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安全论文范例

车间安全论文

车间安全论文范文1

网络是现代社会良好的资源平台。在冶金行业,由国际钢铁协会发起成立的钢铁大学网站是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专业网站。该网站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主要使用对象为在校师生和企业员工。在网站上,可以使用钢铁生产的所有原理,包括基本知识、冶金工艺、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等。然而网站最突出的特色不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而是一系列灵活的、涉及炼钢生产的像游戏般的模拟。这对于年轻大学生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我校冶金工程专业自2010年开始对国际钢协举办的网络炼钢大赛给予了高度关注。经过两年时间对该赛事进行深入调研和初步探索之后,于2012年参加了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武汉科技大学协办的“2012全国网络虚拟炼钢大赛培训班”,事后就培训的相关内容结合钢铁生产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巧,发展成专门的一门课,并将这门课纳入到我校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环节,同时每年筛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全国炼钢大赛。2013年3~4月,还曾协助河北省冶金学会承办了河北省首届网络模拟炼钢大赛,获集体三等奖。

通过这两届“网络炼钢大赛”的开展,教师们发现学生参加大赛,有助于其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网上模拟转炉炼钢工艺时,学生必须首先对炼钢的工艺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熟知钢铁料和造渣材料的加入时间与方式、氧枪的操控制度(何时开始吹氧、纯吹氧时间、氧流的大小)等各个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结合到一起,运用到冶炼过程中,最终炼得符合规格要求的钢种。事实上,网络模拟炼钢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当“炉长”的感觉,并有助于其建立炼钢工艺的全局观。通过成功地冶炼一炉钢水,不仅使学生将整个钢铁生产串联起来,了解各生产工艺的原理、特点和操作,还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加深了学生与本行业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了解到,他们在进入企业参加工作轮岗时,在很多岗位上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网络炼钢培训使其对工艺的各个环节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熟知了相应岗位上的操作。由此可见,网络炼钢训练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实验室开放项目与普通的实验相比,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作为成立不久的新专业,面对科研基础薄弱、设备和经费不足的局面,如何促进实验室开放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且保证实施的效果,是全体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此,系里分别从硬件环境、软件师资和参研学生的筛选三个方面进行了充足准备。首先,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中心经过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不仅新增了感应炉、高温烧结炉等一系列教学科研设备,实验中心的布局及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为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证。其次,在师资方面,经过自愿报名和专家组评选,最终挑选有经费、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指导开放项目,从而为项目的选题、经费和实施提供了保证。最后,在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学生人选方面分三个阶段进行选定。第一阶段,对自愿报名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学习成绩和学习时间的投入多少,选择成绩较好且学习时间投入较少的学生,这样能保证被选中的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项目的执行;第二阶段,对选择出来的学生进行简单的项目背景介绍,引导其进入课题,之后分配给学生一到两个月的自学时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题,这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第三阶段为课题答辩环节,学生需要将查阅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消化吸收,完全理解之后再在答辩环节表达出来。通过答辩的学生才是最终参加开放项目的人选。选定学生之后就可以深入开展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从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等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则主要起到“三导”作用,即“引导、指导和督导”。因此,学生执行项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充分利用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认识

我校的实践环节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个性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在生产实习中,学生与企业的直接接触时间最长,且有充足的机会与现场工人师傅讨论交流,这是强化其职业认识的最佳途径。目前国内高校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有跟班式、参观式、现场讲座式以及座谈交流式。考虑到我校的生产实习周期短(一般2到3周)、任务重(炼焦车间、烧结车间、炼铁车间、炼钢车间、炼铸车间等)以及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历年来的生产实习多采用“参观式”。整个实习下来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走走看看”,学生缺乏对岗位的深入了解,印象不深刻,实习效果较差。为此,自2012年开始专业对“参观式”的实习方式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现场讲座式和座谈交流式。在“现场参观”的过程中,要避免“走马观花”,首先要对学生们明确实习的目的,及时下放任务书及实习计划安排,然后有选择、有重点地参观:对有高炉、转炉、轧机等设备的车间,多分配时间,多做讲解;对炼焦炉、烧结机、制氧机、缓冷机等附属设备则“提纲挈领”式讲解。带队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向一线工人师傅取经,内容包括现场操作经验、岗位特点、工作制度等,使学生对各岗位有充分的认识。“现场讲座式”实习方式是邀请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讲解其负责的设备(如烧结机、高炉等)特点及该设备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基本原理等内容。有的工程师在讲座的过程中还进行现身说法,就大家敏感的考研、工作、自身职业发展和钢铁行业的历史规律、最新动态等内容进行互动交流,效果颇佳。“座谈交流式”实习主要是请有经验的现场人员为学生解答一些参观过程中遗留的与实际生产相关的问题,并就其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本行业的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本行业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四、区别安排毕业论文(设计),促进毕业生与未来对接

毕业论文(设计)是我校冶金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最后一环,学生做完论文就面临着就业或者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由于我校的冶金工程专业暂时还没有硕士点,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按照“985工程”或“211工程”等高校通常采用的“博士带硕士,硕士带本科生”的方式难以实施,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由指导教师亲自指导,“手把手”式地教学生如何一步步进行实验。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由于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太多,而且学校要求“一人一题”,且四年内的论文题目不能相同和类似,因此每年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缺乏必要的研究基础和课题的深度。第二,做实验需要有经费支撑,而指导教师大多参加工作时间尚短,处于课题研究的摸索探究期,未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而且很少有经费入账,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大部分毕业论文的费用只能自己筹集。第三,从学生角度考虑,这一环节的安排还涉及到与毕业去向的对接问题:对于毕业之后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跟着指导教师做科研是合适的和必需的,因为可以很好地锻炼其深入钻研课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多了解和熟悉工厂的布局、设备等情况,以缩短其就业后的适应期。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并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自2012年起对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进行了合理改革,在原来单一的“做实验”型毕业设计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型和在企业做课题的选题模式。安排的原则是:对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安排设计类课题和在签订工作的企业做课题,前者如设计工厂布局、高炉车间或转炉车间、高炉、转炉或轧机等,通过做设计让学生深入掌握现场的车间格局、设备构造,并通过对设备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工艺原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而在企业做的课题往往是由企业提出,他们希望毕业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指导教师则全程监督指导,保证论文质量。考研的学生则偏重于做毕业论文,通过文献的查阅和综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具体执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研学生日后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车间安全论文范文2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隐患检查;整改措施

1引言

安全生产是推动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化工生产属于高危行业,其中潜藏一定的安全隐患,在生产中会产生化学物质或者气体,具有容易爆炸、容易燃烧等特点,一些反应物还具有强酸碱性、剧毒性以及腐蚀性,在具体生产中,如果操作人员出现失误,会导致冻伤、烫伤以及烧伤等事故,甚至诱发爆炸以及火灾等大型事故。因此,化工企业需要重视安全检查工作,从源头控制安全隐患,保证人员健康和生产安全。

2化工企业安全隐患检查工作简述

2.1检查任务与要求

隐患检查的主要任务为:查明和发现存在的隐患与危险,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制度,严禁在操作中出现“三违”情况。隐患检查的具体要求如下:第一,要求全员参与到隐患检查中,在组织内部形成检查合力,通过所有人员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达成安全生产共识,有效消除潜在隐患;第二,要求将隐患检查作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定期开展各项检查工作,包括综合性检查、季度检查以及专项检查等;第三,要求各个部门和机构要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确保相关人员认真对待隐患检查工作,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有效分析,并且制定科学的整改方案,将安全检测落到每个生产细节中[1]。

