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范例

幼儿教学

幼儿教学范文1

近几年来我所教的班级除了按教材教学外,还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将自己收集、整理的一些少数民族儿歌溶于教学中。如:在小班、中班和大班的语言教学中,我就穿插了《红萝卜》这首儿歌。这首儿歌是一首土家族儿歌,主要流传于我县西南部地区,在我县这一地区的峨岭镇的甲山村、普同村和中坝乡的小河村、夫子坝村都盛产红萝卜。这些村出产的红萝卜较县内其他地区产的红萝卜不仅个儿大、红润光亮,而且又甜又脆,更主要的是在地里面不容易长老,即使生长季节过了,从地里拨出来仍很甜润,并且会立即产生小裂口,水汪汪的。由于这一地区盛产红萝卜,故长期以来形成了这首《红萝卜》儿歌。它的原文是: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过年又好耍,又吃白饭又吃嘎(ga,读第一声,即肉的意思),有的地方念的是“又吃腊肉又吃嘎。”这首儿歌一是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快到冬季了),二是表现了幼儿对过年的美好向往,流露出童真的情感、对幸福生活的祈盼。“红萝卜”出产的季节是在寒冷的冬季,冬季结束将是新的一年的到来。

新年的到来,按照我国民俗传统就要隆重、热烈地辞旧迎新,即过春节。在我县土家族过年不是通常说的腊月三十,而是腊月二十八,比通历提前了2-3天。无论是现在还是改革开放之前,过年对于土家族儿童来说都是快乐而美好的,不仅会得到新衣服穿,而且还会吃到一年中不容易吃到的好东西,如腊肉、香肠、筒筒粑、绿豆粉等。改革开放前在我县各少数民族中,都有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平时要是谁家吃好酒、好肉,就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就会被人说不会安排、不会过日子;相反,如果在过年时若是没有好吃、好穿的东西,又会被人瞧不起。在土家族俗语中有“窖花子都有个年过”的说法(窖花子,即叫花子、乞丐的意思)。可见,把过年看得是相当的重。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对于我县这样一个老少边穷自治县43.46万多人中还有近20万人没有摆脱贫困、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来说,平时日子还是过得比较艰苦的,一但遇见干旱等自然灾害,即使是在县城或城郊农村,家庭底子稍微薄一点,生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众所周知,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幼儿都是喜欢玩的,玩是幼年时的天性,特别是过年的时候,玩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还可吃到好的少数民族食品。因此,这首《红萝卜》儿歌至今仍得以在农村广大的幼儿中流传,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仍不失当初形成时所表现出幼儿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祈盼。我在教学中将这首土家族《红萝卜》儿歌稍作了改动,改成“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过年又好耍,又穿新衣又吃嘎。”在教小班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幼儿会念,并结合上常识课教认识“红萝卜”,并要求幼儿掌握“红萝卜”这个名词,同时提问:“过年好玩吗?”让小朋友回答为什么好玩?只要回答了过年能穿衣服;过年有好吃的;过年可以放鞭炮;过年能到好朋友家玩等等,就算达到教学目的。

在上中班的时候,除要重温上述内容外,还要教幼儿掌握“冬季”是什么样子?在冬季里除红萝卜外还有些什么蔬菜?在上大班的时候,在重温小班、中班上述内容外,还教大班幼儿:什么时候过年,通常古历过年是什么时间,土家族过年是什么时间等,并还要向幼儿介绍红萝卜含有哪些主要营养成分,经常吃红萝卜有哪些好处,当提出上述问题幼儿都能逐一回答,就算达到教《红萝卜》这首儿歌的教学目的。像土家族流传的《红萝卜》这类儿歌、寓言及故事,我共收集整理有《月亮歌》、《老变婆的故事》等10多首,并广泛溶于所教不同班级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发掘少数民族儿歌,并经过加工整理,类似《红萝卜》这类健康向上,有利于幼儿身心、道德、情操、品格、行为、思想健康成长的少数民族儿歌,同样能达到《幼儿教育大纲》所要求的语言教学要求和目的,既丰富了幼儿教育教学内容,而且还能进一步加深幼儿同父母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幼儿同爷爷、奶奶的感情。我通过家访了解到,幼儿们的父母大多都出生于农村,他们的爷爷、奶奶大多都来自于农村,并且多数都是少数民族。

