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培训范例

医疗培训

医疗培训范文1

【关键词】南极科考;医疗保障;培训

人类从发现并踏上南极大陆距今已100余年[1],但人类对于南极仍知之甚少。我国每年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工作人员超过千人。南极科考人员的工作环境多样而复杂,却仅配备了3名随队医师,分别驻扎在长城站、中山站和雪龙船。在南极夏季,人员来往频繁,交通便利,病情复杂时可转运到医疗设备完备的地区进行救治。但是到了冬季,交通几乎中断,只能依靠站上物资和个人能力进行救治,这就需要队员具有较强的自救、互救及医疗综合能力[2]。目前南极保障医师的招募是面向全国及各个专业的,经过面试、体检、心理评估和体能等进行选拔。但由于所选医师上岗前仅熟悉原专业,并不能完全覆盖南极科考所需的各个医疗领域。因此在南极科考出发前进行医疗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7-09,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委托,上海市东方医院承担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医疗保障的行前培训工作。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越冬医师2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运行9名员工。

1.2培训方法

培训分组:根据考察执行任务的不同,将培训学员分为两组:医疗组和工作人员组。医疗组2人,即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越冬医师。工作人员组为9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员工。所有学员在培训开始前均参加摸底测试,医疗组测试题目为50道单项选择题,题目内容涵盖心脏骤停救治、创伤救治、常见外科和内科急症救治;工作人员组测试题目为25道单项选择题,题目内容涵盖心肺复苏技术、急救常识。分数均以百分制计分。培训后再次进行测试,题量和题目类型相同但内容不同。所有人员均接受基础生命支持的培训。医疗组学员另外接受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培训并在急诊部进行为期4d的内外科轮转。工作人员组仅接受课堂授课,并在每个课程结束后安排15min的操作指导或讨论交流。

1.3统计学处理

医疗组中样本量为2,故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勤组样本量为9,使用SPSS20.0软件对其培训前后测试成绩进行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中配对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于摸底考试,医疗组相对薄弱的方面是内科急症处理;工作人员组在医疗专业处理方面薄弱。培训后两组平均成绩均明显提高,医疗组提高最明显的是内科急症处理部分。所有学员均通过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考核,医疗组学员均通过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培训考核。在医疗组医师轮转方面,两名医师的专业背景均是创伤骨科,并且在其工作单位主要从事急诊工作,对于常见的急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均较为熟练,得到轮转科室负责人的正面评价。工作人员组学员在课堂听课方面非常主动,随时针对讲授内容进行提问,并分享他们在极地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些病例,授课后的操作演练中积极动手,授课效果良好。

3讨论

医疗培训范文2

【关键词】医疗体;基层医疗机构;培训;考评机制;行政职能;绩效考核

医联体在提升医疗系统的服务效能中具有重要意义,成为目前医疗改革的主要内容。既往医联体在各国均进行过探索与实践,但各国之间的医联体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且从效果上看也不同。其中美国实施的医联体是对医疗服务进行网络整合,将不同级别医疗结构与相关工作者相连,从而构成整体的医疗服务网络,为患者提供统一、协调的医疗服务。近些年,在政府的帮助,国内出现医联体组织,但由于医联体组织与常规医院组织不同,存在多处不同,如人员编制、财务管理、工作方式、文化理念等,为了确保医联体能够快速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开展多项措施,在面临挑战的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通过数年来的实践,成效显著,推动医联体的规范发展。

1医联体模式下存在问题

1.1考评目标模糊,方案可实施性降低

现阶段医联体行政职能部门存在一定缺陷,部分环节管理及实施中不成熟,无参照对象及科学模板。每所医院实际干预中,往往因环境差异性导致部分医疗机构中行政部门职能发挥不完全,无法发挥考评作用,限制其自身发展,对执行功能以纸面为主,检查仅为应对医联体高层[1]。对其原因分析上,于考评指标、岗位设置上不够合理,整体符合程度偏低,对指标引导上不够明确,对各个科室中工作质量无法准确、客观评价,操作性偏低,此时医院管理中,考评工作实施中,其部门多为独立设定,对考评制度及流程管理及设定上,不符合科学依据,只能通过经济手段,如增长工资等方式来刺激各人员工作积极性,但随着时间推移,无法满足个人需求,逐渐偏向功利化。多数单位考评制度管理上,未及时进行更新、调整,对其操作干预上,整体偏低[2]。

