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论文范例

语文学习论文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1

1.1主题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是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角度出发,将几篇存在内在联系的课文放在同一个单元里进行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划分和现在的划分方式并不相同,它是严格的按照文体特征来组织单元,分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抒情和文言文等单元。而现在的语文主题单元教学中,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性。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将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从系统思维的视角来审视高中语文教学。

1.2教学现状

首先,高中语文主题类型多种多样,但同时这种多样性也造成了主题的混乱。许多教材为了追求用词的统一性,勉强设计了一些很令人费解的主题单元。例如,现行鲁人版将《屈原列传》放在必修四的“谱写生命赞歌”单元,另一版教材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编入“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之仰观宇宙”的单元等现象,都令人很以难理解其用意。其次,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虽然是按单元来编排的,但同一单元的几篇文本主题和文本并不相同。这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相关内容的架空分析和主题探究,偏离了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内容,脱离了语文教材的实际教学标准,忽略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其走向了“泛语文化”的道路。

1.3教学优势

首先,主题单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学能力、开放的思维方式及其创新精神,满足了时展对人才的需要。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更加注重将社会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且关注于学习资源的整合和生成,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吸纳丰富的课外资源,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从课本教材到相关主题的素材资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其次,主题单元教学有效的提高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以往的单篇教学,往往只关注课本的重点难点。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为了防止遗漏,面面俱到,费时低效,或迫于课时压力,随意盲目,整体性、层次性和有序性都很差。而单元教学将语文各个部分的知识点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对教材进行整合,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每个单元都围绕同一主题,完成特定的几个学习目标。

2系统思维要素

2.1系统思维的概念

系统思维是人类的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方式,它是以系统论作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系统思维是将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论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论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把教育活动当作一个系统进行考察,从而得到整体上认识教育的方法。

2.2主题单元教学的系统要素

虽然至今为止教学学术界对于主题单元教育系统的要素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学者们都将教学看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将教学内容、教师及学生定义为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必要要素。并将单元、主题、情景、资源等要素,定义为教学系统中的充分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对独立却又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从系统思维视角看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

3.1系统思维对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意义

系统思维使得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课程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落实。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的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而系统思维正是通过分析比较教材中的课文,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关注点而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

3.2系统思维下构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原则

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的推动高中语文主题单元学习,相反,不良的学习环境必然会妨碍主题单元的学习。根据高中语文每个单元的不同内容以及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创建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进行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重要因素。

3.3系统思维下构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策略

首先,创设不同主题单元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学习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且在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活动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并且随着各种外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些是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对单元教学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资源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在进行主题单元资源配置时,要运用系统思维,遵循相关性原则,注意根据单元内容准备教学所需资源。再次,要对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选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好的主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符合课程标准,而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要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并且要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4结语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2

1.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他的1960年出版的《教学过程》一书中提出,“亲自发现的实践,可使人们按照一种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信息”。“在发现学习中,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老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以完成学习目标”。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不再是传授和灌输,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知识经验的自我建构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者通过主动搜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并自主分析,并对学习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假设和实现最终验证。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和学习的帮助者(如老师)共同完成的,是以“自我协商”(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和“相互协商”(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的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的。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合作为形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成员间的协调合作,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共同学习目标。发现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合作学习则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突出特征”。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正是探究性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流程的设计,在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的基础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尊重了学生作为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的地位,通过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营造了“倾听—交流—促进—共享”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会在这种情境下提升思维的品质,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可增加学生学习中参与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方式,对话、交流和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问题探究中,同学与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机会,可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后,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养成问题探究的学习习惯。探究式学习可以搜集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的学习目标,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与唤醒”的教学理论。

三、探究式学习模式实施的原则和步骤

1.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设计突出探究性。问题提出要创设情境,问题设计要有研究的空间,要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与信息,强化自我思考研究,鼓励质疑、研讨和超越,学会协作学习。2)过程突出民主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要明晰学生学习的权利,老师有责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促使其思维能力的提升。3)研讨突出合作性。要尊重“先小组、再老师,把同学看作资源,不过分依赖老师,通过互相帮助,学生实现合作这一社会准则”。4)生成突出互动性。探究式教学的根本是师生与生生互动生成,以相互间的联系、能动、交流、影响和不断作用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