幼儿教学范文2

要打破陈规、灵活多样,让幼儿自己在探索选择中获得学习的经验。如同样的活动内容,大家都画鸡的一家,结果展示作品时,有的说:我的小鸡要去找妈妈。有的说:我的小鸡在捉虫吃。有的说:我的小鸡要和小鸭去玩等等内容极为丰富。再如命题画春游,一部分幼儿画的是跟随父母去游玩的地方,一部分画的是和老师同伴一起去的公园,还有一部分画的是自己大胆设想的公园。对所有不同的结果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表现他们的心里所想,手中所画,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与热情。同样也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二、正确对待和掌握幼儿的差异性

幼儿在艺术表现方面,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的影响,其个体差异相当惊人。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绘画水平发展很不均衡,不同年龄的幼儿更是如此。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正确对待孩子的差异特点,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琐,让每个幼儿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进步。一个班级的幼儿,有的还处在涂鸦阶段,而有的已经能画出象样的作品,如果经常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那么基础差的幼儿就达不到有效的教育效果。为此,我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指导。在一节线条练习的活动中,针对孩子绘画水平的差异,让能力差的幼儿单纯做线条练习-----横线、竖线。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进行线条勾画造型。还有一次意愿画活动,我将幼儿按能力大小分成小组进行作业,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先按自己的想象进行作业,然后讲述自己所画的内容。对中等能力的幼儿要求画出大致内容即可。给能力差的幼儿提供绘画材料并进行指导。这样使每个孩子在各自的水平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三、创设环境,创造经历,丰富感性经验

幼儿教学范文3

要打破陈规、灵活多样,让幼儿自己在探索选择中获得学习的经验。如同样的活动内容,大家都画鸡的一家,结果展示作品时,有的说:我的小鸡要去找妈妈。有的说:我的小鸡在捉虫吃。有的说:我的小鸡要和小鸭去玩等等内容极为丰富。再如命题画春游,一部分幼儿画的是跟随父母去游玩的地方,一部分画的是和老师同伴一起去的公园,还有一部分画的是自己大胆设想的公园。对所有不同的结果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表现他们的心里所想,手中所画,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与热情。同样也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二、正确对待和掌握幼儿的差异性

幼儿在艺术表现方面,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的影响,其个体差异相当惊人。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绘画水平发展很不均衡,不同年龄的幼儿更是如此。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正确对待孩子的差异特点,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琐,让每个幼儿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进步。一个班级的幼儿,有的还处在涂鸦阶段,而有的已经能画出象样的作品,如果经常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那么基础差的幼儿就达不到有效的教育效果。为此,我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指导。在一节线条练习的活动中,针对孩子绘画水平的差异,让能力差的幼儿单纯做线条练习-----横线、竖线。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进行线条勾画造型。还有一次意愿画活动,我将幼儿按能力大小分成小组进行作业,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先按自己的想象进行作业,然后讲述自己所画的内容。对中等能力的幼儿要求画出大致内容即可。给能力差的幼儿提供绘画材料并进行指导。这样使每个孩子在各自的水平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三、创设环境,创造经历,丰富感性经验

幼儿教学范文4

现今的幼儿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家庭教育的简单性,粗暴性和急功近利;学校教育的泛知识化和泛游戏化。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极大地阻碍了幼儿智力的正常发展和幼儿天性的自然养成,会极大地扭曲幼儿的心灵,造成将来心智的不健康。幼儿教育应回归它的本真,即:自然、天真、兴趣和认知。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既然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教育就必须按其规律来组织。他指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考虑到每个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而作为教师,其主要的问题只是去发现符合每个阶段有些什么知识,然后,用有关年龄段的心理结构所能吸收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因此,我们的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来设计,而游戏环节则是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关注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是,从笔者的观察看来,目前许多幼儿课上,游戏过多过滥,许多的游戏设计并没有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来设计,纯粹是为了游戏而游戏,目的性不明确,看上去热热闹闹,孩子们也开开心心,但对于孩子的心智开发和对世界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则作用不大。这就是泛游戏化的教学,或者说是教学的泛游戏化。

