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运用(10篇)

高中历史教学运用(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运用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以史论为主的课程使学生感到乏味,针对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历史故事巧妙的穿插至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以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切入点,以期能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方法

对于高中生而言,历史是一门偏向于文科的学科,其知识点众多,部分内容易错易混淆,需要反复记忆。学习起来相对枯燥乏味,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历史故事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其简单、生动且具有情节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和历史故事的特点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围绕着历史故事将知识点铺开,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历史故事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发扬前人的优秀精神,这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笔者就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及选择方法

作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流传和发扬构成了历史;同时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的丰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对新时代的学生的现实生活而言,高中历史中的许多知识看起来很久远,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学习质量也无法提升上来。而历史故事生动具体的特点,可以将那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得学生在认识与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点,这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作为一种让学生易于记忆并且愿意聆听的内容,历史故事是符合高中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将历史故事融人在教学过程中,让故事与知识有机结合,将一个个枯燥的历史知识点串联成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3将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故事穿插至课堂教学中,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时间,反而会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深人掌握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进步与升华,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历史故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要对课堂中所呈现的历史故事进行合理的选择。首先,所选用的历史故事要尽量的符合历史事实以及其发展规律。可供参考的历史故事较多,此时教师要查阅相关资料,注意对比,甄选那些有凭有据、真实可靠的历史故事。对待传说类及野史类的故事,教师要认真甄别,不能为了讲故事而编故事,不能与历史真相背道而驰;其次,历史故事的选取要贴近教学目标,与教学一358一2016年8月内容相关联,以保证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讲解的连贯性,避免故事与知识脱节的情况出现。最后,故事的选取要尽可能的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善恶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历史学习中不应仅将其作为历史来看,而应当学习历史,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

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发挥历史故事教学的优势,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历史故事的运用目的之一便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历史课堂上所呈现的故事,不能是生搬硬套的,而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根据课程中的知识点对本节内容进行合理规划,适时的加人一些历史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沉闷的课堂气氛。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时,要注意火候的掌控,开头应该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同时要保证情节以及内容的充实和连贯。讲解过程中要逐层铺开,详略得当。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节讲解中会涉及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在这一系列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历史事件。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将所有的发展历程全部对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在其中遴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讲解给学生。这样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形成良好的记忆,另一方面又能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语言的运用对课堂上历史故事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故事在教学中获得的教学反应。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育素质的培养,并有策略地提高语言表达技巧。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熟悉与了解教学内容,旁征博引;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言功底的训练,语言表达应当精炼,用词准确。最后,教师运用的语言应当生动直观,富有感情。

3.课堂教学由多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把握好时机,且不可将历史故事片面理解为提神的手段。应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重难点运用恰当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将那些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生动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了。教师在结合历史故事时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剪辑与本节相关的历史视频或将授课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播放来让学生欣赏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一旁可以进行相关历史故事的补充与旁白叙述。高中历史教师运用历史故事教学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期通过此研究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伟伟 单位:内蒙古扎兰屯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探究式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摘要

在教育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探究式教学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在不断实践地过程中我们发现,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就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高中历史;应用研究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学习为目的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它更关注学生对认知本身的感悟,旨在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修养,实现高效率学习的目标。重要的是,探究式教学常让学生以自我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来完成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对学生思维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二、探究式教学的环节与优势

(一)创设情景

很多课本知识往往停留在图文表面,让人觉得死板,甚至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历史课堂中,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故事,这种情景体验尤显重要。而情景的创设,可通过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制作PPT等方式来实现,从而把学生思绪与学习内容相连。

(二)启发思考

在上课之前,教师先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基础的理解,达到“预习”的效果,教师可采用课前提问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自主探究

有了上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便可更深入地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考力,让学生自主探究。由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教师们可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

(四)协作交流

课堂上的协作交流是以自我探究为基础的。在教师授课之后,学生一定会有不理解甚至不赞同的地方,此时,小组讨论便为学生不同思想表达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作交流必须以“小团体”的形式为标准,因为一个人的思考固然重要,但固守城池却是对个人进步的限制,就像历史上那些王朝的盛衰一样,繁荣的国度往往是极度开放的,因为这样才能在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而那些故步自封的王国,譬如清王朝、东罗马帝国,都是在自我封闭中逐渐走向灭亡的。此外,对学生间的分歧,教师也要合理安排,既不能直接否定他们的思想,也不能让他们走弯路,更不能盲目鼓励,使他们走向极端。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首先应对他们的思考力与批判精神加以肯定;然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在教师也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答案,并鼓励他们不断探索。

