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知识范例

医学专业知识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中职教育;实习管理;医护专业

引言

医护专业与其他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内容不同,医护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将直接进入医疗领域,有些会直接面对患者,他们的工作会直接影响患者接受医疗护理的质量,严重的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医护专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必须要严格,要让学生能在实习过程中,真正领会相关的知识,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能处理各种问题,保证病人的健康安全。同时,也为自己开辟更宽广的职业前途。

一、当前中职医护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律能力有待提升

在实际的中职医护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医院中表现出纪律性不强,工作上缺乏主动性,着装举止不够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的是学生个人的素质。同时,也展现了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自身未来将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有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医疗安全知识,不完善自我保护意识缺失的问题。这些状况集中体现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深入理解专业内容的状况。[2]无论是哪一种状况学生,都表现出了自律能力上的缺失.在个人行为的表现上,学生没能表现出积极良好的学习态度;在专业素质的体现上,学生也没能进行有规划的学习,导致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出局,无法胜任相关的工作。

(二)学校和医院的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中职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自我约束,刻苦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从而投身到医疗事业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虽然,实习过程主要在相关的医疗机构中进行,但也体现了学校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审查和管理态度。因此,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纪律散漫,举止不规范等问题,与学校教师有很大关系。医院中的带教教师在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责任。很多医院中代教教师都比较年轻,他们在带教过程当中,只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虽然进入了实习阶段,但仍然处于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但由于医院中的带教教师,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所执行的教学工作也只是本职工作之外的附加内容。因此,他们并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在医院中也缺乏约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都很差。

二、中职医护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建立的策略

(一)建立双导师制度

很多的职业院校中都存在双导师制度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双导师制度就是在学校的理论教学中,有教师带领,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有师傅教学。具体到医护专业,实习时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双导师的好处是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双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能顺利交接。我们针对医护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对这种双导师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如,在其他专业的双导师制度建立中,我们常常会让学校中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让教师能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经验,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医疗机构则无法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模式反过来,邀请医疗机构中的从业人员进入学校兼职做教师,主要工作是在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中,提前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学校的教师做出指导,让专业的医护人员提前介入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实习过程中,让学生提前建立对代教教师的尊敬,实现医疗机构,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赢。

(二)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学生在进入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前,学校应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和培训的主体十分重要。培训前,教师要为学生具体的讲解实习培训的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等。要让学生明白在实习过程中,自己要遵守哪些具体的规则,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并对自己的实习有整体的概念和规划。从培训的主体上来讲,整个培训要有专业教师,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及学校三方面构成。在培训过程中,各方面人员负责讲解自己所管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哪一方面的内容应该向谁提出需求,从而明确各方的责任。

(三)建立预警召回的惩罚制度

以往学生进入医疗机构进行实习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三不管的地界,学校教师很少进入医疗机构进行监督,而医疗机构中的带教教师,也很少愿意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更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建设上的职权不明确。因此,在制度建立上,我们必须要建立预警召回的惩罚制度,一旦学生的行为越界则将学生的过失记录在案,这些记录有可能影响学生未来的实习评价,甚至是毕业。如,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两次及以上的矿工行为,或者与医患产生纠纷,严重违反了实习生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有权将学生退回。如果医疗机构对学校频频反应学生的行为不合格,学校也有权提前将学生召回。通过这种规则的制定和制度的推广,学校和医疗机构双方都能明确自己的职权,了解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可以对学生提出干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综上所述,在中职医护专业的实习中,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要。通过制度建设,我们可以明确学校教师和医疗机构各方面的职责与权力,统筹规划学生整体的实习过程。从而约束学生的行为,让整个实习的过程更具有效果。从而保障学生能在实习中学习到具体的知识,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毕业实习巡视工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

[2]郭晓红,郭华.卫生职业教育考试制度与方法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4(2).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践

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一种工学结合、多元培养的教学模式,强调学校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岗位工作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提高求职竞争力。文章首先概述了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后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别从优化专业教学体系、创新办学管理模式以及建立联合办学制度等方面,就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践方法展开了分析。

一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引进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畜牧兽医行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岗位实践特征鲜明,适合企业化环境培养。畜牧兽医人才的成长过程与其它类别的专业人才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相较于其它专业,养殖场工作需要大量实际的技术实践经验,纸上谈兵的养殖技术在养殖场很难派上用场,大量的实践经验才是养殖场工作有效进行的保障。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少有在畜牧兽医一线的从业经历,多数缺乏创新意识、韧性和恒力,其素质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给畜牧兽医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提高畜牧兽医毕业生职业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探索的重心。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难的困境

畜牧兽医行业近年来生产经营规模急剧膨胀,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相关企业地处偏远地区,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出现招人难、人员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给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企业作为承载教学的重要场所,既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的平台,也是联通教学与工作的纽带,进一步明确了企业育人的主体地位。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畜牧兽医教学模式,一方面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机会,满足了学生的实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作为学生从学校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避免了学生刚刚参加工作时的紧张感和心理落差,这对于学生在岗位上更好的工作也有一定帮助[1]。