二、幼儿的身心特点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一定要真正地去认识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设计我们的教学。目前来说,幼儿的大脑记忆正从暂时记忆向永久记忆过度,动手能力也渐渐灵活,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如果方法得当,在学龄前可以学很多知识。有的在才艺方面已经显现出来,歌舞,美术,体育等等,许多幼儿已经能有较好的模仿和表现能力了。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注意到这一点,适时强化,则效果会好得多。对幼儿所感兴趣的事,能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无疑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其次,幼儿的情感控制力在增强。虽然幼儿的情感是比较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波动,但是他们对于情感的控制显然要比入园前强的多,特别是在集体场合,在小朋友和老师面前。例如,有时幼儿之间的争吵推搡,有的小朋友已经知道谦让甚至是忍让了;分水果点心如果比别人小了也不会去抢等等。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有的幼儿甚至会找老师理论了;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第三,合作意识的增强。在相互交往中,幼儿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一些简单的合作性游戏。他们也能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

第四,动手能力的增强。许多幼儿已经能从事一些比较复杂的活动,对一些带有技巧性的运动也能够作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模仿,可以比较灵活的运用一些工具,如剪刀、画笔、铅笔等。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第五,求知欲望的增强。现在的幼儿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有着太多的“为什么”,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问题有时会令老师也措手不及。“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奥特曼存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层出不穷,老师的解答确实也要有说服力才行。

三、游戏导入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发展的教学内容,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轰轰烈烈的游戏或纯知识的传授。如果我们教师不遵循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一味加速学生的发展,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揠苗助长。每一个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游戏阶段,应该由我们老师为其根据在这一特定时期的不同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可见我们的工作是复杂和重要的。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不能从外部形成,只能以有机体本身的发展来决定。可见,我们的教学并不能有意地去向幼儿灌输或传授某种知识,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幼儿去游戏,在游戏中去发现,去思想,去摸索。只有他自己看到的,自己发现的,才能真正地在他的思想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记。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发现的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千万不能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们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幼儿的创造力过早地丧失,就像人失去了一双探索世界的眼睛,这将多么得可怕。往大了说,一个民族的创造力过早地丧失,将来何以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游戏的选择应该是以益智游戏为主,而不是纯粹的玩乐。益智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力。科学早已证明,玩益智游戏可以有效地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商。经常玩益智游戏的孩子,他们大脑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也强。幼儿的行为是以游戏为主导,只有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和劳动,也只能在劳动和学习中进行游戏,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以笔者在教学中的两次尝试为例:

1.前一阵,上海电视台正在播放关于毕加索的作品,笔者看到有一幅作品是可以用来给孩子们欣赏的,这就是毕加索的反映二战的《哭泣的女人》。有人会说,毕加索的绘画晦涩难懂,寓意深刻,小小的幼儿能看得懂?其实不然,我看中的恰恰是图画中那女人夸张的表情、诡异的色彩和笔直的线条。当我把这幅画通过投影展示给孩子们看的时候,许多孩子不出意料地“哇”地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呀?当然,孩子对这幅画所蕴含的深意是不能理解的。我就先让孩子们运用眼睛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表情特征,并试着模仿,从中体悟艺术元素的特质,如线条笔直、紧缩的表现,暗谕着内心的不愉快,痛苦拉扯手巾、牙齿与手的紧张感等,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恐惧。藉此学习欣赏画作、开拓想象力。这幅作品,作者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恐惧和愤怒,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去分析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但我们可以从“哭泣的女人”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中,感应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许多孩子看了之后,也会说“我们再也不要战争”“战争会死好多人的”“可怕”等的话,说明至少这个美术欣赏是对孩子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幼儿教学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手工创想;教学现状;幼儿能力发展;影响

一、引言

幼儿园生活是幼儿正式学习生涯的起点,启蒙教育的开始。在这个时期对幼儿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不仅要让幼儿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要发现幼儿的爱好并进行培养。孩子处于这个阶段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会表现出自己一定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作为教育者,我们就要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的方式。然而,在幼儿园里除了绘画之外还有一种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去帮助幼儿借用各种简单易操作的比如剪刀、胶棒、卡纸等工具,通过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的一种活动形式——手工创想。这种手工创想可以全方位的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想象力。在幼儿的能力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手工创想在幼儿教育中的教学现状及地位

