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范文1

接下来的一个时期可以被称为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开拓时期。除原有的三大领域外,社会语言学又开拓了其它领域的研究,其中以互动社会语言学、言语社区、言语接触等领域的研究发展最快。

1.互动社会语言学互动社会语言学成形于20世纪80年代初。甘柏兹的《话语策略》[4]的出版,标志着互动社会语言学作为社会语言的一个分支正式建立。互动社会语言学重在研究如何用语言学的知识解释人际交流的过程和结果,其理论的核心是“互动”,认为具有交际功能的言语互动才是语言的本质所在,一切语音、语法规则的价值只存在于具体的交际活动之中,通过言语互动产生交际效果的语言形式才是语言事实。甘柏兹在他的论著中提出了会话策略、语境提示、会话推断等一系列核心概念。会话策略是指会话参与者能够维持会话继续、增进双方相互理解的能力。会话推断即话语理解的情景化或语境化过程,其基本功能是在评估交际参与者双方目的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反应。语境化提示即提示有关交际知识,尤其是语境的语言信号,包括语码转换、超新段标记等,其基本功能是在交际互动中引导指示话语、预测行为情景。此外,Goffman、Brown、Levinson、Tannen等的研究也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Goff-man进一步补充完善了Gumperz的语境推理,强调社会互动的作用[5];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具有普遍性影响力的礼貌原则;Tannen则将研究中心转向异性之间的言语互动,特别强调谈话的节奏性。

2.言语社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不同说话人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的语言使用状况,因而对这个群体的界定是十分必要的。社会语言学沿用Bloomfield的speechcommunity的叫法以及他的言语互动观[6],摒弃结构主义的“理想”同质状态,朝着“真实”的言语社区的方向不断前进。Hockett、Lyons认为言语社区具有单语性,即某一语言社区内只流通某一特定语言(方言)。甘柏兹对言语社区单语性的论断提出质疑,提出言语社区也可以是多语的,为避免“以语定区”带来的单语限制,提出把“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和“共知的社会规范”作为言语社区的两条主要标准,整合了共同准则的变异遵守等观点,指出言语社区是由共同规范和愿望结合在一起的、组织起来的讲话人的多样化的系统,进而强调了言语社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随着言语社区界定的不断深化,言语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原则越来越明确,并占据主流。此外,个人认同在言语社区的界定中同样备受关注。LePage指出言语社区中个人认同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许多不同言语社区的成员,在不同的情况下认同不同的言语社区。此后,Preston、Rosen、Saville-Troi-ke、Meyerhoff等都对个人认同问题作了研究。

3.语言接触19世纪史密斯、特鲁别茨柯依对施莱格尔“谱系树”理论的“同构”和“对应”提出质疑之后,语言接触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早期语言接触研究主要从语言内部结构因素的角度研究语言接触,直至Kipar-sky提出社会因素决定语言接触深度的观点,语言接触的研究才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此后,这一观点被大批学者认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Thomason的语言材料及观点。语言接触研究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语言结构的研究和语言使用的研究。语言结构的研究,即以接触中一种语言为基本视角,研究其在词汇、语音、语法三个层面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情况,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借用和语言干扰。语言使用的研究涉及面较广,主要关注语言转用、语言混合和语码转换。语言接触可以导致社会双语的形成,而社会双语现象又可分为稳定和竞争两种情况。对于稳定的社会双语现象的理论研究,主要归功于Fishman。Fishman在Ferguson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双言制”理论,认为不同的语言变体有着严格的社会分工;同时,提出“语域”理论,用以分析语言变体在缺乏社会规范时的使用情况[9]。

二、国内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一)引进期社会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传入中国。直至80年代末,国内语言学界才开始接触西方社会语言学理论,此时以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引进为主,尚未展开结合汉语实际的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理论译作和通论性著作的出版。因此,将这一时期称为社会语言学的引进期。理论译介方面,大批国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过翻译的形式被引入国内语言学界。1980年到1982年,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林书武等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祝畹瑾编)和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出版。通论性著作有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社会语言学》(1983),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

