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论文范例

语文教改论文

语文教改论文范文1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才华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作业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结合电教媒体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投影仪等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的影响已经日趋明显。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文学情境,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进行有效的小结所学内容中,让学生随时统摄知识纲目,使学生在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

(二)新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小学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紧扣新课标,创新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各学科各类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缺少创新理论的指导,只凭着陈旧的教法和教学经验,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一味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而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什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通通抛在九霄云外。在新课改的今天,这种陈旧的框框、模式必须彻底摒弃。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课改的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全面发展为本”的观念,彻底废除封闭的、机械的、呆板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的、科学定位的、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的新模式,要真正回归学生的自主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开启智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科学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最后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一)在常识教学中,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探索意识和能力

利用常识学科教材特点及内容弹性,开展创造发明教育,分低、中、高段,分别编写开发创造辅导教材和指导纲要。定期举办"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比赛,组织优秀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汇编学生优秀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语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获知识的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建立扩大阅读量试点班,检测其成效。同时,与常识学科交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指导学生科幻作文的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可采用启发研究型,最好是教师先把教材处理一下,变成非常通俗易懂的适合于学生自学的材料,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很容易地自己发现并把握其中的语文现象及其规律,就像看说明书拼装模型一样。或者采用问题教学,将教材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逼其思考,充分内化,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品教学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广泛搜集材料,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鉴赏力。而融入劳技教学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积极鼓励倡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

(二)艺术能发挥儿童的丰富想象力,扩大表现题材,增加表现容量

本世纪60年代,美国的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教授通过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每一半球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链和自己的记忆",大脑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左半球主要用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主管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等机能;右半球主要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主管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识别几何图形、直觉、想象、理解隐喻、感知音乐旋律、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和意志,具有非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功能。"这一发现导致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右脑革命"。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品川嘉也指出:"人们思考问题时,首先要利用形象,动员右脑,为了整理、表达思考和结果,才使用左脑分管的逻辑和语言。左脑进行的是熟练性思维,右脑进行的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差生是左脑教育的产物,天才科学家都是右脑型的人。"而艺术教育是开发学生右脑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运用艺术的魅力去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学生开启心灵的大门。采用愉快教学、以趣激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气氛,是学生审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环境条件。把愉快的气氛融入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求趣、求参与、求新等心理特点,充分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产生愉悦的情绪,以此来启动学生内在的活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要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能力上,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改论文范文2

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又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理论工具。语文对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取具有直接的影响,是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作为主体,将课文进行段段分析,详细介绍各段的含义,殊不知却将文章的整体含义拆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出现了分离。然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依照教科书、标准答案、考试卷、教学参考资料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有统一的大纲要求。教师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成了行政教育部门各项教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变成了模式教学。课堂上没有审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以及思想的交流。语文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积极性。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要求将人文因素放在教学任务的突出地位,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才能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语文的文化性,又要突出其实践性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应当使两者充分结合形成统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方法值得反思。例如:有些语文教师对于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缺少相应的认识,认为改革之后的教学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淡化、削弱,只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教学,而对基础的字词句缺少相应的重视,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还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已经过时,反而忽视了平时的课堂教学,在公开课上更是很少提及。课堂的教学氛围虽然激烈、热闹了,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但是却缺少对于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更没有对于优美语言段落文字的分析鉴赏,而且还缺少必要的字词训练和积累。如果说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字功底都没有,又何谈对文学更深层次的感悟,写出的文章也会语病百出、错别字比比皆是,就更难达到作者当时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减少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组织的重要作用,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发现、自我讨论、自主学习。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少讲或者是不讲,一些教师错误的观点意识,认为学生的讨论时间多了,课堂变的更加活跃了,就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实际上热烈的讨论背后却脱离了开始的主题。课堂上教师做好引导作用,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诵读上,若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只是一味的互相讨论,任由自己的喜好展开交流,那么一节课后学生对于课文重点还将不能区分、把握,这样课程结束不仅没有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反而浪费了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实符合新课改要求,但若只是一味的、没有根据的表达观点,又并非符合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那么只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要想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效率,就必须让教师在课堂上的“引路”、“主导”与学生的“创新”、“自主”有机结合。

3既要交流学习,又要独立思考

语文教改论文范文3

(一)调查对象

以笔者所在地区的不同级别(省、市示范中学、普通中学)中的高中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以本地区各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情况出发,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等方面,找出目前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的对策措施。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文献资料法

3、访谈法

4、实地调查法

二、体育课改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数据分析)

(一)教师贯彻实施《课程标准》、对教改的态度参差不齐

(二)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受客观条件影响很大

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意愿,按照学生兴趣,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由于体育课程并非高中必考课程,学校受教学经费的影响资金投入不够,教学用具、器材、场地、教师人数都不充足。

(三)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正确,对教学内容兴趣不高(可做重点)

“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学生认为体育就是玩,浪费时间,认识不到“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意义,还有不少同学是对体育课内容不感兴趣,认为内容过于简单陈旧,不符合当今潮流与学生的爱好。

(四)学生对一元化的体育评价模式不满。

同样“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状况的评价就是成绩考核,新课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普遍没有得到实施,这样造成体育课也成为成绩好的学生施展的舞台,不能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优势,因材施教。

三、教学对策与建议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个人素质,尽力做到因材施教。

高中管理者与教师本身都要不断学习并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标准》培训工作。

(二)努力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正确意识(可做重点写)

针对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对体育课认识不对,认为可有可无的现状。对学生多教育,与家长多沟通,通过典型示范、兴趣项目选择,加强学生锻炼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终身锻炼的理念。

(三)教学设计因地制宜与与时俱进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兴趣

体育课教学课时要固定有标准,理论课可用来讲授健康知识,室外实践课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设施、器械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运动课程。教学内容要事先精心准备,教学方法要民主活泼生动,师生互动。

语文教改论文范文4

文化教育是富国强民的第一要务,要提高思想文化教育,须把体育教育作为重要一环。不断创新,去粗取精,在实践中强化,才能让体育教育改革符合教育文化大方向的需求。从个人方向上来说,体育教学的改革对教师有重要意义,这可以大大督促教师群体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提升自己在施教方面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个人而言更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教学能完善学生的诸多个人必要素质,如篮球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有关体育竞技和篮球竞技的相关理论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更可以提升应对体育训练和其他社会实践的组织能力。这些能力和经验不仅在校园生活中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今后步入社会,面对纷杂多样事件的处理上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是立足于整体还是分散至个体,体育教学的改革都将是必然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具有重大意义。

二、以篮球教学为例分析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体育教学近年来存在着固定的几类问题,下面以篮球教学为例一一例举。

1.篮球教学的模式传统、内容老旧。

所谓模式的传统,即指传统的篮球教学大都由老师于课堂上先亲自展示给学生所要教授的动作,学生随即进行模仿和练习。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模仿、锻炼、巩固来达到掌握的目的,然而,这也许可以使学生机械的记住运动项目的动作,但并不能把篮球课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也自然而然不会用心去对待。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不自主不愉悦的学习态度相对应的只能是应付了事的学习结果,放羊式教学,无形中增加了篮球教育的枯燥性,使学生误解与拒绝该领域的学习。

2.篮球教师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前文提到我国的体育教育无分工制,这导致了部分篮球教师并非专业出身,他们本身不精通篮球领域的教学技能,这使得在传授篮球知识时对于运动的要领掌握可能存在缺陷,教师工作能力低下导致学生的不信任或错学。在国外,大多的篮球课程配设专业篮球教员,他们大多出身专业学校,受过篮球的专业训练,深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每个阶段学员该采取的学习步骤,有针对性的、感同身受的教学办法不仅拉近了学院与教员的距离,更是让学员在学习的每个步骤都能轻松愉快。

