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物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范文1

目前社会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千变万化的禽畜类疾病时有发生,给畜牧养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当前通过采用生物技术可以解决畜牧兽医领域的一些问题,为畜牧兽医领域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生物技术;畜牧兽医;应用

1生物技术的内涵及禽类遗传资源的保护

(1)生物技术的内涵。

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般认为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其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能够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禽畜类遗传资源的保护。

我国畜牧业的历史发展悠久,资源丰富,创造了许多具有独特特色的地方禽畜品种,是禽畜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所培育出来的地方禽畜品种具有育种能力和免疫力强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随着禽畜品种的融合,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禽畜数量正在降低,甚至消失。因此为了保护好禽畜类遗传资源,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已经迫在眉睫。

2生物技术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

(1)应用于禽畜育种。

生物技术运用于动物育种主要采用的是转基因技术、DNA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之所以将生物技术运用于动物育种是因为传统的育种方式存在孕育周期长和育种质量差等问题,而且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育种品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重视。采用生物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孕育周期并且可以提升育种的质量。例如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提取具有特种功能的单个基因或者基因簇插入其他生物的基因中,通过观察对比选择出达到标准的样本。最早将生物技术运用于禽畜育种的国家是英国,通过对禽畜育种的成功实验,让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也推动了生物技术在畜牧领域的发展应用。

(2)应用于操控禽畜生产。

利用生物技术操控动物的生产主要就是通过生物技术干预动物原有的内在环境系统。通过对这两者的干预,可以使禽畜的机体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说通过生物技术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可以起到和动物天然生成的生长激素同样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促进禽畜生长,并且不会对禽畜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还可以降低禽畜的采食量,起到节约饲料的作用。因为生产的人工激素和动物自身所带的激素是相同的,所以也不会对人类产生不良影响。通过操控禽畜生产,大大提升了禽畜的数量和畜牧业的收入,推动畜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3)运用于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一直存在禽畜类饲料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将生物技术运用于饲料资源的开发上,扩大蛋白质饲料,提升饲料的营养价值,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通过生物技术将不含或者少含蛋白质的饲料培育成富含蛋白质的饲料是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蛋白质饲料短缺已经是世界性问题。在中国进行单细胞蛋白的生产主要是通过饲料螺旋藻蛋白质以及酵母,而秸秆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副产品,通过发酵技术可以将秸秆生产出具有优质粗蛋白的饲料,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4)运用于禽畜疫病的预防诊断。

将生物技术运用于禽畜疫病的预防和诊断中效果显著。传统的畜牧养殖都是采用物理化学手法消灭病原,这样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常常会由于环境不达标等问题导致免疫效果失败。而随着近几年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疫苗的进步,将生物工程技术用于禽畜疫病预防的应用越来越多,比如目前开发出来的新型疫苗口蹄疫疫苗、狂犬病糖蛋白亚基疫苗等。将生物技术运用于疫病预防诊断主要就是利用DNA重组技术,提升免疫效果,制备疫苗,比如目前应用于疫病诊断的限制酵分析法和核酸探针法等方法都已经有效地应用在疫病诊断中。

3小结

生物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技术,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目前的一些技术尚未成熟,仍然需要不断地实验,将生物技术运用于畜牧兽医领域是近几年才提出的,通过生物技术可以对畜牧业的饲料资源、疫病诊断预防和禽畜的育种等方面作出贡献,同时这也是发展畜牧兽医的必经之路。所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作者:康文广 单位:吉林省东辽县凌云畜牧兽医工作站

参考文献:

[1]麻姝然,王团芳.生物技术应用于畜牧兽医领域的实践探索[J].科学种养,2015年2期.

生物技术范文2

 

