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范例

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范文1

音乐能力的训练

(一)音色的训练

音乐剧的演唱方法与演唱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人物的演唱要根据戏剧情节和性格特点,在音色、音区、力度、速度、表演诸方面产生较大变化。演员要具备一副好嗓子,音色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1.强化自然声和中声区的音色训练

音乐剧的演唱特点是音色亲切、自然、结实、明亮,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有着一定的区别。自然音区是音乐剧演唱训练的基础,在唱好自然声区的基础上再向上向下扩展音域。加强中声区的训练,重点是在正确呼吸的基础上,获得较深的气息支持,使喉部、咽部、颈部的肌肉放松,让所有的发声器官的动作能够灵活地配合,掌握和调节控制能力,产生自然松弛的,结实有力的,集中明亮的,亲切优美的音色。同时还要加强呼吸的耐力和持久力的训练,使发声器官在高强度,大负荷的演唱中保持良好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延长演唱的寿命。

2.起音的训练

发声开始的那一刹那称为起音。起音分为“激起”和“舒起”两种。激起时的声带要紧密坚实地并拢,歌唱时要根据所发音的音高音量和情绪等因素,调整好发声器官的状态,然后控制好横隔膜有弹性的运动,以合适的气流冲击声带而发出集中明亮且有力的良好声音。对于强声的演唱多以激起式起音为主,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发声技能。训练时要在舒服的吸气后在哼鸣的基础上转化为“啊”母音的练习,还要结合强声的跳音及跑动音阶的练习。起音时要用巧力,不推气,不漏气,保持音色的纯净。声音要求圆润、清晰、富有弹性,有声带的整体振动感。可以用五个元音为发声的基础训练,并组合成简单的乐句,在不同的声区,以不同的力度速度反复练习。随着声区的升高,要求口腔内部柔软地张开。随着力度的增强,气息的支持也要随着相应地增强。舒起是在发声的时候,采用少量的气息冲击声带的边缘,使声音舒缓地发出。舒起的起音方法应注意吸气要慢而深,发声时不要有声带撞击的声音,每个元音之间的转换要柔和流畅。口咽腔的柔和状态贯穿始终,声音音色要自然柔美。

3.共鸣的训练

起音练好后要注重共鸣的训练。通过头腔和口腔的腔体共鸣,使声音的音色更加丰富,音色的变化更加多样。充分掌握共鸣器官的调节能力,做到高中低三个声区音色的协调统一,找到整身歌唱的感觉。使音色更具魅力和表现力。

(二)音准、节奏感、乐感及音乐听辨能力的训练

上述几点是音乐的基本素养,对于既歌又舞的音乐剧演员来说,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大幅度的动态演唱时,音准节奏就很容易出问题。必须加强在边舞边唱时保持准确的音准和节奏。为适应多种节奏型的演唱,教师要选择优秀的有代表性的节奏型曲目来进行训练。乐感和音乐听辨能力的训练重点是能够准确分析音程的转换,节奏的特点,旋律的走向,音乐主题的陈述和再现,曲式结构,高潮的推起,力度速度的起伏变化等。通过对音乐形象的深刻了解,增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演唱的表现力。许多学生缺乏对和声音响作用的认识,教学中应加强和声基本知识的训练,懂得和声音响的感情色彩功能。如大三和弦是明亮,刚强有力的,小三和弦是柔和黯淡的,减三和弦是幽怨伤感和恐惧的,增三和弦是扩张有冲击力的。使学生能够通过和声色彩的变化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甚至可以使演员的肢体语言表现的更加细腻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当然,音乐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声,不象学作曲的学生那样要弄清和声的连接和功能的序进等复杂问题,只要能够听辨和理解不同和弦的音响效果和感情色彩就足够了。

多种音乐风格的作品演绎的训练

音乐剧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强烈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的大众音乐文化,它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既有保留了歌舞和音乐戏剧风格的“音乐喜剧”,也有用音乐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的“古典音乐剧”,还有“叙事音乐剧”、“摇滚音乐剧”、“概念音乐剧”、“史诗派音乐剧”等。我们要认真了解和熟悉西方音乐剧史,通过图书、图片、音像等资料,了解每一部音乐剧的时代背景、人文特点、风俗习惯、艺术特征,较好地把握每部音乐剧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思想内涵。为我们准确地表现每一部作品的音乐风格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音乐剧风格的多元化发展,音乐剧的声乐演唱也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据我在国外接触的一些音乐剧作品来说,音乐剧通常有五种演唱类型:“轻歌剧风格”“更加口语化的轻歌剧风格”“角色感很强,很夸张的演唱方法”“喜剧的,不是很夸张的,有角色感的演唱方法”“用全真声的自然演唱方法”。这些方法有的与传统声乐教学有相同之处,作为声音训练完全可以使用。但是由于对音乐风格和语言的要求不同,就使发声的方法和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必须遵循本文在前边提出的两个基本方面进行训练,学会各种演唱方式,用不同的声音去塑造人物。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人物的习惯,了解每一首歌是在什么规定情境,什么心理状态下演唱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演唱方式,什么样的音色,这些都要作出精心的安排。比如同是一个年龄段的少女的演唱,有的需要采取传统的美声唱法进行演唱,有的则需要用富于气声的演唱方式,有的使用哀怨伤感的音色,有的则使用放荡不羁甚至沙哑的音色去演唱。更有特点的是有的角色用一种近乎绝望的声嘶力竭的声音去演唱……这些丰富多彩的演唱方式,都用各具特色的声音塑造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巨大的震撼力,这就是音乐剧声乐演唱的魅力所在。除独唱外,剧中的重唱和合唱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重唱和合唱对戏剧情节的推动,讲述故事的发展脉络,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声乐课的重唱和合唱课也是音乐剧声乐课的一个重点。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互相交流的能力,建立角色之间的戏剧冲突,塑造鲜明的人物感。重唱的重点是音准、节奏、音色的对比,音量的平衡等等,要做到人物形象要鲜明,各声部的声音均衡,特点突出,相得益彰。合唱的训练基本同于重唱,此外更加强调音色统一和动态下演唱的协调,平衡和较好的持久力。