三、探索式教学的具体应用实例

案例一: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的这个专题中。由于东西方政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运行、影响等方面,学生还是存在很多疑问。曾有教师做过这样的尝试:募集“志愿者”体验西方代议制(此处亦间接复习“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将志愿者分为两个“党派”,即和共和党,围绕“是否拆掉旧庄园”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更惊喜的是,有的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与此相关的许多奇思妙想,并自发讨论了英国议会的来源与利弊问题。案例二:在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课程上,可以课前给学生播放与课题相关的影视资料,围绕着“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几个意义深远的大事件进行。在观影过程中,学生对大时代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的学习十分顺利。案例三:必修三主要是关于人类思想史的研究,有很多抽象的东西,这就需要用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有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习惯,所以学生对这一课程会有较深刻的感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课程内容,教师可在课前提些小问题,例如,你知道“三教九流”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传统是贯穿传统思想的?你认为传统思想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影响……通过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自觉地把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更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意义与启示

探究式教学能把学生成功地带入到书本内容上去,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对情境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对课程有了更深的体会,还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课前小提问使学生提前进入课堂,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组间的协作交流也使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了锻炼,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更重视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人所拥有的思考权利,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并在不断交流讨论中获得真理。由此可见,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本身对知识点的感悟能力和学习上的习惯,而不是局限于课本,将知识刻板化。

总之,随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日渐成熟,以及人们对它的了解日渐深入,它的优越性也渐渐为人们所重视,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加科学化。

作者:王伟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陈集中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学专业发展[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新信息创新思维研究

摘要:

甘肃的新课改在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教师培训和能力提升方面也很有力度,这对日常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用新的信息、新的思维来创造性地开展历史教学,本文尝试从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历史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

新信息创新思维;高中历史教学;设想

一、利用网络优势资源,认真学习和领悟高中历史新课程

现代的信息社会中,对高中新课程的解读和讲解、实验和应用的视频、网络资源可以说是丰富的、海量的。只要科任教师善于学习,就可以减少自己的备课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在领悟历史课程方面,整合网络资源,我们就有以下的认识:第一,了解史实。史实是指人类过去活动的客观事实。史实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一去不返,不能再现。史实必须通过史料保存。史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史料只能反映史实的某些部分和某些现象,不能反映史实的全部。具体来说,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史实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如洪秀全、天京事变、土地兼并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是构成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第二,掌握史论。易中天先生将史论分成历史意见、时代意见和个人意见。新课程中的历史结论,我们不妨称之为“课程意见”或“教材意见”。教材意见也是考试考查的主要依据,是我们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当然,新课程也明确指出,要“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在教学中提出个人意见,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历史课程中的史论主要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线索、阶段特征、历史规律等。第三,发展史能。从信息处理角度而言,包括阅读、获取、整理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如阅读历史材料、归纳历史史实、编制历史图表、表述历史观点等等。从认知能力角度来看,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从思维能力角度来说,包括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能力,并以此解决问题。从学习方法角度而言,包括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交流观点的能力。

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些课堂思考

第一,准确掌握史实、提炼掌握史论。由学生根据教材,查找、罗列、筛选和整理史实。包括:著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即开辟的过程,可让学生识图、列表。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由学生根据教材归纳提炼教材中的历史观点:主要包括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具体来说,如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等。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观点的能力。第二,用历史证明历史观点。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和论证历史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结论的解读。如设计问题:“请用史实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这一命题”。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并实现主动建构历史结论的目标,避免学生机械接受教材现有结论。第三,培训学生历史能力。选取经典题目或自编题目,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该课可选取2000年全国高考题:“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此题可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第四,辩证的对待历史结论、让学生领悟历史观点。可选取与教材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让学生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新教材课后的“学习延伸”有很多好的例子。该课可设计如下: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1)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的交往做出了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2)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3)更多的人倾向于用“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的历史进步性。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此题目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道德评价与历史进步评价)评价史实。上述环节完成后,可让学生让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将学习体验升华为历史观,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该课可设计:“你如何看待哥伦布的功与过?他值得你肯定的地方是什么?该否定的地方是什么?”通过这些思考和感悟,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步史观。通过对开辟新航路使世界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第五,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观看网络上的实时报道、历史纪录片和精彩名人讲堂,把历史课堂拓展到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适当变通,但总的宗旨通过学科解读,让学生遵循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使历史课堂由浅入深、浅入深出,扭转了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历史学科应有的教育功能。

