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学论文范例

知识教学论文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1

初中物理力学主要包括了力、密度与浮力、压强等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应当与现实生活的现象联系起来,这往往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经典的小故事或者教学案例来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下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想到了如何在不损坏国王王冠的情况下检测出王冠是不是纯金的.教师在讲这个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想阿基米德是用的什么方法,再在课堂上讲解浮力的知识,将其中的原理在知识中呈现.这不仅能够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一定的空间,学生在经历了积极的思考后也会更容易明白阿基米德是怎么做到的.在力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学导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够为知识教学提供好的氛围,并且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会.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力学知识的学习中,知识应用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加透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模式十分陈旧,往往只是单一地引出知识,然后和学生就相关问题展开剖析,学生的参与非常局限,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也不高.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所改善的地方,教师要透过启发式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在雪地中行走的时候很容易陷入雪中,但是很宽的滑雪板在雪地上为什么可以自由滑行而不会陷进雪中呢?还有,我们可以实验一下,用自己的大拇指和中指夹住圆珠笔的两端,细细感受一下,两个手指的感受其实是不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猜想,就会考虑到受力面积,从而将课堂教学的重心引入压强的学习中.这种透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是物理教学中很值得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也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重视力学演示实验

在力学知识的学习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演示实验的呈现,这将会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力学知识如果单纯地以口头讲述的形式进行阐述,学生不仅在理解上十分浅显,对于重点的领会也会较为缺乏.实验教学能够弥补这种缺陷.透过实验过程,不仅能够直观地将一些物理学现象呈现给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也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设计这一个实验:把一块橡皮泥丢入水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怎样才能让橡皮不下沉.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和动手,有些学生会把橡皮泥放在木板上,有的学生会把橡皮泥捏成片状或者豌豆状让它不下沉.学生在动手的时候,其实就是把浮力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运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此外,对于一些不方便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来实现实验的演示.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需要做一个托里拆利实验,其中需要运用到水银,但是水银是有毒的,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整个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大气压强的值是如何得到的.力学部分知识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力学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很多核心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2

在教学音乐知识之前,先教唱含有要教学的音乐知识的歌曲。教唱到音乐记号或符号时,暂时不告诉学生这些记号或符号的名称,而是先强调它的作用,并夸张它的作用。

如在教学强、弱、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时,先出示课前书写在小黑板上的曲谱,请同学们视唱;然后有老师教唱,教唱到力度记号时先稍夸张。教唱后老师问:“为什么要把第xx小节唱的那么强(弱)”了呢?或问:“为什么要把第xx小节到第xx小节唱的渐渐地强(弱)了呢?”同学们很快回答:“因为音符上有了一个记号。”这时老师随即用彩色粉笔板书各种力度记号,同时告诉同学各种记号的名称,并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到记有力度记号的歌曲视唱,在视唱中反复体会其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力度记号的名称,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它的作用。

二、在实践中进行教学

音乐知识教学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时,除了教师必备的讲解和学生必须的阅读课本外,许多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获取。如教学有关打击乐器时,先请同学按老师所教的简单节奏给一段旋律配上伴奏,老师弹琴同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老师抓住机遇,讲述要教的打击乐的名称、性能、作用以及演奏方法等知识。这样,同学们通过实践学习知识,就会对所学音乐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三、编故事进行教学

根据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学时把音乐知识编成故事给学生听,利于学生记忆,如在教学升记号时编这样一个小故事:“在音乐王国里,有两个亲兄弟,七个音符兄弟谁想升高一般,谁想降低一半,他们都会积极去帮助。”“你们知道这兄弟俩是谁吗?”同学们都急着想知道。这时老师板书“#”“b”符号,告诉学生“#”是升记号,“b”是降记号。同学们还要问怎么帮“七个音符兄弟”,老师再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带有升降记号的练习曲视唱,在视唱中体会和掌握升降号的作用。

四、总结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3

1.巧用诗词。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人为自然地理环境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篇,例如描写天气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日出一点红,不雨便是风”;描写山峰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江河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这些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融入了人类的思想情感,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把诗歌带到地理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观念。

2.善用对联、顺口溜进行知识总结。

地理复习课往往枯燥乏味,学生会觉得自己学过了而不愿意听,针对这种课堂现象,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用地理知识编顺口溜、对联。例如,教师出上联“地球自转才有昼夜变化”,学生对下联“地球公转方具四季更迭”。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这样不仅可以让地理课堂生动有趣,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知识统一起来。

