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期刊范例

艺术期刊

艺术期刊范文1

一、找准杂志定位,确定发展方向

艺术类期刊在转型过程中,要想存活并顺利发展,首先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有明确的方向。与其他类期刊相比,艺术类期刊相对较少,其内容涉猎广泛,如传播艺术理论、平面设计、文学鉴赏、电影评论、时尚摄影、音乐美术等,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其读者群也相对小众化,在文艺氛围浓厚的大城市颇为集中,但在小城镇和边远地区受众极少,读者多为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所以,艺术类期刊要认清现实,有的放矢,不能刻意模仿其他类期刊,而应考虑读者群的特点和需求,遵循市场规律,扬长避短。如《纽约客》《费加罗夫人》等历史悠久的品牌期刊都有艺术版块,前者偏向于综合文艺,文学、艺术、电影等均有涉猎,自创刊之初就有着明确定位,根据读者和消费族群的需求,对期刊内容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正如期刊名字所示,《费加罗夫人》主要针对女性群体,考虑女性审美,迎合女性喜好,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美容、时装,在现代都市年轻女性中极受欢迎。国内艺术类期刊应当借鉴行业内成功的经验,勇于创新,既要保证内容质量,又要注重传播形式,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在当前信息时代,电子阅读对传统纸质期刊冲击很大,现代人更喜欢用手机、平板等工具进行阅读,资源存储量大,而且携带方便。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型是整个传统媒体必然的选择,艺术类期刊亦然,大融合是必然趋势。品牌效应、内容有深度是传统期刊的优势,在保留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应引进数字化技术,制作电子期刊。试想,只有文字和图片的纸质期刊,与图文音视综合的电子期刊相比,现代读者更容易接受哪种呢?单就图片举例,印刷之后的图片,在美感和质量上都不如电子图片,若要提高印刷图片质量,必然会增加经济成本。因此,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应朝着该方向创新发展。

二、拓展传播渠道,坚持内容为王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现代社会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类期刊若墨守成规,始终保持一种高端姿态,很难吸引新的受众。因为网络传播渠道众多,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交互,年轻群体主要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此类工具以传递信息和交流为主,使用者可以对内容进行评论,并与其他网友互动交流,拉近了彼此距离,所以更容易被接受。在此背景下,艺术类期刊也要有所创新,除了纸质杂志,还要拓展新的渠道,比如建立官方网站、开通官方微博、建设微信公众号。一方面,能够留住老读者;另一方面,也能吸纳更多新读者。受众只需关注公众号,每天便可接收推送的文章,推送的文章来自新的一期期刊,引导读者购买全本的纸质杂志。相比传统的宣传推广方式,网络更具优势,渠道更广,应充分利用其价值。但问题随之而来,艺术类期刊是否也会沦为商业化、娱乐化的产品?其实,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商业化是难以彻底避免的。艺术类期刊容易给人一种高端的感觉,核心要素在于内容,而并非表现形式。所以,无论传播渠道、推广方式如何创新,都要坚持一个前提,即做好内容,严格把控期刊质量。从期刊定位、栏目策划、板块设置到稿件筛选、编辑素养,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内容为王的主导理念。如《纽约客》《+81》《Wallpaper》《Domus》《SURFACE》《Interni》等世界性的艺术类杂志,以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文艺生活》《艺术评鉴》《歌剧》《中国纺织美术》等国内艺术类杂志,无一不是坚持以内容为王。只要内容质量有保证,无论是纸媒还是电子期刊,抑或是其他形式都不会拉低艺术类期刊的高端姿态。

三、塑造特色品牌,提升服务质量

艺术应拒绝平庸,勇于创新,纵观古今中外的伟大艺术家和经典艺术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艺术类期刊亦应如此,秉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着力塑造特色品牌。经营理念是现代企业的灵魂,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提出了CIS设计理论,即企业识别系统。综合企业经营理念、产品、文化等因素考虑,融入现代人的审美观,最终转换为一种有效的标识,代表着企业形象,蕴含着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艺术类期刊也可引入CIS理念,塑造良好形象,直至形成特色品牌。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部分,其中,行为识别是指与外部交往或内部协调过程中应遵守的规范性准则,视觉识别是一种能够传播企业形象的符号系统。所以,艺术类期刊也要从这些方面进行改革。以传统纸质期刊为例,首先调整杂志板块,并非必须按照固定的目录进行设计,完全可以尝试新的风格,尤其是建筑、绘画、室内设计类的期刊,文字和图片要灵活搭配,尽量采用彩色印刷,给读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令其有舒适感,才有兴趣继续阅读。增设老照片墙、漫画、读者评论等板块,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其次,根据期刊定位把控整体布局,保持鲜明的风格,归根结底,依然要以内容为重,在确保内容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增添现代元素。此外,还要提高服务意识。很多传统期刊转型数字化后,都做得不尽如人意,缺乏服务意识是一项很重要的原因。杂志出版社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和销售额,某些电子期刊为突出广告,在读者阅读时强行插入,甚至无法跳过,极易激起读者的厌恶情绪。艺术类期刊在朝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增强服务意识,从细节做起,比如字体不能太小、版面不能太乱、减少广告出现次数等。

四、利用数字平台,转变营销模式

传统的出版和发行方式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应根据其阅读习惯、消费理念的转变,逐步构建起数字出版平台。数字化运作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稿件编辑、往期杂志查询,还是检验抄袭、征稿审稿,都非常方便,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录用的稿件在期刊出版之前,可截取部分内容,通过网络进行宣传,以提高关注度。在整理旧期刊时,手稿可能丢失,杂志占用空间。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不仅可以随时检索,获取所需期刊,还能综合发行数量、期刊内容等因素,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了解读者需求,调整目标战略。互联网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但也有其弊端,比如信息真假难辨、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缺乏权威性。读者在浏览艺术类网站时,由于版块过多,信息冗杂,经常浏览许久都未能找到需要的信息。期刊应抓住这一契机,提供读者所需要的内容,令其能够迅速找到重点。同时,营销模式也要创新。比如数据库营销,建立数据库后,运用网络营销手段吸引读者,直接售卖数据库,或者销售相关产品。

五、培养优秀团队,敢于走出国门

当前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竞争的关键,从理念到实践,从策划到宣传,从审稿到编辑,从出版到销售,都离不开从业人员的努力。这就要求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编辑主要负责内容,是整个流程的重中之重,务必要严格控制质量,审稿时保持客观,莫要被个人情绪影响。如果出版单位人力资源充足,有专门的美术、宣传、运营等人员,应明确划分职责,做好本职工作。若单位规模较小,编辑可能要身兼数职,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拓展知识结构,对相关领域也有足够了解。同时,提高业务能力,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及部分软件,进行网络编辑和排版。此外,提高工作团队整体的职业素养,端正工作态度。定期开展培训考核,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想法和有创意的建议。艺术类期刊受众有限,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因此应该寻找新的方向,将市场拓展到海外。互联网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无国界,随着跨文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国内艺术类期刊往国外发展也是必然选择。如《PICKUP!拾音器》与苹果公司合作,采用苹果系统的终端都能下载。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艺术形式多样,艺术类期刊可借着文化交流的春风,主动开拓海外市场,提升中文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艺术期刊范文2

一、艺术类期刊《装饰》最美追求的实践

作为我国一流的艺术类杂志,《装饰》坚持不懈地追求最美展示效果,这是该杂志的“天然基因”。《装饰》在最美追求时,庄重雅致的设计风格形成了独有的装帧特色。杂志通过探索,构建层次化的美学设计体系,呈现出最美的视觉观赏效果。

1.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

《装饰》通过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涵盖了艺术设计的所有领域,为我国艺术设计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在封面设计上,《装饰》选择强烈的色彩作为对比,结合抽象视觉元素,呈现独特的艺术设计内涵。在封面字体的使用上,从现代设计语言出发,使用创意型美术字体。封面的布局排版也极为考究。在期刊内页中,巧妙地搭配文字与图片,合理转化色彩与空间的设计,立足视觉特点,实现了艺术美学与阅读价值的有效融合。在2018年第1期杂志封面中,使用橙色和黄色作对比,封面中心使用巨大的圆形作为主要图案,将本期特别策划的文章名称陈列其中,以虚实色块作对比,为读者提供联想空间。封面四角使用4个较小的圆形(内涵为:衣食住行)作为具象补充,特别是巧妙地将“面条”与“永”的图案虚实结合,使读者对本期的特别策划“海外汉学(饮食文化与汉字书法)”形成直观了解。通过线条与空间设计布局的巧妙转化,展示了独特的封面艺术。在内容设计中,图片更是比比皆是,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张或数张图片作为辅助。在本期“新设计”栏目中,主要介绍了“可打印藻类塑料”“时光碎片”和“Care+Wear病号服”三种设计理念与方案,以“文字+图片”的介绍方式,让读者有效了解这三种新的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的内涵,形成直观理解与立体化认识。正是从封面到内容、文字等层次化以及细节化的设计探索,使《装饰》呈现细腻、典雅的风格,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争相学习的对象。

