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朗读培训的价值

语文教育朗读培训的价值

作者:闫改凤 单位:晋东南幼儿师范学校

一、朗读可培养学生浓厚读书兴趣、良好读书习惯,是形成审美情感的前提

语文课文所选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词、散文,还是现代文、文言文,自身都具有一定的韵律。其语言之优美,音韵之铿锵,或小桥流水或万马奔腾,或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低沉哀婉如泣如诉。而文辞之美,正是通过有声的朗读才能触动审美情思,引起浓厚兴趣。语文教学是美的教学,我们应通过朗读这一探寻美的载体去感受课文中所富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去发现曲径通幽的宁静淡泊和山穷水复的柳岸花明,去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感悟社会的纷繁复杂,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诵读教学向外放射,放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放射到学生的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去,养成时时诵读,处处诵读,终身诵读的习惯。”[4]《语文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作用……。”中学语文所选篇目大多是名家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表现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通过朗读课文,在感受作品语言美、音韵美的同时,课文的内容会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使学生获得生活乐趣、情感熏陶,从而受到美的教育。因此,朗读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审美情感的前提。

中学语文教师应遵循新课程标准,建立起以朗读教学为基点和支撑点的观念,认真组织朗读教学,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主动读书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在理解、感知的同时,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情感渗入心灵,一步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是学生有意无意地从他们喜爱的、认同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因而也是容易稳固于心的。

二、朗读是感知内容、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最佳捷径

文字是记录心灵轨迹的载体,作者赋予文字信息和情感,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美质,不同作家的作品也有不同的风格。不朗读无法阐释其内涵、无法领略其内心感受;不朗读更无法融入朗读者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有通过朗读,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心灵进行沟通,才能激发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独特的感悟抒发出来。即使是文言文教学,朗读仍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把文言文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板块,每册教材中文言文阅读所占比重都比较大;新课标在“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部分,为初中学段推荐的61篇全部为文言诗文,无疑,文言文篇幅的增加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认为,可以尝试把朗读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手段,通过朗读教学,去感知课文内容,去体悟文言词语之华美。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变化,无不在朗读中耳熟能详。在朗读中可以培养语感,达到识记、理解的目的,朗读是语文教学强有力的手段,也是学生识记、积累人文知识的一条便捷之路。

三、朗读能积累名言佳句,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保证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通过朗读积累于心的名言佳句不仅有益于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心灵的成长。康德曾说过,“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学生一遍遍的朗读、理解中感染、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喜爱作品的同时,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心灵自然会有所成长。现在,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开设早读课,提出注重朗读训练,正是为了凭借朗读提高语文素能。学生在早读课的朗读中,能在不经意的朗读中体味思想、消化知识,写作时则文思泉涌,有话可说,这就是朗读的妙处。书读得多了,识记、积累的材料也就多了,不论说话(口头表达)还是写作(书面表达)自然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通过朗读学生尝到了甜头,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学习效果自然会好,长期坚持,语文素质提高也就非常自然了。

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审美教育重任。朗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容轻视,我们应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合理地、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快地感悟内容,了解作品的思想,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