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观众审美心理综述

动画观众审美心理综述

作者:金燕 李明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讲师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很多动画作品都以不同形态渗透着或多或少的神话元素,显现出一种特有的精神力量,神秘而崇高;也有很多动画取材于童话故事,充满了纯真与幻象。它们的突出特点是都包含着轻松愉快的笑料,能够引发生命里最本源的笑意,这些笑包含着对生命的同情感和对幻象世界的新奇感。这种充满童真的艺术风格所提供的是“率真的童趣化、情感表现的幻觉化、幽默的轻松化、愉悦的拟人化以及简洁的单纯化等几种人类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动画体验与动画幻觉”。[1]

审美前期:审美心理的共性与个性

审美主体在进行动画欣赏时都要受到旧有的审美意识系统的制约和激发,这种旧有的审美系统一般体现为民族审美心理和个人的审美经验,即审美心理的共性和个性。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是这个民族在对其自身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长期审视中,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审美意识,它源于民族的精粹文化,又长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审美追求。一方面,我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儒家、道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浸透民族心灵的是一种圣贤文化,在审美追求上注重人性中的至德至诚、以诚配天,总是企图从各种各样的事物中获得人性德行的诠释,并追求最终结果的圆满祥和。另一方面,作为动画题材的神话传说从远古时代一直流传到现在,童话故事从每个人的儿时便不停地被讲述,这些共性都存在于民众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民族心理的共性,从而使审美主体拥有了部分相同的审美潜意识。也正如荣格提出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它们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无意识的最深层,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受众即可得到强大而持久的审美感受。

个人的审美经验与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动画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重点和审美见解。另外,审美个体在欣赏同一动画艺术作品之前,也抱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充满着不同的幻想和动机,这种个体审美经验的差异性,使动画艺术作品的价值最终呈现出多元化色彩。但是,动画自由的制作形式和充满幻想的艺术特点,又使其具有很大的艺术张力和超前的艺术想象空间。根据舒帕尔•卡格安所做的实验,只有那些不是与心中的形象完全雷同和完全无关的形式,即“只有与内在图式有一定差异性的图式,才能引起人的敏锐的一般知觉和审美知觉”。[2]对于动画观众而言,只有那些在我们熟悉的传统中经过创新的艺术形式才会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和敏锐的知觉;而那些与我们心中旧有的、传统的审美“图式”完全雷同的艺术造型,会使我们望而生厌;那些与我们心中审美“图式”完全无关或差距太大的审美对象则又使我们毫无兴趣。所以,动画所营造的新奇的审美幻象应该适于审美意识系统的“阈限”,不能太过夸张,若艺术夸张跳跃太大,超过限度,就不能同化对象,也就无法产生审美。

审美中期:从直觉到知觉再到无觉

动画审美主体抱着获取童趣的审美动机,以审美的经验为背景,首先以直觉的形式感受动画艺术作品。“正如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所说:‘我们一睁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我们就马上看见美,认出秀雅与和谐’。”[3]作品欣赏的初期,欣赏者靠直觉对动画作品的画面效果、语言特点、情景状况进行接触,在这一阶段,由直觉引发的兴奋主要是感官的,它通过直觉的感悟、想象引发情绪波动,从而激起瞬间性的情感。这时欣赏者也在进行着一种判断,即直觉性的情感判断,这种判断更多的是涉及主体的个人兴趣、爱好、品位等,受众在这一瞬间对审美客体的感性外在实现了把握,同时从中获得了自己对动画艺术作品初步的审美评价,找到了动画作品与自己审美经验的结合点。审美主体欣赏的审美客体是他认为美的、可以给他一种感染力或精神愉悦感的东西,这些都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的欲望,形成审美的态度,从而标志着审美活动的正式开始。审美主体通过对对象的不断体会和认同,审美活动与情感愉悦相结合,形成了对审美客体的知觉印象。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它已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部分的整体的反映。此时审美开始完全展开,情感、想象、感知、理解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心理因素,同时伴随着更充分的审美判断。这种审美判断既不是知性判断,也不是逻辑判断,实质上还是一种情感判断,即它是在情感和想象产生的体验之后,对对象的美与不美或美丑程度进行的更深入的判断,它更多地联系于主体的情感。