2.2检查工作内容

落实检查内容是提升隐患检查工作质量的基础保障,其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安全意识,检查部门领导是否将安全生产作为重要管理内容,检查安全会议记录以及安全教育情况;第二,组织形式,检查各级安全组织的完善程度;第三,制度标准,检查各项生产安全的制度和标准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和贯彻;第四,厂房建筑和设备,检查各项设备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检查厂房是否存在下沉、变形、开焊以及露筋等隐患;第五,储运,检查信号标志、交通道路和运输车辆是否完好无损,车辆是否存在超载以及带病作业的问题,对仓库物品的安全性进行严格检查;第六,器械,检查各种防火器材和防护用具是否齐全,检查相关人员是否可以正确使用相关器械;第七,文明生产,检查生产环境、设备卫生、生产噪音以及防尘防毒是否符合行业标准,生产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第八,安全教育,检查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效果。

2.3检查工作的具体分工

首先,厂级安全部门负责季度检查,每个季度组织人员进行全厂隐患检查,并且将整改情况和检查结果进行存档保管;其次,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常规性检查;最后,车间安全部门负责综合性检查,定期组织人员对车间内部的生产行为进行检查,并且将整改情况上报到厂级安全部门[2]。

3化工企业安全隐患整改措施分析

3.1加强安全教育

安全是开展化工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化工企业在隐患整改中,需要加强安全教育,提升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从源头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首先,厂级领导和车间领导需要给予安全教育以高度重视,并且将其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关键内容,要求各个车间要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其次,安全教育不仅涉及安全防护知识,同时还要包括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通过教育培训帮助操作人员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规范其生产行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最后,在隐患整改中引入人本理念,给予生产一线员工以关心和理解,提升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

3.2加强设备整改

生产设备是化工企业正常生产的重要硬件支撑,如果生产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容易诱发各种安全事故,因此,企业需要加强设备整改。首先,定期组织检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保证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尤其对于重要大型生产设备,要做好定期全面检查工作;其次,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分析隐患产生的原因,并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维护,在彻底消除隐患后才能投入生产;最后,对于老化严重或者年代久远的设备要及时更新,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

3.3提升整改效率

如果发现潜藏的安全隐患,需要责令车间管理人员立即整改,不出现拖延行为,制定科学的整改措施和计划,在完成整改后,要上报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复查。如果存在企业无法解决的安全隐患,需要以书面形式向当地政府汇报。

4结语

总而言之,安全生产是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企业需要给予隐患检查以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效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推动我国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昆.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联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10):48-49.

车间安全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本科;教改化工类

专业人才的培养着重于培养工程设计的能力和训练系统实践技能。其教育内容非常注重合成、过程分析、设计、模拟与优化等教学内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1]。虽然是大学生在毕业前才开展的综合实践环节,但其综合了学生四年期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不仅是一次所学知识的总结,更是学生能力一次升华的机会。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及质量保障等各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要求。随着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伴随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绿色化工”、“新安全生产法”、等重要政策法规,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造升级刻不容缓[3];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及毕业学生的回访,发现企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也逐年升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工程设计、生产运行、技术开发、信息智能化等多方面的理解运用,同时也要对政策法规、技术管理、合作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然而,目前高校对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亟需开展系统化的改革与调整[4]。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新时代企业对新型化工人才的需求,为提升地方院校本科生的工程能力,对化工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改革刻不容缓。因此,多举措全面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达标评价体系,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1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课程知识体系处于割裂状态,理论与实践不能同步

要做好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需要对基础核心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化工制图、仪表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过程模拟、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等课程的知识有整体及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目前各个课程教学情况是各自为政,学生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某一门课程对于整体项目设计中处于什么地位没有清晰的认识,各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联动还很缺乏,教师在现有课时能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已经很困难,想要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有难度。教师也满足于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不能够将专业涉及的各个方面串联起来,每位老师代课集中并且侧重一两门课,缺乏沟通和讨论。另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学理念及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现代工程的理念,也不适应工程实践需求[5]。

1.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局限,单一化,课题数量偏少,且立意陈旧

化工专业学生真正进行化工设计的比例不高,以我院为例,最多达到50%,有一半学生跟随导师的科研项目做实验,这些导师从事的专业是化学相关的,对于化工设计并不精通。结合我们学院自身情况,前些年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将课程设计的内容当作毕业设计来做,只对一种设备进行了设计,没有结合化工行业发展趋势设计选题;此外,一些课题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及技术细节等原因,不适宜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导致设计题目范围局限,模式化,单一化,甚至重复。有时只是改变设计产量,不能引起学生做设计的兴趣。其次,没有与化工设计热点和科研前沿焦点相结合,在选题方面没有目标。一些老师对自己指定的课题是否属于化工专业的课题持怀疑态度,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推敲,学生也很迷茫,单方面依赖老师,自己不会选题。

1.3专业教师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与实际生产实践脱节

近年来,各高校引进大量博士,表面看教师师资力量大幅增强,很多年轻教师虽然在研究生阶段获得了化工及相关方向的博士学位,但是真正从事化工设计方向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很多老师理论基础虽好,但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验,甚至与实际生产生活脱节。其次,专业教师自身的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技能还急待提升,而学校投入经费有限,使得针对青年教师的工程素养和工程设计方面的专业培训不足。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差异大,化工专业专任教师的工程背景与《化工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所要求的不符,远远达不到至少半年的工程实践经历(如企业工作、与企业合作项目、指导实习等)[6]。目前高校教师的年终考核要求及职称评定制度,迫使有些老师需要科研成果,发文章出专利,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做科研,很难抽出时间精力提高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对毕业设计的学生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很难静心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1.4指导模式陈旧,学习方法单一

新“互联网+”时代到来,随着新工科建设发展的需要,老师与学生都要紧跟时代脉搏,改变调整自己的指导与学习模式,新的方式和理念不断更新,新的工具软件层出不穷,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被时代抛弃。有些指导老师还是用原来的手动计算的办法指导一个单元操作的流程,每一届学生都一样,只是变换原料、产品,生产任务量,换汤不换药,导致题目单一化,十几年如一日致使学生兴趣降低。毕业设计不仅应该包括工程项目必备的内容,还应具有创新和学生发展自己能力的部分,如何将这部分激发释放出来,是值得思考的。

1.5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量化标准不明确

毕业设计(论文)制作时间周期长、教师指导涉及环节多,首先应该统一需要考核的环节;其次,应该对过程设计环节制定统一的评定标准[7]。仅仅以论文完成情况和答辩时的表现作为评定标准过于片面,过程控制和评价体系需要细化和完善,考核量化的标准也需进一步明确。1.6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时间不连贯,态度不端正(思想上轻视这项训练)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第四年这个阶段本来应该专心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同时面临实习、考研、考公务员、参加招聘会、就业等各方面的事务,学生无法专心致志地投入去完成毕业论文,时间和精力都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有应付差事,得过且过的心理,有些学生认为学校不会因为毕业设计不过就不让毕业,最终为了应付差事,不顾完成作品的质量,胡乱拼凑,或请同学施以援手,匆忙赶出一篇毕业论文,可见态度上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1.7盲目降低毕业设计文本查重,导致设计质量下滑

