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培训范例

幼儿心理培训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3月重新修订且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健康教育部分增加“促进心理健康”一项,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南》进一步解释促进幼儿心理健康需要教师“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1]教师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需态度上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尊重幼儿个体,知识上具备科学的心理健康观,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力上懂得运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其中,心理健康观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对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1]这是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工作的基石,显性或隐性地影响教师教育行为。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研究对象

按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市各区有代表性的共计17家公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各幼儿园随机选取共计350名幼儿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法。根据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心理健康内容和维度的划分,采用自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问卷共31题,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等。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826,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9~0.901之间。因素分析结果KMO系数为0.820,各因子α值>0.70。共发放350份问卷,实际收回312份,其中有效问卷2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9%。

二、教师认知与行为的差异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包括教师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以及看法。分别从教师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认知、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两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差异进行比较。(一)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认知1.不同地区间的比较不同地区之间在幼儿心理发展认知方面,市区得分最高,县城得分最低且低于总体平均得分(22.894分)。不同地区之间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5.178;P=0.006<0.01)。2.持有不同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比较持有小学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得分最高,其次是幼儿教师资格证持有教师,得分最低的是无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初级教师资格证和无教师资格张的教师得分低于平均分(平均分为22.894分)。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值为3.467;P=0.017<0.05)。不同地区间进行多重比较的结果可见,在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认知方面,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和无教师资格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0.05),其他教师资格证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二)教师心理教育行为差异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经因子分析后,包括两方面:教师日常精神环境创设行为,教师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行为。下面将从以上两方面进行差异分析。

1.教师日常精神环境创设行为

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比较。经分析,民办幼儿园教师最注重日常的精神环境营造,其次是集体办幼儿园教师,而公办幼儿园教师得分最低,且低于平均分(平均分为35.809分)。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之间在日常精神环境创设上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3.541;P=0.030<0.05)。并对组间样本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4<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教师不同最后学历的比较。经分析,最后学历是本科的教师得分最高,最低分是专科为最后学历的教师群体,且低于平均分(平均分为35.809分)。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之间在日常精神环境创设上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3.541;P=0.034<0.05)。并对组间样本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可见,最后学历是本科与专科的教师之间在日常精神环境创设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0<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

2.教师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行为

专科毕业教师是否提升学历的比较。专科学历起点的教师中,提高学历的教师与无提升学历的教师相比,在专门的教育行为上得分高于平均分(23.524分)。

三、讨论

(一)各地区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有差异,行为表现无差异

本研究显示该市各地区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存在差异,且县城的幼儿教师认知得分低于市区和乡村的水平。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77.1%的教师完全认同“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有1.2%的教师不赞同或不确定,且仍有少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行为表现不良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保健医生的工作范畴”。其中,县城的教师有73.2%完全认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而市区和乡村分别为76.7%和84.6%。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幼教人员对幼儿高发的六大心理问题的辨识能力较差,对其致病原因、治疗办法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5]。在本研究中,教师对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了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评价显示,接近过半教师认为自己“完全了解”,但仍有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了解”或“不了解”。教师“看重幼儿自信的自我概念”上,52.7%教师“完全认同”,37.6%教师“比较认同”,选择“不确定”的占6.1%。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不同地区不存在差异,教育行为评价的平均值为59.2分,中值为60分。

(二)提升学历的教师中,最后学历层次高,教育行为表现越好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学历等是目前加强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其中函授课程相较于培训内容更加系统,授课时间更长的特点。本研究发现,提升学历至本科的幼儿教师人数为67人,在第一学历为专科层次的老师中占40%,最后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在日常精神环境创设和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表现上优于最后学历为专科的教师,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结果进一步发现,专科起点的教师中,提升学历至本科的教师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与无提升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前者表现更好。

(三)在日常的精神环境创设上,公办和民办幼儿园之间差异大

《指南》中指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需要教师“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精神环境作为一门“隐性课程”,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情意系统,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7]公办幼儿园教师中总是“使用微笑、点头、抚摸、目光接触等让幼儿感到安全、爱和支持”占60.2%,民办幼儿园占63.4%;“我会表扬或肯定幼儿”一题中,公办幼儿园教师中63.7%选择“总是”,有1.8%的教师选择“从不”。民办幼儿园中74.8%选择“总是”,无人选择“从不”或“偶尔”。公办园中,41.6%的教师会主动询问幼儿的消极情绪并帮助化解,1.8%的教师选择“从不”,无人选择“偶尔”。在民办园中,会这么做的教师比例为31.7%,2.4%选择偶尔,无人选择“从不”。由此可见,民办园教师相较公办园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及时肯定与鼓励更多,但公办园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干预频率更高一些。

