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级中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级中学创业创新教育探索
摘要:
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它需要与市场接轨,与时俱进。创业创新是打开职校生机会大门的钥匙。本文总结本校创业创新教育的一些实践做法,以期能更好地探索思考适合中职学校“两创”教育之路。
关键词:
创业创新;中职教育;实践体验
创业无止境,创新无穷时。创业创新是打开职校生机会大门的钥匙,创业创新是培养民族精神的主要动力,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业创新不是某些人、某些群体的专利,不是某些产品、某些实业的单一呈现。任何一个群体都可以成为创业创新的主体;任何一个点子,都可以成为创业创新的基石;任何一个平台,都可以成为创业创新的载体。而我们职业学校教师想给每个中职生的心里播下一颗敢想、敢做、敢担当的种子,期待他们悄然无声地发芽,期待他们最终筑成铿锵梦想。
一、历史传统的延续传递
“崇德•精技•砺志•创业”,高悬于教学楼之上的校训,是笔者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的浓缩,是我们每个职高人的灵魂所在。而这也正是学校自创办以来,历代职高人始终都将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重选,作为长期发展目标。我们有传统,有先例,有开创。1986年笔者学校畜牧专业学生就在老师指导下在学校闲置空地里开始尝试养殖家禽家畜,1994年在弃用的防空洞里种植食用菌,1995年在丹城东门村的山地培植柑橘新品种,引得周边农户纷纷想“拜师学艺”;美工专业学生利用象山丰富的海洋资源,周末到海边拾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进而开展工艺加工“贝雕”,至今笔者学校的美工展示馆里仍收藏着当年的多份作品;建筑专业学生瞄准商机组建测量队,奔赴各大建筑工地,以扎实的专业技能赢得行内的不俗口碑。正因有着历史积淀,笔者学校的创业创新不断前行,且行且思。
谈高级中学财务分析中常见问题及举措
摘要:高级中学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分析对其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因此,相关负责人应摒弃传统主观评价思路,结合自身实情,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指标体系,以此保障高级中学财务分析效能的提档升级。另外,自2019年1月开始,新政府会计制度已全面颁布实施,所以,高级中学财务分析体系亦需跟随会计核算体系的变化同步发展,对决算报表、财务报告结合分析,以此进一步促进财务分析体系全面发力。同时,理论界与实务界近些年正探索财务分析理论与实践框架的构建,故本文从高级中学视域出发,以财务分析相关问题梳理和优化举措举例展开相关论述,以期对高级中学财务分析体系建成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级中学;财务分析;应用分析
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级中学除需关注校园资产的具体使用,加强科研工作,梳理人才培养支撑外,还需兼具以人才培养基地为职责的教书育人使命,所以,其在社会责任与经济业绩等方面较易出现顾此失彼的不平衡发展境遇。尤其是国家在持续关注高级中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之后,其经费利用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也是财务分析的主要议题,故对此进行分析评价具有深刻现实意义。[1]
一、高级中学财务分析相关概述
财务分析体系构建中,分析方法的地位不言而喻。一般而言,常见的财务分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对比分析、趋势分析、动态分析、层次分析等多种类型。实际运用时,高级中学常通过比较、比率等分析方法对各财年经费收支结构比对分析,以便对标相同办学规模的机构或自身的内部纵向对比,进而分析指标差异,探寻影响因素,进而判断财务实际状况,着重加强特殊部分与关键指标的整体动态分析,将经济变量置于时间序列之中,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把握整体优化原则,并以定性与定量双重视角,打造高级中学财务建设的全面细化及时效与效益性管理。[2]
二、高级中学财务分析现存问题
高级中学的财务分析即是对各类业务、财务数据的整理与加工,并结合实际理解与认识,透过表象看到实质,进而得出支撑决策者战略的有用信息。但具体而言,高级中学财务分析确有如下问题,值得相关管理者多加重视。
高级中学资产内部控制管理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级中学虽然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其内部管理模式却还未成熟,现有的内部管理制度还不能满足高级中学的发展现状,这些都是高级中学继续发展的阻碍。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资产内部控制管理的发展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级中学资产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当前的财务管理情况以及高级中学资产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级中学;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一、高级中学资产内部控制现状
1.高级中学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级中学的资产管理概念并不强,大多数高级中学都缺乏容易操作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是因为高级中学的财务管理系统并不完善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高级中学的资金使用管理不严格,高级中学某些项目对资金的使用过于随意。其次,资产内部控制的使用范围也很不明确,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财务很容易出现坏账,有些高级中学在年底的时候会出现推迟资金结算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单位的财务状况不明、资金跨年度使用的情况出现。最后,一些高级中学出现专项资金不专用的问题,严重损害了财务工作的规范性。