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引进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

(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其中肯定了现代学徒制在促进就业和培养技术人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各地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做到加大支持力度和大胆探索实践。在政府的号召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分批次地在各个专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畜牧兽医专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也被列出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范围。近年来,受高校扩招的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增加,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可以彰显职业院校办学优势,因此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选择之一。

(二)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校企合作是确保现代学徒制能够得以高效开展的前提基础,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后,企业可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共检验自己的不足,找准下一步学习的方向。现代学徒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在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学校、企业、学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企业需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同时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学校则要结合当前行业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为学生的实习选择提供指导[2-3]。

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专业教学体系

以往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因此课堂教学将过多的时间用来讲解理论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缺乏实际操作机会,在毕业后由于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而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现代学徒制则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实践中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知识的欠缺,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这对于学生综合知识体系的构建也起到了重要帮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体系优化,可以通过调整课时比例来完成,例如以往畜牧兽医专业每周专业课的数量为6课时,其中4课时为理论、2课时为实践。通过教学体系优化,可以将实践课程调整为3-4课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创新办学管理模式

通过对职业院校部分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中很多毕业生在工作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甚至在工作中出现消极、懈怠情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与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有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许多职业院校实行军事化、封闭化管理,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市场求职信息和行业发展动态。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就是要推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双元管理”模式。对于高职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学校为管理主体,帮助学生提高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在这种双元管理模式下,学生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对于今后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4-5]。

(三)优化学习评价标准

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成绩会被计入档案,并成为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选拔和招聘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以往的教学评价模式,主要以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为主,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死记硬背教材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为了转变这种单一化的考核模式,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畜牧兽医专业,应当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也纳入到学习评价标准中。例如,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占学期总分的10%,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成绩占学期总分的50%,期末以及其他测验占学期总分的40%。在这种综合化的考评模式下,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也有促进作用。

四结语

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进而帮助学生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高职院校也要做好配套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通过床戏管理模式、优化考评方法等,推动现代学徒制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落实和开展。

参考文献

[1]杨霞,杨冬芸,邓继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6):235-236.

[2]李宇才,李继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4):247-248.

[3]张永康,杨刚,陈西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为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38(4):82-83.

[4]刘瑞艳,黎志凌.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探究[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05):236+226.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3

为实现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无缝接轨,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改革传统的“2+1”教学模式,形成新的“1+2”教学模式,实现课岗对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院合作;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三年,时间较短,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各高职医学类院校积极探索的课题。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泉州医高专)不断深化校院合作办学机制,校院双方共同实践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1+2”教学模式,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农村和社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1“1+2”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我国传统的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主要采用“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这种模式的弊端有:教学方法单一,以填鸭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晚接触临床,实践能力不足;较不利职业道德养成。因此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新形势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泉州医高专根据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校院合作共育人才的“1+2”教学模式,即学生第一学年在校部学习人文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进入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完成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任务,第三学年在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实习。这种“1+2”教学模式以“校院合作”为基石,搭建对接临床工作岗位和融通执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

2“1+2”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有序安排教学工作

学校目前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附属教学医院为临床专业专业课教学基地。根据各教学基地的实际,分别安排50~80名学生进基地教学班。校部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给临床学院教学办,并指导院办统筹安排各教学基地的教学任务,各教学基地教务科召集相关教研室开会研究,落实分配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各项工作,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各临床教研室负责某一专业课的教学安排、组织大讲课、小讲课、床边教学、病历讨论、评教评学、考核等教学具体工作。建立关于备课、授课、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教学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2确立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通过调研,按照基层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与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执业助理医师准入标准,确立临床专业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重新设计、开发实训项目、改进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与临床岗位的无缝对接。为适应教学内容改革,校院共编特色校本教材。

2.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取案例、情景(床边)、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见习按照1∶1或1∶1.5的比例交替进行。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教学优势,注重围绕多形式床边教学这一关键环节〔2〕,通过教学查房、临床情景、病历讨论、问诊查体示范、社区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生动了床边教学内容,高效地将理论授课、床边教学、技能培训三者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学生临床岗位能力的培养。

2.4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

2.4.1组建教学管理机构,形成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保证附属及教学医院按质按量完成第二学年临床专业课的教学,校院联合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学校、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任务。专业课教学工作在学校由分管教学校长负责,在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由1名副院长负责,医教科负责统筹、协调、落实教学工作。每个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为1个教学点,成立教学办,可以单独设立或与医务科合署,配备1-2名专职医务人员负责专业课教学。根据医院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课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临床各科主任或副主任担任,各教研室配备至少1名教学秘书,教学秘书须由高年资医师担任〔3〕。学校至少派出1名教师负责联络每个教学点的工作,上传下达,其职责是:协调安排教学工作;协助抓好学生管理;做好学校与每个教学点的沟通联络等。通过整合临床医学系与附属、教学医院的关系,形成比较健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深化院系合一。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了平台。