四、结论

(一)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上给予教师指导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岗教师的相关培训机会较少。一方面,建议增加培训频率,增大培训覆盖面。另一方面,培训内容应包括两大内容。一是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心理健康幼儿的行为特征。教师能够敏感发现幼儿的异常表现,如吸吮手指、遗尿等。除了注意侵害他人利益的儿童,还需注意不忽视那些有焦虑、沮丧、抑郁等自我损害情况的儿童。此外,还需增加幼儿行为观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具体观察技巧和方法,从行为上给予具体指导。二是教师自身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情绪具有传染性,幼儿易受暗示,易模仿,因此要重视营造良好和谐的情绪,创设积极的精神环境。幼儿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气质和性格特点设计自己的“情绪形象”,以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平和的心境、稳定的情绪状态出现在孩子的面前,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情绪示范。如果教师经常有爱冲动、急躁、情绪不稳、喜怒无常、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大声呵斥、发火等情绪不良、行为失控的表现,则很容易感染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和暗示,促使其形成不良情绪特征和性格[8]。

(二)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习力具有五种曲线,包括蒙智曲线、早谢曲线、中庸曲线、卓越曲线、睿智曲线。[9]本研究调查可见,教师普遍认为平时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较少的原因是“认为它重要,不知从何入手”。“不知”即“未知”,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不仅需要外力,更重要是个体内部的驱动力,知识资源的获取、采择、建构过程都依赖个体自身。人的学习力曲线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从适宜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健康自我”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虐童;预防对策

近期网络媒体相继报道了一些幼儿在园受到伤害事件,让幼儿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上痛斥的声音很多,对幼教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我们应该看到,在幼教行业,更多的还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爱孩子的幼儿老师。她们是一群可亲可爱更可敬的人,在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她们愿意选择幼儿教师职业,不是因为金钱的回报,而是因为她们敬畏生命的力量,愿意用自己的青春陪伴孩子的成长。虐童事件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作为幼教工作者,对于极少数幼教从业人员损害了教师形象的行为,我们深感愤怒,我们也强烈谴责少数同行的,如此违背职业道德和良知的行为。学前教育涉及方方面面,非常复杂,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刚性入园需求与学前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人民群众需要的是管理规范的幼儿园和大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怎样避免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发生呢?笔者认为要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较为宽松的教育政策环境下,我国民办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民办园更成为公办园的有力补充。但民办园的办园准入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必须做好三个明确,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

1.1明确民办园的资金规模

为了保证办园质量、设备的采购以及师资的引进,民办园准入规范应当设立资金的下限,即明确申办者办园资金规模的最低标准,从而保证民办园运营的可持续性和师资的专业性。

1.2明确硬件设备的准入标准

教学区、活动区、生活保健区和办公区的准入标准必须量化。通过设立强制性的最低标准,可保证民办园的举办既符合教育要求,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国家卫生和安全标准,确保幼儿在园健康安全。

1.3明确举办者和园长的角色定位

要明确举办者和园长的责任划分,保证园长的专业性。除了要遵循《民办教育促进法》中举办者资质及《幼儿园管理条例》中有关园长的规定,从法律层面防止民办园举办者与园长相混淆。还要严格审查园长的资质,园长的学历要求、任职资格要求等,园长要有幼儿园科学管理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必须取得任职资格证,做到持证上岗。

2严格幼儿教师准入管理

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我国对幼儿的教育实行“保教结合”的方式。因此,应当特别保证进入幼儿园工作的教师与保育员的质量。

2.1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

明确幼儿教师必须是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心理健康,热爱孩子。实行公开竞聘、持证上岗制度,并定期开展学习培训。

2.2严把保育员入口关

保育员必须是高中及以上学历,心理健康,热爱孩子,上岗前必须参加专业的岗前培训,并取得保育员上岗证,持证上岗。

2.3重视幼儿园保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保育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正规的心理测评,心理健康者才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每年对教师和保育员均要进行系统的心理与师德培训。

2.4配齐教师和保育员的数量

按照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教师、保育员与幼儿数量比例失衡必将影响保教质量。

3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

管理才是幼儿安全最大的保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多数出现虐童事件的园所在管理上是存在漏洞的。或教师门槛太低,资质不全,或管理有疏漏,有监控无监管,或员工关系紧张,教师情绪不稳,或培训不到位,教师教育技能匮乏等。所以,孩子在园是否安全、幼儿园教育质量如何,本质上靠管理。真正的铜墙铁壁,一定是老师们用爱心、责任心,用敬业、专业共同搭建起来的。在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方面,做到八个抓好:

3.1抓好氛围营造

幼儿园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教师就像孩子一样,她们也需要尊重和信任,需要宽松的心理环境,才能心情愉快、充满活力地工作,才能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愉快和幸福。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让幼儿园充满人性的关怀和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老师也会把爱传递给同事、家长和孩子。

3.2抓好上岗培训

凡是进入幼儿园上班的老师和保育员在上岗前都必须经过规范系统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园所管理思想、园所文化、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师德要求、岗位职责等,形成集体归属感与凝聚力。

3.3抓好师德教育

要让师德教育常态化,给教职工明确提出:教育必须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定期开展丰富的师德教育活动,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增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加大宣传,倡导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定期开展评优评先的活动。

3.4抓好业务培训

幼儿园要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让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避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管理幼儿。“走出去”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请进来”邀请专家来园帮扶与指导,园内定期开展的各种教科研培训。同时,园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采取“一对一”帮扶指导,作好思想引领,及时跟进教师的思想与专业发展。