作者:王天生 单位:秦安县第四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鉴于历史教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结合相关教学例证,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渗透,从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

高中历史;心理健康;渗透

近年,频频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令人无比痛心和惋惜,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状况令人担忧。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校和老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和使命。教育部近期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些规定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它对于促进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及其的重要。历史学科本身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门文科教学形式,它对于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为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学对于促进历史教学的提升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就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1.充分利用伟大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不屈不饶、坚毅果敢的抗挫折能力。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西到波斯,南通印度,从此中国与西方大小民族开始接触。期间曾被匈奴拘留十多年,好不容易脱离虎口,却依然向西奔去,绝不畏难退缩,这种百折不饶、勇敢不屈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难险阻,带着“宁可就西而死,岂可归东而生”的誓言,凭着坚定的志向和惊人的毅力,终于到达印度佛教中心取得真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像张骞、玄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屈原一再被放逐,但他毫不气馁,继而成就了他的千古绝唱《离骚》。司马迁在牢里受过宫刑,但他凭着惊人的毅力,著成了他的不朽史书《史记》。还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革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最终于1912年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伟大历史人物史实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挫折在人生路上的不可避免性,提高挫折的承受力,精神受到鼓舞和启迪,增强对学习、对生活挫折的抵抗能力。

2.用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教导学生每次挫折都有转折点,不要颓废。如巴尔扎克“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拿破仑“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牛顿“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先秦诗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耐挫折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树立信心,激励学生勇敢地去战胜挫折。当学生面临这种或者那种困惑的时候,要通过一种学习的积累来进行,使整个学习的能量得到释放,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1.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这个环境来充分利用古代灿烂的辉煌文明来感染学生。如在讲授选修四《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可以这样导入:现在,我们通过乘坐时光穿梭机,来到唐朝。如果你是一个唐代的公民,你能如何进行生活呢?通过以学生为基本,来采用小组合作等模式探讨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想象,假如你是唐太宗、政府官员、农民、商人等,你是怎样生活的?学生交流:皇帝说:“我要重用贤能,虚怀纳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完善科举,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增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地方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要注意发展人口,增加户数,鼓励百姓开垦田地,发展农业生产。”商人说:“我会到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繁荣的大城市经商,可以从事当时兴盛的纺织业、丝织业和陶瓷业,还可以从事出口贸易。”等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经历”历史,亲身感受了唐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兼收并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国泰民安。通过探索和交流,学生掌握了知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也不禁油然而生,个人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2.鼓励、赏识学生,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课堂提问要尽可能面向所有学生,全班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回答正确的,固然要表扬;回答错误的,先热情表扬他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再善意地指出错误之处;回答不出来的,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顺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语温暖,多用鼓励性语言,如“每天清晨醒来,对自己说我很棒!”“人只要心中有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逆境中求生存”等,给学生以信息和希望。鼓励的话语会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侮辱性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受到无助,让学生缺乏更多的动力去学习,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课上和课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学习中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后进生,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正面表扬,老师的鼓励往往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最主要的来源。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心态和精神面貌,当学生课上开小差,注意力不专心时,老师宽容、慈祥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拒绝一言堂、灌输式教育,多设置些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注重学生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所谓心理疏导,即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心理,防止学生产生偏激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面对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的升学竞争,以及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学习过程中频繁的考试,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精神压抑。课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观察、倾听、心理测试等方式,先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所在,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问题,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

四、结语

有一句名言:“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历史教学中转变传统观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用好心理健康教育,让其真正地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作者:羊铭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建中.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的现状及对策.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2]明宏.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2005.