3.融入情感,让语言更具感染力。

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名演员,一名成功的演员就要用他的演技把观众带入他的剧情里,使得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而演技的好坏与演员的情绪、情感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饱满的情感,使语言更具感染力,使课堂气氛时而神秘、时而欢快,把学生带入课堂的情境里。

二、讲述中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地理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把一些地理知识用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转化成一个个地理小故事,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领悟其中的地理知识。在重点知识上添加一些浓厚的色彩去讲述,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内容记忆深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想。例如,七年级的“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课,教师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古人观天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两人为了争夺天下发生了争斗,这两个人分别叫共工和颛顼。由于共工兵力不足、战术不精、轻狂大意,最后失败了,于是他一气之下跑到了大地的西北角,仰天咆哮,撞倒了那里的不周山。不周山原是八根擎天柱之一,撞倒之后,西北方的天就塌了,东南方的地也陷了下去。于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滑向西北方,地上的流水泥沙都流向了东南方。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但却生动地反映出当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成因不能理解时,就会借助想象来推测天地的结构。天地成何形状,大小如何,与日月星辰有什么关系?从春秋战国开始,一些哲学家、天文学家甚至梁武帝、朱元璋等一些帝王也参与到这些问题的争论中。随着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天文学在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于是就有了盖天说、浑天说等假说。”

三、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把生活迁移到地理课堂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源于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亲身经验,同时,他们也希望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之中。教师在讲述地理知识时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充分体现地理课堂的价值。例如,在讲“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时,就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出发,降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降水随季节而变化也是学生有目共睹的。而在学习“地图”时,就可以把地理课堂迁移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地图对其以后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再也不会因为不分东南西北而找不到路,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四、讲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身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单一使用讲述法会使学生陷入被动、机械的学习中,所以在使用讲述法的同时要配合其他教学方法。任正霖、刘子琦在《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接受不同教学方法的兴趣比较分析》中根据得分率计算统计表明:深受学生喜爱的四种教学方法分别为:“图片、视频教学”“地理演示与实验”“实地调查、观测”“采用地理模型教学”。由此可知,中学生喜欢较为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方法。对于抽象的地理事物,教师在讲述的同时可通过图片、动画、演示、实地调查等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配合讲述法,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建构和理解,揭示地理事物的一般规律。如“大洲与大洋”一课,讲解大洲、大洋、陆地、岛屿、半岛、海峡等概念时,就可以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

五、结语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4

1.1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高校的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差主要是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在高校的地理教学中老师更加倚重书本,讲课也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将课堂限制在了教室这一特定场所,学校也没有安排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学到知识根本没有拿到实践中检验,其实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只是停留在课本是不能完全掌握的,比如:在地理教学中讲述岩石的类型,书本上自然是对各种岩石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但是学生没有进行课外实践,对岩石的认识肯定不是很清晰,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也许不能根据课本辨认岩石种类。对水文环境的考察,没有经过实践,掌握各种水质的数据,也不能简单的根据书本知识判断当地的水文环境。

1.2老师教学中没有将地理和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

地理是一门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科目,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在大学教学中,老师只是将知识按照书本内容转述给学生,没有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对某一地理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要是教学中没有将其和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自然不知道如何应用。所以高校老师没有将地理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是导致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差的重要因素。

2.高校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地理知识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高校的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以后更好的用地理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时,主要是从加强学生的实践和提高老师讲课紧密联系生活两方面实现的。

2.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树立实践意识,引导动手动脑。实践意识是诱发实践的动机,在高校的地理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把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相关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实践的动机。在诱发学生实践动机之后,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动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自己的不足,现在的地理教学中各种仪器、标本都比较齐全,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2)模拟实践,探索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手中的教具进行试验模拟,让学生通过试验模拟提升学习兴趣,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知识。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地理模型进行模拟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例如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星系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加深印象,掌握各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高校的地理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室中,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作为另一个教育平台,让学生更多地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更好的帮助学生加强地理知识应用。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老师主要是以教室为场所,单纯的讲解书本知识,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进行课外实践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适当的课外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主要从实际出发。

2.2改变地理老师教学方式的策略

(1)由生活现象引入地理知识。地理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很多的生活现象都可以通过地理知识进行解释,但是高校老师在地理教学中没有很好地结合生活,造成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差。一般地理书本上的内容都是比较宽泛的,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比如在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知识时,可以从房屋的采光出发,让学生掌握这一原理,在以后买房时要选择四季光线充足的房屋。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尽量联系学校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更加熟悉。(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学的知识面较广,包含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在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老师要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很多的信息转化为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网络,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在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3.结语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5

