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探寻(5篇)

初中地理教学探寻(5篇)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异步教学法研究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初中教学中的推广与深入,广大教师认识到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目标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异步教学法无疑是其中运用较为广泛且有效的一种,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众多教师与学生的肯定。文章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

异步教学法;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20世纪80年代,黎世法教授提出了异步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主张摒弃效率低且适用性不强的教学理论,扬长避短,是为提高学生个体学习效率而衍生出来的全新理念与实践。以下探讨了异步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打造学习共同体为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过去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课堂,教师往往会严谨地根据具体教案,单向性地传授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主导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异步教学法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形式,真正尊重学生学习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知识的灌输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角色,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及辅助,同时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维持师生间良好的教与学关系,最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快速投入最佳学习状态中。有研究结果证实,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细心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转变角色,针对学生个体能力的不同,以鼓励代替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并热爱新型教学模式。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人体的大脑皮层更容易产生兴奋的感觉,并且高效吸收信息,教师以此积极在教学课堂上打造学习共同体,成为异步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

二、以地理学科教学特点为基础,创造异步教学机制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教学不但要转变形式,还要建立课堂教学的新型机制。异步教学法的落实,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结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关注学生课后对地理内容的复习与相关知识的整合。另一方面,教师要保证地理设计教案的合理化,包括知识系统纲要、问题题型等方面都要体现在讲义上,以问题的巧妙设置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确定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比如,在学习“认识地球”的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初中生生活经验与阅历的局限性,可以采取异步教学方式进行连续性问题的引导:①以故事形式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在我国古代有天圆之说,教师可以利用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的天圆说,并联系西方麦哲伦环球航行后得出的结论为学生讲述故事,引发课堂的辩论。②以问题形式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再回到故事中反问学生:大家认为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能使自己回到原来的位置吗?回到出发地以后又能证明地球是圆形的吗?同时以球体与圆形的异同来反驳学生得出的观点。③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旅游等实际情况对地球球体展开交流讨论,采用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况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④根据得出的答案回到提问并进行启发性总结。在得到“地球是球体”的结论后,教师再反问学生:为何古人认为地球是方形的?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步骤与问题要保证环环相扣,紧紧相连,让学生在思考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知识点断层都能及时填补,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三、以实施个性化学习为主线,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为明显,这与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经验阅历等方面相关。具体到异步教学法的实施中,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必须是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征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法。对于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相关知识的广度与难度上;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则应该以合格与进步的目标进行教学,让学生每学习一章节地理知识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取得进步,增强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中国自然环境”内容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我国地势分界线、特点、山脉以及各种地形剖面图等全方位掌握,而成绩稍差的学生则着重强调我国地势特点或是气候特征知识内容。无论是哪种学生,教师都要坚持公平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对地理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与掌握,从而形成自身能力范围内的地理知识构架。

综上所述,异步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的应用符合当前我国的教学形势以及教学改革要求,有助于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实现全面的翻新与效率的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的反思与交流讨论,提高地理成绩。

作者:池福权 单位:江西省赣县沙地中学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实践

摘要

初中地理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转变观念、改革教法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讨和尝试新的课堂教学策略,能够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优质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给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努力成为地理课堂的真正主人。这就需要我们的地理教师转变观念、改革教法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讨和尝试新的课堂教学策略,努力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优质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经过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笔者就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谈几点粗浅的、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别具一格、结构紧凑

初中地理是一门偏重记忆且难度相对比较大的所谓“副科”,而且课时安排上一般在上午第四节或者在下午,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饥饿感或疲倦感最强烈的时候,如果此时教师的教学没有一点别具一格的新鲜感可能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昏昏欲睡或东张西望,教学效果肯定不太理想。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个别具一格的环节,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其一,把课前三分钟留给学生自由演说,如让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地理知识的所见所闻或风俗习惯,也可以是报纸或网络上见到的或听说的奇闻趣事等,不但有利于将学生的关注度尽可能快地拉回课堂,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其二,教师在课中安排几分钟的问答环节,引导学生提问或回答,在学生的自我展示中促进师生或生生交流沟通,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其三,教师在课末安排几分钟的抢答比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有梯度、分层次的抢答题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开展抢答比赛,不但巩固了当堂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高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激发。