3.5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园领导要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加强对老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建设。聘请专家来园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培训,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了解并掌握心理疏导和情绪排泄的方法,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园领导发现教职工的不良情绪要及时疏导与帮助,及时化解教师的不良情绪,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开展心理咨询等。

3.6抓好文体活动

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群团组织的力量凝聚人心,集聚正能量。要经常组织园内外联谊会、节日庆祝、拓展训练等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让教师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同时活跃气氛,增进感情。

3.7抓好考核奖励

幼儿园要建立完善的教职工考核与奖励机制,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评职、评优、评先都做到客观、公正、公开、规范,在园内形成积极、良性的竞争氛围。

3.8抓好安防措施

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必须建立必要的安防措施,在校园各个关键部位安装监控。并不是安了监控就一定安全,监控有死角,即使安装了监控也要加强监管,只有管理可以无死角。

4建立共同监督的机制

通过三个严格让社会和家长共同监督,以此来规范幼儿园的管理,提升办园质量。

4.1严格家长监督

建立家园共育平台,设立投诉电话、园长邮箱等,欢迎家长来访,真诚接待每一位家长,及时化解家长的误解与矛盾;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了解幼儿园和老师的工作;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义教以及家长培训与交流活动等,增进家长对老师、对幼儿园的了解与信任。

4.2严格检查跟进

幼儿园管理人员要做好教师一日活动的检查与跟进工作,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现象的发生。

4.3严格师德考核

每学年向家长和社会公开发放调查问卷,接受家长及社会的师德师风评价。

5加大对幼教的尊重

社会应给予幼儿教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她们是孩子步入社会启蒙启智的第一任工程师,理应受到无比的尊重。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和荣誉感。

5.1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要大力宣传幼儿教师工作的价值和复杂性。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使全社会各行各业和每一个家庭都理解和尊重幼教行业。

5.2提高幼儿教师的荣誉感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3

一、整合多元资源,升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种自觉内化的高尚情感。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前提,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保证。在幼儿园,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开展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活动,比如:1.解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细读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3.前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心理,开展相应的互动讲座,从中提升职业幸福感;4.开展相关的师德主题活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等等。

二、自主阅读书籍,将理论内化

在幼儿园,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教师的自主学习机会较少,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组织教师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了解“三生教育”的内涵,在年级组中定期开展小型教研活动,教师之间分享阅读心得。开展多次的阅读活动后,让老师们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每一次分享都能更深入地了解“三生教育”,将这些理论内化,融入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实施“三生教育”,更好地提升自我。

三、创新园本教研,促教师发展

想要让90后教师更加积极参加园本教研,就必须先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等等,并且结合当今流行综艺的板块设置,比如《快乐大本营》、《最强大脑》等,借鉴其模式,给予教研活动灵感,量身定制一个符合90后教师特点的新型教研模式。举例如下: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研活动,我以公益短片为切入点引出幼儿心理健康,再以年级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头脑风暴,以关键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教师学会提炼。思考的过程,总结的经验一定得融入实践中,通过观看几个不同年龄层的幼儿视频,让老师们分组讨论,运用大家所总结的方法,进行实践、分享,从而加强遇到实际问题机智解决的能力。心理健康游戏的加入,使整个活动气氛拉向高潮,教师角色互换,扮演小朋友,在心理健康游戏中体会心理的变化,从而换位思考孩子的想法。最后再以公益片及好书推荐为本次活动画上完美句号。改革以往比较枯燥、乏味、容易冷场的教研活动模式,以教师多参与、多互动、多体验的理念,制定了符合教师年龄特点的特色教研活动,教师参与度高了,积极性高了,体验感足了,教科研活动的有效性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以培训为核心,升教学水平

1、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如今是多媒体时代,我们不仅邀请相关专家来园,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比如《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的研讨》、《三生教育小专题的制定》、《幼儿心理辅导团训》等多样的讲座培训内容),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还利用网络进行培训,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培训主题,通过观看专家视频、ppt,学习重点,做好笔记,同时还能和线上的同仁互动交流,分享心得。这样的培训模式,紧跟教育潮流,多样方便又深入人心。

2.培训心得互分享,共成长

由于区级、市级、省级等机构组织的培训名额有限,每次培训都需要轮流,机会宝贵,人人都想参加,如何能保证培训质量呢?我们倡导参加培训的教师将自己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再以分享的方式,对园内其他教师“再培训”,这样一人培训,多人学习,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五、骨干教师引领,提教学质量

1、为教师规划成长方向,制定相应的目标

在幼儿园里,每位教师的特长是不同的,成长道路也是不同的。针对每位教师的特点,我们都会有一个预期规划,完善教师自己制定的成长目标,形成一份“教师成长档案”,每三年进行一次规划,看看自己是否达成目标,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等等。同时,每学期我们会发放“成长提醒单”,其内容有本学期的发展目标,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发展的思路。更有助于教师形成计划工作的状态,以此来激励每位老师扎实踏稳每一步伐,对教师的发展负责。