3.篮球学习软、硬件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师资上,经济发达地区的篮球教练多有高薪聘请的专业人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教师数量的缺少,体育类学习的机会便寥寥可数,这种无教师的自由性学习类似于体活,无法发展篮球教育事业。同样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篮球教学的教育硬件更为稀少:设施破旧老化无翻修,使用时危险系数极高;篮球场地简陋,如用土路面作为训练场地,无法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发挥潜力、培养兴趣。国家的资金补助没有完全合理的分至篮球体育教学的维护事业,这些都使得即使有人才、有兴趣、也没有舞台可供学生提升。

三、以篮球教学为例浅析体育教学改革优化的对策

1.篮球教学更新模式、丰富内容。

篮球运动属竞技类,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所以篮球教学最好的测评手段就是比赛,在比赛中,学员能够领会篮球运动深层次的含义,互相学习以提升篮球的技术。同时,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述一些篮球运动的技巧,更应该穿插关于篮球运动的理念和战术思想,改变篮球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比如:可在室内体育课上播放NBA比赛,在观看时讲述值得学习的部分,寓教于乐;采用现今比较流行的游戏教学提升学员对篮球的兴趣;更可以通过MMCAI课件、MOOCS课程的使用,寻找优质课程资源,推进篮球教学改革。

2.提高工作者工作水平。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员自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推进好篮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所以,作为教育系统来说(如学校)应进一步支持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增加实践机会,确保教师教学思想和专业知识紧跟教育学前沿,提升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工作中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为首,满足学生需求,关注其个性的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增加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有关部门与院校有意识的完善体育教学教辅硬件,安置尽可能多的器具供学生使用,达到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完整的个人训练。

四、结语

语文教改论文范文5

1.社会需求对人才技能的决定作用使得人才培养功利化

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而这一现象正是社会生产对人才专业技能的依赖所引发的。没有专业技能,毕业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校的招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高校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生存与发展,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的层面过于专业化,且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急功近利的专业设置理念导致大学基础科研功能的丧失殆尽,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创造生产力,但是却失去了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社会的进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不具备素质教育经验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些,甚至在大学阶段依然如此。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很少拥有素质教育的思维,即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切实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始终禁锢着他们的思维。教师是推动素质教育施行的一线力量,打破传统教育的樊篱,摸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资源与教育投入有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学生涌入高校,人均占有的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发生新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实验教材、教学仪器、图书馆和自习室等硬件的更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然而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刚刚达成。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长期乏力,一方面难以为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得高校不得不通过实行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来募集足够的资金以维持自身的发展。然而教育工作是不能将其作为产业进行的,教育投资必须由国家进行整体控制,以此缓解大学生经济负担,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4.僵化的体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虽然许多高校有综合测评机制,但是分数仍然占了很大的成分,中学时代的强大惯性仍然在影响着高校的考评机制。高校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并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教学的灵活性不强。一般教学计划都是在开学初就已经制定好,而且十分具体。这就使得在教授的过程中各项进程限制得很死,很难讲授一些即兴发挥的内容或者新发现的研究结果。另外,提前修完某些课程的学生也无法提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习内容无法自主选择。一旦确定了专业,所学课程就已经被限制死了。虽然高校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那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学生想学的。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凑满学分,这样导致了学分制度虚有其表,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最后,课程考察方式仍然是机械的以考试分数为主,某些平时对学习投入不够的学生通过期末阶段专门应对考试的突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而无法真正将学生的真实水平区分开。流于形式的考察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得真实水平较高的同学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荒废了学业。

二、确保高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几点建议

1.抓住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契合点,将其统一于高校教育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要使高校教育完全脱离社会导向而单纯以学术为导向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以将二者统一于高校教育。淡化日趋浓重的功利味,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相反,施行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拉动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社会需求虽然对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导向作用巨大,但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终还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原因是,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独特的眼光,以学术思维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创造性理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新的消费点,最终使社会得到发展。

2“.受人以渔”,改应试教育为应变教育

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在毕业之后的5年,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中有80%已经无法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毕业生必须具有不断接收、消化、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要授人以渔,应试教育不行,旨在获取功名的功利教育也不行,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担当此任,也就是所谓的应变教育。应变教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出现,哲学可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似的学习方法,无疑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用是明显的。第二个方面,要强调从复杂事物中提取普遍规律,掌握方法论,将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而不要过分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3.春风化雨,从社会大环境入手来影响高校改革

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素质教育的施行阻力就会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来保证素质教育获得社会认同。要做到这点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此为窗口向社会展示素质教育的活力。不要用冷冰冰的分数来代表学生,应该建立健全新的切实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健康状况等全面向社会展示并且使之具有可信度。

4.根据实际情况,将儒家思想的精华融入素质教育

古代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将工商业视为末学,将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士放在很高的位置。与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而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现代大学一样,这无疑是两个极端,可以通过借鉴,将其中和,应用于素质教育中。

三、总结

语文教改论文范文6

一、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1.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复杂化、多样化、技术化、现代化、信息化使生活和职业瞬息万变,这就使当代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了将来能否为社会所接受的重要标准。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学习适合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应该具备的技能技术,培养与发展相应的能力结构。只有将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成为当今社会职业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终身学习是人一生的学习过程,也是21世纪的生存法则。在我们跨入21世纪的紧要关头,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迫切的也是明智的选择。

二、职业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

1.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学校的教室、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是一所学校基本的教学条件。职业学校应该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改革,规范管理,把有限的教育投入使用得更好,用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快教育发展的刀刃上。

2.为教师创造科学公平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

科学公平的奖励机制可以满足教师个人外在和内在的需要,它是学校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而制定的,因此组织的利益要适合不同教师的期待价值和期望概率,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奖励效果。这个效果需要一个公平的评价机制,因此做到按劳分配,论功行赏,做好量化积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3.规范教师的言行

教师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人员,教师的言谈举止、专业知识的强弱、专业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更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4.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人际生态环境,而以生为本的行为养成教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根据学校的发展及学校的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和分享的,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制度为手段、以职业学校教学的专业精神为核心、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综合体。

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职业教育所设立的专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标志,也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所在。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地方,是向劳动市场输送专业对口高质量人才的地方。因此,职业学校应该做好社会人才市场的调研,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设立自己的专业,组织教学活动等等,由此来确定职业学校发展的方向。

1.职业学校要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

现在学生生源紧缺,很多职业学校面临关闭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克服困难,寻找目标,爱岗敬业,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灵活多变

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开创性地设置适合自己的专业。设置专业要对路,适合市场的需求,这样培养的学生有出路,毕业后就能很快上岗。校企合作就是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3.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辅相成

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定期参加一些短期培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跨出校门就能直接上岗,受到社会和企业的一致认可。

作者:刘延兵 单位:济南市第六职业中专

第二篇

一、中职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1.中职教育管理的环境复杂性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很多人看来中职教育一直属“低端”教育,对中职学校培养人才感到怀疑,因此直接导致教师无乐趣施教,学生没信心求学。中职学校间相互低毁搞恶劣竞争,学生间相互干扰,学校教育管理的理念跟不上,校园综合管理层次多,难度大,复杂性高。

2.中职教育管理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

中职由于发展环境、生源质量、管理机构、师资构成等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有各自为政的,有不切实际的,有死压硬堵的,也有普中式管理的等等。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没有一个良好的运行体制,缺乏正能量的引导,极大的影响了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中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新思路