2.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很多高级中学管理层没有接受过系统管理相关知识,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十分狭隘,认为高级中学的内部控制只包括会计控制、成本控制和资产的安全控制等,没有认识到高级中学的内部控制在高级中学采购、生产、销售及日常管理等环节中应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财务管理程度比较低的高级中学而言,可能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管理部门检查才制定了内控制度与流程,在具体执行时以管理者意愿为主,并未完全遵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导致内部控制的执行停留在表面。
新课改下语文高效课堂开展模式探讨
【提要】本文首先对目前我们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高级中学阶段语文课程高效课堂开展的实际重要程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符合当前教育背景的语文学科高效课堂开展的具体方案,其中主要包含:整体转变教学思维和理念、进一步加强学生们选择权利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强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等等,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当下高级中学的学生们差异化的进步与发展起到更加有力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方法探究
一、目前高级中学语文学科开展高效课堂的重要程度分析
从根本上来说,语文这一学科是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产物,也是承载着我们国家人类发展历史之中文化素质的重要学科,无论是在学习之中还是在日产生活过程中其地位都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在高级中学阶段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语文这门学科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之中的必考科目,第二点在不断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们有效树立起优秀的人生观,进一步加强学生们整体的文学素养,有效培养学生们的优秀人格。而从我们国家目前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长时间的收到应试教育观念的阻碍,有很多的高级中学在实际进行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重点关注怎样进一步加强学生们的最终成绩,以这样的观点去改变教学的具体方式。还有一大部分学校还直接将学生们语文考试的成绩和教师们的教学工作评价进行连接,这就导致有大部分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过分的注重功利性,使得目前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育十分单一化,缺乏创新的思维,着重注意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确忽略了学生们整体的能力,这也直接造成了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缺少兴趣与活力,教学的整体效果直线下降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教育事业中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全面践行素质教育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错误的教学方式以及理念,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收获知识,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成长,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进步。
二、当前我们国家教育背景之下高级中学语文学科
高效课堂开展的具体方案
1.教学理念要重视学生们的主动性
大学预科中等教育研究
本文作者:刘军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190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学制———“壬寅学制”颁布。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学制,它构建了一个由初等教育至中等教育再至高等教育的三段七级学校教育制度。其中,高等教育段分三级: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大学预(备)科被明确列入学制,而至1922年“新学制”将大学预科撤出学制系统,制度规定的“大学预科”只存在了短短20年,此间,“大学预科”经历了由初生、发展、变革到消亡的全过程。作为一个下联上继的教育层级,近代大学预科的发展道路一直与中等教育保持着密切关系。
一
制度化的大学预科,是近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后才出现的。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谕令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复校之事。张百熙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构思,于2月13日上《奏办京师大学堂疏》,详细阐述了其关于复办京师大学堂的构想。他指出西国学制多按照由蒙学-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的进阶顺序,以中国实际情况而言,小学堂即县学堂,中学堂即府学堂,高等学堂即省学堂。虽然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已逾几年,但至20世纪初年确实开办的学堂“尚无几处”。京师大学堂作为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在复校之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无应入肄业之学生”。