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篇意识的必要性

英语语篇意识的必要性

 

一、从语义角度分析语篇的原因   语篇,又称篇章。何谓语篇(text/discourse),形式学派和功能学派观点各异。形式学派认为:就结构方面而言,语篇由句子组成,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而功能派看法则为:以功能而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是说话者根据一定语境所要表达的完整意思,只要段落中句子表达意义关联、完整,即可构成语篇。两派主要区别在于:形式学派重在描写语言形式、结构、抽象的规则,研究抽象的语言单位(word,sentence);功能学派崇尚研究语言具体使用,研究具体的语言单位(utterance,discourse)。形式学派把语义排除在外,单纯研究结构,是为了更深入细致研究语言结构;功能学派把语义、语用和语法结合起来,并且研究范围超出了句子层面,到了语篇,是为了还原语言研究的真实性。就语言教学与学习而言,功能学派的角度和成果则有更加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语法规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实中存在很多不合语法但是合乎习惯的语言,也有很多合乎语法却不合习惯的实例。另外,合乎语法、避免语法错误只是最低要求,无法解决语言运用的妥帖问题。相反,采用功能学派观点,从意义角度出发,语篇便有了着落点,更利于挖掘出英语语篇意识重要性的深层原因。   二、从英汉词义对比角度看语篇意识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英语词义宽泛灵活,汉语词义精确固定。英语词独立性较小、含义广泛;汉语词独立性较大,含义较严谨。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在一词多义。英语中,除了术语以外,单义词很少,大多数词为一词多义。往往是词的使用频率越高,生命力越强,词义就越多。如普通单词“head”,《美国传统词典》仅名词就给出48个义项。英语是拼音文字,是音、义结合体,如果语音改变,词形也随之改变;汉语则是音、形、义三者结合,三角关系构成稳固结构。汉字读音虽然会改变,但是字形和字义基本相同。余光中先生说,英语历史变化比较大,现代人已经难以读懂三百多年前的莎士比亚,但汉语几乎是历久不变,今人读前人的著作毫无问题,无论是四百年前的《西游记》,一千年多年前的唐诗,甚至是两千年前的《史记》,读起来仍然清晰可辨。英语属印欧语系,任意性强,而汉语言文字理据性强。这一点可以从中西方语言不同的研究传统中予以证实。西方现代语言学从索绪尔开始,大都认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无理据之学说,因为印欧语的音节与意义没有强制性联系,无法独立表义。相反,汉语传统研究大致都是强调音义结合的理据性。徐通锵先生认为,汉语造字注重“因形见义”,“因声求义”,“声”和“形”各为字义提供了一个参照点,汉字本身就能意指某一类现象或意义。汉语传统研究集中在字义上,只要弄懂了字义,句义即可索解。并且,历代各家致力于词义精确、规范研究。墨子在《小取篇》中说:“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墨子主张名与实要一致,反对词义游移含混。荀子在《正名篇》中提出“约定俗成”论说,主张正名言实,倡导词义规范化。汉语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也使词义趋于固定化,汉语单音词词义比较灵活,一词多义也颇为常见,然而两个或多个单音词组合起来,词义相互制约,词义大大变窄。因此,汉语词义比较固定、凝滞,不易变通适境,汉语词汇对语境依赖性小。但是,英语词义灵活,具有无限扩张性,适境性强,因而,与把握汉语词汇含义不同,要把握英语词汇含义必须依重语篇语境。   三、语境对意义的决定作用   语篇与语境关系密切。语境(context)就是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语境指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语篇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研究语篇必须联系其语境,因为特定的语篇创造了特定的语境,特定的语境要求特定的语篇。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又称微观语境,非语言语境又叫宏观语境。与本文讨论相关的是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可分两类:句子语境(sen-tencecontext)和篇章语境(textcontext)。相形之下,句子语境比篇章语境更经济、更直接。但是,DeBeaugrade着重指出,真正代表语言中上下文的,只有篇章,而非句子。篇章语境常常包含完整的图式,因此应比单个互相独立的句子更有利于引起词汇概念的联想。语篇中的单词与特定的语境相连,学习者便可把握单词的使用场合,且有回忆线索,这样就会大大加快单词使用时的提取速度。因此,学习者不应该仅仅将意义单位从词推进到句子,还应再进一步,将意义单位提升到整个篇章。英语中有句话:“词本无义,义随人生”(Wordsdonothavemeanings;peoplehavemeaningsforwords)。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words,intheirpri-maryorimmediatesignification,standfornothingbuttheideasinthemindsofhimthatusethem.”弗斯也说,“Eachwordwhenusedinanewcontextisanewword.”词语意义是由人类赋予的,是人主宰语言,而不是语言主宰人,这就使人类语言中的意义具有无限能动性。但是,就特定的说话者(thespeaker)而言,在特定上下文中,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性一般会消失,能指和所指之间不确定性和游移性会消除。就听者(thelistener)来说,就必须全面考虑,把握言者的言语意义,而这也不是单独的句子语境所能完成的。由前所述,英语单词词义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要使意义明朗化、确定化就要依靠语境。语境对意义有固定作用。词的意义只有在词的联立关系中才能确定下来。很多情况下,尤其是文艺作品中,指称意义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意义、感情意义、文化意义,这时,执着于一词一句的指称就几无意义,而烘托这些超指称意义的最佳背景就是上下文。只有作为整体的语句获得了意义,作为组成部分的语句才具有意义。   四、从意义理解和表达角度看语篇意识的重要性   英语的五项技能中,阅读和听力属于意义理解方面的技能,写作和口语属于意义表达,而翻译涉及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对意义的理解、把握是输入,意义表达是输出。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表达离不开对词汇意义的把握,输入正确的信息,才会有恰当的表达。词的意义通常是指词典上所列的各种意义,但是词义还不止此。意义的容载是无限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词义中重要的还有语用意义,或称引申义,指的是词典意义在一定环境中的引申,词在一定篇章中的意义。仅是词典所列含义已是难以琢磨,再加上语用意义更难把握。所以说,意义的理解不是一查词典即可、一背单词表即得的。董燕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缺乏听说环境,大量阅读是学习英语简便而又有效的方法。在高度语境化的语言输入中,词汇具有语篇一致性特征,英语词条综合有句法、语义、语用等信息,英语学习者可全面掌握,并可在词汇和概念之间建立起直接、牢固联系,从而获得自如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强调广泛阅读的重要作用,改变学生英语学习只局限于背词汇表的习惯,树立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意识。意义理解离不开语篇语境,意义的表达同样不可脱离语境和语篇。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或者说,言语行为应当做到适境,即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他强调,在特定的情境中应当运用特定的词语,换言之,适境(fitnesstocontexuality)是问题的关键。#p#分页标题#e#   翻译离不开意义的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英译汉的重点是提高对英语的理解水平,英语理解是汉语表达之根本;而词义的不确定,再加上说话者的意向对于译者来说也是不确定的,所以透彻理解原文意义不仅是整体把握词义,还要整体把握作者意图,否则就会译出偏离原文,甚至道理不通、前后矛盾的句子。有时,译者不光要整体理解眼前的文本,还要参照其他文本,从而获得意义上的联系、澄清,这就是互文性参照。与之相比,汉译英的重点是提高对英语的运用水平、表达能力,写出来的句子至少能被英美人所理解。换言之,汉译英看重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即表达能力,是遣词造句的能力,是上下文连贯的能力、篇章结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