(二)模仿期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引进仍在继续。较上一时期而言,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及方法解决中国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已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主流,故而将这一时期称为模仿时期,即模仿西方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时期。专题研究成果集中在语言变异、语言接触、互动社会语言学、言语社区理论等几个领域。1.语言变异研究研究内容涉及语言变异的重要性、具体语用中的语言变异、语音词汇句法变异、特定地区语言变异等。具体语用中的语言变异居多,包括广告中语言的变异现象、教学及词典编纂领域的语言变异现象、网络语言中的变异现象等。学者对语音、词汇、语法的语言变异研究都有涉猎。语音变异方面,以个体音变研究为主。赵一农[10]从语音变异研究出发,论述语言的自我调节机制。词汇变异方面,王立、程祥徽、苏金智等研究的是人体动作词语、新词、词语差异方面的词汇变异;苏金智则从词汇变异角度研究语言变异与多样文化的关系。句法变异方面的研究较少。2.语言接触研究国内的语言接触研究已涉及语言接触的多个领域。赵杰从语言接触引发语音干扰的角度,研究北京话受满语和旗人话影响所产生的“融合式音变”现象。苏金智从语言接触引发借词的角度,研究汉语借词,提出借词演变的基本模式。吴雅萍从语言接触导致语法渗透的角度,研究汉语语序对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的同化作用。罗美珍从语言接触导致语言替换、语言影响、语言混合和融合三种现象出发,对五色话、白话、五屯话、干河滩保安语的语言质变进行考察。综上所述,国内的语言接触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仍处在具体例证阶段,即运用西方语言接触理论及方法,例证中国的语言接触问题。3.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刘焕辉的《言语交际学》是国内言语交际研究的开山之作。此外,具有较大影响的还有姚亚平的《人际关系语言学》和刘焕辉、陈建民主编的《言语交际与交际语言》等。20世纪末,孙维张、吕明臣的《社会交际语言学》着重理论阐述,强调言语交际的社会性,试图从宏观角度建立交际语言学的基本框架。岑运强从人类学史、语言学史及言语语言学的视角,追溯言语交际语言学在东西方的源头,首次从结构上分出说服学、回答学、语境学、语言变异学,从功能上分出一般社交学、演讲学、辩论学、谈判学、推销学、广告学。4.言语社区研究言语社区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引入中国社会语言学界的新理论,郑海翠、张迈增、张红燕简要探讨了言语社区的相关理论。杨晓黎对构成言语社区的基本要素问题展开讨论,对言语社区理论中的“设施”要素提出了质疑[15]。夏历依据在京农民工的资料,质疑言语社区的“地域”要素[16]。但言语社区方面较有影响力的重要理论尚未建立,仍处在萌芽阶段。国内学者的关注点仍集中在运用此理论的实证性调查方面周刚对海外华人、校园、网络等社区内的群体言语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17]。

语言学论文范文2

在心理学领域,尽管语言是人类表达心理与行为的重要纬度,然而注重实证量化研究的经典主流心理学却没有能够深入探索这一重要元素,以进行这一具有突破性理论的尝试。传统心理学中的语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心理学早期开拓者们无法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早期心理学脱胎于哲学,虽然冯特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力图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来确立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但也没有超越传统哲学的基本逻辑,即试图在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中追求意识与心理的本质与规律。心理学力主研究作为科学世界的心理与行为现象,而作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语言就被存而不论了。冯特认为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关于经验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直接经验。行为主义则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坚持以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而精神分析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现象。这就决定了心理学无法关注生活世界的日常语言。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在心理学中的缺席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传统心理学探究的两大主题是“心理”与“行为”。心理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的漫长的学科孕育和演化的历程中,心理学所观照的对象经历了从人的“灵魂”到“心灵”的转变。1879年以后,心理学演变成为研究“意识”之学。到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心理学又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60年代以后,心理学已经成为研究“行为和心理”的学问。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心理学应该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不断嬗变和演化,一方面反映和诠释了当时哲人及心理学家所处的时代精神和他们研究旨趣的变化,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汉所说,每一种解说都有哲学观点与文化视角,没有某种哲学观点,你几乎不可能做出一般解释。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形而上学假定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意义。西方心理学史家波林、墨菲、黎黑等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或是类似的观点,将时代精神视为心理学流派、观点、思想的决定要素和力量。

正是传统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主题决定了“语言”在传统心理学中的失落。语言的缺失在华生的行为主义构架中尤为明显,在行为作为心理学唯一的合法研究对象的情境下,语言在其中的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主流心理学对语言毫无关注。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米德就首先将语言问题引入了社会心理学,因为实用主义坚持将经验生活视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而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正是承认了语言的重要性。

米德希望经由语言沟通和符号互动这些外在现象去透视人们内在的心灵过程,尤其是人格自我的分化和成长,由此语言问题被视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米德的创见还不能视为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但它无疑吹响了走向这一重要转折的号角。米德对语言学的研究作为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基本层面,事实上已经为心理学话语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前提,即主体间共享的社会文化、时代背景。人际间借助语言进行交流,但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交流来自不同的心理动因和交往需求,不同的心理动因、情感、认知会表现为各种形态的语言问题。

二、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理论溯源

语言学转向的一个重要理论传统就是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破除了主体中心主义的迷思,使得语言从逻辑中解脱。结构主义致力于求证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议题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学为他们提供了某种其所缺乏的严格性,尤其是索绪尔(F.Saussure)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这被视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出发点。这一区分具有广泛的理论蕴含,语言研究从偶然性和语境的局限之中摆脱出来,人类经验同语言象征双重性的密切关系受到重视。

尽管后结构主义在诸多理论立场上与结构主义相悖,但对语言的关注成为两者共同的旨趣。构成后现代知识基础的后结构主义反对一直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逻格斯中心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将意义、实在法则视为不变之物,把它们作为思维和认知的中心。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再现,文字是语言的再现,写作是思维的表达。在后结构主义看来,人们原以为有中心和本源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中心和本源,一切都变成了话语,变成了充满差别的系统,在系统之外不存在所谓的超验所指。

可见,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后结构主义,都极其重视日常生活阐明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这一观念对心理学具有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西方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其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这些后现代心理学理论所运用的解释与结构的分析方法,不仅消解了两极因素、二元形式的对立,而且突出了语言在我们认知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无论是我们的感觉过程还是我们的理解过程,无不渗透着语言的影响。

