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范例

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范文1

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方式是语言,它也是快捷沟通心灵、抒发人类情感、释放喜怒哀乐情绪的必备工具。语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成效的高低,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淋漓尽致、唯美完善地发挥好语言艺术。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课堂语言

作为语言类的学科,语文教学过程中更离不开语言的灵活运用,它不仅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还是连接艺术和教学的关键纽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艺术价值,把握其对教学的关键性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懂得运用语言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通过口齿清晰、风趣幽默、讲解生动的课堂讲解,向学生展现语言的独特魅力,加深对语文这一学科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强化语言示范,规范语言运用

普通话发音标准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利用他们模仿力和学习力强的特性,对学生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由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较大,因此语言达到标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为了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困惑和疑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吐字清晰,杜绝含糊其辞,还要准确理解概念定义。语言要精确规范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精确的语言来让课堂效果达到最佳。在整堂课中,要避免出现教师连续不断、滔滔不绝的讲解,这样会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范围变得狭窄。教师要抓住语言的特点,准确规范地讲解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性语言导致的学生学习疲劳,如“嗯,啊,是吧”等词语,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形成干净利落的表达方式起到示范性作用。一般情况来说,小学语文教师要简洁、开门入山的讲解新课程,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来进行感悟文本内容和朗诵指导,要通过简洁的语言让学生很快的抓住学习重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让学生和同学们分享他对于课文的感知,教师要从学生的言谈中了解学生思维中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所暴露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让学生对自己错误有深刻的认识,降低再次犯错的概率。由于课堂时间紧迫,教师不能花太多时间去讲解精美的课件,不能洋洋洒洒的讲解一个问题,要一针见血,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思考。

2掌握语言技巧,感知语言趣味

有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在语言表达上缺乏吸引力,这样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觉枯燥乏味,没有激起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如果教师通过利用语言这一艺术形式,利用语言表达的多样化、语言艺术的风趣幽默来讲解课文,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使得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也让教师能准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要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具体的概念,可以通过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使得抽象的事物或者概念变得形象化。例如:在讲解《母亲的恩情》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加具体的理解母爱的伟大意义、更加深刻的体会这样一种无私的情感,就可以通过“母爱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你带来温暖;母爱就像春日里的滴滴雨露,为你带来滋润;母爱就像黑夜里的灯塔,给你照亮前方”这一排比句来进行形象的描述。除此之外,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能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表达进行教学来实现,幽默本身就能让人快乐,而幽默的语言表达也有利于促进教学,这是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的。教师要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教学课堂氛围,可以运用幽默和谐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和学生们说“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动物大战”这一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带入对课文《鹬蚌相争》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博得学生一笑。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学习的幽默风趣,就必须对语言的幽默讲究一定分寸,通过利用一些包袱、讲究一定的语言技巧、改变语言形式来让语言教学更加幽默和风趣。

3渐变语言方式,启迪语言表达

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语言引导这个常用方法在语言课堂进行讲解时,运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对接收知识变得更加轻松、容易,使得学生们在欢快的氛围下获得启迪,而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说话形式是语言艺术,这作为一门学问。应试教育就是教师机械的传授知识,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要求学生们获得真正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教学来说,应该让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教学方式来取代呆板、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如果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可能会使得学生自尊心受伤,不仅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还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获得学习启发,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语言的方式来达成,比如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博得学生一笑、让学生意识到合理断句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一篇课文,故意在中间断句,大口呼气,以此表示连续不合理断句读这段话会很累,要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这样一种有趣合理的表述,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到启发,还能让学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准确掌握语言艺术表达技巧,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语言艺术的魅力,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好地运用语言艺术,要鲜活的、生动的、具体地讲授好每一节语文课,要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对语言运用形式的改变,将语言艺术以多样化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实践中多做总结,要通过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综合质量。

作者:苟祖泉 单位: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石桥湾小学

参考文献

[1]徐忠恕.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7).

语文课堂范文2

语文教学是由多内容、多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体,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既有语文知识,又有思想感情;既有基本技能,又有创造性能力。只有做到教学的整体组合设计,才能有效实现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得到。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都追求新颖,而忽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最终也不会有很大的突破。只有兼顾到教学内容的合理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质的改变。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形式的独具匠心。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

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在课堂中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过程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照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能解决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循循善诱地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就是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的表现形式。

当然教师要做到提问的灵活性和合理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讲课中在设问,留有短暂的停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做到引而不发,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兴趣的调动。经过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思考,学生会对教师的问题和讲解会有深刻的体会和印象,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使其进一步深入理解问题。其次,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自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内因作用。

在文章讲授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去动手做、去细读文章、去了解掌握知识点,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语文知识。教师要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这是语文启发式教学常用的方式。那么,带着什么问题去学呢?不妨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去学。这样能够增强了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钻研课文,并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新课标对互动的教育的推崇,将多媒体技术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契合时代的要求,并且通过新媒体技术使教育实践得到恰当地组织和安排,将是当代教育一个新的突破点。中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承载着语言教学的重要职能,将语文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恰当地结合,能够使语文教育更加富有创新性和感染力,符合新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的新要求。

语文课堂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存在问题;策略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在上课期间的各种行为、学习环境等进行的组织及协调。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只有对课堂中的各种有利因素进行高效应用,而将那些不利因素给予引导或瓦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传统的课堂管理是学生对老师的指令唯命是从,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是问题的施令者,学生是执行者。学生较少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的指令,这样的指令是为了什么,学生只管机械地去完成任务,将原本属于自己发问的机会留给了老师,老师代替学生思考。学习这件事本应该是学生走在老师前面,遇到不懂的问题回过头来再向老师请教,而事实却是老师想学生所想,老师走在了学生学习的前面,主动包揽学生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同时也抢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人本心理学认为“大多数学习是从做中觉得,学生只有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直接面临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个人问题和研究问题等等时,学习才会有效得多,若是学生认识到这是他自己的学习时,他就会投入全部的情感与理智自主地学习,而不是权威来决定”。[1]28因此要让学生自主、乐学,而不是教师用权威去逼迫学生、命令学生。随着近些年教改的兴起与发展,学生越来越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由原来的施令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课堂管理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进行民主、和谐的管理。教学模式也由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转变为现在以合作、探究型为主要模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广阔的能动空间,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认同感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本应该是令人激动的时刻,然而在现阶段的课堂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阻碍课堂教学高效完成的因素。