1、手工创想的发展现状

目前幼儿园手工创想主要是以平面手工活动和立体手工活动组成,主要包括:粘贴、剪贴、撕贴、涂色、折纸、泥工、废物改造等。无论是小班还是大班,班级都会以区角活动的形式,将手工创想增加到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来。通过老师简单的引导,让幼儿亲自创作,体会乐趣。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变换所带来的变化。利用幼儿的双手将纸折叠,从而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与此同时,还锻炼了幼儿三维空间的感觉。其中废物改造是让幼儿亲近生活,进行大胆的构想和创造并付诸于实践行动,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三维形象思维。

2、手工制作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

学前儿童的手工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到幼儿园,并属于艺术创作领域,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活动。也有更多的幼儿教师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手工创想的重要性。不仅在课上让幼儿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动手的乐趣。教师在上课前也会更加充分的去准备所要教授的手工内容,搜集一些素材,将这些现有的简单资源整合到一起,在活动中引导着幼儿们来进行创作,更深层次的了解手工制作的意义,并且使手工创想在幼儿园成了孩子们不可缺少的有趣的活动。经调查发现,不论是中小型城市还是比较大的城市,幼儿手工的引入已经是非常的广泛了。

三、手工创想课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幼儿聪明的头脑里总是有很多我们想不到的稀奇古怪的点子。在一些手工创想的指导书籍里,就把很多日常的东西,经过操作和粘贴等方式,变成了另外一个全新的东西,比如:干果壳做的动物形象,太空泥做成的卡通娃娃等,奇迹就不断地在幼儿头脑风暴中发生,只要给幼儿充足的发挥空间和动手的机会,孩子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1、促进大脑发育

手工创想符合了各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及要求,能大限度地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手工创想不仅仅是用手,还可以调动幼儿整个大脑系统。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的发展和完善。在幼儿做手工时用到了多个器官的参与,可发展孩子双手和双眼的协调,让幼儿更灵活。

2、增强自信心

手工创想也能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更加开朗。幼儿在手工创想过程中,可以实施自己的构想,创造出自己想要的。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得到来自别人的肯定和赞许。每次手工创想的结果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创作,这个制作过程可能简单轻松,也可能复杂困难,但都让幼儿亲自解决了,从而带来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幼儿也就会对自己更加的有信心。

3、促进能力的发展

手工创想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还可以发展幼儿不同的能力,比如创造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大一点的幼儿进行手工创作前需要先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出事物的形象,或者自己要建构结果。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实施。与此同时,为了将自己的作品完成得更好,幼儿会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也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四、手工创想课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影响

1、手工创想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在手工创想的过程中,就是通过现有的材料去激发孩子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进行头脑锻炼。比如可以让幼儿搜集各种废弃的材料,让幼儿想一想这些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在整个过程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发散了自己的思维,扩大了想象面。另一个方面可以通过手工创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各种美的现象,并学会表达,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比如让幼儿制作树叶粘贴画。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几副成品,让幼儿对手工课充满兴趣。然后让他们到户外捡树叶并用自己捡到的树叶去进行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幼儿的这一项创作中,可以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装饰和改造。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2、手工创想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手工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影响。因为幼儿年龄铰小,所以他们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较为薄弱,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也不完善。所以幼儿需要有意识的、专门的训练才能得到发展与进步。那么手工创想就可以通过不断运动和锻炼,促进手指精细程度,灵活程度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有过那么一个实验:让幼儿操作太空泥。老师规定的是让孩子捏一个头像,但是孩子交上来的作品却是千奇百怪,有的大眼睛,小嘴吧,还有的是耳朵占了头部的一半儿。这样的结果就说明了孩子们双手去控制一些精细动作的能力不强,所以在平时我们就必须加强幼儿手部的锻炼。让他们多捏、多折、多剪,从而锻炼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经过一系列的锻炼之后,幼儿在以后的手工活动中就变得游刃有余了,再去做一些需要手部活动的任务时,孩子就不会像刚开始那样费劲,比如,让他们去捏一个圆形或者剪一个圆形状时就不会出现方形,菱形或者剪出一些形式各样的花朵来了。所以说,手工创想在幼儿动手能力方面是有突出贡献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幼儿园手工创想的意义和对幼儿想象、创造及动手能力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手工创想对于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纲要》指出,要根据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其基本的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用身边常见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所以幼儿园里手工创想就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目标。在幼儿上课过程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影响幼儿,积极的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去提高学生能力,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幼儿尝试着将手工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更好的发挥出手工创想的意义及对幼儿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海燕.10个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M].北京:中国纺织出报社,2006.3-4.