此外,解释学传统也是语言学转向的重要理论渊源。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哲学主题就是对语言进行哲学关注。语言是经验世界的重要维度,在语言中自我和社会得以展现,语言与现实世界并非对立,而是内在统一的。现代的哲学解释学认为,人类运用语言来理解世界和表达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反过来看,语言又是对人的理解方式和理解程度的表达。因此,对于语言的分析,就不仅仅是分析人所理解的世界,而且首先是分析人对世界的理解。这后一种分析,就是对理解的理解。由此,哲学解释学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看法,即:人创造了语言,但却从属于语言;人创造的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这种角度看,就不是人在使用语言,而是语言构成人的存在。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伽达默尔所说的“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等等,都是对这种观点的不同形式的表达。

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将“语言”问题带入到心理学的尝试则要归功于现象学心理学。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下不少心理学家致力于建构旨在揭示日常生活世界的心理学理论。现象学心理学关注主体间性,强调理解他人行动之时要强调言说者的姿态、声音、字面意义和意图。

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是上述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这一知识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这一知识运动的拓展。但心理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则直接为洞察日常生活世界提供了具体视角。

三、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发生

当代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除了其深厚的哲学的渊源和理论背景之外,更有其全面展开的心理学研究的现实基础。

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主要考虑的是语言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功能与关系。心理学研究中的各种问题的争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归结为语言的表述和解释问题。“语言学转向”的革命意义并不在于彻底否定传统,它与传统心理学的根本区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它同样研究心理和行为,但是它改变了研究的策略,这就是把心理学不只是当作一种知识的体系,更是一种活动的体系,是确定或发现人性意义的活动。既然思想或信念其实就是语言,我们只有通过语言的研究才能把握思想,没有不通过语言表达而独立存在的思想,那么,对于传统诸多纠缠不清的涉及实体或建构的地方,采用“语义上行”的方法,即把所讨论对象的本体论地位悬置起来,而用统一的语言语词进行表达和重新解释并达成一致,从而避免无益的争论,这无疑是一种有利的必要的策略。

话语分析是当代语言学转向在心理学中的反映。传统的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人认识世界、表达观念的符号或工具,能够提供对于世界或事实的准确描述。心理学的话语分析则关注由于语言使用的目的和情境不同所导致的歧义性及语用的复杂性。由于人总是借助于语言媒介来理解世界,语言因此成为“意义的家园”,成为人们用以建构世界的有效工具。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对话语(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把话语生成过程的内在心理组织结构看做是人脑中各个相互作用的活动阶段的完整连续体现。按照他的观点,话语的生成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机;第二阶段是思维(相当于现代语言学术语“话语意向”);第三阶段——在内心词汇间接表现出来的思维(相当于现代心理语言学中的话语表达的内部程序);第四阶段——外部词汇意义间接表达出来的意义,或者说是内部程序的实现;最后阶段——意义在词汇中的间接表达,或者说是话语的声学和发音实现。这是维果斯基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之一。他对话语研究的心理学观点不仅是这一方向研究成果独特的总结和综合,他还提出了意义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关于物体意义的概念,关于话语生成过程的启发性思想。因此,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来看,维果斯基理应被视作现代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事实上,语言学转向之后,话语分析、话语形态、话语结构以及表达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并直接进入到心理学的视野,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研究的立场,在心理学领域不断发展渗透,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当话语分析在心理学中集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于一身时,就为一种“新”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已经形成,这就是从“语言或话语”的考察心理学研究的话语形态、话语伦理、话语结构以及话语生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心理学形态——“话语心理学”。

在心理学领域内,话语研究在理论上的连贯性并非很明朗。目前,这一取向的研究及理论概括基本上围绕着对当下心理学的理论概念、观点或分析实践的批判而展开。“话语心理学”一语的提出,目的在于将这一领域现有的知识发展成一种连贯的话语取向的另类观点,并以此强调:这是一个有关心理研究的可能的范式,而不仅仅是一种经验分析的模型。

话语心理学总的说来关注人们的实践:沟通、互动、争论,以及这些实践在不同场景下的组织。话语心理学被认为是一门体现了语言学转向的“新心理学”。相对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话语心理学有其独特的原则(PP.66~69):第一,许多心理现象被解释成话语的特性。话语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人的。公共话语是行动,私人话语则是思想(thought)。第二,对符号体系的个体的及私人的运用构成了思维(thinking)。而这一运用来自于人际话语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第三,心理现象的产生(如情感、决定、态度、人格展露等等)在话语中都有赖于行动者(actor)的技能,有赖于他们在共同体中相关的道德立场以及所展开的故事线索。这些原则的内在意义表明,话语现象并不是隐匿的主体性心理现象的显现。话语现象就是心理现象。话语背后并不存在心之活动的影子世界。人们不过是在人际话语过程中,将私人话语转变为公共话语,亦即将思想转变成行动而已。然而,同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人的言语并不是为了回应人的早已存在的、组织良好的思想而说的。人不可能将某种“内在的”意向或思想准确地转换成“外在的”言语表达。因为,正如维果斯基所言,“思”的可能性是在语言中构成的,思维是一种“内部言语”形式。