考虑到开办中小学堂,再培养出合格毕业生尚需多年,而京师大学堂又复校在即,张百熙遂提出一条权宜之计:“惟有暂且不设专门,先立一高等学校,功课略仿日本之意,以此项学校造就学生,为大学之预备科。”①由张百熙的奏疏可见:第一,大学预(备)科的设立是为了解决京师大学堂生源问题而采用的通融办法;第二,大学预(备)科的设置源自对日本学制的模仿。归根到底,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学无法为大学提供合格的、充足的生源,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未能形成有效衔接。伴随着近代三级学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自18世纪始,就重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中等教育,逐步发展高等教育,致力于形成前后接续、循序递升的三级学校制度。中国直至19世纪中叶,才被迫打开国门,中国传统教育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下缓慢地由传统走向现代,其中,学习西方,建立三级学校制度是近代中国教育迈向现代的重要一步。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专门学校,包括语言学堂、军事技术学堂、实业学堂等,“此期设学之宗旨,专注重实用。盖其动机源于对外,故外国语及海陆军得此期教育之主要,无学制系统之足言。”②
这一时期的学校制度尚无前后接续的体系可言,可称其为“一段制”。1895年,时任津海关道的盛宣怀创设天津中西学堂,据该学堂章程所载,学堂分设头等、二等学堂,二等学堂即外国所谓小学堂,头等学堂即外国所谓大学堂,均四年毕业。规定二等学堂“招收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学生,按其年岁,考其读过《四书》,并通一二经,文理通顺者,酌量收录。”③从其招生要求看,二等学堂并不是外国所谓小学堂,而相当于外国所谓中学堂,成文的二级学制形成。发展至三级学制,经历的时间较短,1896年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上奏请推广学校,主张分设府州县学、省学、京师大学,各以三年为期。总理衙门奉上谕议奏,赞同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要求各省通行遵办。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于上海,此学分为师范、外、中、上四院,外院即日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院,中院即二等学堂,上院即头等学堂,各以四年为期,成文的三级学制遂以确定。1898年7月,光绪帝上谕:“开办京师大学堂,入堂肄业者由中学小学以次而升……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④由小学至中学再至高等学的三级学校制度基本明确。19世纪末,相互衔接的“三级学制”已见于治令,但从全国情况看,各级学校尚处于蹒跚学步的初级发展阶段,未及考虑各级学校教育的有效沟通。1902年8月15日,《钦定学堂章程》颁布,确立了小学、中学、大学前后接续的三阶段学校系统,其中,“中学堂之设,使诸生于高等小学卒业后而加深其程度,增设其科目,俾肆力于普通学之高深者,为高等专门之始基。……修业四年。”⑤大学堂分三段,为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设于省会的大学预备科则称高等学堂,“高等学堂之设,使学生于中学卒业后欲入大学分科者,先于高等学堂修业三年,再行送入大学肄业。”⑥
“壬寅学制”因本身的不足,再加上清廷内部的权力竞逐,未能付诸实行,一年后,“癸卯学制”正式颁行,此学制基本延续了前者对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的设置,在具体规定上更为完备、严谨,“设普通中学堂,令高等小学毕业者入焉,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立增多,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学习年数以五年为限。”⑦“设高等学堂,令普通中学堂毕业愿求深造者入焉;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以各学皆有专长为成效。三年毕业。”⑧“设大学堂,令高等学堂毕业者入焉;并于此学堂内设通儒院(外国名大学院,即设在大学堂内)令大学堂毕业者入焉。……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为教授各科学理法,俾将来可施诸实用之所。”⑨清末学制明确了制度化的三级学制体系,确立了大学预(备)科为下联中学堂、上继大学堂的桥梁,全国各级教育遂以此为据,发展起来。1909年,全国中学堂数增至460所,中学生数40468名。不同省份发展差异较大,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份有四川、湖南、直隶、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中学堂数均超过20所,其中,四川省为最,共设立中学堂51所,学生数5828名,偏远及内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贵州、新疆等发展迟缓,如黑龙江、新疆两省,全省只设立一所中学堂,学生数不过百人。⑩同一时期,全国大学预科(时称高等学堂)亦开始起步,至1909年,全国18个省设立了24所高等学堂,学生数4127名,其中京师、江苏、陕西、河南四省不只设立了一所。???学制颁行后,全国范围内中学堂、高等学堂数量均有增长,然而,“学堂名目,虽有等级之可分,学生程度,几无高下之可别。”#p#分页标题#e#
首先,“已有渐入专门之意”的高等学堂在课程设置上与中学堂并无明显差异。通过对比高等学堂与中学堂的科目表,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科目设置基本相同,作为大学预科的高等学堂,并没有突出“预”的科目设置,即大学专业教育,而是更侧重于中学普通基础科目的学习,在对应不同大学科别的科目选择上略有调整。其次,高等学堂实际办学程度并未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准。前文提到,高等学堂的开设原为一时权宜之计,可因当时教育实在不敷其用,为此,高等学堂内仍有变通考选之法,如因中学堂数有限,合格中学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只得招考未经中学堂毕业之学生;因生源不合格,已为大学预科的高等学堂只得再设预科,当时不少高等学堂设立正斋、备斋或正班、备班等,就是在高等学堂内再分设预科、正科。此一做法虽可暂缓高等学堂生源不足、教育程度不合格的困境,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若放任此法,“下级学堂永无毕业之人,越级躐升高等课程更多迁就之初,英敏子弟无由深造,普通教育无由振兴,贻误后生,妨碍学务。”???不仅不利于中学堂、高等学堂的各自发展,而且促使各级学校形成前后接续、逐级递升的联系的动力也不复存在。1907年,学部在对直隶高等学堂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其教科程度太浅,且授课迟缓,大约一年可授毕之课,往往有延至备期而未已。……推原成绩不佳之故,一由于教员未尽合程度,一缘学生无普通学之素养,而管理员又履经易人,致有此现象。”???并据此建议将四年本科学生改为预科毕业生,自第二年再入本科,并重定教科目,加深程度。此种情况并非一例,1908年5月9日,新疆巡抚联魁上奏,称新疆省城高等学堂教科程度低,人数亦少,“类于中学堂,应即改为中学堂。”
