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创新分析

大学语文教育创新分析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般大学的基础课有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具有丰富博大的内涵,利于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良好的人格魅力,还因为它的工具性,利于大学生表达能力的养成,故而要加大对该门课程的教育创新探索,其中实训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创新;实训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大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惊人的飞跃式进步。作为普通高校的公共课大学语文来说,在经历了一些认识上的模糊之后,也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尤其在国家倡导文化自信的时候,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更加突显。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对该门课程的开设和教育教学必须深入及探讨。

一、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重视

新中国高等教育模式一开始是承接着前苏联的教育模式的,也就是把高等教育定位为培养专门人才上,于是大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小到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着眼点都是放在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上,旨在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在积极培养“天之骄子”、“顶尖人才”的理念之下,加上当时国内环境的单一单纯,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祖国建设的各种技术人才,成绩斐然,功不可没。直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各大学开始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许多文化素质的课程,比如笔者所在的公安院校,就长期面对各专业学生开设了“文艺欣赏”、“美学”、“音乐欣赏”、“中国文化概论”、“书法”、“演讲与口才”等等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教育对象的转变,一些教育专家提出“大学本质是什么”之问,于是就有了“育人说”、“素质教育说”、“复合型人才说”等等;再后来,也有“创新型人才说”、“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说”,不一而足,在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各大专院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纷纷推出各种举措,笔者所在的大学在政治建校中不断突显公安特色,新开办了一些公安专业,紧密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学生和教师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建构校局合作新模式,如今配合省厅的智慧新警务,创新公安工作的号召,打开我院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办学模式。2018年7月,我院与珠海市公安局联合举行了交流活动,我们了解到,如今公安队伍中首先需要政治素质高、人格健全、有积极奋斗和奉献精神的人才也就是素质高人格健全的人,这让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不是回归了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让人脱离蒙昧、走向文明吗?如果连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那么其他事情都有可能白搭。耶鲁大学的教授也曾经提出,中国教育要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在当今社会多种观念俱存、泥沙俱下的情况下,要保持积极向上、友善感恩、良好的人生初心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珍贵了。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要担负起重任,砥砺前行,为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统观四十年来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是伴随着办学理念的变化而变化的,改革开放之初,多数大学作为必修课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时数均在50至100左右,最著名的是徐中玉先生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该教材中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作品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长期成为经典霸主地位的权威教材,长用不衰。后来不少学校,尤其是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加大实操性课程,就把大学语文课取消了。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早地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文化选修课,这个影响比较大,不少学校也乘势纷纷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即使仍保留大学语文课程的学校也减少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有的改为选修课。这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黑暗期。进入新时代,不少专家发出呼吁应在工科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就在2019年3月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二次会议上,有委员提出议案,建议在全国各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那么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就愈加重要了。

二、加强大学语文创新教育,积极提升和扩展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及教育功能

笔者在高等院校工作了33个年头,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文艺欣赏、美学、唐诗美学、公文写作、公安文书写作、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在此仅就大学语文创新教育略谈一些教学体会,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目的。语文教育包含着对于语文本身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性及其功能性的开掘和培养,而要实现语文教育则必须借助语文教学的手段,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时刻不忘语文本身所承载的巨大内涵的彰显及对其功能作用阐述,并加强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让受教育者真正有着良好的人文素养,旨在为积极传承文化,弘扬优良传统,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长期以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大约有这样几个说法:一是工具课,重点放在字词句,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二是文学课,因为大学语文教材多遴选古今中外文库里的名家名篇,授课老师也多是中文系毕业的,因此自然地把它按照中文系的文学课来讲授欣赏了;三是文化素质教育课,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校开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浪潮,到了新世纪,更是由于通识课的普及,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实际上是受到很大的冲击的,不少高校把它由必修课变成了必选课乃至到选修课,有的高校干脆取消了,改由其他更加实用性强的课程替代。四是新近看到了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老师主张“语文是一种形式训练课,训练的是语言文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实大学语文无论哪种定位,大学语文课的诸多功能在这里实际上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显现的,也就是说其实它具备了至少上述四种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开设并上好大学语文,让我们的大学生国学素养更高、人格魅力更大、语文运用能力更强。第二,深入认识并进一步挖掘大学语文课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外国语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高考还是职称的晋升及出国深造等等方面,外国语成绩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从幼儿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时代,处处以外国语学习为杠杆,学生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外国语,也就相对忽略了对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学习和提升及继承,国民的国学素养没有真正普及,应有的一些传统文化不断丢失,如今是到了要大张旗鼓地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时候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们更要积极挖掘大学语文课的丰富内涵,这里包含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可贵精神,比如仁爱、爱国、积极进取、美好梦想的执著追求、美丽爱情的向往、思亲念祖、怀念亲人朋友、忧患意识、怀古伤今、以古为鉴、不趋炎附势、保持人格完整、尊老爱幼、师生情长等,不逐一而足;也有对于世界主题的关怀,渴望和平、反对战争、向善向美、平淡安详、简朴归真、知足感恩等;更有对于大自然的敬仰与歌颂,高山流水、飞流瀑布、明月白云、花好良辰、田园牧歌、牛羊成群、袅袅炊烟、静谧寺庙等等;还有人这个群体和个体的情感宣泄:痛苦、失望、悲哀、怨愤、无奈、渴望、挣扎、希冀、希望、企盼、遥寄等等,这些都是当代人普遍应有的特质和精神及生存状态。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学习,不断强化和思考这些美好的品质和情感,让大学生树立更加高远美好的人生理想,也有利于他们未来人生的进步。其次,我们要更加注重大学语文课的功能性,比如字词认知、听说读写、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阅读和欣赏的能力等,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升温,大学语文课的应试性更加突显,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申论、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等部分的考点,适当引导和训练,从而让学生们认识到大学语文课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赋闲课程,而是与他们的未来人生息息相关的,只有学好大学语文,才能更好地突现自己各方面的才华和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陪伴他们终身的宝贵财富。