[3]张厚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

[4]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02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不同图像史料应用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讲究是的图文并茂,那样才能让高中生最直观地感受到高中历史教学的魅力。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图像资料的应用比较广泛,而不同时期的历史图像资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也有推动课程发展,增进学习理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课题,对其进行深入化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图像资料;高中历史教学;图片史料

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同图像史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却是能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进程,甚至还能解答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疑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有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要求,课本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诉求,但与此同时,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也给高中生历史内容的解读带来诸多困难。不同图像史料的出现,正好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图文并茂,也解答了学生的部分疑惑,由此可见,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有帮助。

一、图像史料的分类

图像史料主要是指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的一些可视图像,包括具体的图片和历史影响资料。若是将图像史料的范围尽可能的扩大化,博物馆储藏的历史文物,还有坐落于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遗迹都可以当作是图像史料,这对高中历史教学都非常有帮助。按照不同图像史料的形式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图片史料和影视史料。图片史料主要是以五光十色的人物图片、名胜图片或者是历史地图为主,一些图片史料也会刻印在高中生的历史教材当中,增进高中生对该段史料的理解。比如说张衡的地动仪,但是靠文字叙述,高中生难以想象它的具体外在特征,但若是附上地动仪的图片,则可以呈现一目了然的作用。历史资料主要是以往遗留下来的历史影像,它的价值不可限量,而且这些历史影像都堪称绝版,它能够真正反映当时的历史事件,比如在抗战时期的历史资料以及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不仅对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有帮助,而且也记录了一个国家成立以来,所经历的各项苦难,也是给我国后人以警醒。

二、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图片史料的运用

图片史料涉及内容较多,包括历史照片、历史地图、历史绘画等比较传统的图像史料。不同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历史年代的事件,比如“大禹治水”则是反映尧舜禹时期的历史生活,而“商鞅舌战群儒”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事件,“昭君出塞”“苏武牧羊”则是反映汉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正是这些图片史料,可以让高中生直观感受历史兴亡。而一些真实的历史照片则是反映具体的历史事件,而且透过这些照片还能感受到,当时劳苦大众的生活。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历史的解读,有一部分是通过历史图片,来分析当时的朝代背景让学生更加客观、真实的感受到历史照片下的世界。历史漫画的运用则是现代人对历史的解读,并将其以漫画的形式进行展现。与历史照片不同的是历史漫画是个人对一段历史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此漫画反映的可能是对某件事情、某个人物的讥讽或赞扬。历史地图的应用主要是展现当时朝代的历史板块或者是某此战争的进攻路线,让高中生能够明白战争双方的争夺地以及争夺意图。其次,历史地图中还掺杂着一些隐含信息,比如在西汉初期,汉朝和匈奴战争不断,为了避免双方百姓流利失所,汉朝多以和亲或者割地进奉贡品,来避免两国开战。但是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军事力量日渐雄厚,板块也逐渐扩大,这就说明,汉朝已经摆脱了匈奴压制的场景,逐渐走向富强。

(二)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影像的存在是为了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一般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在讲述近代史的历史片段是,历史老师多数情况下,会让高中生观看历史影像,让高中生对该段历史有一个心中的评判。比如在鸦片战争以来,这一段的屈辱史中,一些历史影像的存在,能时刻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并明确国富民强的道理。因为这段历史的鞭挞,即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除了秉承多边贸易合作往来,还不断进行贸易上的创新化发展。历史影像的存在除了让我们缅怀过去之外,对于今天的生活也有更多的感悟,例如在八年抗战时期,无数革命党人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和平安稳的今天,对此,我们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感激[4]。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故事的同时,除了让高中生加深自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之外,也是对高中生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一种培养,让其从小树立爱国理念,将来报效祖国。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图像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进程,甚至还解答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疑惑。因此,在当前的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故事或者历史素材旁边都会附加相应的历史图片,仅供参考。此外,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有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要求,文本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诉求,但与此同时,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也给高中生历史内容的解读带来诸多困难。不同图像史料的出现,正好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图文并茂,也解答了学生的部分疑惑,由此可见,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有帮助。

作者:余志明 单位:婺源县紫阳中学

[参考文献]

[1]蒋艳.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4,(30):27.

[2]熊云峰.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2015,(8):72.

[3]曹爱华.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5,(10):67.