[2]边浩丽,李素劳.浅谈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J].科技展望,2015(04)109-111.

幼儿教学范文6

关键词:幼儿;主体;幼儿园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学突出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基于幼儿主体地位审视幼儿园教育教学,深入解剖当前幼儿教学中主体发展现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将课堂还给幼儿,使幼儿成为课堂主人,构建“幼本”课堂,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切实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1幼儿园教学中幼儿“主体”现状

目前,幼儿园教学中幼儿“伪主体”现状不容乐观,幼儿的“主体”地位被弱化,甚至被架空的现象普遍存在。1.1教师挟持下的“伪主体”: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存在较为严重的思维惯性,不少教师仍然是新瓶装老酒,课堂仍然是老一套,经验主义严重,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不少教师剥夺了幼儿课堂的话语权,幼儿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与灌输”,幼儿主体被虚化,幼儿成为教师挟持下的“伪主体”,严重扼杀了幼儿学习主动性。1.2幼儿放任下的“伪主体”:幼儿园教学中出现的另一个极端现象是过于放大幼儿主体地位,不少教师对幼儿学情缺乏合理定位,过于夸大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管理能力,课堂放任幼儿自我表现,幼儿学习陷入无序、低效状态,从而出现幼儿放任下的“伪主体”,幼儿不仅得不到发展,还养成了自由散漫的陋习。1.3活动弱化下的“伪主体”:幼儿主体地位的实现不是一个概念,需要借助活动为载体,强化幼儿主体体验。然而不少幼儿园教师不注重幼儿活动设计,幼儿缺乏足够的活动时间,活动机会也相对较少,幼儿成为知识的“存储器”,不能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主体素质仍然得不到有效发展,成为活动弱化下的“伪主体”。1.4个性缺失下的“伪主体”:个性是衡量幼儿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幼儿园教学中幼儿个性化发展不显著,不少幼儿缺乏自主意识,学习依赖思想严重,自主学习能力也比较薄弱,不能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开展自主学习,突出地表现在“主体”独立意识的缺失或弱化。

2基于幼儿主体的幼儿园教学重构

幼儿园教学中幼儿“伪主体”现象严重制约了幼儿的自主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效率提升,需要我们对幼儿园教育教学进行重构。2.1平衡话语权利,尊重幼儿主体:教师要基于幼儿主体地位,释放课堂话语权,重构课堂教学,改变当前教师一言堂现象,从注重教的设计向注重学的设计转变。释放话语权需要教师根据“生本课堂”的要求,为幼儿创造更多学习、展示的机会,推动幼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给予幼儿足够思考与动手实践的机会,尊重幼儿,对幼儿学习成果不能简单地给予否定,要及时发现幼儿学习中闪光点,因势利导,促进幼儿主体发展。2.2突出教师主导,回归理性课堂:突出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唯幼儿”,突出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是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幼儿园要改变当前否定教师作用的极端思想,基于教师主导作用,实现幼儿园课堂的理性回归。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需要教师重新定位自我角色,从课堂“中心”中走出来,转变成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幼儿掌握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方法;成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幼儿正处于学习能力培养关键时期,也是习惯养成时期,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通过外在约束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成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幼儿学习的伙伴。幼儿由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教师要以伙伴的形式,介入到幼儿学习中,与幼儿共同成长。2.3强化幼儿体验,提升课堂互动:幼儿体验是彰显幼儿主体的重要路径,幼儿园教师必须要重视幼儿活动体验,精心设计幼儿园课堂活动,营造生动的课堂活动情境,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充分利用教学游戏、角色扮演、项目合作等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与主动性,激活幼儿主体意识,使幼儿能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同时,扩大幼儿园课堂互动面。目前不少课堂互动面狭窄,课堂成了教师与部分优等生互动的天地,中等生以及学习薄弱的学生缺乏参与课堂互动机会,需要幼儿园教师基于幼儿全体,优化活动设计,设计差异化问题,从而推动更广泛的师幼、幼幼互动,促进幼儿主体发展。2.4优化教学目标,发展幼儿个性:幼儿园要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优化幼儿园教学目标,基于幼儿全面素质发展的高度,注重幼儿个性发展。这需要幼儿园教师加强学情分析与调研,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幼儿的学习实际,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准确把握幼儿存在的优点,查找幼儿不足,从而根据幼儿的学情实际采取差异化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等,扬长补短,使幼儿个性得到充分释放,挖掘幼儿潜能,将幼儿不足对幼儿个性化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总之,幼儿主体发展是幼儿园教育存在的根本,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不懈追求。幼儿园要不断审视幼儿主体发展现状,针对幼儿主体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基于幼儿主体发展重构幼儿园教育教学,为幼儿主体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富琴.寻求幼儿园教学本质的回归[J].学子月刊,2015,(12):19-19

