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业务培训范例

医疗业务培训

医疗业务培训范文1

县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要制定本地区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并成立相应的防控领导组织和疫点、疫区处理组织;要做好检测试剂、采样器材和消毒药品的准备和发放工作;要加强对所辖区域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肠道门诊工作督查;乡镇卫生院要按要求做好外环境标本、腹泻病人的采样和送检工作,县疾控中心要做好样品的收集和检测工作。医疗机构要成立“02”病防治领导组织和抢救治疗组织,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肠道门诊规范、有序开展。各种组织的组成人员必须熟悉业务,有较强的责任心,以适应迅速抢救病人和扑灭疫情的需要。

二、规范开设腹泻病门诊,强化疫情检索工作。

全县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在4月1日-10月31日期间均要开设腹泻病门诊,腹泻病门诊建设必须符合要求,达到“六有”标准,即有专室或兼室(二级以上医院必须为专室)、有专人负责(应选用业务熟、技术精、责任心强的业务人员负责)、有纱门纱窗、有腹泻病人登记本和采样器材、有消毒设施、有抢救和治疗药械。医疗机构应采取预诊办法,确保腹泻病人到腹泻病门诊就诊,以减少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腹泻病门诊医生对所有就诊的腹泻病人要进行专册登记,并对疑似病人、重点人群中的腹泻病人(包括饮服行业、流动人口及从疫区来的腹泻病人)粪便和呕吐物等标本采样送检。送检数应不少于腹泻病人总数的10%、总人口数的1‰。各乡镇检索任务见附表。

三、认真开展业务培训,强化肠道病防治知识宣传。

要层层开展业务培训,县疾控中心要举办一期全县霍乱病防治培训班,各乡镇卫生院对本辖区内的乡、村两级医疗防疫人员进行培训,医疗机构要及时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对象应包括防疫人员、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培训应侧重在提高防制工作的质量上,明确工作任务,规范各方面的工作要求,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培训要达到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整体防制水平的目的。各单位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肠道传染病防制知识,要突出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生食海产品、饭前便后洗手和有泻早治、无病早防以及流行期不举办大型婚丧喜事聚餐(特别是在农村)等内容,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医疗业务培训范文2

青海省情概况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在欧亚大陆腹地,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毗邻。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50.43亿元,覆盖580万人口,辖6州、1地、1市、48个县(区、市、行委)。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46.3%,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青海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需要高度重视的困难和问题。

青海省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

自2001年以来,青海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上,全面启用了“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覆盖了全省8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全部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电子政务上,与省委省政府的专网实现了互联互通,建立了省卫生厅网站,实现了政务信息公开,建立了覆盖全省州、地(市)卫生局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应用国家卫生统计直报系统实现了各级卫生统计数据的网络直报。在农村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上,规划建设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与全省乡镇卫生院信息系统。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上,省级、州、地(市)级医院基本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

青海省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青海省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历史欠债较多,在众多的信息化项目投入中对信息化技术软件和硬件的投入费用一直在不断增加,但是在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还有待提高。通过对青海省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问题的调研发现,青海省信息化人才建设目前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卫生信息化管理和运维机构不健全;二是卫生信息管理机构的复合型卫生信息化人才存在短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尤为严重;三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较低,急需提升。

青海省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对策和具体方法

为了不影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大局,青海省开始着力研究如何快速、高效提高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能力建设问题。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健全机构和岗位,包括卫生行政机构和卫生医疗(含事业)机构的信息化主要建设部门和人员编制岗位。二是人才引进,提高增量。着力引进卫生信息化高级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引进的这些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卫生信息化全局建设意识,从而达到引进一批人,带活一批人。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内部提升,完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应以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要结合当前卫生改革实际,立足省情,依托卫生信息化发展技术和标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而提高区域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和水平。

医疗业务培训范文3

档案管理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医院档案管理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方式,重视质量管理,忽视管理效益的提高。尤其对于中小型医院而言,这部分医院缺乏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只简单地让卫生技术人员兼任档案管理岗位,加之医院忽视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得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尚未从根本上明确档案工作内容、性质和任务,致使档案管理工作明显滞后于医院的发展,抑制了档案工作新局面的开创。