台湾虽然地小,农业资源有限,但农业生产却涉及农林渔牧业各方面。20世纪,台湾岛创造了农业的辉煌,其小农体制与热带农业技术举世闻名,具有一流的农作技术。但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台湾农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为了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调整产业结构,台湾近年来已将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快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技术应用,以保证台湾农业的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特别是其转基因产品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在部分研究领域甚至超越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台湾转基因农产品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安全管理体制也已具备雏形,建立起了系统合理的产品管理政策和体制。本文详细分析了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及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旨在为大陆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安全管理提供借鉴经验。   1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   1.1研究和发展概况   台湾地区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品遍及农渔牧业,涵盖范围广泛。台湾地区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举办了三次“台湾国际生物科技大展”,均设立有农业生物科技主题馆,展示了284个农业生物科技项目,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010年台湾农业生技产值约新台币46.3亿元,相较于2009年成长5.2%,主要是微生物/蛋白质饲料添加物与生物性农药两项领域产值的大幅成长;2010年微生物/蛋白质饲料添加物产值成长率为22.8%,主要受惠于抗生素被限用的影响,其需求与日俱增;2010年生物性农药产值成长15.2%。2010年植物组织培养种苗相较于2009年成长4.8%,主要由于台湾兰花种苗对欧美出口持续扩大。因为动植物疾病检测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分子检测技术发展成熟,台湾2010年农用检测诊断产值成长率为3.7%。植物组织培养种苗产值为25.1亿元新台币,微生物/蛋白质类饲料添加物为11.9亿元新台币,分别占52.07%和24.69%,是台湾主要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台湾植物组织培养种苗与动物用疫苗是发展较早且最为成熟的产业。台湾的种苗业者目前开始走向客制化服务,生产方面则强化运输技术及病毒检测技术[1-2](表1)台湾农业生技中,动物用疫苗、植物组织培养种苗产品已处于成熟期,技术成熟度高,市场稳定。基因转殖畜禽/水产处于萌芽期,市场环境尚未健全,国内对于基因转殖动、植物的管理法规仍逐步完善中,技术处于前期开发阶段。生物性肥料、生物性农药与农用检验试剂等产品则步入发展期阶段,菌种筛选与量产技术逐渐成熟。在生物性肥料与生物性农药方面,台湾发酵技术已具有相当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台湾生物性肥料与生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分子检测诊断技术也逐渐成熟,加上法规门槛低,2012年投入农用检测诊断产品开发的产商有增加的趋势。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根据目前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情况及国内外潜在的市场,确定了农业生物技术未来三大发展重点领域,分别是种苗及种畜禽(水产种苗、植物种苗、种畜禽),安全农业,分子农场[1-2]。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厂商多集中于台中市、屏东县与台北市等地。据统计,2010年主要业务是农业生技领域的52家厂商,其中北部有16家、中部17家、南部19家,跨领域厂商约14家。台湾农业发展以中南部为主,台中市是中部地区农业生技厂商最为集中的城市,以动物疫苗与生物性农药、肥料厂商为主,如大丰疫苗、全亚洲、普生生技、瑞基海洋生技等;屏东县则是以植物种苗、微生物/蛋白质饲料添加物等农业生技领域为主要特色,如世芥兰业、台湾孟德雨、比高畅生技等。此外也有农业生技厂商将总部设立于台北市,工厂则设置于其他地区,如金车生技于宜兰设立种苗生产基地。近年来,台湾农业生技厂商积极通过产学合作取得核心技术与产品,自行投资厂房建设,并与“公协会”合作参与公开展览争取订单。2010年上半年以来,随着经济景气带动许多订单回笼,加上国际市场对微生物饲料添加物等需求的上升,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前景较好[1-2]。   1.2促进发展的公共政策   从各国发展实践来看,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应归根于其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公共政策的运用。我国台湾地区为促进其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详细而复杂的公共政策来推动。早在1995年台湾当局第2443次院会就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的决议,决定将以农业及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生物技术产业作为台湾全力推动的重点科技计划。加强生物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将研发成果有效移转民间,落实于产业界,台湾“国科会”于1997年规划,并于1998年开始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其主要任务在选定并推动执行具有本土利益性、创新性、国际竞争力、短期内就有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课题,整合国内上、中、下游研发资源,将研发技术或产品落实于产业上,厚植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使台湾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与营运中心。2008年,台湾当局又出台了《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方案》,以整合及扩散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能量,并进一步落实研发成果产业化,借此推动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农委会”于2009年5月22日订定《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辅导办法》,以推动该方案生技商品化计划,鼓励业界承接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成果,并独享执行计划所生的各项研发成果,以落实研发成果产业化;2011年,针对该方案,台湾拟推进产学合作项目16个,共申请经费补助0.44亿新台币。   1.3研究机构及产业发展   台湾当局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的发展。目前,台湾已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体系,对促进其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机构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农委会下属20个研究机构,包括6个试验所、1个保育中心、1个生物科技园区和9个改良场以及金门县的3个研究所;第二类是财团法人农业生物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17个,如台湾工业研究院、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农业工程研究中心等;第三类是“中央”研究院设立的农业生物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8个;四是台湾有41所大学设立的农业生物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115个,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五是其他农业生物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4个,如台糖公司研究所、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台湾农友种苗股份有限公司等[3]。同时,台湾当局为带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各县市地区不同农业产业特色及外围资源,6年内投入200亿元经费,核定设置1处中央主导型的屏东县《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及彰化县《国家花卉园区》、台南县《台湾兰花生技园区》、嘉义《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及宜兰《海洋生物科技园区》等4处地方主导型园区,目的是带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群聚效应,促进产业的发展。在政府规划下,目前已有两大农业生技聚落成形,分别为台南的《兰花生物科技园区》与屏东县的《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前者为台湾兰花种苗产销平台,每年3月举办的国际兰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大型兰展之一;后者则以中草药、动物疫苗、水产种苗等产业为主要规划方向,已有50余家厂商进驻。#p#分页标题#e#   2台湾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   生物安全是建构对人类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两大层面可能动机影响的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1980年,台湾开始将基因工程确立为生物技术的发展主轴,于是应用基因工程方法的生产技术成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的最大内涵。目前,台湾百姓使用基因改造食品的情况相当普遍,主要以进口基因改造大豆及玉米为主。根据“农委会”进口大豆及玉米资料统计,台湾每年约有200万kg大豆及600万kg玉米进口,其中约有80%大豆属基因改造大豆,40%玉米属基因改造玉米。同时市场上还有棉花、油菜、甜菜、马鈴薯等基因改造产品[4]。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相当新颖,其潜在的危险性普遍受到关切。   2.1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架构   台湾对转基因生物产品从试验、开发到生产诸环节均对其安全性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2001年12月25日,台湾“卫生署”食品卫生处召集的“基因改造食品跨部会小组”正式运作,举行第一次会议。2003年2月25日,“基因改造食品跨部会小组”第四次会议决议,建议“行政院”科技顾问组规划提升台湾基因改造食品管理层级。4月22日“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召开会议回应,提议由行政院生物技术产业推进指导小组召集。为了建立基因改造产品的安全管理体系,行政院根据“促进技术发展,落实有效管理”的目标,于同年10月在行政院生物技术产业指导小组下设置了“基因改造产品跨部会工作小组”。小组由12名委员组成,包括政府机关的代表及学术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小组召集人由农委会副主任担任,以统筹推动基因改造产品管理体系的建设,并协调整合政府与民间的意见与资源。工作小组下设有秘书处,以协助行政文书、联系协调等作业。2006年,该小组的职责调整为:在各主管机关现有职掌范围内的管理基础上,通过协调架构模式,建立制度化的协调联系机制,以统合当前各主管机关的政策方向,凝聚台湾转基因科技管理法制政策[5]。转基因生物技术产品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可能造成污染,台湾在这方面的管理有一整套完善和严密的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由三个行政机关主管。即,“国科会”管理上游的研发,其目的是防止污染或危害;“农委会”负责中游的环境生态与饲料管理,目的是进一步确认其对生态系的影响;“卫生署”负责下游的食品安全管理,目的是确保生物改造食品的使用安全性,以及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利。对于进出口转基因产品,台湾尚未有专门的行政机关及法制政策进行管理,主要还是依据转基因产品所处生产阶段而纳入相应的管理阶段。   2.2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政策   为防止转基因生物产品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台湾当局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生物安全管理政策。台湾“经济部”于1998年11月宣布基因改造产品倾向采取业者自愿性标示方式,2000年“卫生署”基于各界研商所获的共识,公告查验登记及标示的规定。同年11月7日,“卫生署”公告了“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评估方法”,11月29日卫生署与相关部会讨论,将基因改造食品容许量上限订为5%;而基因食品标示,将从原料产品着手,预计四年后所有基因改造食品均应完成标示[6-7]。台湾当局为了推进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建设,发起了“基因改造产品法规环境建置二年行动计划”,共分五大部分:基因科技研发管理、环境生态风险评估及管理监测、人体食用安全及管理监测、基因科技相关智慧财产权及基因改造微生物制剂之管理,分别由国科会、农委会、卫生署、智慧局及环保署主导。   3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启示   台湾市场有限,农业生物技术产商多为中小企业,自行研发能力不足,产业资源有限,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厂商应积极透过国内外合作或授权,取得技术或资金支援,进驻国际市场;同时,必须借助于中小厂商工业技术转移的经验,加强专业辅导,有助于农业生物技术企业群落的形成与成长,以突破其产业的发展瓶颈。台湾早期为了促进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政府资源所创造的新品种、新方法以及新技术等,几乎都是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使得台湾农民和农业企业对于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观念意识较薄弱。为避免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知识产权的取得、维护及管理,防止抄袭、仿冒和侵权,对促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生物科技的法律管制已经是当今世界的趋势,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风险也应以法律管制为主。台湾关于生物科技的风险管制体系目前仍处于调整形成阶段,虽然有相关规范存在,但由于缺乏法源依据,其规范效果仍有限。同时,台湾的“立法进度”往往落后于科技的发展,有的规范甚至有可能阻碍科技的发展,因此台湾应按照国际标准,加速制定或修订农业生物技术相关法规。