传统心理学认为存在一种心理实体,例如态度、人格等,而谈话、行为都可由这种心理实体生发出来。研究者便是用这些心理实体来解释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这种解释被称为内在心理的解释。话语心理学认为不存在着能够脱离人们语言的客观实体,相反,社会世界和个体是被言语实践所不断建构的。心理自然也是社会的建构,是一种言说的社会实践,而语言则是建构的积极媒介。因此,对话语的关注便不是要从话语中透视出某种客观实体的存在,而是分析话语如何不断建构社会世界。研究关注的不是内在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而要勾勒出这一言说实践的过程及后果。将话语置于研究的中心,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能够将心理学的关注与社会分析结合起来。传统的心理学将话语与行为、主体、心理过程区分开来。话语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话语的具体过程,而且这些话语实际有着种种的行动取向时,话语的生产者就不仅仅是“主体”,而且是“行动者”,这样一来,对话语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也必然是对具体的心理和行为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从而超越内在心理的解释,一方面能够摆脱对实验方法的依赖,另一方面也能够与整体分析结合起来,冲破个体主义研究的樊篱。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发生了。

四、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评价与反思

语言学转向引起了心理学理论深层次的、多方位的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心理学对日常语言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与关注,日常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中的对话,这就把心理学研究引向一个交往世界或者一个对话沟通的世界的,也就是区别于科学世界和生产世界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未主题化、未专业化,人们自在地呈现真实本性活动的世界。从“生活世界”来研究人的心理生活,此时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不是控制、规训,而是人性的解放、和谐与自由(PP.36~38)。心理学不应再去构造能规范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种种理论模式与模型,而是在人们的交往行为和话语活动中启迪心智、激扬潜能,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和实践的阐释发掘出被深埋多年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因此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促使心理学的理论追求开始从本质论转向存在论,在思维方式上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在心理科学观上从自然主义科学观转向社会文化科学观,在文化模式上从单一文化模式转向多元文化模式。只有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和实现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并且也只有通过生活世界的日常语言的展开,才能真正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主体间的关系理解和实现人们的心理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互为前提的。

从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背景来看,它是在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想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后现代主义给心理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反思、批判。当代心理学已经面临着后现代的诘难和挑战,出现了一系列结合语言或从语言角度出发,对传统心理学进行的思索和解构。进而使心理学在主观或客观上,主动或被动的“重构”。因此将语言带人到心理学或从语言的关注的角度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无疑具有极大的解放和颠覆意义。对话、沟通、话语分析、话语伦理都为人们重新审视主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视角。这一影响甚大波及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以至于话语分析成为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新立场[9]。语言学转向最有价值的形式在于具体考察语言和认知、思维和心理活动之间的交叉地带,以及从语言学理论的视角为主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宏观的启迪。

语言学论文范文3

(1)创设语境,激发兴趣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在中职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积极参与的英语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学习语法。根据不同的语法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采用图表式、音像式、竞猜式、谈话式、大脑风暴式、游戏式、调查式和表演式等方法进行导入。

(2)循序渐进、合作探究

认知语言学不再把语法看作是一个封闭的、分割的系统,而是与各种不同认知能力以及各种经验相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法学习过程中,把已有的经验用于理解新的语法知识,即“与词汇教学相似”,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构建新的图式。

(3)形意结合、关注体验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语法中“语义具有中心地位”,教师应注意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结合,突出多层次的语言体验,避免学生一味地对语言形式进行简单的机械操练,而忽视语言意义的表达。特别是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职学校学生,教师更应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体验,加深对英语语法形意的理解。

(4)任务驱动、拓展运用

认知语言学强调人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强调语言能力的建构基于语言的使用。教学中如果仅学习一些基本的语法结构,无法确保实现语言交际的流利性,教师应在语法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拓展练习,灵活运用。

(二)教学应用

以外研社中职英语第一册Unit7AhealthyLifestyle的语法项目——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及其用法为例,说明教学中上述四个环节的运用:创设语境,激发兴趣播放歌曲“AmericanRide”(sungbyTobyKeith),ppt呈现歌词,目标语法加下划线:接着教师指着划线部分问学生:(2)ppt呈现四张当地气候的图片以及以下句子。学生小组讨论:根据以下句子的内容,找出对应的图片。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视听歌曲导入新课,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巧妙地把目标语法的内容展示出来。接着,教师又联系当地的气候特点,创设出目标语法的语境,使学生自然地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安排“小组讨论”目的是,更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1)循序渐进、合作探究

①以旧带新,唤醒已有的图式根据已经学过的课程“coachpotatoes”,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任务:以竞赛的形式,选出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回答后,ppt呈现:

(2)合作探究学习

在“coachpotatoes”课文中找出含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句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使用观察、发现、分析等方法,归纳出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这样,学生对形容词、副词不同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学生一边欣赏歌曲“Longer”(byDanFogelberg),一边填上所缺的词: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先是教师通过把已经学过的课程“coachpotatoes”作为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形式回答问题,起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出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较好地构建了“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这种新的图式。

(2)形意结合、关注体验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调查活动——Whoselifestyleisthemosthealthyinyourteam?要求每六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对小组成员的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结论。a.教师先引导学生罗列完成该任务需要用到的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最后,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选出优胜队。这个环节教师以“健康的生活习惯”为语义,结合“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这个过程不仅是克服了通常课堂教学中简单的、枯燥的、机械的操练,而且是在对学生进行语法巩固练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生活素养,比较好地体现“教书育人”。

(3)任务驱动、拓展运用

语言学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从湖北某高校2010届266名英专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发现,25%的论文选题是语言学和关于语言学方向。该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近些年对“英语语言学”教学效果不佳现状的描述。本文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讨论了如何通过撰写语言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角度讨论了改善该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3.1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3.3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6 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2):32—36