2.《装饰》设计语言的感性之美

感性之美是一种由视觉观赏所引发的心理美感,作为大众广泛欣赏的美学,感性之美能够对大众形成直接的、感性的美学体验。《装饰》杂志在设计中使用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装饰语言来表达期刊的视觉审美理念,展示杂志质朴、纯粹的感性之美。与很多艺术类期刊不同,《装饰》在进行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时,立足我国设计潮流,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感性思维来展示民族风格与感性之美,读者通过封面的图案、造型,能够直接感受杂志封面所表达的感性美。在《装饰》2018年第4期杂志中,围绕特别策划“设计•扶贫”主题进行封面设计。在主要图案上使用乡间梯田的画面,通过巧妙的艺术化处理,让乡村与设计活动相融合,契合了本期“设计•扶贫”主题,也让读者对设计与扶贫的关系形成“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的直观认知。通过使用贴近大众生活的设计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最直接、最原始的感性美学。

3.《装饰》设计的理性之美

作为艺术类学术期刊,《装饰》在用感性设计语言表达美学的同时,通过巧妙的立意和设计构图诠释了设计美学的理性之美。与其他期刊不同,《装饰》杂志的封面图像通常由多个具象组成,在图像元素的选择上,更青睐于形式感极强的图片。自2002年开始,《装饰》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设计理念,将几何图形融入设计之中,诠释了理性的美学内涵。几何图形是极其理性的设计语言,积极应用这一图形元素充分契合了《装饰》在理性之美的设计探索与尝试。《装饰》2018年第2期杂志中,由平面与点、实线、虚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对称设计的蝴蝶图案,充分展示了理性之美的设计底蕴。“包装设计”作为本期特别策划主题,封面使用层次感极强的几何图形为底,与封面图片之间形成“三维”构图空间,有效突出“包装设计”的空间美感。

二、艺术类期刊《装饰》的社会效益分析

《装饰》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立足艺术设计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独特定位,展示精致办刊的风格,通过不断探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六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装饰》充分彰显自身的品牌形象,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获得多种荣誉:从1999年开始,连续四次(1999年、2003年、2005年、2011年)荣获“国家政府期刊奖”。在教育部所属社科类期刊中,仅有《装饰》是连续“四连冠”的期刊,也是我国唯一一家获得此项荣誉的艺术类期刊;1999年,我国首次评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装饰》成功入选;2009年,《装饰》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并名列全国“百强期刊”推荐名单榜首,是唯一入选的艺术设计类期刊;从2014年起,《装饰》先后于2015年、2016年和2018年,连续四次年荣获中国最美期刊。新时期,《装饰》借助清华大学的科研和学术平台优势,不断创新,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严格把控学术质量,坚持最美艺术追求,在国内外形成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作为社科类学术期刊,能够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与北大“双核心”收录,充分证明了该刊的学术价值。《装饰》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也是北大图书馆从1992版至2017版先后8次认定的“中文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和复合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准。根据2019年3月6日中国知网出版信息查询,《装饰》杂志的复合影响因子0.669,综合影响因子0.452,其中数字文献15205篇,数字文献总下载量2985643次,总被引用次数50571次。作为双核心期刊,《装饰》坚持“立足当代,关注本土”的办刊理念,积极传播我国当代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三、《装饰》成功办刊经验分析

“最美期刊”以突出中华民族特色、期刊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和制作工艺与技术的完美统一、创意理念、艺术欣赏价值为评选标准,积极鼓励期刊装帧领域设计者不断创新,推动出版业广泛使用绿色印刷材料与工艺,促进我国期刊行业装帧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

1.创意独特、新颖,打造最美期刊

《装饰》杂志的装帧设计,选择具有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色彩的造型作为设计图案,合理搭配文字,诠释独特、新颖的设计理念,成为我国最美期刊。为了确保期刊封面的创新性,《装饰》每一年都会邀请一位知名设计师负责期刊的整体设计,形成了新颖的设计风格,通过设置独特的美术字体和几何图形,诠释空间转化与内涵表达的层次美。《装饰》办刊诠释了高品格的文化定位,高雅致的艺术格调,在设计领域的多项探索都成功引领了艺术设计领域新风潮。

2.从纸媒平台向多媒体平台的发展

《装饰》在最美追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实现纸质期刊与数字化平台的信息共建、资源共享,生动地展示了期刊内容,提升了期刊的传播影响力。《装饰》开通官方网站,读者可以在网站中阅读从2009年第1期至2018年第8期共116期的期刊内容。此外,该网站还是杂志社新闻传播的窗口、论文投稿编辑的平台,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空间。通过网站友情链接,实现了以官方网站为基础,包含新浪微博、豆瓣、博客、微信平台等多种服务形式的多媒体平台。

3.从学术研究到实践应用——从装饰“理论”到装饰“实践”

无论是设计实践,还是设计理论探索,《装饰》将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有效结合,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检验”的全面延伸,提升了期刊的功能性价值。《装饰》始终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深度融合,自2014年开始,《装饰》每一年都举办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评选暨作者交流活动,通过举办线下活动,汇聚作者资源,拓展文章的来源。2018年,《装饰》将传统的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升级为常态化、规范化的主题学术年会。2018年6月,“设计研究新范式”——2018首届《装饰》学术年会在广东开幕,该年会为《装饰》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此外,中国装饰杂志社组织“面向未来的设计学——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走向大众的美——中国设计期刊收藏展”等一系列线下活动,延伸了《装饰》的研究空间,通过遴选优秀论文,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综合,实现线上办刊与线下交流的一体化融合。

四、《装饰》对其他艺术类期刊的借鉴

《装饰》杂志六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守文化传递与艺术展示精神,秉承精致办刊的理念,实现了最美期刊的追求目标。《装饰》的最美办刊经验为其他艺术类期刊提供发展借鉴。

1.找准定位,明确期刊发展方向

艺术类期刊在办刊过程中,要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艺术类期刊具有刊物数量相对较少,涉及内容丰富的优势,但是在办刊时,必须认清优势,不能盲目追求内容的“多”,而失去了品质的“精”。同时,艺术类期刊的读者群体相对小众化,多为艺术工作者与爱好者,因此,要以该群体为办刊核心,诠释用户战略,彰显独特美学,优化期刊视觉设计效果。要立足时代特征,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搭建期刊生产编辑、内容传播展示和用户交流互动的多类型平台,实现期刊办刊方向与读者需求、时代环境的全面融合。

2.融入CIS设计理念,塑造特色品牌,提升设计美感

创新是艺术类期刊发展的灵魂,特色品牌是期刊的符号,设计美感是影响期刊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在艺术类期刊办刊时,要融入CIS设计理念,打造包含传播期刊特点、形象的符号体系,塑造有特色的期刊品牌。设计美感是艺术设计期刊的“内在基因”,办刊时,应在确保内容品质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在设计领域的优势,灵活使用各类设计风格、色彩及图案,有效搭配文字与图片,实现期刊设计感性美与理性美的融合。

艺术期刊范文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更上一层,尤其是影视、演出和歌舞类活动的盛起,关于文艺有关的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20世纪以来,我国各个地方创办的艺术期刊已经有差不多一百种类型,并且创办期刊的地区也不局限于北京上海这些发达地区。艺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是整个社会文化活动中一种特殊形式,自有其独特的个性,以下从几方面进行阐述。