生物技术范文3

【关键词】生物技术;环境治理;应用;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GDP提升的同时,也导致很多自然环境受到了较大的损伤。而生物技术通过对生物体的间接或者直接利用实现对环境污染的较好治理,相对于其他方法有着成本低廉、治理效果好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对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1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1.1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是固定化细胞技术,其包含有固定化细胞、固定化酶两类,可将微生物浓度较好提升,化学反应的速度也大幅度加快,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使用的微生物数量会大幅度降低。同时,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微生物处于高分子材料的包裹中,对于外界环境的承受能力较好,所得到的反应产物也相对容易提取,整个操作也相对较稳定,应用前景非常好。其次,在对废气、废水进行处理时,可使用固定化细胞技术,其在具体使用时,适应性较强,不需要专门进行提取酶操作,成本总体相对较低,操作的稳定性也较好,当前国内在进行废水处理过程中,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这种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废水治理效果。

1.2生物膜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当前城市生活、生产产生的污水越来越多,而通过生物膜技术可实现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其处理得到的水资源可满足热电厂冷却使用要求。同时,可通过培养、分离的方式得到自养氨氧化菌,并对这些菌体进行挂模处理得到生物膜,这些生物膜将其应用到废水处理过程中,可较好提升氨氧化速率,经过其处理之后的废水,亚酸盐几乎会被全部过滤,硝酸盐浓度也会下降70%左右。同时通过对其得到的气体进行色相谱分析之后,可发现其中包含的氮气比例相对于先前有了大幅度提升,这表明废水中的在废水处理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反硝化脱氮反映。

1.3生物技术在土壤修复中的具体应用

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表明,通过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中种植百喜草、像根草等植物,可以将土壤中包含的重金属Pb、Cd等有效的吸收,从而降低重金属给土壤带来的污染。也可通过使用混合菌、黄豆等进行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的方式,对受到石油污染的地区进行修复,大量实验表明,通过该种方式在一个月之内,可以将污染效果降低到原来的20%之下,这表明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

1.4发酵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是费纤维资源化。在整个生物圈当中,纤维素是其中最大的废物,我国每年产生的废纤维素产量巨大,其中包含的木质素通过微生物较难实现较好分解。而使用生物技术中的发酵工程技术可将其实现较好的分解,用混合培育方法可直接将纤维素转化为乙醇,即用热纤梭菌来水解纤维素,同时应用热解糖梭菌把前者不能代谢的戊糖转化为乙醇,从而可以同时将戊糖和已糖转化为乙醇,并使纤维素水解和乙醇发酵结合进行。

2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第一章节中仅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仍旧有更多其他生物技术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大量实践也表明,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实现将环境中污染物的去除,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特别是随着对基因工程菌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生物技术将会发挥出更多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当前生物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来看,未来其将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分别为:研究并培育出新的高效物种,从而更好提升环境治理效率,压缩环境治理成本;对当前各种生物技术进行优化组合,提升环境治理效果,尤其是耗能较低、效率较高、容易推广普及的特殊工艺与生物技术相组合,形成环境治理的强强联合;增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有效合作,例如,在环境工程与生物工程之间找寻出更多合作区域,这对于提升环境治理效果是非常关键的。综上分析,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将各种类型的生物技术应用到其中可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从当前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其中仍旧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加大对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投入,从而更好发挥出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纳云.浅议生物膜技术在水生态修复与自然水体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17):24-25+39.

[2]微胶囊封装生物菌及其污水处理技术———佛山市碧沃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J].中国环保产业,2016,(02):9.

[3]井玉梅.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治理松原市养殖场的环境污染浅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2,33(02):50-51.

生物技术范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报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指出,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日化产品、食品、医药品等行业企业,培养能胜任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开发等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化工生物技术是一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和岗位也相当广泛,不同的企业背景,其生产方式、岗位类型以及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按照学校的传统模式,其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新型制造业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根据企业生产和岗位实际的需求培养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岗位中的适用度。因此,在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和提高学生高效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和企业对学徒进行双元培养,以“师傅带徒弟”为主要培养模式,在为合作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具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和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其最鲜明特征是:(1)学徒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在籍学生,同时是企业在岗员工。学徒接受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双重管理,并享有二者相应的权利。学徒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工学交替,达到毕业要求。(2)学校和企业对学徒进行双元培养,学徒在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交替学习和培训,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企业对学生的岗位技能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合到企业生产中去,真正实现产教融合。(3)现代学徒制是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学习,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获得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以及岗位适应性的提高[1,2]。

2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根据广东的地方经济需求,我校化工生物技术主要对接我省食品、日化产品、医药品等行业企业,随着我省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这些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求贤若渴。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契合广东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让人才培养更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因此,为满足“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需求,同时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化工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培养出精准对接企业相应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不同企业往往具有其相应的产业背景、生产方式和岗位需求,其对从业者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这些企业直接从应届生中招收适合相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比较困难。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校期间即可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在岗培训,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毕业之后能尽快融入到企业相应岗位中,使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更精准地对接了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技能岗位人才,也为企业减少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和成本[3]。其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相比,现代学徒制把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在企业则由“师傅”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在工作的过程中完成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如此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行业最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在企业的耳濡目染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产业趋势。同时,学生在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中能更好地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纪律,培养爱岗敬业的素质。因此,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解决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3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积极响应教育部2014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深入探讨现代学徒制在本专业实施的可行性并开始试点,在2014年成为广东省教育厅“现代学徒制”的首批试点专业。从2015年开始本专业已与广东茂德公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雅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山得利雪食品有限公司、广东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华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开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以“订单培养模式”为广东地区的多家食品、生物制品企业培养能适应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开发等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向进行探索实践。

3.1构建校企“双主体”的联合招生、共同育人模式。我院化工生物技术专业本着立足地方产业、依靠地方企业、服务地区经济的原则,与多家地方企业采用“招生即招工”方式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招生。招生采用自主招生模式,由达到报考条件的学生自主报名,校企一起当考官对学生进行面试,从各自角度考察考生。对达到录取条件的考生,成为学校的“准学生”,同时,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该企业的“准员工”,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元管理。学校与企业同时作为培养学生(学徒)的主体,须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共同制定基于专业内涵和工作内容的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实际岗位工作、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建立校内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对学徒进行双重指导,制订学徒技能考核评价标准等。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场所交替学习,第1、2学期主要在校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走进企业进行初步岗位认知,第3、4学期主要在企业由师傅“一对一”带着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培养,在真实情景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第5、6学期在企业的对应岗位上进行岗位综合技能培养,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3.2构建基于企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基于对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构成和对化工生物技术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充分考虑现代学徒制下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设计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课程体系(图1)。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四个主要模块:通识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学徒岗位核心课程、综合能力类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在校内或在企业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的开发要与企业岗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有效对接,紧密围绕化工生物产品的生产操作与管理、检验与质量控制、销售及技术服务、工艺设计与研发等主要岗位的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整个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合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职业素养,实现学校知识技能学习和企业工作能力训练的有机统一。