1.科学制定中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

要使一个理念得以很好的实施,体现成效,机制很重要,没有机制保证,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因此中职教育管理必须有适合自己环境的运行机制,机制的建立要紧紧以办学理念为准绳,注重提高教育与管理的理论层次,注意反映教育与管理的系统性、一贯性,要科学规划,突出管理特色,形成一年级突出校纪校规、成才观教育,品德、礼仪,卫生行为,课外、课堂行为管理;二年级突出学习、成长、责任、成人宣誓教育,技能教育,突出抱负、吃苦教育;三年级突出理想、感恩、就业、创业、人生价值教育。明确每年的教育管理目标,围绕目标制定制度,制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体现学校的实际,突出学生的特点,真正体现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要积极考虑新问题给教育管理上带来的难度,制定并完善学校细化的规章条文,奖罚分明,要善于利用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学生之间以致形成你争我赶的积极向上的校园优良局面,要明确学校相关机构各自的职能,层层负责,各有重点,全方位的构建成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教管一条龙,进出一条线,招生、德育与管理、就业指导三位一体”运行机制,促使学生在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下面学习、成长、发展。

2.重点推进中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三自管理”的效能

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内因是决定因素,在工作中既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又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中职学生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培养环境的影响,表现欲很强,自我意识强,具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内心脆弱,他们普遍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被老师同学认可,所以注重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管理”作用,对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培养学生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消除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依赖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由被动变为主动,从幼稚走向成熟;二是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服务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增强辨别是非、对错、美丑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是抓好“三自管理”的主力军(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党团校学员)的培养和管理,加强学生党团建设,发挥学生党员、优秀团干、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先锋形象及榜样作用,大力引导他们在学风、校风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工作等方面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四是注重发挥社团在“三自管理”中的阵地作用,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发挥学校团委工作的优势,利用其开拓创新特点,加强对社团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学生社团把握健康的发展方向,加强对社团负责人的培养和教育,社团要能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

三、积极转变中职教育管理的管理方法方式

由于开展中职教育学校一般是中高职教育并存,学校面对两种层次的教育往往是顾此失彼,有的甚至造成相互影响,学生也感到很不适应,无所适从,因此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管理的规范。首先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逐步形成教育管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是党群组织,行政处室;还是教学科研、教辅、后勤部门,都要增强主动做好学生工作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做到心往育人上想,劲往育人上使,真正形成“领导带头抓、部门主动抓、教职工参与抓”的齐抓共管的局面。实行例会制,及时通报情况,总结经验,研究措施,解决问题,组织、协调、检查、评估各相关部门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否到位。其次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发挥学生会的工作优势,通过问卷、谈心、收取信件、参与体验等方法,深人了解学生中实际问题,及时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要发挥一些机构的督查职能,加大督查力度,对一些有碍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行为坚决予以遏制。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真正促进中职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四、结语

总之,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确属于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今技能型人才缺乏的时代,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要日臻完善,以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同时在工作中还得注重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知难而上。要设法让各部门、各环节统一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教育管理水平不断向前发展,更好更多的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者:徐正来 单位:江苏省邢江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篇

一、中职教育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上中职都有一个“学点实用技术,拿个文凭好找工作”的共同目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中职毕业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并不足以支持他们进入技术领域工作,绝大部分的中职毕业生都是通过学校安排的校企联合办学、合作等渠道,直接进入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从事最初级的加工、制造等普工工作,这样的工作技能只需要企业给民工强化培训两天就足够胜任,一天到晚在流水线上重复同样的事情,上螺丝、打孔、贴商标……完全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如此结果让大家对于当初选择中职学校产生了质疑,学生和家长的不满意又直接导致了中职学校招生难,这样的恶性循环让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如果不解决中职学校能否教给学生实用技能的问题,就无法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中职教育的尴尬现状,这就是中职教育的实用性改革的必要性。

二、中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教育本身是一项周期比较长的事业,它所产生的效益很难做到立竿见影,这个过程有时几年,有时十几年,有时需几十年才能显现出来,这就要求中职教育的改革,必须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能够做出快速甚至超前的反映。所以,中职教育的改革,要以职业前景为导向来规划设置软、硬件设备、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不断的根据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形成多元化办学、多元化教育的格局。

拿计算机系的专业设置为例,计算机行业是属于技术性强、非常具有包容性、就业前景特别宽广的行业。而我们现在的中职教育的计算机系里面如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课程设计的太过于笼统、不细分、无特色,多以理论课为主,像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数字电路等,太偏重于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学科的系统性,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够重视。好多从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单纯运用从学校学到的这些知识,是毫无实践性的,根本就不足以支持他们进入相关行业从事技术性的工作。中职教育的这种缺陷成就了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各种私立技能培训班,很多学生也把求知的目光转向了这些培训班,去这些专业培训班(平面设计、D3动画、游戏动漫等)报名学习。和在学校中学习的情况相比较而言,反倒是培训班里面所学习到的东西更加能够融入到工作实践中来,为毕业生创造出巨大的实用价值。

如果从职业的导向出发设置专业,想要从事广告类工作的直接学习色彩、美术和平面设计类软件,想要从事软件类工作的直接学习高等数学和各种编程语言及应用,想要从事游戏类工作的直接学习D3动画类软件,想要从事影视类工作的直接学习影视后期制作、剪辑软件、想要从事建筑类工作的直接学习CAD制图、环艺设计类软件……在课程设置上适当的减少理论课,相应的增加实践课、应用课,做好相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和管理方案,引进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分类建立实验室、机房、计算机网络,加强教学研究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做好考核和教学管理。这样,计算机系就产生了新的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软件工程师专业、动漫游戏专业、影视制作专业、建筑设计专业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以致用,出了校门就可以尽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学校通过成功的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得到优质生源,并与用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构成一个相辅相成供应链条,良险循环一旦形成,必然将会持续健康发展。计算机系的改革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其他专业的改革也是一样,本着以职业前景为导向的思路,科学的规划设置专业,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再根据专业内容配置师资以及软硬件设备,做好教育管理,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对社会、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中,使学生学会并善于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技能水平,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的实用性改革,就是根据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因需育人,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拿行业标准和用人要求作为中职教学的基本目标,及时、科学、合理的调整专业结构,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多开发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用性强的课程,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技术人才流向趋于一致,真正展现出中职教育的独特魅力。

作者:李丽 单位:平凉信息工程学校

第四篇

一、明确教育目标,着眼素质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明确的思想。今天的学生今后将是我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囯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一个优秀的职业技术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不仅仅是优秀的职业技能,更需要具有高尚的素质和独立的人格。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既担任教书任务,同时也担任育人任务。“树人”是中职教育的教师承担的重要义务与责任。中职教育的对象是年龄在16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段被称为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人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传递正面能量,?替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取向。中职教育所面对的学生正在逐渐地形成自控能力,因此需要监督、引导。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性格有如下表现:自尊心强、激进好动、情绪不稳定、做事不能善始善终等。针对以上特点,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笔者认为既要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又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成功。及时表扬学生在自我发展方面做出的各种积极的努力,有意识地创造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认定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可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帮助学生表现自己,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任意的塑造人,教育只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并在此同时实现其个人与社会的价值。我们的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代人的风貌,教师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们在选择教育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规律,循循善诱,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给学生以希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科学、适宜的教学手段

正确的教学思想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觉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设问。在课堂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人的思维是要不断的用脑。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要结合教学实际使同学明白“聪”耳要听,眼要看,口要说,心要想。

第二,举例。在课堂中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联系,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延伸,了解更多的实际经验。

第三,调动。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吐字清楚、简明扼要、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敦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学要建立起督检机制,在课堂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监督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检查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教学中的反馈信息要认真分析,实事求是地制定出计划和方,教会学生眼到、心到、手到,用心、虚心、专心。

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身清白,两袖清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自勉。自有教育以来,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奋好学,自己就应该是勤奋好学的典范。《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教师要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传统的中职类学校授课时大多采用板书、教案、讲授的方式。现代的教学器材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多案例、视频,课件也更加生动形象。教师熟练使用电脑、各种软件可以丰富授课内容,?敦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把人类的历史先人经验保留下来并传授给下一代。

