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培训范例

中学课程培训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1

关键词:教师培训;课程目标;设计方法

在课程综合改革背景下,教师开设培训课程已经成为日常工作。在开发课程之前,教师们往往比较迷茫:该怎样选择课题?该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而在课程开发的实际操作中,通常是针对现实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来开发课程,这个实际问题和任务就是需要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常易被教师轻视,看似只有简短的几行,却可能因为不太注意设计,导致教学预期不够明确,随之展开的教学活动易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教学目标沦为摆设,根本无意达成;有的课程目标不全面、不完整,不能充分实现对被培训者的培训目的。现行课程开发设计趋势要求目标先行,评价先行,因此,教师应该特别重视教学目标设计。在许多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设计申报表中,设计教学目标通常要求用ABCD法。例如,某市的《教师培训市级共享课程申请表》中要求目标表述符合ABCD,并提供了设计目标的参照要求与样本。表格中设计目标的参照要求如下:①目标的设计源自相关标准,学员现状与需求分析等。②目标简洁、准确、具体、可行,可评估,指向主要结果。③目标表述的行为主体应是学习者;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样例中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①能够认识到传统木工在当下的多元价值,了解传统木工的工具与工艺,感悟传统木工所蕴藏的优秀文化及精神。②学会使用基础的传统木工工具,能够制作一些筷子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木工作品。③结合校情与生情,设计一门传统木工主题课程,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与传承。以上提供的目标表述样例,目标设置并不明确、具体,不易观察。如“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木工在当下的多元价值,了解传统木工的工具与工艺,感悟传统木工所蕴藏的优秀文化及精神”,这些目标的表述显然有些含糊其辞,而且目标设置的顺序也并不恰当。“能够认识到传统木工在当下的多元价值”,怎样的情况属于“认识到……多元价值”,并且这个目标属于理解、分析层级,却放在前面;而“了解传统木工的工具与工艺”中的“了解”也并不具体明确,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是“了解”了呢?并且这一条是要求学生对接触到的材料信息做出辨认、指明、说出、列举等动作,属于认知领域,这个层级显然是第一认知层次,比前面一条在难度上低一个层次。“感悟传统木工所蕴藏的优秀文化及精神”属于情感领域,要在达到“思考、兴趣、热爱”三个水平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信念,并内化为自己的品格,用于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而设计者显然是把这部分要求看作是情感领域的学习目标,但怎样的行为属于感悟到了呢?以上三条表述应该改为“能列举一两项传统木工的工具与工艺”“能指出传统木工在当下的多元价值中两种以上的价值所在”。下面的学习目标设计为“使用工具”“制作作品”则更加具体明确,让学习者对于该课程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要求一目了然。由此可见,课程目标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首先需要了解一些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

一、按图索骥———建立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1.课程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体系。课程教学目标并非可有可无的小儿科,是让学习者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某种能力(技能)的复杂体系。每一个不同教育对象群体都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总目标,每个教学单位对于自己的教育对象都有明确定位,根据具体的教育任务和特点制订教育目标。这些教师培训的总目标,既有知识性目标———专业化水平,又有程序性目标———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培养高层次教师,创新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方式改变。2.课程目标设计属于逻辑思维过程。教师在进行课程目标设计时,要将开发设计课程视为一场运筹帷幄并决胜于课堂的战役,有目标、有方法、有策略。课程教学目标有课程总目标、章节目标、课时目标,而每个章节、课时的目标应尽可能包括知识学习领域、认知过程领域的各个维度。每个小目标都要为实现大目标服务。教师要将课程培训目标仔细分解到每个章节、每个课时,再思考通过什么方法、策略让学员达成这些目标,切实实现培训课程的价值。3.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关系到课程的成败。从思维角度看,教师开发一门培训课程,大多数先是在现实中发现了问题,期望通过开设某一课程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算是最初的教育目标。如现阶段需要提高教师课程的开发能力,帮助教师提高课程设计能力、科研能力等。可见,教师在设计之初,有的是目标先行,或者是任务先行,配合某项任务而开发课程。但无论开发什么课程,毋庸置疑,最先考虑的都是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方向后,通过认真深入钻研,有研究、有发现、有心得,掌握了大量素材,才能将自己的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设定课程总目标,再细化到各个章节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有如通往开发设计课程的大门和钥匙,找到大门,有了钥匙,这门课程才能顺利进行下去。通过制订精准的课程目标,准确、明晰地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明确有效的课程教学。教学目标也是开展课程科学评价的依据、前提和基础,学习者通过课程目标确定自己应该达到的水平,自测自己的学习成效。课程目标对于执教者也具有约束力,可以起到提醒和匡正教育行为的作用。4.课程教学目标的分类和层次结构。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认知领域的水平目标有记忆、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创见,运用技能领域的水平目标是模仿、对模仿动作的理解、动作组合协调、动作评价、新动作的创造,情感领域的水平目标是接受、思考、兴趣、热爱、品格形成。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这三个目标领域应该是交叉进行的。

二、课程目标的编写方法

1.ABCD目标法。教学目标的要素可简称为ABCD:教育对象(audience)、教育行为(behavior)、教育条件(condition)、教育标准(degree),即哪一类学习者通过开展什么学习行为(口述、列举、操作、识别)获得了某些知识和能力,有哪些会限制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的行为范围条件。教学目标是学习者所应达成的最低水平目标,可以从学习者的行为时间、准确度、完成质量的好坏等方面来评判。这样,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活动指引,学生有了清晰的学习方向,评价有了确切的标准与依据。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表述法。这一内容表述通常作为课程目标来表述,实际上是在掌握了课程知识、技能之后的能力与情感表现,可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层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通常放在应该实现的目标的最后。3.设计教学目标的工具。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提供用于各种思维能力类型的步骤或操作方案。在认知心理学中,操作方案是指构成心理或生理程序基础的规则步骤或结果的语言描述,也指给学员介绍步骤或启发,帮助学员提高心智活动练习效率。中小学教师开发培训课程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创新工作,既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又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可借此梳理自己的知识仓库,检查自己的专业知识科技信息储备,扩充自己的知识存储,开阔眼界;同时提炼学术见解,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建设一批有针对性、引领性、前沿性且能够满足教师需求的精品课程,值得每位中小学教师去尝试、去实践,同时也是教师培训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余新.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12.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2