档案管理机制落后。现行医院档案管理普遍存在档案内容界定不清、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范围不明确等情况。在医疗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形势下,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机制日益凸显其弊端。就宏观管理而言,医院档案管理具备一定特殊性,与其他行业档案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医院档案管理不仅要接受被单位的领导,还要接受上级档案主管业务部门的指导。所以,在确定医院档案管理内涵、工作人员业绩考核以及档案发展方向等方面,使得医院与上级业务部门出现了一些矛盾。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系统的建立,医院的档案管理未被纳入到此范围内,呈现在各自为阵的混乱管理局面。

档案管理投入不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建立网络化、现代化的医院档案管理系统已经势在必行,进而推动档案管理向正规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过渡。然而,一些医院将大部分资金均投入到了医疗设备购置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资金短缺,加上政府的投入相对不足,从而导致医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入极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当前,医院的业务量增大,各种数据信息也随着剧增,致使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若不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必影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不利于档案资料的高效利用。

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大部分医院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业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档案工作人员配备的随意性大,多数工作人员是从行政、护理或其他部门借调过来任职的,这部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临时工作观念较强,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并且岗位流动性也较大;其二,档案工作人员很少接受业务培训,尤其对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如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缺乏应用能力;其三,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学历偏低,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致使档案管理队伍出现了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状况,难以适应新时期医院档案事业发展。

加强医院档案管理的对策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所以有关部门应当使领导正确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使档案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和依据,从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发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院领导要将档案管理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中来,将其作为关系到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事项来抓,以促进档案事业与医院事业的同步规范和发展。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医院应当根据档案管理特点、职能、任务制定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一方面,建立分管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展、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以解决档案工作实际问题的为主要工作内容。如,解决人员、经费、档案办公用房问题等;另一方面,建立主管档案工作的办公室主任岗位责任制和专职档案员工责任制,对单位的归档、立卷、指导和利用进行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建立档案收集、规范、整理、保管、借阅、利用等各项工作的工作制度,确保档案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其二,档案管理人员应当认真收集材料,全面掌握每一项工作的内容进度和产生文件资料的具体情况;其三,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归档制度,确保档案资料完备,同时落实兼职档案员责任制,对档案材料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工作负责,定期将档案资料移交到综合档案室,确保档案收集的完整性。

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依托先进的设备配置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将档案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每道程序均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的范围内,从档案收集、整理到最后归档均由计算机参与作业完成,进而确保档案工作条理清晰、程序合理、没有缺漏。此外,建立传统归档与电子文档的相结合的管理系统,使传统档案管理与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各自发挥优势,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完成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等各项日常工作,并构建网上档案服务平台,提供档案查询服务和阅览服务,以此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实现档案信息共享,避免档案管理重复性建设。

医疗业务培训范文4

1、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组织实施《市城镇医疗保险费用按病种分值结算暂行办法》。

2、组织人员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试点工作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进行学习,对我市居民医疗保险引入商业保险经办大病的具体办法进行研究,争取出台我市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办法并组织实施。

3、对职工中断缴纳医保费后补缴、一次性补缴医保费的缴费基数、下岗职工转入灵活就业人员继续参保、扩大职工医保资金个人帐户支付范围等问题进行研究,争取出台相关政策调整文件,进一步优化我市医疗、生育保险政策。

4、进一步强化医保定点管理,与社保中心就定点机构管理建立常态的沟通协作机制。

5、对于公务员等群体的生育保险问题,与有关部门强化沟通,争取尽早解决。

二、工伤保险

1、实现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标准化和初步信息化。对照信息化的要求,制定工伤案件办理的工作规范,在工伤案件受理、材料交接、文书制作、送达的各个环节实行标准化作业,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为实现信息化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领导和技术部门的支持,力争实现工伤案件从认定到鉴定的全面信息化、网络化作业。

2、对全市参保企业劳资人员以及各县区工伤保险科工作人员开展工伤保险业务培训;对鉴定专家开展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业务培训。

3、继续推进工伤康复工作,在完成省下达的工伤康复指标的基础上,尝试实行工伤康复早期介入。

医疗业务培训范文5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7~12月在本科就诊患者360例,年龄22~30岁。

1.2调查方法

对2013年7~12月就诊的360例初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对照组未进行干预,观察组对各个环节潜在的危机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实施干预。主要措施:①加强医护人员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减少差错;②详细告知患者各项检查的目的及诊疗计划,加强与患者沟通;③创造轻松、整洁的就诊环境,适当进行音乐疗法,分散患者注意力。

