电力施工项目、绿化施工项目。由此发现,此工程建设涉及较多专业科目,加强园林景观建设的科学性,能够提升施工建设品质,保障园林景观观赏性,发挥其建设价值。

3.2施工管理特色。(1)工程量分化,工艺使用繁杂。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期间,旨在为人们营建视觉新颖、生态性的景观环境,应顺应生态多样化理念,采取复杂多变的施工方法。各项目工程一般表现出较小的工程量、新颖的工程设计、不重复的施工方法,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交叉作业问题。(2)资料较多、结算工作无序。由于工程中以景观建设为主,存在工程变更的可能性。较大数量的工程变更问题,提升了工程结算的工作难度,由此形成较大的造价变化、计量工作难、结算工作无序等问题。

3.3精细化管理方案。结合园林工程建设的具体需求,如水景观、建筑小品、景观照明等,综合确定工程精细化施工管理方案:加强施工管理理念革新,保障景观建设品质;提升管理形式新颖性,建设景观工程观赏性;设定管理预期目标,加强后期责任建设,保障工程建设有序完成[3]。

3.4工程施工管理的具体表现。(1)工程准备。加强图纸设计内容把握,开展工程现场勘测,获取工程区域的客观条件,精准把握各工程建设重点。在工程标准化基础上,提升质控密度,配置记录管理工作,提升工程施工建设效果,为工程预算、竣工结算等工作奠定基础。(2)加强施工文件管理。施工文件在工程建设期间,具有一定指导性,贯穿于工程建设全程序。因此,在工程建设前期,项目施工人员应掌握施工文件具体情况。同时完成施工工艺交底,加强工程现场监督,有序开展工程建设。(3)在工程建设期间,每道工序完成时,有序落实自检工作,便于质检部门开展工程质量检验,如若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及时开展返工施工建设。在工程质检合格的基础上,开展下道工序建设,以此保障工程建设品质,发挥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表现为工艺标准高、交叉工程较多、工程品质要求高等特点。工程管理旨在全面落实园林工程的综合性社会责任,比如改善生态环境。在国内施工工艺发展、景观工程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园林景观工程逐渐表现出自有特色,完成了各项新型工艺融合,形成顺应人们预期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水梅.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J].河南建材,2020(5):88-89.

[2]李振华.浅谈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精细化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