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学结合思索

语文素质教学结合思索

本文作者:顾玮倩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无个性的学生无疑不适应社会要求,语文是有着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一篇篇的课文张扬着每个作者的个性。艺校的学生恰恰是喜欢处处标榜自己有个性的群体,艺校培养的学生也需要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艺术中职校的学生,对今后的道路已作出了选择。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操的熏陶、个性的培养,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的作用。例如我在给影视表演专业学生上语文课,教到课文《雷雨》时,请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表演。几位学生经过思索之后,声情并茂地演了一出“现代版”《雷雨》。这堂课气氛之活跃程度超出我想象,学生的个性特长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教学收到的效果与极易扼杀个性的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所收到的效果比较起来,无异于天壤之别。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另一重要“阵地”,就要数作文了。作文是最能充分展示学生奇异丰富的想象力的。

艺校语文教育不必受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心往别处想,笔往别处写”,追求个性的展示。有个性才可能不断地去创新。推陈出新高举创新旗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是说。可见,创新是个人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原动力。艺校的学生学习艺术,尤其需要创新精神。语文教育必须顺应艺术教育的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其实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土壤”。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并不太重视创新精神,过多强调死记硬背,课堂死气沉沉,缺少活力和引力,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讲台下索然寡味,“静听教学”的陈旧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怎么可能富有创新气质,勇于开拓进取?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早就该摒弃。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加的一个统一、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随着教学过程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空间应该是自由的、广阔的、不断得到拓展的。

这首先需要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把端着的高高在上的“老师架子”放下来,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交流的水平上。艺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弱,所以老师还需要多点耐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多提疑问,多给学生“说”的机会。我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请学生给我“上课”,说说《红楼梦》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曹雪芹笔下某个人物的认识,并谈出新意来。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要求有标准、统一的答案,十分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就让学生去创新也是不现实的。艺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完全不必拘泥于就课文讲课文。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课文只是一批批的例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例子的作用,才是教学该认真探索的课题。教学中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发散,讲些课本上没有却又与之相关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同时又可以推陈出新,教出新意。我在教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时,对文中提到的“杨荫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把钱钟书夫人杨绛写的一篇《回忆我的姑母》介绍给学生,以使学生对“杨荫榆”的认识全面、客观一些,更达到介绍杨绛的优美散文的目的。教学应该是有创造性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都该有利于艺校学生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经验和智慧。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的运用,更方便师生之间不断地在课堂上碰出更多创新的智慧火花。?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语文教育在时空上之深远和宽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交往更为频繁复杂,语文素质成为艺校生踏上社会以后生存发展、参与交往的必备条件。现代语文的内涵,应该不会小于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所需的全部知识、能力、心理、情感等的总和。艺术类中职的学生毕业后面临残酷的社会竞争,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把“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作为四种基本能力向教育提出新的设计和组建要求。因此在中专艺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把语文知识与社会需求挂钩、让语文内容贴近生活内容,把学生的语文能力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去,是社会和时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

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课外自学,在自学能力的培养中达到培养其他实践能力的目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几本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心态浮躁、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是我们艺术类中职学生中的普遍现象。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指导,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培养他们的读书意志。知识越多,能力相对越强。提高实践能力,学识是基础。当然,艺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限,还是要从兴趣入手,先吸引他们多读些他们感兴趣的时尚类娱乐性的书籍,逐渐培养阅读习惯。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艺术中专校的专业特色,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如办广播站、组织演讲赛、排演小品、出手抄报等等。2012年6月,我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分别举办毕业汇报,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自己动手写离别的话、拍学校生活的视频、做晚会时用的ppt,在这个活动中,很多学生的展现出来语文能力让我感到惊讶。看看他们自己写的文字吧:“走在校园熟悉的小径,耳边满是当年的歌声琴音,泪满连襟。不禁回想起:那些年,我们的奋斗,我们的辛勤,我们的血泪。那些年,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渴望,我们的光辉。那些年,我们已然挥之不去的曾经……翻滚吧,10音乐!努力吧,乘年轻!!!”(10音乐班学生)“曾经是多么的盼望着早些离开校园,离开宿舍,离开课堂,离开书本,离开排练厅……但到了真正不得不离开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对这片校园是多么的留念。……我们会用心记住每个人的样子,记得那青春的容颜,因为那里有大家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和永恒的怀念。”(07舞蹈班学生)多组织活动即是多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提高的。#p#分页标题#e#

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了,语文教学才能说是合格的。教书育人实现教育使命语文是人文学科。语文教育如果仅仅做到教会我们的学生识几个字、写一段话,显然是肤浅的。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教语文实质是教做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教会艺校学生做人,达到我校校风“学艺树德”的境界,任重而道远。语文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多元的,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又要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操和灵魂,有个性,当然个性决不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词,它与集体主义并不矛盾。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有助于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质。语文是很讲究运用的,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课本里体现的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富贵不淫、言而有信、知恩图报等优秀品质,随着教学过程渗入学生的人格素质中,是我们艺术中职校语文教师的责任。育人,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学生就是在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中感受、吸收、积累和潜化受益的。艺术中职校的语文课完全可以避免一味地注重对语文的读写训练,而是偏重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在语文课上完成对艺术中职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任务。总而言之,通过语文课,对艺术中职校学生进行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培养,都不能脱离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这个基础。讲究“育人”,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