1.2考评注重结果,无法沟通反馈

考评实施干预其目的为保障院内管理效率,多数医院中,对绩效沟通管理中,随意性偏大,未符合科学依据及规范,造成4/5医院职工对考评管理作用理解为发工资,长期缺乏竞争力的结果会降低考评结果的作用,也无法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而且信息反馈达不到预想效果,也无法进行改变,同时,持续改进期间,整体效果较差[3-4]。

1.3医院高层领导重视程度不足,推广力度较差

医院为业务性单位,医院领导对其管理上,仍保持传统思想,认为工作重视应当放在“临床”上,至于“行政”,处于不被重视地位。这一观念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其效果更为显著。对行政工作开展中,管理人员并非专业人士,以临床专家兼任居多,对行政部位管理上,其管理缺乏专业化、标准化,业务要求上,仅停留至临床上,无法进行职能部门考评工作,也忽视考评工作作用,所以很难建立完善考评制度,推广强度也得到限制[5]。

2医联体模式下职能部门考评建设和实施

2.1建立可操作的行政职能部门考评体系

目前想要建设医院职能部门考评步骤,仍需以领导小组为主,确定“一把手”地位,跟紧总负责人步伐及要求。对行政部门而言,其部门考评中最高决策结构为行政职能部门,领导中主要工作实施为部门考评工作。领导小组需要特定办公地点,不仅要设有办公室,还有考评专家库,其中,办公室主要发挥协调作用,同时发挥指导和监督职能,在完成考核后,要对考核结果进行管理和归档;考评专家库主要维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并且使考评结果公开[6-7]。根据国家颁布的“服务行动计划考核指标”等文件指示,依据医联体中,制定“医联体季度考评方案”,明确行政部门中考核目标,依据3个维度,并进行考评指标划分,其中50%为服务质量及效能考评,30%为行风考评,20%为成本考评[8]。

2.2要维持日常常规管理,将管理与绩效考评结果相结合

不同行政职能部门中,对其工作实施及开展中,存在一定普遍性,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在考评体系的分数划分中,服务质量和效能考评所占50%,在此项考评中,日常管理能力考核上,占比为30%,将其作为基础,行政职能部门作为主要负责科室,以医院发展战略为依据,与科室总负责人共同制定关键绩效指标(70%)[9-10]。

2.3建立有效评价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应用

2.3.1考评指标和结果修正。要求考评结果遵循公正及合理,对考评方案管理及制定上,通过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申诉、修正及缓解。考评结果整体评估上,对领导小组领导,不能仅仅依据自身经验对其结果进行评判,需结合考评相关条款设定要求,考评科室意见、考评环境总体进行评估,通过集体决策全面修正考评结果,保障结果严谨,维持规范[11]。2.3.2考评结果的实际应用。考评结果的好坏一般会与工资绩效挂钩,通过这一激励作用,可以彻底激发医院领导对工作兴趣。往往考评结果与院内季度绩效奖、年终奖等关联,一般情况下,科室季度奖=考评分数/100×全额季度奖,根据此项结合,是年度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12]。考评结果往往与个人后续发展前景关系紧密,对考评结果制定上,需从个体及单元方向综合考虑。2.3.3考评持续改进。考评一般会包括两个方面,能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3]:(1)科室工作中,对考评结果应用仍需有一定改进作用。当考评结束后,院长与其考核部门负责人,需一一交谈,随着绩效改进可提升工作能力,与其沟通能提高考核部门负责人对优缺点认知,对下一阶段期望所达成目标,同时对双方可接受书面改建、培训计划进行讨论。通过三个方面共同干预及运作,从而改进考评结果。(2)考评结果前身为考评制度,综合改进得出,对考评领导小组成员而言,要求全程对此项工作负责,当考评结束后,对整体参与考评所有成员所反馈信息收集,结合多个方面所提出建议,并对院内后续发展战略目标调节,结合上级信息政策,合理调整现状,提出理改进意见,当考评小组同意后,修订考评制度。

3医联体模式下职能部门考评实施结果

3.1进一步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

目前现有医联体中,为所有行政只能部门所面临挑战,需明确主要工作成效及建议。在相关调查结果显示[14],目前行政职能部门中,在所有部门考评工作中具有一定支持,而且他们思想有所统一,此时开展考评工作,能及时发现科室及相关部门中日常管理缺陷,刺激医院职工积极性,使得每个员工均以团队为中心,可激发团队凝聚力,强化行政后勤管理队伍中整体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使考评工作的各个流程都符合科学规定,而且做好各环节优化工作,提升办事效率,确保院内精细化管理,提高实际应用效果,让行政后勤部门可以更好地在临床一线服务,为其提供一些实际性意见。