三、强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实训环节的探索

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它充满更加多采的魅力。如今各个高校的老师对于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这是令人欣喜的,不少高校都把大学语文课列为校级省级乃至部级的教学改革项目和精品课程,当今又再接再厉搞慕课微课等等,充分体现了该门课程的活力和价值,我们要下大气力,热爱大学语文课程,并且深入研究该课程,最终让我们的学生获益。二十年来,我们仅就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就先后申请了多项校级和省级的教学教改项目,这些项目不是重复而做,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作教学改革,比如上个世纪末曾经获得我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加强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讨”,校级教学项目立项的“公务员考试与大学语文教学之链接研究”,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创新强校工程省级项目立项的“大数据视野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等,还先后出版了教材《公安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在考试形式上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完全闭卷,一半闭卷一半开卷,开卷,各有千秋。经过大学语文教研室全体同仁的不断努力,使得该课程不断焕发出熠熠的光彩。为了紧密结合公安院校的专业色彩和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实训环节,拿出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结合所授篇目的体裁和题材,实时进行写作、阅读、朗读等多种实际训练,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重讲授轻实训的问题,我们的具体探索如下: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的实训教学。比如我们在讲授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之后,介绍演讲稿的写作特点和注意事项,便要求学生模仿该篇演讲稿大量运用长句和排比的写作技巧,以同题写一篇演讲稿并引导学生思考我的梦想是什么,教师在认真批阅了学生全部习作之后,从当中挑选出比较优秀的,请学生本人在课堂上朗读分享。又比如,我们在学习了李斯《谏逐客书》后,模仿该文的一正一反、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写作章法,请学生当堂写一篇八百字以上议论文。亦可结合申论考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概括展开论述及怎样提出对策的思路。在学习了老子的《曲则全》之后,要求学生课后通读《道德经》,写一篇读书报告,旨在督促学生更加全面阅读经典,以达到比较深刻认识老庄思想的目的。再比如,结合四季的变化和节令节日,要求学生写随笔,诗歌,杂感等。老师都全收全改,班级讲评,表扬范文,指出问题,提高了学生参与感,督促他们动手和思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良好,受到好评。还在大学语文闭卷考试中一直坚持写一篇作文的考题,旨在不忘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们还积极鼓励和帮学生提供各种征文和发表作品的机会,在2014年和2015年,公安部文联、人民公安报在全国公安院校师生中开展了主题征文比赛,我院大学语文教研室的老师除了自己积极参加之外,还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数名老师和学生先后取得了一、二等奖励及优秀奖,为我院争得了荣誉。其次,以注重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为着眼点的实训教学。多年来,笔者鼓励学生当堂朗读课文,诵读诗歌美文,在有条件的小班教学中,拿出每堂课的前十分钟,要求每位学生在本学期至少课堂朗读一篇课文或者美文节选,通过这些实训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美文的魅力,从而也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胆量及口头表达水平。再次,以注重培养学生学术规范意识为着眼点的实训教学。多年来,笔者坚持大学语文课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一篇二千字以上的文学评论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因为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是面对大一学生,可以说学生的学术意识和学术规范都是空白,老师就当堂展示自己发表过的学术论文,逐一讲解介绍当今文科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论文的架构、论文题目的提炼、摘要和关键词的提取、论文内在逻辑结构的思路、参考文献的标注,还亲自找来一些学术期刊,分发给各班级,以利于他们写作时候参考模仿;还不忘介绍一些好的学术期刊网站网址,比如中国知网。言传身教,桃李不言,相信对于一些积极上进的学生会提前获益。语文的学习和教育看似简单,但是,人们往往认为效果也很难立马显现,甚至一直找不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大有束手无策、老虎吃天的感觉,我们经常说的多读多写多练多思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又往往被学生视为虚化的方法,不认真地践行,久而久之,就厌烦甚至不爱学习它了。因此,良好的爱好和学习习惯还是要从小抓起和培养,养成诵读诗书、阅读美文、善于观察、经常动笔、积极写作、争取发表,这样学生们的语感、语料和习惯就会不断增多充实和养成,为全体国民语文水平的提高尽绵薄之力。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将从事各种职业的工作,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应具备比较高的职业精神和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审美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格健全、抵制污浊的能力,保持和弘扬正义的能力,虽然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多种渠道,而大学语文就是一个很独特的渠道,不容忽视。

作者:周玲 单位:广东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