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筑工程范例

专业建筑工程

专业建筑工程范文1

1.就业岗位群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相关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资料员、预算员、监理、项目经理、质检员等。

2.职业能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1)建筑施工能力能够熟练的进行施工图的识读和施工测量放线,掌握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了解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组织与管理。

(2)工程技术资料编制能力能够熟练的进行施工识读,掌握土建工程预算、技术标的编制方法,熟练运用相关造价软件。

(3)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掌握施工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现场管理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的能力。

(4)工程设计和检测能力熟练掌握工程制图软件,了解结构设计软件,具备初步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能力,掌握一些材料检测的方法,具备一定工程质量检测和加固的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成集学、研、培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实现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为专业教学实训、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与研发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具体目标

(1)硬件方面达到以下目标:建成土工与地基基础实训中心、工程测量实训中心、建筑材料实训中心、建筑工程专业机房、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实训中心、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研发中心。

(2)软件方面达到以下目标:①有效的利用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提升日常教学实训的质量,进行项目教学改革,开发实训教材,形成一流的师资队伍。②面向社会开展行业企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以及新标准、新规范的推广和示范。③借助实训基地的场地、设备和师资,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品推广和技术研发工作。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按照“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新建与挖潜相结合、特色与共享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近期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其实训分区、项目设置与仪器设备的配置按以下思路实施:

(1)整个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配置既涵盖当前建筑施工中采用的常规技术、主流技术的相关内容(如建筑施工工艺与方法、基本工种的操作工艺、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等);又要展示现代建筑施工先进技术水平内容(如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新技术、建筑节能与环境监测等)。

(2)实训分区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及核心技术课程内容为构建主线,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反映《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钢结构》、《工程制图与CAD》、《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平法识图》、《建筑力学》、《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中核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的要求。

(3)实训项目设置融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一线相关职业岗位当前及未来五~十年内的能力培养要求,既能适应建筑工程相关职业岗位当前工作的实际需要,又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能力培养主要包含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材料、工程质量的检测与监控能力(含现场检测及室内测试)、建筑施工机械操作能力等,同时又为培养学生具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及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识图与制图、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以及建筑施工创新思维等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毕业后即能从事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资料员、材料员、测量员、监理员等职业岗位工作。

(4)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应具备的技术应用与现场管理能力的要求,整合出所应包含的能力与技能模块,分解出各能力与技能模块的要素内容,落实相应的实训项目,再根据实训项目内容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及硬软件等,从而确保实训仪器设备的实用性、系统性、完整性与先进性。

(5)依据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检测与试验的有关最新文件、标准及规范等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结合校内现有的建筑工程方面的仪器设备配置情况对原有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作进一步的配套、更新与添置,并对其中使用年代较久、技术标准已落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通过该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为本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并能够面向建筑市场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行业企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服务等,形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四、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1.土工与地基基础实训中心

(1)土工实训室主要进行土的含水量、剪切、液塑限、压缩、渗透、击实、地基承载力及抗剪强度等实训。主要仪器有:三轴仪、电热恒温干燥箱、固结仪、击实仪、十字板剪力仪、静力触探仪、地基承载力检测仪。

(2)桩基工程检测实训室主要进行桩基低应变、高应变、超声波测试及静载荷实验;灌注桩钻孔质量监控与检测;基坑支护检测;锚杆抗拔力实验等实训。主要仪器有:灌注桩钻孔测井系统、桩基超声波检测仪、桩基低应变动测仪、桩基高应变动测仪、静载自动记录系统、液压千斤顶、反力梁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对外营业,承接一些土工、地基基础的检测任务。

2.工程测量中心

(1)工程测量实训室主要进行高程、角度、水平距离、导线、点的测量仪器的认知实训。主要仪器有:光学水准仪、电子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红外线测距仪、GPS等。

(2)地形测绘及工程放样实训区主要进行平面图测绘、地形测绘、工程放样实训等。主要仪器有:光学水准仪、电子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红外线测距仪、GPS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对外营业,承接一些工程测量和地形测绘的任务。

3.建筑材料实训中心

(1)建筑材料实训室主要进行水泥、混凝土、砂浆等物理力学性能实验;建筑用砂、石性能试验;砂浆的抗冻性能、收缩性能、抗渗性能试验;沥青的针入度、延伸度、软化点及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等实训。主要仪器有:混凝土渗透仪、水泥流动度测定仪、混凝土贯入阻力仪、沥青针入度仪、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仪、沥青延伸仪、薄膜加热烘箱、砼搅拌机、水泥负压筛析仪等。