2.4.2制订管理制度:校院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选聘管理办法》、《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临床专业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控制、师资管理、教学考核、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为专业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及按质按量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2.4.3规范教学环节:依据“1+2”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临床岗位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建立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临床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制订并推行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训见习,体现临床医学专业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工学结合”教育理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4.4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4〕。校院联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评价:①对各教学点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阶段性地掌握教学状况、教师授课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深入课堂随机听课、访谈等形式,监控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提高。③深入开展评教评学活动。评教由学生评教、领导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等环节组成,根据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评学主要是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定性评价,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④由教学秘书及学校派出教师进行常规教学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⑤建设理论和实践试题库,坚持教考分离。⑥实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阶段性综合考试与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结合、毕业前理论考试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

2.4.5实训场所管理:实训教学是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所必需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校院共建了实训教学场所。由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提供场地,学校投入设备,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各病区多媒体示教室、体格检查实训室、急救实训室、仿真手术室、动物手术室等,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持。

2.4.6教学质量评价:校院合作共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以“督导、反馈、评价”为总体思路,校院合作共同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进行教学质量纠偏。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制定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细则,检查督导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月报制度,学生定期座谈反馈教师教学与带教情况;校院每月信息互通。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制定听课评课制度、“以老带新”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用人单位评价制度,采取教学检查、教学反馈、督导评价、领导听课、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信息员反馈等评价方法,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教师教学活动由校院双方给予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由校院双方给予相应奖惩。

2.5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校院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教学团队建设。

2.5.1教学团队“准入”条件:按照《专业课程教师选聘管理办法》的规定,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且必须具有较好的临床教学能力。保证专业课教师全为有经验的临床一线医生,实现专业课教师双师资格的预定目标。

2.5.2教学能力培训:根据各教学医院师资状况,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任课教师采取岗前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定期培训,加强其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课堂艺术培训,增强教学基本功,提高其教学能力。每年寒暑假,学校对每个教学点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能力集中培训;每年派出2~3名教学名师到各个教学点举办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讲座或示范课教学活动。

2.5.3“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泉州医高专“建站立室”,即建立临床医学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室。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学校教师不脱离临床岗位,课余参与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将理论付诸临床实践、丰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二是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强化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丰富其临床经验,提升工作热情和职业素养,完成了“双师”教师的跨越;三是临床医生更多机会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不仅自身理论知识得到夯实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且能将临床实际案例、诊疗经验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受益匪浅。

2.5.4教师激励机制:为调动临床一线医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校设立了“双师型”教师专项津贴,给予教学医院专业课程教师的课时津贴明显高于校本部教师,有效地激发了临床医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临床教学基地优秀教师评选办法》,对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医院将教学工作作为业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专业课程教师自觉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凡教学点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学校为其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并创造条件支持其申报或转评为高校教师职称。

3“1+2”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评价与展望

为考察“1+2”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成效,泉州医高专委托独立第三方(麦可思)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近五年校院合作的“1+2”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效果评价主要从2个维度进行:①临床教师评价。向4个教学点共发放临床教师调查问卷82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8%。调查结果显示,98.8%的临床教师支持此种教学模式。按照《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考评细则》对82名临床教师进行考核,其平均分数为(84.5±2.7)分,优于以往校本部专业课程教师的考核成绩。②学生评价。设计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7份,其中有效问卷5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7%。调查结果显示,98.9%的学生赞成或接受此种教学模式。在4个教学点学习的学生,其实习前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毕业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相关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5%以上(2013年97.5%,2014年97.9%,2015年98.1%);基层就业率达到85.5%以上(2013年85.5%,2014年86.9%,2015年85.9%);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4.7%以上(2013年94.7%,2014年95.1%,2015年95.6%);2014年专科升本科考试上线率达98.7%;执业助理医师初次过线率达68%以上(2012年68.9%,2013年68.4%,2014年69.2%);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的满意度(2013年98.2%,2014年97.9%,2015年98.5%)、各用人单位对泉州医高专临床专业毕业生满意度高(2012年97.9%,2013年98.6%,2014年98.5%)。从2006年来,校院合作共同实施“1+2”教学模式,在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岗位工作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是成功的实践。但是在深化校院合作、培养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校院合作机制应当更加完善、全面和科学,以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专业课程教师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今后,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深入探索,改革与完善校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医学人才。

作者:吴海容 黄幼霞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夏玲,宋建军.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25.