二、适应性与导向作用

艺术期刊编辑工作主要是针对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的。任何关于艺术评价类的文章都和相关实践性活动有关,就算是单纯讲述理论关系的课题,也需要以目前艺术的现状为基础。对于艺术期刊来说,决定其生死存亡的不仅仅是编辑工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功底,更是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兴败。换句话来说,就是艺术期刊和艺术的实践活动共生死。这也就要求艺术刊物能够及时感知时代的变化,实时掌握一手资料,能高效地将艺术实践活动总结为理论知识,供学者们学习,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学术指导。艺术刊物能够为创作和表演者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它的存在将不仅可以精准评价艺术实践活动,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拥有正确的艺术意识。在进行艺术期刊编辑的时候,首先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创作和表演;其次要结合艺术现状对其展开理论性地分析,取其精华部分,以文字形式将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展示给读者,让其能在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的意义;最后对于一些不堪入目的艺术创作和表演,要对其进行适当且正确的剖析,以事实为依据,不偏袒任何创作和表演者,及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于艺术理解的偏差。就现状而言,人们比较会研究相关读者和观众的需求,这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对于创作和表演者来说,其不仅需要随时关注票房的价值,使自己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同时又能够维系对艺术的热爱,不同为了迎合一些低趣味地观众而去放弃自己对艺术价值地追寻。同样对于刊物编辑工作者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不仅需要结合时展趋势进行创作,同时还要抵制低级的观众喜好,合理地体现期刊创作价值。因此,这就要艺术编辑工作者能够坚持自己对艺术的高级审美,引导观众或者读者能够欣赏和享受更高级的艺术,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审美。艺术刊物编辑类似一种桥梁,能够将优秀的艺术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联系起来,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不仅需要掌握艺术发展的趋势,还要把握市场动态,选择有质量的艺术理论进行宣传。艺术期刊上对相关创作和表演活动的评价越公正,其相关理论阐述越精准,其内容越丰富有内涵,其产生的正向效果就越好,越能让艺术质量得到提升。

三、平面状态和立体结构

就目前艺术界现状来看,大多数刊物都不会像以前一样,会有很多的作者来投稿发文,刊物能够选择优质的文章进行发表;而现如今更多的情况是优质文章比较少,刊物需要运营一个专业的写作团队来维持日常发刊的需求,这是因为艺术刊物其综合性强,对作者的要求高,并且需要有一定的创意,所以如果没有专业的写作团队的话,则很可能面临读者缺失的问题。当然对于创作的作者来说,难度也更加的大,为了同时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以及艺术理论评价的质量,其不能一成不变地进行创作,即使有很多稿件能够发出,但质量不高也会让读者流失。因此,艺术刊物应该对自己的作者团队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各个作者团队成员组成要多种多样且具有上进的心态,能够不断学习突破自己。同时这些队伍的组成还需要跨越多个层次、学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对于刊物而言,这样立体结构的作者团队还能让刊物有选择的余地。对于不同的刊物而言,其兼具有自己的使命和特色,各个编辑需要根据自己的构想突出刊物的特色,同时还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对于稿件的内容也自然就不相同。对于有些编辑来说,其自身带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心态,这些人往往有长远发展的目光,会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为自己服务的立体结构作者团队,从艺术评价类稿件的质量方向,吸引读者的眼球,以促进艺术刊物事业的发展。现如今,类似于电影、绘画的以视觉形式表达的艺术活动正逐步代替文字形式深入人心,若艺术刊物不能将稿件内容往这方面发展,则很可能会面临着淘汰的问题。这就要求艺术刊物能够及时收取艺术活动的最新资讯,将各种新形态的艺术形式以文字形式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艺术活动的真谛。社会上本身优秀的艺术类人才就不多,而一些高等院校又缺乏培养专门艺术类人才的初心,所以其不像文学类一样,会有很多专业的创作团队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稿件,进而导致艺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执行起来比较艰难。在艺术刊物刚刚创办的时候,其对稿件的创作者要求并不高,基本上的作者都是一些有艺术功底的编导人,内容则多为个人感悟和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并且随着艺术刊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表演创作、导演和教学者涌入写作这一队伍中,自然稿件也越来越多,但是其质量可想而知,对于没有文字功底的他们来说,创作的稿件往往质量不高。这就要求编辑能够合理地处理这些稿件,尤其是对于那些内容丰富但是表达能力较差的稿件,要好好关注,教导作者对其进行修改,同时相关编辑也要积极为其进行优化。对于这些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创作或表演经验的人来说,其虽然没有一定的文字底蕴,但是却能够反馈出最真实和最准确的艺术评价理论,就其内容而言,就足以获取很多追求质量的读者。

四、编辑工作是一种高级创作

在人类文明史上,任何一种进步都来源于人类的创造力,而编辑工作则为人类文化文明中的重大创造之一,其具有无限的能量,推动着艺术事业的发展。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其最基本的能力则是具有创造力。

(一)编辑工作的创造性,首先来自编辑人员的文化战略眼光和观念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编辑所面临的是全新的挑战。所以接下来的编辑工作一定要以大文化为工作基础,在文化层面细致筛查,使得编辑工作的角度和广度增大,用文化视野带动编辑视野的发展,这让编辑工作从枯燥单一的工作晋级成了一种带有积极创造内容的工作。艺术期刊领域广度大,其中涉及到各类内容的组织编排,那在编辑工作上进行升华则成为必然。艺术编辑工作在本质上是更需要有超前性思维来支撑活动的,所以它更需要远超正常水平的创造力。因此,艺术编辑方面的工作一定要打破常规思想,发散思维来提升创造力,从根本上解决遗留的因循守旧、懒于创造的问题,让编辑工作在惰性环境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工作模式得以改善。

(二)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依靠编辑人员高层次的文化修养和业务水平。就艺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来说,其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不仅囊括了舞蹈、影视等类别,还包含哲学、美学等学科。这非常考验编辑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其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其具有各种各样的才能。当然,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对于编辑来说,也并不要求其能够什么都懂、都掌握得不错。但是编辑工作者需要打破自身固有的局限,不断从日常工作者锻炼自己,时刻注重自身的提高,不断汲取相关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以备工作中随时能用上。如果要想编辑工作者对什么类别的了解都很深,那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却需要让编辑成为对艺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则是可以的,当然这一点对于艺术刊物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作用。随着艺术事业的快速发展,从事艺术行业编辑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其基本上都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且个人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也不差,但是还需要其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能够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和预见性,与此同时还要形成自己的优势。随着入行的人越来越多,一个部门的编辑人数也将会更多,所以在艺术编辑部门中,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每个人都负责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并根据需求不断将擅长部分变为自己职业中的优势。

(三)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表现在编辑人员的理论勇气上。任何艺术刊物要想在行业内立足,就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否则很容易被人遗忘。编辑人员的理论勇气主要包含捍卫真理、创新以及求实三种勇气。首先,编辑人员需要有捍卫真理的勇气,要敢于批判一些错误的论断,在艺术面前,善于发现真正的艺术价值,对于自己的论点要大胆说出来,即使被人误解也不要怕,坚信真理总会战胜谬论。就艺术刊物来说,其需要具有一定的胆识和锋芒,如果一味顾着自己的面子,只求安稳,那基本上很难对艺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任何的作用的。其次,编辑工作者还需要拥有创新的勇气,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的艺术理论,等于白费功夫浪费时间,它不仅不能为艺术做贡献,甚至还可能会阻碍艺术质量的提高。艺术创新需要编辑工作者能够深度理解艺术的意蕴,对表现出来的艺术具有敏锐的嗅觉和超强的感知力以及文字表现力,在实践中不断对现有刊物理论进行创新,涌现新的艺术信息。最后,编辑工作者还需要拥有求实的勇气,面对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不可以简单地根据表象对艺术进行理论表述。

艺术期刊范文4

文字作为一种主要的视觉符号,是期刊主要思想的表达载体,期刊中的文字编排是非常重要的。版式设计中对于文字的编排主要涉及字体、字号、字形、字距、行间距等,这些是构成期刊文字版式编排的主体。从整体上来说,对于单个的字符,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点,这些点排在一起逐步连成一条线,而线放在一起又构成面,文字的编排可以看成是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再加上文字的美感蕴含于丰富多彩的字体、字形中,这些要素共同构成期刊文字版式设计的内在气质。

二、现代期刊版式设计中的色彩表现

在现代版式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明度和纯度能给人的视觉与心理上带来不同的感受。在对色彩的运用上,过于复杂丰富的色彩表达反而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不适,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在色彩的运用上往往是以简约为主,把色彩的性质与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有机结合,让色彩更加直观地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如图1所示的作品,作者所有的情感都通过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穿插表现出来,现代期刊版式运用这种形式进行合理编排,能够使版面如优美的旋律一般沁人心脾。在期刊版面的设计中,通过对色彩的深浅变化、明暗对比和色彩的浓淡程度等细节方面的处理,并在保证主体色调统一的情况下,使色彩混合在一起形成鲜明的节奏感,把想要传达的视觉信息直观地表达出来,可以增强色彩对受众的视觉冲击,让受众从视觉中心处出发,营造色彩的流动态势变化,从而得以引导人们的视觉走向,简言之,就是通过对人们思想的有序引导而形成一种节奏美。版式设计过程中,对色彩明度合理、科学的处理能够给人一种清晰感,可以带给读者心理和视觉上的光线感与明快感。