2.一般步骤

1)设定学习小组。先将所有的学生按比例平均分成人数基本相同的小组。然后,确定小组组长、协调人、信息搜集人、组织监督人、发言人和外联人等成员;确定组织学习原则。分组时可以自由选择,但教师要适当进行控制,让不同性格的学生相互搭配,让各小组的实力基本相当。2)设定学习内容。教师可对文本或者学习内容及预习作明确要求,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也可由学生自行研读教材,提出本小组感兴趣的问题。在全部问题提出之后,共同筛选和整合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控制问题的个数与问题的难度,不宜太难也不宜太容易,还要让问题尽可能符合本阶段或者本单元学习或复习的重点。3)研读研讨探究。学生自行阅读文本,生生合作搜集资料信息,生生和师生平等对话,开展课堂讨论,在研讨探究中对感兴趣的问题得出相应的学习意见或结论,最后形成小组一致意见。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为学习小组的成员,教师还可以担当全体学习小组研讨探究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4)成果展示。学习小组从研讨探究中获取的信息结论,可以以个人陈述的方式展示,也可以以小论文的方式发表,还可以以结题报告的方式集中呈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把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学习材料的分析理解情况,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资料进行正确的解读或把握分析探究的论据,要能实现对重点内容的全面掌握这一学习目的。5)教师评价总结。教师要适时点评和肯定学生思维见解的闪光点,明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提出学生不能关注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深入钻研学习的文本,广泛占有课内外信息资料,及时把握学习探究的方向。教学评价要及时、恰当和准确,总结要注重学习成果的落实情况。6)学习成果测评。对于学习的内容,不能只作过程性的评价,还要通过适当的测评考试进行结果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强化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类型

根据实施方法可将探究式学习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1.课题研究式类型

这种类型是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研究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提出探究的问题的一种教学类型。该类型以学生分小组专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团队学习,以合作研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某种文学样式为学习内容,以掌握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选题、制订研究方案和提交结题报告。例如,在高二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相关的探究性学习课题,如提出“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和军事等的关系”的母课题,让学生就此母课题分组提出相应的研究子课题,或老师为学生列出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方向。如:选择4-6位诗人进行对比探究的“诗从心头起”子课题;以高适的《燕歌行》为引子,结合高中五册必修课中的唐代边塞诗进行“唐代边塞诗的情感透视”的子课题,探究边塞诗情感类别;由选修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的学习,让学生进行“李贺的仙鬼之说与其社会生活”的某个具体诗人的诗歌的创作探究的子课题;依托《氓》《采薇》进行“从《诗经》中的劳动人民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看当时社会面貌”的子课题;从选修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鲍照和阮籍的诗作来探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看当时作者心态的子课题;“清朝社会政局的变动对龚自珍诗歌创作的影响”的子课题;“赏陆游诗,感爱国情”“风风雨雨受谪人”及“中国古代女作家的幸福观”等诗歌写作前后背景探究的子课题;等等。这种探究是基于对课本相关诗歌学习基础之上的对作品的进一步研读与分析,是对作家的生活写作背景的再认识,是对相关历史时期的同类作品情感的再推测与生发。这样做对学生学习组织的要求较高,但也是最容易组织的一种语文探究式的学习类型,最后要求学生以论文结题报告的形式展现成果。

2.专题阅读式类型

这种类型是教师设定高中语文教学中某一专题学习内容、以个体探索型阅读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个人阅读理解为主的理解性的探究学习活动。理解性的探究是一种常规性的个体探究活动,是对事物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由此看来,专题阅读式的探究性学习也是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类型。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方面的探究性学习。比如,可以让学生探究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美。如:语言的搭配美,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语意的修辞美,如“婷婷的舞女的裙”“有零星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语言的错位美,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语言的情境美,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语言的动态美,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与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语言的对比美,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等。再比如,讲授《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可以探究诗歌创作手法。“在我国民歌中,起兴手法的运用有很多,请你收集相关信息,谈谈你对起兴手法作用的看法”。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让学生探究作品形象创作的意义,“你认为别里科夫是个可笑之人,还是可恨之人、可怜之人、可悲之人?请你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阐述你的观点”。在讲授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可以以“月亮”作为载体进行月文化的专题阅读探究,通过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曲赋、歇后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典故、对联和歌词来撰写有关月亮的意象及象征意义的论文。专题阅读式的探究性学习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以探究祖国语言文字中的美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对文本材料的阅读探究中,学生能够积累、体验和感悟语言,能够内化、迁移和提升语文素养,能够形成和转化语文学习态度和品质。在探究阅读的同时,能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陶冶情操,涵养学生的精神品性。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能让语文学习由知识学习变成能力和方法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3.课堂阅读教学类型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3