语言训练范文2

艺术语言既是以生活语言为依据,但又是经过加工、创造的语言[1],某种意义上即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在戏剧表演专业的声乐训练中,需要借鉴和运用声乐教学的若干方法贯穿于艺术语言教学。艺术语言教材包含绕口令、声韵母单练、儿化音、贯口的训练等,这与声乐发声练习中的乐句快速演唱的语速气息运用和咬字是脉络相通的。歌剧和音乐剧中大量的咏叹调或歌曲酷似话剧舞台上的大段独白,而歌剧和音乐剧中的宣叙调与艺术语言朗诵处于同一声区音频,所以如果将戏剧艺术语言朗诵的基础声区与声乐歌唱声区的混声共鸣加以融合,就会取得戏剧艺术语言朗诵与声乐歌唱的完美贯通。

美国著名音乐史学家谢尔曼•唐恩比克认为:“对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而言,人类的声音是最简捷、最古老的制造音乐的手段,与其他乐器一样,人声也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人声可以被视为一种谁都可以拥有的乐器,无论他持何种语言或属于何种文明,自古以来,当人们第一次尝试着唱出不同音高的音符,以期创造某种旋律时,声音就已经成为强有力的表达方式。”[2]声乐理论家石惟正在阐述人声分类时说:“人声分类有两个名词代表了两个概念。一为声部,主要区分人声使用音域的高低,其次区分音色。”[3]①所以,中国的戏曲有生旦净丑之分。西洋歌剧运用声部划分进行人物刻画,如戏剧男高音经常扮演情感波折、性格暴烈的角色,如奥赛罗、霍赛等;男中音的传统角色既可是成熟的年轻男子,也可是中年男子或中老年的角色;男低音表现有经验的、有权势的、令人起敬的角色,如神父、伯爵或祭司等,而传统话剧在人物个性化的安排上同样地像戏曲的角色行当一样除了生、旦以外,还细化了老生、小生、武生、老旦、武旦、小旦(花旦)、净等等,每个声部代表着一类人物形象,每个声部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当然,偶尔也会出现“反串”,例如喜歌剧大师们为了增加喜剧效果,经常会安排诙谐的男低音担任主角,而这种声部在正式歌剧中只能当配角。男低音浑厚的声音原来最适宜表现庄严、稳重、从容不迫的旋律和情感内容,如今突然唱起快速的、轻快的曲调,就很容易给观众留下一种诙谐、亲切的感觉。再加上不时还突然爆发出一两声假声或破裂声,或学女生说话等,更令观众哄堂大笑。

由此,因声部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音质音色。音质,一般笼统的意义即为声音的品质,在音响技术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声音的音高,即音频的强度和幅度;声音的音调,即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声音的音色,即音频泛音或谐波成分[1]。音色———声音的个性、特色。从人的声音来看,由于每个人声带质量的不同,特别是共鸣腔体状态的差异,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色[1]。声乐界对不同声部不同音质音色有着严格的界定,它追求的不仅是音质优美与音色个性,还有合乎嗓音的保健卫生。戏剧舞台艺术语言的音质音色问题并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和探讨,目前更多人的研究停留在艺术语言的外部技巧训练上,涉及声音的造型及不同年龄人物音色变化的要求,也关注各个年龄的声音及语言特点等方面,只是不够深入。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拟对表演专业有关的演员艺术语言训练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声乐训练与音色

每个人的音色音质都是独特的。音色音质最难以进行研究,声音的穿透力可以用声频谱量化,用频谱图的共振峰细化解析,而音色音质则很难被量化。用文字来描述音色音质往往仅是凭个人感觉和理解所作出的模糊表述而已。且每个人的感觉又不尽相同,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音色,有的人沙哑,有的人洪亮,有的人细声细语,有的人浑厚有力,感觉如同绘画中的色彩,画卷上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以及调和对比的五颜六色,而声音的色彩也有高低明暗粗细厚薄以及调和对比的千姿百态。人的声音本色是独具个性的,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这种声音的本色有时可能很美,有时可能不美,美与不美,好或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无所谓的,但如果推广到艺术语言领域,即使个人的嗓音条件再好,若未受专业训练,也难以适应舞台艺术语言上说唱的严格要求,因此,表演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进行声音的全面训练。在戏剧舞台上戏剧人物语言个性化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戏剧人物在舞台上的语言要符合剧情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身份和人生阅历,要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维习惯,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李渔主张戏剧语言“语求肖似”,“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4]。如老舍善于用各人不同的说话习惯和口头禅表现人物,让观众迅速认识到这些人物所属的类型。如《茶馆》刚开场时,唐铁嘴和茶馆老板王利发有一段对话: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由柜台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一个死乞百赖讨生活的人和一个精明能干、有城府生意人的对话,一开腔就显出鲜活面貌,个性分明。又如《日出》中的胡四,充分体现语言个性化的提炼,人物一腔一调的拿捏对塑造胡四的喜剧人物形象尤为关键。所以要使有限的条件优化拓展,必须要学会调节共鸣腔,为了获得理想的共鸣,演唱者(或演讲者)需要一个能够实现他们意图的可灵活变化的喉咙、抬高的软腭、灵巧的舌头和悬于适当位置的下巴。只有当这些形成共鸣的诸条件与表演者积极吻合时,表演者才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发出他们希望听到的声音。调整声音的位置能前能后,音域能高能低,音量能大能小,这是学会改变声音色彩、拿捏分寸感极为重要的环节。所以“咽喉的形状、发声时候嗓与身体的配合以及生动的想象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音色音质的最终形成。[5]”