三、现代期刊版式设计中的简约美

中国的期刊版式设计受传统简约思想影响较大,简约的意思是简洁明快,但是并不单调。简约的版式风格除了要求在图形设计上简洁,还要注意挖掘它的深度与内涵,在整体画面设计上都要统一风格,让读者能够在阅读期刊时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在期刊的简约风格设计中,要让编排形式为主体服务,就要根据期刊内容所需要的风格和感情色彩来进行合理的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追捧,把中国传统的简约美与现代期刊版式设计艺术形态有机结合,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版式,是中国设计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简约风格不同于西方抽象艺术的简约主义,西方抽象艺术的简约主义指的是用最简单的造型结构、最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最柔顺平整的视觉效果对画面进行处理,他们所追求的是“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的简约主义追求的则是“以少胜多”,更多的是对画外之境的追求,给人留有遐想的空间。含蓄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与简约不同,含蓄通常是用隐喻或者象征的表现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在我国的宋朝时期,翰林院组织了一次考试,考试的题目是以《乱山藏古寺》为题要求应试者作一幅画,大部分应试者先是画了一座山,然后在山里露出寺庙的一角或者是寺庙的屋顶,而最后的夺魁者是这样画的: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之中有一条逶迤而下的幽径,幽径的尽头是一条蜿蜒的小溪,溪边一位小和尚正在取水。这幅画运用暗示的方法把“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把含蓄之美传达给人们的同时,也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感。在艺术表达中,含蓄不仅仅是表达一种单纯质朴的内容,它在更深的层次上是对意境的一种表达,它不仅能够使画面具有艺术感染力,而且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持续力。在现代期刊版式设计中,含蓄主要体现在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对比上,如图2所示的平面作品,它充分利用了图形之间的关系,画面不仅间接独特,而且具有相当强的视觉感染力。这种含蓄的手法表达出来的信息,能够增强读者对于画面的记忆,也可以引导读者去探寻画面之外的意境。艺术与设计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简约美与含蓄美在本质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点,设计师在进行期刊设计时,要善于去寻找意境核心内的着力点,引导读者慢慢延展,给读者留下足够的遐想空间,让画面显得无穷无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言已尽而意犹未尽,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含蓄美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家的一种思想“无即是有,有即是无”。

四、现代期刊版式设计中的构图形式

现代期刊版式设计中经常用到宾主相间、前后呼应、虚实结合等法则,通过这些法则对图文版式进行设计,能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位置,给人留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宾主相间指的是在画面中事物之间要有远近主次之分,也就是将画面中各个元素的比例大小、位置远近和色彩的深浅等通过对比的手法体现出来,画面中各个形象之间前后左右均相互关联。有些靠动作表情等表面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则靠感情或某些细节之间的内在形式进行联系。现代期刊版式设计中的前后呼应可以是文字内容的排列形式,或图形本身的形状以及色彩等,也可以是内在的意蕴、图形的外延或者色彩的联想等。虚实相生是中国比较传统的一种美学思想,它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虚实关系的互相变化。留白就是现代期刊版式设计中运用虚实相生手法的表现之一。版面中大面积的空白背景我们可以理解为“虚”,这种“虚”的形式可以更好地把主题形象的“实”衬托出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艺术作品的情感气息。在现代期刊版式设计中,“实”的部分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题,我们可以运用比较醒目的字体或者字号来表现“实”,也可以用比较厚重强烈的色块来突出“实”。在实际的期刊版式设计中,设计者对“实”的处理都比较灵活,常让它们在画面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虚”是“实”的一种无限延伸,“虚”境完全依附于画面中的“实”体而存在。现代期刊版式设计中的“虚”可以是空白的画面,也可以是细微的文字、图形或者是相对减弱的色彩,具体情况还要根据具体的需要来进行设计。现代期刊版式设计中,为了对主体的存在感进行着重强调,设计者可以有意识地把其他部分削弱甚至虚化。在版式设计中,我们对于“虚”的处理同样也要有层次感与秩序感,就像影视剧一样,如果配角人物将角色塑造得较为生动形象,那也是对主角的一种衬托,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切记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期刊版式设计作为一种艺术的探索与发展,一定要讲究虚实的结合,对版面中的虚实空间分布要处理得当,只有处理好版面中“虚”与“实”之间的比例关系,才能够带给读者视觉上的舒适感,提升期刊版式设计的魅力。在现代期刊版式设计中,整体画面中的“虚”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更多的是作为实体部分的延伸而存在,要想处理好虚实之间的对比关系,就必须把“虚”的节奏感与层次感很好地表达出来。由于期刊版式设计有一定的设计规则,在版式设计作品中,实体的大小、疏密、粗细等一系列的变化会产生出艺术的节奏感,这些变化如果能够合理地应用到排版设计中,能够使整体版面设计有理有序,不仅能够增强排版的层次感,也能够给版面设计赋予一定的节奏感。在实际的期刊版面设计中,信息量一般都比较大,图片多,主标题字数多,还要有副标题与说明性文字,这些内容相当庞杂,如果不对这些信息进行疏密虚实关系的处理,版面往往就会显得杂乱,层次不分明,影响版面的美感与读者的阅读体验。现代期刊版式设计在关注视觉元素虚实关系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版面中的留白处理,因为适当的留白能给人足够的遐想余地,让视觉更加集中在主体之上。留白与文字、图形、符号一样,都是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而存在的,留白与现代期刊版式设计有机结合能够更有效地表达作品的意境与理念,使作品的主题能够更好地凸显出来。在版式设计中,要根据实际的创作意境对主体进行精心取舍,留出足够的空白让留白在整体规划布局中显得恰到好处,达到作品的以精求胜,突出作品的整体韵味。如果在版式设计中,片面追求面面俱到,就容易掩盖作品的主题,让整个版面看起来杂乱无章,没有节奏感与层次感,对于作品情感的表达也起不到好的效果。留白不能等同于空白,更主要的是要强调留白的情调。留白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与实体的对比衬托出空间的立体感以及形体的真实感。画面的空白区域能够使主体的视觉效果更好地凸显出来,让主体更加引人注目,让人记忆深刻。现代期刊版式设计大力倡导简约的设计风格,但要想使整个版面看起来更加的简洁、明快,富有艺术气息,只会处理空间留白是不够的。为了更加便捷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在留白的处理上必须具有一定的条理性,色彩上要做到“黑”“白”呼应,结构上要做到“疏”“密”相融。版式设计中,对构图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要想让读者阅读起来更加方便,就要注意对细节进行合理处理,让信息能够直观、有效地被读者所接纳。版面中的文字、图片、色彩等都需要精心布置,形成一种秩序感,引导读者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从而将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受众。在现代版式设计中,“知白守墨”的形式也很常见,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构图技巧。“知白守墨”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具有十分简约的气质,有利于读者对内容的阅读与记忆。这种形式通过对留白部分形状和面积的把握,进行再设计,使留白部分也成为一个有意境的图形,达到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在现代期刊中,很多内容都是通过文字、图片、符号等具象的语言来进行传递的,而“知白守墨”的构图形式要求设计者在版面上留出大面积的空白区域,以此为衬托,让主体看起来更加醒目突出,所要传达的信息自然也更鲜明。这也符合视觉传达要求“主题单一准确、重点鲜明突出”的理论。版式设计中,“知白守墨”的运用能够将主体所要表现的文字、图形、符号等与版面的留白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处理,激发读者对于空间的遐想,让架构整体看起来完整自然,更加具有艺术气息。

艺术期刊范文5

关键词:国际科学期刊;期刊封面;经典艺术;图像学;符号学

如今,国际科学期刊杂志不仅对科学知识有所研究,而且对大众所理解的具有严肃性、认真性、一丝不苟性的“科学”名词给予了另一种解释,科学也可以富有艺术气息。翻阅世界顶级科学期刊,每本期刊的封面都如同“工艺品”一般。赫伯特•斯宾塞曾指出:国际平面有时会被界定为一门研究符号学的学科,所以在理论层面,国际平面也是与符号学相关的一类。符号学当中的“能指”“所指”、信息交流方式及字面、语言和图像,在同样语言和图像的呈现当中不仅仅只代表了一种物体或观念,而是可以有着多种表达方式,此类表达并非消极,更多带有积极意义[1]。顶级科学期刊也以此为基础,通常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解读的论文,通过图片或图片变形来呈现科学研究成果、传递科学知识使它们变得易于理解。现代图像艺术作为现代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分享和传播必将带来更多的趣味性。顶级科学期刊很好地运用了这两大特性,在艺术与科学之间寻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从图像上的运用延伸至内涵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在探究世界科学期刊封面内容与艺术画作的内在联系时,笔者以封面期刊上所展示的图片、论文及所对比的艺术作品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品读图像与论文间的相互联系与互通内涵。钱学森先生曾在几十年前便强调过,国民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知识,更需要文化艺术修养[2]。回头看国内期刊,生硬的字体、简单的几何图形就是一期科学期刊的封面。