3.3开展基于企业实际工作背景的教学方式。为保证学徒“所学”精准地对接企业“所需”,教学组织紧密围绕化工生物技术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展开。在教学上采用理实一化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把企业生产管理、企业新工艺新技术、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并在学校开展校内实训和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实践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渗透到教学项目中,学徒在完成生产任务中学习企业的先进工艺、技术,获取工作一线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得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3.4制定符合行企业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学徒培养的最终目标要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学徒制的考核评价标准要结合岗位实际和教学实际,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素养的评价,适当引入化工生物技术行企业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和考核评价过程中。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制定“笔试+任务考核+业绩考核”考核方法,偏重于技能、职业素养的考核,并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占比达,以便对现代学徒制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进行更合理的评价。

4结语

我校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双主体、双场所”的模式,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岗位和实际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中学习新技术和新技能,获得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此新型培养模式有助于促进“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校企共同培养符合行企业需要的化工生物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育人的目标和体现服务地方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吉利,史枫,王宇波.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66-70.

[2]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生物技术范文5

 

1问题提出   现代生物技术,指的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转基因技术,即通过基因工程将一种或几种外源基因或基因片段转移至某特定的生物体中,以部分或完全地改变其自身的遗传特性。运用该技术可使选定的个体基因从一种生物转移至另一种生物,并且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转变。有时我们也称之为“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或“遗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人类技术史上一次伟大的创新活动,其在医药和农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商业化生产,并非一帆风顺。也许因为治病救人的原因,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商业化开发,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从而促使了生物医药这一朝阳产业的蒸蒸日上。与此相反的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却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争论。争论最初只涉及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后来又蔓延至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农业转基因技术与其他新技术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就是其技术及产品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以至于有人说,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是一场普罗米修斯取火式的技术创新活动,或称之为泰坦尼克号的首次航行,意味着风险和收益的并存,由此为这项技术创新活动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霾。   传统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技术形成的内在逻辑是线性的、单向的,技术的使用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该技术。并且固执地认为,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进而忽视了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对社会的潜在负面影响。比如由于技术本身的不完善和不合理运用,导致技术失灵(technologyfailure)或技术失控(runawaytechnology),进而引发技术灾难。历史上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美国与石棉相关的疾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的核电厂泄漏、印度的毒气泄漏以及农药DDT的使用等等,皆因为技术的不确定性而引发了人间悲剧。另一方面,社会对技术形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新技术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其进一步发展将会严重受挫,甚至出现技术停滞的现象。近年来,技术的社会形成(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思潮的兴起及其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对技术决定论观点的又一次批判。技术的社会形成观着眼于分析与技术发展相关利益者(stakeholders)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而分析他们对技术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强调技术从设计到进入市场被人们所采用的整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中产生,并受特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体制所制约。同时强调技术的复杂性、可选择性、技术创新路径的多样性,注重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总而言之,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研究题材,同时也向人类展示了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2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原因分析   2•1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总是得到人们的拥护,并以各种形式促使其更快发展,而不利的一面则遭到强烈反对,甚至通过毁坏大田试验的行动以示抗议。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各利益相关者的异质性及其立场的不同,加上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试图判断生物技术是有利还是不利,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也正是这种判断上的复杂性,导致了争议的日趋激烈,最终也不能达成一致。支持者认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至少有如下优点:(1)可以改善农作物的抗逆性,比如抗虫害、耐除草性、抗寒、抗旱等特性。由于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因而对人畜健康及环境改善是有利的。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因此,生产者(农民)可以从中大大收益;(2)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人口的饥饿问题,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穷人来说,尤为重要。粮食供给的增加,降低了粮食的价格,这对消费者来说也是有利的;(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营养品质,增强产品的理想特性或消费者想要的新特性,比如增加食品中维生素A的含量、解决营养不良问题、生产能减少心脏病发作可能性的玉米、延长成熟期可以让水果的口味更好、生产功能性食品等等。持反对意见者则针锋相对地认为,现代生物技术至少有以下不利之处:(1)由于种子公司对知识产权的垄断,任意提高种子的价格,以至于农民未必能从中收益,反而形成对其农药和种子的依赖,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剥削。尤其是终极种子(terminatorseeds)的研制成功,更是剥夺了农民留种的权力。因此,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只会加剧农民的贫困。至于说能否解决穷人的饥饿问题,还要看穷人是否有支付能力,产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获得所需的粮食;(2)异型杂交可能威胁到食品安全(供给安全)。将不同基因转移到传统作物或相关野生物种(称为“异型杂交”),以及将传统种子与利用转基因作物培植的种子产生的作物混合,可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进而影响食品供给安全;(3)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潜在的健康风险。反对者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除非可以证明转入基因的蛋白质产物不会引起过敏,否则,不赞成从普遍引起过敏的食品转移基因。   此外,转基因农产品及食品可能含有毒素,进入人体内将导致抗药性和降低人体免疫能力。转基因食品还可能导致有益营养成分的丧失、插入的基因未必能稳定地表达,进而威胁到食品的营养安全等等;(4)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可能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有人担心由于大量种植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和基因污染,进而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防治成本。此外,抗虫转基因作物还可能杀死非目标生物(比如有益昆虫和真菌),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导致不可逆的环境风险;(5)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自由选择权的剥夺。随着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不断商业化,生物技术研究的私有化和生物技术公司兼并浪潮的到来,生物技术将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企业手中。有人担心,随着农民对生物技术公司依赖的逐步加强,常规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农民将丧失其传统的种植优势,比如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等,进而约束了农民自由选择生产的权利。农民自由选择生产权力的剥夺,最终将导致市场上只剩下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那么消费者选择非转基因产品的自由权也将被悬空;(6)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担忧。除了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担忧之外,有人还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所引发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给予了特别地关注。他们认为,把别的物种身上的基因转到作物和食品身上是非自然和不合伦理的。尤其是把动物,甚至人类基因转入食品生产中,更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另外,发达国家凭借其生物技术本身的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大量种植资源,无异于“生物盗窃”。通过对“盗窃”来的种植资源的垄断,或赋予生命形式以知识产权,进而向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索取高价,这显然是不公平和不道德的,等等。当然,人们的担忧可能远不只这些。#p#分页标题#e#   2•2原因分析   由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农业转基因技术的潜在影响尚无法完全得到证实。其有利之处也只局限于一些短期的可观察到的局部事实,加上相关利益者的多元化和社会公众的异质性,使得这场争论日趋激烈,更加扑朔迷离。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商业化生产都很谨慎。究其具体原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1)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不过30多年的历史(基因工程开始于1973年),其商业化生产也不过最近10年的事,加上技术本身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科学家也无法证实,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是否具有长期的、累积性的健康和环境负面影响。这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任何一项新技术所普遍具有的特征;(2)由于农业转基因技术直接涉及与人们生命息息相关的食品和环境安全问题,因而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一方面,近年来欧洲疯牛病、口蹄疫、二恶英、食品污染等事件的频频曝光,公众对此心有余悸,从而加剧了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环境安全的要求也会相应地提高,尤其是一些人口密度较高的富裕国家。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3)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和异质性。从争论的主体来看,包括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公司(包括生物技术公司、食品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消费者、生产者(农民)、非政府组织(比如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及各个国家政府部门等。一方面,由于各个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比如生物技术的研究机构(不同国家有所不同)、公司和生产者可能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消费者则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则可能追求的是社会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各利益相关者本身具有异质性,比如消费者的人口特征、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公众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企业的冒险精神,政府对经济、贸易和食品生产的重视程度等;(4)判断标准和方法上的不一致。标准涉及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而且各个国家之间会有很大差异。采用的判断方法也不一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要证明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对健康和环境有害,还是证明其无害呢?是证实还是证伪呢?由于至今尚未出现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对人类有害的正式报道,所以很难做出其有害的判断。同时,要证明其无害,则更加困难。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判断方法的不一致还表现在所运用的分析工具上,比如经济学家善于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运用计量的方法,通过成本效益的比较,得出其有利还是不利的判断。这就容易忽视对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影响方面的分析;(5)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内容和来源的不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各利益主体所拥有的信息量会有很大差异,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对人们行为和态度的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样是转基因食品,提供积极和消极的信息,公众的反应会明显不一样。此外,不同的信息来源,比如绿色和平组织、生物技术公司和第三方的信息,都可能对公众的态度变化产生影响。当然,可能还有其它的一些原因,这里不做进一步的分析。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使得争论不可避免。   3国际社会的反应   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争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考虑到农业转基因技术可能的潜在负面影响,以及社会的强烈反应,一些国际性组织及各个国家都纷纷采取行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具体而言:   (1)从国际上来看,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开发署(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都积极地参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管理,致力于国际生物安全的协调工作。并制定和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法规、规则和办法,以规避可能的健康和环境风险。比如,FAO和WHO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应该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沟通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见图1)。其中,风险评估包括了风险的识别和确定风险的特点等方面;风险管理则是对风险评估过程的管理;风险沟通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实行的双向交流。欧盟委员会曾建议风险评估由专家来完成,这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则是一个决策过程。但科学的风险评估往往忽视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社会风险。因此,风险评估虽然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但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领域,而专家和社会公众对风险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很难对其安全性进行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Barling等人(1999)对其进行了修改(见图2),其主要特点便是强调了与公众的交流,进而强调信息公开和透明度的重要性。从而把风险管理与公众的担忧联系起来。当这一方法被用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管理时,更能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修改后的风险分析方法即考虑了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又对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既重视了技术的风险管理,又重视了社会影响方面的管理。从而使得管理过程更容易被公众所信任和接受,这将有助于改善民主决策的质量。   (2)从不同国家来看,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法规和政策,以规范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田间试验、环境释放、商业化生产的整个过程。并对涉及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标签政策等方面的问题给予了关注。以中国为例,自1993年以来,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以加强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安全性管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由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政府在生物技术的管理上可能会有差异,加上影响农业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商业化的因素比较复杂,导致当前的一些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上的不完善,比如在转基因农产品的贸易方面,标签政策的内容和有效性方面,国家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方面等。由于公众的普遍担忧,许多国家在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中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迟迟未能批准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生产,甚至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行了限制。尤其是当涉及伦理方面时,显得更为谨慎,以至于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批准转基因动物的商业化生产。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生物技术安全性和潜在社会经济影响的不断重视,技术评估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以及技术预见能力的增强。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商业化步伐也开始加快,一些过去持谨慎态度,甚至极力反对的国家,也开始转变态度。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各方普遍参与讨论,对于识别、减少,甚至规避新技术的潜在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总而言之,农业转基因技术要进一步发展,不能只局限于技术本身,还需充分考虑和估计技术的潜在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如何避免或消除其中的不利因素。#p#分页标题#e#   4结论与启示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生产的过程中,引发了人们对新技术的众多思考,并导致了一场有关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已不再局限于技术本身。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我们从这场争论中也可以发现,技术并不是潘多拉的盒子,但也不是阿拉丁的神灯,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减少或避免技术的负面影响,使得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辩论;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融;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外行和专家的积极交流和沟通,无疑是很重要的。通过技术的双向交流和民主决策,充分估计技术的潜在社会经济影响,增加技术的可预见性,才能防患于未然,同时也有利于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技术的评估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的安全性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技术的潜在社会经济影响。欧洲国家非常重视现代生物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如奥地利、丹麦、意大利、瑞典和芬兰等国家就认为,生物安全法规中必需认真考虑社会经济影响。挪威的《基因技术法》中规定,在决定是否批准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前,必须认真评价该活动是否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UNEP的《国际生物安全技术准则》中专门提到了评估生物技术社会经济影响的重要性。应该说,之所以强调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绝不是对技术的否定,而是技术更加成熟的表现。这一点对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我国一向鼓励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制定,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技术的发展应该造福于社会。因此,政府在进行管理决策时,应该充分考虑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反应,增强技术的可预见性,并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使得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生物技术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种植;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同时对居民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农业种植中也被广泛利用。其中常用的生物技术种类包括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农药技术等,均对农业种植技术起到推动作用。