四、"教、学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在教学工作要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一餐之需,教人以渔,终身受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二十一世纪提倡的是素质教育,高分低能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计算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始终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按照知、情、行、恒的规律,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而不是给学生一条鱼。教育绝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技能,而是要增长学生才干,发挥学生天赋,促进学生发挥更多的创造力。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观参与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研究教育就是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使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教”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达到教育的终极追求,“教”的目的在于“不教”,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只有通过自己不解的努力,把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学习目的要求是什么明确地教给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注重教师的指导性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自治性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类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积极研究的课题。

作者:张坤 单位: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技工学校

第五篇

一、中职教育管理现状

(一)教师方面

教师管理理念落后,教育思想相对滞缓。面对消极且有很多积习的学生,部分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带有浓重的轻视色彩,不能从教育本身出发去关爱他们,而多是管而不教,如单纯重视纪律,坚决压制个性;一味重视安全,忽略人性发展;绝对坚持高压,过度轻视情感。很多教师只要学生服从纪律,不吵闹、不早恋、不带来负面影响,就万事大吉。这样的管理方法简单、粗陋,不但不会管好学生,而且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二)评价体系落后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依然是以成绩为主,单纯地以分数定优劣,这种考核方式违背了以综合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原则。特别是在德行评价方面,仅以是否违反纪律、打架等来评定学生的好与坏,完全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其发展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压制。

二、如何做好中职教育管理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乘长风破万里浪,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不断学习先进思想,充实自己的头脑,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让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建立自信,找回自我,走向美好未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爱学生,让他们摆脱被冷落的自卑意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在职业教育和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信满满地成长。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处于变化发展中的身心特征,尊重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不能把学生当成机器,控制其思想、言行,而应当求同存异,给学生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赞许中获得成就感。再次,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做他们的严师益友。师生交流中,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与他们交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慢慢教导,渐渐感化。只要情到深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改变学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创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原有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应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构建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技能和德行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实现评价的多样化,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从而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肯定,告别自卑,建立自信,全面发展。

(三)定位技能发展,用实践检验成果

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和能力,而社会实践是检验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合理的实践机制。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充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技能,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检验、自我成长。

(四)建立优秀学生管理团队,实现学生自治

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我们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如建立一个优秀的学生管理团队,让学生自治,以发挥他们的管理能力,让他们自由驰骋,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自治中,教师要对其加以引导和监管,以避免学生管理中出现重大失误和错误。

三、结语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做好中职教育管理,教师就应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中,搏击风浪,破旧立新,实现突破,以促进学生的真正成长,开创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李景富 单位:山东省无棣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六篇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受到激励、鼓舞和指导,体验平等、民主、尊重、友善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中职教师同时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能正确认识传统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把备课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上,放在学生问题探究的需求、思考能力的提高上;把导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试重点放在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查上。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维度互动教学方法

1.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教师在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要体现“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教材重、难点进行集中讲解,通过设置小组讨论、情景表演、演讲等环节,把技能训练和知识讲解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做中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

教师要积极探索开发基于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医院的工作流程、典型工作环节或场景来设计教学内容,按职业需求和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以职业技能目标统领学习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职业场景模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课后开展实践项目,从而缩短了学校与职场的差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另外,也能带动学生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

3.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如今的中职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知识面较窄,迁移能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化、健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而难以理解所学内容,使得很多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并且学生也体会不到礼貌礼仪、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的重要性。因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阅读习惯和综合素质是帮助其突破学习障碍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搭建支架、头脑风暴等活动使学生发挥主动性,通过课外阅读获取信息,掌握阅读策略,体会学习的快乐。

4.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改变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现状,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空的容器”,而要认可和尊重学生,把学习资源整合后交给学生,把大量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心理需求,从学生完全依赖教师到完全自主,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做手工、演情景剧、讨论、辩论、竞赛等)的形式解决学生实践量不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负责,互相支持、信任、帮助、配合,相互沟通,解决问题,可加强学生间的交往,增强学生的情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交技能和民主价值观,而这些素质终身受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改革以角色转化为起点,以创新为核心,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主体地位。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引进多种现代教学手段

1.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使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选定一些内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背景知识,组织内容,独立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讲解。

2.建立教学网站,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建立教学网站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借助教学网站这个平台展示相关教学课件、典型教案、课外习题等,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链接(如背景知识搜集、文化视点、在线医学词典、影视作品、英语歌曲、名人演讲等)。此外,网上师生互动平台方便师生交流和在线答疑。可见,网络资源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

3.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网络媒体的发展对纸质媒体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图书、报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帮助其构建知识结构,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思考和体验,并有意识地组织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搜集阅读资料、简要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办学习报、组织专题讨论、开展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辩论、表达个人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的调研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四、改革传统评价方法,构建多元评估体系

1.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

质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以及在具体情景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方法有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及成长记录等,还可采用辩论、表演、手工制作、写作等方式进行。

2.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等方式进行,更适合评价学生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它注重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形成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改进教学,同时也能够促进学校改进管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教师和学生共同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制作评估表,由学生自评和小组成员互评课上表现和课外活动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情况,并依此调整教学方法;学生能主动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体验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学生互相督促,共同体验学习乐趣。

五、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加强了师生互动,在教学内容设计有不同预期目标的任务,能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并在查找资料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又提高了专业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己首先要学在先、练在先、做在先。教师除了具备教授、讲解等技能,还要掌握设计、组织、参与、点评、监控等综合技能。因此,教育教学改革能促使教师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成长为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3.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适应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中职学校建设特色精品课程和优秀的教学团队,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实力,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钱磊 单位:甘肃省卫生学校

第七篇

一、中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期待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任务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以就业为导向”,保证学生成功就业,并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再就业培训等社会服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提法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内涵

发展职业教育一直是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十七大报告从优化教育结构的角度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十七大报告提法相比,“大力发展”转变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这一全新提法为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何谓“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提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达到三个总体要求,即让人民满意,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同时还具备三个总体特征,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三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真正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要求。总之,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必将使中职教育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中职教育大有可为。但是,由于受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政府对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学校教学设备不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原因,当前中职教育还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尤其是中职学生的发展现状,让中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中职生的现状与学生观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中职教师,必须客观面对中职生的现状,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中职生的现状分析

中职生正处在青春成长期,他们心智还不成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表现在:心理两极分化较为突出,要么自暴自弃,要么自我膨胀;自尊心强,但情绪偏激,爱冲动,易叛逆;好奇心强,但是非辨别能力差。他们普遍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怕受挫。在学习方面,中职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初中知识都没掌握好。这一群体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较差。在日常行为方面,他们自控能力较差,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思想懒散,不思进取,好逸恶劳。部分学生言谈举止不文明,甚至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如,吸烟喝酒、打架斗殴、沉溺网游。由于中职生心理素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方面的“三差”,导致中职教育常常出现“三难”,即学生难于沟通、难于管理、难于就业。造成中职生“三差”、“三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社会因素看,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或学生往往对职业教育持消极态度,走进中职学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负面效应,以及充斥网络的凶杀暴力、黄色暴露等不良诱惑,也是造成中职生理想缺失、行为失范的社会原因。其次,从家庭因素看,中职生多数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他们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拥有量方面均处于相对弱势,留守儿童、问题家庭较多,部分家庭不完整或父母亲感情上的不重视,教育方法的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等,造成中职生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缺失。第三,从学校因素看,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唯分数论”、“教师中心论”等落后观念在中职学校仍然存在,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脱离。加之政府对中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教学设备缺乏,“书本上种田”、“黑板上开机器”,空洞说教、照本宣科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中职教师的学生观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引导出路。作为中职教师,我们不妨转变一下观念,换一个角度看学生,换一种方法教学生,换一种机制评价学生。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第一,树立“学生主体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学生主体观”,将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转变过去“教师中心论”的思想,从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求出发,努力做好“四者”,即学生思想的启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行为的校正者、学生心灵的感化者。具体来说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关爱学生。中职教师要有“大爱”精神,真正做到“以父母之心,兄长之情关爱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其次,要平等对待学生。中职教师要树立民主师生观,能够“俯下身”来与学生交往,真诚与学生交朋友。适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尽力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难题。第三,要学会赏识学生。中职教师要能“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向上、向善的愿望。要善于发现中职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第二,树立“全面发展观”。教育部宁波师资培训中心主任、职业教育专家任君庆教授提出,职业教育不只是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的工人,而且要具有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能够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幸福生活,并且具有批判、反思、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自主的学习不断地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作为中职教师,应将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发展观”。当前,中职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部分中职学校片面强调办学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效益,追求职业教育的“短、平、快”和利益最大化,将“职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职业培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中职教师往往只“教书”不“育人”,只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良好品行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职教师,我们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会学生掌握精湛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在教会学生做一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社会人”的前提下,使之成为一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并且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第三,树立“全员育人观”。中职生“三差”、“三难”的现状为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付出加倍的努力。中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职生的教育管理绝非仅仅是部分班主任、学工干部的事。因此,作为中职教师,应树立“全员育人观”,汇聚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全体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同时,加强与学生家长、社会力量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进而成才成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中职教师心理调适的策略