语言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电子反馈;导师反馈;反馈焦点;反馈类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89-05

一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计算机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自动生成写作反馈与传递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学生们越来越习惯地阅读和使用计算机生成和传递的写作反馈,用来修改自己的文稿,提高外语写作水平。这种反馈除了用于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通过网络交流的同步写作(synchronous writing)外,还可以用于以滞后方式,如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的非同步写作(asynchronous writing)中。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反馈(computer-mediated feedback)在改变学习的社会范围上发挥着巨大作用。研究表明,这种交流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反馈方式随之也发生了改变,过去是在学生打印出来的纸质稿上进行反馈批改,如今在学生发来的电子文稿上就可直接批注,把自己对论文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学生,“这种由计算机传递的教师或同伴反馈,或者是计算机自动处理软件系统对学生作文提供的自动反馈和评估,我们称之为电子反馈(electronic feedback)”。这种计算机和网络辅助下的远程反馈方式,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应用,既快捷又便于保存,为反馈者和写作者省却了忘记或丢失纸本以及无法持久记忆口头反馈信息等带来的麻烦。

二 研究背景

学位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不仅反映了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水平,也是他们最终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识功底、学术造诣、逻辑思维能力、文字修养水平和科学探索精神的综合反映。学位论文初稿的修改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是保证论文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论文修改是多次反复的、断续完成的再创造过程。在此过程中,导师常常是不断发现学生论文中的问题,并针对论文中的问题给予不同层面的反馈,学生会根据导师的反馈意见积极进行修改。要使学位论文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反复修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必经之路。

虽然导师对于学生论文写作中遇到何种困难有不同的认识,但已有的研究显示,这些困难大多集中在句子层面和段落层面中(Dong,1998)。近几年来,有些研究探究了学生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体裁和章节结构的困难(Casanave&Li,2008;Paltridge&Startield,2007),学生常常对论文的某些内容应放在那一章节里,应该如何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不太确定。学生遇到的另一困难或挑战是如何批判性评估别人的研究和自己的研究(Dong,1998;O'Connell&Jin,2001)。但至今为止,很少有研究探究这些困难多大程度上困扰着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影响他们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更少有研究探究导师反馈意见的特点、内容、类型和意义,本文的意义正在于此。

学生可以以各种方式获得知识。从事学位论文写作的学生一般可有一位(或几位)导师指导,导师对论文初稿的反馈是指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从导师的每次评语和指导中受益和学习知识(Hyland,2005;Kumar&Stracke,2007),并获得修改论文的重要指南和信息,导师反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反馈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Hyland指出,反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学科的标准和价值,促进学生适应本学科读写能力和认识论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英语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是用英语完成硕士论文写作的,与其他学科的学生用汉语完成学位论文写作,有着不同的认识论背景。会遇到很多别的学科学生不会遇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一对一的指导和反馈模式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Sofoulis阐述了反馈的其他作用,如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或立场,让自己的工作获得认可,用自己的方式或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换言之,导师反馈在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研究者和学术作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生获得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导师需要不断地给予指导和反馈,学生会将遇到的问题向导师请教,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协商,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1978)为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能力提供了的理论依据。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一个与他人或自己的互动过程。最近发展区理论(Theory of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社会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关注决定学生未来潜能的发展水平。该理论的实质揭示了在互动条件下个体认知能力的高级发展过程。最近发展区是“实际的发展水平”(level of actual development)与“潜在的发展水平”(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之间的距离。前者是学生在没有成人或其他同伴的帮助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则是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下,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代表了学习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维果茨基指出,要特别关注第二种发展水平,即在教学、与成人(教师等)、与同伴的合作中形成的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潜能的发展水平。从这个观点来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从开始时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可逐渐发展成“同伴与同伴”协作的关系,

其中导师为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和支持学生(能力较弱的同伴),使学生渐渐达到更高水平,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导师的反馈和指导在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研究者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研究方法

英语语言学学位论文指导教师Wanda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该教师是某985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师,语言学博士,从事英语专业教学22年,指导硕士研究生11年。是一位有责任心、热爱教学科研、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

本研究的素材来源于该教师在2009~2011期间指导的10名研究生论文的反馈意见,共862条。这些反馈意见主要是该导师在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Word文稿中以批注形式提供的。这些电子反馈评语具有可自动存储,方便日后检索查看的特点。学生根据导师的反馈对论文中的问题进行修改,该导师的批注意见被逐一收集。

处理反馈意见时根据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Glaser&Strauss 1967)进行了类属分析。该导师提供的每一条反馈批注都编号归类,将相同或相近的反馈类型合在一起,将相异的反馈类型区别开来,对不同反馈类型进行比较,进行粗略的熟悉资料、初步分析,根据收集来的反馈意见呈现的类型进行了类属分析,通过熟悉、分析、反复阅读收集的反馈意见,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反馈类别。继而对资料编码,通过归纳、诠释,将反馈意见的精髓以浓缩的方式提炼表现出来,突出了反馈意见之间的异同,更新个别类属、语码和得出的推论,力求探究导师反馈的特点、内容和类型。

四 结果与讨论

对该导师反馈意见的分析发现,

反馈意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与论文内容有关的反馈、与体裁相关的反馈、对论文组织结构的反馈以及与语言准确性与恰当有关的反馈。