二、声乐训练与语音

语音,具有一切声音所共有的物理属性[1]。在声乐艺术实践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民族唱法位置靠前,美声唱法位置靠后,发声方法不一样嘛!”其实,教学中提及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音色特征上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很多,上述说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有些主观臆断,那么为什么传达给听众的两种唱法之间会有很大差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比较主要的、需要特别强调的原因就是语言问题。“美声唱法”表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上特征鲜明。像意大利语中明朗的母音所占比例比较突出,因此意大利的唱法高阔嘹亮;法语由于鼻音较重,所以法国歌唱家比较注重鼻腔共鸣;而德语齿音与喉音多,过分的口腔共鸣使喉音显得比较突出,所以近代的德国歌唱家们运用子音,把声音送到口腔前部来,有助于放松不必要紧张的肌肉,以改善音色的质地。由此说明发声方法必须结合语言特点进行训练。我国的“民族唱法”,包括各地区众多种类的不同戏曲声乐唱法、曲艺声乐唱法、56个民族繁多的方言民歌唱法以及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的借鉴Bel Canto(美声唱法)发声法的“唱法”,不同“唱法”所形成的音色特征与语言的语音特色大有关联。例如大型歌舞剧《东方红》里呈现的就是各个民族的声音和风格的体现。蒙族、藏族、维吾尔族、湖南民歌、江苏民歌、甘肃花儿、陕北民歌等是指在共同声音训练、咬字归音训练基础上的因人而异、因歌而异的音色追求,追求各种风格的展示与体现。而话剧,注重以“话”演剧(特别就传统话剧而言),以语言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展示剧情或塑造人物,同时声形统一又是舞台语言造型的基础。尽管话剧角色在音色上不像歌剧那样严格划分声部,十分注重歌剧人物角色的声部音色分配,但也需尽可能地寻找角色基调,从音色上折射出人物个性,这样才有助于迅速接近角色。例如,在排演表演片段教学实践时,有的学生在《雷雨》中饰繁漪,开始她以纤细哀怨的声音和语气作为人物基调,这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都不相符。后来通过排演辅导,使她逐步理解了作者的构思,人物的核心———敢于冲破一切束缚,困兽般地与生活搏斗。要塑造这样一位妇女形象,表现其人物性格必须用宽厚有力度的声音。通过理论和实践训练,最后演出获得成功。话剧表演中的台词朗诵虽非歌唱,但发声原理中的诸多要领如气息、共鸣、分句、吐字、换声等诸方面,若能掌握恰当,无疑有助于台词表达和人物塑造。所以说,声乐界著称的“语音教学法”在艺术语言领域中同样适用。#p#分页标题#e#

三、戏剧表演与个性化声乐训练

语言训练范文3

关键词:激发情感;思维激扬;文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我认为应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语感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功夫落在“语言训练”的实处。

一、在语言感知中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其语言文字更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能将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鲜活的形象、真切的情感,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求知热情,并能从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陶冶。如果越过了“感知”这一阅读的中介,直接探寻、理解语言的意思,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情感魅力,训练也就成了干巴巴的文字游戏。

(一)在操作中体味词语的情感色彩

操作,是指在感知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模型、摸一摸实物、演一演过程、画一画图示,动脑想一想物象、画面,动口读一读等语文学习活动。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具体的形象加快感知,形成词语的心理表象,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词语的情感色彩,从而使感知的词语具有鲜明的情境性的情感性。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可见,“辞”与“情”只有构成有机的联系时才能随情而发。操作体味就是以“情”为线,将学生脑中的词与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联结在一起。这样,一旦学生触景生情,头脑中的词语就会随着情感的迸发弹跳出来,成为他表达的手段。反之,学生记忆库中的词语因没有情感的联系而日渐“冷落”,所以学生虽然书读得较多,词语记得也不少,而表达中的词句往往苍白、单调,用心理学的概念,这些词变成了消极词汇。

(二)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动人魅力

朗读是感知语言的主要方式,以读代讲也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语言具有优美、传神的魅力。理析,只能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而不能感受言中之情。唯有通过朗读才能既陶冶情操,又丰富语言库存,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将无声的书面文字读出声音,读出形象,读出动态过程,读出喜、怒、哀、乐的情态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富有音乐般的旋律,诗一般的情感。朗读,能把作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浓浓的情感读出来,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自然受到思想的感染。《再见了,亲人》一文结尾三段话情深意切,非读不能感人。第一段话是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带泪的告别语,要读得深情、洪亮,唯恐亲人没有听清;第二段是志愿军战士对列车的祈求,宜读得眷恋、舒缓;第三段话是在列车上志愿军战士内心的独白,应读得坚定、低沉。三段文字以整齐的句式、富有节奏的韵律逐层递进地抒发了作者内心对朝鲜亲人真挚、强烈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使语言文字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都铭记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收到声情并茂的训练效果。

二、在语言理解中激活思维

理解是感知的深化,是运用的前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环节。理解语言主要是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思想意义、情感色彩、表达形式,还有一些必要的语言知识。理解语言需要思维主动参与,任何语言理解的背后总是隐含着思维的影子。因此,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挖掘语言因素,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在深入理解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一)抓住语言理解的切入点,巧触发———动则活

要触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由疑而思。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理解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提问多了、浅了,易形成满堂问,既割裂了教材,淹没了重点,又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反之,深了,少了,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样不利于思维的激发。因此,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精心推敲、斟酌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中的疑惑处和易忽略处,找准关键的词句,作为切入点,创设具有矛盾性、争辩性的问题情境,形成思维线,把问题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触发效果。《我的战友》一文中,“纹丝不动”是学生最易忽略的关键词语,抓住这一切入点,围绕这个词设计四个逐步深入的问题,牵一“词”而“思”全文:(1)怎么做才算“纹丝不动”?(2)为什么要做到“纹丝不动”?(3)在烈火中是怎么做到“纹丝不动”的?(4)为什么能始终做到“纹丝不动”?这四个问题启发、诱导了学生去认真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这样,教师虽然讲得不多,但学生思维活跃,学得主动,比较透彻地领会了课文的主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理解语言的堵塞点,巧疏通———通则活

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难度较大但又必须理解的问题,出现卡壳现象,即冷场或回答不到点子上。这时,教师不应急于包办代替,而应切准学生理解语言的堵塞点,运用多种技巧启发诱导,疏通思路,让学生豁然开朗,保持思维过程畅通、活跃。疏通要巧,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运用,如减缓速度,以一些辅助性的问题给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局限,给学生拐杖,鼓励“小马过河”,在探索中得出正确的答案。《麻雀》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地落在猎狗面前”,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教学时教师可教给学生三种思维方法,开通思路:(1)分析:把什么比作什么?(2)比较:老麻雀飞下来和石头落下来时有什么相似之处?(3)综合:你从这几点相似点上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了明晰的思维方向,很快领悟了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老麻雀那种奋不顾身、不畏强暴的精神。