(2)建筑材料检测室主要进行钢筋力学性能、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及水泥胶砂强度等测试实训。主要仪器有:液压万能试验机、钢筋弯曲试验机、水泥胶砂抗折抗压试验机、混凝土压力机等。

(3)材料试配实训室主要进行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实验。主要仪器有:混凝土搅拌机、振动台、塌落度筒、容积升、电子秤、电子天平、量筒、试模、导棒等。

(4)材料养护室主要进行试块的养护。主要仪器设备有:空调、货架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对外营业,承接一些建筑材料检测的任务。

4.建筑工程专业机房

(1)工程制图与CAD实训室主要进行工程制图实训。主要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绘图仪、天正CAD软件、CAD软件、PKPM结构设计软件。

(2)工程造价实训室主要进行工程算量与计价实训。主要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打印机、广联达软件、鲁班工程算量软件、PKPM造价软件、BIM、招投标实验教学模拟仿真系统等。

(3)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方案编制实训室主要进行项目管理实训和施工方案编制实训。主要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打印机、PKPM施工管理与方案编制软件。

5.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实训中心

(1)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室主要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认知。主要设备有: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实体模型和仿真模型。

(2)钢结构实训室主要进行钢结构认知、钢结构加工制作与安装实训、钢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以及主体结构工程测试等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钢结构实体与仿真模型、全自动摆锤冲击试验机、高精度裂纹测探仪、高级数字超声波探伤仪、便携式X射线探伤机、高强螺栓检测仪、数据采集装置、超声波测厚仪、自动埋弧焊机、等离子弧切割机、原位压力机、钢筋定位仪、保护层厚度测定仪等。

(3)基本技能实训区主要进行木工、钢筋工、瓦工施工操作技能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钢筋弯曲机、钢筋调直机、对焊机、电焊机、电圆锯、电刨、抹光机及各类小型工具等。

(4)常规施工技术实训区主要进行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支架工程的加工制作与安装以及砖墙砌筑施工等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楼梯、雨棚、基础、砌体、钢管脚手架、模板等常规施工实物。

(5)预应力混凝土及高层施工技术实训区主要进行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梁施工技术及操作技能实训,高层建筑滑模、爬模与桁架组合系统施工技术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穿心式液压千斤顶、高压油泵、压浆机、搅拌机、后张试验梁、群锚、波纹管、钢绞线、高层建筑滑模、爬模与桁架组合系统成套设备,含液压系统、滑升千斤顶、爬升千斤顶、控制台、操作平台、桁架模板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一些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6.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研发中心

(1)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展示研发室主要进行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的认知和研发。主要设备有:展示柜、材料样品、建筑模型、电脑。

(2)建筑节能与环境检测室主要进行建筑节能和环境检测。主要仪器设备有:建筑热能能耗监测系统、建筑日照强度模拟系统、氧气检测仪、甲醛测试仪、平板导热系统测定仪、中空玻璃露点仪、室内空气中苯及TVOC专用检测包、石材r辐射仪、石材放射性检测仪、建筑涂料耐洗刷仪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与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共同进行培训和研发工作,同时还可作为企业对外展示的平台。

五、建设举措

(1)成立实训基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制订规章,督促、检查本基地的正常运行,做到“凡事有章程,凡事有人管,凡事有记录”。

(2)找到行业、企业和教学领域的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提出建设意见和建议。随着建设的推进,还分阶段对建设内容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3)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

(4)建设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和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专业建筑工程范文2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实践能力;顶岗实习;问题和对策

专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校完成专业课学习以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到实践中去的一个重要环节,顶岗实习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做好专业顶岗实习分析,提升专业顶岗实习的效果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专业顶岗实习的效果不佳,实训课程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做好顶岗实习课程的安排,并提升顶岗实习的质量成为了众多高职院校领导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做好实训环节的安排,提升顶岗实习的质量,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提升学习的成效。具体来说,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全面,无法较好地适应岗位

顶岗实习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考验,学生只有全面认识顶岗实习,明白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合理地进行知识的运用,才能使得顶岗实习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不明白顶岗实习的意义,在实际的实践中也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才智,合理将所学的知识发挥出来,因此顶岗实习的质量不高。另外,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需要扮演员工和学生两种角色,需要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这种管理的局面,因此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的状态,从而不利于顶岗实习的开展。

(二)顶岗实习的企业不够合理和完善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所要面临的工作环境一般为建筑施工现场,因此顶岗实习也一般是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而建筑施工现场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安全管理考虑、建筑工艺的保密、新设备的工艺保密以及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太欢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即便是有些企业允许学生进行实习,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也是为学生分配一些无关紧要的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真正的顶岗操作技能,这就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顶岗实习的考核机制不健全