3.2从多方面推广医院各项业务发展

医联体随着长达1年时间发展,服务指标以良性增长趋势。若医院内部存在门诊楼重建、床位开放不足情况时,门诊就诊人数及出院人数呈现一定趋势上涨,床位需求率大大增加,从2017年开始,基本上床位使用率已经达到100%,药物消耗率从原本的50%下降了10个百分点,很好的减少了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临床路径指标也有一定上升,尤其是入组率,从原本5%上升到60%,完成率也接近90%,变异率下降幅度较大,从95%降至50%,致使临床路径占比从3%上升至40%[15-16]。通过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措施,利于临床规范化管理开展。同时,提高急诊危急症救治能力,且就医率下降到1%以下。

3.3医院公益性的进一步强化

通过职能部门考评措施的不断完善,公立医院会根据国家政策,进行积极响应。而且原会进行自身改革,此时考评工作中,将技术、管理要素及责任全面结合,对公立医院实际管理情况加以客观反映,从中找出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医院在管理过程中更加注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院内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实现院内公益性。

4应用体会和建议

4.1建立可操作性行政职能部门考评体系

实际工作开展中,通过建立可执行考评方案,对每一个环节考评可形成长效机制,经反复讨论,保障交流内容科学性,能促使后续方案达到预期效果。

4.2指标体系建立需要有个性导向

当下,不同行政职能部门中,绩效往往存在一定差异性,当发展不平衡时,往往会遇到一定技术挑战。对行政部门而言,其服务以临床科室为主,但对每个科室而言,其存在具有单一性,不会重复,通过对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内部流程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随后开展相关性分析,最后量化管理指标,来制定考核内容。所以关键绩效需要科学的绩效管理,更好的激发员工潜能和才智,实施持续发展。

4.3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绩效沟通可以有效促进医院绩效管理进行,通过绩效沟通能够反映职工工作情况,而且应用特殊机制让管理从某些方面进行特定提升,进一步激发科室管理人员积极性,提高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每个员工可主动完成自身工作,从而使医院进行持续发展。

5结论

医疗培训范文3

关键词:医疗护理员;培训;考核;满意度;质性研究

医疗护理员是指在注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部分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工作的人员[1]。护理员是随着照护需求的增加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在辅助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护理员行业已经十分成熟,有完善的培训制度[2],比如日本的介护制度[3]、英国的卫生保健助理[4]、美国的护士辅助人员等。近年来,护理员在我国逐渐兴起,并随着护理产业链的深化不断发展[5],为及时发现培训与考核中的问题,本研究对12名护理员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以期促进护理员行业的发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8年6月—7月,对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同期培训的护理员和已经上岗有工作经验的护理员进行质性访谈。同期参加培训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首次参加培训与考核并取得相应资格证;自愿参加本研究。已经上岗的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曾经参加过与未上岗护理员同样的培训与考核并取得相应资格证;在该医院工作且工作3个月以上;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理解及表达能力欠缺;不愿意参与本研究者。研究样本量以信息饱和为原则。最终确定12名受访者接受访谈。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个体深入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研究者为护理员考试的监考者,针对未上岗的护理员在其完成所有考试后对其立即进行访谈,能保证其对感受的记忆犹新;对于已经工作的护理员访谈时间选择在下班时间。访谈场所选择在培训教室或办公室,能够保证访谈过程不受打扰。访谈时研究者先进行自我介绍,同时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告知其访谈过程中会全程录音,用编码代替姓名,研究资料仅供研究使用,绝不泄露个人隐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查阅文献并与有经验的5名专家讨论,预访谈后修改提纲如下。①您对整个培训与考核有什么感受?②您对培训与考核有什么意见或建议?③您觉得这种培训与考核重要吗?④若有下次培训,您会参加吗?每次访谈时间约30min,整个访谈全程同步录音,研究者边仔细倾听,边仔细观察受访者的表情、语速及动作变化,及时记录。对受访者的感受及观点及时澄清、确认,对存在疑问或认为信息有缺失的地方,用电话或者再次访谈进行求证。