一、科学期刊封面图像示例

(一)悄然融入的浮世绘

1.凯风快晴

《GenestoCells》是一本由日本分子生物学会发行的细胞生物学学术期刊。此期刊是一本独具风格的杂志,能将浮世绘作品与生物学不露声色地融合其中。2014年2月期刊上的画作源自“三十六景”之一的《凯风快晴》。被称为“浮世绘之王”的《凯风快晴》,描绘的是“赤富士”时的景象。在夏日晴朗之时,太阳初升。此期刊封面中的细胞质所含有的器官都包含于改写版的《凯风快晴》之中。期刊中富士山被红日映照,山体通红。“凯风”则是指从南方吹来的风,将云朵的形状自上而下呈现出不同的纹理,鳞片状的云有的似光滑内质网、有的似糙面内质网、有的似运输囊泡。由于《凯风快晴》的作者葛饰北斋受印象派影响较大,而细胞器研究出现重大突破也是出现在这个时期。不论从科学或是艺术的领域都是中西方交流与互通的最好代表。

2.深川万年桥下

《GenestoCells》2011年6月期杂志上的画作源自“三十六景”之一的《深川万年桥下》,拱桥如虹,水平如镜,远眺富士,赏心悦目。万年桥建造地点位于日本小名木川和隅田川合流处,桥身是一个流畅的大圆弧,期刊封面则是以万年桥为基础,连续的桥梁同水中倒影连接形成了一个DNA双螺旋结构。这幅图以隅田川水面上的船只为视角,从斜上方看万年桥与水面倒影,而富士山则巧妙地出现在桥洞之中。通过原画中来往匆忙的人们表现DNA中所含有的各类元素,同时通过水中倒影表现复制的DNA双螺旋。

3.消防员

《GenestoCells》2013年6月期刊以噬菌体为封面,而噬菌体的出现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此期封面中,一位江户消防员扛着本应是消防队的队标,被更换成噬菌体形状的事物;背景中原本的红灯笼则被表现为细菌。由于细菌“火灾”的产生,消防员便代表噬菌体将其围攻扑灭。原画是丰原国周的《消防员》。画面中威武的日本古代消防员,举着画着噬菌体样子的旗子,代表的正是噬菌体,后面则是队员举起大肠杆菌的红色灯笼,预示着接下来将有一场硬仗。而噬菌体本身是病毒的一种,专以细菌为宿主,较为人知的噬菌体就是大肠杆菌为寄主的T2噬菌体。

(二)别有一番寓意的“蒙娜丽莎”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2017年11月期刊展示利用DNA自组装技术,创造8,704像素的《蒙娜丽莎》画像。使用二维DNA纳米结构产生具有纳米精度的表面图案,而此项技术并非新技术,但是此前的尺寸大小一直局限于0.05平方微米左右。科研人员钱璐璐及同事表明,假如在一个多级加工过程中递归应用简单的组装规则,就可以利用一个特别小组的DNA链创造出最大达0.5pm2的2D阵列。DNA纳米技术最早的人像结构选取的就是《蒙娜丽莎》,也如同蒙娜丽莎美丽而又神秘的微笑一般,DNA纳米技术也突破这些看似神秘的技术,科学家们一一攻破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如同蒙娜丽莎一般神秘而又特别的更加深层次的科学。

(三)非洲文化与毕加索

美国杂志《Science》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Science》2009年3月封面非洲是所有现代人类的源头。此次研究在非洲确定了14个祖先人口群,这些群体与自我描述的种族和共享的文化或与语言属性相关。在大多数人群中观察到高水平的混合血统,反映了整个非洲大陆的历史迁徙事件。因此,此次期刊封面借鉴了毕加索立体主义。因为毕加索后期对非洲原始文化十分感兴趣。非洲传统的艺术审美方式与西方的审美方式是不同的。非洲传统造型艺术不像西方传统造型艺术那样,力求向观者表现或说明什么。所以在毕加索的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眼睛,包括他著名的画作《格尔尼卡》在内都能看到非洲传统艺术的身影。

(四)音符间的康定斯基

《nature》2016年4月的封面期刊,以癌症为主要内容。此期期刊封面图案的每一个节点都象征着神经细胞的节点,如同康定斯基的绘画一样。康定斯基的绘画有着一定的音乐性,而画面中的点象征着静止,线则象征着内在的张力,这些都源于运动。点、线这两种元素同时造就自己“语言”的交织、布局。删除了“虚饰”,掩盖并削弱语言的内在声音,赋予画面更为简洁和准确的体现,使纯粹的形式服务于丰富、生动的内涵。每幅画似乎如同一个个鼓点一般有着节点和交织的线条[3],如同神经节点与肿瘤细胞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五)蒙德里安空间中的红蓝黄构图

《nature》2017年6月的封面来自论文“Hi-C数据分析计算方法的比较”。封面制作是由ChiaraNicoletti创作的图像灵感,来自Hi-C地图和PietMondrian艺术。Hi-C是一种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用于研究细胞核内的3D染色质构象,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方法,研究全基因组范围内整个染色质DNA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获得高分辨率的染色质调控元件相互作用图谱。颜色的拼接形成了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粗重的黑色线条把画面格局形成几个不同大小的矩形形状,非常简洁。与Hi-C一样,《红黄蓝构图》是艺术领域中的先驱,而红黄蓝所对应的区域正好对应了上述研究中研究的突破点。

(六)记忆的永恒

《ANGEW》是德国化学类期刊。《ANGEW》上收录的文章以简讯类为主,封面论文为“通过可调谐FRET从镧系元素到量子点的单纳米颗粒细胞条形码”,纳米颗粒的荧光条形码为多参数成像提供了许多优点。然而,创建不同浓度无关的代码而不混合各种纳米颗粒并且通过使用单波长激发和发射用于多路复用细胞成像是极具挑战性的。受达利《记忆的永恒》的启发,图中的三个时钟完美地代表了这项研究的想法。其中三个时间光学检测窗口用于RGB(红色,绿色,蓝色)编码,显示的是左下方的单纳米粒子组件(原始蚂蚁覆盖的橙色时钟),中心(蓝色时钟下方)的显微镜物镜(原始中的“怪物”)和红色的显微镜载玻片,左上角的绿色和蓝色单元格(原始平台或池中)。

二、国内科学期刊与艺术融合

通过上述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封面不难发现,科学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涵盖的知识面甚至是影响力数不胜数,现如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使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但国内科学期刊似乎因为过于严肃的出版方式,让我们对“科学”二字敬而远之。钱学森先生指出以思维科学角度来观察,科学工作是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4]。

(一)文化认同感

翻阅国际科学期刊,通过比对各自国家杂志为主的科学期刊,可以看到美国的现代主义、英国的古典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等,即使是面向全球的科学期刊,但从各国的期刊中,便可知晓它们国家的科学、文化、艺术等。然而相关数据分析,截止2013年我国图书馆馆藏2000多种科技期刊中,国内仅有695本科技期刊有可视化封面设计,可视化比例约30%左右。国内大多科技期刊还处于封面无图或者用图随意的状态,没有认识到插图、配色等对期刊封面设计的重要价值[5]。然而国际科学期刊《cell》封面也曾经出现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期刊封面。以2015年5月《CancerCell》封面为例,封面期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季红斌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LKB1失活引发氧化还原不平衡以调节非小细胞肺癌可塑性和治疗反应”。封面应用了中国人熟知的孙悟空炼丹炉里练就火眼金睛的故事。八卦炉里练就孙悟空火眼金睛所代表的就是科研成果中缺失LKB1的肺腺癌。而炼丹炉有更强的可塑性,不仅可以解除更高的氧化应激,而且还可以进行系统重编程转分化为肺鳞癌产生耐药性。此番设计,在突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传播中国神话故事、绘画、动画做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不失本源

中国上下五千年,国画、书法、刺绣、木雕、榫卯等,无一不是我们的骄傲。现今,中国科技强大、技术先进,却似乎与中国古代技法失去了联系。我们是否可以在国内期刊设计中既做到创新又不失本质?