中学历史教师队伍构建课程改革论文
1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改革的深入进行,给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有以下一些特征:
1.1教材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我国高级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这项标准,一些出版社也相应编制出了新的教材,比如人教版就推出了必修和选修的教材,供相关学校选用。这种新编出来的教材,不再单纯采用以往的以朝代更替来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按照一些章节单元的结构重新构建了教材体系,这种做法就有助于学生告别对于历史阶段的分裂式理解方式,形成大一统、整体化、全球化的历史观,慢慢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
1.2内容更为详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出版的教材,内容更加详实,突破了以往过于重视叙述革命、起义、和运动等内容的做法,更多的设计到人类世界古往今来的科技、文化、艺术、哲学、宗教成果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向学生传播更多的人类知识。当然,新教材对于一些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比如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也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以保持鲜明的立场,向学生输送正确的价值取向。
2新教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育职能实施主体,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引路人,作为教育前线的教师应仔细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只有这样日常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2.1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启迪教育。高中阶段历史学科分为选修和必修两大部分,必修部分是学生未分科之前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部分是分科后文科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高中学生要进行会考和高考两大考试,教师和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教育,历史课程中侧重于让学生背诵大量史料内容,提高卷面分数。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调整后的教材涉及到纵贯古今,横揽中外,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活制度,军事战争,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这样学生如果单凭背诵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变革就需要教师革新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启迪教育,鼓励学生涉猎大量知识,引导他们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智能与智力因素并重改革目标。
“大美育”观下高中美育建设实践思考
摘要:“大美育”是具有综合性、包容性和发展性的美育概念,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人生幸福奠基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在如何开启惠及全体学生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美育新局面,从环境育人、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等方面积极开展实践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关键词:“大美育”;普通高中;美育建设;实践研究
“大美育”的概念是从传统“美育”认知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既往狭义的认知中,美育专指“艺术教育”。随着时代发展:“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摘自《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可见新时代下学校“美育”已不仅是艺术教育、技能教育的代名词,而是综合多种学科、多种理念、多种方式的,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人生幸福奠基的“大美育”。“大”在这里特指新时代“美育”的综合性、包容性和发展性。对于一所普通高中如何开启惠及全体学生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美育新局面,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积极开展实践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一、环境育人,注重沉浸式体验