(三)抓住理解语言的终结点,巧回归———逆则活

我们往往以为学生理解了语言,思维也就结束了,实质上忽视了激活思维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回归自己的思维过程,总结思维活动中的有效规律,从而逐步认识、掌握自己的思维特点和过程,即获得思维的元认知技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学生获得了思维的元认知技能,就能促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自觉调控思维方法,监控自己的思维进程,预测思维的结果等,即增强思维的有效性,使思维充满活力。

三、在语言运用中激扬文字

运用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各种语言运用的情境,如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回答问题、解决疑难,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褒贬事物的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在社会中进行交际,求生存,求发展,甚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总之,语言文字只有在学生的主动运用、实践中,才能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才能成为他独特个性的一部分,即内化为他的语文素养。

(一)在积累中转化

积累是运用的前提,学生记忆的仓库里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材料,运用就成了一句空话。复述,背诵是吸收、储存、积累规范化语言的主要途径。经常复述、背诵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就能在记忆中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自身的语言,促使个性化的语言日趋规范、成熟,达成“久熏幽兰人自香”的训练效果。

(二)在迁移中内化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在语言训练中,读写迁移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迁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创设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说、写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一种是就文创设,即在学习课文之中有机地渗透说、写的语言运用训练,将学生在阅读过程学得的词语、表达形式及语法知识及时地加以运用,以求化知为能,将学生已知的语言规律真正化为自身的语言运用技能。《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漓江水的语段语言规范、表达优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1)找出漓江水的特点,读通。(2)讨论:这一段是怎样写漓江水的特点的?着重研究这些句子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这一段话的表达模式:A.先拿其他类似的事物与之作比较,引出所要描写的事物;B.运用排比的句式逐层写出事物的各个特点;C.描写特点时先总后分,写具体。(4)让学生由此及彼,推想一下这样的表达模式还可用在什么方面的描写上,促成迁移。(5)设计练习,运用这一表达模式描写校园“大、洁、美”三个特点。学生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掌握了这一表达模式,达到了语言内化的效果。

(三)在交际中深化

语言文字是人类主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语言文字训练必须还语言文字以本来的面目———交际,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促使学生掌握的语言文字在交际运用中得以进一步深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设信息交流课,学生将一周内所见所闻中最新、最鼓舞人、最有启发性的消息编成一分钟演讲材料,在课上轮流演讲,要求神态自若,口语流利,声音洪亮,并评出最佳者发奖。在这样的语言训练活动中,学生不但锻炼了编写材料、演讲信息的说写能力,而且扩大了视野,促进了思维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创办学生专题讲座,施展学习才能。办讲座要确定主题搜集材料,要以不同的形式改组原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种叙述要求对各种书面材料进行比较、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原文所没有提出的结论,并熟练地运用语言来表达众多内容的主题。要求虽然高,然而学生的创造才能、语言能力却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总之,着力于语言的训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是语言文字训练的真正坦途。

参考文献:

[1]陈浦艺.浅谈小学语文语言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

语言训练范文4

师范院校的学生要申请教师资格证必须取得相应等级的普通话水平证书,因此他们必须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PSC)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方可在毕业时申请教师资格证,因此,对于他们而言,普通话训练尤其值得重视。

一、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普通话语音现状及存在问题

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是推普工作的重要阵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培养的主要是语文教师,因此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着普通话的普及。尽管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普通话课,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对策进行教学。

1.学生普通话语音的现状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知识有所了解。他们从入学开始就学习《现代汉语》课程,因此对语音学基本理论和普通话的语音知识有简单的了解,能从理论上简单了解普通话的语音构成和发音原理。他们的普通话发音相对标准,因为他们从小读书就接触普通话,通过十几年的接触,大多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比之前的大学生都好一些。对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比其他学科教师高,因此,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视程度要高一些,因此普通话水平相对好一些。此外,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一般之前都是文科类的学生,跟文科类的老师接触比较多,一般情况下文科类教师的普通话的发音要比理工教师相对标准一些,学生受老师的影响发音也会相对标准一些。而且通过已经获得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来分析,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普通话成绩确实要比其他专业学生的成绩总体要高一些。他们的普通话大都比较标准,处在中介语中接近标准语的位置。

2.学生普通话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普通话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声母发音部位紧张程度不够,致使发出来的音没有爆发力;受到方言负迁移的影响,发音部位有些许的偏差;韵母是单韵母发音时舌位比较靠前;复韵母发音没有动程或者动程太短;鼻韵母发音时归音不到位,鼻化音严;声调上调值发不到位。这些问题是导致普通话不纯正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语音训练的对策

我们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江苏省内,学生主要操江淮官话、北方官话和吴方言)为调查对象,发现80%左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相对较好,只有20%左右的学生普通话水平相对差一些,这些学生大部分是男生。据此,我们应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这里我们主要论述的是水平较好的学生的普通话语音训练。我们要针对他们的发音缺陷,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其发音更加标准。

1.声母的训练

声母训练应该是通过练习一系列的口腔操,增强发音部位的灵活程度,达到适当增强发音部位紧张程度的效果,这样发出来的音才会响亮,具有爆发力。声母中发音有缺陷的主要的是舌面音j、q、x和舌尖前音z、c、s及舌尖后音zh、ch、sh。学生发j、q、x时,主要的问题是发音部位不是运用的舌面,而是偏上“前舌面化”的舌叶。针对此问题教师首先指出他们发音部位运用的错误,然后告诉学生真正的发音部位应该是靠后一点的舌面前三分之一处,舌尖往后缩,不要触碰到牙齿,嘴形展开,这样就能发出正确的音了。舌尖前音z、c、s有些同学发音有点齿间音的倾向,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舌尖前音的发音部位,不能把舌尖放在上下齿之间,应该放在上齿背上,这样发音就准确了。很多同学都会发舌尖后音zh、ch、sh,但单独发音时舌位普遍靠前,也就是舌尖抵住的不是硬腭前部,而是硬腭前面的部分,这虽然不是系统性的错误,但绝对是影响普通话发音准确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纠正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外,还可以辅助手势指导,进行形象化的教学。“手势法”,即用一只手稍弯曲代表口腔上颚,另一只手代表舌头,两手成阻从前往后移动,代表形成不同的发音部位,即平舌音、缺陷音、翘舌音,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不同的位置发出的不同音,能正确发出母语中存在缺陷或错误的舌尖音,再找准发音部位发出正确的音。