三、结语

(一)国内封面设计应对

国内科学期刊封面设计应该做到简洁明快、极具创意、和谐统一,在突出期刊特色的同时兼顾严肃性与活泼性[6]。可以借鉴日本期刊《GenestoCells》,采用名画变形的方式,使人不经会心一笑。例如,把研究中的元素以水墨画、刺绣的形式呈现。

(二)审美价值

如同钱学森先生所说的艺术与科技是相辅相成的,当艺术审美价值提升时,不论是科技还是人文艺术,都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示给世人。我们在提升科技硬实力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注意到人文艺术这一软实力的提升呢?相信科技与艺术之间能够碰撞出不可估量的火花,中国的实力也必将不可匹敌。

参考文献:

[1]斯潘塞.现代版式设计先驱[M].,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钱学敏.试论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1-24.

[3]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钱学森.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5]王国燕,程曦,李清华.Nature及其子刊封面视觉艺术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7):63-68.

艺术期刊范文6

1学术期刊编辑文化自觉的意涵

文化自觉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这一命题一经提出,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并逐步在相关领域得到运用。在编辑出版领域,有学者指出:编辑的文化自觉是指建立在编辑主体的自我觉悟、觉醒基础之上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反思,对国外文化的借鉴与批判,积极发挥在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逐步实现对文化精神的追求。在这里,“自觉”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自觉”,是人的一种感知、认识、观照和理解,它在心灵内部的成像不是以客观知识的形式存在,自觉带来的是一种具有内部生产力和创造性的自我形象,它一旦成形,就会驱动人按照这个内在的“本来面貌”去改造整个世界。反映到编辑活动中,就是编辑通过对文化产品的选择、优化有意识地参与社会文化构建。由此,笔者认为,编辑的文化自觉就是编辑对文化发展进行的反思和定位,它有以下3个层面含义:一是对其自身文化的正确认知,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恰当定位,三是通过继承创新实现文化繁荣。而这种文化自觉根植于编辑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和文化追求。一是文化意识。它是指编辑对学术期刊文化属性的认同,在编辑活动中规范自己的编辑行为,并主动地参与到文化发展中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言,文化意识更多的体现为浓厚的学术意识和敏锐的前沿意识。因为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根本特征,刊发的学术论文要么提出了新问题,要么做出了新论证,要么得出了新结论,要么开拓了新领域,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是新的研究成果。因此,编辑要强化学术意识,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能够分辨来稿的学术价值。而学术水平的提高,要求编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搜集、加工、分析相关学科的研究信息,掌握特定领域的研究动态,了解某些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的新项目和新成果,科学分析某些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的热点、趋势和前沿。换而言之,编辑的前沿意识对进一步做好选题、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各项工作有着事半功倍的效用,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能够推进学术期刊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占有学术话语主导权。这也是学术期刊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创造的过程中编辑文化自觉的重要作用。二是文化情怀。编辑的文化情怀体现在对编辑工作的热爱上,耐得住“板凳宁坐十年冷”的寂寞,乐于“为人做嫁衣”,把这份与文化事业紧密相连的工作当做自己的志业,融个人发展于期刊发展之中。首先是以学术追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取得学术造诣为落脚点,坚定学术精神,追求真正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以确保学术期刊质量和荣誉为根本,按质量和价值择取稿件。其次是团结作者,对年轻的作者,编辑要满腔热情地扶植他们,使他们的作品逐步走向成熟。对一些透视社会现象敏锐、认识水平较高、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作者,编辑要主动接近他们,及时了解他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从而发掘他们的优秀稿件,保证刊物的质量。再次是服务读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精心包装刊物、精心编排文章和栏目,通过不断提高刊物的整体性文化内涵和学术品位,引领读者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三是文化追求。这种追求突出表现为编辑争创一流期刊,自觉聚力精品佳作的创作生产。当编辑有了文化追求,就会在具体的工作中,坚持质量至上,觉抵制平庸之作;就会对每一篇文章的编排加工倾注感情,精心设计栏目,用心服务;就会锐意创新,找准发展方向,倾心打造名栏、名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真正发挥繁荣学术、指导实践的作用。比如,促进编读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平台作用;调动某一学科的专家集中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开掘或全方位探究,充分发挥学术期刊权威性作用;编发能够反映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稿件,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导向性作用。

2提高学术期刊编辑文化自觉的意义

由于编辑在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其担负着对人类精神文化的承接、组合、优化和输出的任务,承担着对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一份责任,因此特别需要一种文化自觉。学术期刊编辑应明晰自己肩上的文化使命,包括文化传播、文化建设使命,增强文化担当意识,提升传播效果,扩展传播价值。

2.1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建设文化强国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学术期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载体、是科研思想交流的阵地,具有人类文明的传承功能。在传播先进科学文化方面,学术期刊编辑就站在了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利用期刊这一阵地,为人们提供了具有时效性、前瞻性的科研信息,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此同时,编辑赋予了学术期刊生命力,决定了科研信息的取舍,决定了期刊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可以说,编辑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学术期刊编辑是否具有文化自觉,将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直接影响。

2.2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应有之义

在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必须正确地把握社会文化的导向,在注重学术品味与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传播积极、优良的科技信息和文化内容;同时,面对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挑战,要不断挖掘优秀的思想内容,找准社会定位。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自觉就显得尤为关键。落实到具体的编辑工作中,就是学术编辑有自己敏锐的视角,能够捕捉学科发展的方向,策划具有现实意义的发展选题,严把质量关,抵制粗制滥造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向期刊所属领域内的专家约稿,组织专题栏目,提高期刊的学术专业水平。

2.3加强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的内在诉求

学术期刊编辑所从事的是一项科学文化的传播活动,它的职业特性就要求编辑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学术期刊编辑不仅只是对稿件的选择、加工和引导,而是要担当文化传播的中介,关注社会思潮变迁和学术发展趋势,重视文化积累,发现具有时代意义的前瞻性、指导性的学术精品,实现从文化传播到文化创造、从文化选择到文化建构的双重超越。这就需要学术编辑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过硬的自身素质以及理性的思维方式,而这些都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支撑。编辑个体只有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和素养,才可能建构起整个国家和民族强大的文化底蕴,明确自觉选择优秀文化、自觉创造先进文化、自觉引领先进文化的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投入到国家的文化建设当中。

3提高学术期刊编辑文化自觉的要义

编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他必须承担起一个民族文化积累、继承和创新的建构使命”。学术编辑作为学术思想的集纳者,肩负着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修养、品格修养、文化修养,强化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3.1不断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修养

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修养是命脉,是其文化自觉的前提。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修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组稿能力。学术期刊编辑要主动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加强专业课程学习。这些学术活动能够了解学术研究的动态、提高专业水平,还能直接与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教授交流,有利于组织到高质量的稿件。此外,编辑要有目的地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加强与高水平专家联系,扩大核心作者群体范围,重视年轻作者帮扶培养,并讲求组稿艺术和技巧。二是增强选题策划能力。学术期刊编辑要自觉地搜集各种信息,经过筛选、整理和构思,从大量的素材中筛选最具新意、最有价值、具有超前意识的选题,并把选题做深、做精、做透。三是苦练编辑基本功。学术期刊编辑要熟悉编辑工作流程,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功底;以高度的责任心审读稿件,弄清稿件的观点、论据、脉络、体系,对稿件的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水平和逻辑、文字以及事实、资料运用是否合理、可靠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稿件的整体质量作出一个综合的评判;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文稿进行修改加工,对确定采用稿件的一切问题,大至方针、政策、政治思想、学术观点、学科知识,小到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都必须进行正确处理。同时严格落实各项编辑制度,确保编发稿件的高质量。

3.2不断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的品位修养

学术期刊编辑的品位修养是关键,是其文化自觉的体现。首先是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信仰,敏锐的政治敏感度和清晰的政治辨别力;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唱响高格调,弘扬主旋律;有努力传播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意识和行动。其次是要有道德操守,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学术期刊编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珍惜爱护编辑荣誉;通过完善编辑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强化编辑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通过营造编辑文化氛围,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不良文化风气的抵抗力;学术编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我心理监控调节水平,应经常地、自觉地、有意识地不断提高思想修养水平,能够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怀有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尽可能跳出个人心理和感情的小圈子,进入社会文化活动的大氛围,为社会创造高质量的文化精神产品而倾注自己的聪明才智,追求在最大限度奉献社会、服务读者作者、繁荣学术中实现人生价值。再次是要有敬业精神,在鼓励、推动不同观点与方法、不同流派与风格的同时,严把期刊的质量关,捍卫学术的尊严,自觉抵制粗制滥造的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实现编辑的社会价值,担负起促进人类文明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艺术期刊范文7