1应用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将组合、结合、剪切分离的DNA分子,并在对应作物基因组中进行导入的一种技术,此种技术能够将相对应作物基因进行重组与改善,进而有效的更改作物的性状,以达到预期状态。在该项技术中,目标基因的提取是最主要技术,也就是提出相应细胞内需要基因的一种技术[1]。其中多细胞生物体的检验是较为重要的步骤,主要是独自培养单个受体细胞的一种检测方式,同时通过相应技术促使其成为完整个体,之后检查个体导入目标基因情况和具体性质、状态情况。根据其结果将未出现有利变化的个体淘汰,并对剩余个体开展相应的培养与研究。在生物技术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为转基因技术,同时也是农业种植业中应用频率最高的一项技术,对育种十分重要。应用此种技术,能够将同种不同性状的农作物进行结合,进而起到强化农作物质量的作用,用时还可以更改其性状来防范病虫害,预防效果较好。现阶段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当中,植物抗病基因、种子贮藏蛋白基因、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是植物目标基因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以上几种基因常在加强农作物质量、预防病害和虫害中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农作物种植当中逐渐加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常见的转基因技术包括杂交育种,主要是杂交相近种群个体并得到杂交体,种群可表现为两种存在差异的性状,根据所表现的性状对所需的杂交结果进行有需筛选,之后将所筛选的杂交结果进行配子遗传。相对于拼合、剪切DNA分子技术来说,此种技术操作方式更为简洁,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2应用组织培养技术

