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专业范例

知识管理专业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转型;知识管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已然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企业而言,亟需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推动业务增长,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开始数字化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企业的IT技术逐渐完善,依靠数据的业务越来越多,为充分利用组织内现有信息和专业知识,知识管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行业领军企业已开展了多年的知识管理工作,但不少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仍不完善。目前少有文献通过科学知识管理框架来研究知识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改进路径。对此,本文基于欧洲知识管理框架,重视新环境下知识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提升路径。

1知识管理定义与框架

知识管理是指组织收集、管理和共享员工知识资本的过程,旨在使组织通过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知识来获取成功。自知识管理出现以来,学者们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出发提出了大量的知识管理框架,其中典型的有欧洲知识管理标准框架,该框架分为三层,其核心层为商务流程或商务聚焦,表明一切知识管理过程都围绕着以增值为目的的商务流程进行。中间层为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识别、知识生成、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一层为知识能力层,以确保知识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包括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与组织知识管理能力,其中组织知识管理能力包括组织愿景、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知识评估、组织文化、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该层也可以理解为影响组织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1]。

2大数据时代知识管理困境

面对更多对象参与的物联网的兴起,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道德与组织困境。基于欧洲知识管理框架,分别从知识管理过程与组织知识管理能力两方面分析企业遇到的知识管理挑战。

2.1知识管理过程面临的挑战

2.1.1知识识别面临挑战

在全球数字化的格局下,知识管理中可用信息的来源、数量和类型都在增加,导致企业对相关知识背景以及专家知识的需求增加,此外也使得企业面临信息不准确的风险增大,亟需找到可以判断信息可信赖性的方法。

2.1.2知识生成面临挑战

一个组织需要不断地生成并吸收新知识来成长,Cohen和Levinthal在1990年引入了“吸收能力”一词,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组织中吸收能力是组织定位、学习和利用新知识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但是当生成的新知识进入组织时,可能会与现有的知识产生冲突,组织面临新的挑战便是如何处理该冲突。这也就更加突出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只有专家才能有效地指导知识吸收。

2.1.3知识存储面临挑战

由于新技术与云计算的融合、数据来源的丰富,在知识收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使得原有的知识存储系统不再适用。

2.1.4知识应用面临挑战

当下知识管理更加侧重于激励创新,而不仅局限于增量学习[2]。这种将知识转移到适当行动的能力是从知识管理中获得价值的关键成功因素。一些证据表明,技术在知识吸收能力中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3]。

2.1.5知识共享面临挑战

互联网帮助日益国际化的组织突破距离和时间带来的障碍,但知识共享的便捷会加剧知识安全风险。此外,知识共享的普遍性给知识流通性与质量带来了变化,使得组织逐渐失去知识收集核心的基础控制。

2.2组织知识管理能力面临的挑战

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会影响到组织各个方面。此外依前述所知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内容已与传统不同,对于组织而言,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关系发生了改变[4],这给知识管理带来了更多挑战。

2.2.1组织结构面临挑战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趋势呈现扁平化、团队化等特点,管理多以业务为导向,因此知识管理是否融入并支撑业务,是知识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组织结构调整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其一,知识管理体系容易流于形式。由于知识管理收效周期长,收益不容易被衡量,同时权责利不匹配,导致知识管理体系被架空,未能与管理体系有机结合,使其发挥不了作用。其二,知识管理组织架构与组织发展情况不匹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知识的集成与应用更为复杂,企业应适时调整各个结点的强度,以增加管理体系的韧性,降低风险。最初知识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模式总体可分为三种:集中式、分散式与混合式。但面对更为复杂的形势,组织需要具备根据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知识管理模式的应变能力。

2.2.2员工管理面临挑战

新时代员工管理也与传统不同,一方面员工可以接触到更为广泛的信息,这对员工吸收有用知识造成挑战,同时知识的应用同样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知识管理中来。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共享、普及,任何一位组织成员都可以参与知识管理中来,但是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对内部知识分享过于保守,大多数成员没有权限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这会使得员工参与到知识管理中的积极性减弱,同时削弱了员工们的创造能力。当然过度的公开有价值的知识也会给组织带来风险,这就需要组织把握好限度。

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提升路径

依据欧洲知识管理框架中知识管理能力层,从组织战略、组织文化、组织架构、知识评估、技术水平五个方面探讨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提升路径。

3.1各部门协同合作促进战略落地

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知识管理战略是否能有效地支持和反映整体的组织战略。当知识管理有效时,组织能够更迅速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反映,才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这提高了知识管理战略设定的难度,需要组织通过有效的机制来促进知识管理负责人与组织负责人有效地沟通,合作执行管理事宜。

3.2重视组织知识文化建设

知识管理中很重要的是确保员工愿意参与知识分享,并且通过学习实现业务成果,这就需要改变员工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原本的知识自享改为知识共享,营造组织氛围便成为关键。应当将知识的价值、学习的价值根植于组织文化中,同时营造信任的氛围,将共享视为员工优秀的衡量标准。此外文化环境的构建需要高层领导的积极支持和认可,应将知识管理设置为组织的战略重点,从而引起组织全员的重视。

3.3合理人员配备来完善组织架构

在知识管理过程中,随着收集、分析数据和信息的技术发展,原组织员工与新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协作的需求也在增加。同时有创造力的员工与员工关系管理也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都是有用知识输入的潜在来源。组织应鼓励并要求这些可能是潜在的新兴知识来源的人员或组织积极开展知识管理工作。为保证知识管理工作进展顺利,企业应制定政策、执行原则以及激励机制,使工作开展更规范、明确知识管理地位,并在实施中通过清除员工工作障碍和解决问题来赢得他们的信任,让员工明白知识管理对组织与个人都有利。

3.4技术与人才配合提高知识评估水平

知识评估可能是受互联网发展影响最大的领域。互联网促进了大量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以及普及,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之间的传统鸿沟正在转移,组织需要改进评估分析大量数据的方式,以便他们提取、接受有价值的知识。在数字转型背景下,重要的是要考虑有效且适当地使用数据分析技术。当然能够明确哪些数据、信息是值得被分析更重要,因此知识评估本质上也是知识管理技能,而非纯粹的技术能力。