[关键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意识形态

风险防范媒体融合,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多数学术期刊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国内也已有许多就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进行的研究。例如,刘莹等人认为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同时对如何更好地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宣传提出了相应建议[1]。谢镒逊指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增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途径[2]。张兰、陈信凌以(2019—2020)版CSSCI来源期刊为例,分析了社科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3]。从现有的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者大多着重于探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运营存在问题、传播效果、运营模式等,并提出增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效果的对策建议,鲜有涉及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研究。微信公众号虽然为知识的出版和传播带来了机遇,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带来的意识形态失控风险。在自媒体时代,信息创造和传播门槛的降低致使大量优秀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的同时,也不乏低俗虚假、哗众取宠的信息夹杂其中。笔者认为,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主体不加以管理和防范,其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意识形态失控风险,给学术期刊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只有以正确的学术舆论、合适的议题引导用户,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才可能成为和谐清朗的学术传播阵地。

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运营主体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强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人们只有有了意识,其思想才能在行为中得到体现,行为才能够见成效。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中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问题,这样的认识同样适用。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有了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意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才能防患于未然。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主体如果不加以管理,放松对意识形态风险的警惕,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轻则关停微信公众号,重则出版单位及单位负责人都要受到相关处置,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其对学术期刊定期推送学术文章、传播学术观点极为便利,也大大增强了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然而,也有一部分学术期刊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并未从根本上进行管理,如黄锋等人于2016年发现高校学报中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学报有31%为“僵尸号”[4]。很多学术期刊编辑只是将微信公众号当成学术期刊电子版的渠道,对内容后的信息反馈不够重视。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率并不高,关注的用户也不多,但这并不代表其出现意识形态风险的可能性就不存在。因此,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的学术期刊,从管理层到所有编辑个人都应以认真谨慎的态度去关注和对待,增强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意识,时刻注意维护微信公众号的安全运营。

(二)学术期刊缺乏监管的人才条件

目前,我国大多学术期刊的从业者年龄都偏大,编辑人员的人力结构多元化不足,再加上薪资结构也缺乏竞争性,编辑职业的边缘化问题突出。这一方面造成了老编辑对媒体融合理念专业技能的了解和掌握不足,进行媒体融合的意愿也不够强烈;另一方面阻碍了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过程中,大多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由某一编辑兼职管理,没有委派专人负责运营与管理。有研究者在38种高校科技期刊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尚未有期刊专门设置新媒体编辑岗位,这说明此类编辑人才仍匮乏[5]。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运营主体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很好的学术理念是不够的,若其因缺乏相关技术和能力,也一样难以处理微信公众号的各项业务,对其管理也很难到位。因此,复合型编辑人才的缺乏限制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发展,给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方面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学术期刊缺乏监管的技术条件

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和运营要基于一定的互联网技术条件支撑。目前,运营成功的微信公众号都需要具备一批从策划、设计到搜索引擎优化、内容写作都专业的工作人员。而学术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的缺乏给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带来了相应的技术掣肘。学术期刊编辑虽然对采编系统的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运用比较熟悉,但是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却缺乏相关的研究。这一方面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比例不高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学术期刊的编辑缺乏建设微信公众号的动力和技术所致。而一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运营中出现意识形态风险失控问题,因相应的技术条件和人员管理的缺乏,将会给学术期刊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新时代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要求

(一)新时代国家网络安全的需要

总书记指出:“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各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6]因此,维护网络安全不仅对我国意义非凡,对世界的重要意义也不言而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构建安全的网络空间尤为重要,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则是我国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若不加强管理,就有可能成为传播有害、虚假信息的平台,且不法分子有可能假借学术之名对我国做不利之事。“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6]作为以传播学术思想为己任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既要尊重用户思想的表达与交流,又要适当加以引导与防范,确保平台可管可控,维护新时代国家的网络安全。

(二)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

互联网已成为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网络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做好网上新闻舆论工作也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信息传播平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只有把内容建设作为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才能做好平台舆论工作。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6]的发展理念,以内容建设为抓手,积极培育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促进学术思想的传播与交流,扩大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意识形态建设在当前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平台,更是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学术期刊有严把政治关的责任,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期刊。进入新时代,国家倡导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其迎来了空前的利好发展时机,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期,作为学术期刊人,我们更应坚持用学术讲政治,不能在发展中迷失方向,既要做到守土有责,也要做到守土尽责。因此,在新时代,学术期刊应坚持构建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学术的力量为特定政治话语鼓与呼,其应继续以学术、文字的方式,坚守学术本位,发挥用学术讲政治的阵地作用。对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也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方针,不断巩固和壮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也无论媒体格局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坚持把正确政治导向贯穿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中以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三)传播中国声音、构建网络空间话语权的需要

在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应加强中国声音的传播,其应自觉当好新时代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传媒转型的创新者,借助媒体融合的力量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跨越式提升。当今时代,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带来重大变化。面对这种新常态,学术期刊应如何坚守阵地、发出主流权威声音、传播学术正能量?对此,学术期刊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扎实推进自身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加强政治宣传优势和舆论引导优势,牢牢掌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学术期刊通过刊发和宣传党的政策类学术文章,再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让更多的民众了解、理解和接受党的政策。而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用户舆论,发出权威主流声音。

(四)落实主体责任的要求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一项综合改革,为了确保改革的方向不偏、改革的力度不减,因此必须由权威部门和机构来主导改革。学术期刊的主管与主办单位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有所作为,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纳入日常的工作管理,以强有力的手段主导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的总要求,维护好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2013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直接考验的是主管与主办单位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意识和领导能力,其必须引起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主管与主办单位对学术期刊的监管仅停留在纸质期刊的出版上,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并未纳入其日常的监管范围。因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监管还处于真空地带。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学术期刊的主管与主办单位应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纳入其监管范围,切实担当起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职责。

三、新时代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对策

(一)深入强化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意识

目前,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缺乏防范意识,在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上投入的精力不足,而防范意识的松懈或无防范会给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带来风险。如果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对意识形态风险不加以及时防范,其就有可能成为不良声音传播的“助手”。关于网络空间治理,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世界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7]。因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应积极运用总书记互联网治理思想,综合治理、精准施策,以维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和谐清朗的传播环境。因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要建立健全科学管理的方法和制度,确保管理的可持续化,确保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将平台管理、人员管理和内容管理齐抓共管。首先,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要加强平台管理。平台管理是基础,其要明确平台的传播方向,积极维护微信公众号的品牌形象,做好平台的运营和传播途径管理,实现平台的规范化运营。其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要加强人员管理。其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管理能力与责任意识,因此平台在人员的选择上应进行严谨的分析与筛选。最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要加强内容管理。平台应严格审核所的内容,使内容逐渐成为引导舆论的风向标。因此,其“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8]。学术期刊上至部门领导,下至期刊编辑,都应绷紧意识形态防范这根弦,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良性运行保驾护航。

(二)加强微信公众号信息审核,确保意识形态风险防范

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势在必行,目前有许多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已迈开步伐,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在媒体融合特别是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上积累了经验。第一,学术期刊微信公号运营主体应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生产要素,推动纸媒和微信公众号一体化发展。微信公众号由于在阅读上具有与纸媒用户的诸多不同特点,因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一般需要经过收集素材、编辑文本等步骤,并以适合读者阅读的方式进行推送。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在二次编辑与加工学术文章时,就更应加大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力度,既做到所的内容具有准确的定位和严格的要求,又注意对所内容的核实与确认,杜绝内容出现意识形态问题。第二,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实现信息的立体化、互动式、全天候防范,其作为学术期刊传播的重要平台,应具备信息收集、舆情研判、统筹等全方位功能。因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一定要由既懂技术又懂编辑的专业人员负责,一旦平台出现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不严的情况,能迅速且及时地做出相关处理。

(三)引进与培养新媒体复合型编辑人才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与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业务生产流程,其需要在平台上整合和不同媒介的内容,为用户提供多样式、多形态、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要求具有更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其不仅需要懂得内容的生产与传媒市场规律,还需要对数字技术保持敏感,能思考运用数字技术给平台发展带来的各种可能性。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应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意识形态风险,引进与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是学术期刊的当务之急。首先,学术期刊要制订高素质复合型编辑的人才规划,重视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的引进与培养。目前,解决学术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缺乏的途径基本为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从2014年开始,国家每年开展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已向具有互联网出版资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开放,这一举措的实施为学术期刊引进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提供了条件。其次,学术期刊要加强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数字编辑人才。2012年,我国对高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其中与数字编辑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为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最后,学术期刊优先培养本单位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编辑,是其解决目前新媒体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问题的有效捷径。学术期刊在岗编辑对编辑出版业务比较熟悉,学术期刊加强对这部分编辑的新媒体业务培训,使其能较好地胜任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运营与管理,也能成为“又红又专”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四)加强用户管理