培养对应植物组织,并通过诱导方式和细胞的全能型使其发展成为完整的植株的技术为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培养,才可正常发育植物组织的。使用组织培养技术有利于加快植物繁殖速度,同时还可以确保植物发育质量,减少植物培育过程中受到病虫害的损伤。因此,在农业种植生产使用组织培养技术的效果较好,可进行普及和推广,使基层业种植生产也可大规模使用此项技术。但是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几点问题:1)此种技术对环境要求较严格,在培养植物组织时,必需加强控制环境湿度、光照情况、温度、土壤酸碱性等,进而确保培养的植物组织可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发育。2)要密切关注褐变的植物外植体,大多数接种植物在生长时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褐变现象,产生此种现象的重要因素为激活了多酚氧化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细胞代谢,并生成较多醌类物质所致[2]。需要加强对此种现象的重视程度,同时有效处理褐变植物组织,减少对其它种类酶的活性的影响,防止对后续培育工作的影响。

3应用生物农药

目前国内大多数农作物产量较低并且停滞不前,产生此种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农作物虫害和病变抵抗性较差,进而引发农作物死亡,以致减少产量,因此常用传统农药预防和治疗,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对土壤和植物自身会造成一定影响,引发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而生物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生物农药的发展,此种农药对土壤和植物自身污染问题较小,主要是此种农药的制作利用了生物新陈代谢这一特点,且杀虫、抗病效果也较好,和传统农药功效相似,但是不会有化学制剂在植物上残留[3]。生物农药既起到了良好的抗虫、抗病作用,用时还能够确保农作物产品的安全性,另外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所以可进一步推广和使用。但是药物制作所使用的多种材料是提取于生物组织所得,由于技术问题增加了提取难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种药物无法普及,这也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4]。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以上所遇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契机,可以通过改善相应制作技术和成本,将生产和制作生物农药与微生物结合,可使用生物基因置入微生物细胞这种方式,使制作过程中所使用药品材料用微生物细胞来代替药物,这就明显减少了制作成本。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种植领域的优点较多,能够预防病虫危害的用时可以减少对环境和植物自身的影响,并显著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升,进而加速农业领域的综合发展,为经济技术发展奠定基础,以确保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富雪.浅析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2017,35(5):46-47.

[2]胡雯竹,尚振娟,王绍山.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135+84.

[3]吴荣升.浅析农作物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南方农机,2018,49(7):81+96.

生物技术范文7

关键词:对分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生物技术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习效果”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也称为PAD课堂[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不同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7],很多高校生物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也使用了对分课堂教学[8-10]。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课课程设置包括两类,一是基础理论类,让学生掌握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应用技术类,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国内外研究前沿和最新技术动态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这两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授课时需要使用不用的授课模式。对分课堂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然而对分课堂应用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时,应用效果可能会存在差异。教学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和在探索中提升的过程。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专业课程性质等实际情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教学团队运用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讲授两门不同性质的课程,基础理论类《实验动物学》和应用技术类《细胞工程》,实践探索生物技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对分课堂教学的优势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会降低教学质量。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和手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课堂教学的讲授内容多为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知识,在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时性等方面都无法与网络信息相比。此外,大学课堂往往要连续两三节上课,学生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难长时间保持对课堂内容的关注。较高的课堂缺勤率,在课堂上玩手机等在高校课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将有更少的时间专注于课堂基本知识的讲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显著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传统教学包括两个独立的过程,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学习。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差,难以培养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课堂讲授的讨论时间太少,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具体的实施方法也不适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结合课堂讲授和讨论式教学的优势,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给教师授课和学生讨论,是一种互动的学习体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时将课堂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显著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结合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探究思维。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类和应用技术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存在紧密联系,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教材内容,设置探究性问题,使产生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和问题解决中去,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消化吸收、提问,进而合作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这也造成了旷课、低头族等现象。主动学习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主动学习既包括获取知识、信息和观点,也包括经历和反思。对分课堂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课后复习、消化吸收、交流合作和有效的知识迁移,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3.有助于教学相长。对分课堂促进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教学促进自己的学习,加强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配合,教与学同时进步和发展。此外,对分课堂还满足了学生对发言、交流思想的需求,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成就感,教师也因此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以及情感动态等信息,进而实时调整教学方案。

二、不同课程实施对分课堂教学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基础理论类课程《实验动物学》,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应用技术类课程《细胞工程》,分别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具体的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图1不同课程对分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1.方案制定。首先是学情分析,《实验动物学》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已学习的专业课程较少,学生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且学生思维活跃、对网络利用能力强,基本具备实施对分课堂教学的条件;《细胞工程》开设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较多的专业课程,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且适应了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具备实施对分课堂教学的条件。其次是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两门课程都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主修课程,《实验动物学》属于基础理论类课程,一些基本的基础概念和理论不适合开展对分课堂,且学生是大学一年级,为进行探索研究,大部分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实施传统讲授法教学,选择个别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和全部的应用拓展章节实施对分课堂,例如“实验动物遗传学”以及“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动物实验质量监控”和“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等,可以设置探究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细胞工程》属于应用技术类课程,知识点多并且都是学科前沿知识,非常适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探究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例如“胚胎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核移植与动物克隆”“转基因动物”和“染色体工程”等,其中“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部分在《实验动物学》课程中重点学习理论知识,《细胞工程》课程中重点学习技术,是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适合设置跨学年的开放性问题。

2.方案实施。实施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讲授章节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教材。学生课下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通过复习课本、查阅文献资料,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主动学习、完成作业,并通过网络平台递交电子版作业。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开展隔堂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督促引导但并不介入讨论,在讨论结束后进行点评和总结。课程成绩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在讨论组中的表现以及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课程授课中期和授课结束后,通过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学生评价,实时针对问题讨论的内容和形式修订实施方案。

三、总结与讨论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基础理论类课程《实验动物学》的个别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和全部的应用拓展章节实施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中80.7%的同学能够适应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93%的同学认为理论性较强的章节适用讲授法教学,61.4%的同学认为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使用对分课堂教学,94.7%的同学认为应用拓展章节适用对分课堂教学。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应用技术类课程《细胞工程》的全部的章节实施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中100%的同学适应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98.2%的同学认为该课程适用对分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学年不同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看出,在低年级开设对分课堂会有少数同学不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全部同学在到了高年级后均能适应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说明对分课堂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中延续使用,且相联系的知识点可以设置跨学年探究性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应用技术或拓展类的课程比较适用。常规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理论类的知识点适用性较差一点,可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四、结束语

对分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一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中延续使用,应用技术或拓展类的课程比基础理论类课程更适用。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专业课程性质等差异,对分课堂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秦艳萍.《生态旅游》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梧州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20):128-130.

[3]付永虎,刘俊青,胡晗,等.对分课堂在高校《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3):81-83.

[4]邵运文.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9(6):158-160,163.

[5]武敬亮,田桂香,潘智芳,等.基于“对分教育”的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5-6.

[6]符丽娟,隋海娟,庞东渤.对分课堂结合案例教学在药理学大班教学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50-51.

[7]蔡容,王含彦,陈蓉.基于对分课堂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52-53.