二、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课堂问题设计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可能发现的问题加强对课堂问题的设计,形成一定的问题清单并带着问题去授课,让学生围绕着特定的问题去展开思考和探究,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继而慢慢消化这些问题,在消化过程中让学生的地理知识逐步得到巩固。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要能够让学生慢慢地学会方法、养成习惯,这样有利于问题的设计和解决取得实效。比如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播放央视《远方的家》栏目中的大江大河行,在学生们赏析美景和不同民族文化让他们说说自己感悟?通过该影像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们从中感悟祖国壮美的河山和多姿多彩的中华各民族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新课程要求教师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加强课堂问题的设计,课堂上教师用投影仪展示预设的问题去讲授新课,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在学生的质疑争辩过程中创设一个一个的问题情景。如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人口》这一新课的时候,将学生分成正反双方来质疑辩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还是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正反双方的学生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展开认真细致的调查,他们走访相关部门,从互联网上找资料、查数据,课堂上他们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在这样质疑争辩的情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持续高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以便学生再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反思、合作、创新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质疑争辩乐趣的同时也营造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美妙、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质疑争辩的乐趣与精彩,使学生们在质疑争辩的课堂情境中学习地理的兴趣更持久。

四、教师努力创设新颖的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初中地理的原始动力,如果对地理知识有了比较大的兴趣,学生就会尽可能地挤出空闲时间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新颖的地理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地图三要素”这一课的时候,首先把测量并制作学校平面图的任务进行明确分工,然后让学生们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来具体测量并制图,学生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在合作中学生们增进了感情、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好的“教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合理科学的“学法”,有利于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去实践,去探索,去积累,去反思,去创新,去钻研。只有怀着对教育事业深挚的热爱与不倦的追求,才能步入高效课堂的殿堂,才能获得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辉煌的教学成绩。

作者:高宏强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参考文献

[1]易桂芳.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宋祥菊.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J].考试周刊,2012(46).

[3]李树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2).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富于实效性与创意的教学形式,其对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新的地理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同时也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更利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存在问题

1.分组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中,小组分组不合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地理教学小组分组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个性特征与学习情况,而是按照自身的观点进行分组,导致小组分组不合理,小组内学生层次性不明显,使得合作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影响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率。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合作意识等因素影响,时常会出现学生“合而不作”的现象,小组讨论过程中,一些学习好或者性格较为外向的学生发言较多,而其他学生参与性不强,往往只是坐在一旁倾听;小组汇报中,往往也只有少数几位同学发言,多数学生游离在小组合作之外。同时,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明确任务分工,使得多数学生私底下无所事事。

3.合作学习指导缺乏

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与管理,合作学习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经常抛出问题之后,放任学生自由活动,而没有去仔细观察与倾听学生的学习讨论情况;或者问题没有过渡与铺垫便直接抛出,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空间,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策略

1.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当中所完成的自主性与互助性学习,因而合理分组显得非常重要。每一个小组人数应以4-6人为宜,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具体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行差异化分组,使不同层次与不同个性的学生实现优势互补,让每一个小组都有由高到低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应是动态的,其可以具体按照活动需求进行自由组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此外教师可结合地理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与目标,采用多样化的分组模式。例如互助式分组,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较为频繁,教师可采用同桌互助的学习模式,让同桌两位同学共同在地图中寻找地理要素;再如竞赛式分组,例如讲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识点时,可具体将学生分为两组,让每一个小组将大洲的轮廓图拼成完整的地图,看哪一个小组拼贴得既快又准。通过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2.巧设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要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小组集体思考研究,让每一个小组在积极的交流与互动当中拓展思维,获取新知,发展自身能力。例如在学习《日本》的知识时,教师可通过多重问题的设置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师可先提问“日本为什么多火山与地震?”此类较为简单的题目,让小组间成绩一般的同学回答;再进一步提问相对较难的问题,例如“日本和英国跨越经纬度比较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此类问题,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然后提出问题让每一个小组讨论合作解决,例如“火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火山的非活动期,我们应当怎样利用火山来为人类造福呢?”通过这样的探究性问题,让小组间的同学互相交流与讨论,充分发动每一个学生的脑筋,让每个学生发表自身意见,教师需认真聆听,引导不同小组对观点进行评价探讨。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点。