近年来,学校出台了“关于毕业设计(论文)检测的指导性意见”,“意见”规定: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利用中国知网的检测系统进行检测,重复率低于30%(含30%),视为查重合格,高于30%,可以给一次机会,经本人修改并再次检测达到低于30%后才能参加答辩,而检测重复率大于30%的一律不能参加答辩。这就使得化工专业的学生盲目删减,最后出现图片表格多,文字少的现象;学生为了降低查重率,往往前言不搭后语、词不达意,文不对题,原本流畅的表述变得逻辑不通,读起来生涩别扭。

1.8优秀毕业设计名额太少,奖惩机制不完善

每年分配到化工专业的优秀毕业设计名额只有一到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生对高质量论文撰写的动力不足,再者评选出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需提交的材料多,流程繁琐,后期还会面临各项评估时准备的过程材料,使得有些师生不愿多花时间再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经费投入较少,且教师投入时间长,长达几个月的指导时间,如果遇到学生以消极的态度不做或者基础差做不出来,更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现在指导每个学生折算约16课时,仅凭课时无法真正评价教师的工作量,优秀毕业设计仅多给两个课时,因此指导多少和指导优劣没有明显的区别,也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这就挫伤了教师积极性,指导工作完全变成了一种良心活。

2多举措提升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措施

2.1交叉课程体系网,更新课程理念,拓展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化工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述、技术路线的选择及确定、利用现代软件进行工艺流程模拟设计、工艺计算及典型设备选型及计算、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车间设备布置图等、换热网络优化、生产安全和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经济分析评价等,这些项目内容织就了化工设计的课程体系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制图、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等课程联系起来,由点变线,以线带面,融会贯通。根据具体设计任务深化对专业必修课程知识的理解,全面建立设计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将Aspen软件的应用渗透进课程设计教学,通过课程改革,手动设计计算结合过程模拟设计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设计计算的理解。将Aspenplus软件应用于所设计的单元操作的参数选择和初步设计模拟,通过比较不同操作参数的模拟结果,优化设计结果,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将几何画法和机械制图、化工制图、CAD软件结合,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规范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对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需要深入讨论,修订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衔接不当,重复或者相互割裂的现象;形成教学团队,带同头课程的老师对知识点的交流和教学方式的交流改革,带不同课程的老师如何将相关知识承前启后,相互联系。

2.2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化工毕业设计传统设计

计算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化工企业要求。毕业设计的完成不可避免地使用计算机联合众多模拟、数据分析、绘图等软件,不仅能快速得到计算结果、大幅降低手动计算的错误率,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还能为毕生进入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作岗位做好铺垫。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加深了,化工专业知识掌握地更扎实,化工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设计过程中,软件的应用随处可见,如在全流程模拟中,应用Aspen软件进行过程模拟[8],对工艺流程进行论证。可将Aspenenergyanalyzer软件应用于换热网络的优化及能量合理利用的过程中,在对塔设备进行设计及校核时,采用Cup-tower和SW-6等设计软件,当进行泵的设计及选型时还可使用智能选泵软件等。另外,学生利用MATLAB软件对反应器进行设计模拟,能快速得到不同年产量的计算结果。至于化工安全评价方面,用Aloha软件对化工生产中事故进行模拟,可以帮助应急救援人员快速准确预测影响区域,有效组织指挥危险区域人员疏散等。作图软件更是层出不穷,除了CAD软件用于绘制PID、PFD图,还有三维绘图软件帮助绘制车间、设备布置图及配管图等。三维软件做出的图生动逼真,不仅可以反映设备及管道的相对位置,还能激发学生的绘图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拓宽化工毕业设计选题广度和深度

针对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拓宽选题的范围,首先可以根据工程设计背景,企业背景、和科研背景几方面,结合生产实际和自身的科研项目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同时还可以参考行业热点,由指导老师给出毕业设计题目或者有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拟题目。还可以考虑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题目设为毕业设计的相关题目,另外在学生出去实习或者见习时,参考遇到的生产项目和设备,对现有的生产项目进行优化设计,对设备进行优化设计改造。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可以将题目拟定为精细化工,材料化工等范畴的相关题目。

2.4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新进教师除了听课、备课、学习核心课程知识的同时,应有累计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经历(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其次相关化工专业的老师应该自觉学习最新的国家标准,相关行业要求,最新的规范和标准,增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再者,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各种计算机软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加深理论理解,如有机会可以去重点大学进修深造,或者在企业中锻炼,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和实践更好融合在一起[5]。

2.5改变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惯性学习方式

新工科的教学理念需要重视实践环节,而实践环节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将工程理念和实践操作能力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激发主动性及尤为重要。课程教学的中心应从老师“教”转变为学生“学”,对设计类课程提倡做翻转课堂,由学生实践为主,在课上做设计相关的工作,并且分组汇报,由大家讨论点评。还可以推广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来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成果,加强工程思维的训练。其次推行线上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模式,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包括讲义、视频、题库、课件等等,可以通过学习有些网络视频教学完成一些设计优化的工作,如Aloha报警的软件操作。除此之外,qq群、微信群等可用于交流设计出现的问题,促进了互相学习,沟通合作的新局面。

2.6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中,我们先后联系了现代化的化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如刘家峡化肥厂,盐锅峡化工厂,白银银光公司,西北永新涂料有限公司,金昌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化工企业,这些实训基地提供的现场教学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业知识。在实习基地,从化工安全到各工段的工艺流程以及工艺案例,再到设备的构造材质节能减排,产品分析包装运输等等方面的学习,大范围拓宽了学生对工程设计的思路。从以前对化工厂没有任何概念,到以实习的大型化工企业为设计背景,选择设计一个工段,从对原料及产品的认识到确定反应,及反应条件催化剂等,再到具体的工艺和设备设计,车间布置设备布置等等完成一个实际工段设计的全过程。企业实习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设计的素材还能让学生将设计优化的工艺和设备的设计优化改进落到实处。在实习时还能了解设备内部的构造,和化工厂的设计人员交流,提高绘图能力。

2.7依托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今年已经举办了十五届。大赛自每年二三月份下达任务书到7月20号提交作品,制定一个当年大家聚焦的化工热点项目为设计主题,在此过程中需要五个同学为一组提交现代设计方法,文档和图纸三类作品,其中涉及了工艺流程的设计,过程模拟优化、换热网络优化、设备设计、自动控制、总图运输与平立面图、重大危险源分析、安全评价,三废及环境保护、经济分析等。最后要求学生现场答辩。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化工专业的毕业设计和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及工作流程是一致的[9]。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的实践课中加入大赛所需的课程知识,为竞赛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做铺垫。我校学生自201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以来,多次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竞赛的同学在完成竞赛作品的过程中锻炼了工程设计能力,提高了专业技术,在后期的毕业设计环节中体现了对化工前沿和热点的理解和思考,实现了对工程问题的设计能力的全面提升。每年参加竞赛团队中的一些同学撰写的论文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所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已经成为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进行化工设计大赛并不局限于一组或两组学生,通过老生指导新生的“传帮带”形式,可以惠及所有对化工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从而使化工设计竞赛成为化工专业学生的一种常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前熟悉化工设计的流程,为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做准备。