一、中学语文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覆盖面较广的课程。从内容来说,它囊括了中国所有的汉语言文字,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从情感来说,它将世间万物的喜怒哀乐愁怨等等感情融合到每一个字符中;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来说,它将所有的人生奥秘揭示得淋漓尽致。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它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生。语文又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教学时它本身所呈现出的灵活性,教师是难以用一种思维将其把握并传授给学生。同时,不同的学生对一篇课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来聆听学生的发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转变老师在上课时“一言堂”的局面,2011版课程标准提出“合作、探究型”学习模式,老师上课时应逐渐将课堂归还于学生。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成为课堂的主讲者,老师听取学生合作学习成果后,对未涉及的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和引导,这虽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同时也存在一部同学浑水摸鱼的现象。而对于教读课文,部分老师在上课时不注重创新,难免课堂乏味枯燥,学生抓耳挠腮,教学过程模式化、程序化。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会遇到的问题。具体原因列举如下:

(一)教师对“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把握不到位

2011版课语文课程标准为扭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主动,对待学习的态度不端正、懒散,学习缺乏积极性、自主性的症结,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此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上课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每位小组成员都会就自己疑难困惑、感想体悟与同组成员进行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提出,恰恰迎合了那些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学习的学生。在心理学中,我们把这部分学生称作“场独立型”学生。拥有场独立型认知方法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常常从自身的体验出发,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类学生往往表现自信,对自己的想法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敢于大胆地向他人展示自己。当然还存在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无法适应“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学生在心理学中称为“场依存型”。拥有场依存型认知方法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的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前提,难以独立思考问题。如果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他们往往会是最后发言的学生,因为他要将听来的全部信息进行排列、整合,最后在此基础上摆出自己的观点。这部分学生是不会主动争取发言的机会,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只有在被老师点名的情况下,才会回答问题。然而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时,他们往往会忽略这一问题,只要课堂有讨论学习的声音,教师将会忽略这些隐性的问题。在另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用到课后练习、同步练习、试卷的讲解上面。众所周知,上练习课、讲习题是及其枯燥又无味的学习,老师与学生在上练习课时都感到疲惫,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提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学习。即每一小组负责一道题,组内进行讨论,之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对于那些基础的练习可以交给学生合作学习,但是那些有难度的习题,即使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教师在提出进行合作学习时,没有将学生的学情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考虑清楚,就匆忙地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这导致练习课很难精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降低学习效率的同时,学生也会更加排斥上练习课。

(二)教师教学过程模式化、程序化

教师在备课、准备教案时,其教学过程都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课前导入。第二,初读课文。第三,细读课文。第四,完成课后练习。第五,课堂小结。第一,课前导入,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引入新课文学习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使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一些潜在了解,不至于在上课时,学生一头雾水,茫然而不知所措。第二,初读课文,是为了帮助学生扫除在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只有在读通课文的前提下,才能对文章做进一步的赏析与感悟。第三,细读课文,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一节课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会分布在这一环节。细读课文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文体,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理论知识,例如学习散文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欣赏散文写作所应用的语言文字魅力,在对字词句的赏析中逐步深入作者内心的所思所想,并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明白和初步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技巧。故而对每一节语文课来说,细读课文都是重中之重。第四,课后练习,即是完成与课文相匹配的习题。练习一方面是对本节课学生所学知识的有形巩固,另一方面它为教师评价学生在本节课掌握知识程度如何,听课效率是否高效提供了可参考的量化。第五,课堂小结,是教师对本节课所做的一次高度凝念的总结。教师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用简洁的话进行概括,同时对学生的学情、听课效率、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简短的点评。教师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备课,同样在上课时,也是按照这样的节奏进行授课,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模式了然于心,在这样固定的模式里进行学习,学生可能逐渐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固化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教学风格,没有突破性的提问,没有创新性的师生交流方式,学生在上课期间很容易失去听课的兴趣,注意力也难以高度集中。即使我们会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负起责任来,但是课堂是由学生、教师双方构成,课堂管理是生生、师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无论哪一方在课堂中表现不理想,都会对课堂造成整体性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如果教师单方面失去对教学的兴趣、探索,失去开发新的学习方向的激情,最后受影响的还是学生。教师面对的是正待全面发掘的学生,如果教师失去激情,那么学生则会失去涌动的活力,课堂将会成为一潭死水,任凭外界如何想尽办法进行推动,它也很难再起涟漪,活泛起来。

(三)青年教师缺乏用理性的态度与学生沟通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张扬个性,青春期叛逆的阶段。他们想要摆脱小学时期对家长、教师的绝对服从,他们想要解放自己,想办法摆脱他们周身的束缚,努力找时机舒展身枝,长成独立的个体。他们在上课期间,有时会不认真听讲,做各种小动作,扰乱课堂秩序,只为得到教师的注意,挑衅教师权威,以此来在其他同学面前彰显自己的锋芒。我相信这些学生的小把戏在教龄较年长的教师眼里,一眼就可以识破,并且轻而易举就可将问题解决,但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则是一次挑战。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用理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自我怀疑,自我诘难,用感性思维来回答自己的疑难困惑,往往会听到学生用否定的声音来评价自己,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积极的肯定。笔者在实习时,有一次请一位学生回答问题,而这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不流利,答案不切问题重心。我打断学生的发言,并且严厉地说,“上课认真听讲,不要思想抛锚”,这名学生则无地自容,他无精打采地在课桌上趴了一节课。对于这样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下课期间将学生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温和地与学生近距离进行沟通,而不是直接否定。教师只有与学生融洽相处,给予心灵的温暖,才可以正常开展育人工作。