[8]王桂华,余丽芸,王宪青,等.基于蓝墨云班课的《基因工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J].高教学刊,2019(14):105-108.

[9]鲍波,冷扬,朱少平,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9(8):116-118.

生物技术范文8

社会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生物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得我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1生物技术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技术创新方面采取了四大举措:第一,做好规划和引导,加强科技研究;第二,出台相关政策,并要求做到与国际接轨;第三,强化生物技术资源共享,推进生物技术研究合作;第四,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建立一支高能力、高素养的人才队伍[1]。当前,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我国生产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其中,生物信息学、干细胞等前沿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生物技术的稳步前进,促进了其在农业生产、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2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我国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生物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农作物产量增加和品质提高,而且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可谓是一举两得。

3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1以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一直致力研究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农业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农药使用对农产品、人类健康危害的认识日益深入,因此寻求一种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刻不容缓,而生物防治措施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主要有两方面优点:一是从生物代谢产物中提取有效物质,以此为基础制作生物农药,不仅可以防治病虫害,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对土壤和环境的破坏,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二是培育致使农作物病菌、害虫死亡的病毒、细菌,使这些有益细菌、病毒侵入农作物中的病菌、虫体内致其感病、死亡,并且随其繁衍生息,原本病菌、害虫虫害的子代也会因携带病毒、细菌而自然死亡。这种以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完全是科技文明发展的结果,其应用完全大大避免了化学农药污染。

3.2无性繁殖技术

无性繁殖技术,也被称为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2]。形成再生植物后需将其放在特定培养液中培养,满足他们生长所需的各种肥料、温度和光照需求。组织培养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周期短、单位空间实现最大利用,还不需要土壤。因此,组织培养技术培养的农作物隔绝了外部感染,大大提升了苗木的健康茁壮程度。

3.3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农作物,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需要改良的农作物基因组中,使之产生新的性状,如抗虫、抗病、抗旱、抗寒、高产和优质等,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物种的目的[3]。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基因重组来培育新型农作物,如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等[4]。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已引起普遍关注,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便是其中争论的焦点。与杂交育种技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转基因技术不受物种的限制,甚至可以实现动植物基因的结合,比如将深海鱼抗冻基因转移到植物上。自20世纪以来,我国在转基因技术上开始投入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5]。为了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人们开始将可以杀死虫害但对人体无害的基因加入农作物中,如转基因棉花。但是,转基因技术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当前的技术不能对任何基因进行分离和重组,二是转基因技术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对人体是否无害还有待验证。

3.4杂交育种技术

杂交育种技术在我国应用广泛,如杂交水稻的出现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如今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还在刷新纪录,而且帮助了其他国家,当前越南、菲律宾等已经在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杂交技术自古就有,历经千年的科学探索和实践,其已经完全成熟,大大提升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5生物技术在农业新领域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生物技术,除了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及质量外,还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如利用水果、蔬菜生产抗肝炎、霍乱等传染病的疫苗;第二,通过科研人员和科学家的努力,培育出转基因牛和转基因羊等转基因动物,而且能从该动物产的奶中获得需要的蛋白质药物;第三,使用试管苗技术,确保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能够再繁殖,利用克隆技术进一步保证优质动物高产。此外,农业生物技术在观赏类作物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基因工程等技术,一方面能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能美化和保护环境。与此同时,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把有助基因转移至花卉、观赏类植物中,有效改变其花色、形状、花期等,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总之,农业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大规模繁殖植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建议

4.1加强生物技术研发

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但其探索依然处于初始阶段。例如,转基因技术,由于技术原因人类还不能完全掌握任意基因的切割和重组,很多优良基因无法转移到农作物身上,而且因技术不成熟,无法确切保障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科研力度。

4.2加强宣传

在农业生产中,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被投入农业生产中,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对生物技术的应用认识不深,所以必须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必须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其优点,积极应用该技术。

4.3加强培训

当前生物技术并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其操作难度较大,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所以,政府部门应安排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加强培训,让农民朋友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要突出生物技术的优势,并通过人传人的方式,拓展生物技术应用队伍,不断提升我国农民素质,提高生物技术应用效果。

5结语

当前,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防治病虫害、降低土壤环境污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口增加、土地不合理利用致使耕地减少的情况下,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今后,随着生物技术日渐成熟,能大力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

作者:唐先玺

生物技术应用篇2

1现代农业发展与种植现状

从广义上讲,现代农业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现代农业。据中国现代农业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8—2025年)显示,截止到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还是以传统的手工劳动为主,生产工具的使用还是传统的人力、畜力,甚至更有一些地区生产方式更为落后,相对来说,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比较低。基本上农业生产与种植还是以依赖自然环境为主,以现代科技来发展农业种植占比较少。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相对低下,同时又面临着国际与国内市场的夹击,发展处境艰难,因此,如果农业生产不能提高效率,未来的农业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种植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农业需求量大。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商业和住宅用地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耕地被占用。但是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因此,为了满足日益增大的粮食需求与越来越少的农村耕地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靠增加耕地产量,走“科学养殖”之路来保障农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技术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同样的,生物技术也是一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技术。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诸如病虫害和受自然条件制约而导致产量低等问题,在这其中最常见、危害也相对来说最大的就是病虫害问题。而传统的农药包含多种化学成分,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降低土壤肥力,而且对病虫害的清除也不彻底,生物技术的出现就完全弥补了这些缺点,不仅对病虫害可以做到彻底消灭,同时它还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最终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3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作物栽培中的具体应用

3.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目前被广泛认可并接受的生物技术,是指在某些技术条件下通过相关技术,切割和剪接来自优良作物中的目标DNA,通过将来自优良生物的基因移植到作物中以实现基因提取和移植,并最终实现基因序列的重组,使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抗病性的效果。但是这项技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在最初出现时,就受到了许多专家的质疑和反对,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威胁着人类健康,但是后来,随着实验的深入,专家们所担心的转基因食品引起的人类健康问题也并没有出现,而转基因食品也进入了大规模生产期,并得到进一步推广,后续被应用到农作物的栽培、种植过程中,也有效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而且可以实现优良作物某些特性的精确保存和再优化,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2生物农药的应用