2.韵母的训练

韵母训练就单韵母而言,最主要的发音缺陷是学生发舌面后音时舌位普遍靠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利用普通话元音发音舌位图让学生知道单韵母中哪些音是舌面后音,发这些音时舌头一定要有意识地往后缩,这样才能够发到位。复韵母的发音与单韵母不同,复韵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组成的,因此,在发音的过程中舌位和唇型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动程”。但有的学生在发复韵母的音时却无“动程”或者动程很小,把复韵母发成单韵母。练习复韵母时,最好把复韵母的发音动程在舌位图上标出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每个复韵母的发音都是有一定变化的,在练习发音时,发出的音也应该有一个动程,然后训练学生根据图上的发音趋势去发音,在练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发音过程中舌位的变化。发音时还要注意吐字归音,归音也就是发音到最后的口型或者舌位,如果口型或者舌位不到位,发音势必不完整或者不地道。复韵母在发音的过程中舌位和唇型都有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舌位、唇型最后归音都应该归到开、齐、合、撮上,因此要特别注意语音最后的归音。前后鼻音的问题主要是归音不到位或者鼻化音现象明显。发前鼻韵时,气流最后的通道不是鼻腔而是口腔,有的发后鼻韵时后鼻辅音过于强调,而忽视了主要元音在韵母中的主要地位。前鼻韵母的归音是鼻辅音n,也就是发完前鼻音时,舌尖抵上齿龈这个归音的动作非常重要。如:en有些学生常把它读成鼻化音,而且整个音节都带有鼻化色彩。对此,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发[?]然后保持口型不变,拖长声音,收音时迅速将舌尖抵住上齿龈,发出n的动作,最后缩短[?]的拖音时间,反复练习,就可正确读出。ng也是个发音难点,须先通过声母中的g、k、h让学生体会到发音部位,再借助n的发音方法,从而得到ng的准确发音。#p#分页标题#e#

3.声调的训练

关于声调,大部分同学的问题是阴平高度不够,阳平起点止点太低,上声声调发音不全,去声发音不到位。教师可以根据赵元任先生的五度标记法来告诉大家声调的调值,让学生了解声调的高低起伏变化。这个相对音高的起伏变化贯穿音节的始终,最主要的是在韵腹上,因此发音时,韵腹发音拉长可以体现声调的起伏变化。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是简单的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因此训练声调时,在掌握好音值高度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声调在整个发音过程中的连贯性。

4.音节的吐字归音

普通话的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三部分,每个音节吐字归音过程应该呈枣核状,音节中各音素在枣核中都占一定比例的,声母和韵头大概占五分之一,韵腹大概占五分之三,韵尾大概占五分之一。声母咬得过紧就会把韵头拉长,韵头如果拖得过长,会影响声调造成声调拐弯(阳平和去声最为明显),也会影响韵腹和韵尾,使得字的发音听起来很扁(当然单韵母除外)。因此音素在音节中的发音比例也是语音训练不可忽视的部分,这样才能把一个音发得标准。对于音节的训练要遵从一定的顺序和方法,首先应该采取分步练习的方法,因为每个音节的发音是否准确取决于声母、韵母、声调发音的标准程度,因此练习每个音节时最重要的是分开来练习它的声、韵、调。练习的过程中,先把声、韵、调发音时的注意事项理清,然后把声韵连起来加上声调读出这个音节,这样的练习非常有效。在单独练习声、韵、调的过程中,尽量采用慢动作夸张练习的方法,但发音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音素的过渡必须有机,使之自然滑动,浑然一体,千万不可使之机械地跳动将音素与音素之间割裂开来。