中成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并总结的有效方剂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较小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与制药工业的迅猛发展,中成药药品越来越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收载中成药197种,2010年版达1068种。目前,中成药已发展到5000余个品种,在我国医疗保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之我国推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后,中成药在我国人民医疗保健方面使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成药品种的快速增长和应用广泛与中成药学科教育培训滞后形成了很大反差。中成药学科认知缺失,致使不能合理使用与盲目乱用、滥用中成药现象频发,引发了很多中成药药害事件与不良反应问题,这不仅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引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医药执业及从业人员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需求现状的调研,说明中成药学科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1中成药学科认知缺失引发的药害事件与不良反应状况

近些年来,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报刊,且呈上升趋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如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2001以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44期中,西药类64种,中成药22种,中成药品种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三分之一强。像警惕感冒通(片剂)的出血性不良反应、龙胆泻肝丸与肾损害、警惕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关注中西药复方制剂维C银翘片的安全性问题等。再如主要期刊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综述报道。据报道[1]:1915-1990年国内医学期刊中报告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品种460种(其中,中成药引发的达204种,几乎占到一半),发生病例共2788例,占整个同期药物不良反应的39.48%(460/1165)。据报道[2]:1990-1994年则增至518种,引发药物(中药)不良反应2748例。1994年收集到中(草)药不良反应报告4960例,1999年则增至8986例。据报道[3]“:我国2000-2008年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综合分析”显示,100种杂志刊登的933例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共涉及中药制剂156种。另据报道[4]:某医院随机抽取2008年2月-2009年1月本院门诊中成药1200张处方,其中不合理处方300张,占25%。300张不合理处方中,中医医师处方75张,占25%;西医医师处方225张,占75%。从上述报道看,中成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迅速,基本反映了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整体现状,可谓发人深省。

2医药执业及从业人员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需求现状

为了摸清医药执业及从业人员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需求现状,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确保调查结果准确可信,调查问卷全部采用面调的形式,逐一发放,逐一收回。

2.1执业医师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培训需求现状

为了摸清执业及从业医师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培训需求的现状,我们就此问题在XX市人民医院、XX县中医院和XX社区医院开展了调研。本次共发放调研问卷226份,回收有效调研问卷226份。结果分析:关于执业及从业医师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培训需求现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⑴问题1调查结果表明,执业医师对常用中成药知识还是欠缺的。⑵问题2调查结果说明,中成药在医院的使用上非常普及。⑶问题3-5调查结果充分表明,执业及从业医师准确、合理运用中成药的能力还是非常欠缺的,中成药学科知识亟待培训。⑷问题6调查结果说明,应该加大执业资格培训中中成药学科的培训力度。通过厂家及其他获取的有23.01%,尽管有65.49%医生认为原来获取中成药常识是学校教育,但中、西医医药院校均不开设《中成药学》,仅有的中成药知识,西医院校是通过上学期间开设的《中医学》,中医药院校是通过开设的《方剂学》所获取,而这样获取的中成药知识非常有限。⑸问题7调查结果说明,执业医师非常需要接受合理使用中成药常识的继续教育。⑹问题8调查结果表明,培训内容以“合理用药+本学科专业中成药知识”的设置形式比较适宜。⑺问题9调查结果说明,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对中成药的培训形式有不同需求。因此,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2.2药店执业(从业)人员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培训需求现状

为了了解药店执业及从业者对中成药学科认知与培训需求现状,我们对河南省豫北两市部分零售药店执业及从业者进行了调研。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08份,回收108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关于药店执业(从业)人员对中成药常识认知与培训需求现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⑴问题1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在《中成药学》方面教育有欠缺性,虽有18.52%的人回答开设过,但事实上对药学从业人员来讲,中医药院校开设的是《中药学》,西医药院校开设《药理学》,2009年以前根本不开设《中成药学》,可能是对这一学科认知混淆所致。⑵问题2调查表明,药店执业(从业)人员中成药知识是非常欠缺的。⑶问题3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回答能准确、合理指导民众选用中成药完全可以、基本可以的占94.44%,但我们认为很难达到这一水平,之所以这样回答,可能是站在自己能应对药店工作这一角度考虑的缘由吧。⑷问题4调查结果说明,药店执业(从业)人员非常需要接受中成药常识的继续教育。⑸问题5调查结果表明,中成药的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最好以执业资格专题培训为主。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3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重复而低效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参训教师的实际相脱离。具体表现为:内容陈旧,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脱离实际,对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无指导示范作用;重普遍性而轻特殊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重理论而轻实践,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不大。目前,国家重视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也极为重视,国培、省培、校培等各种培训交叉在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内容重复和效率低下。同时,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设计未能体现参训教师的差异性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不同需要。无论是城市教师还是乡村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都采用同样的培训内容,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划分和设计,培训内容学科划分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不能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参训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解决参训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任课教师构成单一,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缺乏足够了解

目前,担任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大多是各地、州、市的师范院校、普通高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其师资力量主要是以前担任教师学历达标培训任务时的原班人马,也会聘请一些高校教师和学术专家来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在培训中大多按纲讲解,脱离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现状;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参训者人格的塑造。因此,参训者不感兴趣、培训效果不好成为了培训的常态。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参与新课改实践的专家和学者才能了解中小学教师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寻找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法和可行之路,其本身的教育教学才具有示范效果和榜样作用。

3.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培训效果不理想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职后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教学活动必然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而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仍然惯性地沿袭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采用集中授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或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学形式单一,与新课改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相背离,参训者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的讲授法,枯燥、呆板、空洞,与新课改提出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能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也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提高自身就意味着落后和被淘汰。广大中小学教师都有学习进修的需要和愿望,关键是在培训中要把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和方法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参训教师掌握正确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4.考评方式及安排不够科学合理,难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目前,教师培训的考评方式主要有考试、考评和论文,其中考试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考核学员对知识的掌握,不重实际效果,对学员学习方法、技能的考核往往无能为力。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内容的科目课程结束后马上就安排考试,很不合理。更有甚者,考试内容在上课时圈定,考试成了走过场,教育的严肃性荡然无存。其实,教师培训应根据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考评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集中体现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力的高低也通过教学实践得以充分展现。因此,只有通过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动态的、综合的考核,才能展现参训教师的培训效果,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评体系中最欠缺之处。