1.3评价指标

有效: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患者感到舒适,护理质量提高显著;无效:患者就诊仍感觉恐惧、焦虑,对工作人员不信任,服务质量得不到提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5结果

在对照组180例(未进行护理干预)中,共有28例出现安全隐患。对观察组180例患者进行危机分析并实施干预后,只出现了9例安全隐患。

2门诊口腔科存在的危机因素分析

2.1行业管理因素

制度与规范是评价各项工作的标准,是提高护理质量,防范差错的重要措施。本院是综合性三甲医院,本科由于地理及人才储备的限制,规模建设不大,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仍存在不足和漏洞,医护人员缺乏科室主动改造性,观念陈旧;分诊叫号系统未完善,患者排队出现较乱现象,如此管理体系的漏洞和问题有待解决。

2.2医护人员的因素

医护因素是患者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本科设有分诊台,主要由护士安排患者就诊过程,患者咨询护士的信息较多时,如果护士专业知识欠缺,解答不到位,极易引起原本迫切就医的患者情绪激动,出现护患纠纷;口腔科实习生和进修生数量较多,每张椅位至少配备一名学生,在患者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配合不到位,经验缺乏的现象,未能充分赢得患者的信任。

2.3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也是导致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口腔疾病有时不是能一次解决的,需要患者反复检查及复诊,费用未解释清楚和排队时间较长时,会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焦虑,如果医护人员对其心理问题重视不够,容易造成纠纷。

3讨论

3.1本科通过应用危机管理制度

重视医护人员培训、改善就诊环境及有效的音乐疗法,医疗安全隐患的发生率从干预前的15.5%降至5%,有效减少了医疗安全隐患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优质护理服务,增加了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满意度。

3.2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诊疗流程

门诊口腔科应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治流程。①完善的知情告知制度:在对患者进行操作前,充分告知检查的意义及目的、可能达到的预期效果、费用收取项目,可增加患者心理承受能力。②周密的随访制度:随访治疗结束的患者不仅要了解其治疗结局,还要用真诚的话语让患者感觉温暖,告知其注意事项及口腔保健方法,如遇问题应及时复诊咨询,方便复诊患者及时预约就诊。③消毒管理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和器官的器械用品均达到灭菌要求,实行“一人一用一灭菌”;每月定期进行空气、物表及器械表面细菌培养。

3.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素质

医护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进修生及实习生必须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诊疗,不能单独操作。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新技术新业务培训,强化护士专科基础知识培训,努力学习口腔科专科护理技能。

3.4重视诊疗护理细节,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

医疗业务培训范文6

1制度和管理方面欠缺

各种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医护人员的风险教育缺乏时效性和系统性,同时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无章可循,风险意识较差;或者医院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护理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粗心大意,操作过程中发现异常报告不及时,甚至简化操作程序,三查七对虽然内容背得熟练,但却不能有效实施等。

2抢救设备及药品没有处于备用状态

急诊绿色通道应畅通无阻,众多抢救设备及药品在提高急救护理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急救仪器故障、药品缺乏没有及时补充等,都是导致护理风险的导火线。

3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业务能力不足

个别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漠,服务态度欠佳、责任心不强,进而导致护理纠纷,引发护理风险。护理人员急救知识不全面、急救仪器使用程序不熟等也是造成危险的因素之一,如分诊错误而延误了患者就诊,病情评估不够而使脑外伤患者发生脑疝,对迟发性出血缺乏预见性的观察,心肺复苏技术差、不能熟练操作洗胃机、呼吸机等。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措施

1完善并严格落实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过程是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发生的良好基础,要继续完善标准的急性规范,包括急诊服务制度、重患者转科交接班制度、“绿色通道”服务流程、护理风险警示报告制度、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监控制度等,并随着工作结构、要求、内容、环境的改变,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各项制度。

2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护理目标管理

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护理目标管理中来,预防和减少风险事件。首先保证急救护理人员安排充足,弹性排班,避免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注意新老护士搭配,遇有大批需急救的患者,要及时逐级汇报。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行各项规章制度,意识到自己在急诊医疗活动中承担的高风险义务和责任。