2.8细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环环相扣,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针对学校对毕业设计每个环节考核管理不严,流于形式的问题,应该加强过程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督促老师和学生认真研读,明确知道教师应担负的责任和学生在过程中应配合服从完成的任务。目前毕业设计的主要环节是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在此基础上,应该细化到毕业设计完成的各个阶段,每一次教师指导学生需要认真做好指导记录,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难点和疑惑之处并落实解决。学校在现有管理制度基础上,规定各阶段完成时间,填写过程材料。学院配合学校,选派负责人定期抽查教师指导情况和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及时发现不足并督促改进。学院对不服从管理及不按进度要求制作毕业论文的学生发出警告,若无改进时则须采取惩罚或处分措施,视情况推迟答辩甚至取消论文答辩资格等。

2.9完善毕业设计评价模式,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之前毕业设计评价模式相对单一,要先制定评价细则再根据各项细则提高质量。对于原评价体系由指导老师、评阅人分别打分,再加上答辩分数,按0.4、0.3、0.3三部分配比复合得到最终分数。对于此种评价体系,一是缺乏过程和平时的分数,其次评阅人打分一般参照指导老师分数,欠缺了客观性。为了改变现状,首先要设计各阶段的评分细节,如开题阶段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设计方法,与本专业的热点相关性,解决问题的创新点等,中期报告验证路线的可行性,完成情况,毕业设计阶段包括论文结构、逻辑性、文字、图纸规范、标注明确等、答辩情况,每一项综合打分。建立的多维评价体系不仅从文字、程序、图纸、表达、对环保安全法规等的认识多维度进行评价,此过程更科学,细致、支撑性更强,可以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总结

车间安全论文范文4

关键词:氧枪;溜车;变频器;抱闸

1项目概况

炼钢厂生产车间中氧枪设备是重要生产设备之一,因此氧枪电力控制设备是转炉主要的电力传动设备。转炉的氧枪控制作为炼钢车间电气传动控制系统中的关键部分,炼钢转炉系统氧枪电机的控制直接关系到生产的连贯性、可靠性及生产效率。济钢集团炼钢厂生产车间全部实现PLC控制自动化生产,氧枪控制系统是PLC控制系统的关系子系统,主要实现对从转炉顶部进行吹氧冶炼的氧枪的升降控制作业。从济钢集团有限公司(全文简称济钢)炼钢厂氧枪控制系统的动作实践过程可知,氧枪的升降作业常常出现误差,会出现抱闸提前动作和抱闸滞后动作,都会给炼钢厂车间的生产带来影响,危害安全生产。针对济钢炼钢厂氧枪控制系统氧枪的升降作业的作业误差现象,从氧枪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工作过程着手,分析了氧枪控制系统影响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氧枪控制系统提升瞬间“下溜”及运行过程中“溜车”现象。针对这二种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氧枪控制系统的创新改进设计,希望能有效解决氧枪抱闸问题,保障济钢集团炼钢厂氧枪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氧枪控制系统概述

2.1氧枪的传动控制

氧枪系统为双小车双卷扬系统装置,一座转炉装有两套氧枪,变频装置采用矢量控制方式,两台电动机(一工作一备用)用于氧枪作业,二对二方式。正常生产中,两支氧枪的变频器、升降电机可以做到互为备用。

2.2氧枪的抱闸控制

氧枪抱闸由PLC控制抱闸供电为有后备电源的两路电源,电源切换自动完成并采用失电抱闸控制方式。氧枪电机控制系统具备合闸条件后,主控室发出合闸指令,此时氧枪电机进入预励磁阶段,当预励磁结束、此时有操作指令时,报闸打开,氧枪动作。抱闸的打开:氧枪启动命令发出后,电机预励磁结束后,PLC控制抱闸打开,氧枪开始下降,此时氧枪电机并没有建立足够的力矩,启动瞬间随重力下降一定距离再进行提升动作。抱闸的关闭:氧枪停止命令发出后,氧枪电机速度未降低到较低速度的情况下,抱闸立即关闭。

2.3氧枪系统出现的隐患及分析

1)从车间实践观察情况发现,氧枪提升启动瞬间,抱闸打开后氧枪出现20~50mm的下降后再恢复正常提升。该情况会导致氧枪出现坠枪危险,有时会导致钢水喷溅安全事故发生,另外有时会损坏氧枪枪体。该安全隐患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抱闸打开过早,变频器无足够初始转矩,导致氧枪溜枪现象发生,对机械、电气传动系统有很大的影响。2)另外在生产实践中氧枪出现提升或下降时“溜车”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是设备在启动、运行过程中编码器发生故障导致,危害巨大。对于提升系统来说,在提升或下降时“溜车”的现象,对生产系统及设备本身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采用变频器本身的逻辑控制功能来控制抱闸的输出时,安全性更能得到保证,控制更可靠,依据前段提出的抱闸控制的特点,构建氧枪控制系统改进抱闸模块的设计思路,实现对氧枪系统的精确控制通过对氧枪系统的设备组成及各部分控制功能的介绍,并结合氧枪机械传动的特点,以及对氧枪系统抱闸控制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氧枪控制系统改进抱闸模块的设计思想。其主要作用是加大系统的静态力矩,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氧枪变频控制系统的创新改进设计

本节对氧枪变频控制系统的改进设计,模块改造的实现过程,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3.1抱闸模块的改进设计

针对氧枪提升启动瞬间抱闸打开后氧枪出现的下降情况对抱闸模块进行如下改进设计。在氧枪变频柜抱闸控制回路中新增一个继电器,此继电器的打开和关闭完全由氧枪变频器控制。将抱闸打开电流阀值设定在50%,将变频器的参数设置在较好状态,可以使得变频器输出足够大力矩后再打开抱闸,从而可以维持零速满力矩运行作业,该设计可以保障氧枪正常提升,而不再出现瞬间下溜现象。

3.2偏差模块的改进

针对氧枪出现提升或下降时“溜车”现象情况对偏差模块进行如下改进设计。在氧枪变频柜控制系统中加入偏差控制模块,同时设定偏差模块的参数在一个合适状态,当变频器输出至电机的给定转速与编码器反馈回的实际转速偏差若在1.5s内持续在6%以上,变频器将默认为F150故障,同时抱闸线圈失电,抱闸将抱死,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溜车”现象的发生。

3.3实验结果分析

在现场中通过DRIVEMORNITOR软件监视氧枪变频器的各种参数,得到1号脱磷1号氧枪变频器的各种运行数据。从运行数据中看出在改动前提升瞬间转速反馈为负,从运行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改动设计后提升瞬间实际转速无负反馈现象,这一数据充分证明改进设计及参数的调整能有效的抑制氧枪提升启动瞬间溜车的现象。从改进设计及参数的调整的整体运行状况来看,氧枪控制系统运行非常稳定,氧枪升降作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幅度提高,同时有效的减少了氧枪控制系统对机械、电气传动系统的冲击,避免氧枪坠枪安全事故发生。从工厂实际应用出发,根据氧枪机构负载的控制特点以及现场具体情况,通过对氧枪系统的抱闸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对抱闸模块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现场实验结果证明了抱闸模块控制的有效性。

4结论

本文以济钢炼钢厂氧枪系统为研究背景,针对氧枪系统提升瞬间“下溜”及运行过程中“溜车”的问题展开研究。论文中对氧枪原有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结合现有设备及控制系统的状况,提出了在控制系统中增加抱闸模块及偏差模块的控制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抱闸控制系统利用逆变器内部的功能块进行组态,利用变频器自身的参数功能控制抱闸的动作安全性、可靠性高。2)增加抱闸模块及偏差模块控制后,启动时系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稳态,稳定性好。3)改造后的系统电控设备线路简化,优化了逆变器内部可控参数,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有效提高了生产车间的安全系数,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宁斌.转炉炼钢氧枪控制[J].企业技术开发,2010,29(11):31-33.