3.5积极参与探索新技术

通常组织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更多的是人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技术。但在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确实能够为知识管理活动提供更大规模的空间,同时给地理位置分散的组织有效运营的机会,例如具有社交功能的平台,使得讨论、分享、学习变得便捷。因此为了从知识管理中获取最大价值,组织应积极参与探索和使用可以支持知识管理的新平台、新技术。

4结语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2

一、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特点

(一)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较好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也就使得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2016年,我国国内景点的旅游人数已经达到26.41亿人次,相比2015年增长了13.2%。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所以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视,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市场对人员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

在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特点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旅游景点或是旅行社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行业的用人需求。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方向,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产生着重要影响。

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模式现代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忽视。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的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讨论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二)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高职高专教学的首要目标。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可以进入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学习,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另外,企业和学校还可以以订单班的形式进行合作。在“订单班”的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未来发展的需求,指派专门的人员进入校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这种教学的模式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改变以往“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对于学校影响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高职高专院校首先就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进而实现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现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这也就使得其在实践操作教学中存在较多的细节问题。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际的工作体验,让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掌握管理的技巧,进而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职场的需求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加强对校内实训设备的完善

在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实训设备是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为了能够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加强对实训设备的完善,为学生的实践练习提供基础的物质条件。只有具有完善的实训设施,才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训练环境中了解到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才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结语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3

[关键词]“工学交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监控

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身兼双重角色,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应按照学生的标准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在酒店实习实践过程中,则应遵照酒店的规章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工学交替模式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的优势

伴随近年来我国酒店行业的高速发展,酒店现阶段对于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质量服务人才具有较高的需求,然而工学交替的酒店人才培育模式,高度契合了酒店专业人才需求。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通常是进行分段式的教学,学生在学校完成为期一年的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对岗位技能具备充分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入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岗位实习,回到学校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提升课程学习,最后的半年时间用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实现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岗位需求,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有利于培育高质量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一)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院校决定管理专业学生,不仅接受专业化的理论知识教学,还有机会切实参与酒店工作实践,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了解酒店管理的整体运营程序,并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与管理意识,在酒店工作实践中强化自身服务技能。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高职院校通过引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深入企业岗位,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责任感,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不仅为其未来的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还能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合理的统筹,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就业率。

(二)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到相关岗位进行实习,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于缴纳学费或为自己提供生活费,特别是针对贫困学生而言,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三)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在工学交替模式的引导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使其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实践能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有效平台,借助该途径进行顶岗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提前体验社会与工作岗位的机会,获取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工学交替模式是促进学生零距离接触就业岗位的最佳途径,学生在经过顶岗实习后,对于岗位和社会均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体现出更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酒店方面人才引进困难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三方共赢。

二、“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少良好的职业意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工学交替的理财培养模式过程中,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工作岗位。但是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大部分均是一线服务型岗位,要求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与能力。然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工学交替的实习环节,是学生第一次有机会步入社会,对于酒店的工作岗位和环境均缺少充分了解,所以实习过程中通常需要一阶段的试用期。由于工学交替的实习同样是体验真实的工作岗位,所以学生需要跟随酒店管理的工作时间作息,并且上班时间相对较为忙碌、全天站立工作、节假日无休息等。这些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无法深入认知酒店工作性质,自身抱有较高的期望,所以当理想与实际不符时,则会造成较大的心理落差,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转换,真正融入到指定管理工作中。

(二)实习时间上的双方冲突。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安排的实习时间,通常在2~4个月,但是进入工作岗位进行实习,酒店需要对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且学生需要一个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的时间和过程,最少的实习期应维持在6个月左右。然而高职院校所安排的实习时间相对较短,酒店需要浪费较大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对实习学生进行培训,造成了酒店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当前双方在实际时间上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冲突。

(三)实习岗位较为单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采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在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取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最好采取轮岗实习的模式。但是酒店方面对此有所顾虑,由于经营和发展的需要酒店,更加注重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所以为实习生安排的工作岗位通常是固定的,且是酒店基层的工作岗位。酒店所提供的工作岗位通常是进行长时间的重复性工作,例如酒店前台、客房清扫等,学生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不仅身心疲惫,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受挫。主要是由于酒店方面与高职院校定位达成统一意见,所以用人分配过程中,仅仅考虑自身的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并未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危机安排最适合的工作岗位,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不错得到全面有效的锻炼。

三、“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监控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知工学交替模式应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加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力度,促使每个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均能够正确认知工学交替模式的优势和价值。与此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明确毕业前到酒店参与实习工作的重要性,能够提前感受真实的工作岗位与环境,获取丰富的实习实践经验,深入了解工作岗位的整个流程,形成良好的吃苦耐劳与团结合作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日后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均十分重要,所以,必须从思想层面上加大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引导力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其愿意配合整个人才培养流程以及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除此之外,引导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遵循酒店的相关管理制度与考核体系,顺利完成整个顶岗实习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被自身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有精准的定位,结合自身实际能力,避免好高骛远,真正脚踏实地开展工作,才能在实践和实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与服务技能,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等实习质量。

(二)建立长效沟通机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学校与酒店企业方面之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想要促进公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贯彻实施,真正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则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沟通和交流,逐步建立起长效沟通机制。高职院校在选取合作的酒店企业过程中,应提高合作门槛选取,当前在社会和行业内具备良好声誉,且自身具备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的高星级酒店,与这样的酒店企业展开合作,学生才能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真正获取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为了保证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期间校企双方能够针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还应进一步促进双方协同合作,建立起学校与酒店共同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育模式。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进行工学交替模式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基于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争取最佳的工作岗位与薪酬,尽可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体验不同的工作岗位,得到全面的职业技能锻炼。而不是与企业同流合污,拿实习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这样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还会挫败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三)加强学生情商教育。情商指的是个体在情绪、情感、耐受挫折、意志等方面体现出的品质。情商主要包括对自身情绪的正确认知,以及能够妥善调整和处理自身情绪。还包含自我激励,这是帮助个体正确面对生命低谷,整装重新出发,认知他人情绪,则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敏感的感知对方的情绪并与其展开顺利的沟通交流。人际关系管理,指的是对对工作的管理能力以及与人交往能力。作为酒店工作人员情商至关重要,特别是酒店基层的服务人员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较高的情商,这是提高工学交替模式实习质量的重要内容。所以得抓住微笑,在进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酒店的工作理念与服务模式贯穿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在校学习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情商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为人处事与人际交往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优秀毕业生分享实习心得,组织酒店管理的专业人士到校举办讲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责任感、团队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应提前为学生做好酒店工作的铺垫,使其正确认知将要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使其在实习过程中尽快转换职业角色,适应酒店工作岗位与环境,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最大程度上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的监控水平。