二、提升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策略思考

针对教师在课堂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并提升教师课堂管理的能力。

(一)教师用专业的态度把握课堂管理的教学过程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相比,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费时过多,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容易产生盲目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时,首先,明确要讨论的问题,将讨论的问题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其次,引导学生深入问题本身进行分析、探究,挖掘文字背后所传递的人生感悟,端正学生的合作学习态度。洛克在他的《教育漫画》中也提到“在多数情况下做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做的事情本身还要大”[2]89,教师切莫让小组讨论变成了课堂聊天。在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走入他们的群体中,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加以纠正或补充。最后,请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汇报,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提问平时不怎么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主动给这些学生提供机会,锻炼他们在众多人面前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给予明确性的评价,例如一位胆小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问题答案的表述比较清晰,但声音唯唯诺诺,教师在评价时就可指出“某某同学,你在答问题时,逻辑组织较清晰,对本段话的认识也很深刻,特别是对某一字词的理解把握很到位,但唯一稍许遗憾就是声音有点小,老师希望你下一次能主动声音洪亮的回答问题,大胆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和见解”。教师要在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中寻找切合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隐形的力量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

从总体上看,虽然近些年我国的教师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若做具体而深入地考察与分析,教师在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短板,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大学期间,虽然师范专业的学生接受了系统地、科学地培养,但缺乏实践,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教学中实践需要进一步的磨合。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参加校本培训,与年长的教师结对子,形成传帮带互助模式,入职的新教师要常常去听公开课,或者在自己上课时,请导师来听课,课后认真听取导师的评价,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自己储备力量,厚积薄发。

(三)课堂管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相处。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个体发展和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己任,承认每一位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与具体性,对每一位性格相异的学生有适合他们的沟通、管理方法。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转变管理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人格,学会宽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强烈要求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要求独立处理问题,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特点,要针对学生的积极奋进、自我完善、独立自主的特点,给予充分的信任,在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同时,又要看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片面性、不稳定性以及幼稚、天真的弱点,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其次,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在上课期间,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机会,在与他们的对话、交流中,将双方的思想认知进行交换。最后,教师不仅要平等待人,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提意见,勇敢展现自己,同时教师也要耐心地指出他们的缺点。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约翰•洛克.教育漫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语文课堂范文4

在导入环节调动学生兴趣

一节好的课堂,在课伊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就要创造良好开端,让学生感知。例如,根据学生兴趣和教材内容寻找一些相关的音乐、影像资料等,以形象具体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背古诗成语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迅速调整学生的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为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蓄势。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营造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和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自由、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放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创建一种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愉快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民主,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对学困生,更是要多多关注他们,要与他们进行沟通,仔细挖掘他们身上的亮点,不挖苦、不歧视他们,用真情关注他们、爱护他们,减少他们因为成绩不好而产生的自卑,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太土,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

如此看来,“活”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所谓教学艺术,是指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包括教学机智、教学幽默、教学创造、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情感交流在内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创造艺术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没有创造,就没有教学艺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对学生身心的培养和发展,这需要教师以独特的风格,创造性的个性,创设情境,开启学生思路,使学生在求“新”猎“奇”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语文课堂范文5

1.研读语文教材,提炼精华、找准切点,努力实现课课有德育。

教师备课应研读语文教材,找出文本中德育元素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明确教和育的切入点;其次,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状况,在教学中,针对授课对象的不同学段和层次,有的放矢地加以渗透。比如:当我在讲授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中,先要求学生们深入到基层,去了解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从中品味百味人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时有学生与我进行交流,其中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在询问我家小区一位老奶奶的生活情况时,却被一言以蔽之,她几乎什么也没跟我说。”看着他,我笑而不答。此时,他一脸茫然。在第二天的课上,我把这样的疑惑抛给了学生们后,接着在讲授中,我从文本的社会背景、具体情节的分析中,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文本走进“老王”的生存世界、内心世界,去唤醒人性最真的品性———善良、尊重。由此引发“人格需要尊重,生命需要珍爱”话题的讨论,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目的。

2.选取适宜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想道德兼容并蓄。

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模式,已经很难真正实现学生个体道德修养的形成和提升。以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主阵地,就必须改变教育教学的方法,把课堂变为讲堂,讲堂改为学堂,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合作,将个体思想道德的差异达成一个有序的共鸣和共识,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影响和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例如,利用古典文本作为载体,抓住时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的道德教育;结合课文时代背景的介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多元文化相结合融入渗透在教学中。其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寓文学与德育为一体的古代寓言故事,文章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诚信”的美德。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用一个旁观者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泯然众人的过程,从而道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一深刻的为学之道。由此这样,将“处世之道,立人之本”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德育之中,弘扬在班级文化建设之中。

3.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视听体验。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加强视听体验,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开设良好的情境,把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通过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辅助性的支撑,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播放一些人文色彩较浓的经典影片、电视片段,其中由北朝名歌《木兰诗》改编的动漫《花木兰》是一部宣扬“孝道”的电影,影片中“花木兰”的形象更加直观地跃入学生视线之中,再加入同学间的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归纳,从而得到人性真善美的回味与思考,引导他们对古典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理解与积淀。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多媒体的支撑丰富了课堂德育渗透的内容。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德育渗透的思想性相结合

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德育渗透的思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初中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思想的课文很多,提供真实可感、崇高品质的人物形象很丰富,这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与生俱来的禀赋。它以文学艺术的形象,学生心目中倾向的人物的经历、感情、意志、行动、成就来影响学生。它也是教师感情自然流露以及内在的道德行为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投入真挚的感情,以多种的教学艺术手段,正确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以严密的逻辑、质感的语言说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中得到道德思想的提升。