幼儿教学范文7

关键词:幼儿园;绘画教学;“说画”

引言

幼儿“说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但幼儿“说画”教育存在很多不足,抑制其绘画兴趣,认为这是对幼儿注意力的干扰,忽略其思维语言的形成。对此,教师需找到正确的说教方法,给幼儿积极正确的引导。

1幼儿绘画教育中“说画”运用的必要性

1.1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幼儿“说画”是用语言解释艺术作品,阐述其内心情感的变化,表达幼儿自己的内心。即“说画”会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把图画上的内容用语言表述出来,展开联想与想象。即其会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教师或家长倾听幼儿情感的表达,给其留下足够的成长空间,得到理解与关注,拉近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也会让幼儿的情感表达呈现出物态化的特点,让情感从具体的物质上体现出来,转化成具体的形象[1]。1.2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思维具有跳跃性,他们的作品表达中很少体现出功利,并加入他们的主观思想与情感,把所要表达的内容变成一个特定的对象,用“说画”的方式展示作品具有的创造力。即幼儿会把艺术作为一种表达的语言,当他们很难准确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就会利用肢体、图画等表达,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具有自我创造的特点,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幼儿“说画”的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已知的形象变成一个新形象,有新的表达,而幼儿丰富想象力的同时,也会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借助工具与技巧表达,培养创新性思维。

2幼儿绘画教育中“说画”运用的现状与完善

2.1现状:幼儿“说画”分为三部分,即开始、基本、结束,这三部分的运用各有不足。2.1.1开始:绘画教育内容包括规范课堂秩序,引导学生让其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激发出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注意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即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创作,观察作品并感受,回忆生活中的经验,且作品没有特定的形式,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幼儿课上注意力不易集中,很难激发出学习兴趣,思维不活跃。2.1.2基本:幼儿与学生、成人又很大的距离,尚未形成完整的思维模式,所以,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作欲望,尊重幼儿,让其把自己的所想所画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感受到绘画的快乐。但基本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教师会给幼儿过多的干预,有一种紧张的学习氛围,在无形中给幼儿施加压力,幼儿的主体审美意识并未体现出来[2]。2.1.3结束:“说画”活动的结束,是由幼儿的学习情况决定,教师的工作内容是观察幼儿活动的进行、收集幼儿的作品,在班级内赏析等。其中,赏析一个人表达对某个作品的看法,也就是教师会与幼儿沟通,让其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交流,但很多幼儿教师赏析幼儿作品的同时,只表达自己的看法,限制幼儿语言与思维的表达,只看到作品中不好的内容,忽略了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2.2完善2.2.1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对于幼儿的“说画”运用,教师需全面客观的给出评价,明确评价的倾向,同时注意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差异,善于倾听,发现其使用的词汇,找到语言表达与作品之间的关联。这虽然是两个事物,但阐述的主题是统一的,并且,如果一名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词汇表达不准确,教师也要给以鼓励,创造一个幼儿表达的环境。比如,幼儿教师会以《锄禾日当午》为题,要求幼儿画出自己的想法,并用“说画”阐述,有的幼儿可清晰表达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有的会用模糊的语言表达,此时,教师会引导幼儿,发现其口语表达中优势[3]。2.2.2注重幼儿的情感表达:丰富幼儿情感意向的储备,有利于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加入主观意识,从作品中体现出个人的喜、怒、哀、乐。比如,有的幼儿喜欢红色,所以会在作品中使用很多带有红色元素的内容,加入了“喜欢”这一情感。即教师要善于倾听,找到最佳的倾听方式,满足幼儿情感表达提出的要求,及时引导与疏通,让两者处于平等的的位置上,成为幼儿的朋友,给幼儿理解与尊重。同时,与幼儿分享自己的故事,让其有多个情感意向[4]。2.2.3转变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观念是让教师看到幼儿作品包含的情感,而不是只停留于表象。比如,幼儿会以《雪花》为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作品,有的幼儿会联想到春天,在画布上涂上各种颜色,使画面看起来并不整齐,过于杂乱,有的教师会直接指出问题,有得则会从幼儿角度分析。这是两种教育观念,即幼儿教育需要从前者转变为后者,把幼儿作为课堂上的主体,树立新的价值观念。2.2.4使用技巧给幼儿“说画”以支持:幼儿“说画”是一项集体活动,即由教师主导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内容逐一进行。即活动开始前,需了解幼儿的心理认知,与其他教师沟通,接受专家的指导,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确定会话主题。而活动开始时,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引导幼儿主动表达,提供“说画”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与幼儿交谈的过程中,尽量把声音控制在两个人可以听到的分贝,不会影响其他幼儿。活动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活动经验,作好记录,与幼儿家长沟通,以找到最佳的幼儿活动方案。