(四)引导家长了解实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工学校体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许多学生家长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过早进入酒店工作对学生不利,所以在缺少对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了解的情况下,则持反对意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使其充分认知工学交替模式,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在学生参与酒店实习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家长能够给予鼓励和支持,与学校方面协同促进工学交替模式的贯彻实施,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的监控效果。

(五)完善实习薪酬体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想要提高人才质量和水平,工学交替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手段,所以高职院校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逐步改革创新传统落后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特别是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仍然认为学生实习则归实习单位管理,是一种转让关系,导致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充当了廉价劳动力,并没有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所以必须不断完善薪酬体系,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工学交替的实习,与酒店方面共同协商,改革仅给予学生基础工资的薪酬制度,通过教育层次与薪酬和晋升挂钩的制度体系。学生在工学交替的实习过程中,如果其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均符合正式员工标准,那么酒店方面则应给予奖励的同时,提高实习生的工资水平,特别是在福利待遇上,应与酒店其他员工一致。只有校企双方共同完善薪酬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督促,为实习生成为优秀毕业生创设有利条件,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优质人才,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四、结语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4

(一)实习功能的客观性。

从学生认知规律上看,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理论课程若缺少实践环节的支撑,则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从就业需求看,缺乏实习这一载体,学生的职业精神与伦理、职业技能和素养难以形成。对学校而言,实习更是检验教学质量、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尽管在现实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完全取消实习环节的充分理由。实习功能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实习功能的有限性。

实习的目标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最通用的技能,初步适应企业文化,从而比较顺利地实现“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化,完成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当前有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专家都认为,实习阶段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在毕业前成为一个熟练的员工,企业招之即可顺手使用。这种认识并不切合实际。从宏观看,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妥善处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关系的问题。若以熟练员工作为实习的终极目标,实习时间必然要拉长,通才教育将受到影响,二者此长彼消的关系相当明显。当前,旅游高职教育正面临着“高等性”和“职业性”协调的突出矛盾,以“职业性”取向为特征、强调起航能力的实习环节若占用学时过多,则代表毕业生持久发展能力(或曰远航能力)的“高等性”往往无法通过充足的理论课学时落实。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结论证实了这点。诧异的是,多数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抱怨的并非专业技能,而是感觉毕业生在发展后劲方面与中职生、高中毕业生相差无几。他们普遍希望学校在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上加大力度。

(三)实习功能的指向性。

从逻辑上讲,高职学生在三年学制期内均为学习者身份,通过校内课程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校外实习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遗憾的是,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专业的实践表明,实多已异化为就业:譬如企业来学校大张旗鼓地举行招聘见面会,学生上岗后领取一份还算体面的工资,尽管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还并不承认学生的劳动者身份。学生的“学习者”属性淡化的同时,“劳动者”属性日益彰显,学校与学生的联系松散,教育管理职责难以落实,最终“放羊式”实习盛行全国。其直接的后果是,社会各界开始质疑三年学制存在的合理性。学费按照三年来收取是否经得起正义尺子的检验?正如北大的朱苏力先生所言,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下,非教学管理期间收取的学费变成了法律上的、实实在在的“不当得利”,学校的公益性形象大打折扣。总之,实习环节的教学本质属性意味着学生实习不应以获得报酬为前提,实习仅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探索,其主旨在于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必要的经验。实习环节的这一本质属性还意味着其时长的设置应以技能学习的必要性为限度。超出这一限度的实习将背离我国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亦难以找到法律依据。从内涵的归属指向性看,实习应界定为教学工作的自然延续。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传统实习模式的反思

20世纪90年初起,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一些过去乐意承担批量实习任务、对经营成本和收益不太敏感的旅游企业渐成为真正的自负盈亏、独立面对市场风险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基于理性人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在接受实习生方面态度发生了变化。据权威媒体调查,70%以上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其主要原因有:担心影响正常工作;担心泄漏商业机密;担心增加额外负担;有可能为竞争对手做了嫁衣;担心安全事故;实习生不好管理等。同时,在教育内部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旅游管理学生数量开始大规模增加,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至2013年底,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959所,在校生49.44万人。旅游管理学生的外派实习(尤其是到大、中型旅游企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二是学生的就业方面实现了由计划分配向完全自主择业的转变。这也意味着学校再无法通过行政命令为特定的旅游企业输送急需人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关系发生了变化;三是实施了学费改革。较之以往的无偿方式,学校与购买教育服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亦发生了变化。作为民事主体身份的学校的任何一举措,都必须首先考虑权利义务是否对等的问题;四是学生的就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状态。即在供需机制的制约下,不再强调专业的完全对口。但在上述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高职旅游管理实习模式并未有相应的革新。