目前,很多教师在艺术生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沿用普通文化类学生的授课模式———以考点、节为单元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分析每一个知识点。这对普通文化类学生来说无可非议,因为他们学习文化科目的时间长,可以在弄明白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整合重组,建构比较完备的知识结构框架。但对艺术生来说却不切实际,因为艺术生用在文化科目上的学习时间非常少,高三的艺术生用于文化备考的时间只有不到三个月。按照这种模式能够将知识点讲完就已经非常不错,根本没有时间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结构图式。学生掌握的多是知识片段,没有建立起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因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低,这也是艺术生每次考试综合题得分非常低的真正原因。鉴于艺术生的这种特殊情况,教学中可尝试以章为单元组织地理教学,抓住每一章的核心知识,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框架图。因为地理高考不是对纯粹知识点的考查,而是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及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章为单元开展教学,学生不会受细枝末节类知识的干扰,不仅能有效把握每一章的核心知识,还能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地球上的大气”一章,可根据如下知识结构图式开展地理教学。

二、重组课堂教学形式,强化学生“知识提取”技能

1.以提问挖掘知识

不少教师认为艺术生底子薄、基础差,应将知识讲“细”、讲“透”,认为只有这样,自己的课堂教学才算是圆满完成。但每次考试下来,学生的成绩却不甚理想。教师讲述得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需由学生自己去体会、思考、研究。况且艺术生本身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团队合作和交际能力较强。“静态化”的讲授式教学不适合艺术生这一群体。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因此,增强学生“知识提取”的技能应围绕问题开展教学,以问题挖掘知识。以问题挖掘知识,就要研习提问的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地球上的水”一章内容时,有位学生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结果引来全体学生的“群愤”,大家都积极寻找问题,然后把问题抛向那位学生,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当然,学生提问会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与做上课的“旁观者”相比,其收获更大,况且教师还可通过追问的方式帮助他们进一步挖掘相关知识,从而丰富其对问题的认识。

2.以评题凝炼知识

“重评讲轻评题”,这是绝大多数教师的通病。“评”往往评的是学生的答题情况,“讲”往往讲的是试题中涉及到的考点,这是一个发现学生知识缺漏、书写规范以及用语是否专业的过程。这个工作当然不能忽视,但从地理高考能力的要求出发,单凭讲远远不够,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评题。所谓“评题”,简而言之就是对试题的评价。对于高中艺术生而言,评题不要求学生评价试题的完整性、科学性、创新性和规范性,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评题把握试题的设问方式和类型、试题的命制意图、试题的考核目标,从而提升学生根据命题意图、设问方式和考核目标积累相关材料,凝炼相关知识的能力。在对艺术生的多次测试中,发现很多试题难度并不大,预测学生能够解答,但结果却往往出人意料,而且得分率还非常低。以2014年佛山一模41题第5问为例,题目是“为了提高呼包鄂城市群的竞争力,请提出合理的建议”。此为对策措施类问题,落脚点为提出合理的建议,命题意图是要求学生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但很多学生却从“工业竞争力”提升的角度进行回答,从而出现大量“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类的答案。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通过评题,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命题意图、命题特点、设问方式的把握以及凝炼相关知识进行作答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新情境、新材料的敏感度和关注度,降低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新材料时的紧张感。

3.以合作学习完善知识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6

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量表,主要调查了郑州、洛阳、三门峡、平顶山等市的1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其中,省属学校4所,市属学校3所,县职教中心3所。共发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00份,回收率91%。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设定1至5分,得分越高,代表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指标测定效果越佳。经过对调查问卷分层随机抽样,运用SPSS17.0剔除缺失值、变异值等非正常数据外,针对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取较为显著的影响因子,通过类平均法,采用皮尔逊相关对数据资料进行聚类分析,一共归纳出教学素养、教学艺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4个影响因子。