1 涉及论文内容的反馈

我们从该导师对其10位研究生论文反馈意见中发现,她对每位研究生论文都提出了与论文内容有关的反馈,这说明该导师特别注意和关注毕业论文的内容。与论文内容有关的反馈有27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论文的某部分内容是否欠缺或未完全展开、论文文献是否新颖全面、论文某部分内容与选题是否紧密相关、研究意义是否明确表述、研究创新点是否表述清楚、理论框架与论文讨论是否结合的恰当等(见表1)。

我们把该导师的批注拷贝下来,用【反馈意见】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这样一目了然,便于讨论。

好的文献综述是对一个研究领域的探索,它可以为一项研究提供准确的定义和框架,更重要的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Dong,1998;O'Connell&Jin,2001)。下面这条反馈意见是在学生文献综述部分完成后给出的,例如,

“参考文献缺乏近5年的最新文献。建议增加五、六个最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以反映本研究的最新研究状况”。

――【反馈意见1】(文献欠缺)

从【反馈意见1】可以看出,文献综述的欠缺或文献综述缺少了近5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无法反映本研究的最新研究状况,无法突出研究中的差距(gap):更无法说明该生的研究与以往研究之间的联系,亦无法说明该生研究与文献之间的整体关系。

学生经常在参考文献中遗漏或缺少论文正文中提到的某些研究,这是研究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反馈意见2】正好说明这一问题:

“论文中出现Holliday and Cooke 1982,而参考文献中没有,请添加”。――【反馈意见2】(文献欠缺)

撰写文献综述时还有一个经常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文献综述部分写得跟论文的其他部分脱离开来。文献综述部分与紧随其后的研究问题部分和方法论部分的关系必须非常紧密的关联起来。在文献综述的结尾,需要指出已有文献或者研究成果的缺陷,这样才能确立文献综述和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问题以及方法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需要突出和明确指出研究者自己研究的独创性和意义。外语学生经常遇到这样的难题,需要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研究和别人的研究的异同(Dong,1998;O'Connell&Jin,2001),找出自己研究的意义,要做好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对文献读懂读透,另一方面需要归纳提炼,对于需要用外语表达的中国学生来说,确实是个挑战。这种挑战可能是因为学生缺少清楚的逻辑思维能力(O'Connell&Jin,2001),或许是因为不同方法论环境中的培训所致。

“把你研究的创新点或与别人研究的区别明确地表述清楚,你的论文缺少这方面的说明,没有这部分,你研究的意义何在?”。――【反馈意见3】(创新点需明确)

创新点是否表达清楚对于研究和论文的完成非常重要。创新点是学位论文的关键,无任何创新的硕士论文无法达到学位授予的要求。创新点包括理论上的新意,这在学位论文中比较难,但创新也不限于此。在学位论文中能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或对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证,也是一种创新,学生论文中出现的任一理论上、视角上的、方法上的创新都是难能可贵的,导师期许的,值得鼓励和肯定的。“或多或少有创新意义。前人可能已经作过这个人或问题,但还没有选取这样一个角度,运用这种方法,或分析如此全面和系统等,所以可以见出某种新意”。

论文的作者应该向读者说明清楚:你的研究问题是前人所没有研究到的,或者你的视角是全新的,或者你认为前人的研究支持你的某种假说,或者你将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全新的等。【反馈意见4】很好地阐述了这个观点:

“在讨论部分请结合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讨论,并比较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有何异同,否则已有这么多写作策略的研究,你的研究意义在哪里?”。――【反馈意见4】(研究意义不明确)

在得到研究数据和结果后,学生容易犯的另一错误是展开讨论时,经常忘了结合自己的理论基础或框架来讨论,而是就事论事地把研究结果报告出来便认为大功告成了,理论基础与讨论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论文在整体高度和意义上大打折扣。有时学生得到数据后,把数据放在表格里,不做任何的说明和分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数据只是数据,数据自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数据里面的意义需要研究者来挖掘和阐释,数据是用来说明问题的。

从以上反馈意见可以看出,该导师提供的与论文内容有关的反馈,涉及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所反映的作者对本学科领域前沿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文献资料的掌握以及论文的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等关键问题,为研究生论文的顺利完成把好了脉。

2 涉及论文体裁/组织结构的反馈

我们从导师的反馈意见中发现,研究生经常混淆论文不同部分的作用,如把应该放在引言部分的内容放到文献综述中,所以,在指导论文写作时,导师需要就论文不同部分(引言、文献综述、方法论、结果与讨论、结论)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反馈和指导,如Allison et al.(1998)在应用语言学论文中发现,引言与文献综述的内容有重叠,讨论和结论章节的内容有重叠。从收集的导师反馈意见中可以看出(见表2),很有必要让学生清楚论文每一部分或章节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特别是文献综述、方法论和讨论各部分应该包括的内容,某些内容应该放在哪一章里,如文献综述中的主题是否明确、是否与本研究有密切关系,方法论是否清楚翔实,研究结果是否放在合适的章节,讨论中是否提及自己研究的缺陷、结论中是否提及未来研究方向等等,导师需要提醒学生仔细思考论文每一部分的写作目的。特别是在文献综述和讨论部分中,学生有时容易忘记自己的写作重心。

下面反馈意见5~8很好地说明了这些问题。例如,

“将这章节中‘时态’和‘体’的定义和理论的内容与下一章节‘时’和‘体’研究综述合并起来,把这些内容放在一章里,现在这样过于凌乱”。――【反馈意见5】(内容的恰当性)