2、师徒结对互帮互助,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4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教师依然秉持知识教育为本的育人观念,却对幼儿心理健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严峻形势缺乏科学预判和专业疏导;有些家长还是一味地追求高分的教育观,却把因儿童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类问题全部归咎为“不听话”或“调皮捣蛋”。

(二)教育设施不够齐全

一家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某省100家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设备配套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发现:81%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65%的学校没有放松躺椅,60%的学校没有多感放松仪(生物共振音乐治疗系统-01,带功放,床垫〈含换能器〉,75%的学校没有XZT多感心理放松系统(生物共振音乐治疗系统-02)多感放松仪、Ⅱ型专用音乐放松沙发,86%的学校没有多感心理放松系统(生物共振音乐治疗系统-03)多感放松仪、Ⅰ型专用音乐放松床。面对如此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短缺问题,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根本无法开设。[1]

(三)专业心理教师十分短缺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加之对专业教师的早期培养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导致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十分短缺。据调查发现,某县目前专业心理学教师仅有10余人,一个心理咨询教师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还有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以及从其他学校转过来的学生。靠这么少的心理教师资源来维护全县师生的心理健康安全,几乎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由此可见,专业心理教师短缺是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困难。

(四)没有健全的心理教育培训制度

就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度建设问题,笔者对某市八县区100所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规章制度》的学校3所,仅占比3%;有《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制度》的学校5所,仅占比5%;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学校2所,仅占比2%;有《心理教育设备管理制度》的学校2所,仅占比2%。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要把心理健康课程开起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园必须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教学计划的重要位置来安排部署,竭力克服各种困难,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还没有开设心理咨询教育课程的学校,一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筹措资金,努力解决心理咨询教室布置、器材购买、师资配备等各种困难和问题,力争每校每园都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起来。

(二)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专起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目前,专业心理教师缺乏是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开展的最大障碍,各校在设法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加大对现有教师资源的整合、培训和转化力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布局与优化提升,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新兴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问题。

(三)家长要把心理健康知识学起来

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学会从科学的视角关照孩子,并对孩子的心理、行为能够准确预判、科学疏导。比如,让胆小、害羞的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与性格开朗、阳光的孩子交往,多为他们创造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经常能给予适当的赞赏和鼓励,使他们的心理水平向着自信、自强的方向发展。比如,给孩子讲什么样的故事,听什么样的音乐和歌曲,让孩子从小接受艺术熏陶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冠琦.幼儿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学周刊,2019(22).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职前培养

幸福,一个古老而又不过时的词汇,是人们穷尽一生的追求,是人们快乐生活、努力工作的动力。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表明,民众的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党的奋斗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1]快乐的幼儿需要有快乐的幼儿教师,幸福的幼儿需要有幸福的幼儿教师。教育幼儿的过程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和情感,在和幼儿的有效互动中,使幼儿的身心在幸福的氛围中成长,培育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2]不幸福的幼儿教师难以给予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难以培养出精神富足的幼儿。所以,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幼儿教育的质量。对幼儿教师而言,职业幸福感关系着其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持续性动态发展的过程,培养职业幸福感应该贯穿教师职业生涯整个阶段。根据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职前教育阶段即师范生培训阶段属于教师职业生涯阶段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职前教育这个阶段,幼儿师范生接受教育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准备,培养职业幸福感对其职业生涯影响深远。职业幸福感决定了幼儿师范生在学校的表现、对工作目标的定位以及学习的信心。拥有良好的职业幸福感,能给予幼儿师范生学习的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职业幸福感对幼儿师范生在校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只有喜欢这个专业,在专业学习中才能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感受到幸福,而这种积极情绪有利于促进幼儿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幼儿师范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师范生学会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将职业幸福感和日常的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师范生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产生热爱、期待和憧憬,为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身心准备。

一、变革培养模式,提高职业认同感

(一)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准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会直接降低今后工作的职业幸福感。很多幼儿师范生选择就读幼儿师范专业是出于未来就业考虑,或者是父母意愿,又或者是被幼儿教师擅长琴棋书画等外在技能吸引。学校在进行招生宣传工作时,应该引导考生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价值,明确幼儿师范生作为准幼儿教师的要求,以免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抵触心理。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考生对未来职业进行了解,通过了解让考生在选择专业上有更多的思考余地,让考生是因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发自内心的喜爱而选择幼儿师范教育,并在心理上做好规划准备,初步获得职业认同感。

(二)把握住入学教育的契机

新生进入大学后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迷茫和困惑。此时,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幼儿师范生充分认识幼儿教师的重要使命和价值意义,让他们从心里了解它、认识它、接受它、喜爱它。这个环节,学校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先进榜样,比如“时代楷模”张桂梅的“燃烛”事迹,激发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并转化为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内在动力。

(三)注重校外实践活动

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渗透职业幸福感的培养,包括校外实践活动。幼儿园作为幼儿师范生接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最早的地方,必然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园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不仅对提升幼儿师范生专业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工作状态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幼儿师范生产生影响。所以,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德才兼备和正能量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幼儿师范生感受幼儿教师这份职业的快乐、幸福。