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不全面,在成绩评定、内部交流以及顶岗实训总结等方面过于草率,无法对学生的实训过程以及实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总结和归纳,这就无法对学生的实训进行科学地评定,使得实训起不到应有的意义。另外,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校外实训基地的参与,没有将实训基地的具体反馈作为主要的评价参考,这就使得评价内容缺乏重要环节,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完整。因此建立全面的顶岗实习考核机制,提升考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解决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

要想提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学校和学生双方面的努力。具体来说,解决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有如下几个:

(一)做好顶岗实习教育,让学生合理全面地认识顶岗实习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顶岗实习的意义,让学生明白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实训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实训的意义,以及为以后工作带来的影响,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训。其次,教师要做好顶岗实习的动员工作。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脱离学校,要去适应新的环境,加之繁重的劳动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严格的管理,容易产生较多的想法,并且容易中途放弃顶岗实习,因此教师要做好这些方面的考虑,加强教育,使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安心工作的信心。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考虑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能够去自己喜欢的单位工作,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并建立长久的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基地,只有做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提升实训基地的有效性,才能保证学生有稳定的实训场所,才能促进学生实训效果的提升。因此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并建立长久的实训基地尤为重要。学校在建立实训基地的时候要对自身的专业和企业的利益需求进行分析,本着“双赢”原则,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学校更好地开展实训教育做基础。同时,学校也要做好企业合作模式的探究,多元化合作模式,提升实训的效果,比如可以利用自身的设备、师资等为企业培训优秀员工、为合作单位优先提供优秀毕业生、以及运用自身的知识水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形式开展合作。

(三)完善并科学化顶岗实习的考核机制

首先,学校应当做好顶岗实习考核机制的健全,充分融入各个方面的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提升考核的有效性。其次,要注重实训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因为学生实训过程是在企业中进行,企业领导对学生的实训情况最为了解,能够明白学生实训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因此其评价往往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将其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是十分有必要的。再次,学校要建立动态的顶岗实习监管机制,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状况进行定时监管和检查,重点对学生的出勤率、工作态度、项目完成状况以及完成效果等进行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顶岗实习状态,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顶岗实习学生档案。

(四)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虽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取得国家建筑业职业资格的教师人数可观,但是很多教师往往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有限,很难对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好地解答,因此做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作为重要事项,实实在在出台相关的规定,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实践,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了解企业发展的动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还可以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师傅走进课堂,为教师讲述实践技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将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绩效挂钩,提升教师参与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亚航.落实顶岗实习半年要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

[2]旭光输.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年.

专业建筑工程范文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进行基本技术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能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按照施工程序和房屋构造方式,在相应岗位上组织基层班组共同生产出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产品。据此我们对一般建筑的组成进行“拆解”,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即将一般建筑工程“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分析其内部构造联系,熟悉各构件受力特征、构造方式、工艺标准和施工方法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对一般单体建筑形成整体认知,并与相应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房屋建筑是由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组装成分部工程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这个过程涉及到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建设法规、现行《施工规范》的应用等诸多生产实际问题。即通过“营造”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专业建筑工程范文4

关键词:技能考核;建筑工程;教学研究

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了给我国建筑行业输送高技术含量的建筑人才,我们教师要将教学理念与建筑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设计、操作、创新能力上进行适度调整,从而达到理论能力和实践水平两方面共同发展,并将工匠精神蕴含在教学里面,确保培养的建筑技术人才能够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考核的重要性

2014年我国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把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型人才。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背景下,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培养力度,成为了建筑专业教学的前进目标。使用专业技能考核的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课程设置。专业技能考核起到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际应用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及时发现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引发,全面提高技能水平。专业技能的考核是将实践放在第一位,结合建筑行业反馈的信息缺少实践能力,所以专业技能考核也成为提高专业技能的内在需求。以专业技能考核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合一,对于专业知识的不同理解及应用也透过考核显现出来。专业技能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技术,为进入岗位做准备,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和多样化的人才,促进个人潜能的发展,传承技术,为跨入行业、适应岗位、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二、专业技能考核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策略