二、模型构建及修正

从CFA模型角度出发,本文构建中职教育专业课教师能力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经过对问卷数据信度、效度检验,KMO值大于0.8,巴特利统计值显著(sig=0.000),该模型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观察指标相关系数矩阵的整理,运用Amos17.0软件对模型进行测量、识别、修正。本文最终得出中职教育专业课教师能力教学验证性因素分析标准化估计模型。化估计值模型(注:通常情况下,通过AMOS统计分析软件,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显示的估计参数等指标,是不显示小数点前“0”的,这是软件默认的。比如,图中的“.67”=0.67。)该模型变量总共27个,观测变量12个,潜在变量15个,内因变量12个,外因变量15个,模型自由度df=46,卡方值降低为38.261,显著性概率值P=0.784>0.05,接收虚无假设,表示本文问卷数据所导出的方差协方差S矩阵与假设模型导出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相等的假设获得支持。GFI值=0.968>0.900,RMSEA值=0.000<0.050,AGFI值=0.945>0.900,表示该模型的整体适配情况良好,本文所构建的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适配。

三、影响因子分析及讨论

本文构建的模型,经修正后进行标准估计。标准化回归系数,在CFA模型中,也称为因素负荷量,代表观测变量对潜在变量的解释程度。该值介于0.05至0.95之间,表示模型的适配度良好。其值越大,表示潜在变量能被观测指标解释能力越强,指标变量能够更有效地解释潜在变量的具体含义。在以问卷和量表作为主要工具的基础上,笔者收集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相关资料,拟构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通过AOMS1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整体拟合指数较为显著,得出影响四个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和各路径的因子载荷。其中,作为被试对象的教学素养,观测指标变量个人素养、教学行态、教育知识对教学素养的因素载荷分别为0.807、0.847、0.818,影响较为显著。教学行态特征在其他观测指标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标准差,教学素养增加0.847个标准差,其影响程度大于其他两个观测指标,是教学素养的第一影响因子。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师作为中职学生最直接的行为导师,其职业设计、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学行态很容易被模仿,具备较强的影响范式。相对于个人素养和教育知识指标,教学形态指标的得分最高,对教学素养的解释力度更大。在不断加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个人素养,深化教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应重视教师教育形态的影响,树立教师良好的师表形象,以身传教,以德育人。在潜在变量教学艺术的观测指标中,情感沟通、教学魅力和教学机智的结构系数分别为0.670、0709、0.678,存在中等强度关联。其中,教学魅力特征的影响更为显著。笔者认为,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中,专业课教师的人格、气质、性格、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教学魅力,更容易引起学生心理共鸣。乌申斯基关于“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影响性格”的论断,精辟地点出教师魅力的影响。具备较高教学魅力的教师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效率,学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课堂效能感和成就感。无障碍的情感沟通,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都有助于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提升,有利于塑造中职学生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形成浓厚的教学互动的良性循环。影响专业能力4个观测指标中,实训组织对专业能力的直接效应为0.870,对专业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效应高于教学评价、教学实施和教学设计。本文认为,中职学生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能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教学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是中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制度保障。实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前景。实训组织指标得分较高,与蒙福特针对低动机和低能力的学生能够从持续时间长的培训中获益较大的论断相一致。

四、结语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7

1.评价目的定位不准确,削弱评价的效度

许多高校将教师教学评价纳入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但是多采用的是奖惩性评价,它是终结性的面向过去的评价,强调的是激励和约束,忽视了教师的自我诊断、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其评价目的是为了控制、奖励和惩处,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晋升、加薪或绩效工资等挂钩。同时,只触动少数优秀教师和不合格教师,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走过场”,存在“只奖不惩”、“奖多惩少”的普遍现象,势必会引起教师的疑虑、掩饰、戒备,甚至是心理上的抵制或是态度上的不屑,不能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效用。

2.评价主体不能有效结合,降低评价的信度

有的院校采用多元主体评价,但是评价结果的权重分配没有科学依据。目前高校的教师评价主体多是单一化的,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各有优缺点。不科学的权重、单一的评价主体都降低了评价结果的信度。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对象,从理论上说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优劣最有发言权,应该是客观的、准确的。但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性活动,受学生自身知识、认知、情感、利益(课程考核分数)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评教不可避免的使得评价的结果存在偏颇。专家具有丰富的经验,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权威性。但是,专家的评价往往是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对教师有限次数的教学观察进行评价,其评价就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同行通过相互听课的方式对被评价者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内容深入、专业性强,评价结果往往能揭示本质,但是,同行评价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3.评价方法与标准不科学,有失评价的公平性

高校教师评价采用定性评价的现象比较普遍,定性评价使用较少。评价指标一般是容易、可以量化的显性指标,如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数,那些不好量化的隐性指标如教学质量和效果表述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同时,评价标准一刀切,不注重不同层次(新入职、一般、资深)、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差异性。用一把尺子衡量新入职的教师和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显然是不公平的。