[4]马瑞.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魅力中国,2013,(13):129.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顺利实施,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并且不断创新与完善教学方法。高中阶段是学生三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望有助于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1.学生综合能力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与要求不断得到更新,而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高中历史的教学需求,主要表现为:第一,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能力不足。知识面小不能科学的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面对新问题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运用,缺乏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缺乏对问题的全面观察以及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缺少发散思维。不会主动对知识进行研究学习,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低。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有着严重影响,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所以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是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

2.1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源头与动力。提问通常是老师实施教学得有效手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均可以在教材中找出正确答案,对引导学生进行相应思考没有明显效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对知识进行接收,致使课堂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所提问题的作用,调动学生进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对问题进行设置时,需要掌握好以下原则:①科学性。问题要准确、严谨、科学,可以让学生明确问题,以便于解答,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②梯度性。学习需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太难的问题学生不易解决,老师就需要利用相应的子问题进行引导,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③趣味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激情,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开展有效探索;④整体性。高中历史教学是面向整体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对这一关键因素进行考虑,以吸引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探索。

2.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掌握相应知识,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还需要让学生懂得质疑,进而对学习方法进行掌握,提升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在繁杂的知识学习中理清知识脉络以及体系结构,不能成为一个只知道储存知识的容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挣脱教材和教参的内容局限,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质疑,勤于开动脑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精髓,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信息量不断加大,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展,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新奇。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出现许多新奇的想法与观点,此时老师不能急于否定,应该进行良好引导,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认为知识点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不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与思考。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历史教学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关注力度越来越高。所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利用史实对历史事件的意义与性质进行相应验证,有助于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与牢记,进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利用历史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在相应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揭示,对相应的历史内容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而提升学生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任一学科的单独教学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实施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良好配合,以及相应知识之间相互融合,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使各项能力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全面的进行发展。

作者:黎亮 单位:上饶市横峰县横峰中学

[参考文献]

[1]张韩芳,汪飞君,朱琳瑜.教学方法的整体化、综合化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1).

[2]刘琴.浅论怎样处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在教学中的关系[J].才智.2014(13).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探究

摘要:

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发挥出历史学习的时效性。

关键词:

高中历史;问题;方法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由于一直以来人们都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把历史放在了副科的位置之上,教师对历史教学不重视,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从而影响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授课时以机械讲授知识为主,照本宣科的教学让学生感到乏味,更是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课改实施之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不能再墨守成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做好历史教学的变革工作。通过在教学理念上有所转变,对历史教学重视起来以及教学方法上的转变,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经过研究,对工作历史教学形成了字的认识。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应该如何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历史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种以来,学生们都把“数理化”的学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之上,而对于“史地政”这些科目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他们看来,这些科目就是副科,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科目的学习上下太多的工夫。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不积极,在课下也不能抽出时间对这些科目进行学习,只有在考试之前才抽出一定的时间抓紧进行复习和记忆。因此,影响了历史学习的效果。

(二)历史教学方法陈旧

历史教学内容本来就离我们比较遥远,学生们对历史学习都感到比较模糊,在历史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机械讲解,由于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感受不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沉闷的学习让学生感到更加乏味,自然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

(三)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由于历史教学内容比较琐碎,历史学习中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等知识都比较繁杂,学生们在学习起来必然感到不容易记忆,死记硬背的学习更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混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们自然不能够在历史学习上有良好的效果,在历史学习上逐渐产生了畏难的情绪。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让学生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改中进行历史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情况,而且能够让学生做到以史为鉴,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意义,让学生坚定学好历史的信念,从而促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历史知识的探究过程之中。仅仅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要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历史学习,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会明显提高。为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改中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如果教师能够放下身段,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的角度帮他们解决问题,为他们出谋划策,一定能够得到学生的敬爱和信赖,学生和教师更加亲近,也会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对教师所讲授的历史课兴趣更浓。

(二)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学习方法的传授比单纯知识的讲授更加重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们根本没有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学生们在历史学习中仍然以机械学习为主,这种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法,不仅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更不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为了更好地做好历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每位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他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就会应对自如,在历史学习上就会感到更加轻松,这样,学生们在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之后,自如对历史学习更加上心,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也有利于学生今后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被应有于各个领域之中。自从多媒体技术出现之后,现代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教师能够通过文字、动画、视频、影音、图片等多种形式把历史内容再现,使历史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融入到了历史情境之中,在切实的体会中,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浓。丰富的画面,动静结合的教学形式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更深刻的体会,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鸦片战争》的电影,让学生真实感受当时的情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发挥出历史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学好历史,从而发挥出历史学生的实际作用。

作者:王丽飞 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第八篇: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摘要:

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新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笔者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究。在本文中,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新课改;主体作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期,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新阶段进行的课堂教学要有很大的变革。在当今社会中,所需求的人才不再是只懂得知识的人才,还要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能够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新课改,新课改中提出了许多和传统教学不同的理念,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之余,要认真研究新的教学理念,以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用新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在高中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多年,在多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对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究。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中,逐渐摸索出了适应新时期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首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把课堂的大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扮演好课堂教学引导者、指挥者的角色。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价值,才会在课堂上表现更积极,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们所熟悉的情境创设,让学生获取身临其境之感,对教学内容感到更加亲切,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在无形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还要善于发挥问题的重要作用。问题是思维的起源,有了问题就会有思考。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多提问,一定会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之上,调动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从而有效地激活课堂。为了更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做到问题的合理设计,遵循难易结合的原则,为各种发展水平的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教学问题时,同样要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做到教学问题的层层深入。同时,教师要做到照顾每一位学生,简单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差的学生,复杂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满足每个发展层次学生的需求和自尊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作用。

二、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班级中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这样有部分学生就和感到自己受到了忽视,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就要做好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学习小组的合理划分。在每个小组中都要包括各种特征的学生,既要有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要有性格外向的学生;既要有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要有学困生……只有做到把各种特征的学生归入到一个组中,才能够让学生们达到优势互补的状态,发挥出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体会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作用,增强学习的信心。当然,除了要做到同组成员优势互补之外,还要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平等性,以便于在各组之间展开竞争,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在新课改中教师可以把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新时期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术不同,除了可以借助传统课堂教学中文字、语言进行授课之外,在多媒体技术下,教师还可以使用视频、图画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多媒体环境下,学生不再仅仅感受到枯燥的语音,而是在视听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到了历史知识,学生们的多个感官受到了刺激,在声色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的兴趣自然增强,课堂教学的气氛也随着活跃,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升。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背景,对教学内容更加熟悉,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欣赏相关的影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程度。历史作为一名重要的课程,应该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把历史学科放到应有的位置之上。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要做好新课标的落实工作,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历史课堂更加活跃,课堂教学的效果稳步提升。

作者:胡滨 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形式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了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明确的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互相合作的学习氛围,才可以保证学习合作小组的学习活动顺利有效地展开。学习过程中只有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可保证学生愿意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

(一)精心选择合作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探究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才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并且,小组学习不是学生之间不分小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潜质以及情感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在拥有一定的学习时机和学习载体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互相合作、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进行细心取舍。教师在为历史学习小组选择学习材料时,要选择难易程度适宜,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而且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还应该根据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疑点原则与开放性原则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材内容、补充材料进行选择,确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合作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愿的加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逐渐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感觉历史课枯燥无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结合起来,这才符合新课标的要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担当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合作多赢”的意识。但是,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同学害怕其他同学超越自己,在高考中和自己成为对手,不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这种现象在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尤为突出。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历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逐渐改变学生这种单打独斗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合作多赢”。学生从内心不再“拒接”合作,产生愿意合作的想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历史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三)传授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自觉维护小组之间的秩序,合理分组,选拔和培训有能力的小组长,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其次,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会服从、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评价的技能之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才可以顺利开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保障

(一)教学的角色要端正,教学的观念要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不再像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那样,只从教师的传授中学,通过被动“听”“看”“想”的方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合作”“做”“聊”“创新”中学习,不仅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还提高了学生的与人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指点学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充当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不应该是旁观者,甚至是局外人。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分享各个小组的学习探究成果时,历史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发言,进行适当的指点,把课堂真正地“归还”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合作能力等状况,对今后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给学生大量的独立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的研究与学习、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前提下开展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的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布置合作的任务之后,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在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脉络的机会,这样才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合作小组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对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更具有帮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评价进行改进完善,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为前提,把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多种综合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也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本着激励的态度,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作者:刘小平 单位:灵台县第一中学

第十篇: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测量

摘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是伴随新课改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确立而诞生的,是对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情况进行测量与评价。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其重要性愈加凸显,但现状并不乐观,存在测量与评价意识缺乏、测评模糊等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尝试从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教学考评三个方面找到相应的测量与评价方式。

关键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测量与评价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本文简称《课标》,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立,是教学目标的突破和创新,集中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质量的认定,影响到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测量与评价