古人云:“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当踏进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校园的那一刻,即是一次与“美”的相遇。走进学校大门,穿过宽阔的广场,一颗巨大的地球雕塑赫然映入眼帘,不远处的天鹅湖里传来阵阵鸟鸣。蓝天白云,树影婆娑,微风吹过,这里的每一天悠扬而唯美,就像是时光镌刻在郑州东区的一颗明珠。学校秉持“艺术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艺术”的艺术观念,注重艺术氛围的营造,通过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环境,烘托一种清新、优雅的文化气息及氛围。美在自然流露,还在精心营造。学校的每一面墙通过创意绘画、校园摄影、传统文化输出等形式,变得活灵活现,丰富多彩,和“美”随处对话。转角处,楼梯下一个个温馨的“读书吧”与“书香”相遇。在学生食堂,学校特别设立了“绿色”和“红色”通道,绿色为“光盘”通道(不剩饭),红色则反之,着力在细节处培养学生养成中华民族传统的“节约”美德;在用餐区域,每一桌隔离栏上都印上了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金句,提醒学生珍惜当下,自强不息。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将“以美育人”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狭义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营造不同场景,打造一个个幽兰之所,将传统道德之美与日常生活环境相结合,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美”、触手可及的“美”,赋予了美育更高层次的理解。
二、课程育人,注重传统艺术传承
美育的核心理念在于育人,育人的方法有很多种,对于普通高中学校来说最重要的途径还是艺术课程育人。学校在开展美育课程方面,致力于人人参与,共同创造。除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开足音乐、美术等相关艺术课程外,还积极鼓励教师主动开发学生喜欢的艺术校本课程,如中华古韵———剪刻纸、舞蹈、啦啦操、书法、民乐欣赏、看电影学地理等多门艺术类、综合类校本课程。同时,为了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结合校本课程设置了舞蹈、健美操、瑜伽、剪纸、电影欣赏等多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社团。尤其是学校的剪艺课程成为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美育成果的一张名片。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作为教育者,有责任让传统艺术再次回归到我们的视野和生活中,将其介绍给新时代的中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建立民族自信心。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的剪艺项目课程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三个实施层次:第一层次为全校普及性学习。即将剪艺课程纳入正常课表中,保证在校的每一名学生通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可以了解、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学会制作一些基本的剪纸作品,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层次为社团深入化学习。随着剪纸课程的全面普及,学校面对有深入学习剪艺项目意向的学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提高剪艺项目的难度,学习剪艺作品的开发和创作。如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现代剪纸艺术进行创作,利用纸材特性,结合其他材料进行书签、贺卡的半立体制作等,将艺术进行生活化创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制作热情。与此同时,学校还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教师剪艺社团”,许多不同学科的教师通过社团学习,不仅掌握了一门艺术,而且他们也成为学校全面开展剪艺项目的有力后盾。第三层次为科技创新性学习。总书记说过,要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当传统遇上现代,技术遇上科技,我们应该如何在继承优秀的同时将其与现实与科技相融合,甚至将其实用价值最大化?学校结合创客教育,将新材料、新技术融入剪纸教学中。剪纸不再是仅供欣赏,寄托作者美好愿望的平面纸质作品,还可以是色彩丰富的书签、杯垫,甚至是融合现代技术的激光雕刻、徽章……将现代技术运用至传统艺术的制作,丰富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路径
【摘要】目前,教育部将集团化办学摆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高度,并正式纳入2017年重点工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提出,推进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可以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是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的重要手段。龙岗区探索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径,先后成立龙岗幼儿教育集团、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致力于构建“三位一体”的集团改革路径,为区域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了样本。
【关键词】东进;优质均衡;集团化办学