4.评价体系无高职特色,有失评价的科学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以能力为中心”,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又要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对其教学评价应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将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评价。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普通高校没有差别,多是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5.评价效用未充分发挥,削弱评价的价值

教师评价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更多注重的是评价分数和相关利益,评价结果只是作为管理部门对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晋升等的依据,偏离了评价的初衷。而且,评价结果不反馈或不能及时、全面反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改进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对策

1.树立全新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多重功能

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只是一种管理教师的手段,强调为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对教师进行留任、职称评聘与奖惩提供依据,评价结果没有得到合理使用,评价效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些高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规划。树立发展的观念,建立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面向未来的评价,是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强调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帮助,教师参与评价过程,评价双方通过沟通和交流,对教师教学进行诊断,确定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措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发展性教师评价并不是对奖惩性教师评价的完全否定,而是针对奖惩评价的弊端对其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以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优化绩效评价,在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无法取消的情况下,应该研究如何将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奖惩挂钩。

高校进行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重的。其一是以评促进。通过评价查摆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整改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其二是以评促改。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新教学模式。其三是评优推优促优。通过评价树标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其四是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管理部门对教师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奖惩的依据。本课题组认为,教学评价必须是既能保持教师的绩效压力,又能激发对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在促进专业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同时,发挥教学评价的多重功能。因此,教学评价既不能只关注奖惩,也不能只关注发展,应该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相互补充,真正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推动教学改革和改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多主体参与,提高教学评价的信度

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认知和层次来选定评价内容,科学设定评价权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参与主体应该多元化,学生、同行、专家、领导、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但在评价指标、观测点上有所侧重。教学态度、教学成长、教学效果由学生和领导评价,专业水平、教学内容主要由同行评价,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创新主要由专家评价;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主要由领导和企业评价。同时,科学合理赋予不同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权重,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权重的分配是个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科学设计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评价的公正性

如何设计评价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其一,在评价方式上,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优势互补,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其二,在评价指标上,针对新入职教师、中青年教师、年长教师需有不同的标准。其三,对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课程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基础课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传输,而专业课和专业实习实训课以技能为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其评价标准和观测点应有区别。其四,在评价指标如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方面,不仅要看教师怎么“教”,更多的要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说“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其五,在评价体系上需体现高职特色。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必须有企业参与,评价指标需体现实践指导能力方面的考量等。

4.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有效控制

知识教学论文范文8

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使学生成为了学习机器,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应付习题和考试,可以说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个被动接受者。而将时政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中,也就将发生在身边的时事热点和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主动地从听到的、看到的政治现象中把握课堂讲解的内容,并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深入地理解政治现象。与此同时,新课改也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想恰当地把时事政治与政治课本有机结合,教师必须丰富备课内容,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随时关注和了解热点时事,建立自己的时事政治库,丰富政治知识,提高政治专业水平。教师可以在一堂课开始的五分钟说出一件政治时事或者一个政治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先说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充分联系发生在身边的相关政治现象,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解“收入分配”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统计父母或其他亲人的月收入、年收入和平均收入,比较不同职业和劳动强度下收入的差异,从而引出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并且在全班同学的讨论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原本单调的政治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能动性。

二、讨论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时事政治信息,但大多数都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作为一名新课改环境下的政治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探索需求和求知欲望,将近期发生的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引入政治课堂中,对大家普遍关注的时事政治进行讲解和分析,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深刻理解内涵的基础上激发继续探索学习的兴趣。比如北京APEC会议召开期间,很多学生都会关注大国领导人之间的会晤,而很少有人会深入了解各国的外交政策,教师就可以在政治课堂上引入这一话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畅所欲言描述国家主席同志和不同国家领导人会晤时的情景,进而通过引导和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我国和其他世界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再比如讲解“对外贸易”一课时,由于话题比较宽泛和不贴近生活,生硬的讲解往往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方式介绍在中国举办的南亚博览会、深交会等贸易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贸易活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层层递进地引入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学习的过程也会充满乐趣。

三、创造政治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高中政治课本理论较多,内容相对滞后,传统的教学又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面,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严重不符。将时事政治引入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不同的政治情景和设置相关的政治问题,将学生分成各个讨论小组,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形式,尤其政治课堂更要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和老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政治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主动思维的能力。比如讲解“中国领土主权”一课时,教师可以将“钓鱼岛事件”引入其中,让学生提前上网搜集有关钓鱼岛事件的素材和评论文章,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课堂上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讨论面对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的问题上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最后可以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演讲,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