(一)借鉴先进建筑教育理念,发展建筑行业理论教学

建筑业在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和要求不断上升的影响下,必然要产生新的建筑观念。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建筑学教育的研究比较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理念。通过研究学习发达国家建筑专业的教学经验,在综合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因素对建筑业的需求,将传统的建筑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向发达国家的建筑教育靠拢。这样才能使我国建筑业走在时展的前沿,不断地探索发现适合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建筑业与国际建筑业不断展开多层次交流的情况下,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也从西方成功教学案例中得到启发。汲取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融入我国的建筑教育中,使我国的建筑专业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专业技能实践也有影响。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采取外国建筑专业的教学方式,选用专题讲座的授课形式,以理论讲解与扩展讨论并行的方式进行展开,授课与讲座融合为一体,能引申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并进行深度的研究学习,形成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渗透、发展的全面教学方式。在实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蕴含了许多更深层次的教学探究,我们不能片面地把操作能力视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缺失全面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最终要通过专业技能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全面地认识和思考对于专业课教学体系的建立。

(二)加强实训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制

在专业教育与现实工作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个长久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之后,进入工作岗位,还要重新在工作单位进行再次教育,这说明教育教学与实际生产脱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理论讲授如果与工程实践脱轨的话,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时展的历史进程中,对其要求在不断提升,注重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践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核心,着重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决定了是否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实践教学成为了建筑人才输出的重要环节。建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听教师讲解,只在教材上看图片,就是纸上谈兵,不能进入施工现场实地观察、体验,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内容。因此,教师每个学期都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到施工现场、标志性建筑等地方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与实践学习的融合。通过对建筑的直接体验和认识,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同时加深了对建筑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应对建筑技术中的突发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是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实验基地及实训设施不足都会限制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所以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应作为建筑工程技术教学的第一教育内容。一些实验实践基地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从学校到工地,课堂与钢筋水泥的有效转变,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直观地展现出来。教师要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堂,促使专业知识得到不断扩展。教师还应设计出多样化的引导性教学,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侧重在实践中培养团队精神,掌握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丰富经验的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教学中实践活动非常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技术过硬人才的必然选择。在生产环境中亲自体验完整的工作流程,直至到产品产出的过程。以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基础,展开实践教学的空间建设对建筑专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索。

(三)以创新节能和工匠精神,培养新型建筑专业人才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一些自然资源和能源被过度开发利用,生存环境被破坏。但是,大自然才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我们也应该关注环境保护、节省能源的发展方向,基于建筑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不断开采的原因,在培养建筑业应用型人才时,应注重创新节能方面的培养,从建筑教育开始倡导绿色环保和节约能源的观念。能源的流失是环境遭到破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建筑工程中采用环保节能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需工程。节能技术的应用在能源消耗可以做到减少消耗,使能源的使用价值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多方发展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在建筑技术中因失误导致的浪费。工匠精神是传统文化与精神结合出的匠人精神。建筑行业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从建筑行业的诚信以及工匠对建筑的专注度上,就可以将建筑行业的工匠精神体现出来。在全社会加强文化建设、传承行业精神的春风下,现代建筑业要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德国的工匠精神是慢工出细活,匠人用时间细心打磨出来的艺术;日本的工匠精神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工匠以对工作的热爱,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艺术;中国的工匠精神是拜师学艺,师徒之间通过传授技艺将工匠精神传承与发扬。鲁班是建筑业工匠精神的精髓,能被称作工匠之人,一定是把对技术的传承、钻研,对工作的专注、坚定视作追求。如果建筑人才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工作,那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对于工作充满激情、精心雕刻,才可以被称作“工匠”。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就是要对工作严谨、认真,确保质量,让每一个工程都能成为精心雕刻的艺术品。在教学上教师要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认知传达给学生,在课程中融入建筑业工匠精神的内容,使其在被工匠精神所熏陶的环境下不断钻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不只是闭门造车,师父传授于徒弟的手艺本领,而是集合了人文、经济、思想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建筑教育的大多研究都是着重于建筑学知识的理论构建方面,却忽视学生在建筑专业的精神领域,对于从事建筑业的热爱程度进行研究。建筑教育的重心不只是所看到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要培养出一个个具有匠人精神的建筑人而努力。希望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补充建筑业匠人精神的不足,为中国建筑业培养一批有质量意识、人文意识的卓越建筑者。

三、结语

专业建筑工程范文5

①具有较强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地点还往往不固定,很多基础建设在大西北、大东北,去那边工作的学生,还要面临严寒、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考验,这都需要该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很强的适应不同环境、地域、语言及风俗的能力,还要有较好的身体条件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②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通过笔者对于学校毕业生工作岗位的特点分析,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有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较好地与项目部各种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特别是他们刚工作阶段,和建筑工人打交道多,还要以老工人、老师傅为师,这需要他们克服很多沟通障碍和由于价值观不同带来的思想冲撞。学生在刚开始如果不能和身边工作人员有效地沟通,就不容易融入企业集体,这也是一些学生刚工作就离职的主要原因。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在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有效沟通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为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品格基础。