3.加强课堂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充分发挥其优势,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当做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使课堂节奏朝着对学生学习有利的方向发展。首先,教师需要把控好学生学习的氛围,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纪律,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质量。其次,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很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自学与思考,从而提升合作学习的质量。具体来讲,教师应当制定明确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约束,促进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以及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同时需要预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之后再进行讨论;加强对小组讨论氛围的调控,避免让学生处在纷乱、争吵的小组学习氛围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小组内部讨论的积极性,促进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

4.科学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有效激发其学习潜力。教师应当随时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状态,给予及时、适当与必要的激励,更要将评价渗透到地理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读图、分析、演讲、绘图以及演示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应进行合理评价;同时需要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方法与技能等进行多元评价。例如针对“地球仪”的学习,既要评价学生对经纬度的掌握情况,也需要评价学生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让学生从更多角度认识自身,在学习中更为投入。其次,学习评价的方法也应当做到多元化与灵活性,既要有教师评价,也要有学生互评以及自我评价等。教师的评价需结合每一个小组的整体表现情况进行;同时需设计互相评价标准,让学生从学习态度、参与积极性、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小组其他同学进行合理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总结,分析自己一堂课所学习到的内容,所掌握的方法等,给予自己信心,同时认识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我们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探索,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应用的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陈海红 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南河中学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地图研究

【摘要】

通过对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分析可知,在教学中选用地图等教学工具,能够利用图例的方式对理论地形进行真实化地展现,增加了课堂教学效果的生动性和具体性,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记忆力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问题理解能力与解答能力。基于此,笔者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

地图;初中地理;实际应用

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促使人们意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因此,逐渐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例如:在初中学习中,地理教学具有规范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初中地理授课中,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利用地图展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对知识点进行解读。

一、地图教学———思考能力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地理学习中,基础性的知识点为对地图的认识,对此,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读图或画图的方式,利用直观性的角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加之教师在授课时计划性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式地图结构,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通过循环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视觉、感觉两个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全面记忆。初中地理教学难点为:国内的气候条件变化以及相关特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浅析,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仍停留在表层,难以完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可选用地图教学方式,通过地图的形象化表达,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印象。例如:由于我国纬度跨越范围较大、地形结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且在部分地区中仅与海洋遥遥相望,这些因素的存在,形成我国气候条件多样性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向学生阐述我国气候分布类型,即由南至北分别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季风以及温带大陆气候五种,其次结合各个气候类型,讲解我国的气候条件。

二、地图教学———理解能力提升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的转折点,不仅需要对大量的知识点进行记忆,还需对其进行全面理解,特别是地理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难度较高于其它同等类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可采用读图、画图两种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点的记忆。

1.读图教学模式

首先,我国的地形类型较为广泛,如高原和山地、平原与盆底等,如教师采用单一的教材解读方式,则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难度,对此,教师应在教学备课阶段,对其相关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搜索,与地图进行结合,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颜色区分,例如:高原地区采用红色,结合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实际图片,对其海拔、温度、气候条件以及地质结构进行详细讲解,选用典型人物,告知学生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以及衣着类型等;平原地区采用蓝色,以东北平原或华北平原为例;盆底地区采用黄色,利用四川盆底和塔里木盆底对其进行说明。这种地理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对各国的地形特征进行形象化地导读,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快速吸收与整理。

2.画图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可在教学中利用地图绘制的方式,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再利用图形对其进行详细记录,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对地图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例如:在温度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等客观因素,对其界限与特征进行阐述,即中温带以东北、内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区为主,常见农作物为玉米和大豆等,属于一年一熟的气候条件;天山山脉、河套以及河西走廊等是中温带、暖温带的界限。