[2]刘竹,周卫华.变频器在转炉倾动抱闸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2010,34(5):65-68.

[3]李淑文.PowerFlex700S变频器在转炉倾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酒钢科技,2010(1):74-80.

[4]仇礼娟.PLC与变频器在炼钢转炉倾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2012(5):38-40.

[5]李纪.副枪制动器控制技术的国产化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19)269;271.

车间安全论文范文5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注重以知识的综合应用为目的,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7]。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实践教学程序上,一是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理论、数据处理知识、实验规范和实验方法的能力,学会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二是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让学生独立完成从查找资料、拟定实验方案,直至设计编写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达到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的实践教学效果。在教学计划中将基础课实验内容单独设置、独立考核,在实验课程总门数增加的情况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呈递增趋势。目前本专业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的比率大于9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题目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实验的设置及引导,给予学生选题的主动权,让学生选择感兴趣、有意义并可行的实验项目。2)明确实验设计要求,规范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法,自己制定实验方案。3)为学生进实验室提供宽松的条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做好现场指导。4)执行实验方案的过程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鼓励学生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筋想办法综合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过程,学会及时调整实验方案。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体系中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过程和实验效果以及数据分析。

课程设计不仅可以补充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有为期各1周的有害气体控制工程、除尘技术、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共5门课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内容,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环境工程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计算、总体设计、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工程绘图和综合表达能力。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中,一方面充分注意到要发挥课程设计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做到二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同时,注意发挥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从近年参与或有关设计部门的实际工程中筛选出题目。为使同班同学拿到的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要求相适应,我们仅对设计内容做了适当的简化,使题目的总体难度相近;但在内容与设计路线上有较大的差异,做到分组设计。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某一工艺的兴趣,自主选择题目,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设计成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计算说明书,二是一定数量的图纸。图纸是一门工程语言,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是对环境工程师最基本的要求。课程设计的成绩组成中不仅包括设计成果,还包括总体设计过程和答辩效果。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密切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生产实践教学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是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通过为期3周的生产实习和为期2周的毕业实习教学环节,主要是巩固所学的火电厂动力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火电厂生产过程的工作原理、设备结构和性能参数,熟悉火电厂污染物的种类和产生机理,熟悉电力环保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电力生产过程中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及控制设备运行、维护情况。生产实习重在认识电厂的生产全过程,参观电厂的生产设备以及运行维护情况;毕业实习重在化学、环保车间的参观学习,强化专业课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我校一直与几大发电集团公司保持着紧密的教学、实习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实习基地,比如河北的邢台电厂、邯郸热电厂、马头电厂、西柏坡电厂、保定热电厂、唐山陡河电厂等。目前,各实习基地已建立整套规范化的实习管理制度,学校结合电厂实际已制定了符合现行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的实习计划和实纲。在学生实习出发前,学院、教研室和带队教师组织动员大会,明确实习任务和具体安排;学生进厂后,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讲解安全规程,要求学生通过安全规程考试后才能参加后续的实践活动;参观过程中,由实习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整个处理流程、单体构筑物以及某些功能实验室、和主要的实验仪器做较为详细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接待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另外还安排学生到车间班组跟班运行,顶班上岗,实际体验电厂的运行过程,学生与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座谈和交流,以开阔视野,改变了以往的实多停留在走走看看的层面上。此外,将实习成绩的评定进行量化,把参观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日记与实习报告的撰写质量相结合。

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车间安全论文范文6

1.专业课程实验教学

配合专业课而开设的各类实验课程,是对各基础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该专业课程实验教学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共同实施模式开展,采用引导式与开发式实验教学模式,按照教师给实验任务、要求与平台,学生自主、开放与协作实施课程实验,目前该专业基于“大安全”方向的开设安全人机实验,工业通风实验,消防工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安全监测实验,承压设备实验,起重与机械安全实验等10多门专业课程实验,且其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开设比例均达到70%以上,部分课程实验直接与教师科研试验、课程设计与科技竞赛等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2.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延伸重要形式,是理论课程知识综合应用于生产实践重要方式,是综合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设计与思考能力重要手段。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属性与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类型课程设计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且均要求学生必须以3-5人小组形式开展课程设计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

2.1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利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方法和内容,通过对某一具体的人机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改进设计,提高人机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人机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一般引导学生从现实大学生活与学习环境中来选题,培养学生思考与发现问题能力,比如说多媒体教室、课桌椅、宿舍环境、公交车、手机、电脑桌、洗漱台等等。

2.2工业通风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运用工业通风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工业卫生等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在现场收集及利用资料进行制图、计算的综合能力。选题来源于认识实习工厂或生活实际,要求学生设计合理的方案处理诸如抛光粉尘、喷砂车间颗粒物、焊接烟尘或打孔车间颗粒物,或者设计学校食堂厨房、实验室通风系统。

2.3电气安全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运用电气安全的理论来进行设计,比如建筑防雷设计,也可综合消防知识进行某场所防火电气设计,结合机械安全相关知识进行机电安全控制设计,比如说压力机两人双手按钮式安全装置设计等。

2.4消防工程控制课程设计

该设计的目的是使得学生系统了解工业和生活中防火原理,以及消防系统设计等知识,使其深入掌握企业生产和民用生活工程性的消防管理、设计、监测、控制以及应急救援理论和技术,为以后从事消防方面的专业工作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可采用3-5人成组的模式,学生选题来源于大学生活防火设施(如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实验楼、超市等)与企业消防系统(、车站、企业车间与仓库、宾馆、影剧院等),广泛涉及消防安全现状分析改进、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与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评价等工程领域。

2.5承压设备安全评价

要求学生收集承压设备(锅压、管道、储油罐等)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技术,辨识其安全隐患,采用安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综合运用安全管理手段与安全专业技术提出控制措施,课题源于生产实习接触的企业压力管道、学校锅炉与附近加油站等。

2.6化工安全课程设计

可结合电气安全、消防、承压设备、安全管理、安全检测与安全评价等课程知识对某化工厂(项目)进行综合课程设计。课题源于制定化工企业(来源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生产。

二、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1.专业实习

安全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不同于其他工程专业,其他专业学生去企业实习是直接认识和了解生产与设备等,而安全工程专业去企业实习则是在了解生产与设备基础上去分析与解决其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应选择灾害类型多、危险性高、防治经验丰富、安全技术先进的现场,而且应根据专业方向选择适合的实习企业。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已经在省内外建立了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桂林长海机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10多家不同类型与行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学期有将近二百名学生在上述实习基地完成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其中2009年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教学实习基地”。

1.1金工实习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通过高考而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薄弱,金工实习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金工实习,进行焊接、钳工、车工等机加工实训,让学生熟悉机加工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为后续课程学习及将来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真、务实、创新”的工程技术思想,增强实践工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1.2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入学以来由专业老师组织指导的第一次企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了解企业基本生产情况,学习企业的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安全生产制度等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初步了解消防、电气安全等安全措施,以及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模式与手段等,建立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感性认识。