当前,由于社会期望过高、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等原因,中职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业倦怠。它不仅损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品质和发展。

(一)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环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败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情绪倦怠。时常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遇事易躁易累等。第二,工作冷漠。对教育工作热情消失,工作动力不足,对学生缺少了足够的爱心和耐心等。第三,低成就感。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意义,经常体验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等等。

(二)克服职业倦怠心理调适的策略

1.练就正向思维习惯,学会快乐地生活:正向思维源自于积极心理学,简单地说,正向思维指的是在人们遇到困难、挫折或者挑战时,不要被负面情绪所左右,不要责怪自己、抱怨他人;要正面迎接挑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职教师应养成正向思维的习惯,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并以此去影响学生。

2.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中职教师应自觉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经常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会不良情绪可能带给他人的感受,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3.正确了解压力,尽量减少压力源:适度的压力有益身心健康,并产生强大的工作和生活动力,而过度的压力则会损害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和幸福感。中职教师面临着来自社会、工作、家庭及自身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应适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当降低期望值,尽量减少压力源。

4.学会建设性地宣泄、排解不良情绪:焦虑、烦闷、忧郁等不良情绪是一种负能量,若不及时加以释放,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一旦触发即可酿成大难。中职教师应学会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合理地宣泄、排解不良情绪。比如:向朋友倾诉、适度运动、欣赏音乐、充足睡眠、写作、出游等等。

5.学会自我激励,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是一个清苦的职业,但光荣而神圣。中职教师要适时调整自我期望值,学会悦纳自我,善于从生活中多方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学会体验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和成功,享受工作着的幸福。

6.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广泛的兴趣: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中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适时充电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心理弹性,形成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还要调控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兴趣爱好,如旅游、绘画、书法、唱歌、跳舞等,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进而缓解压力,消除职业倦怠。

语文教改论文范文7

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方式

在世纪之交的中学语文教学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迎合时代的发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我们自身的中学语文教学水平,不断的创新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倡导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我学习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个性进行学习等,可见,自主学习完全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个性的发展,并且大大增多了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通过个别地区对自主学习方式的推广,我们发现自主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中学生是学生时代智力发展最快,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控制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维活跃的能力,而自主学习方式恰恰相反,完全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独特之处。其次,自主学习方式还能充分发挥出中学生的个性特长来,为以后步入社会的学习生活中打下来良好的基础。最后,自主学习方式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语文这一门语言性学科,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所以,我们教师重点是引导和点播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研究、吸收、和运用。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查不认识的生字,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语段及人物特点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自己去感悟。通过读完和感悟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好语言表达出来,经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的训练,把语文学习的四大点听说读写都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想不提高的都难了。

教师要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摒弃了传统的不良的教学方法,开拓创新了许多教学方法,比如说,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师生要建立一种朋友般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恰恰迎合了语文学习的要求,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及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合作。所以新课标要求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的出发,将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不同于演员,说古书的,不能代替学生学。教学中,要达到师生教学相长的目的,情感要交流,思想要沟通,配合要默契。特别是合作学习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合作学习能够在推动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水平,解决复杂问题和促进学困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产生好的效果,总之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民主的学习课堂,只有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能完全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我们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前提,兴趣非常重要,有了兴趣,才会积极思维,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摘取”使学生主动进行思索、联想。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去指导实践。这样就提高了基本技能,知识就能转化为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凭着自己的意愿去教学生,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多观察学生,多和学生交流感情,掌握每一位同学的生活学习规律,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

语文教改论文范文8

一、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国家开源软件辽宁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工作

2012年3月,学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开源软件(辽宁)师资培训中心”并授牌。主管校长及继续教育学院领导带领职工认真学习、研究,提高了对推广开源软件目的的认识,并承担起国家开源软件辽宁省师资的培训工作。在做了详细的培训需求调研之后,学校制定了周密的培训计划,组织了强有力的培训团队和师资,展开培训工作。2012年4月、5月举办了两期师资培训,受培训的教师达187人,95%的受训教师,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鉴定中心颁发的开源软件“双师证”。

(二)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工作

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了深入实施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搭建好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省级高级研修项目围绕知识更新工程确定了7个重点领域,省人保厅在90多个申报的选题中遴选确定了20个省级高级研修项目。沈阳理工大学承担的“沈阳国际软件园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是20个被遴选确定的项目之一,沈阳国际软件园200多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百余人参加了培训。学校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计划和课程,认真制定培训方案,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突出培训重点,体现培训特色,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和内容。为搞好培训工作,学校聘请在全国有知名度的行业专家及学校知名教授,讲授面向服务架构SOA、新一代信息产业的产业升级、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未来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辽宁省中职、高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工作

1.研究制定培养方案,设计、精选培训内容,选聘高水平师资学校深入细致地调研和分析,了解当前中、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训等方面的需求,根据需求开设培训项目。学校为省中、高职骨干教师开设了机械、模具、汽车、三维软件UGnx、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培训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及学科,也是中、高职院校教学需求。认真研究制定培养方案,设计和精选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体现职业教育培训特色,突出案例教学,选聘高水平的知名教授授课,选聘有影响的行业专家作讲座,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安排学员的实际操作训练。切实帮助学员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紧密结合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中最关注的前沿问题和实际问题,努力做到让学员在学习及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迎刃而解。

2.培训成果自2012年7月至今,学校培训基地为辽宁省培训了中职、高职骨干教师300余人。一些项目由于课程安排得好,教师教学效果好,学员都慕名而来。通过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的共同授课与培训,使中、高职骨干教师开阔了教育视野,拓宽了知识面,获得了新知识,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了本专业教学现状、发展趋势及创新技术,提高了学员本专业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完成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培养了学员继续学习和教育创新的能力,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校企合作新建了三个继续教育实践实训基地

1.与辽宁巨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辽宁巨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模具生产为特色,拥有各种设备齐全的模具生产加工系统,拥有相当数量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为院校和社会培训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2012年1月双方签约之后,该公司成为沈阳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培养了四期模具、机械等各类专门人才。

2.与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签约建立了数控实践实训基地2012年2月,该数控实践实训基地签约建立。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拥有部级的数控培训中心。2013年11月中、高职骨干教师将在此实践实训基地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

3.与沈阳金杯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2012年2月学校与沈阳金杯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2012年11月~12月国家培训项目,中、高职骨干教师到该基地顶岗实训两个月。学员们深入生产实际,加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会及时处理和解决现场发生的实际问题,收获很大,实践实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与辽宁科华开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合作

