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障碍及措施

阅读教学的障碍及措施

作者:沈晓宇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油田第四中学

僵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消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文学教学经验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沿用如下程序“:预习———课题讲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生字生词———段落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程式分明、易于操作,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使用。这种近似机械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无形之中也减少了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时间,学生变相地成了被动的知识容器;对课文程式化的处理使得范文教学支离破碎,名篇名作的美感魅力在烦琐的知识讲解中消失殆尽,本来愉悦的阅读教学活动反而成了学生的一种沉重精神负担。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成了空谈。

教学参考书、目标定向、自读提示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多解性阅读。阅读教学的传统是以给学生总结出、让学生抄录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主题为终结。这个中心或主题是被教学参考书统一规定的,语文教师很少考虑这个中心或主题是怎么得来的,很少顾及学生对这一规定性的结论有什么看法。许多教师以自己的(大多数是教学参考书上的)理解为出发点设计课堂教学,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或专家的思维轨道中来。教学参考书上的终结性结论不允许学生对作品做出自我的多元解读,学生的独立性、自由性、创造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长此下去,他们面对一篇文章不是自己主动去分析理解,而是依赖老师来讲解;不是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是揣测琢磨老师和教参的意图。目前,目标教学虽在各学科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却不尽人意,千篇一律的目标定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自由。因为,目标越具体越明确,学生的思考天地就越小。另外,自读提示在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前就把专家对教材的理解和盘托出,使学生带着观点去阅读,这时的阅读只是为了印证一下专家的论断而已,这种情况也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忽视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效果差,人文素养严重欠缺。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一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不重视课外阅读,阅读量少且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还导致阅读效果差,阅读速度慢。据北师大教授张鸿苓介绍,中国学生到国外读书,与国外学生相比阅读速度明显偏慢,导师指定的书目,在规定时间内很难完成;另外是不会阅读,由于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么不读课文,要么从头至尾一点一点地嚼,所以我们的学生不会浏览、不会跳读,眼睛不会扫视,不会很快地抓住要点。而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阅读要求更高了,人们不仅应当掌握精读方法,还应当掌握浏览、泛读和速读等阅读方法。而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在十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并没有学会这些阅读方法。

应试教育,尤其是标准化试题,不符合阅读教学规律,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容易引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高考制度因其公平、民主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但现行高考存在明显弊端。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导致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辅导,轻阅读教学。语文课上,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在提高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方面,而是专门研究如何应对考试,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同时,高考语文试题中用来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题型(选择题),虽有评分准确、客观的优点,但由于过分追求答案的标准性,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因为,语文不同于数学,语文课的内容不是抽象的公式、定义、定理、概念,而是凝聚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语文课本身就带有许多多义性的东西,再加上读者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思考角度等的不同,因此对作品的理解就不同。大至课文主旨,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种硬性的“统一见解”是不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那种量大、死板而机械的标准化试题,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

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改革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首先,必须更新阅读教学的观念,自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如元认知理论、接受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等来指导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即既增长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说话能力,又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方面得以提高。其次,要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探索和借鉴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结合,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学过程向科学化、最优化方向发展,为阅读教学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要提倡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作为一种意义上的理解和解释活动,从本质上说,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即文章的再创造。阅读创造是认识上质的飞跃,是不断想象的心理反映和批判性思维的反映,是高水平的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读书的基本方法。我们应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我国古代早已有“作者有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见解。20世纪中期兴起的接受美学理论,视阅读接受为读者与作品“对话”,强调阅读是一种“二度创造”,并强调作品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用这些观点来考察阅读教学,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素养、艺术想象力来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即在引导学生了解文意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见仁见智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p#分页标题#e#

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目标其一,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这可使学生终身受益。”[2]如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有意质疑(悬思猜读、设疑自答、求异论辨、归类编码、撮要归旨、入境品味、联想拓展、迁移创新)的习惯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确的阅读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使人受益终生。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去读解一篇范文,而是在于通过范文的学习,指点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除了传统的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外,教师更应该重视后工业时代、信息化社会出现的一些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如快速阅读法、发现式阅读法、SQ3R(纵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信息资料利用法等,语文教师都应该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通过科学训练使之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适应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要重视课内外衔接,增大阅读容量,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叶圣陶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3]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二者结合得好,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起码应解决如下问题:第一,语文教学必须挣脱一个学期只读一本教科书的樊笼。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引导学生读《红楼梦》;学习《守财奴》时,可引导学生看《人间喜剧》。每学年向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让不同程度、水平和兴趣的学生都能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益。此外,还可指导学生在广播、电视、网络中学习语文,利用光碟、影像、计算机网络等,使文字阅读和多种媒体的阅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第二,要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密切结合起来。学生精神的形成、文化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每学期可以开设课外阅读讲座若干次,专门介绍当前具有社会影响的新作或有关的最新书讯,引导学生涉猎更广泛的阅读范围。

改革阅读检测的方法。目前阅读考试要改革的问题很多,但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要尽快建立语文质量检测目标,尤其是阅读检测的目标;二是要认真反思和估价标准化试题的作用。要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说:首先,阅读检测的方式要多样化,做到分项与综合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口头与书面相结合。其次,应适当地减少标准化试题的份量,增加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试题,要鼓励学生有创见。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所承担的任务最重,所解决的问题也最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故历来被尊为“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教育之本”[4],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因此,为了开创语文教育的新纪元,我们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