③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社会国家责任心。建筑行业属于技术性强、责任重大、管理复杂、相关影响安全因素众多的高危行业,从业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行业安全意识和社会国家责任心。同时,建筑行业作为国家的第二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无论是一些公共基础建设,还是民用住宅,不仅要保质保量,有时为了赶工期,还要加班加点,长期不能回家,这都需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专业教育中灌输奉献意识和精神。

④具有建筑工程节能减排意识。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该专业的毕业生要能把节能减排、指导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作为自己的己任。在工程建设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除了平时要开设相关的节能课程外,还要通过社会实习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节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方法能力

①制定工作计划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设置中,其中一项是在工程一线五年实践锻炼后能力突出者可胜任工程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核心领导岗位。核心领导岗位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需要制定工程项目工作计划,计划能力是项目经理的核心能力。这不仅是对制定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能力的考量,更是对制定者工程项目预定工作计划能力、全盘决策能力的考量。虽说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岗位大多数属于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的职位,能上升为核心领导岗位的毕竟只有少数,但这毕竟是我们这类毕业生以后发展的晋升之路。因此我们在学生在校期间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②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对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的工作岗位,建筑行业的工作往往具有“挑战性”,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中,在岗者要正确运用所学专业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各种类型的专业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过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③技术故障分析与处理能力。建筑施工项目由于具有施工场地固定、施工人员流动、建筑材料各异的特点,再加上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极易产生质量问题或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作为现场一线的技术负责人员,必须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对常见的质量问题事先加以预防;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应能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该专业毕业生全备的处理事故的能力是保障国家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

④终生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各个产业的多方变化,建筑行业也是如此,这要求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具有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校知识教育中,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正规教育、以多种培训为主的非正规教育和以信息网络、多种媒体以及工作经验等构成的不拘形式教育相互补充的格局。

⑤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学习的能力。建筑行业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全体公民切身利益的行业,国家为了协调整个建筑市场的有效运转,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法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不仅要熟练掌握建筑施工技术,还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具备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学习的能力,以建筑法规来指导自己的建设行为,真正做到遵章守法、关爱生命,才能在建筑行业中更好的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⑥创业技能。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建筑专业的学子具有创业意愿的非常多,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或者创业成功的很少,工作几年后创业成功的比例就很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在校学生综合素质、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应该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方法的讲授,指导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毕业生中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及经验,为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奠定一些必要的基础。

三、结语

专业建筑工程范文6

[关键词]溧阳建筑产业;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建设;价值

溧阳市中职院校存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结构有待优化、课程开发欠佳、教法有待创新、师资力量不强的问题,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集群化、高效化发展的成效。基于此,在溧阳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探析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建设的内涵及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溧阳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建设的内涵

(一)教育性。在溧阳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该产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中职院校单独专业培养未能符合产业发展用人要求,此为专业群建设的根本动力,为加强中职人才培养的功能,在明确溧阳建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前提下联动增强社会培训服务、技术创新等非核心功能,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育才理念及模式的本质性变革奠定基础并实现专业群建设目标。

(二)职业性。职业教育将学生职业发展视为育人出发点,亦是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始点,同时将区域性产业与职业的关系视为专业组合及规划建设的依据,使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建设能以职业岗位群客观要求为导向与时俱进,避免专业群建设过于主观,各专业间组群条件与职业岗位群是否相同呈正相关,职业群定位为专业群建设外延指明方向,明确专业群建设的核心目标,即为学生职业生涯和谐发展提供教育服务。

(三)协同性。中职院校根据溧阳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打造专业群,在本校各专业间建立联系,群内专业相互协同,并非从属关系,专业群构成要素相对独立,同时专业群不可代替专业,为专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并释放育才能量提供路径,使原本处于割裂状态的单独专业能增强协同育人作用。优质专业能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发展,各专业均具有特定育才方向,在相互融合、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前提下各有定位、相对独立、系统完整[1]。

二、基于溧阳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建设的价值

(一)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专业群建设主要是指将若干具有关联性的专业紧密整合到一起,有别于单独专业,由若干专业共同组建的专业群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技能做出调整,在此前提下对专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则根据专业群育才要求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案,使学生能看到本区域建筑专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助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职业意识,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职业素养,自身发展方向与溧阳建筑产业发展方向一致,继而落实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的建设目标。