〔2〕杨敏,何雨芩,郎秀琼,等.三位一体的整体化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5,44(20):2862-2863.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4

所谓基本实验就是各学科大纲规定的实验,这里有些实验也许在临床上已经被淘汰了。所以,我们会对实验项目进行重新认识,选定标准是该实验的技能训练内容是否是临床应用内容。也就是说,我们不用考虑该实验项目是否被淘汰,我们只看练习的东西是否将来有用。在基本实验中,我们必须要强调的是规范化操作,做一个项目就是一个项目,量上可以减少,但质上必须保证,这样,学生才会有扎实的基本功,将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培养过程中,争取做到:

(1)思想要高度重视,实验操作,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

(2)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验内容的改进和创新,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改进实验考核办法,进行实验技能考核。考核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进行改进实验考核的探索,通过记考勤、实验态度评定、实验报告评分、操作考核、辨认标本片五种形式,计算出实验技能的分数。

(4)改进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单一的教学手段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提倡使用多媒体。特别是CAI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行为和动画于一体,与过去的单纯写板书、看挂图相比,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以综合实训为提高,打造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要着重加强综合技能的训练,主张提早接触岗位。医学检验专业综合实训的培养目标是实现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我们要以化验单作为载体,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门诊接诊,外周血采集(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血液常规检查、尿液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其他体液常规检查、生化、免疫、微生物的检验、化验单填写等项目训练。具体检验项目要与当地的医学检验水平相一致。通过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在综合实训过程中要做到:

(1)以“启发式”教学代替“填鸭式”教学,“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效果较差,不适应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践出发,提出富于思考性的疑问,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深刻的掌握知识。

(2)按需训练,避免浪费: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制定适合与大多数医院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检验人才的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做到医院普遍开展应用的项目多讲、多做、多强化,非常规开展应用的项目少讲、少做,少强化,对于已淘汰不用的项目,只理论了解,不开展实验实训,做到教学内容与临床接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以临床训练为核心,打造学生实践工作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检验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实践工作能力。但是,由于各级教学医院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都缺乏规范的教学标准,更没有监督教学执行的管理体系。临床实习存在一定的散在性、盲目性,教学缺乏全面性,对基础知识与临床联系的拓展性分析更无从谈起。另外,由于带教老师临床工作繁重,致使在教学上花费的精力减少,因此,学生在专业实习后并未获得真正临床工作需要的能力,无法综合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更无法与患者和临床医生很好的交流。因此在临床实习中,我们应做到:

(1)规范教学标准与合理安排实习:教学工作要规范化,必须明确专业实习的目的和重要性,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明确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过程的严格实施,并建立教学管理体系监督教学执行。具体来讲,带教老师和学生必须统一目标,对每一个知识点和具体操作都要有规范的标准,确实保证教学的准确性。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验室认可质量管理体系;实习

医学检验是现代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医学在较高层次上的结合[1],实践性要求高,为使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和准确,要达到这一目标,实验室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程序和规则。

1医学检验专业建立实验室认可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

ISO15189实验室认可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最新质量管理的理念和质量改进方法的标准,其内容包括15个管理要求和8个技术要求。ISO15189核心思想是实验室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其意义在于用国际标准规范医疗行为和质量管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近年来,伴随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加之检验与临床各学科的交叉联系日益频繁,不同规格的医疗机构及相关领域对检验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即由过去的熟练操作工逐渐转变为当前理论实践能力强、懂管理的高级人才。因此,为培养高素质的检验人才,必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纲规定的专业技能,主动参与到实验室质量管理,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定、运行以及实验室认可熟知,以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临床检验工作,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以往由于未将实验室认可体系纳入医学检验实习教学,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虽然开设有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但课程学习期间只是涉及具体的质量管理学术语、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原理,并没有深入学习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定和运行。如果将实验室认可体系及质量管理融入到医学检验实习教学,就可以做到在实践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认可的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巩固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为其将来参与实验室质量管理和认可打下一定基础,提高其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