辽宁科华开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是专门推广开源软件及LUPA项目培训的技术支持公司。与该公司合作,培训IT专业学生,使其成为更好地适应未来“云计算”时代变革的信息技术人才,为辽宁省“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六)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单位并授牌2012年3月,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单位并授牌。

(七)承担国家培训项目,组织中、高职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学校承担了国家培训项目,组织中、高职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2012年已经开展了一期两个月的实训,培训中、高职骨干教师21人。2013年11月还将承担国家培训任务28人,为期两个月。

(八)开展短期液压技术培训项目2012年9月,学校“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为沈阳金杯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开展了短期液压技术培训项目,培训专业人员25人。

(九)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培训项目学校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已经调研了几个专业,正在开展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高级研修班、中国光大银行培训项目,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沟通与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一)非学历培训机构合作单位的选择

为了能培养学生不仅有成人本、专科文化水平,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学校选择具备良好的办学资质、能够给学生提供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办学。培训机构具有较好师资队伍、较好实训条件、较强培训能力。培训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培养,培训结束时,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

(二)招生工作及培养目标

面向社会,由学校和培训机构联合招收培训学生,除了参加培训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学生达到录取分数线的,由辽宁省招考办录取,学生在学校既完成成人学历教育,又完成专业技能培训,毕业后真正成为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计划及培养模式

由学校完成成人本、专科基础教学工作,培训机构完成技能培训工作的教育培养模式,简称“学历+技能”培养模式。“学历+技能”的培养计划是以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计划为基础,在聘请校内外专家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完整的本、专科教育教学计划,并加强了实践实训内容。

(四)培养成果

“学历+技能”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既完成了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学习计划,又熟练掌握了一门技能,获得了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同时,他们到岗位工作时能够独挡一面,受到用工单位和企业的肯定和欢迎。目前,已招收了五届学生,合计900余人。前三届毕业生已经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全部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这种办学模式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好评和欢迎。

三、为兵工行业服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依据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面向兵工行业,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兵工特色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目标,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为兵工行业培养了大批一线专门人才,为兵工行业和兵工院所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骨干和研究人员,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合作单位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深入兵工行业调研,了解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学校选择了123、5503、5553、375、724等军工企业进行联合办学。

(二)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充分发挥兵工特色的办学优势,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放在兵工行业发展和国防事业建设需要大批具有新知识、新文化、业务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层面,紧密结合军工企业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军工企业联合开发急需的、受学员欢迎的军工专业。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

与军工企业合作办学的培养计划是在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聘请军工企业的专家与学校教授广泛研讨、论证的基础上产生的。把军工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与成人教育教学计划融合到一起,经过改革、创新,服务兵工,主要是为军工企业开设机械专业特种加工、特种化工专业的火炸药等方向培训。

(四)培养规模及社会效益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与军工企业联合办学,开设军工企业亟需的专业,为我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培养了专门人才。近几年共为这些军工企业培养人才近千人。这些学员满足军工企业的需求,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开放式远程服务平台设计与建设

学校已设计和建设了一个依托于本科教学工作与校园网技术的远程教学服务平台,该教学服务平台是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远程教学服务模式发展的技术保障。继续教育开放式远程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继续教育的远程教学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五、结语

沈阳理工大学“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还将继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为辽宁省不断培养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兵工行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适应新形势发展、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沈阳理工大学继续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使“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在继续教育体系与发展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何伟胜 魏香君 李梅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二篇

一、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条例》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有:参加培训班、研修班或者进修班;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行相关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接受远程教育;其他符合规定的继续教育方式.可见,教师继续教育形式面临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在完成了年度继续教育学习后,都感觉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日常课堂教学和科研、教研工作结合起来存在相当的难度,成为教师心中难以消除的困惑.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系统的统计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与动机不明确

教师对继续教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楚,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能申报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时数,参不参加学习培训是无关紧要的事.多数教师不是为了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去参加学习,而是迫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聘用、年终考核等需要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学习无主动性,为了拼凑学时,学习什么内容、听什么讲座报告,不是针对自己的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学习,而是有讲座就去听,或是为了拿到学习证明,人坐在报告厅却在做别的事情.

2.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类型单一

从教师个体情况来分析,教师学习方式及类型单一.如:青年教师以考研、考博来提高学历层次,以其就读院校的考试合格成绩,作为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学时;准备评职称的教师则以、参与科研项目为主,来折算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学时;已评职称不急于再次晋升职称的教师,则以听讲座报告形式为主,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学时,至于报告内容是否与自己实际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没有目的地选择,而纯粹为完成学时去听报告.从各高校情况来看,由于各高校发展层次的差异,在教师进修培训要求上也存在着眼点低,注重短期行为的问题,导致支持教师参与学习的方式内容受到限制.如:有的学校侧重于支持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培训,有的学校侧重于支持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内容方面的培训,有的只重视高层次人才的研修,有的仍偏重于学历学位教育的提高.

3.教师继续教育观念滞后,制约了培训模式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是以提高学历教育为主,对专业知识的培训过于重视,忽视了对教师进行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忽视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训内容上未能体现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职务教师的差异性,未能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造成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高,也制约了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4.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问题的落实是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物质保障.近几年各高校已大大提高了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但师资培训经费仍然存在不小的缺口.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面临着自主办学提高办学效益的问题,一些高校因为经费有限,需要用钱的地方又太多,从而对师资培训经费投入不大;另一方面,学校主管领导观念上的问题,没有处理好人才培训与引进的关系,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

5.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当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过程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对培训形式进行规范,而对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所要达到的要求未进行规范,更没有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估.多数继续教育培训学校基本上没有培训的中期考查、培训后质量跟踪检查等检查、监督环节,致使学校缺少对教师学习培训情况的反馈,对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后的整体绩效缺乏相应的检查、监督、评价、激励机制,导致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教师主动学习的动力,挫伤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具体对策

1.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师资建设工作的一部分,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高校应针对师资发展的状况制订出符合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方案.如针对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培养学科带关人和骨干教师、更新学科及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掌握学科前沿动向、提高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教师发展需求,设计出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长期性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方案.让准备参加学习的教师有明确的目标,参加学习过的教师有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明显效果.

2.转变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终身教育学习体系,根据教师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制定师资培养规划和年度进修计划,制订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管理办法,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促使教师及时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使得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行为也由行政干预式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观自愿的主动学习状态,并实现个人的终身学习目标.

3.建立合理的保障体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出台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并保证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高校必须建立合理的保障体系,如: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审核制度、考核制度、成本分担制度,不断拓展继续教育的新形式,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对口培训、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提供政策、项目和信息服务等,真正为教师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保障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发展,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4.建立健全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精神,解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应建立健全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出资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政府方面可统一安排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的学习,费用由财政直拔到培训基地;学校方面应结合学科、专业需求和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从培养教师角度有针对性地编制教师专业科目学习内容,以教师国内外合作交流、研修项目、学术访问、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开发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提供产学研实践场所、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践考察等项目形式去完成专业学习,并从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中支付相关项目费用或在教师参加培训结束后结合考核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教师方面则根据实际教学工作去修学专业选修科目及个人选修科目,适当地支付学习费用.这样形成政府直接财政补贴,学校及校企以项目经费资助,教师个人自费学习多方投入机制.