(二)提高产业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基于区域性产业发展建设专业群的目的是消除专业壁垒,为学生终身学习给予支持,使学生能成为合格的综合型工程施工专业人才,为此中职院校以溧阳市为依托针对专业群建设方法进行研究,旨在面向本地区建筑产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高质量人才,将本校的育人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关联在一起,打造契合实际的知识架构,改变本校的教育观念,发挥本地区建筑企业协同育人的优势,助推中职专业群建设与发展。

(三)提高中职教学改革质量。与单独专业教育活动相比,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更具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建设专业群的同时从育才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专业开设、教师职业发展等角度出发推出立体化教改方案,使中职院校能进一步增强溧阳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契合性,推行全方位、全程、全员参与的“三全育人”理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继而提高中职教学改革的质量,凸显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2]。

三、基于溧阳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建设的难点

(一)专业建设结构有待优化。在以往中职专业建设过程中为顺应市场发展需求会运用转型、合并、停招、新设专业等方式,通过大破大立虽能调整专业,但存在专业建设周期长、专业调整灵活性不强、专业设立与市场发展动态不一致的问题,出现办学资源消耗量大、专业特色欠缺、专业群不稳定的现象,影响新时代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的建设成效。

(二)课程开发欠佳。为保障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育人资源得以集聚并在此过程中面向学生群体高效传导,教师需做好课程开发工作,基于以产业现代化发展为导向的专业群课程开发经验有限,加之中职专业存在独立性有余、协同性不足的问题,不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共享,有碍专业群提高教书育人质量。

(三)教法有待创新。教学方法是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通过建设发挥育才优势的基础,是学生学习专业群课程,成为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保障,需通过创新摒弃陈旧教法,多路径与本地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市场对接。然而,当前中职院校仍存在教法单一的问题,虽然在教改进程中运用新颖教法,但未能真正摆脱“口传心授式”教法束缚,学生学习实践过于被动,未能积极融入专业群学习活动,降低中职育才质量。

(四)师资力量不强。为健全组织机制、对外合作服务、加强维度管理、筛选育人资源,需中职院校不断加强师资力量,为课程开发、专业布局、资源调配给予支持。当前中职院校教师存在专业素养较低、理论讲解能力较强问题,虽能面向学生讲解产业群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不利于学生顺利与本地区的建筑产业对接[3]。

四、基于溧阳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建设的路径

(一)优化专业群结构。第一,基础稳定。为保障中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活动科学高效且契合实际,中职需立足溧阳市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运营实况及未来发展走势进行分析,旨在立足市场统筹一手专业群建设发展资源,在此前提下顺应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规设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建设战略,通过顶层设计夯实专业群建设基础,旨在赋予本专业群建设系统性、工程性,使区域产业发展动态、市场环境、中职教育发展战略三位一体,为实现专业群建设目标给予支持。第二,单元合理。在明确专业群建设总体努力方向前提下中职需规设若干人才培养单元,在专业群建设定位加持下起到相互独立、高效衔接、协同育人作用,使基于专业群的教育资源得以优化重组,为新模式、新技术、新内容的引入铺平道路,使整个专业群更具活力及弹性。第三,与时俱进。虽然立足区域性建筑产业发展的专业群规设具有前瞻性、契合性、实时性,但市场经济瞬息万变,政策方针不断升级,过于稳定的产业群建设方案会使中职育人活动陷入僵化泥沼,为此需紧跟溧阳建筑市场发展走势,在保留本校教育特色及育人优势前提下改变专业群建设方案,调整目标定位,为吸引更优育人资源给予支持,赋予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建设新内涵、新价值,助推中职育人活动科学发展[3]。

(二)开发专业群课程。第一,以群为口径,改进课程体系。以往中职专业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窄,未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外学习实践机会,不利于学生多视角解读专业,影响其职业规划综合质量,无法根据市场动态增强职业生涯迁移的有效性。基于此,需基于溧阳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实况展开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课程建设活动,将专业群视为课程资源集聚端口,扩展专业化教育领域,将学生在建筑产业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知识及技能均纳入课程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为产业与专业对接奠定基础。第二,以“金课”为导向,明确建设标准。为提高课程开发质量,需基于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建设标准引领课程向“金课”方向发展,在课程中体现区域性产业发展政策理念,贯彻党政方针,凸显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体现溧阳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人才培养要求,保障课程满足专业群发展、产业发展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群课程内容亦需契合实际,增强其时代性、生本性、前沿性、合理性,确保教学方案科学、可行,教案完整、规范,育人重点清晰、明确,能突出学生新时代专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同时发挥高新科技在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使中职课程开发质量得以提高[4]。