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有四种主流观点。首先,合作学习本身是一种教学的形式,使用非常灵活,可以适用于每一个年龄阶段或者课程的教学当中。其次,合作学习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其特征便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相互合作,多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再次,合作学习是集合要素,它主要是以小组作为一个主体,成员开展合作,互相帮助最终达成自身学习目标,也达成小组学习目标。最后,合作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体现。它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能力等因素分组,成为一个团体的教学活动。

二、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曾经被称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也被证明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以下四点意义:

(1)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互取其长,共同进步。

(2)可加强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新课改明确要求对于学生的人格素质要进行重点培养,语文课程在该方面有着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便是对人格的一种锻炼。

(3)语文教学活动的需要。语文课程需要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读写表达水平。很多的语文知识掌握的前提便是背诵,在合作学习当中可以轻松解决背诵难题。小组成员之间先熟记自己部分

(4)合作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背诵当中,掌握到别人的部分。反复记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强化教师职能

在合作学习当中不仅只依靠学生互相之间交流进步,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所以必须要加强教师对于合作学习内涵的掌握。此外,教师要为合作学习创建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合作除了在学生之间建立,师生之间也应当建立。教师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公平与民主,信任与负责。例如,在进行分组的时候,一定要公平的看待每一位学生,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进行划分。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具备自己的优势特长,不能够单凭成绩进行不合理分类,忽视成绩不好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自己的意见进行考虑。

2.小组模式应用

合作学习开展的核心要素便是小组模式的应用。小组模式必须要注意到三个关键点,即人、目标、协调。小组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的组织原则要本着集合各类学生的优点出发,带动相互之间的促进。例如,在四人小组层面上,可使用“一优,二中,一差”的模式。由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较弱的,再使中等能力学生产生辅助作用,并且还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3.提升合作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

开展合作学习评价工作能够给小组之间带来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现实中,不少教师认为合作学习的评价工作十分复杂,不能够进行,从而忽视了对其的评价工作。但合作学习评价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语文老师在评价时注意几点。首先,要明确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它不是要求学生成功,而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除了从知识层面进行考量,还应当从学生的思维进步,交际、表达能力的进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其次,严格掌握评价的原则。主要包括小组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原则,合作评价的成绩要结合每位组员的表现以及小组的综合成绩得出,以增强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力;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原则。老师的评价不能单单仅从最后的考试得出,还应当关注学生们在整个合作过程当中的表现;发展性原则,即重视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的发展动态。

四、结论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4

1.常规分组

语文教学使用合作学习的频率较高,为方便课堂分组通采用常规的分组方法,比如,一般情况下,老师考虑到学生间能力、性别及个性等因素差异,在排座时已做了统筹合理的安排。老师可按学生座位的就进原则将其分为4人小组或2人小组,来进行学习任务的讨论。这样分组有利于老师的课堂操作,保障了教学秩序,为学生节约精力和时间。

2.分项分组

老师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家庭背景等,来对学生进行分组,比如,成绩上,优异的尖子生配合成绩一般的后进生;性格上,有古灵精怪的小调皮配合严谨踏实的小博士。将这些不用类型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小组成员带来新的学习体验,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实现个个都提升人人见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1.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小组合作时间

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模式通常是在学生解决综合性较强的学习问题时运用,所以老师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准备时间,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充足的小组合作时间能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机会,保证学习成果的有效性,有效发挥其个体的价值及作用,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老师可留出10分钟的课堂讨论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阅读,之后做组间的自由讨论,对文章发表见解及做出归纳,最后得出小组讨论的成果,并做班级汇报。通过教学实践,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为学生清除小组合作的障碍

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老师务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各成员的自身价值,不能让优秀生压制后进生,避免将合作学习化作优秀生的独自表演,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提升后进生的自信度、建立学生间的平等互利关系等方式,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让每个成员都有为小组做贡献的积极观念。

三、运用合理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

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对课文进行角色表演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学习方式,需要演员间有相当高的默契度,有思想、语言、情感上的交流。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角色表演的合作性质更为重要的要体现在学生对文本剧情的角色协作上。比如,在课文《一半蜡烛》中,为了强化学生对文中人物和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情节的理解,老师可安排各小组学生从各角色的特性出发,认真阅读文本言句,交流并深刻体会相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分别对进行相关角色进行扮演,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让学生进行交流辩论,实现自我观念的提升