1.2.2资料整理与分析

访谈结束后24h内即借助Nvivo7.0软件进行录音材料的处理,结合现场记录整理出文字资料,得到受访者的确认后即开始分析工作。本次研究过程中当访谈至第12名受访者时,已无新的主题出现,提示访谈内容饱和,又访谈3名受访者后仍无新主题出现,停止访谈。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6]:仔细阅读访谈记录;分析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观点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辨别相似的观点,升华出主题概念;返回受访者处求证。研究者对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最终得到研究主题。

1.2.3质量控制

在三级甲等医院选择访谈对象,努力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与工作经验≥15年的护理管理者和3名护理教育者讨论及查阅列出访谈提纲;由培训负责人和研究者双人共同进行整理、分析资料,并将结果发回受访者进行确认。

2结果

2.1主题一:培训与考核的组织环境

2.1.1培训与考核的组织形式

受访者对培训与考核的组织形式给予肯定,但感觉到有压力。护理员培训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考试采取试卷作答、考官监考的形式,技能操作考试采用现场抽签的方式,每人2项操作,然后自行准备用物、候考、进入考场,课堂与考场严肃且正式。F2:“答卷子的时候我手都在抖,多少年了没写过字,突然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写,发愁得不行。”F5:“整个过程还挺像那么回事,感觉自己也是接受过培训的人了。”

2.1.2老师的态度与素养

培训老师平易近人,采用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是影响护理员满意感的积极因素。F1:“我特别喜欢讲轮椅的老师,不仅细致,关键是能听懂。”F3:“有几个老师不仅教得好,跟我们说话十分客气,一点没有因为我是护理员而轻视。”F12:“现在工作了还挺希望有个好说话的老师辅导我,学点东西。”

2.2主题二:考核体系

2.2.1考核内容

理论考核内容与护理员自身素质不匹配,技能操作项目之间的难度有差异使护理员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在未上岗前的护理员中较明显。F4:“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小学文化,理论考试的题基本全靠考前死记硬背,在短期内学会怎么可能。”F5:“我认为不公平,他们考的都是简单的喂食、喂水啥的,我考的心肺复苏扣分点就比较多,我还不擅长,差点不及格,最后得分肯定低呐。”在上岗后的护理员中表现为对培训与考核的认同度不高。F7:“我们在工作中基本上用不到当初考的那些个理论题,基本全忘了现在。”F11:“已经上班这么多天了,每天就听医生、护士的话,现在想想之前的培训好像也没啥用。”

2.2.2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技能评分标准整体分值匹配和采分点的设置对工作后的护理员满意感影响较大。F9:“当初要评估病人、环境啥的那么烦琐,工作中都是人家医生、护士评估,让我干我也干不了啊。”F12:“刚刚培训完时我分数就很低,我感觉和那个评分标准强调步骤、时间那些有关。”

2.2.3考核机制

由于缺乏长效持续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已经上岗的护理员对培训与考核的积极性比未上岗的护理员低。F10:“我们干的都是一些生活照护,我觉得凭借生活经验也可以干的了,有个上岗证就行了,考个证又不会奖励啥的。”F7:“上班这么长时间了,也没人再考过我,我就自己干,参不参加培训一个样。”F6:“我想趁没上班之前多学点东西,怕出事。”

2.3主题三:文化适应

本次调查发现,护理员主要为年龄较大的农村人口,与以往研究结果[7⁃8]一致,在未上岗的护理员中表现为对行为文化适应困难,表现出了思念家乡、不确定感和恐惧感,是影响护理员对培训与考核满意感的消极因素,与已有研究结果[9]一致,而在已经工作后的护理员中则没有提及。F5:“让我用普通话说话,咱就不会,有问题也不敢问,怕说错,考试要求又高,可是我这么多年哪能一下改过来(不好意思地笑了)”。F3:“这培训规矩多,我自由惯了,老师那么年轻,当那么多人说我,我也知道人家没其他意思,可是就有点不想来了。”F2:“学这个也不知道能不能挣下钱,大老远来,放着家里一家子人。”

2.4主题四:培训的收入回报

受过短期培训的护理员收入回报与其他服务行业差别不明显,而且其工作更为辛苦,工作后的护理员认为短期培训满足不了培训需求,专业技术含量不高,对培训与考核的满意度低。F10:“当护理员就是因为找不下合适的干的,好多人干几天就走了,工资比送快递那些低,而且风险更大。”F9:“培训过也没专业技能,还不如学学其他的手艺。”F11:“赚得少,说不准几天就干别的了,还说啥继续参加培训了。”