5.得当的方法

已习得语音者欲学语言的语音,不论差距大小,已习得语音都可能顽强地起干扰学习新语言语音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已习得语音的负迁移作用。对于普通话语音训练来说,我们要注意比较学习者的方言发音和普通话发音的差别,明确他们发音的缺陷所在。普通话语音训练虽不以传授理论为目的,但如果对理论有所了解并且跟实际的发音相结合,肯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作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一点普通话语音的理论知识,因此对他们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最好运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让他们从理论上了解语音缺陷,按正确的方法发音。我们可以把普通话语音训练归入加涅学习结果分析中的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就是对语音知识的了解,用讲授法让学生明白就可以了。而通过控制发音器官的肌肉来发音的属于动作技能。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主要通过练习来形成。动作技能一方面受到外部刺激的控制,即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展示发音的过程,另一方面还受内部刺激的控制,即受来自肌肉动觉提示的控制。要想纠正有缺陷的发音,从而自然地发出正确的音,来自肌肉运动本身的内部反馈或体验更为重要,而要获得和利用这种内部控制的唯一途径就是亲自实践从事练习。通过不断地重复执行某一动作或一系列动作组合,才能使发音者找到发出地道普通话语音的“感觉”。因此,普通话语音需要持续性的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在明确了发音缺陷、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之上,不断练习,才能使普通话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语言训练范文5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我国通用的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当前,语言文字的应用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某些滞后现象,有些地区方言盛行,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风气。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学院招生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毕业生供需招聘会上,大家逐渐认识到良好的语言面貌对面试成功,顺利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而提高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改善学生语言面貌的关键,所以在普通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我校开设普通话口语课有十余年了,但课时很少,最多36课时,最少只有16课时。怎样在有限的课时里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普通话口语课不是普通话知识介绍课,也不是教学生说普通话的课程,普通话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说普通话,还在于让学生在掌握普通话知识的基础上,语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的,探索教法,提高普通话的教学效果。   一、示范与模仿   普通话语音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语流音变、语调几个部分,课堂上不能只重视语音知识的传授,总结学生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寻找两者之间的对应规律,这种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而且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很被动。   普通话教学是一种技能训练的教学,技能的掌握不能仅靠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能指导提高语言操作能力的理论以及在实践练习中揣摩理论的正确性,寻找解决实际应用难点的方法。   示范和模仿是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学习语言,听辨能力很重要。课堂上,教师要示范规范的读音来训练学生听普通话的能力。从教学实践看,练耳(听)———练口(读、说)———练脑(记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是十分有效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发音要领,反复示范练习,让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要领,形成技能。学生模仿的过程,是与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比的过程,模仿者能够较容易地发现自身语言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有意识地纠正和改进,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口语发音的标准程度和口语表达技巧。   长期的模仿还会自动地将正确的语言信息储存于大脑中,在需要表达时脱口而出。   为了训练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还可以学说绕口令,并进行比赛,看谁说得快说得准,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二、从朗读到朗诵   因为受到课时限制,常会使任课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语流音变、朗读技巧时,注重普通话水平测试60篇规定篇目的反复练习,而忽略了60篇作品以外更广阔的优秀文学作品。   我在普通话教学中,有意地选取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作品,选择一些报纸杂志上的美文小品作为朗读技巧训练的补充材料,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或听录音,让学生反复练习,纠正不纯正的发音,先做到朗读音准流畅,这是朗诵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思考作品内涵,体会作品意境,教师再指导学生划朗读符号,学习停连、轻重、快慢、高低的处理以及轻声、儿化、音变等方面的语音技巧,有感情地朗诵。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不仅训练了朗读技巧,还体会了作品的美,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精深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情怀。最后进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三、听说训练结合,创设开放的练习语境   在普通话测试中,有些学生读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和作品朗读能做到音准流畅,但在说话测试中,却表现得磕磕巴巴、词不达意、语意混乱,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语法失误。这种普通话语音较为规范,但语言表达却很糟糕的情况,反映出普通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只重视语音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普通话教学应该以普通话测试为检测手段,以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终极目的。因而,普通话不仅要通过字、词、句、文章等书面材料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要大力加强学生使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和交际训练,只有这样,普通话课程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语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普通话课堂上,采用听说结合的训练方法,创设开放的练习语境。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就此语境下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叙事、议论、说明或抒情,而其他同学用心听完,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指出发言人在说话时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解剖分析,找出正确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选用准确词语、修正语法错误。练习语境的设置可以是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如爱情、友情、诚信、金钱、考试、就业等,也可以是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的片断、感触。这样的开放式语境说话练习可以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进行,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学生们轮流循环进行口语训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心理承受力,还可以增强学生们使用普通话的信心。当然,开放式语境设置练习对普通话任课教师的要求除了具备相当的语言专业知识外,还应当能够对学生说话内容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能力。让学生们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无形中提升了其道德文化修养,端正其看待世界的方法、态度。   四、激发说话潜能的配音练习许多教育家都倡导   “以学生、活动和任务为中心,采取启发、研讨、辩论等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学习性研究教学法等,激发兴趣、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的教学本来是很枯燥的,在课堂中,练习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很好地避免课堂气氛冷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新颖、生动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新时期语言教学发展的趋势,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如给影视片进行配音活动,就是一个集趣味性、教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那些能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影视片,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情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环境中学习普通话。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会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另外,为影视片进行配音活动也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全面训练。学生首先要理解人物的对话内容,为了配音流畅,学生要在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的基础上,反复熟读乃至背诵,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语感。经历了充分准备、精心表演的过程,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得到了美的享受,口头表达能力上得到了实践性锻炼。从而使学习形式不再只是过去的“听讲”,而是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从而更易于记忆和消化。#p#分页标题#e#   除此之外,这种练习活动为学生们展现自我提供了舞台,学生也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了胆量,提高心理素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际证明,在普通话教学中,采取以上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当众说话的胆量,使他们在毕业招聘的面试和以后的工作中都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语言训练范文6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方法

曾有人说过:“民族的睿智积淀在民族的语言当中。”口语表达是人们日常交往沟通最主要的方式,是一个人思想内涵、才华文化的外在展示。古代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近代总理智对外国媒体刁难,都说明了语言表达需要的智慧。所以不仅对普通小初高的学生进行了口语方面的改革,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也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中职语文大纲中明确指出口语表达是一项最基本的语文应用能力,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和训练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职学生语言表达培养现状

(一)教师注重书面表达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就业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中职语文大纲中也明确表明教师应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背景下教师仍很难挣脱传统束缚,在语文课堂上依旧着重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对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也只是稍带而过。有的教师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使知道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日后就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却不懂得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生羞于表达

学生在教师的面前大都是害羞腼腆的,在他们眼里教师是神圣威严的,所以觉得与教师有一定的距离,在课堂上也不敢与教师有过多的交流与互动,不敢表达,可是在同学面前却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和自己熟悉的人高谈阔论。有的学生则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内向不爱说话,而有的学生因为是农村人口,从小用的都是方言说话,所以普通话不标准,导致他们害怕说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卑心理。学生虽然可以用方言畅通无阻地与周围人进行沟通,但是却不能很好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他们羞于表达,害怕说,不敢说。

(三)学生口语词汇储备低

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平时中积累出来的能力,学生主要运用语言表达就是在平时与周围人的沟通交流时,而学生在平时的表达上都比较随意简单,有时在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上面运用的语言表达也比较随意、琐碎,并不连贯,尽管学生能在很少人或者熟悉的人面前侃侃而谈,但是在面对正式的场合或者是在陌生场合时,他们的口语词汇明显匮乏,有时就会怯场甚至沉默不说话。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面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出现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对症下药,找出阻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绊脚石,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之后中职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应该挣脱传统的教学观念,跟随时代的潮流,把握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想说、敢说。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可以多设计几个有趣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的同时参与到和教师的互动当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不拘束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前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与教师拉近距离,所以教师也应注重转变传统的呆板严肃形象,才能与学生进行友好沟通和课堂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大胆说普通话。学生方面应由教师引导和督促,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纠正普通话的发音问题,注重学生普通话的培养,让学生不再有因为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而不敢说、怯于说的害怕心理。在课堂上他们不敢说,那就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适当纠正学生的发音,鼓励学生在平时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有的教师在教学时用的地方方言,或者有时用普通话教学时自己说的就不标准,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是学生活的教科书,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说普通话,说标准的普通话,学生在教师良好的影响下就会慢慢的说好普通话了。