5.集中培训与训后的个别跟踪指导相脱节,培训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是集中于一定时间、地点的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受制于教学设施硬件的落后和简陋,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教学着力于当时的培训效果,虽因师生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发展跟踪和问题指导则无法实现。而借助于网络平台的远程教育,虽能利用网络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但授课却因教师与学员的分隔而难以取得较好效果。二者各有优劣,比较而言前者鲜活生动、比较有效,但无法完成后期的跟踪指导;后者缺少听课的情境,效果不佳,但可以随时对学员跟踪辅导。二者无法优势互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对策

1.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培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改的根本任务。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只教会参训者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掌握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教会参训者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品质和价值观。即培训的目标不仅仅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和提升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真正内涵乃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通过教师人格的深刻影响产生的,因此,在全面提高参训者业务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参训者的人文素质,是今后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

2.根据受训教师的实际和新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培训效能

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解决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需要为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培训要进行科学分类,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教师的提高培训、骨干教师的研修培训属于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应根据对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力求教学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参训教师自主选择需要的、喜欢的课程接受培训,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培训效果。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都有一定的学历和学力,他们的专业基础不同,教学经验的程度不同,从教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只有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使其具有层次性和递进度,才能消除人们认识的不平衡,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学习潜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性课程在培训课程中的比例。要遵循立德树人的要求,提高学员的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培养学员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乐于奉献的人文精神,增强学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国培、省培、校培的不同目标和具体要求,避免培训的重复低效,实现不同层级培训的无缝对接。国培主要负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讨,使中小学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教改理念,了解教材的特点及教学策略;省培主要负责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经验交流与问题研讨,使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梳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交流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掌握教学研讨的策略和方法;校培主要侧重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使第一线的教师掌握教会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学会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这样可以避免多种培训方式的重复,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针对顶岗培训、轮岗培训、脱产研修和业余学习等不同培训形式,也要区别对待,根据其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3.丰富和完善任课教师构成

选聘一批有学术造诣的专家型中小学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科学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各培训机构要建立自己的培训专家库,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精选一批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教师,发挥他们看问题准、解决措施有针对性的优势;对来自高等院校的兼职培训教师,要求他们掌握基础教育的改革内容,了解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培训需要;对培训机构自有的专职培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和提高业务水平,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实用方法,实现培训教师队伍构成的多元化。在用人上实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不适应者淘汰,合作学习,增强内部竞争力和凝聚力。通过提高培训质量,促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4.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和理念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这是中小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实质性的改变。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典型教学案例分析、设计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现场指导,实际操作,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要针对教师学习的特点,探索走进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诊断帮助参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尊重参训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新颖性,让他们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反思—学习—创新”来提高教学水平。要改革传统的讲授方法,吸引学员参与互动,积极研讨,发展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善教学行为,确保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有的是城镇教师,有的是偏僻乡村教师;有的是高级教师,有的是新上岗的大学毕业生;有的是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有的是对新课改知之不多的教师。他们层次不同,水平也有高低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培训中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级、不同水平的学员特点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既要保持教育的先进性、引领性,又要紧贴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回答和解决他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淡化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增加教学实践在考评中的比重,推动受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中小学教师培训应树立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提高为依托、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的培训理念。改革培训考评体系,降低理论知识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教学技能在考核中的比重。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补充考查报告、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论文作为考核的备选方式。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常规课程,引进培训内容。通过教学现场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诊断,考查学员质疑和反思的能力,并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计入学员的培训成绩。

6.运用现代网络及计算机技术,拓展培训的空间与时间,实现实体培训和虚拟培训的有机结合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4

关键词: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

教师培训课程是以解决实践问题,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指向的课程。教师培训课程应充分体现教师培训特点,突出教师培训特色。课程开发是指根据培训需求和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计划、分析、设计、编制、认定、修订的整个过程。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基于一定的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教师培训理论、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和课程开发者的思想观念,其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是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基础理论

1.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是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教师培训的课程标准和培训实施的根本导向。以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结合对从教年龄不同的教师所具备的不同专业发展需求和教学行为特征的分析,根据长春市中小学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划从整体上划分为入职适应期、职后探索期、专业成熟期和专业引领期四个阶段。按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进行分类,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和教学行为特征,对培训机构而言,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职业特点制定培训目标,开发培训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成人学习与发展规律。这一理论为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提供心理逻辑依据。成年人是带着经验和问题去参加培训的,并且每个成年人的学习都具有个体差异,甚至会用自己的经验去审视培训课程。他们评价培训是否有效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解决问题,因此,最有效的课程是基于经验和实践的课程。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流程

(一)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原则

教师培训课程主要是综合性课程,以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导向,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时代性原则。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培训领域存在着很多问题等待去破解。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要有高站位的理论思考,要认真学习和把握最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文件精神,例如:《新时代教师十大准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0)》《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等。2.科学性原则。教师培训课程要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因此,要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设计培训课程,紧密结合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努力做到满足需求,引领需求。3.多样性原则。教师培训课程要最大限度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设计分层分类分科的多样性课程,增强教师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自主研发教师培训课程的基础上,要建立外部课程引入机制,大力引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或教师培训机构研发的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课程。4.实践性原则。教育部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要求,培训内容贴近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实际,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50%。因此,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要贴近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实际,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通过培训课程引领教师走进实践性课堂,催生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二)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流程

规范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流程和实施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平和质量。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培训课程方案设计与优化、培训课程评价与完善。1.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培训需求调研的目的是全面获取需求信息,分析和提炼出有价值的培训需求,从而确定教师培训课程目标。调研要确保真实科学,可以从课程需求信息和学员基本信息两个方面来设计调研问卷,收集数据。在调研的基础上,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这是课程开发的起点,用来判断组织和个人是否需要培训和需要培训哪些内容的重要依据。2.培训课程方案设计与优化。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程模块、课程文本撰写和教学策略。课程目标是关键,课程大纲是在明确课程目标后,课程开发者对课程内容的初步构想。课程模块的设计要与课程目标相照应,具有逻辑性。在课程开发初步完成后,要进行课程优化,通过说课、示范课和征求专家意见等多种途径,对课程进行二次修改、优化。3.培训课程评价与完善。在培训课程实施后,要对培训课程进行质量评价,即对课程全过程进行总结,重点分析培训目标达成度、学员满意度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结束后,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完善培训课程,保障培训课程的有效性。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师培训课程才能够达到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目的,结合近年来长春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整体情况,在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重视培训需求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目标

