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探讨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比较严峻,这些毕业生的群体也是相当庞大的,面对这一问题,如何进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分析了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通过SWOT分析法就影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

现阶段,我国的各类专业性大学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近百所医学院校中无一例外都开设了一些非医学专业的课程,比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技术、社会工作、生物工程等等,还包括一些教育部公布的“最难就业专业”。大部分学生通过调剂进入到这些新兴专业,无论是学校的师资队伍还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都存在许多不足。

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现状

相对于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率低、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不符、就业层次较低等情况,另外,由于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学生都是在医疗领域单位进行实习,这一点也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择业范围。政府、学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逐年增加的毕业生等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现阶段紧张的就业局面。而医学院校对非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混乱、师资力量薄弱、就业体系不完善、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同样成为了限制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障碍,校方只有明确非医学专业在医学院校存在的优势及劣势,抓住教育发展为非医学专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进行改革才能够改变非医学专业严峻的就业局面。

二、非医学专业就业SWOT分析

1.Strenths(优势)。第一,具有良好的学风。医学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严谨好学的学风,而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一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同样会具备这一优点。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同专业毕业生,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务实的工作态度,这一态度恰好是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的,对毕业生日后的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具有优越的知识背景。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都接触过基础的医学知识,与综合性大学的同专业毕业生相比在就业方面更具优势,特别是从事与医学有关的行业。

2.Weaknesses(劣势)。第一,缺乏综合素质。非医学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属于边缘学科,多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相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缺乏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等实战经验,与综合性大学同专业毕业生相比又欠缺综合素质。第二,不具备突出的专业教育水平。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科基础较弱,具体课程设置有待考证。就医学特色而言,不同专业的学生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另外,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被医学课程占用部分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宽泛,不具备明显的特色,而且这些非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法对教学成果的优劣做出及时准确评价。

3.Opportunities(机遇)。第一,不断发展壮大的医疗体系。目前,我国的医疗体系渐趋完善,对医疗工作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加,这样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比综合性大学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医学知识方面就有了一定的就业优势,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未来发展的机遇。第二,逐渐转变的培养模式。自实施院校扩展以来,越来越多的专业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医学院校开设了许多非医学专业。这样一来,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趋势,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校方会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培养、就业等问题,对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4.Threats(挑战)。第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办学时间短课程设置不清晰。现阶段的医学院校在对非医学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会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来凸显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的专业特色。但是,如何对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进行设置和如何处理非医学专业与医学课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却没有科学的制定标准,因此,医学院校只有解决上述问题,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使专业知识更加完备,让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较弱。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大多是近年来开设的新课程,校方无法在短时间内引进充足的师资力量,导致非医学专业缺乏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另外,非医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来自综合性大学,其自身无法兼备医学知识背景和特色专业。第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信息平台尚不完善。目前院校主要是通过就业信息网和校园招聘会两种形式就业信息,而医学院校的就业信息网实际上仅仅服务于医学专业的学生,用人单位也都是医疗卫生单位,其他种类用人单位选择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几率微乎其微,这对非医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

1.系统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许多学生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对就业的期望较高,固守“医院就业”的传统心态会让他们失去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而用人单位短时间内无法接受大规模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所以,校方应该提高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行业发展认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合理定位。教师应对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就业目标进行详细的了解,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就业形势分析,及时抓住合适的就业机会。

2.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影响力。由于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办学时间短,要想培养出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非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鼓励在职教师进行深造或对国内外优秀学府进行访学等手段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其次,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控制招生规模并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改革,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毕业生,同时还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第二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医学和非医学等学科知识交融,打造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再次,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实践性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积极推动实践教学与社会无缝对接,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机构去开展短期实践,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强化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医学院校开展步履艰难,但对于非医学专业来说,恰巧是一个契机,大健康相关领域的飞速发展,催生一系列依托医学、养生、美容、药物研发和种植、工程信息学等行业的发展,激发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因此,如何结合专业学科背景开展创新创业甚至实现创业孵化?是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更是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突破“重围”,挤出生存“夹缝”的一大机遇。医学院校开展针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人职匹配率和成功率。

4.加强校企合作,前置就业指导与服务。医学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开辟就业途径,为非医学专业学生开拓多渠道实习基地,确保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第一,通过提前召开用人洽谈会的方式,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掌握并向社会招生、就业信息,提前录取提高生源质量,这种做法对非医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在校期间就与其签订就业合同,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有的放矢的去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人职匹配度和社会适应性。第三,建立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立并完善具体的培养计划,对双方的责任权利进行明确,校企合作实现教学—学生管理—实习—就业一体化。第四,建立每一位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档案,对每一位同学实行跟踪管理,必要时可以实行“召回反读制”,这样既做到对用人单位负责同时也是对毕业生和学校自身负责。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由于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无论是在专业内涵的建设还是在社会的认知程度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校方应从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出发进行非医学专业就业的教育改革,尽可能的为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创造良好的促进就业的教育环境,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使这些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托娅,胡茜,吕叶辉,等.高等医学院校非法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法医学杂志,2018,34(3):313-315.

[2]王韵桥,夏猛,赵星皓,等.对非医学专业人才中医继续教育的意义及现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9):15-17.

[3]李芸,罗桢妮.广东省某医科大学非医学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6,29(8):104-106,110.

作者:李云凤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