3讨论

3.1优化培训与考核的组织环境

本次调查发现,虽然护理员肯定了培训与考核的组织环境,但还是表现出了不适应。有研究认为,应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采取多样化的培训与考核方式[10],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和考核方式的形式,可以将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模式、成人教育理念和专业医务人员的培训方法同时借鉴到护理员的培训当中,如翻转课堂[9]、互联网线上培训方式[11]、组内合作等方式[12]。另一方面,培训老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护理员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由于护理员文化素质低,授课时老师要避免晦涩的专业术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尊重护理员并与其多沟通,关注护理员的课堂反馈,总结经验。

3.2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职业技能鉴定与工作内容越贴近,越有利于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提高[13],能够提高职业鉴定者的积极性[14]。本次调查发现,护理员理论考核内容、技能操作评分标准分值匹配、侧重点与其实际工作脱节,操作项目之间难度有差异。此外,缺乏长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建议建立以应用型为主的考核体系[15],所学即所用,用人单位、培训单位、监管单位应联合对护理员的服务质量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管,并制定合理的薪酬认证体系,合理匹配技能操作项目的分值权重,区分项目之间的难度,使项目之间具有可比性,促进护理员培训与考核科学化的发展,提高培训质量。

3.3改善护理员文化适应困境

本次调查发现,未上岗的护理员面对培训与考核带来的文化冲击,表现出了行为文化的不适应,而有工作经验的护理员未表现出来,这与相关研究结果[16⁃17]一致。提示培训时要激发护理员文化自觉性[18],发扬这一群体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吃苦耐劳、善良忠厚等优良品质,增强其自我适应能力[19]。此外,政府和各用人单位应落实各种制度保障,减少护理员的不确定感,增加职业安全感,促进其快速适应。

3.4满足用人市场技能培训需求,提高护理员的培训回报

医疗培训范文4

【关键词】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团队建设

当今世界日渐成为“地球村”,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涉外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对医疗卫生行业来说意义重大,是国家医疗服务水平的一次综合展示,更是实现医疗服务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一个有利契机。继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顺利召开后,2019年青岛举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海军节、中德对话论坛、世界韩商合作大会等重大活动20余项,参加活动有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十余人,来自6大洲40多个国家的数千外宾。这些活动的医疗保障充分借鉴了上合峰会的成功经验,其中核心贵宾和核心区域的重点医疗保障不可避免地成为保障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上合青岛峰会的重点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经验进行回顾,并探讨建立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

1峰会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经验回顾

国际重大活动是指在地域上跨国、人员上参与众多,在世界上影响力巨大的活动,由于保障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有国家元首、政要、名流和媒体工作者,他们在宗教文化、政治、经济、语言等方面有差异,就医和服务要求不同,在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上合峰会重点医疗保障团队的任务是以重点贵宾保障为核心,以重点区域保障为中心,区域联动、突出重点、最大保障、最小干预,为活动提供快速、精准、高效、规范的具有世界水准的优质医疗服务。这种标准高、要求严、影响大的保障必须遵循严格的国际化管理理念、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化行医救治,所以医疗保障团队的国际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1]。

1.1树立标准化管理理念,医疗保障团队的人员选拔、技能培训、设备配备的标准化对成功保障具有重要意义。[2]树立标准化管理理念:上合峰会2018青岛医疗保障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标准明确,从国际化标识使用、无障碍设施配置到诊疗操作、药品使用和医疗站点设置、保障人员配备,都有明确的国际化规范标准。医疗保障团队保障的重点贵宾包括国家元首、政要及陪同,参会嘉宾、新闻媒体记者等。医疗保障团队的保障重点区域:主会场、宴会厅、重点贵宾驻地、双边会谈及嘉宾活动随行保障、外国媒体驻地等。每一区域均设有若干医疗点、随行的医疗组。每个医疗点设4医4护,设组长1名。其中2医2护负责现场观察点,1医1护负责临时补位,1医1护留守固定点内,每组医护里护士兼任信息上报。每个区域配备救护车2~3辆,补位救护车1辆,每车配有1医1护1司机,定点转运医院备有医疗救援直升机1架。贵宾驻地2医2护,随行保障1医1护跟随贵宾车队。医疗保障团队的人员在保障定点医院和后备医疗保障机构内选拔,综合政治、业务及语言能力选拔[3]。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外语听读写说水平,胜任驻点保障、跟随保障、急救强度和工作环境。医生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科、呼吸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等专业中级职称3年以上人员组成。护士熟练掌握危急症及创伤的急救护理、操作熟练。驾驶员持有C1及以上驾驶执照,2年以上救护车安全驾驶经验,市内道路熟练,掌握搬抬辅助急救等技能。选拔程序:单位推荐上报后由会议安保工作组统一审核,确定人选。