交流辩论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合作学习模式,老师用课文中有发散性的问题提问学生,并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各自小组内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让成员间的思想碰撞出火花,进而使其受到启迪并对问题产生新的观念和看法,比如,课文《三袋麦子》中,学生对小猴、小牛、小猪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此时,老师可让学生分小组对小猴、小牛、小猪的做法进行思考并作讨论发言,让各小组成员在思考及辩论的过程中吸收他人的观点,实现自我观念的提升。

四、结语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5

(一)教材篇幅少,所占比例小。

大学语文教材有上千种之多,高职院校所用教材也不一而足。为说明问题,在此选择内蒙地区六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作为样本。戏剧选文总体偏少,有的教材能够顾及到选文的涵括性,如刑福义主编的《大学语文》,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但有的教材存在着明显的内容缺失,如杨建波主编的《大学语文》着眼点都在中国戏剧上,黄春慧的《大学语文》则只选择了一篇古希腊戏剧,孙艳虹的教材则一篇不选,当然,这与编者编书的宗旨有关,这里的出发点不是要评判孰优孰劣。只是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笔者认为应该给戏剧留有一足之地。

(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课时紧张,教法单一。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一般的高职院校一学期只安排30个左右的课时,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教师无法全面展开戏剧的教学,基本按照教学计划,把节选的部分做一讲解,只是鉴赏式教学,无法兼顾戏剧的表演性,学生对戏剧的认知并不深刻。另外,大多数的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案+粉笔+黑板”的单一方式教学,戏剧本身的丰富性无法得到展现。

(三)学生阅读量少,存在“时空差”,对戏剧学习不感兴趣。

古典戏剧,特别是中国戏曲距离现代时间久远,学生普遍缺乏戏曲鉴赏常识,对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舞台艺术存在一种“疏离感”;另外,教材中的戏剧文学多是节选一节或一幕,学生只是做有限的阅读,他们不会花费时间主动去找全本来读,这样就影响了对整部剧的理解与把握。从根本上讲,戏剧文学文本意义的实现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二、对策

(一)建立戏剧教学资源库

第一,集中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学课件、课堂实录、影音资料等,凭借“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突破教学的瓶颈问题,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

1.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包括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库、文献库和学习指导等。电子教材主要选取戏剧文学中的经典篇目,供师生阅览;电子教案主要针对选定的篇目制作,给教师提供一些教学指导;文献库主要是汇集古今中外戏剧文学作品,尽可能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学习指导则是提供丰富素材,比如关于古希腊戏剧、中国戏曲等相关知识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戏剧。

2.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是对选定的经典篇目进行的教学资源的开发,方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改变“粉笔+黑板”的枯燥教学形式,将戏剧的人文性、丰富性最大程度的展现,增加学生对戏剧学习的直观性,提高学习兴趣。

3.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主要针对重点难点作品,教师进行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解读,供学生进行对比选择学习。

4.影音资料。

影音资料主要包括音频和视频资料:有戏曲选段、话剧、影片等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既有平面的阅读,又有立体的阅读。第二,开设网络课堂,构建网络平台。除了教学资源分类、整合、共享外,还要创设“戏剧教学在线”、“戏剧教学论坛”等互动平台和交流板块,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学习探讨。借助媒介的互动性搭建起思考交流的平台,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学习戏剧的多元化途径。

(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拓展教学空间,把戏剧教学延伸到课外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6

1.自主学习适应经济社会

当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科技社会,“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因此在高中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能力。

2.自主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主观上比较容易接受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知识。自主学习正是运用多种方法来简化课堂知识,促成学生有效的自主参与。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是课堂教学效率优质、高效的保证。

二、自主学习可行性策略分析

1.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激起对语文学习的强大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

(1)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计算机网络与社会生活日益紧密结合,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与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教学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录像等,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声音、图像、视频来传递信息,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从视听多重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课堂。

(2)语文教学中巧设悬念

大家在收看电视剧时,节选片段配上精彩的解说,往往总会激起人们收看的兴趣,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电视节目预告。往往是几个精彩的镜头或画面把我们的兴趣及注意力吸引过去,使得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教师在讲授语文课程的时候,如果能恰如其分的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教师在讲读语文课文之前,可先把文章中的亮点、事情的高潮与结尾中的某个部分讲述给学生听,激起学生阅读全文的欲望。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