(二)抓住学生兴趣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只有学生在爱上语言表达之后,才能推动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1.创设课堂情境。创设课堂情境是丰富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各阶段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情境创设相关的课堂情境,不仅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比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角色,并且排练好之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对于模仿人物比较感兴趣,在角色扮演中能深入掌握文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在角色之间的交流对话中也不自觉地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再如《孔雀东南飞》中,人物对话较多,自述的话也比较多,教师以逐字逐句的解释进行教学不但降低了课堂效率,学生也厌烦这样枯燥的课堂。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文中的情景,截段选取文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和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对话当中感受语言的魅力。2.课堂朗读。朗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准确的语感,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包括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经验,还包括各种能力,如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这几种能力都是说话交流应该具备的能力。如果想培养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需要培养好学生的语感,所以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我爱这土地》,这篇文章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情感和浓郁的心情,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朗读,在朗读中投入自己的情感,感受诗人的忧患意识。学生在朗读中不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对于全文的把握也上了一个层次。再比如教学荀子的《劝学》,这篇古文中蕴含着很多需要认真体会的句子和哲学原理,如“劝”字,生活中的“劝”虽然包含着好意,但是往往因为表达方面的原因,而使“劝”的意图和目的达不到,但在《劝学》中,作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哲学道理。教师让学生分段进行朗读,朗读完之后让学生自己找出作者意向化的哲学道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有利于加深文章理解,提高语感。3.抓住学生兴趣点,设计课堂辩论。语言表达是日常生活中交际的重要的交流手段,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培养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机会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环节。如上文提到的《孔雀东南飞》,文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悲惨的形象,有的学生认为她的遭遇很可怜,为她打抱不平。可是有的学生却认为是女主人公太傻,自己没有处理好婆媳关系等等原因造成了最后的结局。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热点,趁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站队方向进行分组,并围绕此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正方和反方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开展课外活动

课堂45分钟并不能满足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需要,他们的战场是在更广阔的课外。教师应该积极开拓第二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有关语言表达的活动,比如动员学生参加校级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在正式场合说话的胆量。当然,教师必须重视这些活动以及学生在此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把学生参加此类活动的情况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项重要考核依据。

(四)重视阅读,提高词汇储备量

虽然学生更容易在实践中获取语言表达技巧,但是口语词汇的积累却也少不了书籍的助推,国内外经典阅读书籍中有众多词汇是学生应该积累和学习,认真把握和储存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里面人物对话可以为学生带来不少的阅读技巧,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词汇积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安娜·卡列尼娜》中也有大量的对话,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适当鼓励学生,提高学生自信

中职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敏感期,教师一味的指责、批评会加剧学生心中的忧郁感,学生会出现不敢说的情况,也是因为心中有自卑感、不自信,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多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此不断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时,对学生进行公正的点评,发现他们辩论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对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适当的赞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交流中不怕错、敢说。还有在课堂上选取学生朗读时,可以有适当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好胜欲,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朗读环节。当然,要着重关注不爱说话的学生,鼓励他们站起来朗读,提高他们的胆量,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工于表达。”这足以说明语言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该在掌握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学生,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资源,给予学生足够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为之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晓利.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J].成功(教育),2011(18).

语言训练范文7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模式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以重视,制定专业的表达能力训练计划,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则会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从而使其更难发现自己存在的语言表达问题。教师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训练机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始终会影响其发展。毫无疑问,农村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将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这也是目前农村中学改进教学方式,企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原因。

一、农村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稍逊的原因

(一)未形成清晰的语法概念

许多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时只要求学生能认字,不要求学生在认字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本,也不向学生传授语法概念,导致有些学生未能形成清晰的语法概念。有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时没有主语,或主谓语混用,整个句子没有清晰的句子结构,句子特征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是学生未形成清晰的语法概念。学生无法在阅读时用语法概念对文本进行解读,因此也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得学生不能将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实际应用,语法在实际使用时会产生偏差,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础的语法是学生阅读的基础,需要学生掌握的定语、状语、补语是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基础,但有的教师认为此环节教学难度大,直接跳过了此环节,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受到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现代文阅读,最后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受到影响,表达出的句子出现无法表达个人想法、语序混乱、语意不流畅等问题,与学生未形成清晰的语法概念有直接关系。深入分析,该问题与教师教学不当有更直接的关系,语法教学也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需重视的教学部分和教学问题。

(二)在语言表达时不分场合地使用口语

由于农村中学生喜欢口语化的交流,所以中学生喜欢在表达个人观点或写作文时都大篇幅地用上口语。但口语在语言表达上欠缺规范性,学生过多地使用口语,教师纠正的难度也较大,使得学生用口语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对表达能力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三)表达态度的不端正

在部分农村中学生的眼中,个人观点的表达和作文写作都是应付任务,他们并没有将此与未来就业联系在一起,最后的作业多以应付为主,导致学生的每次表达都欠缺全面的思考,未经过深思熟虑直接进行作文或直接进行个人观点的表述。这样的表达能力训练没有任何价值,学生在表达时的问题还是会存在。教师需要纠正学生的表达态度,保证学生在端正个人表达态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保障表达能力训练的实效性,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农村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模式

(一)提高学生的主动表达兴趣

农村中学生本身没有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概念,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选择更有效的训练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表达,以此作为基础,再深入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主动性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选择的问题必须有典型性,也必须有讨论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欲和表达欲,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去。在小组中表达个人观点时,同组的同学也能就观点中存在的语法问题进行提点,间接帮助学生解决语法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易交流,也能促使学生克服表达恐惧症,积极地参与表达。比如,教学类似《社戏》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文章题为“社戏”却写了许多社戏之外的内容。借助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并积极表达个人观点,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教学效果多元化。写作是语言表达的另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督促学生写作的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教材中的课文是写作训练的最好样本,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将课文学习与语文表达训练放在一起,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续写课文内容,这样教师更容易开展工作,学生参与度也更高。比如,《范进中举》一文的最后并没有给出范进发疯被老丈人打醒后具体做官所发生的事情,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许多联想,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对此内容进行续写,间接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表达自信