对教师培训需求的调研有很多方式,以问卷法和访谈法比较常见。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培训对象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对培训对象提出的新要求,都需要在分析培训需求时做重点考虑,依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设计培训课程目标。课程本身的科学性是建立在课程目标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课程目标也是最终衡量课程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对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对培训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明确,对培训课程目标的表述要清晰,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行性要强。

(二)要撰写完整的课程计划,突出课程主体内容

开发一门完整的教师培训课程要撰写完整的课程计划,包括:课程概述、课程大纲、教案文本和幻灯片。1.课程概述。课程概述要简要描述课程全貌,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和培训师简介。课程名称是用关键词或短语对课程内容作出的最精练的表述,要突出课程标志性内容,例如“基于核心素养概念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幼儿园教师如何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目标是在课程结束时希望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达到的水平,因此,课程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不宜过大。对培训对象的了解,有助于在开发课程时选用学员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感兴趣的内容来准备文本教案。培训时间是指培训课程的总时长和单元时间的分配,在单元时间的分配上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有详有略。培训师简介是课程概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培训师和学员之间相互认识和了解。2.课程大纲。课程大纲是课程框架,是培训师对培训方式和内容的初步构想,需要培训师不断充实和完善,包括课程名称和课程框架。课程名称要突出课程主题,用关键词体现出来且简洁明了。课程提纲包括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要注意各级标题之间的逻辑性,通过课程提纲要呈现出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课程的核心观点。3.教案文本。在进行课程教案撰写前,培训师要根据课程大纲,按照课程时间的分配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对课程进行编排,完成自己的培训教案文本。一个完成的教案文本包括培训开场、培训课程主体内容和培训结尾三个部分。培训开场有很多方式:培训师可以用自我介绍的方式拉近与学员的距离,也可以直奔主题开门见山讲授培训内容,还可以用案例、破冰游戏、互动提问等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需要在开场部分完成对培训目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介绍的任务。培训课程主体内容要考虑到文本类知识、演讲类知识、讨论类知识、陈述性知识以及操作类知识的有效结合,要将案例、游戏、故事等活动嵌入到重要的学术观点和理论知识之中,避免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在培训结尾,可以通过回顾重点、哲理故事、名人名言、设置问题等方式总结培训要点,加深培训记忆,提升培训影响力。4.幻灯片。培训师借助课程大纲通过PowerPoint形式展示讲课提纲,集文字、图片、声音和音像于一体。在制作幻灯片时要注意:每页只表达一个主题,要简单明了;图表、图片和艺术字要避免模糊不清;运用自定义动画、字体加粗等形式突出课程重点;少用文字,文字太多会分散学员的注意力。

(三)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评价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课程。“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标准。对教师培训课程的整体评价包括:课程计划与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否一致,课程目标是否实现;课程结构安排是否合理,课程主体内容各部分是否具有逻辑性;课程素材的是否恰当;培训师个人的综合素养等方面。通过课程评价,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以保证课程的实效性。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能力是培训师的核心技能。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提炼和打磨,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课堂锤炼,在借鉴别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提升,才会诞生一门优秀的教师培训课程。对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研究,是探索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贾腊生.教师专业发展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方.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Z].教师〔2018〕2号.

[4]余新.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5

(一)关注新课改态度淡漠

笔者通过调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师得知,90%以上教师不知道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时间,100%教师不清楚我国现行中学地理教材有多少种版本,一半以上教师不知晓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及结构。可见,部分教师不主动关心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育现状及趋势知之甚少,折射出教师课改态度的淡漠。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不同,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与基础教育有较大差异;同时,受地理高考、中考改革的影响,地理师范教育日趋萎缩,这些因素左右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积极性。二是“经验型”教师的消极影响,此类教师缺乏专业进取精神,坚持“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不太可能主动投入本校地理课改工作。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教师比例在上升,多数新教师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知识明显缺乏。来自教学、管理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足够精力去开展教改研究。地理教师不关心或不知道如何参与新课改,这一切都归咎于继续教育的缺失。因此,从地理课程性质及教师主观意愿来看,继续教育已被人为淡化。

(二)新课程掌控能力弱化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仍是乡镇中学地理师资培养的摇篮。但经常会听到毕业生和中学教师的抱怨:大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所学知识与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其本质是教育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地理师资规格相冲突。可见,新建本科院校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目标及要求,很少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缺乏新课改意识,不重视地理师范生知识与技能塑造。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不仅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也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师范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习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内化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方法体系的建构等。显然,地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必须以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的新课程掌控能力为前提。因此,以新课改培训为继续教育主题,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中获得灵感,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培养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现代地理教师。

(三)新课改研究能力低下

以钦州学院为例,目前还没设地理教育研究室或地理教学功能实验室,地理教育学术团队也尚未组建。熟悉中学地理新课改的教师几乎为零,主动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多。多数教师对这一领域要么不理解,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知该如何去研究,认为其理论研究成分大,应用研究不足,难出新成果。从本院师资规划来看,也忽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在地理教学论、地理教育学或地理新课程改革研究教学中,涉及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不多;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并不开设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等研究性课程。新课改研究基础不牢,导致课程与教学研究氛围不浓。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教育研究体系的残缺,势必阻碍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全面拓展。对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研究是基础、是职责、是“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所以,要尽快通过继续教育牢固树立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课改研究意识,提高教改研究水平,从而加快本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四)新课改经验交流缺乏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已多年,中学地理新课改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教研成果也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继续教育这一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机制,基础地理教育教学改革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发展出现断层现象;高校关门办学、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新课改成果的共享,也阻碍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师资、学术和课程的交流与融合,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创设一个高效、便捷的继续教育平台。让高校教师了解新课改,研究新课改,参与新课改,汲取新课程教学与科研营养,减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艰难曲折,让新课改成为推动地理教师发展和专业改革的原动力。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利用继续教育平台可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育科研素质,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方法支持和科研支撑。

二、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实质

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稳步推进,但针对新课改的教育培训明显不足,培训形式单一。一直以来,新建院校地理教师培训是以学历补偿为主,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忽视教师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建;过于注重教师理论培训,忽视实践能力尤其是驾驭新课程能力的培养;过于关注专业学术水平的提升,忽视新课改研究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师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反映新建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距离教师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实效的关键。