2.营造阅读气氛,体验语文学习乐趣

领悟文章含义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阅读,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化静为动,将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感情的语言,还原作者的感情。阅读文章可以让学生感知文章的内涵,是体验文章感情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通过形象思维,将文章中的人、事、物等等变成可以看到、听到、感触到的客观存在。运用联想和想象,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从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兴趣只是激发学习的一种动力,要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直保持自主学习的势头,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及学习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要充分授以其方法。诗歌、文章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采用适当的方法学习,避免在学习中出现能理解但是不能做题的现象。现代高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领会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自我领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尊重个性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和领悟的权利交给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自我,体验创造的乐趣。可在课程设计中导入体会学习所需要的问题,比如: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对文章中感受最深的一点?等等这样的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们阅读中体会的差异,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挥。

三、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的思考

教育的改革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着漫长变革的过程。课程改革需要遵循规律的客观性,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开展教育工作,避免一些学习的误区,才能在教学效率中事半功倍。

1.自主学习的自流化

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就可能出现不给学生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提示,没有要求。使得教学课堂变成了典型的“放羊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自主。这种方式让课堂失去了控制,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是无法替代,不可或缺的。

2.非教学活动过多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7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地灌输、传递知识的过程。其二,学习是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也不是新旧知识的叠加,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改造、吸收和创新,从而获得自身的独特理解,构建自身的知识意义和体系。其三,学习效果与学习环境密切相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则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学习是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下,通过与老师、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建构知识意义和体系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家冯•格兰塞斯菲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是对传统认识论、教育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它给我们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改革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和启示。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知识和学习的重新认识

为我们创新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和课程设计原则提供了理论参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体性意义的建构过程,因此,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多维度理解阅读文本创造条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吸取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点;另一方面也要正视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和吸取对话式阅读教学法、探究式阅读教学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法等现代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8

不少教师在重点实施体育游戏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体育技能的协调融入。有的体育游戏过于注重娱乐性,反而和教学内容产生了脱节,更淡化了体育技能的掌握目标,这对学生来说,虽然情绪是放松了,快乐也体验了,却在玩乐后不知道学了什么。这种情况即是本末倒置,体育游戏的实施要以教学基础为牵引,体育技能的融入要在游戏动作上找准平衡点,让游戏规则与运动技能重合于某点,让学生在游戏进行中熟悉技能,在技能掌握中投入游戏。此外,教师不但要设计好游戏的两面性催化力,还要做好启示性引导,清晰有序地将学生带入到运动重点中。例如,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我提出先玩一个游戏“坐的快”,我让学生请出两个代表站在垫子前,比赛谁先在口令后坐到垫子上,然后我再和胜出的学生重新比赛。不同的是,我用一个利落的前滚翻动作“秒赢”了学生,学生们在一片惊讶声中也明白了这节课的重点,我告诉学生:“老师赢的诀窍就是低着头看天空。”也就是趴在垫在上从双腿间望天空的前滚翻“绝招”技巧,在游戏引导下练习效果异常令人满意。

二、增加人文信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虽然首要注重的是趣味性,但也不可脱离了深层次的引导,不然,游戏设计就容易流于浮夸,缺少内涵。体育运动绝不是“蹦跳几下,花力气,不用大脑”的简单思想所能概括的,也不仅仅是技能的比拼,力量的展示,更凝聚着体育运动独特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游戏中导入人文信息,更能发散出体育运动的深度价值。学生只有形成优秀的体育素养,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精神运动相结合,塑造人格魅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人文信息的导入要有针对性,要有情绪触动点,要有由浅入深的发散效果。例如,在进行跨越式跳高时,不少学生不能面对“过杆”环节,害怕失败受伤的惧怕心理让他们放弃练习。我于是设计了“跃龙门”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两组,能够顺利过杆则算作跃过龙门,如果失败可以再给一次机会,如果自动放弃将没有机会,并且会拖小组的后腿。游戏果然凑效,原本心怀恐惧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也肯硬着头皮上阵了,一次不过杆的学生也鼓足全力准备第二次,学生们将鲤鱼跃龙门不畏困难的精神和集体竞争意识发挥到了最高点。

三、导入游戏评价,完善学生运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