二、提升专业素养,提高职业胜任力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幸福感是相互交织的。[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4]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能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并将职业理想内化为行动的动力,将幼儿教育工作看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行为,并能深深感受到其中的幸福和满足。学校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师范生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师德认识、树立职业道德理想和提高自我境界,激励幼儿师范生为实现幼儿教育事业的梦想而努力,并体验其中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走上工作岗位后,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其职业幸福感会有直接影响。所以,作为准幼儿教师,幼儿师范生要加强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为今后胜任工作做好准备。同时,扎实的学识、过硬的技能不仅充实了幼儿师范生的学校生活,也增加了他们对自己、对今后工作的自信,从而获得希望、力量、幸福感。

三、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塑造积极人格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6

在幼儿心理健康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下,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课程地位边缘化、内容设置混乱化和责任主体模糊化。针对现状中暴露出的问题,应抓住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配套资源的系统开发和主体责任的评价机制等关键因素提出建设性对策,以期对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提供指导。

关键词: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

随着人们对全面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已经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诸如社会交往、性格培养、意志磨练和习惯养成等这些以往更多的通过隐性教育去实现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它们被涵盖在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大的概念内被提上了日常教学的议事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才应运而生[1]。其中详细规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各项指标,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此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心理健康课程方面增加了投入和课时,但由于园所性质、园长认识程度、师资力量配备和配套教材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2]。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各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内容及效果。找到影响问题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为了全面了解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使用自编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石家庄、邯郸、张家口、廊坊和保定等地36家幼儿园32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公办幼儿园15家,私立幼儿园21;城市幼儿园24家,县城幼儿园9家,农村幼儿园3家。幼儿教师年龄在19~46岁,全部为女性。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包括幼儿园心理健康实施现状、影响因素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等。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一)保障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能否对幼儿实施适宜的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对其一生的幸福产生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家长和教师更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愉快稳定,行为活泼且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与他人相处并适应集体生活等多个方面。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家长片面地重视知识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反思,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回归幼儿教育本质成为了普遍共识。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课程设置中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开展对于矫正幼儿问题行为、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幼儿教育创新发展

当前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健康领域中,而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幼儿心理保健成为了家长的一项迫切需求。幼儿园应在需求的驱动下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按照发展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幼儿教育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对于丰富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解决个别幼儿心理问题

目前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娇惯、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虽然绝大多数孩子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个别孩子的独特心理问题往往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幼儿园的氛围。例如,幼儿多动而不能自控、适应性差、爱哭闹和攻击性强而不具有同情心等都会带来连锁反应。由于教师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不重视,片面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只是暂时的,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结果往往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在幼儿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个别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开展专业辅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既体现了幼儿园对于家长孩子的负责态度,也传递了幼儿园办学的基本教育理念。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幼儿心理健康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幼儿园中开展是大势所趋,这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本次调查幼儿园类型多样,既包括城市公办和私立幼儿园,也包括县城幼儿园;既有省示范幼儿园,也有农村私立幼儿园。涉及调研幼儿园的范围和层次较广,绝大多数被调查教师认为,在幼儿园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非常必要,占到所有被调查教师的91.5%,认为没有必要的占4.3%,认为无所谓的占4.2%。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但是,调查同样显示只有21.2%被调查教师所在幼儿园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没有一所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在《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涉及一些零星的心理健康内容。“思想上高度重视,实施上缺乏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共识。这一方面说明幼儿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幼儿教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幼儿园教师缺乏教育创新能力。《指南》只是提纲挈领式的给出了幼儿心理发展的总目标,并未具体列出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幼儿园教师缺乏实践指导,在实际执行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3]。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混乱

幼儿园教师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设置和配套教材,必然导致教授内容的多样化和随机化。在回答“心理健康的幼儿具有哪些表现”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和遵守纪律和规则。这反映出在教师的眼中,聪明和听话是健康孩子的重要特质。在回答“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包含哪些内容”时,更多的教师选择了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情感教育等与情商有关的选项。尽管个别私立幼儿园有意识的开设过交朋友、理解他人等方面的活动和游戏,但整体上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幼儿园亟需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且操作性强的幼儿心理健康教材或可执行性方案。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确

家庭与幼儿园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仅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无法实现幼儿心理的全面发展。有75.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二者均应承担责任,23.7%的教师认为家庭应该承担责任,只有0.8%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应该单独承担责任。虽然共同承担责任成为主流,但仍有近三成被调查者在推诿幼儿园的责任,这势必会影响到其他教师的心态。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13.6%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由心理专任教师来开展实施,认为带班教师或保育员为主要实施主体的占14%,剩余的72.9%的人选择了“包括幼儿园领导、保育员在内的全体教师”。应该明确的是,集体负责很多时候更容易出现推卸责任,最终导致无人负责的尴尬境地。而目前,这种选择仍占主流。说明还未明确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责任也不明晰。