1.3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修完专业基础课程与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它是安全工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入厂实习2-4周,要求学生掌握机加工、建筑施工、起重设备、电气等安全技术应用,以及安全检测、有害气体处理以及粉尘处理等技术,要求学生尽可能找出现场安全隐患(不少于30处),对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达到综合训练目的。

1.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继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之后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采用顶岗见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来推进毕业实习教学。即在毕业生毕业前一年10月份召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老师根据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将实习的详细流程和注意事项打印成册,分发到学生手中,确认联系方式,建立QQ、飞信或微信群,以确保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联系,毕业当年3月份左右进行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将学生分派到各自签约企业的见习岗位,并由企业有经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一方面让学生尽快熟悉将来就业岗位,一方面收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资料,没有签约的学生则由专业老师带队到省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集中实习。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以企业现场或者教师科研项目某个具体问题为课题,运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分析安全问题,辨识安全隐患,选取合适的方法做系统评价,再提出控制措施。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1.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就是给学生平台与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主要形式有专业科技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及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基础科研能力与素质。

2.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特定范围的学习、生活与生产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大历练与综合检验。该专业学生主要开展两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是每年暑假学校专门的“三下乡”活动,教研室会组织专业学生实施“安全科学、知识与法律”三下乡专题实践活动,以传单或宣传图片或现场演示的方式展示,这样既能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安全技能也能得到提高;二是每年的“安全生产月”与“交通安全月”组织学生配合安监部门与社区开展专项安全宣传与检查活动,综合采用安全宣讲、汇演、演讲、问卷调查与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

四、结论

(1)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各校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实践环节硬软件设施的建设;

(2)每门专业课程都应采用基于创造性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3)各类实验课程开设,是学生理论学习的延伸与验证,有利于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4)课程设计是对所学习课程的综合历练,引导学生自主选题与团队协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各类型专业实习是联系课题与企业的重要桥梁,是学生实训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主要途径;

(6)毕业论文是本科实践教学的最后一道环节,是对安全工程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训练,最好能够选取生产实际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7)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和沟通能力;

车间安全论文范文7

一、转变教育思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通过模拟企业化管理,可让学生参与模拟企业化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养成教育的主角,切身体会工作的艰辛,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身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体素质等)的不足,增强对知识、技能汲取的渴望和紧迫感,以及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从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达到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对养成教育的需求,唤醒潜能,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二、建立网络,为养成教育提供平台

1.设置管理网络。公司董事长由班主任兼任,董事为各任课教师。公司设总经理,相当于传统意义的班长,下设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若干。学习委员为生产部经理,具体负责产品的生产———养成教育中的学习部分,团支部书记为企划部经理、负责学生考核工作的副班长为财务经理、负责干部管理工作的副班长为人事部门经理;语文科代表为语文车间主管、数学科代表为数学车间主管;各小组组长为质检员,负责产品的质检工作———小组学习及养成教育管理。

2.选出管理人员。董事长(班主任)和董事(任课教师)由企业集团(学校)任命。总经理、部门经理、车间主管等职位首先由学生自己递交申请,然后通过演讲竞聘和综合能力考核由董事长(班主任)任命。除了总经理、企划部经理、人事部经理的职位半年内保持相对稳定外(特别情况可重新任命),各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每个月可根据薪资和考核情况调整。例如,每月薪资达到2000元以上的职工,有入选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的竞聘资格;每月薪资达到2500元以上的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其本工资加职务工资),有竞聘部门经理的资格。这样稳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干部制度,可让每位职工明白:企业管理干部不是终身制,可根据业绩情况随时调整,只要干得好就会得到赏识和提拔,如果倦怠随时可能降级或辞退。

3.管理人员的薪资。管理人员除了具有普工的标准工资外,还有职务薪资。管理干部的薪资由人事部负责核算,每周汇总,每月小结,由人事部经理汇报给董事长签字后公布,每月根据履职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总经理每月职务津贴低于800元的,要写出阶段性业务汇报材料,连续2个月低于800元的予以调整;部门经理每月职务津贴低于500元的,需写出阶段性业务汇报材料,连续两个月低于500元的予以调整。融入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在养成教育和学生教育上实现突破,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三、借鉴企业制度建设理念,形成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或活动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形成,因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是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保证。学校与企业的制度相互借鉴,互为所用,制定适合养成教育、学生管理的制度。例如,车间的卫生制度、工作制度与学校班级的卫生制度、纪律制度大同小异,教育学生打扫卫生、遵守纪律不论在学校还是企业中都应如此,这对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无疑非常有利。因此,在“养成教育模拟企业化管理”模式中,制度建设显得非常重要。此外,还可实行“6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夯实学校文化内涵。管理是企业文化进入中职学校深度发展的必然,是校企合作深度推进的必然,是学校实施战略管理和品牌建设的必然,是“面向市场办学、贴近市场育人、服务市场为本、创造市场发展”核心理念在学校管理中创新实践的必然。因此,推进6S管理有利于建立学校内部管理的统一标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能、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铸就学校管理的特色与品牌,既有利于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产教结合的全面融通,又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总的来说,职校生养成教育管理模式应与社会、企业接轨,迅速适应二者的需求。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自实施养成教育模拟企业化管理以来,不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大幅提升,而且班级凝聚力明显增强。学生担任满意的角色,共同参与班级各层次的管理,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多了,关系变得更融洽,在班内充满了良性竞争与活力。学生的行为与职业素养在“养成教育模拟企业化管理”活动中得以熏陶,学校也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与良好的发展态势。

作者:朱美波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

(二)

一、国外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其知识体系的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和对职业的综合认知能力。针对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and)教授创建素质体系冰山模型,形象地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两部分,即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戴维认为,“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关于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综述焦 巧 涂运祥职业素质是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已成为社会及各高职院校的共识。文章从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研究的背景入手,归纳出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对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研究进行简评和展望。

二、国内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相关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及期刊论文数据库近5年发表的论文,相关的成果很多。当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研究尚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主要有:周晓梅(2006)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结合旅游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店校联合,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韩颖(2009)从旅游企业用人需求入手,具体分析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构成,导出了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保障入手,分析了进行职业素质评价的必要性和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以实例的形式对构建的步骤、方法进行了说明。近几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研究成果在期刊论文方面成果颇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一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归纳起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

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界定。庞文渌(2007)指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盖晓芬(2009)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将职业素质分为显形素质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等作为隐形素质,像潜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深层次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谭满益,王磊等(2008)提出职业素质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与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三大类要素构成。韩颖(2009)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质进行了分类,根据职业素质获得渠道的不同,职业素质包括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从构成要素的不同类别,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构成要素识别的难易程度,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李晓梅(2007)明确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质,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此种提法,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对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进行了概括,突出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隐性要素,较好地体现了旅游职业特点,但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还存在缺陷,还不能满足实际从业要求。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索生安(2012)指出了问题存在的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色、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手段单一。文章特别强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除了职业道德、通用的职业能力外,还包括旅游行业职业能力。由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更强调服务意识、礼仪礼貌、沟通技巧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余平(2011)指出旅游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旅游职业认识不到位,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热情;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缺少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还比较欠缺等。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市场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培养与教育的对策。索生安(2012)提出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专业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形象等内容除了依托“两课”、就业指导、旅游礼仪等理论课程接受外,加强实践教学,可划分为团队意识培养实训、旅游礼仪实训、口才与沟通实训等模块实施。庞文渌(2007)具体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朱海岳(2012)针对当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产学合作教育的薄弱和难点问题,探索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工学并行养成模式”,提出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构成和实施对策。盖晓芬(2009)提出通过加强各类课程的建设、成立素质训练中心、强化校园文化感染等平台的构建,着重通过品德优化提升职业道德、专业深化提升职业知识、能力强化提升职业技能、仪表美化提升职业形象、文化熏陶提升职业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四)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韩颖(2009)在评价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形成了基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学生职业素质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将旅游行业和岗位从业的具体要求作为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素和依据,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实现了行业需要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全方位融合。在评价环节设计上:以旅游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为线设计环环相扣的评价环节,形成贯穿整个学生在校过程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以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作为评价环节中的评价指标,突出了评价体系的职业特点和实用特点。