3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专科技能方面,要对新入科护士实行3个月的培训期,考核合格后上岗;每年派骨干护士参加院外培训,定期对院内护理开展急救操作技能、急诊病情的抢救程序、急诊抢救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进行急救模拟训练,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个人评选及奖金挂钩。职业素养上,要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诊疗方案及治疗费用等,为患者提供舒适和安全的护理服务。

4加强急救物品管理

保证急救药品、急救仪器定点放置,齐全完好,每天当班人员要负责清点仪器,并作好登记,一旦发现仪器有任何缺损或故障,立即报告。各班护士必须提前15分钟到岗,检查所有的急救仪器和药品,保证急救物品、药品、器械的完好率达100%。

5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预防与风险处置两方面内容,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护理风险实现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要定期进行常态化风险事件分析,明确急诊科常见的各类风险事件,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防患于未然;要制定相应风险处置措施、各种应急预防等,遇特大伤亡事故,要迅速启动医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医疗业务培训范文7

关键词: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质量;改进对策

0引言

病案室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院部门诊及住院病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统称为病案管理。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大力推广,医院病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的特点日益凸显。因此,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1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简析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机构病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未能完全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应用电子化设备、设施如就诊医疗卡,可完全取缔纸质信息储存方式,这一电子化操作方式无疑会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应用电子病历,能够全面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不仅增强了医院管理服务能力,也保障了患者的个人利益。同时,有效避免了手写病历可能引发的不良纠纷等,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意义非凡;联网处理后,患者的就诊信息、药物开具信息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和系统,降低了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其工作更为得心应手,是提高病案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医院病案信息化建设,从病案管理方向为当下医疗纠纷层出不穷的医疗环境改善提供了新思路[1]。

2信息化建设阻力汇总

2.1认识不足

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医疗界对病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导致院部于病案管理方面的投入不足,这也成为病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阻力之一。分析当前医疗机构病案管理的场所设置、设备及设施,以及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业务技能等便可得知。因此,院部管理层应该更新思想观念,重视病案管理工作并给予资金、技术、人才支持。

2.2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病案是记录患者就诊信息、治疗方案、病情变化等资料的档案,其管理工作关乎医院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医院良性发展的基础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病案的管理在医疗事故、纠纷、技术与司法鉴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给予高度重视。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院部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部分医疗机构病案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并未系统完成患者信息录入、更正、备份等工作,同时各项工作责任并未明确,一旦纠纷发生,常出现责任互推事件,使医院承担更为严重的经济及名誉损害,且患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2.3信息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是病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当前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监管不严的网络环境下,一旦患者的个人信息外泄,后果则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定期检修和故障排除亦十分关键,一定程度上可免受黑客攻击或在遭受攻击后及时补救,防止病案信息大范围泄露等。

3信息化建设对策探讨

3.1提高重视程度,增加资金投入

病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首先院部管理层应加强对病案管理的重视,投入资金购置相关设备、设施,引进先进技术,同时在制度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管理层的作为直接影响病案管理团队的工作态度,在领导层的带领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亦会更新观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使自己达到现代化、信息化病案管理对工作人员的新要求。

3.2完善并按管理制度

系统分析当前病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制度缺陷,结合院部实际加以改善;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使病案管理区趋于法化、透明化。同时,规范管理病案的记录、收集、借阅、保存等管理工作,探讨各个环节存在的纰漏,实施针对性的补救措施;明确病案打印、借阅等流程,设置权限,并优化证件审核等标准和规范,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隐私;落实责任制度,明令禁止侵权行为,并对伪造、破坏病案的工作人员加以惩戒,使其承担法律责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进行病案信息化管理重要性认知培训,强化其意识,推动本部信息化建设进程。

3.3病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

合理应用各项信息化技术,完善病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重视安全隐患,增设病案信息保护墙,定期对应用系统进行故障筛查和系统检修,及时发现病案信息外泄等风险,杜绝不良事件发生;加密病案信息如采用文字、数据转密文的形式,最大限度地确保数据安全[2];系统化病案数据信息,为患者诊疗提供便利条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支持医院临床研究,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病案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优势,从而促进病案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和完善。

3.4完善信息网络技术

强化业务培训,使病案管理工作人员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打印机、扫描仪、计算机、复印机等先进设备,可通过实践演练提高其实操能力;院部为病案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使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强化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等,在面对患者责难时能够妥善应对,为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3]。

4小结

病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关乎医院的长远发展和经营,在新形势对病案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当下,加快病案管理改革,全面实现病案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上至医院及病案室管理者,下至病案服务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并参与病案信息化的建设。首先,管理层应重视病案管理,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为病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落实提供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制度等支持,联合运用数字、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病案服务工作人员的创造性,为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提供机会和平台。总之,积极落实病案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推动医院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思玮.新时期对提高病案质量管理的认识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20):102.