三、挖掘文本的内涵和外延,让文本与学生对话,达到教学和德育的共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并结合时代的特点,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思想与学生碰撞,让情感与学生共鸣。这样,就可以使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经过长期的影响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意志品质都会得到逐步提升。所以,语文课实现德育渗透的功能,需要语文教师本身的整体挖掘和把控。同时,语文教材的合理运用,将会使这一功能发挥得更加突出和顺畅。德育教育的常态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利用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应该以课文为主要载体。文本需要语言文字的支持,它记录着、传承着祖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具有可读性、借鉴性和弘扬性。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本,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的规律,兼备审美、情感和道德内涵,是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德育教育非常好的材料。其中,陆游的《示儿》、杨振宁的《邓稼先》都洋溢着沉郁爱国主义思想;有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郦道元的《三峡》、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具有积极入世精神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儒家的《论语》;有陶渊明远离尘世,怀揣恬静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有表现杜甫在穷困潦倒时仍心系国家人民忘我精神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鲁迅先生直面惨淡人生的《风筝》、《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朱自清先生充满生机的《春》和拳拳父子深情的《背影》,老舍质朴隽永的《济南的冬天》。抓住这些文本的思想精髓,去启迪学生的爱国情操、集体意识,使其去铭记历史、传播文化,进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认真深入地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对德育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语文课堂范文6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模糊。

目前,我国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不清晰、目标模糊的问题。这种不明确的目标设定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缺乏可操作性。这种教学目标的缺失往往不能让教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即为教学方式不具有相应的针对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都是要倡导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但是部分教师对于互动交流的理解较为片面,这类教师往往是在课堂上为了强调互动性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认识不足。

由于受到常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一切学习动力都来源于高考。因此,部分学生就对语文这门学科不够重视,认识上存在着巨大的偏差。由于语文成绩的提升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将经历一个渐进的阶段。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的优化设计

(一)优化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课文内容为教学前提,在课堂导语的设计中为课堂教学营造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快速的引导到课文中,从而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的心理渴望。由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已经到了较为复杂的阶段,教学内容繁冗多变。因此,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设计上应该注重突出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同时也要注意课外内容与情境设计的相互融合。其次,教师还应该就教学目标进行有效优化。教师根据课文在单元章节中的作用,确定教学的重点所在,并结合教学重点体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落实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情境教学的效果所在。总之,优化教学目标,能够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要求,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弹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达到优化设计的情境教学氛围中。

(二)优化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优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首先,语文教学中要想优化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对于审美的探究。因为情境教学本就是以美作为教学突破口,以情感教学作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注重对于探究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迁移。语文情境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为目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和课文内容,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教授《人体的海洋》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灌输一定量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所在。并且让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思考,比如“人为什么在运动之后会感到口渴?“人体内液体的主要来源是哪里?”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继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进入到教学预设的教学情景中。

(三)创造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合理设创造教学情境。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优化课程设计。例如,教师在讲授《红楼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音频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的学习情境。这种合适的学习情境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疏离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

(四)导入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情境的导入工作。导入的方式可以有有很多种方式,这个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进行合理使用。例如,教师在教授《廉颇与蔺相如》这篇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将文章的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等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直接参与的方式既能顺利的导入课文情境,又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效果。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情境教学的设计应该始终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所采取的教育形式也应该以服务素质教育为目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师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王琰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文学接受活动研究分析

一、高中语文课堂文学接受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中也逐渐的重视起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并不是十分明显,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学接受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魅力和文学修养。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却对语文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能力及学生情感培养等方面有所忽视。教学中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

(二)文学鉴赏教学模式固定化

在文学活动中,文学鉴赏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高中的语文实践教学来说,主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语文鉴赏活动来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到文学作品的内涵。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中语文实践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原本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教学环节,但事实上却只剩下枯燥和乏味。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难对文学鉴赏产生兴趣,学习起来主动性比较差,对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起到了阻碍性的作用。

(三)缺乏互动和交流

好的语文课堂应当是精彩的,应包含着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高中语文的文学接受活动教学,主要是以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互动,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为目的。但当前固定式的教学模式使得文学鉴赏变得毫无生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提升。高中生在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上其实已经初步的具有了基本能力,同时也有着自身的想法,但迫于高考的压力和教师的权威,学生们并没有展现出自身最精彩的一面。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应是引导者,只有教师做好了引导者,提升学生和教师以及和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才能有效的提升课堂气氛,从而提升对文学的理解能力。

二、高中语文课堂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方式

(一)建设个性化课堂

我国一直以来在高中语文课堂设置上就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为了打破原有的课堂模式限制,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文学接受活动的实践教学中,教学模式必须要多样化,积极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对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内涵了解。在进行文学活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结构等差异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充分的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设置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应对学生学习特点给予更多的关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调整课堂结构

文学作品的内容有着不定性和空白点设置内容,应对其结构进行仔细的分析。作为教师应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首先应不断的丰富自身知识,使自身对文学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将文本的内容确定,并根据实际情况来明确文学接受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目的。其次,应建立起对话型语文课堂知识理论基础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等几方面的对话来充分的掌握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和理解能力。只有师生之间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主体性认识,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和审美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视野融合”教学

对学生的期待视野加以重视,一方面期待视野是学生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快速的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学生在创造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文本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采取多种思维方式,以动态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的表达能力。视野融合教学是多方位的,不仅包含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融合,同时还将原有的期待视野进行了彻底的打破,形成全新的视野,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文学接受课堂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将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多以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控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当前我国高中的文学接受活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部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需要从实际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并努力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文学审美能力的目标,最终使文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得到全面的提升。

作者:蒋云霞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探析

一、阅读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课的学习离不开课外读物的大量阅读积累,而课本中虽然也会有一些课外名著作为选读,但也只是摘录了一些名著中的经典节段,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课外名著全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本选读内容的理解,又可以积累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将其引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也为今后的写作练习增加了知识储备量,读的越多,脑子里就越有墨水,好的书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可以陶冶情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每个星期每个班都应该安排至少有两节阅读课,并且要保证每位同学都读完被要求阅读的图书,每节阅读课都要有收获,这就需要要求学生在每节阅读课过后写读书笔记或者是读后感,这样既是对阅读课的成果验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试卷中分值所占比例较多的除了写作就是阅读理解题,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培养依然很重要,语文理解能力提高,也有助于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理解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学生的情商着手。即可以通过阅读大量课外读物慢慢培养,逐渐提高,揣度作者的思想和出题角度,再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就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情感出发,以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就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所以说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阅读理解题目来说非常重要。理解能力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写作题的练习,容易抓住写作题的题眼,才不至于写作跑题,在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中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尤为重要,只要学生的理解到位,分析准确才能抓住题眼,得分率升高,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写作能力的高效培养