2如何将实验室质量管理应用于检验专业实习中

借助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不断规范检验本科生的实习教学,注重检验规范操作和质量管理观念。首先要根据认证体系中的要素点,找到可以与实习相结合的点,之后编写实纲的试行版,并制定一系列实习计划;其次组织集体备课,向带教教师讲解实纲试行版及实习计划的具体内容,按其要求严格进行实习带教,告知学生将会不定期地在实习过程及实习结束后进行考核,并随时对实纲试行版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总结,探讨实纲试行版的优缺点,寻找实纲试行版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纠正,通过持续改进,优化相关具体实施内容,在试行版基础上修订《实纲》,经论证专家审定后,先在校内实施,有一定明显效果后向其他附属医院推广。要做好实验室质量管理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阅读有关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的优秀文献,帮助他们对实验室认可有一个初步概念;此外学生要到各专业组进行轮转学习,将他们分到科室的各关键岗位(包括文档管理组、计算机信息组、安全组、仪器设备组、咨询组、质量监督组)。学生在科室轮转期间应掌握以下内容,包括检验项目,试验的原理、操作、结果的报告审核及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重点是学会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全程质量控制,学会方法学评价和性能验证。每个学生在每个专业组轮转期间要完成2-3个作业指导书的编写或修改,并养成按作业指导书操作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参与到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发现不符合项,发现后如何进行分析原因以及如何纠正等。在不同专业组要进行质量控制讲座,方法学评价和性能验证的培训并实操,CNAS-CL02认可准则的解读,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内审员培训等,在每次培训后进行考核并作好记录。在不同实习阶段针对内容不同对实习生要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考核评价发现实验室质量管理和认可体系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环节相结合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诸多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环节进行探索和改革,以此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持续改进。近年来,医学院校开始将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与检验人才的培养相结合,认为对培养高质量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王惠民等认为,在通过了ISO15189认可的临床实验室实习过的学生,毕业后在各自的医院都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并承担着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甚至成为科主任的助手[2]。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写你该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你已做的,分析已记的,从而达到持续性质量改进的目的”,因此郑培?等[3]在检验专业实习教学中提出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管理的理念,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参与各个专业组标准操作规程(SOP)的编写与实践操作,例如标本的签收、不合格标本的登记、温湿度记录、室内质控的判断和处理、测定后标本的保存和处理等检测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对质量管理有感性认识,知道质量管理涉及检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规范操作,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通过借助实验室认可体系,即完善了实习生的检验规范操作,而且提高了其质量管理的观念。目前国内许多医院检验科均在进行实验室认可的准备工作,需要编写大量文件,学生对ISO15189相关知识的了解可以使他们很快融入检验科的该项工作中,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标准化的检验操作,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及相应医院ISO15189的申请工作[4]。

3总结与讨论

医学检验是一门对实践性和技术性要求很强的临床学科[5],通过临床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我们把15189涵盖的内容穿插在临床实习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逐步了解并掌握实验室认可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将带教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以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总结、商量探讨,从而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让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教学模式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确保实习任务完成[6]。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全面质量控制过程是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最根本的保证,也是15189实验室认可的核心要素,我们将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纳入到检验专业的实践教学,建立了新的实习教学体系,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在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中不断探索、改革,规范实习管理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优秀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磊,王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优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1):115-117.

[2]王惠民,倪红兵,崔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优化组合教学[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1):88-96.

[3]郑培?,曹颖平,王梅华.检验医学临床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93-2394.

[4]贺付成,赵雪,明亮.检验专业学生医学实验室认可知识介绍及教学体会[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4):527-529.

[5]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1021-1023.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成型,使得我国与整个世界经济联系性更加密切,整个国际市场竞争逐年加剧,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明确其对专业经贸知识有一定了解同时还要精通外语、了解国际贸易规则等要求。因此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当前时展特性进行相应体系构建。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条件

1、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满足先进的教育条件,校方应对自身教育理念做好实时更新,按照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基本教育观念,全面加强高职国际贸易务实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以此为目标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熟练的外贸操作技能同时,具备一定层次的理论水平,重视理论教育向应用型教育理论的转变,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专业性和流畅性。2、教学资源的完善性。明确教学资源的完善性也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构建的重要条件,做好对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完善,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方应从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角度出发,对相应实践平台建设做统一规划,整合原有的较为分散、独立的实践教学平台,确保其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形成各专业可共享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对其平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做实时完善,以此使教学资源满足相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条件。3、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注重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性,做好跨专业综合实训作业,构建仿真经济环境通过相应教学软件使学生可以有效完成对应岗位实训项目,使其体验不同专业不同各岗位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综合知识面,确保其综合职业素养得到全面体现。同时将国际贸易实务、会计、电子商务等专业进行实训平台整合,以企业业务为基础可将相应业务相关机构做实时联系,让学生深刻明白企业货物、信息、资金流动过程状态,使其自身管理思维和宏观管理意识可以得到锻炼,其也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条件。4、良好的师资建设。校方应做好师资建设规划,明确良好的师资建设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条件。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教师是整个教学任务能够开展、进行、完成的主要引导者,因此结合实际进行师资建设工作时,校方可与相关企业进行实时性的渠道对接,形成跨平台的教学团队,以此使整个校方相关专业教师实践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自身专业素质得到,继而确保师资建设效果能够达到预期要求。校方可针对学生日常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分配不同教师负责,使师资团队整体价值作用充分得以展现,保障相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质量。