作为民生支点,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基础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之必然趋势。伴随着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需求和政策导向,集团化办学逐渐从民办教育领域,扩展到公共教育领域,成为创新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梳理集团化办学模式,对于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近两年,集团化办学成为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举措与路径。龙岗幼儿教育集团、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先后成立,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以集团组织架构为轴,聚焦创新管理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培养人才队伍三大支点,优化资源整合,致力于构建“三位一体”的集团改革路径,充分发挥集团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探索集团化办学样本的背景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集团(EducationGroup)这种组织机构在一些私立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90年代以后,一些早期建立的教育集团获得巨大的发展,公立学校开始被纳入教育集团的发展轨道,并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效益。近年来,在国内,集团化办学逐渐受到全国各地区,特别是受到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发达地区的青睐。就深圳而言,已有红岭中学教育集团、罗湖外国语学校集团、南山实验教育集团等十几个教育集团的成立。龙岗作为深圳东进战略的核心区、主战场,推进集团化办学是集聚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龙岗教育高位均衡、全面优质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龙岗教育由“人人有学上”转向“人人上好学”的关键步骤。2016年3月,龙岗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深圳市龙岗区2016年改革计划》,并将“优质集群化发展改革”列入2017年区政府主要工作。之后,《龙岗区优质学校集群化发展试点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顺利出台。《方案》是推进教育年度改革的实施路线图,也是立足龙岗教育发展的新纲领。它提出紧扣教育“优质”发展内在规律,通过“高端优质、均衡优质、特色优质”的路径深化教育改革。特别在高端优质发展上,紧抓“东进”契机,发挥新发优势、后发优势,加快实现高端教育要素扩容、集聚,创新办学机制体制,激发办学活力,在更大更广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明确依托深圳国际大学园“智核”的国际视野、创新体制、开放办学、前沿学科等独特优势,试点推进以龙头学校为代表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探索深圳东部教育中心发展的新路径。
二、集团化办学的“龙岗实践”
远有北京、上海为标杆,近有福田、南山、宝安为参考,如何结合龙岗实践,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有地域属性的教育集团化发展“龙岗模式”是龙岗教育必须探讨的问题。龙岗创新教育集团发展模式,导入现代管理机制,坚持公办民办双轮驱动,均衡化优质化齐头并进两大发展路径。新校老校并举、龙头校薄弱校同步,即探索“龙头校+在办校”“龙头校+新办校”“龙头校+民办校”三种组合式办学路径,推进集团“紧密型、联盟型”等多样化办学试点,打造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促进区域均衡优质发展的新思路。具体而言,是以龙城高级中学为龙头,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以集团组织架构为轴,聚焦创新管理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培养人才队伍三大支点,优化资源整合,致力于构建“三位一体”的集团改革路径,进一步加快促进集团各校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发挥龙高集团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全面服务龙岗产业升级转型和重点片区发展。作为龙头校的龙城高级中学,前身为创建于1995年的龙城中学,2002年高中部改为龙城高级中学,目前已是深圳市面积最大、环境最好、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高中,更跻身全市首批广东省示范性高中之列。近年来,龙城高级中学秉持“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龙城精神,在实践中解决教育问题,在研究中把握教育规律,在管理、教学与课程体系领域,实现创新发展,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以“项目化管理”板块重新定义学校行政执行力,打通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以协同式教学打造“师生共同体”,形成科组协同、班科协同,步调一致的“集团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综合育人能力;以创新综合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打通多语种、国际化教学的一贯制课程体系,形成完整的育人链。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创建初期初步规模为294个班,规模约12500个学位,由龙城高级中学、龙城初级中学、龙城小学、龙高集团东兴外国语学校(2017年开学)、龙高集团宝龙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暂定名,2018年开学)、龙岗建文外国语学校(民办学校)联合组成。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办学层次,搭建“一本部五校区”的集团化办学新格局,是龙岗区首个涵盖小学到高中全学段,集公民办于一体的教育集团。未来,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固化模式,站在更高的视角,发挥出每一所学校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