下面这条反馈意见是在学生文献综述部分完成后批注的:“你论文1.1部分有关写作策略的研究综述太少了。文献综述需要增加内容,好好写一下”。――【反馈意见6】(内容不足/单薄)

方法论部分是让学生头痛的部分,有些学生写1~2页就无话可说了,导师需要对这个问题特别提醒:

例如“方法论这章内容太过单薄,需增补添加,目前这章内容只有A4的3页,至少把这部分内容扩充成6~8页才可,你需要把你的研究问题、研究步骤、研究工具、数据收集和分析等说清楚”。――【反馈意见7】(内容不足/单薄)

学生有时认为自己已经做了足够的工作,并已经叙述清楚了。但是,在看完这段文字后,“According to the English scores of their National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their terminal intensive-reading examination of the first academic year,these subjects in the two classes had equivalent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writing ability at the outset of the study”,导师给出了反馈意见,让学生思考并修改。

“凭什么你说受试的语言水平和写作能力都一样?起码应该有他们多次考试成绩的数据来表明两班的受试没有显著的差异,如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差异;托福考试没有差异;第一次作文成绩没有差异。所有这些最好能有数据予以支持”。――【反馈意见8】(内容的恰当性)

这些反馈意见让我们看到,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断接受导师的反馈意见,并不断对论出修改,完成论文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做科研、成为独立科研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对任何一位研究生来说都非常必要和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引导者、促进者、协调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使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在此情况下,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导师还同样需要对研究生论文的组织(organization)和结构(structure)给予反馈。有研究(Dong,1998)表明,在研究生阶段,导师仍然需要对论文每一章节内的讨论(或论证)给予指导,看看学生是否把论点讲透彻了,阐明观点立论是否得当等。

对学生的讨论部分给予反馈是涉及组织/结构反馈的一个特点,学生能否头脑清楚、有逻辑性地阐述或讨论问题也是导师特别重视的方面。该导师提到学生的论文缺少逻辑性,这类反馈在涉及体裁/组织结构的反馈中占1/3,说明需要培养学生能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表达意思缺少联系,段落之间没有联系,没有过渡,缺少衔接和连贯。

学位论文属于以说理论证为特征的论说文。它重在逻辑推理,分析概括。因此与体裁/组织结构相关的反馈特别围绕整体组织、章节内组织、论据可靠,论证周密,句子之间需有清楚的衔接,表达的观点和意思要连贯。

3 涉及语言准确性和适宜性的反馈

导师不断给研究生有关论文内容、体裁和组织结构等方面指导和反馈,但是我们发现,该导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指出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这正好反映出中国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需要用目标语完成学位论文,这是用母语写作的其他专业的学生不会遇到的挑战和困难。

我们发现,针对语言方面的反馈占了整体反馈的89%,说明英语语言表达准确性和适宜性是硕士学位论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论文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大致可以分为:句型、时态、单复数、冠词、主谓一致、选词、动词、代词和技术性细节等9类(见表3),这验证了某些研究结果,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在句子层面上确实遇到语言表达的困难(Casanave&Li,2008;Dung,1998),说明导师有必要关注学生论文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并对错误给予反馈。其中,句型、时态和选词是学生犯错较集中的方面,占语言类错误的47.6%,下面导师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反馈意见可见一斑。

“However,vocabulary has not been given much importance until 1980s and 1990s,And vocabulary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as a reading or receptive problem”.――【学生错误1】

针对论文中这句英语表达,导师的反馈意见是“句中的importance是否合适?是atteation?另外,consider后面不用as,请查词典,注意动词搭配”。――【反馈意见9】(选词错误)

“As many studies explored verb-noun collocational errors in the writing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 postgraduates,this thesis aims to investigate verb-noun collocational error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theses.”――【学生错误2】

“这句中的this thesis应改为the author of the thesis,thesis是无生命名词,做主语时要特别注意”。――【反馈意见10】(选词错误)

“Finally,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se errors will be conducted,and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e errors will be explored”.――【学生错误3】

“这句中的时态需要注意,不要使用将来时,你的研究已经完成,用一般过去时较好”。――【教师反馈意见11】(时态的错误)

以上几个例子只是论文语言错误的冰山一角,但是足以说明,即使英语语言学研究生在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仍然需要导师把关,需要导师对错误进行反馈,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另外,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学术规范也需导师指导,例如在学生的论文中出现“Besides,in this study,we try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ch type of verb-noun collocational errors in these theses”,学生用了人称代词“we”,该导师提醒学生,学位论文是一种学术论文的写作,这里的研究者就是研究生自己,最好不要用“we”,而是用“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我们发现,研究生接受了该导师的电子反馈的批注后,会对导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愿意对自己的论出更多、更频繁的修改,这些修改集中在选词、分句层面、句子层面和段落层面,涉及论文的内容、体裁、组织等整体方面。导师对学生修改过的论文(二稿)再次反馈,督促学生继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论文,直至整个论文的完成。

语言学论文范文6

摘要: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文学文体的重要研究范式,语料库文体学应运而生。本文讨论了迄今为止,国内硕士学位论文在该领域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料库;文体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前言

语料库应用于语言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二者结合而产生的语料库文体学是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新生的一个研究途径,旨在借助语料库工具,以实证的手段对各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

