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渗透

中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渗透

摘要: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即语文的学科渗透,其途径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应有意识强化学生的学科渗透观念,要因学科渗透而不断充电以求成“杂家”,也要让学生自觉去实践学科渗透。

关键词:语文课程;学科渗透;意义;途径

引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内容上,既包括政治,又蕴含经济;范围上,既包含天文地理,又牵连古今中外。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必须是“多项全能”,是“杂家”,能主动而自觉地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多重视学科内知识资源的开发,却轻视了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重视语文课程的独立性,却轻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却轻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张孝纯也指出:“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1]”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提出,充分表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中学科渗透的重视,也是对新一轮课改中的语文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其他课程或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人文性,要真正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所以,有人戏称语文教师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矛盾统一体。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科渗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教学中渗透美术学科

语文课堂加入绘画艺术,不仅起到课堂的激趣作用,更能启发学生思维,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热爱语文课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道理。例如,笔者在讲解周敦颐《爱莲说》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表现的“纯真自然、高洁独立”高贵品质后,在课后拓展环节中,布置了让学生用素描来画莲花的任务。学生的素描中,有的特意将淤泥与莲叶作了对比,有的突出了莲花根茎的笔直……其中一幅素描在茂密的莲叶旁点缀了几只可爱的蝴蝶,来突出莲之“香远益清”。简单几笔勾勒,体现出学生对莲的品质的理解之深刻,并用绘画艺术表现出来,达到了不同艺术的高度融合,给语文教学增添了一点灵动活泼的色彩。正如陶行知所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学’和‘乐’不可以分离。[2]”

二、教学中渗透音乐艺术

文学和音乐同属艺术,其目的都是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只是方式不同。因而,音乐进入语文课堂,必能促进学生体悟文本的情感,更好地思考文本承载的深刻思想。例如,在讲授《伯牙善鼓琴》时,初中生很难理解乐曲如何体现“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这时教师可播放《高山流水》这支曲子,学生就可直观体会到乐曲节奏、音高、旋律的变化特点,也就能迅速体会到伯牙演奏技艺之高超与子期对乐曲的领悟之准确。

三、教学中渗透史地学科

文史哲历来有其共通之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深刻的时代背景。因而,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融入文本,让学生把握文本思想和情感的深度。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为了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查找有关秦末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上的刘邦和项羽。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有关材料,通过课本剧方式,再现鸿门宴当时紧张的场面,同时也让学生加深了解楚汉战争的历史知识,更加理解刘邦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也更全面地了解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又如,展示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二战”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既让作品情感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又让爱国情感在学生心中喷发,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也得到提高。中学语文也渗透地理知识,如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能让人感受到诗中那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让人了解了“阳关”在唐朝边疆军事中的重要地位。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唐诗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中渗透数理化学科

俗话说,语文乃百科之母,这主要体现在对文字阅读和理解、书面表达和逻辑思维等方面。中高考出现过以优美诗词歌赋、成语典故为原型的情景题,这些诗句、典故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如光的反射与折射、机械能的转化以及物态变化等。将这些诗句、歌词渗透到物理试题中,不但提升了物理学科的人文素养,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书面表达和逻辑思维等能力。

五、教学中渗透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遨游文学海洋,更要引领学生发现美,进行美的教育,让他们成为知识渊博和人格完美的统一体。文学的本质就是情感,因而文学作品就具有了强大的情感教育作用。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许多这样的榜样人物,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百合花》中的小战士、《狼》中对恶势力的斗争,让学生不禁莞尔,又令人深思;在《灯》中,对光明、希望、正义的召唤,让人热血沸腾……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启发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既要让学生学会审美,又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六、语文教学紧跟时代热点问题 

近年来,高考、中考、阅读、写作都跟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有着密切关系,如现代网络科技发展、保护环境、共享经济等热点问题都在高考、中考语文试题里面出现过。这就要求教师在讲透文本的同时,还要适当将时事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把个人前途、命运同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结合。

七、结语

语文课堂的学科渗透形式虽然多样,却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有益于语文教学的实效,有益于学生对语文兴趣的提高,有益于语文教学成绩的提升。只有沉下心来,从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性着眼,从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出发,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博采众长,开创出一个崭新的语文课堂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D].河北师院学报,1996.

[2]刘艳霞.从学生心理出发,调动写作情感[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6(06):61-63.

作者:李春俤 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