(五)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策、途径的理论探讨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开展切实的职业养成教育,落到实践的落脚点。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制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试行),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该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体系实施细则,主要涵盖了课程体系和集中强化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具体到细节,例如,每个年级的养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授课形式都是不同的。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年级侧重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三年级侧重在团队建设能力。并且,各学院成立相应培训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本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的各项工作。

三、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研究的简评及展望

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的研究很多,但针对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研究,国内外却很少,再具体到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更是少儿又少。现有研究中,大多定位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现状研究及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途径等理论探索,具体落实到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却不多。综上所述,目前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尚存在明显不足,具体到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内涵、培养途径及养成教育措施的研究是一个空白,这就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基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深入进行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出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概念;并积极探索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创建《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手册》,作为具有指导性和富于可操作性的相关文件在高职旅游院校中进行可行性推广和应用。

作者:焦巧 涂运祥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

(三)

一、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的教育,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教育,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科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德育成绩三部分,其中学科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及德育成绩中的出勤成绩主要强调学生的共性教育问题,而德育中参加学校的各种组织、社团、活动等则更多强调学生个性教育问题。传统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先进引领法、理论讲授法、警示教育法等,这些方法侧重点是问题的共性,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在高职教育中应多运用个性教育方法,如仿真实训法、健全人格发、创业模式法、角色扮演法、工学结合法、心理辅导法、顶岗实习法等方法。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教育。

二、做事与做人教育相结合

大一的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多强调的是学习成绩,忙于做事较多,学做人的方面则较少,致使高职新生在住集体宿舍、处理人际关系时较被动,继而出现厌学及精神抑郁等情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者在教育学生中把做事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慎重处理生活中每件事,即学会做事,又要接受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校外环境的锻炼及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即学会做人。

三、内化与外化教育相结合

内化教育主要是通过采取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营造学习氛围及培养学习兴趣等手段,使学生达到善于自学、思考、评价及调节的探索者的教育方式。外化教育主要通过外部力量渗透、灌输受教育者,使其接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育方式。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将内化与外化教育紧密结合。偏向内化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深度掌握不够;偏向外化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广度涉列不足。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者轻视内化教育,结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同样重要。

四、自律与他律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生源地不同,文明养成差异较大,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要有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即通过他律来教育学生。但长期以来,学校在制定他律约束制度时,过多地依赖对过错或过失行为的处罚。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比较容易操作,但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有可出现连锁问题和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不但不会认真总结过错行为的原因,反而会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甚至撒谎,管理难度增大。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将自律与他律教育相结合。初始阶段应以他律为主,但学校最终目标是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全方位、多渠道教育

1、专业技能素质教育

在专业技能素质教育方面,高职院校要搞好实训基地(校内、外)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机制,有条件的要建立类似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紧密结合的办学机制。(1)设置专业时应由学院、行业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订。(2)课程设置应按专业岗位要求来确定。(3)办学资源上,学校应建立校内、外学生实训基地,邀请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来校指导。(4)技能考核上,应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技能考核指标。(5)在进行毕业设计和科研课题时,要求学生针对岗位中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思考和解决问题。

2、道德心理素质及其他身心素质教育

在道德心理素质及其他身心素质教育方面,要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方面,可以组织一些文明修身活动,规范学生的衣食住行等行为习惯;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班会和各种有特色的班级活动,强化学生的内化教育。教师方面,要多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如任务分解式,启发讨论式,角色换位式,总结反思式,实践引导式等,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最终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学会选择、学会评判,学会反思、学会调节,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道德、技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家庭和社会主要起到配合教育的作用。

3、顶岗实习教育

顶岗实习工作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次职前锻炼,起承接作用,也是国家教育部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载体,对促进学生就业有积极作用。但在每年高职院校组织顶岗实习期间,来自家长、关系户、学生本人等因素干扰,此项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因此,学院院系在组织顶岗实习时,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党员、班干部等同学进行组织管理,在学生刚到实习单位一周内思想波动较大时,积极开展工作,做思想工作,带头克服困难,以行动感染他人,帮助同学共度思想波动的敏感期,积极引导思想波动同学积极投入实习工作中去,较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通过引导专升本考试,组织专业竞赛带动班风、学风建设

车间安全论文范文8

关键词:班组建设;管理水平;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已经愈演愈烈,对目前的钢铁行业而言,竞争已趋白热化。为此,企业只有找准市场竞争的脉搏,不断强化和创新内部的基础管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基本的管理单元,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创新和加强班组的建设与管理,激发每一个班组的活力,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1班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班组是一个企业最关键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成正比。

1.1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的落实最终在班组。企业总体绩效指标的完成要靠每一个班组绩效任务的完成来确保,特别是一些主体核心班组,比如高炉的炉内班,高炉连续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风量、风温、富氧、料批等主要指标的调整均由炉内班来完成。牵一发动全身,对炉况稳顺和高炉产量、焦比等关键技术指标完成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边千条线,线线都要班组来实现”,班组对本班的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生产组织、任务完成、质量管理等均承担着很大的责任。班组的人员素质、工作绩效直接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绩效,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落脚点。

1.2班组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都有一个在班组历练的过程,企业众多的优秀人才分散在各个班组之中,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一个管理水平高的班组能为人力资源激活和人才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也能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无限活力。

2班组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缩影,班组建设与管理的好坏,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均能在班组管理中找到答案。a.基础管理薄弱,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粗放,特别是在绩效管理方面普遍薄弱,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班组的整体战斗力,导致班员工作懒散者有之,出工不出力者有之。b.安全管理不到位。一是安全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安全制度“入脑入心”的目的。二安全管理不严,对习惯性违规视而不见,人情味太浓,侥幸心里偏多,管理偏松,导致安全违规屡禁不止,安全事故频发。c.班组内部培训不到位,激励与约束不够,学习气氛不浓,没有形成学技术比素质的良好风气,班员学习热情不高,技术水平进步不快。d.对班组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班组建设系统性不强,班组管理不平衡,水平参差不齐。e.人本管理意识不强,人文关怀不够,囿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桎梏,过于关注对“事”的管理,对“人”的主观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从而在人尽其才,人尽其能方面大打折扣。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一个班组存在的问题,似乎对企业的管理无伤大碍,但有问题的班组多了,对企业的管理将会带来致命的冲击。反之,如果班组的问题能够逐步解决,班组建设与管理水平能够上一个新台阶,个个班组都能规范管理,兵强马壮,发挥出各自的战斗力,将会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