二、语料库文体学的历史由来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机器可读性语料库的出现,利用语料库对作家风格进行的研究就产生了。在此之前,许多传统的基于语料库的各种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大学术领域:圣经文学研究、词典编纂、方言研究、语言教育研究和语法研究。而真正的语料库文体学却是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2005年、2007年连续两届在英国举行的语料库语言学国际会议都开设了题为“文学语言的语料库研究”的工作坊。

三、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领域

纵观文学文体的语料库研究, 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 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研究领域:

1.以个体语言特征的文体研究为目的的语料库标注和分析

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途径之一就是以语言使用为切入点, 关注特定的一类语言使用现象, 如词语、词组、语法结构等, 其目的在于研究与语言使用有关的文体功能以及影响该类语言特征使用的语境因素。

以硕士学位论文《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分析》为例,它是从文本的词汇、语法、修辞手段和行文连贯等方面对其文体风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形容词的百分比要比其他三个高一个百分点,而且大多数形容词是用于修饰主人公桑地亚哥、大海和那条鱼。如“old”一词的使用频率是260次,其中235次是用于修饰文中的“老人”,作者这么做是为了告诉我们桑地亚哥年老了,身体状况在变差。但从小说可以看出,他是位具有坚强毅力的老人。

2.对作品主题的语言表现方式的研究

部分文体学研究者以作品的文体功能或主题为切入点,通过语料库检索软件对文学作品所有相关的词汇、语法模式进行客观、详细的描述。

在邢春晓《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中,利用ACMF,WSMF,Brown和LOB语料库以及从克里斯蒂最受欢迎的作品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部侦探小说建立语料库,分别从词汇分布、句法和语篇等层面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分析邢春晓发现,克里斯蒂的小说一方面具有很多文学小说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侦探小说的一些特性。此外,灵活应用代词,能够使读者更好的融入故事情节中,有助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些副词性连接词的应用使读者摆脱阅读混乱感,从而紧随文章的情节路线。

3.作家风格研究

对作家风格的量化研究是通过对小说中高频词的量化统计分析来识别作家的风格。从目前搜集的所有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基本上每篇文章都花了不少笔墨通过研究词频的差异来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差异,但是没有出现过用词频的差异来研究作家风格,说明在硕士生论文中,关于这类主题的写作目前还是一个空白。

四、目前硕士论文基于语料库文体的研究方法

对搜集的相关硕士论文进行分类,有文体表现、文体类型、文体形式这三类。文体表现主题有《基于语料库的战争文学文体研究》、《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分析》等;文体类型主题如《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分析》。从文体形式来讲,有《基于语料库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文体学分析》、《基于语料库对海事商务合同文体特点的分析》等。

从所搜集的论文来看,基于语料库的文体学研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过自建语料库进行文体分析:在《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中,作者建立了以小说《老人与海》为内容的观察语料库和其他六部二十世纪美国小说《野性的呼唤》、《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悲剧》、《人与鼠》、《喧哗与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为内容的参照语料库,并利用检索工具AncConc和Writer’s workbench进行检索。

2.利用现成语料库进行文体分析:在《基于语料库对海事商务合同文体特点的分析》中,作者利用Brown和LOB作为辅助语料库进行文体法分析;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则采用语料库ACMF, WSMF, Brown和LOB.

3.语言分析工具:《基于语料库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文体学分析》借助计算机软件及程序FoxPro和SPSS从字系,词汇,句法和语义等多层次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测试;在《基于语料库对于〈经济学人〉财经新闻报道的语言问题特点研究》这篇硕士论文中,作者采用的分析工具是 Wsmith, AntConc,和Excel。

五、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现状和趋势

文学文体的语料库研究对研究作家的某种语言特点或作品的主题表达能够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 避免传统文学批评中只注重概念演绎或生搬文学以外的各种理论进行穿凿附会的弊端。然而,在看到该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要善于总结存在的不足。在文学文体学研究领域, 语料库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零散研究多,研究体裁单一。

虽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以探讨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的文章居多, 缺乏研究的可复制性, 但近二十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蓬勃发展, 语料库语言学与文体学领域的融合也在加速。对于语料库文体学的发展前景,Wynne指出, 随着XML、TEI等有关文本编码的重要国际标准的出现, 文学文本电子库的质量与信度也在提高, 语料库语言学将成为文体学家的有益工具。具体说来, 语料库语言学与文体学的进一步交汇融合将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日趋缜密、研究领域得到扩展和描写、阐释与评价结合这几个主要方面。

六、结论

从目前基于语料库的文体研究学位论文中可以发现,此类论文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研究领域更加拓宽,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层次更加深入。望作为硕士生们的我们能够踏实做学问,为这一学术课题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Kennedy, Graeme.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Wynne, M. Stylistics: corpus approaches[ A ].K. Brown. Encyclopa ed 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2nd edition ) [ Z ]. Oxford: E lseve ier Sc ience, 2006.

[3]Gavins, J..La nguage a nd Litera ture, 2007, 16 ( 4): 389 -403.

[4]刘雯, 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08.

[5]向湘立,基于语料库的战争文学文体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09.

[6]韩国崇,基于语料库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文体学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08.

[7]王秋瑅,基于语料库对海事商务合同文体特点的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10.

[8]邢春晓,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10.

上一篇管理学论文

下一篇轻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