三、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调查显示,目前幼儿教师存在专业理论素质不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将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要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4]。个别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观念上仍未脱离照看孩子的传统观念,缺乏必要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手段。城镇公办幼儿园教师虽然入口关把控较严,但学习和培训机会不足也制约教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更高。因此,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可以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来补充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短板。在培训内容上不应该局限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通识性内容,而是应该培训包括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与防治、幼儿心理疏导技能等专业性技能。这些技能培训操作性比较强,幼儿教师也容易上手,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而提高自信心,是今后幼儿教师素质培训的重要发展趋势。此外,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创造型教师必备的能力,要热爱创造,有创造的动机,能创造性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创造性。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和游戏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互动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参观和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只有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才能将本园的实际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课程,真正实现每名幼儿的身体、心理等健康成长。

(二)开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配套资源

当前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并未专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门类,该内容主要通过渗透在其他五大领域中零星呈现。这与幼儿心理健康被高度重视形成鲜明的对比,已经无法满足幼儿园日渐增长的教学需求。缺乏优秀的教材和配套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的主要瓶颈。尽管近年来在上海等地开展过“比比和朋友们”等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源于英国的教材和模式无法发挥最大效果,其教材内容与国内家长期待和幼儿园课程均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该课程的实施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索,为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确立和教学方法与形式的选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更多的关注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经成为幼儿园相关课程教材开发的潜在规则。将数学、拼音、音乐甚至美术等科目单独设立,已经成为幼儿园选择教材的常态。幼儿教师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在工作中感到困扰等都与缺乏相应教材有关。因此,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幼儿园实际情况,针对幼儿的现有问题,开发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体内容,便于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开发“园本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百花齐放的新局面[5]。调查也显示,幼儿园教师普遍关注的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多个方面。经过整理和分析,幼儿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适应、交往、爱与感恩、习惯、情绪和性格等几个方面。将这六个部分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动画导入、教师讲解、参与体验和示范表演等四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构成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目前,笔者正在开发相应配套课程的教材和辅助用品。该内容本身作为一种尝试希望能够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三)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针对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建议在幼儿园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与活动,保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及考核评价机制[6]。如果全体教师均参与幼儿心理健康内容的渗透与引导是初级阶段,兼任心理健康教师是过度阶段,那么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则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高级阶段。“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能够极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能够保证工作质量。专职心理教师需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为园内幼儿建立心理档案,及时与幼儿进行心理沟通,开展心理辅导,定期跟家长反馈幼儿心理发育情况等。因此,还需要在幼儿园中设有配套的幼儿心理辅导室或“心理抚育室”,为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个别辅导提供场所和支持。例如可以通过“箱庭疗法”来疗愈儿童的心理创伤,通过“绘画疗法”来宣泄幼儿的负面情绪,通过“家庭治疗”来改善父母和子女间的亲子关系等。当然这也对专职幼儿心理教师以及幼儿家长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专职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及时针对“个别人”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对“所有人”也应负有相应的责任,这一责任通过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来实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作为必修内容列入一周教学计划,采用游戏导入、教师讲解、幼儿模仿等方法将涉及知情意等相应心理品质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育起来,并配合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最终达到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其中的关键在于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最近发展区”在合适的年龄段来训练和培养孩子特定的心理品质。进一步细化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的放矢的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的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做出评价。

作者:彭丽华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教育建议解析[J].幼儿教育,2013(13):16-19.

[2]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02):4-9.

[3]李小球,郭铁成,姜协武,等.《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的初步建构[J].教育科学,2014(04):47-54.

[4]杭曦炜.新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149.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7

 