三、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专业进修学习

进修培训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进修培训,让教师领略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把握中学地理课改新动向,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首先,从学校层面重视学科教育的进修培训,将其上升到骨干人才培养高度来规划实施。在进修名额、类别、专业等方面向学科教育专业倾斜,确保这一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同时,通过重点培养、人才引进,打造有实力的地理教研团队。其次,要扭转教师进修培训目标上的偏差。既要有助于教师职称评定或学位获取,也要注重进修学习的实效性,让教师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更好地胜任专业教学工作。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责任教授应帮助进修教师确定进修方向,推荐指导教师或进修学校;另外,要确保教师持续研修时间不少于1年。第三,研修期间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监督、引导、考核和激励。有关部门不仅要了解教师进修课程、课改质量、学术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实践情况,还应对其进修期间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成长进行定期检查、量化考核、全程帮扶。

(二)课改辅导讲座

新建本科院校既要重视公共课程的继续教育,也要重视专业课程的校本培训,尤其是新课改辅导讲座。事实证明,校本培训既省时又省钱,还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培训时间灵活,受益面广,学术性、针对性强,内容可以就地取材,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理想模式之一。因此,校本培训对象不局限于教学法教师,应包括所有地理科学专业教师,亦可面向地理师范教育大学生。同时应邀请中学地理教师共同研讨,通过系列讲座,分享一线教师及课程专家的新课程实施经验,掌控新课程实施进展,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同步,教学组织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提升教师新课改素质。当然,新课改辅导讲座不同于中学地理教师的课改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偏重前沿性、学术性、应用性。首先,结合地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及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紧扣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与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特点,开设5个培训专题:中学地理新课改背景、中学地理新课改与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中学地理新课程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的有效衔接、如何开展新课改研究和中学地理新课改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三)教改课题带动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如果疏于教育教学研究,其教学就会陷入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盲目灌输的境地,教学质量提升则无从谈起,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得以保障。因此,以新课改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继续教育,不失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首先,新课改课题研究要找准切入点。高校教师不在新课改一线,对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确切动态把握欠缺,难以切入中学教育教学方法、课堂优化设计、作业系统等具体研究,可从高师与中学课程衔接上寻找研究突破口。因研究素材来源于教学实践,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接触新课程,参与新课改,培养新课改热点问题研究的敏感性。其次,新课改研究要整合院内外力量。以教学法教师为主体,动员所有教师包括中学地理教师参与。在课题研究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第三,以研究成果指导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成果应用,让高校教师进一步熟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规律,把握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学的落脚点和教学改革的侧重点。最后,课题带动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内涵,拓展教师教改研究领域;营造浓厚的教改研究氛围,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四)校本教材研发

地理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有效的配套措施和完备的课程支持系统。其中,地理教材研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中学地理新课程设置不少选修模块,目的是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教师来说,为中学研发校本教材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个深层次的继续教育过程。通过校本教材研发,使教师系统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及中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系统梳理中学地理知识脉络和能力结构。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社科知识,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学地理教育系统的结构性、逻辑性、科学性。首先,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初中后高中的校本教材研发原则。可从研发通俗易懂的乡土地理开始,侧重自然、人文、风土人情等地理现象的逻辑呈现。如《走进钦州》《三娘湾白海豚》《钦州湾地理》等。再者,校本教材编写要融针对性、科普性和创新性于一体,切合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基础各异的学生。因此,事前要做到“三备”,即备学校、备学生和备课标。熟悉乡镇中学文化底蕴,整合乡镇中学教育资源,凝练校本教材内容,借鉴有关编者经验,编写实用性的校本教材。

(五)教育实习指导

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是教师新课程知识应用、技能内化、素质完善的又一捷径;也是一次全方位的继续教育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为此,高校教师必须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分析中学地理新教材,理清新课程知识层次与脉络,熟练运用现代地理教育教学方法。这需要指导教师读懂师范生学习心理、实习心理、专业优势及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对师范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引导他们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案、备好作业。在教育实习中,师生要深入了解实习学校的学风、教风和班风,熟悉中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实施亮点,关注新课改实施意见的反馈,使实习生能尽快适应新课改、融入新课改。同时,重视指导教师之间的经验互动,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交流互动,指导教师与中学师生的合作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实习结束后,师生都要善于总结经验,及时弥补专业知识与技能,坚定地理新课改信念。

(六)网络自主学习

网络教育模式是信息智能化产物,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兴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广播、电视或网络课程的培训,自主、自助地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获取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当前,可供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自主学习的全国性网站不少,如“初中地理学习网”“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地理教师网”“王民教育网”等。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浏览中学地理课改的最新进展,也可以利用互动平台与课程专家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联合相关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区域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网,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问题整合起来。利用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把名校名师优质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让全体教师共享,同时为引进国外先进的网上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七)顶岗支教锻炼

近年来,师范生到中学顶岗实习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应,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不妨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即实施“顶岗支教”工程。在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安排青年教师到中学从事半年或一年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与师范生顶岗实习有机衔接起来。目的是促使支教教师体验新课改,熟悉中学地理教学常规工作,争当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先锋。同时,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比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律;围绕“我要成长为什么样的高校地理教师”及“怎样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地理教师”去思考、去开拓实践,这无疑是教师成长的最便捷模式。因而,青年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端正支教态度,虚心向一线教师求教,以积极心态投入顶岗支教工作,做到学有所成、教有所获。再者,顶岗支教模式不仅对教师教育有利,也是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中学科研合作、专业培训、人才交流的新机制。

四、结语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6

20世纪60、70年代,基础教育质量问题成为整个英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师资质量低下的现状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1981年皇家督学团(HMI)对新任教师的调查发现,25%的教师严重缺乏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技能,10%的教师不能胜任教学任务。三分之一的师范生对所学课程提出质疑。公众对传统的以大学为主导的教师教育培训质量,尤其是实习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质疑不绝于耳。英国教师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限制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教师教育机构难免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亟须解决。1984年,英国教育国务大臣英国政府教育和科学部第三号公报——《实习教师培训:课程的认证》(InitialTeacherTraining:Ap⁃provalofCourses),首次提出了要建立全国教师教育课程的认证制度,规定了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的具体要求,提出要加强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发挥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在实习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其明确目的就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1994年英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CATE)规定,每一位想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毕业后必须再修一年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Post⁃graduateCertificateinEducation,简称PGCE),获得该课程的教育证书后才能获得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即“合格教师资格证书”(CertificateofQuali⁃fiedTeacherStatus)。其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为修习该课程的学生提供系列研讨和培训,为该大学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帮助;二是为学生提供发展和提高专业知识专长的机会,帮助他们达到合格教师的标准。为此,英国政府采取大学与中学合作的方式进行实习教师培养。其中,牛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课程在英国实习教师培训中颇受青睐,效果斐然。英国教育标准署发表的2011年报告指出,牛津大学PGCE各科课程在教师培养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牛津大学实习教师PGCE培训模式的诠释