三、地图教学———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第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地图读图和画图过程中,学生首先需对地图中使用的符号和图形以及文字的含义进行分析,其次,以此为中心,对地图中涵盖的知识点进行准确定位。与单一的教师授课相对比,该种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对知识点进行探究,能够促进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第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概念。由于地图具有错综繁杂的特点,在进行地图解读中,应实现做好地图事物编排工作,使其呈现顺序排列,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清晰的视角下,完成地图读图工作。第三,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对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普遍认为初中地理具有乏味和枯燥的特点,对此,教师可利用学生性别优势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对地图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地理水平的提升。第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关于地理学科是区域地理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实际的授课中,选用地图教学的方式,使能够在直观化的角度对区域地理有着浅显概念,加之长期对地理知识点的学习与记忆,实现全面区域地理教学。

总结上文,通过对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模式的分析,可知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能够从直观化和形象化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自主理解能力与探究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本质上看见,地图属于教学工具,能够针对教材的特定内容,帮助学生准确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查找,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效忠 单位: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马国林.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4(7):15-19.

[2]黄建才.地理图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11):164-164.

[3]曾锦奇.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刍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3):96-97

第五篇:自主探究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需要采取相应策略,从实际生活选取教学材料、创设探究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适度把握。从而让学生更好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自主探究教学法;初中地理教学;探究情境;生活实践

地理是初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周围现象的认识,更好把握自然现象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一些学校对初中地理教学不重视,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上。初中地理教学课时较少,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感到枯燥,影响教学效果提升。今后需要转变这种观念,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法,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为学生更好学习地理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1自主探究教学法的概念与特征

1.1概念。

自主探究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让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促进教学效果提升。该教学方式的出现是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与经验的总结而出现的,满足课堂教学需要,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1.2特征。

自主探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参与的主体,与任课老师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对相关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自主探究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适度把握策略:

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是选题或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在课前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自主探究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这既要结合教材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品质,还要结合课堂进行中的具体情境,做到科学设置,恰如气分,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感,还要让他们历经跋涉,经过一系列地奋斗才能达成目标,否则的话,太难容易打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太易也不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及好奇心理。可以说,在自主探究教学课堂上,适度把握的教学策略真的是一门艺术,对于初中地理教师的授课艺术及教材把握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们需要通过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技巧来科学提升。如初一地理中,教师在讲好秦岭———淮河一线分南北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冬季南方北方温差这么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掌握现象就可以了,对于原因、原理、规律是高中来探讨的,在初中课堂上,教师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超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计和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出合理的探究问题。

2.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瓦特就是在观察火炉上的茶壶盖儿才发明了蒸汽机,牛顿也是对于一个苹果落地砸在自己头上的自然现象发出疑问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爱因斯坦更是承认自己是在不断地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基础上才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对于我们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课堂来说,自然也要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放在首位,在自主探究型的课堂上极力践行。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在认真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那些极具参考价值的疑问更是要大力褒扬,对于一些不太成熟的提问我们也不能轻易打击,要准确把握这些学生思路中的漏洞,给予一定的指导及引领。另外,就是教师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毕竟质疑也是一种能力,也需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如在七年级地理中,介绍中东的气候特征时,先提出问题:中东和印度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同,都为北回归线穿过地区,那它们的气候也是否一致?然后从地形、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同学们经过不断的置疑分析,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就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

2.3从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去直接感受。如学习八年级地理《中国水资源》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进行,由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可设计如下课题:当地用水资源有哪几种类型;当地用水分为几类;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会战,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3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探究性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

其本质上还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关心的问题选择课题或专题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地施展各自的才能。但探究性学习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其他的学习方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和拓展。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应适度把握。

3.2初中阶段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引导到一个问题情景中去。

促使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切不可取而代之。同时,由于初中生兴趣不稳定,变化快,往往使他们难以坚持下去,故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心、鼓励、指导和督促。

3.3研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由学生自由组合。

但应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坚持人人都参与,不能排除差生,所以教师应予以适当指导。

总之,在初中地理学习阶段灵活运用探究性学习,善于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易登建 单位:利川民族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程前.初中地理“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探析[J].学周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