二、高职国际贸易务实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实时融合。高职国际贸易务实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先注重课内与课外的实时融合即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实时融合,此期间教师应线根据具体情况对专业课课堂进行一定完善,注重其理论与实际问题之间的专业性和关联性,充分开发课堂内容,完善专业课内容来使学生能够完全参与到课堂中,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实时理解、消化。之后将相应实践知识做课堂转入,通过设置针对性实践环节,使专业课能够与实践课形成实时融合,确保学生理论学习与自身实践能力形成合理的促进关系。因此注重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实时融合,突出两者的搭配性和协调性是相应教学体系构建成功的重点。2.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转化。在实现专业课与实际课融合同时,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合理专业。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对学生教育只是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而是对其综合能力的一种开发,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实践应具备对学生实践潜能的开发,同时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对所学专业知识完整性有客观认知。培养其应用实践能力来促进其实践理性和实践策略,继而使其形成实践智慧,以此使其综合性专业素养得以有效展现,满足当前社会对外贸复合型人才的需求。3.搭建学校与社会互通的教学环境平台。搭建学校与社会互通的教学环境平台,也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教师应明确学校与社会两者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学校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平台,而社会便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进阶平台,学校作为确保学生将相关专业理论进行实时消化吸收实践场所,其是对学生对相应专业认知的一种开发和引导,此期间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案设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全面掌控并具备一定实践能力;之后到社会中进行进阶实践,通过企业实训方式,确保自身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企业实训即让学生独自在外贸相关工作岗位知识环境中进行专业实操,使学生能够对相应工作岗位具体包含内容就规则有全面了解认知,同时认识到各项外贸操作技能的具体价值作用;总体来看社会实践教学是对学校校内实践教学的补充完善,因此注重学校教学实践与社会教学实践两者环境平台的互通性,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学实践的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在社会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所学习经验,可以进一步加深自身对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教师也应明确这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关键,按照校内与社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的互相衔接,形成学校与社会互通的教学环境平台,使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价值作用完全得以发挥[3]。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分析,必须对相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条件做好合理分析,注重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融合、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转化、搭建学校与社会互通的教学环境平台,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效果能够达到预期。

参考文献:

[1]陈仕榜.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知识经济,2018.

[2]江璇.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7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高职;可视化分析

一方面,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主体内容[1]。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具备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实践教学能否有效实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但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只有厘清现有理论成果,对理论研究进程予以回溯与总结,才有可能找到兼具高职特色、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规律,在教育实践中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梳理。

一、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文献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包含期刊、国际会议、国内会议、博士、硕士等五个子数据库。检索式设为:TI='高职'*('设计类'+'艺术设计'+'艺术类'+'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平面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实践教学',发表时间设定为2000—2020年,手动逐页删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检索得到154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工具。本文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是一种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图形,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2]。CiteSpace是当前较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在文献计量、探测学科发展前沿、发现研究热点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3]。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研究领域中,该软件的应用还较为少见。

二、研究态势可视化分析

(一)载文量分析。载文量可以挖掘某领域文献数量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规律,本文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文献按照时间序列进行载文量统计。统计数据显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的载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7年,年均载文量不到1篇,2010年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增长年,年载文量由2009年的一位数升至两位数,2011—2013年为平稳期,载文量每年维持在13篇,2014年后呈现波浪式上升,在2019年达到峰值(2020年未含全年数据)。从资源类型分布看,154篇文献中期刊文献数量占绝对优势,为150篇(占总文献量的97.4%),国内会议和硕士论文各2篇,说明该领域缺乏系统性研究。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将时间切片间隔设置为1年,TopN选择50,利用CiteSpace绘制154篇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获得个227节点和529条连线,采取手动方式对图谱信息进行聚类和梳理,得到图1,可大致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专业三个方面了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概况:编号为1的矩形反映了研究内容的宏观层面,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构建、理念思路等。由于宏观视角涵盖内容丰富,研究成果多以策略形式呈现。编号为2的矩形反映了研究内容的微观层面,包括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课程等,即研究者从微观层面对宏观体系和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研究。这类研究内容多依托具体案例开展研究,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研究成果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前后的成果对比予以呈现。编号为3的矩形涵盖了该领域的研究专业,既包括宽泛的艺术设计和艺术类专业,也包括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数字媒体等专业。根据字体大小,反映出除研究频次最多的艺术设计,研究者对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视程度最高,这可能与专业成熟度和认知度相关。编号为4的矩形反映的是不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其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特征,成为高频次研究主题。“现代学徒制”作为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新途径,在近年成为研究热点。其他“产教融合”“工匠精神”“互联网思维”等反映了研究者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理念、新思路、新途径的多元视角。

(三)时区图分析。将时间切片间隔设定为1年,利用CiteSpace绘制时区图,选择timezone形式呈现主题词共现分析结果。时区图除了可以反映载文量,还可以根据每个时间段新出现的关键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如图2):2000—2006年载文量少,研究主题宽泛。2010—2013年载文量大幅提升,研究主题多反映“工作过程”职教理念。2013—2015年“校企合作”成为研究热点。2015—2020年研究视角凸显时代性。

(四)作者发文分析及机构发文分析。1.作者发文及合作关系分析。对154篇文献机构进行统计,154篇文献由175位作者发表,对作者个人发表文献数量进行统计,高产作者仅发表3篇论文,且大部分作者为独立发文、合作仅限于本单位。2.机构发文及合作关系分析。对154篇文献机构进行统计,文献共来自122个机构,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呈现点状分布,机构节点连线十分稀疏,机构间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08机构之间连线比较细,说明机构间仅存在偶发性合作,合作并不持久或频繁。