牛津大学PGCE课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和实施的主要为那些已经取得学士学位证书,并且拥有一定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所设置的为期一年的实习课程。通过大学学习和中学实践相结合,从而成为合格的教师。其课程设置包括英语、地理、历史、数学、现代外语、宗教、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PGCE课程随着英国实习教师培训改革的深入,不断得到完善。

(一)在课程设置上,PGCE培训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牛津大学PGCE课程主要是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尤其重视教学实践,即大学理论学习与中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循环式PGCE课程计划。第一阶段,实习教师首先要在第一所合作学校里有一周的适应期,对在职教师进行观察,实习教师们将得到在职教师关于学校生活的详细指导。此后,实习教师主要在大学校园里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在此期间,实习教师要不断与第一所合作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进行交流,观摩教学,独立学习并进行自我反思。第二阶段,实习教师要重点在特定的合作学校参与课堂教学,而且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英国教育部1992年的第9号公告规定,实习教师“必须至少在两所学校中进行实习,以体验不同学校的具体教学实践和管理方式,并从中抽象出普遍的概念”。第三阶段实习教师课程主要侧重于实践,这为实习教师入职后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课程计划致力于使实习教师获得不同的经验和知识,既有来自高校的理论知识,也有来自中学的实践指导。它突破了传统的大学主导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方式,使实习教师在不同情境下交互使用、反思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正如麦金泰尔(D.McIntyre)所说,这种课程计划具有“合作双方互补,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知识,灵活”等特点。

(二)在培养方式上,PGCE培训模式采取了大学与中学合作的“双导师”制

牛津大学与27所中学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实施PGCE课程,旨在培养具备较强教学能力的中学实习教师。牛津大学PGCE课程须由大学课程导师(universitycurriculumtutor)、校本课程指导教师(school-basedcurriculummentor)、大学导师(univer⁃sitygeneraltutor)和校本专业导师(school-basedpro⁃fessionaltutor)合作开展。由中学来制订具体实习计划,大学高度重视合作伙伴并紧密参与到课程制定的环节中去。大学导师频繁地到实习学校与实习教师进行交流以确保他们能及时地取得进步,实习教师能及时得到来自校本课程指导教师和专业导师的有效反馈。几乎所有实习教师都能达到预期要求,有的甚至超过预期要求。若有实习教师没有取得预期的进步,将会很快被检测出来并被给予迅速、有效的干预措施。当实习教师遇到教学或实践困难时,大学导师也会迅速地察觉到,这样就保证了实习教师在培训期间取得长足进步。大学导师与中学指导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注重相互沟通、配合,常规指导教师(regularmentor)和专业导师(pro⁃fessionaltutor)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讨,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及时沟通,指导教师(mentors)高度重视学科会议在探讨教学和实习教师例常活动方面的讨论,以便在实践中很好地指导实习教师。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使用“观察与反馈的方法”(observeandfeedback)帮助实习生取得进步,通过小组交流引导实习教师深化理解、反思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传统的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是在师范院校进行实习教师培养,在中学进行在职教师培训。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相分离的状态不利于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而大学与中学合作教育实习模式便可以解决这一弊端。实习教师既能获得来自大学教师的理论指导,又能吸取来自中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再经过自己的实践和反思将两者有机结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不断循环,形成反思性的实践知识,使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学实践技能与技巧整合贯通,从而对教学和学生有一个新的理解。

(三)在培训效果评估上,PGCE培训模式采取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

牛津大学PGCE课程评价安排在整个课程的最后6周。一是实习教师采取自我评价方式对课堂教学方面的表现、课程实施期间所取得的进步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实习教师反思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大学课程导师、中学校本课程指导教师、普通大学导师和校本专业导师通过对实习教师培训效果进行反馈,不断监测职前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并综合考查实习教师的培训结果。此外,为了保证实习教师的培训质量,除了“大学—中学”合作伙伴的内部评审制度外,英国教育标准局还实施了外部评审制度。在学校层面上,教育标准局通过定期独立视察、公共报告与提出独立建议来实现对实习教师教育的外部保障,因教育标准局根据评定结果进行经费划拨与教师名额分配,这种厉害关系促使高校和中学努力提升培训质量。在教师层面上,对大学、中学指导教师的指导、培训质量进行检查,并公布实习教师培训检查报告。大学与中学合作的方式增加了大学导师走访学校并参加基于学校指导和专业导师参与的会议的机会,大学导师与实习教师的讨论以及实习教师在大学基础培训的反馈不断监控课程的有效性。总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为培训质量的提高、促进实习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PGCE培训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实习教师培训应建立大学与中学合作的培养机制

牛津大学与中学合作的优势在于:

1.合作式的培训方式重新确立了中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了其在实习教师培训中的作用,促进了中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发展;大学在培养实习教师的过程中因为有了中学的参与和指导从而提升了办学质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双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2.中学教师引导实习教师通过课堂观摩、教学实习等活动,提升其教学实践能力;大学教师为实习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双方共同帮助实习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牛津大学为鉴,我国在实施实习教师培训课程时应加强高校与中学的密切联系,建立伙伴关系,中学要摆脱过去只是作为学生理论知识验证基地的角色。同时,明确大学和中学教师的职责,尤其突出中学教师的辅导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作培训的协助者。

(二)实习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应凸显实践取向

牛津大学PGCE课程无论是课程的计划、学时分配,还是导师的设置、监督和指导均突出实践取向,鼓励实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独立学习并进行反思,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改进教学,从而促进自身长期的专业发展。借鉴牛津大学做法,我国实施实习教师培训课程应重点突出其实践性的特点。首先应认识到,教师的工作在课堂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立足于学校教学,充分发挥中学的实践资源。在课时的分配上,也要适当延长培训时间,给实习教师更多机会参与教学实践与反思,使他们以学徒的身份深入课堂,接受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与反馈,为实习教师取长补短提供渠道。

(三)实习教师培训效果评估,应采取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7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日趋缩短,要适应当今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对新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转换、积累和沉淀,不断加深本领域的知识内涵,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操作技能.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英语教学文献研究表明,英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阐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变化,而语言教师的的发展同样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1)这种变化既可以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也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2)变化不会一蹴而就;(3)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可以量化,而有些却不能;(4)有些变化是封闭性的,而有些则是开放式的(Freeman,1989)”.张正东、李少伶(2003)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英语教学信念、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健康的个性心理、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国外学者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日志、利用案例、语言学习经历、录像带、行动研究、同伴观摩、合作教学、教辅教导、教学档案夹(KathleenM.Bai-ley,2004).在国内,李静纯(2000)、张正东(2003)、杨党玲(2003)、贾爱武(2003)、王颖(2003)、潘颖(2004)、葛敏(2006)、朱林民(2007)等也都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分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教师的个人日记研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反思性教学、积极从事教学科研、进行校内外交流、加强同伴合作等.