幼儿园英语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幼儿园是否应该学习英语,到如今对幼儿园该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讨论,学界从未停止过研究。幼儿英语教育得到了心理学、语言学和神经学的有关研究理论的支持,这些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是幼儿阶段,幼儿具有掌握母语以外其他语言的优势。可是,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模式和在中小学开展英语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幼儿园只有具备较高的师资水平,才能具有开展英语教育的可行性。因此,梳理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研究,对促进幼儿园的英语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外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研究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怎样对非英语国家的儿童进行英语教育,如何培养“双语”或“多语”儿童是国外幼儿园英语教育研究的重点。已有的研究认为:幼儿园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语言功能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幼儿语言学习能力;二是可以促进幼儿母语的发展;三是可以增强幼儿言语交往的敏感性。因为双语儿童在交往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和交往情景,判断使用哪种语言,所以他们对社会情景的敏感和语言的交际能力会比接受单语教育的儿童更强。已有的研究还认为:①幼儿英语教育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首先,幼儿发展对事物的概括化、概念化的能力可以通过幼儿园英语教育得到促进;其次,幼儿发散性思维水平可以通过幼儿园英语教育得到提高;再次,掌握双语的儿童大脑两半球对于言语刺激均产生诱发电位,促进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儿童的智力向深层次发展。   2.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方法   国外注重在教学法方面对幼儿英语教育展开研究,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教育方法:阿西尔(Asher)在《通过动作学习另一种语言》一书中提出了全身反应法理论。[1]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lResponse,简称TPR)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James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另外,加拿大和美国提出的浸入式教学法,是指让儿童浸泡于浓郁的英语环境中,强调各学科活动都用英语来贯穿的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证明,采用语言和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浸入式教学模式,不但能促进幼儿双语能力的发展,也能培养幼儿的跨文化意识。加州心理学家詹姆士•J•艾谢提出来的根据“完全生理反应理论”的TPR教学法,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主张通过营造丰富的情境,在游戏和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智慧,其教学法在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全身肢体的运动和反应,来帮助幼儿加强理解和学习。   (2)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策略   在幼儿园英语教育策略方面,应把游戏作为主要教育手段,所以幼儿园英语教育要为幼儿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通过游戏对幼儿实施英语教育。如杰弗里(GeoffreyBroughton)等人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中指出,幼儿英语教育应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在听说领先的原则下,以游戏为中心来开展每次少于10分钟的活动,目的是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积累经验,培养口语能力,发展英语思维。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实物教学,让幼儿能对所认知的东西有直观印象,让他们多听,使其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并注重口语及听力的训练。       3.影响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因素影响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因素很多,这也是国外相关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总的来说,影响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因素主要有:   (1)语言环境的影响   认知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互相影响所产生的结果,需要通过言语交际环境获得语言的学习。[2]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州发现的13岁女孩吉妮,20个月时被父亲幽禁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木屋内,被发现时只能听懂自己的名字和“对不起”一词。这个小女孩的语言水平和她的同龄人相比远远要低得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她缺乏一个获得语言的交际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家长在幼儿学习第二语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要对自己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和他们个体的差异有了解,对幼儿的教育方法有认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不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第二语言产生抵触的情绪。[3]霍恩(Hoon,Seng)的研究也表明,家长对孩子学习第二语言的观点与期望直接影响孩子语言学习的质量。   (2)兴趣爱好的影响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进学习最大的动力,而乐趣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乐意学;只有乐意学,才有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不怕困难把它学好。教师应该把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的兴趣当作大事来抓,而且要常抓不懈。   (3)母语的影响   对母语的作用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达成一致的认识是:不否认母语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影响过程被称为“语言的迁移”。从语言学看,当目标语与母语规则相同时,会形成“正迁移”,而当目标语与母语规则不同时,则会形成“负迁移”。一般而言,在语言上,其差异性会多于其相似性,也就是负迁移会大于正迁移。 #p#分页标题#e#   二、国内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研究   国内学前教育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幼儿园英语教育,到90年代中后期便开始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主要表现在:   1.关于幼儿园英语教育可行性的探讨   对于幼儿英语教育是否可行,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大阵营,一是赞成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一是反对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赞成者认为,学习英语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时期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期;幼儿具有学习英语的心理优势;幼儿学习英语不会影响他们对母语的掌握,反而能促进;幼儿学习英语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反对者则认为,幼儿学习英语得不偿失;幼儿学习英语会增加学习负担;幼儿学习英语应该慎重选择。   2.关于幼儿园英语教育实践研究的探讨   (1)幼儿园英语教育的主要成果   在国内,幼儿园开展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构建两方面:在教材建设方面,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教材主要有《儿童英语》、《现代幼儿英语》、《快乐儿童英语》、《幼儿英语》、《洪恩英语》、《剑桥少儿英语》、《阶梯英语》、《新概念英语》等。在教学模式建构方面,目前在幼儿园英语活动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形式、组织特点等方面作了系统性研究。从已公开的文献来看,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余珍有撰写的《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赵琳与强海燕撰写的《儿童早期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与整合建构研究》等。   (2)关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和反思。幼儿园英语教育理论就是通过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实践来进行概括,从实践中概括出构成幼儿园英语教育各要素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教育的实践。但是,我国目前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实践研究层面,仅仅根据语言学、语言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大部分的研究只限于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与描述上,而没有由现象认识到实质,没有形成一整套能揭示幼儿园英语教育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系统。因此,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实验研究,有说服力的数据不多,可推广的经验也有所欠缺;如何在幼儿园进行英语教育时能在实现幼儿英语教育的目的同时,又能不增加幼儿学习负担的教学方法值得探讨;如何对幼儿英语教育进行有效评价的标准尚需制定;如何进行师资建设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三、幼儿园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方面,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幼儿园英语教师中男教师非常少;幼儿园英语教师多是英语专业,其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训练相对缺乏。   2.幼儿园英语教育目标认识方面,虽然家长和教师在对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方面能达成一致共识,但有些家长更看重孩子能否通过英语学习,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这就容易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过重的负担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   3.幼儿园英语教师培训方面,幼儿园英语教师学习的机会很少,职前培训多是短期的突击培训,虽有提高但力度不大;在职培训也是很少。但据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还是具有很强烈的培训愿望。