(五)文献来源分析和高被引文献分析。1.文献来源分析。按照期刊统计文献刊录来源,载文量达到3篇以上的期刊共8个,共刊载论文43篇(占总期刊文献量的28.7%),其中《美术教育研究》的载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达到15篇,表明该期刊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的领导期刊。目前专门研究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优质期刊非常少,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多发表于艺术设计类期刊的教育专栏。总体而言,文献的期刊分布相对分散,优质职教期刊发文数量少,反映出文献质量总体有提高的空间。2.高被引文献分析。对154篇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达到10次以上文献有8篇。其中南京艺术学院何敏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属于研究系统性相对高的文献,被引频次达到20。结合前文的分析,对比作者发文,高被引文献作者中仅有肖婷发表过2篇论文,其他高被引文献作者仅发表过1篇该领域论文。对比研究主题,高被引文献的研究主题围绕“现代学徒制”“创新创业”“互联网+”等研究热点展开。此外,未发现高被引文献与文献的机构来源、文献的刊录来源产生对应关联。总体来看,高被引文献以2015年之前发表的文献为主,文献质量不稳定,也未形成优质研究团队。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缺乏主体合作。研究者之间、不同类型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研究者之间合作密度较低,或单打独斗,或仅限于与本机构、本地域的研究者合作。研究机构几乎集中在高职高专院校,少见本科院校,未见企业、政府机关、学术出版机构等机构。艺术设计专业的职教研究需要扎根地方,打通与政府、行业、企业的沟通渠道,建立与兄弟院校、本科院校无间合作、信息互通的交流平台,只有借助各方优势,实现研究资源的共享,促进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协同发展,才能切实提升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用性,推动理论研究向深度发展。

(二)缺少跨界研究主题。就研究主题看,面向专业以笼统的艺术设计或单一的具体专业为主,往往就专业说专业,缺少跨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同时,实践课程案例的选择也呈现基础化趋向,多为手绘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等。这表现出研究者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僵化程式[4],即专注于某一课程对单一技能的培训,缺少与其他实践课程的融合考虑。建议研究者转变研究思路,选取综合性实践课程(比如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为案例,探索各项技能综合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实践训练的连续性和综合性。

(三)研究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不足。多数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仅发表1篇文献,高产作者发文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高产作者数有待进一步扩大。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者的研究工作浅尝辄止,存在基于社会热点、学术热点“临时起意”的现象,既缺乏研究基础,也无深入研究的意愿。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研究,不仅会导致研究内容的分散,研究深度的有限,还会导致理论体系无法构建,研究成果无法推广。因此,建议研究者既要将初始的研究目标一以贯之,面对热点问题更要冷静思考,积极探索多元融合的研究范式,在持续研究中平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切实找到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总结

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理论体系仍在完善阶段,相对职教发展,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明显滞后,文献数量仍处在“量”的上升期,还未趋于稳定,知识基础和高质量经典文献仍需时日积累,核心作者和作者群尚未形成。总体而言,该领域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应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理论研究进行定量分析,辅以定性分析,能够有效避免主观因素,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更客观真实地反映研究态势。当然,本文仅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数据进行了分析,数据集的完整性仍有待提升。此外,CiteSpace提供的解读信息功能不仅限于此,未来将探索更深层应用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张龙.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思考与体系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58-60.

[2]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艺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实践思考

创意代表着未来,将是今后社会发展中永远不会被淘汰的主题,可是在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素描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素描教学实践与改革至关重要。中等职业学校要不间断地强化学生抽象设计意识,举办素描材料与实践结合的活动,明确素描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独特思维与强化学生设计表达的能力。基于此,如何在新时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进行实践和创新,值得相关人员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的意义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素描是一门基础课程,素描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设计造型的能力,便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素描作为人们认知事物与探索事物本质的基本手段,工具材料相对简单,对应的表现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具备深入描绘与精心刻画事物的优势。结合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素描和设计活动存在着交集的关系,两者是以心理活动和视觉信息为前提进行的。素描还可以当作设计表现的一种方式,设计要建立在素材的收集基础之上,素描具备较强的快捷性与高效性,设计要包含创意与构思,素描才能够彰显自身的优势与价值。除此之外,素描课程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们对自身精神追求的实现不只是关注使用层面,还关注内在的艺术美感。设计作品是否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设计师具备的审美能力影响,因此,素描课程的设计便于学生审美认知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的是,素描课程的教育意义不容小觑,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掌握素描技巧与正确的造型观念,凸显自身的艺术素养。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素描课程教学活动存在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滞后,教学目标不明确。在素描课程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形成创新意识,难以充分融合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诸多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运用工艺美术的教学机制,[1]涉及工业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和产品包装设计专业。可是此种教学模式和素描课程不相符,甚至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倾向于艺术和感性思维,造成素描课程教学模式的滞后,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二)教学评价体系不够与时俱进,素描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受到传统工艺美术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全部的艺术设计专业体系中,素描是基础的一门课程,相关人员尝试把设计素描以及绘画素描进行对比,可是尚未对授课对象的能力与水平进行科学评价。素描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够与时俱进,难以充分对学生的素描能力进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描课程教学的质量。