2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

学校层面的发展途径可称之为校本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2.1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实践表明,校本培训已是教师发展的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教师自主参与的全员培训,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校内师资培训形式.教师是在学校中获得发展的人,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关,参加校本培训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构建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着力形成一种英语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当前和未来工作的期望,根据自己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主动参与,注重体验学习、情境学习,挖掘自己的直接经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校本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新教师入职后,先参加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学校请来专家做以理论为主的专题讲座,然后与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学艺,进班听课,边学边教,争取新教师早日站稳讲台.这种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仅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也促使老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受益.另外,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组织的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案例的研讨及对本组内教师的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以其可操作性强、能促进教师思想的交流而受到欢迎.除此之外,从教师的主体性出发、以研究教学问题为主线、在教学研究中发展的同事间的合作研修,以个人反思为主,建立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采取融合式培训等方式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校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探究教育理论,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2.2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英语教师需要相互协作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集体备课符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大势所趋.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实现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包括思维和经验的共享,从而达到高效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以充分开发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包括准备、分析、创造、提高和总结五个阶段.一般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可操作的基本程序是:集体分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以笔者任职的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的情况为例,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中,教研组长组织一次总体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制定好全组本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各年级每次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使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接到任务后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摸清学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前设计出有独创性的教案和课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在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讨环节中,英语教师分别以说课的形式陈述自己的备课方案,再集体探讨,取长补短,充实和完善教案内容.中心发言人可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备课材料,做到资源共享.最后对重点章节跟踪听课,及时总结、交流、评估,以此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改要求实施三级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即以英语教师小组为单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确立教师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促进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将自己定位于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能力、整合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创生能力等.英语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为:实践—评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对面临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评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确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所以,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英语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开发的过程.笔者任职的学校比较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英语老师在每学期初将自己要开设的选修课上报学校,供学生选修.同时要将选修课教案、讲义、习题等配套材料提前与备课组长沟通,研讨部分内容,最终形成校本课程.几个学期后,根据学生与学校对选修课的评价,确定校本精品选修课程,开发校本选修教材.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包括校本教材的编写,还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案、试卷乃至课后习题设计等.笔者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出一套试卷,设计课后习题两份,其中原创题要达到70%.每位英语老师在命题的过程中都会深入钻研,争取命制出高质量的题目,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致使命题教师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提升专业知识.一段时间后,再将这些试卷、题目汇编起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校本教材.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教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4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式的科学质询,通过数据收集,调查研究,寻求对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与每天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如果一个老师产生了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强烈动机,就会自发地去通过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批判性反思他的教学理念、行为习惯和专业发展,展开交流与合作,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其内容、方式、样本、周期、条件都能由英语教师自己决定,既有教学实验的效果又比教学实验简单易行,是较好的教学科研发展途径.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每一位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学期规划.在短期规划中,每位教师要集中解决至少一个教学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方式做预备调查,发现问题的原因,对自己想要采取的行动制定详细方案,然后开始行动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行动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也可以邀请同事观摩行动的过程.最后在学期末形成书面研究报告,来对照开学初的短期发展规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每一个英语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熟练地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各种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3结语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8

 

