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摘要:为了提高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应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建立培养方案制订流程,制订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制度,提出车辆工程专业具体毕业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确定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从而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闭环控制。

关键词:专业认证;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质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于提高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通过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促进了各高校工科专业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受到越来越多地方高校的重视[2]。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自2011年开始二本招生,2012年开始在部分省市一本招生,目前已有4届毕业生。根据学校目前的定位要求,车辆工程专业急需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体现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理念[3-5],从培养方案的制订流程为起点,形成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制度,制订具体毕业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培养方案的制订流程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每4年对本科生培养方案(含培养目标)做一次大修订,每2年进行一次小调整,按学校统一部署对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进行评估和修订。评估和修订由专业负责人负责,参与修订过程的人员包括院领导、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系领导、课程组负责人、督导组教师、校友、用人单位、企业专家等。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1)广泛调研,充分研讨。(2)对标审核。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教育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参照同类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对分析。

2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制度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定期对培养目标[6]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认同度调查表,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评价表。学校对培养方案、教学运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档案管理、教学工作、教师培训以及学位评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形成了涵盖本科教学各方面一整套健全、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为培养目标的实现与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目标评价包括合理性评价、达成度评价。车辆工程专业拟形成一套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的制度。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考核的主要是考察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评价,包括培养目标是是否符合地区发展与变化的需求、是否符合汽车行业发展与变化的需求、是否满足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的需求及是否反映车辆工程专业发展变化需求等。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及达成度评价主要是基于毕业生工作5年左右职业发展情况和表现,由用人单位作出评估或毕业生自我评估。调查对象:用人单位和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评价周期:4年。具体方法:培养目标合理性(或认同度)用1-5分表示,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合理;2分表示基本不合理;3分表示基本合理;4分表示合理;5分表示非常合理。培养目标达成度用1-5分表示,其中,1分表示完全未达到;2分表示基本未达到;3分表示基本达到;4分表示达到;5分完全达到。评判方法:将培养目标的每个指标点作为调查表中的一项内容,由用人单位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情况或往届毕业生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来进行评判,培养目标整体合理性或达成度取各评价分项目标值的最低值。

3具体毕业要求

通过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以及实习实训、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交流讲座等教学实践环节,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车辆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力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检索研究,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备基本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研发的法律、法规、经济、安全和伦理等因素,初步具有从事汽车的设计、制造和质量管理能力,能够设计满足车辆工程领域特定需求的系统、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4)研究:具有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可靠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车辆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车辆工程复杂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在解决车辆工程领域问题的活动中,具有对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并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及文化的影响和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在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实践中,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合作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阅读车辆工程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初步具有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具有在复杂工程实践中与他人和社会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包括能够理解和撰写技术文件和报告,并能进行有效陈述。(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车辆工程领域的管理和经济决策的基本知识,对复杂车辆工程实践问题,具有较好的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能力。(12)终身学习: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4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专业认证的要求,确立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7]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充分考虑企业、行业专家的反馈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课程体系的修订机制,完成了新版课程体系的修订,并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课程体系架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能够反映专业特质,对毕业要求指标点形成了足够支撑,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考虑非技术影响因素影响能力,满足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各项要求。

4.1课程体系设计基本原则和组织工作体系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为依据,按照“强化专业基础和专业素养、突出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优化课程结构和学时分布”指导原则,以人才培养“出口”要求为导向,完善包含“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能力达成目标-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度,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理论课程与实习、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提高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对目标的支撑度。课程体系制订由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机构共同完成,并建立了课程体系定期研讨和评价修订机制。专业设有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相关企业及行业专家参与制定课程体系。学校提出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意见和基本框架,包括指导思想、课程结构、学分要求等,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执行。学院根据学校文件要求,由教学副院长负责组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讨论,分析学校原则性意见,结合学院特点提出学院课程结构设置方案,并组织专业负责人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及设置相关课程。专业负责人根据学校、学院相关精神,组织专业教师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同类专业课程及用人企业反馈意见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学分要求设计课程体系,确定具体课程、学分、上课学期等。课程体系由专业负责人提交学院后,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学校文件精神有关规定,对课程体系进行审议,并组织同行专家及企业进行评议,修改确定后上报学校,经学校教务处审议通过后下发实施。

4.2课程体系修订的机制与结果

我校的培养方案按四年一周期进行修订,执行两年后可对该方案进行调整,方案制定后需严格执行,需变动的课程要报校教务处批准。方案修订由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机构共同完成,学校提出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意见和基本框架,包括指导思想、课程结构、学分要求等。学院根据学校文件精神要求,根据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同时结合学院学科特点、专业特色、社会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修订的具体方案,专业负责人组织教师制定详细培养方案,经院校两级同行及企业专家进行论证,最后由学校教务处审核通过后下文实施。课程体系修订过程中充分吸收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征求用人单位、企业专家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建议。1)培养方案修订时,以座谈或通讯的形式向用人单位征求意见和建议。根据座谈调查结果和平时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加以体现。2)利用学校招聘会的机会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对企业招聘人员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3)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直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4)对企业进行调研。该项工作由相关专业教师不定期进行,主要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以及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新需求。

4.3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自主个性教育三个层次,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个性课程和课外文化素质培养六大板块组成,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中设置了6个不同的课程板块,从不同方面满足各项毕业要求。对学生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毕业要求1),设置了数理学科知识、机械、电子、工程力学、计算机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车辆工程相关专业知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开发和开展研究等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设置了各类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设计竞赛等环节,通过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创新方法、综合设计能力、专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方面得到训练;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操守、人文社科、团队合作、学习交流等各项素质结构要求,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人文社科等通识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各类专业实践活动,以及个性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知识扩展的需求,使对应毕业要求得以实现。

4.4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的设置和相关教学活动围绕毕业要求的达成展开,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能力的达成都起到支撑作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能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很好地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能根据社会需要做弹性调整。课程体系设计有较多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5培养目标的确定通过上述流程,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拟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能适应汽车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胜任汽车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5年后应具备如下能力:目标1:具备运用创新思维,从事汽车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及运营管理等的能力;目标2: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素养;目标3: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组织管理、沟通及交流能力,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目标4: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理英,陈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3):256-260.

[2]王家宏,王森,李成涛,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以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52):61-63.

[3]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4]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19-22.

[5]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5(Z3)Z3:33-35.

[6]吕岗.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的培养目标制订-以常熟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05):237-239.

[7]付广艳,李荣广,张金萍,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1):57-59,102.

作者:汪选要 陈清华 喻曹丰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