(三)创新专业群教书育人方法。第一,以共同基础为依托建设专业群并教书育人。专业群以共同的专业群课程为依托开展育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资源共享,例如在教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绘制工程图、计算工程量、分析工程数据时可整合本专业课程内容及本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为发挥“互联网+”专业群建设及育人优势给予支持,使学生能提升信息素养,掌握运用IT技术解决建筑工程施工建设难点知识及技能;第二,围绕核心内容创建专业群展开教学工作。中职可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龙头集聚核心教学内容,侧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此前提下教师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核心内容为基础规设实操性强且联系实际的学习任务,为学生运用本专业群知识与技能完成任务提供条件,达到立足专业群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目的;第三,挖掘“校政企”模式育人潜能。中职院校深入市场调查本区域有潜力、规模大、实力雄厚的建筑企业,与之签署合作育人协议,在建筑企业帮助下开发课程、创新教法、教学评价,赋予中职课堂开放性,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实训机会。

专业建筑工程范文7

目前,我国高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学校组织一部分学生到施工工地开展实习工作;(2)学生自己去应聘或者联系而到相应的施工工地进行实习工作;(3)某些学习成绩优异,早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则由该就业单位安排分配实习工作。高校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比较呆板,只是通过一些生硬的程序和格式进行管理,如让学生交实习任务书、实习周报、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等,经过对学生上交的这些报告和总结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报告和总结的内容大多大同小异,毫无新意可言。而高校对于学生在施工工地上的管理很明显不到位,只是通过学生上交的实训周报、月报、实训报告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了解,高校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实训状况进行相应的指导,这就制约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发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

1.实施“多段式”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不可复制、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具有阶段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且还需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稳定,这样就导致了学校和施工单位二者在目的上很难达到一致。因此,学校的教学模式必须更加有弹性,我国高校在保证学校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的特点和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2.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具有露天作业多、工地流动性大、工作条件艰苦、环境差等工作特点。通过对毕业生的应聘情况调查可以发现,企业在聘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时候,更加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然后再看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就说明了现今社会中,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高校可以通过校内理论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安全至上、质量优先”的工作态度。

(2)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地请教,让学生形成善于沟通的工作协调能力。

专业建筑工程范文8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双元制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教学改革

德国职业教育居世界领先地位,职业教育的成果也得到普遍认可。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对德国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的理解,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就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德国职业教育状况及特色

职业教育在德国属于四个基本的教育层次之一,其教育成效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曾经说过:“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在德国,大部分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这为德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保障。职业教育在德国是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是其主要的生源。职业教育在德国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另一种是全日制职业教育,其中双元制模式更为普遍。双元制的核心在于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各自成为“一元”。学生有两个学习场所,即学校和企业。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要与企业签订合同,在学校和企业分阶段进行学习和培训,且在企业实训期间的学习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在具体的教学与训练实施过程中,要有两套不同的教学计划,即企业和学校都有为培养技能人才而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学生在企业时以学习专业技能为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也不直接参与生产。考核方式根据类别分为专业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根据学习阶段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根据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具体操作技能考核[1]。学生通过了相应的考核之后,能够获得国家认可的岗位资格证书,并获得成为合格技工的资格。双元制模式下的学生考核、成绩的认定、证书的发放均由各行业协会负责。如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和手工业联合会(HWK)的结业考试,考试是针对行动能力,而不是仅仅针对专业能力。考试委员会由行业协会组建,成员有企业人员和职业学校教师,而且通常情况下,考试委员会不包括为学生直接提供教学服务的企业教师。考试委员会对学生或受教育者进行评估并划分等级。学生通过考试后获得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证书,全国承认。这保证了同一行业内,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处于同一水平,为德国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6年,我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方案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不匹配,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职业院校的报考意愿、入学率、就业质量等还有待提升[2]。同时,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学生先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最后一学期到企业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交流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到企业锻炼,企业也没有专门针对学生的培养而制订的教学计划。部分企业更是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将实习的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完全背离了校企合作的初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校和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初衷是不一样的,学校关注教育标准及就业率,而企业更多关注岗位需求和生产实际。再加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驱动机制,权责区分不明,难以找到利益平衡点,导致校企合作缺乏长效动力。这种形势与我国实施全面人才战略的目标不符,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求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学校设置、教学教材等办学标准[3]。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于北京召开,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这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指明了新的发展道路,为落实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举措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3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大国,拥有诸如三峡、小浪底、溪洛渡、南水北调等众多享誉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近年来,我国开办水利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开办院校数量排名前4位的专业分别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和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其中开办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院校超过35所[4]。全国水利类高职院校近30所,都开设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人数占水利类各专业学生总数的60%。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岗位能力,能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运行管理、造价分析及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改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育训结合等教育教学理念都在水工专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5]。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特色重点专业,也是部级精品专业、部级骨干专业、部级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实训条件优越,拥有校内鲲鹏山水工建筑物仿真实训基地,占地面积20亩,由27个常见水工建筑物组成;拥有建筑材料实训中心、施工技术实训中心、水利馆等实训场馆;校外形成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众多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实习和实训提供了便利条件。2008年,学校联合国内多家水利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成立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2013年,主持建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部级教学资源库;2019年,以全国前十、河南省唯一、中部地区唯一、水利行业唯一的优势竞争力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这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水工专业发展具有诸多良好的平台和基础,但是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满足培养高质量水利人才的需求。而且专业发展目前存在校企合作模式不完善、教师激励与培训机制不成熟、教学评价不够合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根据近几年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该校水工专业的毕业生中,就业现状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均为50%左右,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超过20%。这就表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待提升,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6]。