(一)实习组织方式的反思。

据我们的调查,在组织方式方面有分散的自主实习和学校指派的集中实习两种模式。前者由学生自己通过应聘、家庭关系介绍等方式与实习单位进行接洽,获得岗位。后者适合于大中型旅游企业的批量式实习,它由学校出面联系外派单位,就实习待遇代表学生进行谈判,并外派随行指导教师。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自主实习是学生个体与单位进行一对一博弈的结果,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双方的意愿。从经济学上看,自愿达成的交易一般属于典型的帕累托改进。故暂抛开学生的“学习者”身份,纯粹就资源配置角度看,这种实习组织方式无疑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其弊端在于: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学校的教师无法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企业很难结合所学理论课程进行系统训练,从而形成岗位必备的核心能力。学校指派实习模式能使学生获得在当地一流旅游企业锻炼的机会,随行教师的指导工作成本较低。可是,由于学生本人不属于企业谈判的直接对象,因而这种实习安排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在某校的实践中,某国有大型旅游公司以整班建制形式一次性接收了实习生40人。然后,按照学生的外貌条件进行了岗位分工,一些面容和体态较好的学生被分配到工作相对轻松的前台接待、检票等岗位,另一些学生则被分配至餐饮等对体力要求较高的部门。未获得期望岗位的学生情绪低落,希望早日结束实习生涯。客观而言,站在企业角度,岗位的安排上让大多数人甚至让是,1/3的人满意,确非易事。学生情绪不稳定,企业要求学校出面维稳。为了省心,多数学校不再组织集中实习,于是自由式实习日渐成风。

(二)实习路径的反思。

笔者在前文论述过,实习的本质是学习而非就业。按照教育心理学家们的定义,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更进一步指出,学习的本质是把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他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已有生活经验的重要意义。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也表明,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效果越好,学习越成功。教育心理学家们要求我们在实习路径设计问题上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交替进行的模式。我们研究了各校公布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发现80%以上的学校实行一次性的连续式实习。即将实习时间集中在第三学年度,或第五学期的后半部分与第六学期。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前置的实践,例如《旅行社运行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缺乏一定生活经验支撑的课程,学生感到枯燥难学。一种与理论课紧密配合、分段择时进行的实习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已经被一些学校的成功实践所证实。

(三)实习时长的反思。

以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宗旨和存在理由的实习到底需要持续多长时间?笔者认为,第一要考虑支付教育成本的家长及学生的意愿。为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时长的设置有3个选项:1年、1个学期、3个月。三个选项的时长均包含在总学时以内。73%以上的家长和毕业生选择3个月。家长希望孩子坐在校园里面多学点知识,人的一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相当有限,但实践锻炼在毕业后有的是机会,即长时间的实习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第二要考虑专业技能形成的难度。旅游行业人士给出的答案是最好不要少于6个月;第三要考虑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我们对旅游管理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高达45%的人有意愿学好本专业知识,但却不要求毕业后能对口就业。对他们而言,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一种储备性的资源即可,并非一定要拿出来用。近年来,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也显示,高达70%的人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无关。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信号,意味着不宜在特定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上消耗过长的时间,因为相当大的群体在支出这部分成本后无法获得期望的收益。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考虑,学校要认真严肃地考虑实习领域的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在学生实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学生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已处于无所收获的状态时,学校应果断终止实习。这是设置实习时长的重要节点。

(四)实习内容的反思。

以《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实习为例,本应包括客房预订、前台接待服务、前厅管理实务、客房卫生服务、客房安全管理、客房劳动管理等多个训练项目。但现实中常常是:甲实习生站了1个月的岗,乙铺了1个月的床……酒店的实习本应是培养学生职业荣耀感、使命感的第一站,事实上却成了学生与旅游职业分道扬镳的节点。他们在实习后对行业大失所望,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由,无视学生通过轮岗提高综合技能的诉求,令其全程在单一操作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抱怨被企业当苦力使时,学校考虑到企业支付了工资报酬,为维护校企合作关系,多数情况下只是派指导教师做一些象征性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重构

基于上述分析,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从平衡学校、学生与企业利益关系出发,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应在以下方面进行革新:

(一)在组织方式上,自主实习与集中实习并行。

这两种实习方式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若学校完全排斥自主实习,意味着寻找实习单位的责任全落在学校身上,学生将很难获得足够的实习机会。若学校废止集中实习制,尽管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会认真进行专业实习,但毕业生在技能方面的统一规格将不复存在。或者说,不符合最低质量标准的“产品”流向社会已在所难免。

(二)在实习路径上,实行螺旋式交替进行式。

建议整个实习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为教师监督下的粗放式的认知实习,分别放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总时长约3个月。认知实习不占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学时,可由学生在家乡附近自行联系酒店、风景区或旅行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习单位,但学校应为实习接收单位设定一个最低的资质。在有资质单位完成的实践,方被认可为有效的实习。指导教师一般不需要临场实地指导,但要通过现代的技术性措施加强过程的监督,保证学生的出勤到位,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提供详实的予以佐证的资料。第三个阶段为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在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为时3个月,可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初,或全部安排在第六学期。此阶段的实习应由教师全程带队指导,严格按照事先拟定的实习计划进行。这一阶段的实习主要让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可选择在2~3家企业依次进行。

(三)在实习时长上,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照顾各方主体的关切。

建议总时长为6个月。为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通才教育的实施,其中3个月利用暑期进行,不占用基本学时。

(四)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力戒单调,尽量让学生轮岗体验。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业正在向世界范围内迅速推进,中国的物流业正在呈现迅速崛起状态。但是,社会在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物流行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从事物流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短缺严重限制了中国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摇篮和发源地,学校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模式必须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促进物流专业管理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实践和培养。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就是以适应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来科学设计和构建高职专业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课程质量结构、职业培训计划和职业适应能力。在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模式中,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承担开发适合社会一线生产、工业建设,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高科技人力资源的责任。(2)根据社会需求,定位和技术应用能力,制定科学的人才教育计划和培训设计方案。(3)适宜在教学课堂中采用特色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工种的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4)建设“双技能”教师资源,是高职教育成功培养高职高专专业人才的重点。(5)产业教育与教育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基本方向。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一)以就业为导向,发展物流专业技术和技能型课程

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对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技术和技能类型的物流运营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在以就业为基础的物流专业教育中,首先,学校应将物流专业技术与技能培养的关注点放在就业的行业特征上,根据当前物流行业的需求和实际工作职能,组织理论和技能课程内容,确保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当前的新形势和高科技物流需求紧密相关。其次,与物流管理企业达成共识,强调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和现代性。在减少课堂时间的理论学习基础上,逐步增加实践培训课程的建设。最后,结合当前物流行业需求加强和改进与智能物流相关的实践活动研究,如此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都熟练的综合型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应实行“工学结合”的培训模式