写作题是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最高的一项,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尚不算晚,只要勤加练习,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但是练习写作依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水平,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阅读积累量达一定的水平,能够看出作者出题时要考察的知识点,轻松找出题眼,才能准确的定下写作方向,加上平常的阅读逐渐产生的影响,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而老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写作方面的比赛,提升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同学们对写作的要求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等同于是在写作方面进行了一场专项练习,既能创建适合的课堂氛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以从组织活动开始,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因为只有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才能随之有所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实践能力是相互联系的,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也会带动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实践的过程中会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单纯地依靠几节课内口语交际课是没有很大作用的,要想办法让学生走出去,多多了解现在的社会,在社会当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当中,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比如说课堂上的问答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表言论,对于同学的回答给予补充说明或者大胆提出异议,通过这样的评议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对于创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总结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创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任务,而写作能力是高效课堂实行结果的体现,是创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收获。口语交际能力的练习也很重要,只有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创建高效课堂的任务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基础的练习,综合的应用,认真的态度都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任重而道远”,仅凭一己之力就想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将其实现!

作者:程兴通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魏桥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人文素养实践

一、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对社会道德水平、精神层次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是其道德、文化素养养成的关键。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更注重学生考试技巧培训,通常无暇顾及学生的价值启发、人生体会,对其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较低。部分高中生存在社会意识淡薄、自我角色混乱且独立思考能力低等不良现象。其中,成绩较好的学生部分存在“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与社会脱节,严重缺乏价值意识;而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文化素质较差,对自我不具备清晰的认知能力。可见,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至关重要。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

针对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以及高中生存在的人文素养缺陷现状,笔者经过分析、总结以及思考,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素养实践策略,希望能为高中语文课堂人文素养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一)延伸课内文化,引导学生自省

高中语文课内课文是经过国家教研组择优选取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且课内阅读文段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因此,高中教师应首先从课内文化出发,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和深层挖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从而达到文化延伸、提升思考的人文素养教育目的。例如,在进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教学时,首先,教师可在学生进行初步阅读后,使其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谈谈各自对该文的理解;其次,向学生介绍该文作者的背景和主要价值观,并与学生分享该文章的主流评价;最后,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并讨论生活中“装在套子里”的事例,要求学生写下自身的体会。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延伸,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必修内容的印象,更能达到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二)课堂重温经典,分享阅读体会

所谓经典,指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包括博大精深的孔子文化、古诗词等。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文化道德提升,更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所以,语文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共同回顾历史经典,通过阅读古诗词、四大名著以及古圣文化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古韵,并在课堂上开展阅读体会,分享交流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研究“孔子文化”。“孔子文化”贯穿于整个教育历程,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精髓和重点。因此,教师可特别开展孔子文化的系列课堂讨论会。以孔子的各种经典作品为讨论中心,结合现代价值主流,使学生自由分享阅读体会。通过灵活的、自由的、轻松的经典阅读会,既能提高学生文化积淀,又能对古典文化进行创新,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促进作用。

(三)关注社会热点,培养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应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避免出现与社会脱轨的现象。因此,除了课内文化内容的学习和分享,教师还应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社会热点话题,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例如,教师可将近几年来一直受到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热点放于课堂中讨论,使学生根据身边的“过马路”实况进行回顾和思考,并在课上开展自由发言分享会;其次,摆出社会上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主要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往遵守规则的正确价值方向发展。由此,可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人文素养底蕴,有助于学生独立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老师肩负着高中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责任,在高考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内外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是人品格、道德、文化底蕴的教育,只有灵活采取教学切入点,才能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水平。

作者:吴剑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学生问题生成及解决分析

一、以退为进,伺机而动

高中语文课堂出现有争议的问题是很常见的,我们教师是不可能阻止此类问题的出现的,因此,我们要积极面对。在处理有争议的问题时,我们不要成为争议的一方,而要处于中立状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答案。切记不要和学生形成对立面,一旦形成对立面,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我们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以退为进”,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分析林黛玉的人物性格。这时候有的学生说林黛玉的性格是自卑的;有的说林黛玉的性格是矫情过头了;还有说林黛玉的性格是多疑的。很明显,学生们的分析比较片面,大多分析只是林黛玉性格的一部分,甚至有的分析结果是错误的。面对这种课堂场景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对学生进行否定,将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果单纯的肯定,这样就违背了文本的旨意。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以退为进,伺机而动,让大家去联系课本中的内容去解析林黛玉的人物性格。这个时候学生会积极回归课本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让寻找时过程,对文章更加深入的理解却是结果,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容发现,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没有打击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指引学生深入文本去思考问题。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我们教师要加以注意:

1.冷静判断,做出正确决断。

高中生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有时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有时是片面或错误的认识,此时教师的指引起到关键性作用,把握时机,给予学生合理指导。

2.反抛问题,推动学生独立思考。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更多激发学生去思考更多更丰富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抛回给学生,推动学生去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及时固定,帮助归属。

高中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善于联想,这时候我们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将其发散的思维引到课文上来,避免学生的思维过于发散而偏离课堂教学主题。

二、点拨引导,推波助澜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向外拓展,鼓励学生对文章有独特的认识见解,并能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指引学生,诱发学生思考,就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引发学生对文章深层理解,从而对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高考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显得有些沉闷,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课程的独特见解和提出的疑问,对其进行点拨,带有目的性地推波助澜,让高中生乐于开口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应该注意:

1.严阵以待,及时捕捉。

课堂上的变化是我们无法预见的,随时都有学生提出疑问,表达自己的想法,表露出学生真正的需求,同时隐含着创造性的时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敏锐观察,及时捕捉机会,培养学生展示、表达的欲望。

2.打破规划,引发探究。

学生的问题往往会打破我们的教学计划,这时候我们可以放开教案,打破预设,从学生的提问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得到意外的收获。

3.积极评价,放大想法。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极大影响。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积极性质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良性思考。所以,教师应该及时反馈学生的见解、问题,予以学生积极性质的评价,为教育事业优质化发展做出努力。