[2]王青美.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4):146-147.

医疗业务培训范文8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医保资金;内控管理;财务管理

一、基层医疗机构医保资金内控管理的重要性

(一)医保资金管理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重大责任事项基层医疗机构医保资金管理上具有医疗机构组织管理形式多样和机构数量多监管困难的特点,基层医疗机构医保资金包括办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规定病种等基本报销业务,还包括对村卫生室居民门诊医保资金的使用业务指导管理。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资金占流动资金的比重逐步上升,基层医疗机构对医保资金的有力监管能够有效的化解和防范财务和经营风险,特别是在财政资金补偿不足的经济运行形势下,医保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疗机构医保的资金管理工作主要说的是在尽量保证其资金风险不增加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医疗机构降低成本,提升其整体收益和增加综合实力,所以总的来说,加强医疗机构医保资金管理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合法合规使用医保资金。加强职工的医疗保险法规教育和执业资格管理,严防发生基金套取和违规使用医保资金。

(三)强化医保资金使用管理,严格落实医保资金报销政策。深入分析居民和城镇职工医保资金定额与医疗收入协调的关系,加强医保审核和控费管理,充分发挥医保资金“保命钱”对职工和居民就医的社会保障作用。

(四)加强医保资金使用导向功能,推进医疗业务开展与医疗保险两个核心系统的协同发展。贴近普通患者群众为民做好基本医疗服务,同时改善自身医疗服务设施环境,增强医疗服务功能拓展和补齐群众医疗需求短板,进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声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基层医疗机构医保资金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规范的医保资金财务核算管理办法可借鉴。基层医疗机构医保资金大部分使用统筹管理、定额使用、超支不补的医保基金管理办法,财务结算多采用的是总额预付部分周转金,每月资金拨付时还需要扣除不合理费用和预留5%—10%的质保金,一般统筹决算会在年度终了考核后才予以补拨。这种结算拨付方式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占用自有流动资金较多,应收医疗款核算和对账管理增加,也影响了医疗机构营运资金加快流转的作用效果发挥。财务部门在开展医保资金管理工作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医保患者费用结算和核查上,单纯对整体业务进行记账,而缺少对医保资金运营过程的分析、监管、控制。

(二)财务部门与医保部门业务交流信息不畅通。财务部门和医保经办部门分属两个部门管理,双方协作配合机制不完善,工作组织参与和管理能力需要总体把握和配合。虽然各自做好本职范围内工作,并没有经过合理正确的交流沟通,仅做了简单的资金流动记录,没有形成各个应收款账务明细类别的主动核对。事前和事中控制日常业务处理关口前移不到位,事后总结对账时发现医保有资金支付业务错误等情况,很可能已造成资金管理损失或坏账,不能真实地反映医保资金垫付和审核支付等全面情况。

(三)医疗业务收入增长与医保资金超支管理相矛盾。医保制度保障的目标是控制医保资金支出的过度增长,减少医保资金的不必要过度消费,这与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收入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但在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不足的实际情况下,需要找到发展与利益平衡制约点。对医保资金既要做到足额合理使用,同时也要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快速增长带来的是医保资金的严重超支压力,会给病人增加医疗费用负担,更会让医疗机构自身经济运行造成资金紧张并陷入发展困境。

(四)内部信息化系统控制更新滞后。经济科室任务指标体系设计与分配不合理,只把资金调控停留在医疗机构层面,没有要把核算的具体指标明确细化分解到科室或个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内部管理要求我们在资金核算控制方面要将每个科室的医保超支核算出来,便于医疗机构内部全面考核各科室任务绩效实际完成情况,需要信息化系统跟进适应管理节奏。

(五)医保资金使用的日常过程控制管理内涵细节上注重不足。忽视在加强医保审核管理机制,做好基础性资金工作和过程控制细节方面的管理。要做好医护人员和患者医保政策的宣传和引导,要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维护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医保资金使用社会效果。