在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校内的物流工作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和“社会的物流工作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两种方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所谓“校内物流工作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即可以在高职校园中构建物流后勤培训中心,比如“校园菜鸟裹裹”“校园极速物流”等物流岗位,安排学生在适宜的课堂时间里开展顶岗实习活动。“社会物流工作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则是安排学生利用生产培训与见习时期、寒假时期、暑假时期等或者利用高职生第三年的实习机会,允许学生直接前往一线城市的物流公司进行技能的专业实践。作为公司的实习员工加入企业环境,使其真正感受到中国顶尖物流公司对运营和物流工作人才的要求,以加强学生对物流专业技能标准或知识存储方面的标准改进与能力突破。

(三)提升物流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执教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通过国家政策与院校特定的教师结构和学校资金来源引进兼职教师,逐步推进了物流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结构转变。与此同时,兼职教师的转介需要突出一些公司和机构的技术骨干转介,这些转介强调教师的应用技能,并要求其具有熟练的技术工作经验专业的工作职称地位。通过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出色的操作技能,有效地将新的物流生产线技术和新流程整合到针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中。此外,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中,要想建立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必须要确保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中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并在必要的时候建立相关促进机制,为其工作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和空间,逐步形成在机构、院校和教师之间互利互惠的可持续治理结构和教育发展之路。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精尖”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从学校的物流专业管理入手,加强教师的“双师型”专业能力,开展实践课程技能创新,建立在高职技术学院物流专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型中的技能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杨志伟.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J].科技风,2019(26):228.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6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1引言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综合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在开展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专业课程老师的有效引导尤为关键。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首先需要关注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现代学徒制背景之下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老师的恰当引导者显得尤为关键,教师个人必须要注重职业能力的提升及优化,了解新时代改革背景之下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新内容、新要求和新标准,以此来实现自身的有效反应和提升,真正的掌握该专业教育教学的实质要求,为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科学和环境。

2教师职业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教育教学实践时需要以培养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原则,这一教学目标对学科老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对课程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除了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之外,还需要着眼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了解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方向。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直接以现有的教学大纲为主体。在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之中强调,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在学科职责范围之内,教师所需要拥有的能力及综合素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完成所有专业教学实践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对教师最为重要且最为基础性的要求。

3现代学徒之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中可以发现,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尤为关键,不管是教师个人还是学校管理者都必须要意识到质疑能力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了解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以及价值目标,分析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要求,严格按照创造性教学策略落实的现实条件,积极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方向和策略,保障该专业老师能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掌握专业课程教学的技巧和精髓,真正的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但是从目前来看,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存在许多的不足,无法更好的体现现代学徒制度的作用及优势。

3.1缺少职业能力提升的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今天,酒店管理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落实这一学科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实质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老师必须要着眼于时展的背景以及需求,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以及创新,其中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落实这一工作意义重大,老师个人必须要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趋势,保障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顺利的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老师直接以简单的理论知识为主体啊,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过于模糊和传统,还没有树立职业能力提升的意识,过于关注理论教学攻略的实践教学的落实,直接将简单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3.2缺乏实践经验

与其他学科相比,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为明显,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过对教学实践水平的分析可以了解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现实情况。在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许多该专业课程的老师自身实践经验较少,首先缺乏一定的职业经历,有一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老师在毕业之后就直接从教,尽管吱吱声的专业基础技术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实践经验偏少,在落实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只能够按照学科教材进行简单的照本宣科,无法对理论的来源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其次,老师的专业化程度偏低,个人的综合实力层次不齐,有一部分老师并非毕业于酒店管理专业,因此无法保证后期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身的职业能力不符合前期教育教学的实质要求,现有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3.3培训缺乏针对性

尽管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不同的教学培训工作,以此来提高师资力量和基础,但是在酒店管理专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在该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要想提高人才培养的学历保障人才的竞争力,在教育教学实践时,老师必须要注重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效调整。从目前的时间教学现状分析不难发现,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自身的教师培训存在许多的问题和障碍,无法保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之前已经接受了相关的技能培训,但是大部分的培训内容主要以基本技能的掌握为主体,没有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实施条件对不同的培训内容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协调,同时实施的培训时间只能够维持到一周到两周,大部分的培训是一次性的,老师无法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无法体现教师培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另外,学校所采取的培训形式非常的单一和传统,将主体的培训时间和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没有结合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许多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升,个人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4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针对上文中所存在的各类不足,在落实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工作的过程之中,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必须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影响要素,关注新时代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质条件及要求,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背景来调整后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更好地实现师资力量的稳定提升,为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坚实可靠的智力基础。

4.1树立正确的职业能力提升理念

意识指导实践,只有保障意识的正确性才能够促进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在提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能力提升理念,分析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严格按照时展的要求进行不断的调整。其中前期的规划尤为关键,首先,教师个人必须要站在长远的角度。分析职业能力提升的职业要求,专注个人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和意识,从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

4.2多参与社会实践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该专业课程的老师必须要主动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内容,新变动,关注不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体制变革要求,定期在酒店旅行社之中接受相关的实地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的跟踪市场发展的动态,掌握最新最全的酒店管理模式以及技巧,从而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鼓励学生在主动分析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综合实践多少能力及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的上级管理部门还需要鼓励该专业的老师主动的利用假期进行实践,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工作,积极丰富个人的实践经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之中检验个人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一致用和举一反三,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素材。

4.3制定相关的岗位培训制度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酒店管理领域不断发展的今天,该领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除了需要注重简单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关注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其中学校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岗位培训制度,针对性的培养优质的教师,落实好前期的岗前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在正式教学实践之前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经验以及实践动手经验,真正的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紧密结合。其中学校需要将酒店管理专业的表达技巧,教学技巧,课堂教学方法融入培训环节,给予教师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更好的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价值,让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既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又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提供更多的机遇。

5结语

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之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备受关注,要想实现这一工作的大力落实,教师个人必须要注重自我发现和自我实践,学校也需要给予教师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真正实现教学质量及水平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聂辉文,贺卫红.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探究[J].知识经济,2015(15):153.