4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应用探索及建议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参考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水工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更新和改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但是校企合作双方并非普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更多体现的是利益之间的平衡,唯有找到利益平衡点、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双方的合作才能持续、平稳、全方位地开展[7]。参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应不断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推进人才高质量培养,助力产业发展,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合作,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企业应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特别是针对学生在企业期间的学习和实习,企业应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学生在企业期间应以学习和锻炼技能为主,未达到要求者不能参与实际的生产过程。企业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为目标,不能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下,要大力发展产教融合,与企业联合共建产业学院,基于真实工作岗位,培养具备一线生产技能的专业人才,真正实现校企联合育人。

4.2做好以“产出导向”为着力点的教学设计

目前贯穿水工专业大学三年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应构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为企业一线生产、管理岗位提供智力和技能人才支撑,这就需要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即学校和企业应首先进行行业调研,充分了解行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反推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要求,据此建立课程体系,再由课程体系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资源。由行业需求决定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和形式,以及教师应具备和应提升的职业能力。

4.3完善教师的培养与激励机制

在课程教学方面。形成对教师的敦促和激励机制,教师与企业职工定期互换角色,以达到与时俱进、共同提升的目的。部分课程可试行挂牌上课模式,将同一门课的几位任课教师公布于学校官网上,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学院可根据情况设置人数、分班等限制,从而敦促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8]。通过不同的激励机制与团队合作机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多为教师创造培训与学习的机会,鼓励校际教师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以老带新的传承机制,努力打造优良师资团队,进行双师、双语、双创、多能教师队伍建设及机制建设改革[9],从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4.4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适用于工学结合以及贯穿“教、学、练、做”一体化的过程考核模式。克服期末一考定成绩的弊端。过程考核可以使学生根据积累的过程成绩,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弥补自身不足。通过过程考核,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在考试内容方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应着眼于行业所需求的施工员、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对应不同的课程,以历年执业资格考试真题为基础组建覆盖面广的题库,以作课程评价之用。评价过程可包含课堂、实训、笔试、机试、面试等环节,并有企业参与评价过程。参照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结业考试的模式,期末的考核任务尽量由任课教师以外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承担,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评价结果应有反馈,将学生的考核评价情况及时反馈给本人,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及薄弱之处,以达到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目的。评价目标以培养合格施工员或建造师为目的,不但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更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5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建设

和人才培养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实现了水工专业教育教学的集团化运作。但是其发挥的作用与效果还可进一步提升。建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在行业协会、职教集团等平台的支持下、在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的示范引领下,结合现行的行业标准,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做好分工,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和产业学院的作用,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长效机制。在教学资源方面,进一步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推广和使用力度,使其成为教师的专业提升平台、学生的技能学习平台、企业人才的智能平台。充分利用资源库、建好高水平专业群,实现资源共享,把优质资源引进教室、宿舍、实训室、企业等场所,开展全方位专业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结语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也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向前发展。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于我国全面人才战略实施与能源体制改革,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研究在分析了德国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方向,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石阳.对我国职业教育引入“双元制”的几点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02-203.

[2]卢淦明,李俊宏.德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28(2):70-75.

[3]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Z].2019-01-24.

[4]冯峰,代凌辉,赵婷.高职水利类专业与行业区域分布特点及耦合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2):65-71.

[5]闫国新,梁建林.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7):12-13.

[6]麦可思团队.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R].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4:44-61.

[7]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14.

[8]周航.高校教师挂牌上课的调查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2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