文献证明,大学和中学合作研究并非新生事物,国内外学者专家对此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在国外,最初是19世纪末的杜威创建的实验学校;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U-S联合”(大学-中学联合)等。为此各国政府不断实施教育改革政策,以谋求有效的学校变革,如美国的“精英学校联盟”、“跃进学校计划”;英国的“通向儿童的优质学校计划”等。在国内,大学和中学合作也史来已久。如香港的“优质学校改进计划”和国内诸多的“实验学校”和“附属学校”等(翁朱华,2003)。自20世纪80年始,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和自身发展的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开始对中学教师提出科研要求,“校本研究”和“研究型教师”等新概念相继出现。基础课程改革改变了学校文化,一种合作文化在改革中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大学研究者与中学教师合作如火如荼的展开。2004年10月底,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台北师范大学以及15个基础教育课程实验中心的师范大学在杭州召开“行动起来,做课程改革的积极促进者——大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高级研讨会,会议向全国师范大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做课程改革的积极促进者。   2005年10月中旬,在北京师范大学又召开了“大学、中学和政府与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两次大会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大学和中学合作的必要性。近年来,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学者们对大学和中学合作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如罗丹(2006)、黄正杰(2005)、王少菲(2005)、邓微先(2001)、李子键(2004)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学科作了调研。但是,遍查网络文献数据库,发现有关民族地区大学和中学合作方面的研究甚少,有关英语教育方面大中合作的个案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海南省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省份,黎族约占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3%,主要聚集在琼州学院老校区所在地五指山周围地区。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歧视政策,解放前海南不存在民族教育。新中国建国以后,海南地区的民族教育才开始得到发展。1958年成立的广州民族学院,于1961年8月由广州迁至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即今天琼州大学所在地),从此民族教育才有了良好的开端。仅由此历史原因足见该地区的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落后之一斑。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以来,海南省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外贸、旅游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素有“浪漫天涯”美誉的三亚市先后举办了多项国际会议、文化体育等活动,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一前提下,本课题组拟对黎族地区英语教育领域大学与中学合作问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调研的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参加琼南九市县初中教师新课程培训班的骨干英语教师和来自两所偏远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育才中学和妙联中学)、三亚市郊区的普通农村中学(荔枝沟中学)、位于三亚市郊区的重点中学(农垦中学)及地处三亚市中心的三亚市实验中学的英语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英语教师中汉族多于黎族。其中两所偏远的普通农村中学主要由黎族学生和黎族教师组成,并且这两所中学的正校长都是黎族人;荔枝沟中学和农垦中学地处三亚市郊,其中农垦中学和三亚是实验中学属于重点中学,起点高,教师水平在全省也属上等,其英语教师和学生以汉族为主。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三种研究方法。编制问卷时,研究者在参考相关资料、征求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目的,编制了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本次调研时间持续三年,从2008年中学教师培训到2010年秋英语教育专业07级师范方向学生实习。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录音、观察日记等手段,运用先定性后定量的研究方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量化方法,参考有关学者的问卷和提纲形式,根课题研究目的的需要,精心设计了系列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首先通过对调查信息的初步归类,结合课题组访谈录音、听课反馈记录、观察日记等,召开课题组讨论会,对调查结果进行“轮廓勾勒”;然后用SPSS18.0和Excel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具体统计、分析。   2题的研究目标和具体内容   2.1研究目标   本调研从海南省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为出发点,以农村中学、城郊中学和城市中学为调研对象,以调查问卷、访谈录音等形式进行实证调查,以期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问卷调查,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师资情况、教学方法、科研请况、硬件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个全面的了解。(2)通过调研了解中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实际困难。(3)通过调研,为进一步建立大中学合作提供更好的思路。   2.2研究的具体内容   (1)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大中学合作的国内外背景研究。(2)新课改在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3)英语教育专业大中学合作的必要性研究3调研过程2008年12月1日,本人有幸代表外国语学院去琼州学院的成人教育学院参加琼南九市县中学教师培训。并借此机会,本课题组对琼南9市县参加培训的46名骨干英语教师,就海南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中黎族和汉族教师各占50%,问卷发放46份如数收回,有效率100%。调查内容包括教师职业压力情况、中学教师科研情况、目前中学的师资情况以及他们的教法与教育理念等。为了显示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及教学现状,2009年4月和2010年11月分别对地处偏僻农村的育才中学和妙联中学、地处三亚市郊区的荔枝沟中学和农垦中学进行了以及地处三亚市中心的三亚市实验中学进一步的调研。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黎族地区的师资、科研、教法及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以便对民族地区英语教师队伍有个清晰的了解,从而针对性地就我们琼州学院为国语学院的师范方向的毕业生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培养和实习方案,同时为成教学院制定更合理的针对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方案提供现实依据。需要指出的是,因为英语学科所限,大部分中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还没有普及,这里的调查问卷(包括教师问卷好学生问卷)以中学为主。调研结果如下:#p#分页标题#e#   3.1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民族地区中学教育教学的品位,作为该地区教师培训基地的琼州学院科研组对该地区中学一线任课英语教师做了“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作了问卷调查。问卷题目涉及教师培训、课程改革、教师科研、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法、教师自身压力等方面。该问卷共发出32份问卷,收回3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100%。调查情况分析如下(其中Y代表育才中学英语教师,M代表妙联中学英语教师):   3.2要开展更为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   调查数据显示(见下表),绝大多数(尤其是农村中学)中学英语教师只有大专文凭,并且其中有想到一部分是通过函授获得;获得本科文凭的教师最好的学校也只占35%。显然英语教师的文凭偏低。现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本身学历水平、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对如今的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增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扩大优质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提升我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设置了两道有关教师培训情况的题目,以期了解我区教师近年接受培训的情况。1)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如表1所示。2)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与培训情况统计表如表2所示。问卷中,关于教师培训,我们了解了教师参加过的最高级别的培训,部级的占3%,省市级的占17%,有64%的教师接受的最高培训是区县级,即86%的教师接受了区县以上级别的培训。而一年中累计参加培训的时间,10天以下的占66%,10~15天的占27%,15~30天的占6%、累计培训30天以上的只占1%。从访谈中得知,大部分受培训的每年都是部分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因为资金等问题无法正常参加培训。虽然教师反应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不能实行大部分教师甚至全体教师都能接受培训,培训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影响还不是太明显。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有效地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是学校及各级培训部门应思考和研究的。研究如何扩大优质教师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以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这都将为更好的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   3.3要利用课改的契机促进教育教学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学校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迎接新课程的挑战,在扎扎实实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不断推动学校的发展。在问卷中有36%的老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有27%认为其所在学校当前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有32.%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当前改革重点是使学校上水平上台阶出特色;还有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改革重点是改进学校办学条件。关于课程改革,有67%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而有15%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没有进行课程改革。由此可见,很多学校不仅认同了课改,并且将课改做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来推进。但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改革的重点中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上台阶。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课程改革将引起学校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教育行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学校只有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带动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变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全面而生动地发展。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也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认同和内化新课程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同时也利用课程改革的契机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4创新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问卷中我们了解到有16%的老师认为教师间的及时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利形式。还有42%的老师认为外出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利形式,39%的老师认为专家指导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利。确实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教学行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利,但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和创新式培训更是教师解开迷惑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背景下,师范院校、教研机构各级培训部门都需要正确定位,应教师的需求出发,以创新的培训和教研方式服务新课程,并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问卷中对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和同事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情况我们做了调查。有57%的老师较少和同事交流研讨,20%有时与同事交流,有23%的老师在工作中是经常与同事交流、讨论。同事之间交流如此至少,这一点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尽管大家都知道,同行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对自身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与帮助,大家经常交流讨论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优秀同伴的激励也会以促进自身不断探索,努力进取。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受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教师之间各自为阵、互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5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习过程。所谓关注过程,就是关注学习的全过程。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并有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被用于辅助教育,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而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我们要在纵向上关注学生学习的全程中,要注意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指导,“授之以渔”;在横向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我们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在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p#分页标题#e# 4结束语   调查结果显示:面临全国性新课改浪潮的冲击,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亟待发展。无论是教学设施较差的偏远农村还是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都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尤其明显的是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学教师的科研、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中学愿意与大学合作的动因所在。另一方面,肩负着科研重担、富有前沿理论的大学研究者,理应承担起如何加快新课改进程、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科研任务。但是,大学研究者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一味重复前人的理论对教育学理论的建构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教育变革不仅要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还应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而中学“一线”教师正是最接近教育实践,最了解教育问题的人。“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启发理论工作中建构适合学校发展的“新”理论,是大学研究者“新”理论生成的源泉,同时,又是大学研究者的实验者和“新”理论修正者。因此,大中学合作是大学研究者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