炼铁厂现有大小班组185个,大的班组人数多达40多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近年来,炼铁厂遵循“主体优先、分类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在班组制度建设、员工绩效管理、安全基础夯实、学习型班组建设、班组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班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班组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班组战斗力大大增强,为高炉稳顺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收到明显的成效。从2017年6月至今,三座大高炉已经连续保持长达30个月长周期稳顺,高炉利用系数、焦比和烧结机作业率、转鼓强度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跃居同行业前三。

3.1班组考评与制度建设

强化以绩效管理为中心的班组制度建设,夯实班组管理基础。班组绩效管理,是指班组骨干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在厂部的统一指导下,各班组尤其是主体班组均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绩效管理模式,生产班组以产量、消耗、质量等主要指标为考核维度量化计分,维修班组以检修任务完成、检修质量、出勤率等为考核维度量化计分,按绩效分分配绩效工资,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按绩取酬,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二烧车间维修承包班,班组管理制度达20多项,员工因绩效分拉开的工资差距达1500元以上。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班组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力地激活了班组的人力资源,营造了浓厚的比贡献比付出的氛围,极大地提高了班组内部的执行力,确保了班组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特别是自2017年开始,炼铁厂在设备维修班组首开设备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先在高炉和烧结区域试行,把原来集中的维修班组全部划回各生产车间,真正做到了设备点检、维护、检修包机到人。承包班内部严格按照“谁承包,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内部激励与约束,完全杜绝了检修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设备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人员减少了,收入增加了,效率提高了,对维修班组的专业管理大大加强,极大激发了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力降低了设备故障率,特别是在检修项目不变的前提下,高炉单次定修时间由原来的24小时以上缩短为现在14~16小时,有效提高了高炉和烧结主体设备的运转率,为高炉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的设备基础。2018年下半年炼铁厂将这一模式推广到了所有维修班组。

3.2班组安全管理

以完善班组安全学习为突破口,将安全管理重心下移,推进安全管理落地。吸取前几年安全事故的教训,炼铁厂在班组安全管理方面做了一系列扎实的工作。一是狠抓班组安全学习,切实提高班员的安全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厂领导每周一都分别深入一线班组,参加班组的安全学习,带头宣讲安全,端正员工对安全学习的态度,提高安全学习的效果。二是强化员工安全学习、安全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各班组将本岗位的安全规程浓缩成20条左右,要求熟背牢记。厂领导、车间领导在安全学习对员工随机抽背,不熟悉者按100元/次考核。对班组骨干每月设置200元安全津贴。如班组出现安全事故和安全违规,除了按管理责任考核之外,还要取消该项津贴,调动班组骨干抓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三是在全厂范围开展了“安全示范班组”的评比活动,2018年至今共评出安全示范班组36个。通过示范班组的引领和带动,促进了各班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进一步强化安全学习的效果,炼铁厂还选取高辅和原料场车间两个安全学习最为规范的班组,将学习全过程录制成VCR,给全厂各班组作为学习教材固化下来。

3.3学习型班组建设

以完善班组激励约束机制为抓手,倡导学习型班组的建设。在如今的班组,“老黄牛”式的埋头苦干的员工固然需要,但更需要的是能主动学习、超前学习并能将学来的知识娴熟运用于工作中的学习能手。近年来,炼铁厂以点带面,以高炉炉内班、烧结主控室等主体核心班组为重点,完善和强化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倡导学习型班组的建设。2017年7月开始,专门下发《炼铁厂高炉值班室岗位人员管理考核办法》,对高炉炉内班人员半年一次考评,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考试、平时工作业绩、值班室人员互评、领导评价,同时要求每半年完成一篇论文交厂技术室。根据综合考评结果在值班室工长、副工长、一瓦斯主要岗位之间进行调整(工长、副工长和一瓦斯之间的工资收入有20%的差距)。实施过程中,厂纪委、工会全程监督,确保公平、公正、透明。自实施以来,已有22人次岗位得以调整。方案实施以来,高炉值班室内学知识、比技术蔚然成风,带来了高炉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大幅提升,一大批年轻的高炉技术人才茁壮成长,为高炉稳顺运行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其中6#高炉值班室刘圣乾在2018年全国钢铁行业技术比武中获得第18名,斩获“钢铁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9年开始,炼铁厂又将这一模式推广到烧结关键技术操作岗位。3月中旬,在厂纪委、工会的监督下,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在三个烧结车间主控室人员中遴选出15名主操工,完善岗位职责要求,主操的工资待遇大幅提高。半年后,重新组织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及综合表现对主控室人员岗位进行重新调整。此举极大地激发了主控室人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3.4人才队伍建设

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班组骨干的选拔和培养,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本领过硬的班组骨干队伍。有些班组员工队伍结构不合理,平均年龄偏大,给班组骨干的配备带来不少难度。“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组长的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班组管理与建设的成败。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条件下,配强配优班组骨干队伍成了摆在炼铁厂管理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炼铁厂对班组骨干的选拔和任用高度重视,首先是要求各个车间严把德才标准。德才兼备,方堪重任。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群众信服的员工安排到班组骨干岗位。其次是引入竞争机制,维修系统的班组骨干全部通过公开竞聘、择优选拔的方式产生。“打铁还需自身硬”,班组骨干必须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后期的培养和培训也至关重要。炼铁厂还定期举办班组骨干研讨会和培训班,不时给他们充电,提高班组骨干队伍的管理水平。

3.5班组人文建设

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亲情文化,让班组洋溢着“家”的温馨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优秀的班组,固然需要制度的约束,然而更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和亲情培育,有时往往后者更为重要。炼铁厂大多数班组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班组长成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理手,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很到位。一是抓好班组的政治学习,公司的形势、炼铁厂的生产经营情况,每月都及时原原本本传达到每一位班员,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清除员工中的盲目乐观、松劲歇气的思想情绪。二是做工作和生活的有心人,敏锐地捕捉员工细微的思想波动,适时有针对性地劝导和疏解,开展谈心交心活动,疏通思想,增进感情,营造和谐协调、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三是倡导“家”文化。把班组当家,把班员的家人当自己的亲人,营造温馨的“家”的氛围。四烧车间维修承包班、高辅车间新线主控室等班组,班里组织的户外活动、班组聚餐都邀请班员的家属一同参加,不仅增加班员的归属感,更增加班员家人的归属感。试想,每个班员真正把班组当成自己的家,班组的工作又何愁搞不好呢?有了“软”环境,还需要有“硬”投入。为了为广大班组职工打造一个更加温暖舒适的“家”,近几年来,在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炼铁厂在班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加大了投入。目前大多数主体班组都配有洗衣机、微波炉、冰柜。维修班组基本上都配备了电热水桶,夏天供应凉茶,冬天有红糖姜茶,从实际行动上关爱班组员工。此外,为了切实强化班组的基础管理,推进班组建设与管理上台阶,从2019年开始,炼铁厂开展了季度班组综合管理检查评比,项目包括基础制度、内部培训、现场管理、班务公开、班组学习、队伍稳定等,对排名靠前的班组给予适当奖励。此举改变了原有的以年底考评定终身的班组评比方式,由以结果为主转变为过程与结果并重,季度评比情况纳入年底总评,实现了班组建设与管理评比的动态化与常态化,对炼铁厂整体班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