粉丝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参与者,粉丝经济也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9]。用户数量的几何式增长,带来的是微信公众号传播力的迅速扩张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有了一定规模的用户后,就应有专人做好用户的管理工作。比如,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根据推送文章与用户互动时,其可以设置相关议题,与用户共同讨论学术论文的优点和不足,并对用户的言论加以引导,对用户反馈给予及时的回应。另外,其运营主体也可以提出热点话题或期刊拟征稿的议题,在微信公众号中直接向有兴趣的作者开展定向约稿,开辟绿色通道,以此丰富投稿渠道。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和与用户维系的纽带,可以增进学术的交流与沟通,增强读者对学术期刊的黏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10],成为一个相互信任和具有共同的价值观知识社群,而以共同价值观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用户群,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意识形态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艺术期刊范文8

1研究对象和内容

选取中科院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分区表中医学大类1区里影响因子排名在前50的期刊为样本进行研究,这些期刊是中科院依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JCR列出的医学领域中影响力最大的期刊,在医学领域的期刊中极具代表性和权威性。截至2017年2月20日,中科院SCI期刊分区表中1区医学大类里影响因子排在前50的期刊,按照影响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编号,下文如再次出现,将以编号代替。笔者调研了这些期刊的网站,并对每种期刊的“AuthorInstructions”部分进行了详细调查,调研的内容均为2017年2月的最新版本。对期刊是否要求作者提交支撑性数据或补充数据材料进行出版的论述进行统计,将这些期刊的数据出版政策按照强弱等级细分为4个等级;依据统计结果,进一步调查各个期刊对于数据发表和数据共享的要求和表述,如要求作者提交何种数据、如何提交、提交于何处,以及数据的开放性规定,并进行归纳总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详细介绍其政策规定。

2概况

对表1中50种学术期刊的数据出版政策进行研究,发现有3种期刊没有数据存缴要求,其余47种期刊均要求作者将相关数据或补充材料作为支撑信息(SupportingInformation,SI)随论文一起提交。SI是指能够直接支持论文的主要结论,但对主要结论而言是额外的或次要的,或因为空间或者格式限制等原因不能被列入论文主体中的数据或其他材料。在期刊允许的情况下,同行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可以将SI作为评审参考;在以后,SI也会随论文电子版以期刊规定的相应形式发表,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可以获取所需数据并再现作者的研究成果。对有数据存缴和出版政策的47种期刊进行调研发现,出版社对SI的提交要求通常可分为以下3种:1)作者及时提交SI并愿意出版是论文出版的条件之一,不提供SI的论文可能会被期刊编辑拒绝发表;2)建议或鼓励作者将相关数据作为SI同论文一起在线出版,但提交SI不作为论文是否出版的考量,由作者自己决定;3)作者可以提交相关数据作为SI,但SI是否在线出版由期刊编辑决定。按政策强弱细分标准,将每种期刊的“AuthorInstructions”论述中出现“作为论文出版条件”“作者必须提交”“必须愿意出版”等字眼,定义为强数据出版政策;论述中出现“鼓励提交”“建议提交”“应该提交”“可以提交”这些字眼,同时出现“只要作者愿意就提供在线出版”定义为次强数据出版政策;论述中出现“应该提交”“可以提交”,同时出现“由期刊编辑决定是否出版”定义为弱数据出版政策。比照上述标准总结出,在50种期刊中,3种期刊没有数据出版政策,占6.0%;10种期刊具有强数据出版政策,占20.0%;22种期刊具有次强数据出版政策,占44.0%;15种期刊具有弱数据出版政策,占30.0%。由此可见,只有少部分期刊具有强数据出版政策,数据出版政策的强制性力度并不大。有数据出版政策的47种期刊中,只有少数需要由编辑来决定提交的数据是否能够作为SI在线出版,大部分期刊只要作者愿意,就能够提供在线出版,可见SI的出版条件比较宽松和简单。

3期刊数据出版政策分析

3.1数据类型

有数据出版政策的47种期刊依据该期刊自身特点,对以SI形式提交的数据类型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属于同一出版集团的期刊通常具有相同的数据出版政策,以SI形式提交的数据类型相同,比如Nature出版集团系列期刊、Lancet系列期刊和AnnualReview系列期刊。所有期刊都说明了SI中可以包含图、表、数据集、音频、视频等通用数据类型,有一些期刊还说明SI中可以包含蛋白质序列数据、DNA和RNA序列数据、大分子结构数据、微阵列数据、计算机代码和临床试验数据等特定数据类型。不同期刊对SI数据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某些特定数据类型被要求先存储到推荐的相应第三方仓储中,而其他的数据类型则可以根据期刊要求以pdf、doc、excel、mov、mp3或zip等文件形式直接上传。

3.2数据存储位置

数据存储位置是期刊数据出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说,大部分期刊都允许将通用数据直接提交到期刊平台上,特定数据类型则需要提交到适当的公共仓储中,形式不一而足,具体来说,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数据存储方式。

(1)直接提交到期刊平台上,由期刊进行存储管理

有数据出版政策的47种期刊都支持通用数据以该方式存储,但有些对文件的数量和大小有限制。如Lancet系列期刊要求音频、视频材料的容量小于50MB;EuropeanHeartJournal要求补充材料不超过10个文件,每个文件不超过1.5MB。

(2)提交到适当的公共数据仓储中

公共数据仓储是分享科研数据的较优方式。与期刊平台的存储相比,公共数据仓储使数据更容易被发现和获取,并提供数据的格式化存储,支持特殊领域的数据报道标准,特别适合对特定数据类型的存储。有数据出版政策的47种期刊中,明确规定和要求将特定数据类型存储到推荐的公共数据仓储的期刊有28种,其中,Nature系列期刊、Lancet系列期刊、ElsevierCell系列期刊甚至为每种数据类型推荐了相应的数据仓储清单。如果某些特殊数据类型找不到合适的存储位置,可选择通用仓储进行存储,如Figshare、Dryad。更多的数据仓储还可以参照期刊认可的推荐列表,如ScientificData、Biosharing整理的仓储信息。

(3)作为数据论文出版

数据论文是近年来兴起的数据出版形式。与学术论文不同,数据论文的主要内容是数据收集、获取和处理等过程和方法的描述,不涉及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分析、推论、假设和验证。通过这种出版形式,数据可以像学术论文一样纳入到学术评价体系,促进数据分享、获取和重用。Nature集团从2014年开始出版的数据期刊ScientificData,它的主要文章类型是DataDescriptor,它主要提供对数据细节的描述,阐述数据如何被产出、被谁产出以及如何能够被其他研究者再利用。出版的DataDescriptor将与相关的期刊论文和存储在数据仓储中的数据文档链接。调研中涉及到的11种Nature集团的期刊都支持作者将补充资料以数据论文形式出版。

(4)存储到作者所在机构的网站或机构库中

PhysiologicalReviews允许研究人员将补充材料存储在作者所在机构的网站中,并在论文中按照规定格式提供链接到数据集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5)作者自行保存一定时间

EuropeanUrology不保存论文的补充数据,而是建议作者在论文出版之时起将数据集冻结5年。如果同行评议需要验证方法和数据的有效性,作者需要提供匿名的数据集;当其他研究人员提出合理的数据利用需求时,EuropeanUrology鼓励作者提供,但认可不同国家对作者义务的不同规定。

3.3数据可用性声明

所有47种有数据出版政策的期刊都明确说明SI数据不会放在印刷本期刊中,而是以电子方式出版。大多数期刊会在印刷稿中声明补充材料SI可在出版期刊电子版的网站中获取。在线出版时,不同期刊对SI数据获取方式的声明和提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大多数遵循以下几种方式:(1)在期刊网站稿件内容发表页面或旁边提示如SupplementalMaterials字样的链接,可通过链接获取数据;(2)在稿件的方法部分声明SI文件获取事项,如没有方法部分,在参考文献或致谢部分之前声明;(3)在文中与数据相关的内容部分引用,通过超链接获取文件,普通数据通常要求单独编号(如SupplementaryFigureS1),特定数据类型在论文中标识数据集的访问控制号、链接或DOI号;(4)向作者申请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