(六)村卫生室门诊医保资金相关内控管理制度实施难度大。受人员及投入制约监管实际不到位,村卫生室为管理方便,找理由或有意不给居民在就诊取药或检查治疗时打印医保报销统筹结算单据,使居民群众在就诊时得不到医疗保障权益待遇。

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保资金内控管理的措施

(一)财务部门要尽快适应医保资金的财务管理工作,理顺建账层级关系。做好医疗应收款等科目的构建管理设置,按照实际管理需要对应收款进行二级科目或三级科目设立,要能够全面及时记录反映资金使用、垫支等管理需求。其次,财务部门应在收费报表中增加医保明细日报表,结账时财务的收费报表与医保的明细报表相核对,确保数据一致后交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财务部门和医保部门要建立定期核对制度,对不合理费用扣减、质保金结算及长期未收回款项要及时与医疗保险机构进行核实查明原因。

(二)合理规划布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畅通信息链。加强财务部门与医保部门的整合优化,包括人员胜任能力和内部业务办理流程的打造,投入时间和精力培养既懂医保审核政策又懂财务分析的综合性管理人员,实行定期专业技能考核测试,实现关键岗位操作人员知晓政策会分析。加强规范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从制度层面加强资金管控。医保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应进行对接培训,使双方学习彼此的工作程序,加强新医改后的政策、法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

(三)全局处理医疗收入增长与医保资金超支的平衡关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单位的理性站位,以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服务宗旨,对医保资金的良好控制,有利于减轻国家医保费用负担,也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防范财务风险。医保资金超支的总量要进行适度预测调整,将资金超支控制在医疗机构经济运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收入增长和适度超支之间把握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的平稳发展。

(四)规范设立院科二级绩效考核管理指标体系,有效信息互联互通。综合分析各科室的门诊量、床位数、住院费用总额等经济数量指标,按照相应比例计算出总额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病人住院医疗费用进行有效的提示预警,从而更好的规范各科室的医疗行为。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实现医保、财务、医疗、药剂、行政管理等各科室间有序沟通,减少信息盲区和不对称现象,能更好地加强管控医保资金使用。

(五)注重医保资金使用的日常控制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合理有效。第一,利用每季度的医保资金报销调度会,将医保局下发关于加强医保资金管理使用的通知和文件进行解读,将查处的违规收费和检查治疗项目进行梳理汇总,落实科室管理责任,与所在科室绩效核算挂钩,加大警示和经济处罚力度,保障资金有效使用。第二,加大住院患者检查力度,安排财务科和医保科不定期对住院患者在院情况进行检查,再次审核病人医保身份,防止冒名住院和挂床现象。第三,严控住院标准,对无明显住院指征的患者,不予办理住院治疗,保证住院资金的有效使用。第四,会同临床科室、药剂科重新对使用药品审查,对价格高的药品使用进行严格筛选,剔除高价药品,用能替代的合格低价药品进行补充。第五,强化医保支付审核力度,与其他科室建立联动机制。在内部设立医保收费监管双人审核制度,将临床医生的医嘱作为依据检查记账与医保资金的使用情况,以防范医保经办人员违规为参保患者办理收费事项或结算票据单证,防止造假骗保等情况发生,维护患者利益和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

(六)强化村卫生室医保资金监督管控和拨付,保障居民医保权益实现。加强对村卫生室门诊医保资金的检查指导和督查,充分利用召开卫生室业务培训会时机,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加强门诊医保业务指导和基金管理教育。各卫生室设立门诊医保资金报销管理台账,每季度与医保和财务部门核对资金金额,核实无误的再予拨付报销周转资金。全年业务综合考核时一并检查村卫生室居民医保统筹资金报销使用情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切实让普通群众享受到医疗惠民福利。

四、总结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医疗保险业务报销办理的最底层医疗机构,需要正视自身医保资金管控中存在的问题,要切实增强医保法律法规的敬畏遵守和红线意识,加强职工医保业务培训和报销流程优化,合理保证医保资金的有效安全使用。保障好基层普通群众的医疗健康权益诉求,逐步提高他们对医保制度的认识和关注。改善财务核算和人员管理组织模式,加强经办科室之间的协作沟通配合,从发展角度看待经济利益关系调整,抓好医保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管控,努力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良性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立钰.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医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9):139-140.

[2]杨菲,于明霞,杨林楠等.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医保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66):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