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思考

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思考

一、为幼儿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

幼儿每天进行的进餐、睡眠、散步、入厕、玩耍等例行活动充满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活动不仅仅是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蕴含了许多教育的因素,能够引导和教育幼儿,促进幼儿自我服务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因为生活是幼儿需求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它们是幼儿每天都在进行的,使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教育的契机,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同时,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会成为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因而,它与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直接相联系,既有利于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独立性意识的形成。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形成挖掘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的意识以及教育机智,发挥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价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的进行教育,开展幼儿教学,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使他们体、智、德、美等各个方面获得较好的发展。

二、为幼儿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受到领域特点、社会文化、幼儿的年龄、心理因素和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五大领域的知识,而且还要与幼儿的已有的经验联系,不仅要体现出教育性,而且还要体现出趣味性、真实性,从而促进幼儿在身体、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认知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例如,在“我的祖国”教学中,引导幼儿对祖国标志(国旗、国徽、国歌、首都)、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英雄人物、名胜古迹的认识,不仅帮助幼儿增长了知识,而且帮助幼儿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为幼儿提供充足、直观的教学材料

教师要因地制宜地从幼儿所在地选择具有丰富性、有意义性并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充分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能充分支持幼儿的自主活动和自主选择,使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和有意义的体验。选择的这些材料必须是安全的,避免幼儿在运用过程中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幼儿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一些设备和材料,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关系的科学活动。它强调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兴趣,自主探索过程,使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理解科学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并从中感受到科学实践带来的乐趣,初步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形成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四、为幼儿创造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幼儿运动器官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至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游戏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即:日常生活)之外的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游戏的虚构性、具体性、自主性以及社会性等最符合并能反映幼儿的身心特征与学习特点,满足了幼儿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和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戏使幼儿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而需要的满足又给幼儿带来快乐,快乐使幼儿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进一步支持和促进了幼儿的游戏。因而,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途径与方式。游戏是幼儿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再现,直接反映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生活世界是创造的、可经验的游戏世界。因此,幼儿的生活中,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外,他们还需要丰富的活动来充实。但由于幼儿的不成熟,很多活动无法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开展室内外各种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教学目标。例如,在“玩纸箱”游戏时,教师鼓励幼儿想象可以怎样去玩,还有哪些更有趣的玩法,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同时,幼儿在钻、摇纸箱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肌肉,发展了动作;指导幼儿把物品放进纸箱,大家一起抬,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总之,面向幼儿的多彩生活世界是幼儿园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幼儿园课程的特征,将有利于实现培养“完整的儿童”的幼儿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