而他们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依次是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与英语相关的学科知识培训、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这些不足,笔者认为幼儿园英语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发展:   1.改善幼儿园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失调现象   在我国,幼儿园的男教师比例还不足4‰,而瑞典幼儿园男教师的比例就达到了27%,美国幼儿园男教师的比例约占10%,日本幼儿园男教师的比例约占7%。有关人士认为,幼儿园缺少男教师就如同缺少父爱,造成现在部分男孩子女性化倾向明显,说话嗲声嗲气,缺乏阳刚之气。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现象,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政府加大关注力度,合理调整办学制度,适当加大小学和幼儿园男性教师培养计划;引导社会各界对小学和幼儿园男性教师有正确的认识,保证男性教师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政府要对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作适当规定,同时幼儿园也要转变观念,加大引进力度,改进激励机制。   2.根据幼儿园英语教育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正确的目标是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前提条件。[4]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在幼儿园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以此促进幼儿身体和谐全面的发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幼儿园英语教育首要的、基本的目标是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旦幼儿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幼儿英语教育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幼儿才能在没有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快乐积极主动的学习英语。所以,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学习情绪和情感被调动起来,同时要给他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利用形式多样的直观教具来进行教学,那么必定能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第二,利用幼儿善于模仿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语音基础。心理语言学家拿幼儿学习英语与成人学习英语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学习英语时的优势在语音方面,因为幼儿的音域比成人宽、精确区分语音的感受能力、语音的模仿能力与再现能力都比成人强,语音的可塑性大,在学习时受到的负迁移小,比较容易形成纯正的语音、语调,而这些优势是成人都不具备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让幼儿进行听和说训练,通过听取以及模仿大量的语音信息,从而具备一定的语感,形成正确的语音定势;第三,幼儿通过学习能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开口说英语并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因此,教师要在和幼儿的接触过程中尽量创设用英语交流的语言氛围,让幼儿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所学的语言,培养幼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养成使用英语交际的习惯。#p#分页标题#e#   3.加强师资培训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园长、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程度,或者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幼儿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关键是看有没有合格的师资和合适的环境。其中,师资水平的高低可以说是决定幼儿英语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5]研究表明,学生爱学习的科目,88%的原因是由于他喜欢教这门课的教师。幼儿有无兴趣学习英语,英语教学活动的效果好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英语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而教师在幼儿园英语教育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高水平的英语基础知识、技能,而且要通过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根据其心理特点,设计相应的有效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1)强化幼儿英语师资的专业条件   第一,熟练掌握英语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范的语音基础训练,主要是针对教师进行规范的发音和语调的培训;口语能力训练,因为幼儿英语教育以“听说为主”,所以要训练教师具有流利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组织语言的训练,使教师在授课时能较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简单明了地掌握教师手授课内容。   第二,了解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幼儿英语教育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才能选择对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才能因材施教地培养幼儿,提高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幼儿能把英语学好。   第三,了解幼儿英语教学理论。目前,幼儿园的英语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体,她们没有丰富的幼教经验,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幼儿自身的关注。所以培训时主要培训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和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则应加强英语专业方面知识的培训。   第四,具备较强的幼儿英语教学技能。首先,幼儿园英语教师们要加强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外语教学法理论和实践;其次,还要培训他们对幼儿园英语教师进行幼儿英语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这就包括备课、如何进行英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如何运用幼儿园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2)加强幼儿英语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幼儿园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提高,因此要注重对幼儿英语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培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第一,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培训目标,才能指引着培训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第二,明确培训理念。明确教师的发展是终身发展,鼓励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使个人得到成长。[6]   培训形式: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英语教师培训活动,将前期培训、过程式培训与终结性培训相联系。第三,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幼儿英语教师的不同情况,安排针对性不同的培训内容,着重对培训教师的职业道德、英语教学观念、方法及英语口语进行培训。另外,让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可以把一些具有一定英语特长的幼儿园教师按计划、分阶段地派出去学习进修,或者请一些专家学者到幼儿园给教师们讲学、指导,同时鼓励教师在现有条件下自学进修英语,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素养,加强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在职幼儿英语教师通过脱产、函授、自考或同等学历考试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英语教师幼教化。由于在幼儿园中,有一部分幼儿英语教师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他们的英语基础非常扎实,但却在教学技能方面有所欠缺,这就需要对非幼师类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把英语水平和幼教技能结合起来,使之能胜任英语教学工作。   幼儿教师英教化。这是指另一部分幼儿英语教师虽然是幼教专业毕业的,但他们的英语专业知识却还需提高,这就需要幼儿园专门培训其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教学方法,使这些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能符合幼儿英语教学的要求。只有英语教师幼教化了,才能了解幼儿的身心,才能开展好教学;幼儿教师英教化了,才能提高其英语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幼儿园英语教师应该基本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能融会贯通使用教材;能给教学活动制定具体目标;能控制教学过程;能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幼儿英语学习兴趣的能力。

幼儿心理培训范文8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导致幼儿出现厌学情绪。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还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幼儿的年龄通常3~6岁左右,他们强烈的探索和学习欲望,仅仅只是表现在对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直观的实物以及好玩有趣的游戏上。如果违背这一规律,把小学抽象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或“积存食物”的现象,导致幼儿出现厌学情绪。2.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能力,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促使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果让幼儿过早地学习小学知识,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权利和乐趣,他们活泼和活跃的性格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3.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由于心智和知识的难易程度不相匹配,导致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依旧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这会让幼儿产生挫败感,从小就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同时,由于开展小学教育,忽略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幼儿的发展不全面。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