生物农药是伴随着生物技术使用过程中出现并优化的,也是生物代谢技术最有效的运用。农药在农作物的种植与栽培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农药通过改变传统的化学制造农药的方法利用新型生物技术来制造农药,相较于传统的农药,生物农药不仅可以达到农作物杀虫保护的目的,它还避免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有利于环境保护。另外,生物农药的杀虫效果也很显著,它能够提高植株的耐药性,因此,在农药生产中,生物技术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对农业种植有深远影响更对基因工程药物的后续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通过从生物组织中提取材料来生产药物是存在难度的,材料提取的难度较大,并且药品的价格也相对昂贵,经研究发现,微生物可以快速生长并且易于控制,并且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因此,在生物制药实践中,可以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的遗传组分引入微生物细胞中以产生相应的药物。该方法不仅解决了材料来源困难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大规模生产并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3.3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基于细胞的多样化,并且人工诱导以在无菌环境中实现植物组织的完全发育。目前,组织培养技术也广泛用于作物种植。在农业栽培过程中,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势如下:一方面,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植物的生长,从而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好的植物品种。另外,它还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对农作物幼苗的侵入与伤害,确保幼苗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经济作物的栽培。因此,未来组织培养技术需要进一步推广并应用于各种农产品的栽培和栽培。同时,在农作物组织的培养中,有一些必要条件如温度,光照,湿度等条件应当得到保障,并且培养基组成的pH值和渗透压等化学条件也应达到标准,只有这些硬性标准达到了要求,才能为组织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当接种外植体时,表面会出现褐变,因此,在进行外植体的原代培养时,需要进行褐变处理。

3.4生物技术在病虫害预防方面的应用

影响作物栽培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共同的因素是病虫害问题。更严重的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因此在农业种植前都需要实施一些病虫害预防相关方面的措施,来保障农作物健康发展。目前,在中国,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中国的一些转基因作物已经成功地获得了良好的抗虫性和抗药性,确保了作物产量的稳定增长。如最近新的转基因马铃薯的成功开发使得马铃薯作物在被Kronado马铃薯甲虫攻击时可分泌其自身的晶体蛋白来提自身的保护能力,避免有害生物问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提高农作物的抗虫性和抗药性,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和农药的用量,减少农药和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同时,还将减少农药对水资源的污染,保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相关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生物技术不仅可以最好地预防病虫害,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这对促进农业种植的发展至关重要。拿玉米的种植来说,种植玉米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氮肥,因此很容易降低玉米的抗药性,导致害虫和寄生虫的肆虐;另外,大量养分也会因此流失,致使施肥成效不佳,影响产量,并给大气和水体带来严重的污染,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污染,保护环境。

作者:王帅理 单位:瑞泉中学

生物技术应用篇3

1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我国目前粮食自给率仍然不满百分之百,尚未实现自给自足,仍然需要担忧粮食安全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实现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作物种植方面的应用,一方面能为我国粮食产量找到新的增长点,缓解我国粮食安全可能的危机,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保护农业环境和农业资源。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农业科技和生命科学领域,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发酵、污水处理等较为狭窄的范畴扩展到更多更复杂的方方面面,能够参与到现代农作物种植涉及到的很多生产环节,具备了足够的可行性和实践价值。例如生物性的农药和肥料,不仅能代替化学农药和化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减少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还能切实减少农作物种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由此可见,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作物种植方面的应用已经对现代农作物种植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可以帮助我国建立更稳定的社会环境。

2生物技术的积极作用

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在农业技术和生命科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代农业正在不断追求着绿色环保和更高的品质,而生物技术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毋庸置疑的,生物技术正在现代农作物种植方面的应用中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要想了解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作物种植方面的应用,就首先要了解生物技术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2.1促进农作物产量增长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适宜耕种的土地占比较低,人口规模又是世界第一,人均耕地面积很低。再加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耕地被用于其他各行各业,直接造成了我国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减少,粮食产量难以实现增长,粮食安全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物技术可以在耕种面积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为粮食产量创造新的增长点。例如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大大提升了水稻的单位产量,更好的缓解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2.2提升农作物品质

我国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从原本对农作物产品供应的基本要求“吃饱”渐渐转为更高的追求“吃好”,对于农作物品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现代农业不仅要满足我国对粮食产量的基本需要,还要进一步实现农作物产品品质的提升。消费者对于农作物产品品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营养的要求和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在种植阶段就增强对这两方面的关注。而想要满足消费者对这两方面的要求,生物技术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例如近年来技术愈发成熟的转基因技术,一方面可以实现农作物产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保障甚至提升农作物产品的品质。并且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现代农业中化肥的施用和农药的施用,能更好的实现农作物产品的食品安全。

2.3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病虫害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作物产品的品质也有着重大影响,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而生物技术是解决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问题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不仅有了很多先进的研究成果,也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产品。例如使用生物技术对土豆进行转基因处理,不仅能降低病虫害对土豆正常生长造成了损害,还能引导土豆自身产生水晶蛋白,增强土豆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3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作物种植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已经在现代农作物种植相关的很多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农业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密切大的联系。目前在于现代农作物种植方面,生物技术取得了不少成绩,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当下生物技术已经在现代农作物种植的很多方面得到了应用,和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

3.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指的是使用DNA的重新编排、转变等方式把特定的基因移植到受体生物,以此来规划、控制生物某些特性向所需方向改变,是现代农作物种植生物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转基因技术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转基因农作物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抗旱、抗涝、抗病虫害能力,不仅实现了农作物产品品质的提升,也减少了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实现了农业环境的保护,能更好的实现现代农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

3.2杂交育种技术

杂交育种技术指的是将父母本杂交,以实现农作物的差异化,然后经过科学的筛选,选取同时具备父母本两者的优点,剔除了父母本各自的缺点的全新品种的生物技术。目前杂交育种技术还不是完全成熟的技术,只能使用同一物种或相近物种见进行,经常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新品种培养周期相当漫长。但是比起传统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培育的品种在各个方面仍然具备相当大的优势,已经具备足够的实践价值,切实实现了现代农作物种植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3.3组织培育技术

组织培育技术指的是在安全无菌的环境下,为保持活性的生物组织满足所需的培养条件,让生物组织获得成长以获取更多生物组织甚至完整的生物个体的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全能性,可以更好的实现这项技术,因此在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农作物更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只是目前来看组织培育技术所需的条件仍然过于苛刻,实践成本较高,具有相当大的风险。虽然组织培育技术并不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样是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作物种植方面的应用一项重要性很高的发展方向。

3.4生物农药技术

传统的化学农药很容易对农业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经常出现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因此,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生物农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生物农药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生物和生物代谢产物实现病虫害的防治,化学成分较少,不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有利于确保农作物产品绿色健康。目前生物农药技术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成果,在很多方面已经可以代替化学农药产生足够的效果,也是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作物种植方面应用的重要体现。

4发展趋势

首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因此通过生物技术确保和提升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是实现农作物增产和农作物产品品质提升的基础条件;其次是生物氮,目前我国主要施用的肥料是化学氮肥,不仅限制了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上限,还很容易对农业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生物氮既能达到传统化学氮肥的催产效果,也不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而且效率高且成本较低[2];最后是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器需要投入的成本很低,也无需复杂的设备,在减少污染的同时,具备相当高的工作效率,能达到很好的作用效果。

5结语

新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现代农作物种植方面,生物技术已经渐渐走向成熟。作为一项发展潜力雄厚的技术,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作物种植方面的应用愈发凸显,既能提升农作物产品的品质,也能为农作物产品的产量提供广阔的增长空间,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为缓解甚至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帮助。因此,必须对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作物种植方面的应用抱有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左传宝.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刍议[J].农业与技术,2018,38(2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