(三)学生专业思想模糊,缺乏素描学习热情。素描专业的教师没有确切地制订素描课程目标,学生逐步淡化素描学习的意识,难以对素描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2]素描学习内容不够丰富,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素描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的相关实践思考

(一)明确素描课程教学目标,打好素描教学基础。不管是绘画专业的学生还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要把素描当作造型艺术的关键点,教师要想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素描学习效率,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采用规范的教学方式,确保教学技法以及素描理论有机结合。[3]素描最为直接的目的是造型技巧,立足于画面形体与空间结构的关系,妥善处理观察与研究、理解和表达的关联,这是涉及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制作完美作品的条件保证。并且设计专业素描课程应该具备研究性,目的不是培养素描大师,而是主张素描在造型训练中凸显的功能性和阶段性,强调观察与研究的过程,本质上是设计素描的集中体现。由此可知,设计专业素描与常规素描,在特征和教学方法层面存在差异性。传统的素描课程把空间感、质感和虚实处理当作核心,分析造型的基本规律,画面主要把视觉艺术效果当作核心,追求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与欣赏价值。设计素描把比例尺度、三维空间思想和形体结构剖析当作重点,训练学生设计素描图形的能力,本质上是表达设计的基础课程。在绘画性素描教学中,经常以感性为前提,通过自觉和形象密切关联的思维活动方式进行实践。与此相对比,设计素描的造型方式把逻辑思维当作前提,形象思维被纳入逻辑思维体系中。[4]因此,在设计素描的造型表现中,尤其体现思维的推理性和有序性,此种符合设计需求的思维模式和造型模式,一方面促使设计素描造型更为严谨,另一方面,由于思维的空间被拓展,较大程度上延伸了造型表现力。对于内容层面,由于专业特征和培养目的的不同,应关注学生设计思维水平的提升,全面形成完整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二)开展装饰结构训练,突破学生固有思维。在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取结构相对显著的物体带领学生训练,保证学生的思维从立体层面转为平面层面,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介绍物体透视和投影的规律,要求学生通过装饰的要素加以表现,最终按照程序化思想绘制图形做好装饰结构。与此同时,素描专业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定式的突破,在绘画实践中,学生习惯运用事物组合的形式,在突破此种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观察事物思维的改变,比如没有关联的食物组合与高差异体量的组合等,不要用常规的摆放模式进行事物组合,而是借助累积等方式创造个性化的事物组合思路,帮助学生突破现有的思维习惯。[5]

(三)创新素描手法,内化焦点透视。教师在素描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对于素描手法进行创新,由于学生总是用单一的手法进行素描作品创设,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素描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还包括描、印、擦等,不同的手法会生成相对应的视觉美感,不同的素描手法能够促使学生的思想不再拘泥于一格。这样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梳理素材的创作手法,可逐步培养学生素描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焦点透视内化,打破以往的透视法则,使得学生了解到“准不一定美,美不一定准”的道理,可适当引进平面画与夸张画的素描手法,给人们一种别致的视觉效果,由此增强学生素描设计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四)多种形态训练,树立学生新观念。教师应在素描课堂中强调现代化意识,要求学生挖掘审美的内涵,掌握精神实质,明确素描表现的思想,感知素描艺术风格,通过多样的手段进行素描表达。教师要坚持理论和技能并重的教学原则,使得学生灵活地参与素描活动。教师可给学生播放典型的素描案例,集中学生注意力,[6]培养学生的素描动力和素描兴趣,让学生积极发挥自身潜能,不断创造和完善素描作品。

(五)完善教学媒介,拓展素描语言空间。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素描课程教学,教师可增加实践活动的材料与资源,使得学生对多样化的媒介材料进行大胆运用和创新,不间断地追求材料肌理,更好地对素描作品进行突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以及造型与材料的关联,从造型层面全面调整学生素描活动的艺术思维,在运用素描材料的过程中,势必会对艺术造型语言进行拓展,以来发展学生造型观念。良好的媒介材料引进能够拓展学生的素描视野,增强学生的设计素质,强化素描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六)深入引导和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称之为创造性的一种劳动,是创造发展现代教育审美与技术领域的最高价值体现,素描专业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这些实践中引进重构、解构和联想等概念,保证学生思维模式从惯用的模式化层面进行脱离,要求学生对自然事物加以拆卸、分解、对比和拼接处理,得到全新的视觉形态。并且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善于启迪学生联想思维,鼓励学生从熟知的事物中捕捉创新元素,给优秀的素描作品创作提供灵感,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