[2]孟迪云,赵芳.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90.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7

导师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甚至熟悉自己的学生,当学生出现状况的时候,导师作出应对,找出对策,这种帮助应该是及时、有效的,这不仅逐渐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而且学生将身心受益,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复合型人才。远程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它不受空间的限制,是一场真正的教育革命。导师制是高等教育上的一种改革和探索,更是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能够营造一种开放、生动和受教育者真正参与学习设计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另外导师制也是改善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能有效弥补管理上的缺陷。

二、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一)行政管理专业的导师制活动

自2011年秋季开始,为了深化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山西电大基础教学部决定以导师制为抓手,以省直开放学院为试点,以开放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为对象,实行导师制。导师制由学业导师、学外导师、学友导师组成四个教学小组,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导师制自实施以来,先后开展了多次活动,诸如入学教育活动、学习指导活动、学习交流研讨以及素质教育考察参观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业导师就开放教育的基本理念、学习准备、学习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就中央电大在线平台、山西电大在线平台的使用及开放教育学习指南课程网络考核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技术培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学位申请要求、教育部统考课程、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学业导师和学外导师还对学生进行了个别辅导。并重点就入学以来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了思想上、学习上的疑惑与困难,以及入学初期面临的各种学习难题。为了帮助学生在期末取得优异成绩,课程的学业导师还在网上专程开辟了课程期末复习专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行政管理专业通过建立导师制,努力将开放教育的学生引导到“个别化”、“自主化”的学习模式上来,真正把导师制活动落到实处。

(二)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实行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导学员体制出现了不少问题,导学员负责学生工作却不代课,很多学生却仅有一位导学员,工作做不到位,也不可能去教导每个学生做人、做学问,从而导致高校导学员工作难以开展。代课教师作为导师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跟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理想追求确定适当的导师,同时也有利于导师根据科研需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择自己看中且能担任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的学生,更有利于在培养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磨合。

以制度确保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大学新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实行导师制,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健康发展。导师与学生一确立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学习态度,适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到导师制工作当中,向导师提出合理建议,推动导师制的发展,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由此可见,导师和学生是在互动中协调有序进步的。学习小组活动与个性化学习指导相结合。个性化学习与学习小组活动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高校中普遍的学习组织形式。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应采取自由组合与教师调剂相结合,教师是导师制活动的主要策划者,指定学习方案和学习目标,再选出一位学习成绩好,责任感强的学生当组长来分配工作,每一位小组成员通力配合,将个人目标与小组成果和教学计划三者有机统一,小组之间也相互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个人的良好自主学习能力。因而,以导师制为平台,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同小组学习教育相结合是推进导师制更稳、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导师制相辅相成,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网络学习指导与传统指导相结合。网络指导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指导模式相比,它是一种可协调性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中的导师,应该关注网络学习中各个成员的需求,引导与帮助他们通过网络途径学习。显然,这种网络学习模式比较先进,根据导师与学生双方的兴趣、意愿与需求,进行指导、沟通。由于模式的灵活性、开放性、自由性,其活动组织难度很大,也不容易控制其发展进度。若组织不力,很容易造成一盘散沙的局面,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在效果方面,传统指导模式是一对一,针对性强,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体现效果,而网络指导模式则由于其指导的开放性难以在短时期里有直接效果,而是需要慢慢使学生熟悉、接纳这种模式后,才能逐步体现它的效果。因传统指导模式有时间性,也就是在教学期限内的教育,往往在毕业后这种指导关系自然结束,只有极少数的关系会延续。而网络指导模式因多种交流联络软件的发展,使得关系大多数可以自然延续,这种关系容易在良性互动中延续下去。从而使学生长期受益,甚至在今后,导师也会因此转换角色受教受益。

三、实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导师制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导师资源不足。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变革,院校自主招生逐渐扩大,每年新生人数有增无减,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是师资队伍与入学新生形成明显差距,师资队伍显然不足。导师不仅要在教学上出类拔萃,而且在学术领域也要有所建树,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显然,符合要求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足,这样就自然形成一个导师带多名学生,也就使学校导师制有其名而无其实。我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行政管理专业目前教师资源不均,另外,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行政和科研任务一样不少,本来就师生比例失衡,造成困境更加窘迫。导师责任心不强。大多学校不重视大学生本科生导师制,因为从来都是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大学里一般都是导学员制,而作为教师本身也不重视本科生导师工作,看不清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些教师认为,作为教师只要负责授业,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与个人素质有关,学的好坏无关自己的事,把教书和育人从思想上割裂开来。即使在指定了学生后,学生见导师次数也很少,甚至从未谋面,更谈不上履行导师职责,这样的导师制如同虚设。我校行政管理专业有多数学生对导师制知之甚少,被动地接受导师制,同样导师也不负责任,没有切实贯彻好导师制,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今后的择业都极为不利。

(二)完善导师制的主要措施

开展导师一帮一教学活动,优化师资配比。我们给年轻教师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能给予年轻教师专业的帮助和指导,这种指导关系有利于双方,指导教师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整个导师制的良性发展,使年轻教师可以尽快适应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当然也有利于整个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指导教师越是无私,教学指导越有效果。然后逐级导学,由资历深厚的导师根据专业背景指导年轻教师,再有年轻教师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办法选择学生。这样的阶层关系,有利于提高导学效率,合理配置师资。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难度不大,但要付出时间、精力来辅导、关心学生。本科生的导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切实的专业指导,导学有画龙点睛之效,这就要求导师本人要有坚实的综合性社会知识和优良的教学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将教学环节节节相扣,上下贯通。

进一步合理化导师制运行模式。要使导师制更加有序有效的运行,要继续开展并且深化实行资深导师和年轻教师有机结合的模式,也就是将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现行的“一帮一”的教学活动深入的贯彻执行。从制度上要确保人性化的选择导师,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消极怠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我们要为大学生尽可能按照不同阶段来确立不同导师,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缩短学生的适应期,先由导学员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详细介绍学校基本情况,提供方方面面的帮助,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当学生进入高年级,时机成熟后,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意愿,再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导师,较快的提高学习和科研能力。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使本科生导师制事半功倍,以合理的师资获取最大的收益。