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与其自身不敢表达有很大关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时,一定要先增强学生的表达自信,让学生先开始接受表达,能主动地表达个人观点,这时教师才能就学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并解决,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反之,若教师一直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一开始就严格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则会使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抵抗心理越来越强,最后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甚至影响语文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无任何好处。首先,教师作为过来人,必须思考学生对表达的心理,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分析学生在语言表达时的心态,分析学生表达自卑的原因,并就自卑的现状思考解决办法,使学生自卑心理得以克服。有的农村学生因为个人家境问题,本身自卑心理较严重,学生没有放平个人的发展心态,不敢与同学接触,这就不利于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借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努力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性,克服心中的自卑情绪,与同学正常且密切地交流。同时,教师对学生间的集体活动也可以多多关注,指导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克服不敢与同学交流的心理,主动融入群体交流中,让学生不惧怕表达,渐渐享受表达。其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不一,每个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爱好程度也不尽相同,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让学生积极地表达个人观点,并且享受因表达受到鼓励的过程,从而提高表达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地思考个人表达观点。学生在自我表达时,常常因为个人意识问题表达思路不连贯、表达内容缺乏逻辑性,此时教师若直接对学生提出批评或直接打断学生的表达,会使得学生将语言表达当成一种负担,对语言表达产生抗拒心理,不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教师需要避免类似问题的产生,避免学生对表达能力训练产生逆反心理,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也鼓励学生提出独立思考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夸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训练配合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渐渐成为主动性活动,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农村中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都存在个体化差异,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向学生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提升表达能力训练的效率。

(三)为学生提供实战平台,锻炼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得益于教师合理的训练方法,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表达平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名言警句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且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交流的环节中能展现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此,语言表达能力源于生活,最后也应用于生活。马克思将实践看作学习的来源,充分地肯定了实践的重要性,教师也必须理解这一点,重视语言表达的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直接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在实践中渐渐放平自己的语言表达心态,自发性地接受语言表达训练,积极地在教师创造的交流平台中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朗诵是学生培养语感、练习普通话的直接途径。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某文段进行朗诵,在朗诵之余,学生能积累到文段中的生词,拓宽自己的词语积累面。同时,朗诵能直接提高学生的文章情感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需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诵条件,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朗诵中,分析文段中的情感描写,选择适合的朗诵情绪。对文段的朗诵也能促进学生的表达思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对自己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感判断所表达内容的正确性,使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辩论是最考验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教师可开展辩论比赛,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辩论,学生能贴合实际找到自己的观点,并在辩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思考,提高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多开展此类活动能让学生喜欢辩论的感觉,最后提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达到多重效果。

三、结语

农村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难度较大,语言表达的培养周期也较长,教师需要提高教学的耐心度,寻找合适的训练模式并在教学中严格地实施,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听从教师的训练安排进行改正,积极地提高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即使部分农村中学生的语言条件欠佳,但也能保证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金露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

[2]赵言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11).

语言训练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方法

语文是一门由语言和文字所组成的学科,语言是指我们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口语和书面语,文字则是主要承载于书本之上的文章和段落。小学阶段的日常语文教学应当围绕语言文字的训练展开,语言既是基础,又是未来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坚实语言基础和提高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如何做好日常的语言文字训练呢?

一、有针对性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文章为参照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重点字、词和文章阅读内容进行知识分类与剖析,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哪些字、词,文章段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进而在备课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训练点。例如,在教学“夕阳真美”这节课时,教师要重点针对表达美丽夕阳的字、词和对夕阳形状变化进行描写的语句展开,“西斜的美景”“下沉的美景”“落山的美景”等,在讲解这些词语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实际演示,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文学想象,提高学生未来在写景用词方面的精确性。其次,在课堂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于字、词含义的探索。例如,在教学“花瓣飘香”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这几句话进行训练:“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妈妈会高兴的。’”“‘爸爸在南沙……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这些句子中的用词看似平常,但是在课文的特定语境下却显得十分准确和传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句子提出问题,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为其未来阅读、写作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了解文章情感、进行情感表达做好准备。

二、强化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理解语言的有效方式是朗读,从情感培育的有效途径和语言积累方面来说也是朗读。大声朗读,熟读成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朗读,以情感朗读为主要训练手段,通过文本朗读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思想、感受和真实情感,体验文章的语言、内容、艺术和结构美,在不知不觉的朗读训练中提升语言理解技能。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节课时,在悠扬的音乐中播放录像并配以画外音:漓江的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江上竹筏小舟,山间绿树红花,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如此以图示境、以声传情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现在你就是一位游客,正在其中的一条小船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随着叙述将鲜明、生动的画面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脑海中,并将自己置身其中,体会荡舟漓江的乐趣,感受祖国山水的秀美,再以“美读”表现心声。背诵是发展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重视语言的吸收和储存,如果说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那么积累语言就是运用语言的基础,要储存、积累语言就有赖于背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合理安排背诵步骤:从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开始,接着提出背诵的任务和要求,再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留给学生充足的背诵时间,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三、训练语言文字重在运用

首先,教师应该抓典型句子、段落的引用与仿写来实施文字语言培训。片段的描述是作文的一个关键点,它可以自仿写开始。教材的很多优秀段落都使用了特殊的句型,学生可以就此进行仿写。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这节课时,课文中有几句话是这样写的: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这段话中运用了夸张、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方法,学生可以照此进行仿写。其次,进行模仿写作和文字语言训练。模仿训练不只是句子的具体写作,还要对构段法进行仿写。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这节课时,描述了兵马俑大规模、多种类、生动形象等方面。这两段文字是通过“兵马俑不仅是大型的”这句话上下衔接的,这就让文本自然而无缝。教师要引导学生介绍某种事物的两个特征,并通过句子学习如何使用这两个特征,“……不仅……而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这比教师对承上启下角色过渡部分的无尽使用要有效得多。最后,教师要让学生的想象练笔在文章的留白处,从而强化文字的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呈现出意犹未尽的留白,实际上是留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留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写,将文章的省略部分找出来续写,对文中有较深意味的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写,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获得较大的提高。总之,通过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对于小学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娟.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技巧[J].考试周刊,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