3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绘画教学中“说画”的运用,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产生参与绘画教学的动机。但其必须解决“说画”运用的不足,客观分析,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注重幼儿的情感表达,并转变教师观念,使用技巧给幼儿“说画”以支持。

参考文献

[1]朱忍.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幼儿“说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黄桃.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自主支持行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3]孟庆敏.综合式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健康成长[D].山东师范大学,2012.

幼儿教学范文8

减法的意思是: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教学活动中的减法就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活动,并在实施过程中适时的运用降低、简化、分解等教学策略,帮助幼儿成功完成“最近发展区”任务的支持机制。维果茨基提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二是在更有能力个体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他把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他人帮助指导下能完成的任务范围叫做最近发展区。〔1〕对教师来说,为帮助儿童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开始的“不能”变为最后的“能”,提供的最重要的帮助是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表现出更高的智力水平或问题解决水平,把儿童当前尚未掌握的高级心智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完整、正确地展示出来,为儿童的模仿和内化提供可以直接感知和学习的对象,减法策略就是适宜的方式之一。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就像楼梯一样有很多层(如下图所示)。如果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过高,就会一步从第一层跨到了第三层或是更高层。这看似离幼儿的潜在发展水平近了,但幼儿的理解接受就会有难度,教师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反复教授,幼儿也会产生消极情绪,其实是离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远了。运用减法策略,就像在搭台阶一样,帮助幼儿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最终达到潜在发展水平。这看似在做减法,却在幼儿的认知发展上得到一个加法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让幼儿获得认知上的发展,并且能够帮助幼儿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所带来的成长快乐。

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做减法的原因

幼儿对音乐的喜好是最为源初、最为本真的一种生命成长活动,而音乐活动首先也是朴素的参与、自我享用和共享———即娱乐自己,其次才是展示———娱乐别人。〔2〕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幼儿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在由易到难的活动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功感与快乐感。而现实的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对幼儿的潜在发展水平期望值过大,将教学目标设置过高,如在一节大班音乐活动中,教师希望幼儿在不提供高级榜样的支持下,创编出两个有规律的、夸张的小鱼游动作,并交替合乐舞蹈,结果幼儿无法完成要求。过难的活动设计会导致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出现消极、紧张、焦虑、畏缩等现象,不利于幼儿的大胆表达和享受。因此,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教师需要熟知适当减法策略。

三、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做减法的实践策略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析

一节音乐活动的好坏,其中关键性的因素就是任务分析正确与否。首先,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任务分层,将总任务分成几个不同层级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再细分层级。在活动实施前结合幼儿的原有水平再次确认哪些任务是能够完成的,哪些任务是需要删除的;思考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多少任务,孩子才会有认知挑战。要非常明确哪些任务是第一课时完成的,哪些任务是在第二课时完成的,等等。其次,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适时地将任务进行分解和简化,即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几个更简单的小任务。

(二)具体音乐教学维度上的减法策略

在对音乐活动进行了细致的任务分析之后,会发现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已有的教学任务也会受到种种因素的阻碍而不能顺利实现,结合相当多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教学维度上的减法策略:

1.音乐上的减法策略

其一,减慢音乐的速度。尤其是在韵律活动中,音乐速度稍快会导致幼儿的手忙脚乱,如音乐活动“赶花会”中在做开花动作时音乐有点快,幼儿总是很紧张无法享受音乐。教师用专业软件对音乐的速度进行了拉慢处理后幼儿就能够很享受地做开花造型。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弹钢琴、哼唱等方式对音乐速度进行减慢处理,让幼儿更好地合上音乐的节奏。其二,降调处理。在歌唱活动中,选择的音乐要在幼儿适合的音域内,但如果歌曲题材好,幼儿喜欢,教师也可在原曲上进行小小的降调处理,以适合幼儿歌唱。如托班歌唱《吹气球》就是将原曲进行了删减,并将原调C调降到了A调,以适应托班幼儿的歌唱特点。其三,无规则乐句的处理。给幼儿选择音乐一般都需要结构工整、乐段清晰可辨的音乐,如果音乐中有不规整的部分,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剪辑这段不规整的部分,但如果剪辑会影响音乐的效果的话,教师一是可以采用模糊化处理的方式,即可以在这段不规则音乐处做一些比较随意的不需要卡着节奏的动作,等待这段音乐结束再继续互动,如音乐《赛马》中的B段就可让幼儿看看天、擦擦汗、休息一下、说说话等;二是采用加入儿歌、语言节奏的方式降低音乐的难度,在活动“逗你玩”最后追逃游戏时,尾声音乐幼儿听不出在哪一拍去抓对方的手,教师可以加入了语言节奏:“逗你玩、逗你玩、逗你玩!”幼儿无需听出是在音乐中哪一拍抓对方,只要知道在最后的“玩”字时去抓对方的手就可以,极大地降低了幼儿认知的难度。

2.动作上的减法策略

其一,使用有模型的动作。模型动作就是指重复一次以上的有规律的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幼儿的认知负担。没有模型的动作很难找到记忆的规律,这就会造成幼儿的紧张情绪,不利于幼儿参与活动的流畅性。其二,减少模型转换的次数和频率。模型的数量越少,转换频率越小就越容易掌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8-4-2-1”的教学规律,即八拍做一个动作模型是最简单的,其次是四拍做一个动作模型,再次是两拍做一个动作模型,最难的是一拍做一个动作模型。同时,过快的转换模型让幼儿产生焦虑感,如大班音乐活动的原模型动作是:拍手—拍肩—拍腿—对拍各两次,幼儿怎么也不能顺畅,后改成:拍手—拍腿—拍手—对拍各两次,幼儿很快就记住了。转换频率的降低其实是减轻了幼儿的认知负担,使幼儿有更多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享受音乐和游戏的快乐上来,并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动作模型。其三,减少身体动作的参与。在集体舞中不仅会有上下肢的变换动作,还会有空间上的位移和舞伴的交换等诸多因素,这些内容中的每一个新认知对于幼儿来说都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动作体验。身体动作的参与遵循一个原则:手脚都随音乐的动作最难,其次是下肢的随乐运动,最简单的是上肢的随乐运动;同时,移动的动作以及有身体旋转的动作远比非移动(原地)的以及没有身体旋转的动作难。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原则结合班级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身体动作的设计。#p#分页标题#e#

3.教师提问的减法策略

维果茨基认为,教师的提问应充分的超前于学生的发展水平,从而向他们呈现一个真实的挑战,但不必太过超前于儿童当前的生理上的成熟和发展水平,否则这一挑战难度就太大了。〔3〕因此,教师在给出问题时,首先要注意到问题的难易是否合适,并在心中有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储备。研究中发现,同一问题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水平的表述方式:(1)自我发现并完整表述式问题(要求较高)。如,“你发现什么了吗?”(2)描述式问题。如,“你发现…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3)选择式问题。如,“是…还是…的不一样?”(4)简单判断式问题。如,“…是一样的吗?”由简单判断式到选择式再到陈述式以及最后的自我发现并完整表述式问题,其难度是逐渐增加的,指向幼儿的思维加工过程也是逐渐复杂的。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以及具体幼儿的反应给予提问和适时降级。如在音乐游戏“狮王争霸”中帮助幼儿梳理动作顺序时,设置了一下问题:我们想到用肩膀、手臂、膝盖、脚来比试,谁发现了这四个动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比赛的?(描述性问题)幼儿没有反应,教师又问:“这四个动作是按照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的顺序来排列的?”(选择性问题)幼儿马上回答出是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排列的,如果幼儿仍旧回答不出,则可以用判断性的问题“这四个动作是不是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排列的?”一步步地退到幼儿可以回答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