《课标》规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主要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内容。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高中历史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内容:①通过历史学习,培育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和价值观;②培养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③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④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树立开放的、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的内容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测量与评价,不但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而且是检查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情况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还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并根据测评的情况进行诊断,并分析原因,及时补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测量与评价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型的历史教学测评体系发挥着导航的作用,但在目前阶段,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维度,在现阶段,虽然历史教学设计中体现出了情感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搁置情感教育,教师很少会有意识地搜集平时反映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资料,缺少了这些凭证就无法客观地进行测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体验,它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内化的结果,很难进行定量测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当前历史教育中严重缺失,许多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否进行测量与评价感到疑惑,对情感领域的目标测评的可行性持有怀疑的态度,在测量与评价过程中弱化情感内容。我国历年来以分数论成绩的评价标准,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处于次要地位。虽然将其结合到现行的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考试中,但查阅近几年的新课改考试大纲,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的表达往往过于笼统、含糊不清,难以操作,缺少对具体情感目标表述的考试大纲给命题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不能更好地指导命题。在测量与评价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考查就往往限于表面的、浅显的测评,无法达到全面、深层的考查,难以达到教学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影响,加之课时有限,教师没有多余时间来进行情感教育,学生也因年龄特征、学习时间紧等各种原因,忽视甚至放弃历史学科中的情感体验,课堂是缺少丰富体验的历史课堂;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内在的学习结果不是一下子就能显现出来,它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才能有所体现,且它还包含着行为倾向性因素,仅仅依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或试卷中的试题的解答来评定,容易出现内在的认知与外部的行为不一致的情况,即我们常说的“言行不一致”,不容易检测出情感目标实现与否;三是大部分一线教师解读新课程教材的能力有限,难以准确界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就难以实施,情感教育总体效果不佳,关于这一教学目标的测量与评价也就模糊不清,难以操作;四是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命题,是新课程评价改革中提出的新要求。在实际的命题中,命题人员也尝试命制出一些好的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开放性试题,但这种试题的测量结果只能作为判断学生在这一目标教育方面的认知能力达成依据,而不能真实地推断学生本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测量与评价方式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有效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应采用多角度、多层面、灵活的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测评做出大致安排。针对全班同学,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量表,注意搜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各种表现的评价信息,用心去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变化,一旦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在表,这些信息可以作为书面评价的一种方式。经过一段时期的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一个书面的正式评价是必要的,也能够说明学生达到标准要求的程度,易得到学生的关注。对于情感教育的测评教师还需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结合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观察学生的外在行为来衡量。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判断,进行恰当的口头评价、正确的行为引导,以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引发内心的情感共鸣。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各具优势但也有各自的不足,应将二者相结合。教师对这一教学目标的测评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评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又要发挥终结性测验的作用,它们既相互融合,又各具作用。总之测评无定法,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师要优化各种测评方式,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测量与评价方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而是依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因此测评时不能不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通过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正确对待自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是内在的心理变化,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认识世界,通过自己的感悟与体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真实的判定,并不断反思,不断建构,最终内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够增强直接体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评价,是在全面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提升自我发展为目的评价,认识、评价、反思自我,进而调整,改进自己的行为,完善自我。学生处在集体中,除了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种相互交流、学习的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互评能够让学生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反思,进而改进自己,学生这种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测评方式,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现,[2]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考评过程中,将考试作为测量与评价的方式。考试可以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测评的一个方式、策略。考试形式不能单纯囿于笔试范畴,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配合采用学生自测、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等多种方式;在非毕业、升学的考试中,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考试等。[3]新课改改革以来历史试题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其中,通过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设定新的评分标准等方式实现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设计具有教育性、灵活性、情景尽量真实的、开放性的试题,或选取有一定情感倾向性的内容命制试题,学生在接受检测时,运用已有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断,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在考试中设置情感教育的相关试题,对考场学生来说,所起到的情感教育作用也许有限,但它会给老师学生一种警示,尤其是高考试题中关于这一目标教学的考查,使其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情感教育,从这层面讲,在试题中测评情感教育目标,不但引领和带动了历史教学的改革,还也可以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既有主观性的也有客观性的,测评的结果要进行科学汇总,既可用以发现教师教育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又能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发挥测量与评价的教育性作用,以有利于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业的不断提高,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术华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云霞.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3]欧帽辉.如何提高历史考试测量行为在学生整体学习评价中的有效性[J].新课程,2012(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