三、关注错误,因势利导

学生们在课堂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我们对这些错误要给予关注,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这些错误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找出好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们要看到这些错误的价值,对其持包容、理解的态度,在给予关注的同时因势利导,积极跟进。在语文课堂上经常有这样错误的例子,例如,多音字混淆、成语误用、对段落理解有所偏差,我们应该指引学生们在问题中寻求正确答案,通过对比,体会不一样的地方,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对文章有不同的见解,加深的文章内容的理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体会,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有不同的见解才能互相辩论,在不同的认识中相互争辩、比较对错,共同成长,从而提高整体水平。在教学时间中,对这一策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错误分类,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们对自己犯得错误很难找出根源,因此我们教师要将错误分类,针对同一类别的错误进行一次全班范围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争辩中识记正确答案。

2.深入研究,消除错误。

学生出现的错误要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研究,我们教师不能,这样通过思考、研究,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错误。

作者:管建军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课堂音乐融入教学分析

一、音乐导入,渲染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具有渲染氛围的效果。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辅助导入,利用与语文主题学习相关的音乐,带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相信未来》这一课时,教师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导入激趣,渲染学习氛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相信未来》,这是食指的名作之一,在诗中反复出现相信未来,照应全篇,使全诗浑然一体。为了渲染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引进张雨生演唱的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利用熟悉的流行歌曲,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歌曲播放完毕后,教师与学生互动:师:大家是不是都会唱《我的未来不是梦》呢?大家觉得这首歌曲怎么样?生:我觉得这首歌曲很励志,催人向上,让人相信未来是美好的。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我觉得这句歌词写得特别好,让人相信希望,相信未来。师:我听到了“相信未来”,的确应该如此,因为我的未来不是梦(响应歌曲名称,也同时寓意着未来确实不是梦,要持相信理念)。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切入新课)。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高中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优化导入,渲染氛围。

二、配乐朗诵,带动情绪,强化情感体验

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音乐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音乐也能够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意境,能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在语文朗读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融入感情朗读,让朗读更具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跟着音乐的旋律,融入感情朗诵,让朗诵更具感染力,提升朗诵效果。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引进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引导学生配乐朗诵,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读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划上”,配着适宜的音乐,体会作者笔下一种非常淡雅而又朦胧的美,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月色下的荷塘一种幽静安谧的美。又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赤壁赋》这一课时,教师引进古筝曲《高山流水》,将音乐融入教学打造全新高中语文课堂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唐志宏取得很好的朗诵效果。学生跟着音乐的起伏,有感情地朗诵《赤壁赋》,以朗读形式传递感情。在配乐朗诵时,教师要选取与之适宜的音乐,衬托主题,让朗诵有声有色。

三、音乐升华,诱发体验,深化文本理解

有时,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学生仍然对某个部分不理解,对教师的解释感到茫然。也许,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完全调动出来。为此,教师可以将音乐融入教学,升华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江南的冬景》这一课时,教师引进流行音乐,深化学生对江南的理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进侃侃的《南方的冬天》、林俊杰的《江南》等流行音乐,利用音乐加深学生对江南的理解。其实,在郁达夫笔下,《江南的冬景》可以分为不同的画面,学生可以经过细读、品读等方式,将作者笔下的画面还原。可是,在教师播放音乐之前,学生很难将情景还原,难以体会江南的冬景。因此,教师利用与江南相关的音乐,诱发学生入境体验,并利用多媒体播放江南冬景的图片,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比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得更直接,形成的印象也会更深刻,因而教学效果也会更明显。

四、音乐妙用,激发想象,促进学生创作

音乐不仅可以用于导入、朗诵、文本理解,教师还可以将音乐运用到语文写作教学中。很多高中生谈写作而“色”变,大多都是因为没有写作素材,没有写作灵感。有时,教师可以妙用音乐,激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作。例如:在以“父爱”为主题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筷子兄弟的《父亲》,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情感,体会歌曲中表达的对父亲的爱,从而更有效地创作。又如:在以“奋斗”为主题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汪正正的《超越梦想》、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深化学生对“奋斗”的理解,让学生斗志激昂,从而更好地以“奋斗”为主题进行创作。又如:在以“送别”为主题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刘静的《长亭外》,让学生感受到送别时的悲伤情怀,以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总之,对于不同的写作主题,教师要选用不同的音乐,利用音乐将学生的写作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在音乐中汲取更多的创作灵感,从而写出更多独特的文章。

五、总结

总之,音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必然。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利用音乐,打造全新的、高效的语文课堂。音乐融入语文教学中的不同环节,取得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当然,音乐不会成为“主旋律”,音乐起到辅助、衬托的作用,教师要优化音乐在语文课堂的应用。

作者:唐志宏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分析

1高中语文进行情感教育融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1为了更加全面地落实教育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规定,语文课程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人文性主要体现的就是情感教育,包含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品质和精神信仰等。通过人文性的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让学生通过接受这样的教育变得更有理想,更加热爱生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把情感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就是为了落实教育目标。

1.2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都是处于青春期的时候,这个阶段是学生是学习的最佳时机,但同时也是学生的思想情感最容易出现偏差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和偏激的行为。比如,高中生往往会受到情感问题的困扰,在遇到自身的情感问题时。自身没有足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出现难以控制的情绪;再如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就会遭受很大的打击,使学生丧失自信心;除此之外,高中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却缺乏社会会经验,往往会受到社会的诱惑,增加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及时地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

1.3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

虽然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较为丰富的情感教育元素,但是也必须要有具有良好的引导因素才能让这些情感因素在学生的身上发挥作用。首先,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和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所谓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传授知识的主体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情感因素带给学生,并且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形成自身高尚的思想品德,自我反省,自我思考;其次,高中语文教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学生。语文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不畏惧失败,不安于现状,戒骄戒躁,使学生变得自立自强。