加强师生互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导师“学习和生活都要关心”,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良师益友。但事实上导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不够,导师制名不副实。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通力配合才能使导师制有序发展,其中任何一方的不配合,就会导致导师制流于形式,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导师制的核心内容,才能使导师制落到实处。我校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实行导师制以来,为学生解决了不少实际的问题,导师的持续关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导师的沟通也帮助学生消除了一些学习疑难,无形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导师还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学生从中受益后,就化被动为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学以致用,导师制名副其实地有序运行。2012年5月6日上午,基础部组织行管专业全体导师和开放学院11秋、12春行管专业50余名本科学生赴山西博物院参观学习,学习感受厚重的山西历史文化。此次参观学习活动,作为导师制深化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活动,得到了全体导师制成员的广泛赞誉,大家普遍认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赏析的饕餮大餐,也是导师制开展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通过参观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8

关键词:顶岗实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酒店管理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大于总课时50%,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以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1]。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平衡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在顶岗实习中的利益需求。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深化顶岗实习相关内容,成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以人的基本需要为研究点,探索人性发展的普遍规律。1954年,他首次在《动机与人格》中阐释了需求层次理论,至今在管理、教育、哲学、社会研究等诸多领域仍有借鉴意义。因此,文章结合酒店管理相关顶岗实习要求,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研究,以期实现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达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动荡不安,促使马斯洛不断思考:人生在世到底想要什么?获得什么才能感到幸福?那些追随希特勒的人有什么共同点?这些困惑启发马斯洛从人类实践来破译人性,将人类实践活动聚焦在人的动机即基本需求上,进而根据基本需求的变换规律,形成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第一层次:生理需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原始需求,用以满足基本的生命体征,包括衣、食、住、呼吸等方面的需求。若不满足,则难以维持生命。这类需求层次最低,但力量最强。第二层次:安全需求是人类避免危险、趋近安全的体现。包括物质上的安全,如身体健康、劳动保护等;经济上的安全,如工作稳定、养老保险等;心理上的安全,如待遇公平公正、社会安定和谐等。若未得到相应满足,便一直对个体起支配作用。第三层次:社交需求与前两层次需求大有不同,是提升个体生活品质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爱与被爱上,包括亲情、爱情、友情和社会团体的认可等。若得到相应满足,个体便会感觉更加幸福,具备爱与被爱的能力,相反,便会感到落寞、疏离。第四层次:尊重需求是在上述三方面需求得到相对满足时凸显出来的,可分为自尊和他尊。自尊即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良好感受,如自信、自强等,他尊即他人对个体的认可与尊重,如名誉、地位等。若得到相应满足,个体的自信心、适应性等良好体验增强,否则,会令人感到沮丧、自卑。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求是个体充分发挥潜能,集中精力地生活,从而成为自己期望成为的那种人。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竭尽全力达到完美人性是人生成长发展的原动力。有自我实现需求的人,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一般来说,低层次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便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驱动行为[3]。同一时期,各层次需求交错存在,但总有一种需求能够支配个体行为。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基本需求”不满足与满足之间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需求分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积极性差的情况,有必要明确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发展需要,对提高其实习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2.1生理需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先满足吃饱穿暖等基本需求,才能顾及礼仪等高层次需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顶岗实习期间希望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在住宿方面,当学生本地近距离实习时,可继续在学生公寓住宿;到外地实习时,可由高职院校和实习酒店协商后提供统一住宿。在饮食方面,同其他正式员工一样享有员工餐。在工作时间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并享有法定节假日休息休假的权利。在工作量方面,一般有一周时间进行实习过渡,逐步达到同等岗位的硬性要求。在实习报酬方面,高职院校和实习酒店不得变相收取任何形式的实习费用,实习酒店能够按时、按量支付实习工资,且不低于同等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

2.2安全需求

对于顶岗实习学生来说,实习酒店的陌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难免会引起不适感。他们渴望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劳动安全和实习稳定等,可通过人力资源部的介绍和酒店参观,进一步了解实习酒店的部门设置和周围环境状况,给人更直观的安全感;听取相关实习生转化制度,明确自身努力方向;认真参加岗前安全培训,了解不同部门常见的安全隐患,并对症下药;遵守住宿制度和请假制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院校和实习酒店应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随时保证实习生和学校、酒店的联系。

2.3社交需求

人是社会中的人,需要伙伴、同事之间珍视友谊,需要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需要心有所属,需要享受爱与被爱的美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正值花季年龄,情绪波动比较大,情感世界比较丰富,初入实习酒店渴望迅速结识新朋友,渴望得到父母、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渴望融入酒店团体中并获得归属感。他们通过面试进入不同部门顶岗实习,希望实习酒店能够组织团建活动,如举办员工生日会、休息日郊游等,培养团队默契和协作能力;同时,希望在感到孤独、困惑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学院导师或企业导师的开导,学习调整情绪情感的方法或人际沟通的艺术;另外,基于对原有班集体的深厚感情,希望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实习情况,随时交流心得体会。

2.4尊重需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刚满18周岁,具有非常强烈的尊重需要,即对身份、地位、能力、成就的需求,并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顶岗实习前,他们希望实习酒店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分配实习生岗位。顶岗实习期间,他们希望在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出色完成实习任务;在服务活动中,他们希望能够获得顾客的认可或是领导、同事的肯定;希望了解相关实习生转化计划,尽快通过实习生考核向准员工迈进;希望学习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锻炼社会交往能力,积累实践经验。顶岗实习后期,他们希望得到全面、公平的评价,实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获得具有社会认可度的实习成绩。

2.5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是指人类能够发挥自身潜能,呈现完美人性。顶岗实习是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在此期间会有许多酸甜苦辣的经历,是成长蜕变的必经环节。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希望尽快完成从学生到酒店人的转变,真正了解酒店行业,充分发挥个人价值。他们渴望通过实习实践,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形成有竞争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希望实习酒店进行人性化管理和个性化教育,实现顶岗实习效果的最佳化;另外,基于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特点,渴望学校和酒店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平衡生活、工作、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促进个人成长发展。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中校企双方需求分析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接市场的关键,涉及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同利益诉求,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校企双方进行需求分析,寻求双方合作的共赢点,确保实习质量。