5.优化教师发展的激励与评估机制

加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学校组织协调、院系积极配合、教师个人踊跃参加的继续教育机制.在具体实施中,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鼓励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建立校企联合,优劣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培训基地,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工程,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中,逐步形成一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形成高校与社会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激励教师内在潜能的开发.同时,应优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必须对教师培训条件、责任目标、培训活动过程内容和学习效果实行评估.如:通过科研量和教学评估来衡量对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前后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教师自己或其领导、同事、所教学生来进行评定教师接受培训后在工作行为上的变化;通过学校师资结构的变化、教师学历学位构成等指标来评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作者:谢妙芳 单位:广州航海学院人事处

第三篇

一、国内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一)办学理念落后,资金投入不到位

继续教育在高校事业发展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继续教育常常被看做是学校的“副业”和“创收项目”,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认识上的不足就会导致投入的不到位,一些高校把开展继续教育定位于学校富余资源,对其没有专项事业经费投入,办班收入中留成的有限经费成了其拓展新业务所需经费的唯一来源。

(二)教育资源缺失,人才培养能力受限

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作为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继续教育学院不具备相对独立的教育资源,继续教育学院和各教学院系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能,继续教育学院侧重管理,各教学院系侧重教学,再加上教学院系常常把继续教育看做一种创收的手段,重经济效益,难以规范管理,人才培养能力受限。另外,从事继续教育管理的人员也很难与教学院系及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一样获得同样的培训和提高机会,久而久之他们的管理水平直接制约了继续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开放程度不高,教育资源共享不够

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继续教育的内在特点决定其必须“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以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为指导的“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模式。目前的现状是,继续教育学院仍作为事业单位下属部门来运行,按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计划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很少有高职院校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调研,更谈不上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的把握,基本上停留在靠政策、凭经验来开展继续教育状态,造成办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四)教育质量低端徘徊,缺乏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办学权力过于分散,轻管理和投入,教育质量一直在低端徘徊,长此以往不利于继续教育长期而稳定地发展,也不利于建立与继续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继续教育没有很好地与人事政策、劳动政策、工资待遇、职务聘用等有效挂起钩来,甚至根本没有联系起来,让人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很多培训计划落空或仅仅让培训流于形式。

(五)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相对比较集中,往往一个部门或是一个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很难实行相互监督、共同促进的有效管理机制。同时,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人员队伍的匮乏也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需要更科学、多层面、全方位的一套评估体系,以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新局面。事实是,我们的管理部门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仅仅停留在提要求、看结果的表面管理上,没有一套切实有效的评估体系。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策略

(一)分类办学,定位明确

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是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和责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的局面。同时要面向企业、社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社区教育,统筹规划职前和职后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一要建立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设立继续教育管理处和继续教育学院。二要具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要加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师资队伍、营销队伍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三是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多头办学、多头管理,对内争资源、对外争生源的现象,设立专门的继续教育职能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四要建立和完善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与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实施统一政策。五是加大投入,加强经费管理,确保学费收入主要用于继续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

(三)深化教改,提高质量

建有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质量体系(保证和监管机制)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培养创新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优选教法的关键在于创新。为了达到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交流、探讨、体验、感悟,帮助受教育者探求新知识,学会新本领的目的,在继续教育教法创新的过程中,应避开以往惯用的教学法,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技术,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拓宽知识结构。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继续教育应针对在职人员的需要和特点,根据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人才素质要求来设置课程,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缩短教学与生产、社会实践的距离,加快知识和智力要素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这需要高校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能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强的优秀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要不断提高办学声誉,必须以突出的办学质量为保证;办学质量的提高,必然需要严格的教学管理。首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其次,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责任追究制度、通报制度等管理体制,确保继续教育管理高效开展。再次,逐步建立健全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监管制度,不断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监督管理。力争以完善的制度,确保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促进成教教学质量的整体稳步提高。

(五)拓宽渠道,推动共享

能形成若干个被社会公认的教育培训品牌。有很强的资源掌控和整合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能力。成立“继续教育城市联盟”(搭平台)汇集各类资源: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学员资源;服务城市发展:公务员、企业家培训;城市发展咨询服务;城市招商引资等。启动筹建“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结对子)研究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优质师资———双师型教师,打造精品课程,推进实践教学。

三、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出了迫切要求,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继续教育必须强化面向市场的意识,主动研究服务对象,做好市场调研,建立市场预测机制,把握市场脉搏,创新继续教育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运行机制。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力推动继续教育制度建设有新建树、体系建设有新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有新提高、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有新进展,全面开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新贡献!

作者:曹冬美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无序竞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机制的引入虽然使部分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短时间内的扩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与引导,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办学中的恶性竞争,一些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因要求严格、办学规范而受到排挤,被其他机构夺取了应有的生源市场。

(二)经费投入与条件保障不足

成人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地位比较特殊。对于大部分普通高校来说,一方面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扩大办学渠道,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办学收益;另一方面,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在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学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投入较低。

(三)学习者较强的目的性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

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在职人员。社会在职人员出于工作岗位对个人知识技能的更新要求,抱着较强的目的性来求学,这是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要求教育培训机构能够提供可供选择的菜单式的教学安排,按需学习,注重实效,提高能力。而传统的继续教育教学仍是按照普通学历教育的模式制订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相对固定,目标是培养某一专业的学科人才,而不是查遗补缺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四)管理体制不畅

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方面,不同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常常由于政出多门,导致不同办学形式之间标准不统一、制度不统一、要求不统一,造成不同办学形式之间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有些政策缺乏连续性,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办学主体、不同院校实际情况的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度各不相同,区域差异较大,造成了部分高校在跨区域招生与办学中的诸多实际困难。另外,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还未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五)政策限制多于政策疏导

教育政策的制定应尊重教育规律,以促进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最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些限制性政策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近年来招生人数急剧下滑,如全国性一刀切取消成人脱产,没有考虑到地区、学校和专业之间的区别,如在不占用大校普教资源的情况下可否保留脱产教育?医学等专业业余形式能否保证培养质量?再比如开放大学的建立,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是否考虑到对现有教育体系的冲击,能否保证培养质量?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疏导,许多学校给成人高等教育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的招生和教学体系因政策问题而前功尽弃。

二、促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

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文件,梳理过去的有关政策,重新出台有关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办学定位等政策性指导文件,尽快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中各级各类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成人高等教育的准入机制、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等,加快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另外,国内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各异,对成人教育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地区差异。

(二)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使成人高等教育能够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成人教育学费普遍偏低,国家对成人教育要有固定的投入机制,各个高校也应有一定的投入,形成国家、学校、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实行灵活多样的学习制度

在宏观管理方面,要切实协调好成人高等教育的多种办学形式,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不同优势,特别是高等院校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引领和提升作用。进一步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整体架构,建立灵活多样的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制度,打通成人高等教育、在职学习和正规学习的通道,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建立以学分银行为特色的学分互认制度。陕西省已在相关学校进行高等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改革,试行“学分银行”,为学习者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机会和便利。目前拟定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西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安欧亚学院高级培训中心、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西安广播电视大学、陕西航天职工大学为试点院校。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造终身学习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平台

加快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建立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学校资源、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平台,提供功能完善的成人高等教育信息服务、学习认证服务、学习资源服务和学习支持服务。

(五)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快推进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

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开展社区成人高等教育,把优质教育资源渗透到社区成员的生活中,满足社区成员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的文化需求。

(六)创新体制机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注册”入学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人高考不应成为选拔性、竞争性考试,而应是对考生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测试,体现“人人可学”的宽进思想。传统的全国成人高考统一命题、统一标准,往往忽视了地区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三、结语

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全体社会成员只要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且有一定的基础,就应允许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应该创新体制机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注册”入学。经过学习,是否可达到本科毕业的标准,是否可授予相应的学位,则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效果,并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衡量,从而充分体现“宽进严出”的思想。

作者:张平川 张稳宁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院卫校

第五篇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形式

高职院校在大力开展全日制高职教育的同时,努力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继续教育。2011年,100所高职院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学生数为142551人,非学历培训人数达到299636人。函授、网络教育、职业培训等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在调查的100所学校中分别有70所高职院校采用函授教育方式,34所高职学校通过网络教育方式,28所高职院校通过夜大教育方式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87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培训、岗位培训、技术技能培训等。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培训各类各层次企业职工6076人,其中,高层次技能人才培训200人,开设短期培训班97期,培训人数5876人,提供的企业职工培训服务覆盖了宁波各县、市、区的1560余家企业。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班,与20余家企业合作开设“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班,学生达800多名,培养了一批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实用人才。