随着审美感知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审美统觉便会形成,这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审美心理能力,它联系审美感知提供的表象和已有的审美经验,发现意蕴,并将自己的情感意绪融入其中,进入一种心物交融、情景相生的状态,也就是“共鸣”与“物我合一”,这也是德国实验心理学家罗伯特•费舍尔所称的“移情”的过程。动画观众在观赏时,将自己的童真投射、灌注到作品形象之上,使之染上接受主体的生命色彩,仿佛有了与主体一样的思想、情感、意志,成为接受主体主观体验的情感表现。这种忽视自我知觉的情感状况,使审美主体与动画角色完全融合,从而实现个人情感的彻底释放。在从直觉到知觉再到无觉的整个过程中,审美活动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首先是因为动画作品隐含的民族审美特点与受众的民族审美心理相结合;其次,接受主体(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人兴趣、思想情感、审美偏爱以及生命意义等,对所观艺术作品进行加工、补充和丰富,将个人情感投入创作主体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再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甚至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新的开拓、补充,凸显出艺术创造主体在创造此艺术形象时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变得更为丰富、鲜明和深刻。

审美后期:审美余味沉淀

“马尔库塞认为:在艺术中那种远离变更实践的成分,应该被视为未来解放实践中的必要成分——视为‘美的科学’、‘补偿和满足的科学’,艺术不能直接变革世界,但它可以为变更那些可能变革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的内驱力作出贡献。”[4]当对动画审美对象的鉴赏完成之后,受众的审美心理会得到某种满足而产生对审美经验的沉淀,从而使审美的心理作用得以留传、扩散。随着审美经验的积聚,受众的审美理想又得以充实和提升。在动画艺术的受众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少年儿童,培养和提高接受主体的审美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培养、丰富受众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才能使艺术的审美接受真正有助于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中国“文以载道”的思想,使“寓教于乐”融入中国动画作品之中,这就赋予了我国的动画艺术作品以更深的内涵,其审美艺术价值也因此被传播得更加深远和广泛。上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创作成功,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以鲜明的动画形象和中国风格开创了“中国学派”。在“水墨化”的小蝌蚪身影背后,与其说展现的是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不如说是展现的一道意境深远的人文景观,和一种传统悠厚的文化深蕴。婴儿是喝母乳长大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所有从事艺术创作,包括从事动画创作的“母乳”。有了这个“母乳”,我们才能在每一个微细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以中国人的情感及情感表达方式去表现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动画的“母乳”,她对于动画艺术创作来说,是向传统文化找寻动画艺术发展的能量源泉,可以说是当今动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选择。动画艺术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合逻辑地找寻建构,寻找未来的生长点。传统文化应是中国动画生存、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也成为艺术境界的旨归。我们要摆脱动漫文化的殖民心态,重视自己的动漫文化建设,摈弃长期的西方动漫文化中心观念制约下的对本土动漫文化的认同视角和心态。继而守望本民族的动画文化精神,文化最重要的不是其表面化的形式与样式,而是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境界。要积极对我国动画文化精神内涵进行缔造,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技术,还要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在更深层面上认识人性、人本化的问题。应该通过一个全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进行超凡脱俗,从而开拓动画文化的新境界、新视点。如果我们不从文化根源上进行思考、调整和研究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策略,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动画业面临的问题。只有建设好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的中国动画特有的文化精神,才能使中国动漫在竞争中胜出。#p#分页标题#e#

结语

动画艺术作品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它存在的目的就是寻求更多的“接受”,只有把握住受众的心理喜好,找准动画艺术设计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而又受大众喜爱的动画作品。笔者在对受众观看动画艺术的审美心理过程进行解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如下几点,希望能对我国的动画设计起到启迪作用。1.充分探索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动画的设计中,为我们的动画艺术审美心理提供民族意识的支撑;2.充分发挥我国国画中营造意境的优势,为我们富含想象力的动画艺术提供更广阔而又合理的想象空间,以满足不同欣赏者的审美需要;3.提升动画艺术的画面观感及语言的趣味性,抓住观众的瞬间直觉,吸引他们继续欣赏;4.提高“动画”意味,增强动画观后的余味,给予观众更长期的审美体验;将动画的教育意义潜移默化地融合在动画情景之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丰富的动画素材,有很特别的民族性格和很强大的想象能力,更有很广泛的动画艺术观众,只要我们的动画艺术作品立足于本土,同时跟上时展的潮流,就必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总之,动画艺术只有在受众的审美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受众的审美心理决定着动画艺术的价值。静态下,观众的审美心理有民族的共性和个体的特殊性;动态下,动画观众的审美心理经历了从直觉到知觉再到无觉,最后到审美沉淀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审美心理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动画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就需要充分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分析民族心理,提高动画的趣味性与幻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