3.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延伸至企业、学校范畴,不再只是字面意义,更多表达的是低层次的基础需求。对于企业来说,投资回报率是第一位的,主要表现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投资支出所取得的预期收益不低于其投资成本,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预期收益率不低于企业对其他方面投资的收益率[4]。实习酒店在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希望实习生能够快速胜任相应岗位,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服务反馈,实现时间成本和培训成本的最小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希望在顶岗实习时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锻炼成长,并能够在顶岗实习期内实现轮岗,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熟悉酒店的运作体系,强化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3.2安全需求

酒店行业秉承“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是以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为依托的服务性行业。实习酒店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质和酒店内岗位的需求情况,将大部分实习岗位分布在前厅、客房、餐饮等核心部门以及市场部、人力资源部等。实习生以员工的身份进行客户服务,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形象。实习酒店希望通过岗前一系列培训,提高实习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培养实习生的主人翁心态,时刻考虑酒店的形象和利益,包括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实习纪律,爱护酒店设施设备等。就高职院校来说,安全需要主要表现在保证实习生身心安全和健康方面。一方面,将安全教育纳入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另一方面,在实习动员大会上,强调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学生能够摆正实习心态,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进行顶岗实习前,高职院校、实习酒店和学生三方签订实习协议,并投保实习责任保险。

3.3较高层次的需求

较高层次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爱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层面。酒店行业一直面临员工准入门槛低和人才流动性强的危机,难以满足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行业需求。实习酒店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希望能够通过开展实习生转化计划,将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实习生转化成员工,并从薪资待遇、培训晋升、福利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实习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他们真正融入酒店,最终形成人力资源优势。酒店整体员工素质提升之后,便于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实现企业愿景,发挥社会价值。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希望顶岗实习环节的顺利开展能够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另一方面,希望通过顶岗实习强化育人功能,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从事现代酒店业或高端服务业的一线服务和基层督导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

4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质量优化策略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重点分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和实习酒店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并以校企合作为桥梁,充分考虑上述需求层次,实现供给直接对接需求,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4.1重视顶岗实习,树立合作共赢理念

顶岗实习环节涉及高职院校、实习酒店和实习学生的责、权、利,在真正实习之前,各个主体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高职院校方面,思想上,高度重视顶岗实习环节;行动上,能够落实到培养方案制定和实习管理的各方面,包括从入学教育开始有条理地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训,对酒店行业发展情况相对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和素质;还包括组织实习单位双选会、签订实习协议以及实习指导教师分配等工作。在实习酒店方面,首先是公司领导层要重视实习生转化计划,树立起合作共赢理念;其次是将该理念落到实处,酒店各部门配合人力资源部完成实习生岗位设置、入职培训以及企业指导教师分配等任务,做好接待、管理实习生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实习学生方面,主要包括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两大方面。物质准备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贮备,心理准备是否充足直接关乎顶岗实习的效果。实习学生必须从心理上认同顶岗实习的意义和作用,珍惜顶岗实习的机会,接受学校和酒店的教育与管理,尤其要适应酒店的高标准、严要求,“带着问题去学习”,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逐步提高职业能力。

4.2加强安全教育,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安全高于一切,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安全问题不能松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酒店行业技能人才的摇篮,必须重视安全教育,包括应急逃生疏散、灭火器材使用、防拐、防盗、防骗等基础性安全教育;受伤包扎等自救技能、电梯被困逃生等专项安全教育以及涉及专业性生产的安全教育等。明确安全教育的目的,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开展安全案例教学和安全教育演练活动,逐步形成按年级、按专业、按需要的安全教育体系。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岗前培训内容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安全教育,包括日常基础的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演练,酒店各部门特殊的安全防范以及具体到各个岗位的规范服务程序。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和实习酒店既有各自独立的制度体系,又有相互合作、联合的制度体系,如投保实习责任保险、签订三方实习协议等,以形成全方位的实习管理制度体系,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对于实习生来说,首先必须认真参加学校、酒店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遵守各项顶岗实习规章制度,规范自身服务行为;其次,针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未被学校和酒店注意到的安全隐患,有必要及时向指导教师反映,以便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4.3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积极寻求合作酒店,拓展合作业务和层次,稳定合作关系;酒店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转变用人观念,重视实习生转化计划。校企合作作为促进顶岗实习高质量开展的平台,统筹高等职业院校和实习酒店的资源,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需要其他环节的配合,以强化实习的效果。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并遵循从“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规律,构建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从学校教学着手,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贯穿在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始终,由“双师型”教师或是企业能工巧匠构成的兼职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实现边学边做。第二层次主要以顶岗实习为主,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明确校企双方责、权、利,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下,锻炼学生的综合服务技能,真正实现在“做中学”的效果。第三层次主要体现在研发新产品方面,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就酒店行业而言,可能是一项服务,也可能是一个创意,需要高职教师、学生和酒店员工紧密合作,以形成团队合力,迸溅出创造性火花并落到实处,实现实习与就业的对接。整体来看,符合人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4.4建立双导师制,强化信息化管理

鉴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第一次相对独立地完成岗位任务,酒店环境不同于学校环境,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联合实习酒店共抓共管顶岗实习学生,分别设立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学院导师一般由在职教师担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包括思想教育、专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企业导师一般由实习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学生实习所在部门的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担任[6],负责实习生的日常考核、就业创业指导以及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尽快解决实践中的困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由于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数量有限,一般将现场指导和信息化管理相结合,借助“工学云”等实习服务平台,依托“PC+APP”协作,从实习准备、过程跟踪、实习考核到查询统计等精细化动态,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多方远程式、多角色协同实习管理;依托PC端数据智能分析功能,帮助教师收集一手数据并完成实习调研,更有效地指导和完善顶岗实习活动[7]。高职院校和实习酒店联合建立实习生导师培养和培训机制,规范现场指导和线上监督等教育行为,健全相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如进行金牌导师、银牌导师和铜牌导师等级评选活动或者直接与年终教师绩效成绩相联系等形式,旨在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指导效果。

4.5注重过程评价,建立多元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