2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

2.1在听说读写上渗透情感教育

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总的来说分为四个层次,即听、说、读、写。因此,要着重在这四方面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首先,在关于一些教材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多听,深刻地感受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首先,学习《兵车行》这一课时时,利用有声媒体,进行范文的播放,让学生跟随节奏,培养学生“以物喜、以已悲”的情感基调,让学生对书中阐述的内容充满各自的情感。其次,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对文章中透露的情感价值做评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琐事阐述其感悟。再次,让学生大声有朗读的朗读文章,让学生亲身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境界,通过朗读,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心灵,敢于张扬个性;最后,让学生把自己通过本课时所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进而跟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因素,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价值理念。

2.2在诗歌欣赏中透露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情感流露是最为丰富的,往往也代表着作者对社会的评价以及自身的理想抱负。同时,因为诗歌押韵、对仗而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学生朗读。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更能够融入情感教育。比如李白的《行路难》,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用蜀道曲折难以攀爬的特点形容自身的时运不济,生不逢时。但是最后有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作者豁达的精神品质,不畏眼前的困难,迎难而上的生活箴言,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会想办法加以解决,而不是自暴自弃。除此之外,《致酒行》中的“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让学生反复品味,理解文中表达的壮志凌云的豪迈,学生也会受其感染,理解当中的意气风发。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融入,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奋发精神,进而对自己人生的定位更加精确。

2.3建立师生之间和谐的氛围

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氛围是必要的,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了解学生情感上的需求,在平时的交流当中针对这样的需求进行情感教育的灌输,同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意见,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巧妙地化解学生情感上的困扰,积极地促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这样,给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效果才更加显著。

3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形成固有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情感教育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路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要合理巧妙地引入情感教育,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要素,使高中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语文学习得到升华,进而完善学生各方面的情感素养。

作者:王炜杰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教育局

第八篇:高中语文课堂简约高效探析

一、巧用文本、精选整合实现简约高效

从某种意义上看,语文课堂教学就像戏剧表演,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集中表现矛盾冲突,紧凑地发展矛盾,迅速地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戏”,才能动人心弦。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删减和整合,抓住精华和重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参与和探究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种精选整合既可以体现在对板块的创造性处理,也可以用在对一篇文章的处理上。例如在教学第一模块时,我先教学第二模块“获得教养的途径”,结合这个专题的教学提出对一名高中生读书的基本要求,然后再教学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学生掌握了读书的基本方法,阅读的时效性有了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比直接按教材顺序教学好得多。有人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文本,把握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控制知识量,抓住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迅速把思维和注意力放在教学要点上,保证了课堂上用于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时间,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与高效。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我一直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悬念的设置在这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主题的探究中,同时对环境描写及情节对凸显主题的作用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二、融入情感、营造氛围实现简约高效

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教学,更需要教师讲究教学的艺术。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调动丰富的教学手段,运用睿智幽默的教学语言甚至肢体语言,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入选高中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体裁多样,题材新颖,意蕴丰富。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理解水平,根据板块要旨和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或愉悦欢快,或激情昂扬、或严肃深沉、或平和舒缓。教师只有把丰富的情感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带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甚至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达到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现简约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传统教学习惯于教师依据教参对文本作理性俯视和机械解析,学生习惯于依靠教师的引导得出“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求异思维的能力,创造潜能慢慢被扼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究是一场空谈。因此,要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就必须优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产生教学共鸣。

(一)钻研教材,挖掘文本之美

高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作者用心感受生活,细心观察人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而后诉诸于文字,它包含了自然之美、艺术之美、语言之美、人文之美。教师要把这些美传达给学生,就必须细心钻研、品味,挖掘文本之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从而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达到“以美育人”的最佳教学情境。

(二)质疑勤思,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重点、难点来质疑,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教学情境中。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重点是要体会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我从标题入手,要求学生在“退秦师”前加一个修饰语,以此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问引起多方思,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他们兴致高涨,争先作答,“智退”“巧退”“勇退”“说退”……循着学生的答案,我进一步质疑:结合文章的描述,你认为哪个修饰词更恰当?引发学生深入理解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的精神品质。这样的质疑勤思,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质疑不仅仅是教师会设疑,巧设疑,更应该鼓励学生主动生疑,尤其能够在“不疑处有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学生在学习《鸿门宴》时,提出了质疑:项伯私下里夜走霸上见张良、刘邦,回去竟报项王,替刘邦开脱,难道项羽既不察其动机,也不追问原委,更无半点怀疑吗?项羽作为三军统帅,何至糊涂至如此境地?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教师应善于捕捉和肯定,这是作者运用“颊上添毫”的虚构手段带来的漏洞,在研习文本时结合学生理解给出阐释,让学生深入体会艺术手法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四、总结

总之,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之下,教师不论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简约高效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摸索,寻找适合学生并能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让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作者:杨岩 单位:祁县职业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完善探析