浙江省教育厅将该院的“双元制”成人教育经验在全省21所国家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中推广。同时,高职院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专业大多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招生,成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江苏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由政府、学校、企业、周边优质本科院校或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了“太仓企业联合大学”,与德国商会联合建立了“中德培训中心”,构建太仓市企业人才教育培训、行业企业知识沉淀及推广、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三位一体的教育培训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学历教育达到3500多人,每年开展高新知识和技术培训3000人次以上,其他实用技术培训近4000人次。又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无锡新区政府支持下与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共同合作组建无锡IBM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本科后学生实训,为IBM公司、Tata公司、Infosys公司、海辉软件、无锡大展、软通动力、无锡华夏、新思科技、宇信易诚、恩梯梯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培养了近5000名本科后学生,实现了“学校人”向“职业人”、“知识人”向“能力人”的转换。

(二)共享学校办学资源开展继续教育

利用高职院校开设的全日制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开展继续教育,是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资源共享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所调查的100所高职院校中,有97所高职院校开设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专业与全日制专业相一致,并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师资力量开展继续教育。在所调查的100所高职院校中,有90所院校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98.8%的任课教师是本校教师,85%以上的培训教师是本校教师。在设备共享上,继续教育使用的教学设备与学校全部共享的达75%,基本共享的达23%。

(三)形成了归口和分级管理等多样化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是提升继续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所调查的100所高职院校中,有54所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采取统一管理方式,从招生到教学全过程都由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统一管理。37所高职院校采用分级管理方式,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培训的教学由各院系组织实施,继续教育学院实施归口管理(见图四)。有的学校继续教育实施公司化运作与管理,如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构建“邮电通信行业员工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继续教育实施公司化运作与管理。按照公司化要求设置组织机构,建立培训业务员工的薪酬体系,梳理并固化培训业务的工作流程,按照市场规则洽谈和实施培训业务。学院组建研发团队,围绕产业转型对员工素质和技能提升需求,开发培训项目,形成了岗位培训、岗位认证和鉴定、技术咨询服务及其他培训服务等“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强化继续教育教师的考核管理,以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在调查的100所高职院校中,有66所高职院校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工作量,计入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量,有79所高职院校把参加继续教育的业绩纳入教师教学业绩日常考核。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发展继续教育的意义认识还不到位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把继续教育等同于培训,或把它作为学校创收的重要渠道,以多招收学员、多创收为目的,既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没有认识到发展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完善结构与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业余教育,对从事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把承担的继续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种额外负担。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高职院校忽视对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质量的考核,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声誉。

(二)继续教育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缺乏规划和设计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和定位缺乏明确的指导,导致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认识。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继续教育作为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补充,是学院创收的渠道,而没有把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没有建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三是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制定继续教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缺乏对继续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有些高职院校只是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继续教育的规模目标,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导致继续教育发展目标不清,思路不明,措施不力,阻碍了解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继续教育发展缺少经费支持调查显示,在100所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60所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学费进行运营。由于政府对继续教育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投入的渠道单一,影响了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客观上造成了继续教育不需要多大投入,是低水平教育的印象,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四)招生市场乱象影响继续教育健康发展一方面一些高水平大学以创收为目的举办低层次、低水平的继续教育,将继续教育招生权、办学权下放给教学点,只管收费,质量得不到保证,对高职院校举办继续教育造成冲击;另一方面据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反映,现在继续教育招生中介在一些地方非常猖獗,甚至垄断了一些地方的招生市场,带有黑社会性质。他们先控制生源,再与高校谈生源组织费等条件,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办学声誉。如果教育部门查处,他们就采取恐吓、威胁、污蔑、恶意举报等手段。由于法律不完善,现在对非法中介的打击很不力,中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获利丰厚,高校成了受害者,影响了高职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政策引导,构建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继续教育体系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将会对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职业生涯的发展等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终身教育体系内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和个人提高的学习需要。因此,要加强在宏观政策上对继续教育的引导,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核心,打破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适龄青年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之间的界限。通过“学分银行”搭建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和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立交桥”,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转变观念,明确继续教育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呈现出终身化发展趋势,单纯学历形态的高职教育将逐步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形态转变,学校独立发展将逐步向学校与社会结合并为社会提供服务转变。高职院校因此要克服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增加收入的错误观念,把认识统一到继续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度上,充分重视非全日制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继续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整合学校各类办学资源,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多样化的学习教育平台,使符合基本要求的不同学历结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类型、不同身份归属的人员都能在高职院校找到适合的、便捷的学习场所,满足社会上各类人员的学习能力提升需求,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三)增加投入,改善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水平政府要加大继续教育的投入,可以通过培训项目招标的方式,对中标的培训项目政府给予经费支持。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继续教育的投入新机制,如通过教育资本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培训,以教育资本优势换取企业经费投入,扩大继续教育办学经费来源。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收入用于教学的比例要做出明确规定,以保障继续教育的教学经费,改善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四)强化管理,为高职继续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高职院校为社会其他部门提供各类型继续教育,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国家和地方教育机关、高职院校和企业、事业用户单位等多个相关利益者,要使继续教育的效果能够达到各方满意的预期目标,科学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首先,在国家层面要整合继续教育各种办学形式,全面实行宽进严出,控制高水平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督促高水平大学举办高水平的继续教育,防止将继续教育招生与办学转移给教学点及变相买卖文凭的现象发生;其次,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考核,对办学质量不高,办学声誉差的继续教育机构取消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资格;三是尽快将有关招生中介的立法或规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严厉打击非法营利的招生中介,净化继续教育市场。

作者:任君庆 陈解放 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第六篇

一、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

“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时展的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是一种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也是一种专业发展理念,更是单一型的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成长的目标导向。从工作对象看,高校“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特定的高校学生群体;从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双师型”教师在“生产”(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外部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能力看,“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同时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还要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高校“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特征,又有其特有的特征。

二、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师资状况的好坏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师资状况除师资数量、质量外,突出的是具备“双师型”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双师型”教师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时展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课题。而“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则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继续教育自然成为高校建设的关键之一。作为高校“双师型”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持续不断地补充与更新知识,才能提高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保证其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与社会需要同步发展。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强调教师的知识要更新、知识结构要重建。随着一些新专业、新学科的不断出现,要求学校培养大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比较偏低,距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还有相当差距。这就需要高校“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通过各种培训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逐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不断吸收新知识扩大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教学艺术性;不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效能。

(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当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成性。强调“应用”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从事相关行业、职业的高技术要求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双师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四)“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

作为高校“双师型”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还要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强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必须抓紧抓好。教师也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不仅是一种业务培训,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手段,从而激发对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自觉地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三、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水平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不断地提高对大学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有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要树立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继续教育是开发人才资源重要手段的观念,加大“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要注意到继续教育的投资将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换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效益,使得学校最终获得收益。

(二)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为改善“双师型”教师专业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契机和平台。由于现有多数教师实践性有所欠缺,造成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学习与创造相互脱节,致使培养的人才会理论不会实践、会模仿不会创新、会从业不会创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可以打破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可以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锻炼、实习调研等机会,让教师在企业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双师型”教师能更好地加深理论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掌握企业的劳动组织过程。

(三)加大“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力度。

学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需求和现有自身教育资源,对教师分类分层次进行不同的职业培训。如,对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新进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践;对于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教师,可以参加交流会、学习进修和科研活动;对于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可以提供更有利的条件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支持。学校也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统一的或行业特许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把实现“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四)提供“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