一、阅读理解

语文是对汉语的系统学习,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是语文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在现行高考语文中占有很高的比值,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信息的输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初步认知生词和表达句法;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表达,这就是上升到的“言志达情”的高度,从而熟能生巧产生语感,能有效为自己的表达服务。下面我们结合高中语文人教版《祝福》一教学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体味语感。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师:同学们结合预习和阅读,思考一下鲁迅先生在《祝福》开头对旧历年底的描写寄托着怎样的情感?接下来祥林嫂是怎样出场的呢?生1:开头的背景描写看似平常实际是用本应该欢快的年与惨淡的背景形成对比,为了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生2:从作者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很明显作者对这样的气氛很压抑,为接下来祥林嫂出场烘托气氛。……师:大家分析得很好,也找到了表现整体气氛的着重点。作者分别通过视觉、听觉和味觉写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这样层次分明,让旧历年的气氛更真实;除了同学们分析的悲剧气氛外,作者“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通过破折号这个细节让反映出,旧社会秩序贫富分化差距大,穷人连爆竹都买不起根本无福可祝。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再次齐读祥林嫂出场那段,完毕。师:大家读到作者遇到祥林嫂有怎样的感想?生3:突兀。本来作者要去拜会朋友,突然遇到变化很大的祥林嫂。生4:吃惊。鲁镇的旧历年基本都没有变,而祥林嫂却已经变成了乞丐,更让作者吃惊的是祥林嫂冲着他走来,不是来讨钱的,而是要问比较深邃的问题“人死了之后有没有灵魂”,正是这一问承上启下,引出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师:非常好,作者前面的背景都在描写鲁镇旧历年“照样”“自然也是如此”,唯独祥林嫂已经变成穷困不堪的乞丐,这样形成反差让读者的注意力更关注祥林嫂,从而详细铺诉其悲惨遭遇奠定基础。我们可以在这部分中学到怎样的描写技巧呢?生5: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人物出场前相应的背景渲染很重要。生6:描写景物和人物要从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吃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如此深入浅出指导阅读理解,让学生有参与感,在充分的感悟和体验中一遍遍阅读和思考,能有效制约滥竽充数的消极现象,通过分析掌握经典的描物达情的手法,从而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针对的是比较开放的学习内容,而高中语文课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分析和思考方法,所以就需要让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交流观点,相互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知知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合作探究中,我们一般参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构建3-5人的学习小组,布置共同的探索任务让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学习和探讨,这样才能让知识交流更充分,吃能实现交叉体验扩大课堂知识容量。例如,我们在教学大家都觉得生涩难懂的文言文《鸿门宴》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来化解文言文知识密度大,困扰学生理解的教学难点。1.布置小组任务:(1)通过工具书理解基本的文言词汇含义,然后朗读全文。(2)试着复述鸿门宴最精彩的部分,找出其中的典故和成语(3)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2.合作事项。(1)组长参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任务分工;(2)合作学习过程中先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再换角色进行交叉体验,然后进行相互辅导与启发;(3)笔记员记录学习成果。3.学习成果展示,师生互动评价。如此设置,同学们针对学习难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便于统筹任务安排,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大的知识流量,从而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问启发

问题是启发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原理的准绳。语文教学中,在知识衔接或者同学们难以发现的细节部分,我们可以设置问题启发大家深入思考,有效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比如我们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学大纲给出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情景交融写作手法中的作用。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同学们体味情景交融的描物抒情写作技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体味: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荷塘月色的?2.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3.反复体味作者的写作手法,尝试仿写,以临摹的方式来提升自身写作能力。通过问题进行引导和启发,驱动同学们深入阅读、体会,对课文的理解和认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懂得景物描写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表达,从而连贯了基础学习到表达运用的知识生成过程。

四、总结

语文课堂范文7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精讲知识,而是如何去激发学生思考,正如教学艺术不在于讲授,而在于启发和激励。因而,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更新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提供更多动手,动口、动脑、多思、多练的机会。

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课堂上教师只是扮演导演、引导者的角色,切不可把教师意念强加给学生,一切方法、规律、结论的生成,都可以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学生独立或者合作的基础上得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从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开始,学生只有能够提出疑难,才说明是思考,才会主动去探究、解决疑难,这是开发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审视定位,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课堂上对教师的职责定位,不再是如何去“教”,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学”,素质教育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也不再是单一的简单知识的传授,而是承载着学生创新精神意识的培养、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人格的塑造等多种共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今的语文课堂弊病多多,教学模式和方法急需改革,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受到压抑。从教学手段和结构来看;方法单一,教师的“讲”还在占据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从教学手段来看,陈旧呆板,粉笔、黑板、讲台三位一体仍然充斥着课堂,即使有现代教学手段的也只不过是一种替换罢了,代替了板书,教师轻松了,学生照旧。凡此种种,课堂教学改革还需更加深入。

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兴趣

在学校里、课堂上,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种任务,如果不能对这种任务产生兴趣的话,就是一种强加的负担了,那样,效果和质量自然就不好。只有把完成任务的过程变成一种乐趣才会产生动力。而语文的学习更需要这种乐趣的注入和激活。

语文课堂范文8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若想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得以有效地实现,就应该对小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和兴趣特点充分地重视起来。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摒弃,倡导多媒体式的教学,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倡人性化教学,将课堂语文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从而使小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滞后

新课程标准改革以后,对小学教育也具有新的要求,小学课堂应该“以生为本”,教师应该将引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既要将小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提高,又要将小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但是,从当前的小学生语文教学来看,与新时期对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却是相反的[1]。小学语文模式大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很少有参与课堂的机会,还是死记背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记忆知识,以及被动地接受知识,致使小学语文教学比较滞后,小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现阶段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重视,如果运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理想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就难以实现。

(二)过于注重理论知识

从当前来看,针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运用的都是传统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也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与现代化的社会没有互相融合,无论在设置语文教学的内容上,还是讲解语文课程的方式上,仍然比较传统,以为重要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将理论知识进行灌输。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主宰能力比较强,提出问题时,很少给小学生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甚至没有小学生将问题回答,就将问题解答了。还有在语文教学上,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体现了小学教学理念的落后。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探索新的语文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都是将教师作为主体,大课堂的语文教学对其比较有利。但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提倡将学生作为主体,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因此,有效且积极地开展小组教学模至关重要。有效地运用小组教学,能够将集体教学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将师与生和生与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提供,对于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无论对于促进个体社会化,还是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有效的途径。对于班级和小组以及个人多种学习方式互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对于小组研究和讨论的学习方式重点地加强,将小学语文大课堂的讲解学习方式尽可能的削弱。在对小组进行划分时,一般是每个小组6个人,将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别的相互进行搭配,小组建立起来并稳定以后,过一段时间还需要适当的进行调整,以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但能够增进小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还能够使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

(二)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迎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一个很好的支撑,对于教育事业也是如此。为了能够跟上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将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融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效运用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以有效的提升。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将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开展,能够借助多媒体的平台,来将有关的文本和图片以及视频来进行展示,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网络资源和庞大的数据库,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来进行丰富,从而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得以实现。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得增强,还能够展现出该节课语文的文章结构和知识点,辅助效果非常好[3]。例如,学习《小松鼠找花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猜谜语“红院门,白院墙,里面坐个白胖子”,打一食物,引出花生。再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小松鼠找花生的动画,并配上儿歌,从而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激发起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与新时代基础教育要求相适应,必须要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进行转变,致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得以有效的实现,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娜.浅析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96+100.

[2]郑亚成.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教育现代化,2015(17):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