1.2按国际标准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峰会服务中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病、感冒、腹泻、胃炎、过敏、外伤骨折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4-5];但更重要的工作是要应对突发急危重医疗事件如心跳骤停、休克等救治。医务人员在日常的行医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医疗行为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但是涉外重大活动现场,透明度强,曝光率高,医务人员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会引发重大的后果及国际影响。所以在医疗团队建设上首先要按国际化标准规范建设[6-8]。峰会核心保障团队医生61名,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7人,主治医师10人。男性34人,女性27人,平均年龄44岁。护士55名,平均年龄31岁。技能培训按照国际最新标准,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各自医院内按美国心脏病协会(AHA)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基础生命支持(BLS)、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课程培训,时间一月。第二阶段:在120急救中心集中分批次培训考核:①外伤骨折的止血包扎固定转运基本处置;②气管异物的急救;③理论考试,BLS、ACLS基础知识考试;④双人操作心肺复苏(CPR+AED),双人操作气管插管,团队操作最大代码的综合考试(Megacode测试),时间二周。第三阶段:强化技能操作规范化,按国际医疗救治标准对医务人员进一步规范化行医管理,做到救治规范、流程规范、操作规范。团队磨合训练,医疗组人员搭配固定、操作逐一达标,时间一月。由于人员来自不同医院、专业,临床工作繁重,单纯医院内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对第一阶段院内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时发现,医护理论考试平均94.3分,技能操作得分普遍较低,其中双人操作气管插管合格率50.7%,双人操作CPR+AED合格率90.1分,团队操作最大代码的综合考试(Megacode)测试合格率61.2%。存在的主要问题:外科医生心电图阅读水平不高,气管插管操作普遍存在套管直径选择不准确、插入深度不够及误插食道、不固定、插管用时过长。双人操作CPR+AED仪器给分低则主要是按压频率和深度不合标准,电极片放置位置不准确。Megacode测试存在团队协调差、组长指挥欠清晰,用药不规范。第三阶段的培训则有的放矢专项培训,针对上面的问题一一纠正,强化标准化要求,人人考核过关,最终重点保障团队的医护人员全部操作规范、配合顺畅、合格准入。

1.3医疗点医疗物资、耗材、急救药箱标准化配置。[9-10]峰会时每个医疗点配置急救箱4个、除颤仪4台、急救呼吸机4台、心电图机3台、轮椅3辆,A/B拉杆箱及其他物品一套。急救箱内配备:电子血压计、气管切开包、氧气瓶(含氧瓶)、快速血糖仪、咽喉镜、单子体温计、旋压式止血带、导尿包、三角巾、一次性骨夹板、吸氧管、绷带等。急救药箱药品全部中英双文说明,口服药物以进口或合资药厂产品为主。A/B拉杆箱及其他物品配备:心电图机及耗材1套,心电监护仪带血氧血压监测及耗材1套,微量泵(双道)1套,非接触式红外线体温计1个3L氧气瓶(装满,带氧气流量计、带开启设备)1个,心电图纸2卷。医疗点其他配置:可升降担架车、诊查床、铲式担架、电动负压吸引器、屏风、输液架、多用插排、抽血整理箱、饮用水、医疗废物垃圾袋等。

1.4通讯及涉外服务能力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听取外事部门就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饮食卫生习惯等知识培训。涉外服务能力培训包括服务礼仪、服务技巧、沟通能力、外语口语和工作记录等。对医护人员平时接触较少的信息上报系统、信息通讯保障方案讲解,培训并熟练使用对讲机等专用通讯设备和通讯方式进行有效联络和沟通,严格学习保密制度。每个医疗点第一响应的报告按流程反复演练,准确高效的上传下达,明确信息报告责任人、记录统计责任人。

1.5强化专项演练、融入整体综合保障实战演练。[11]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保障团队的岗前培训只是基础,在合理布局的医疗点确定后,保障团队脱产半月集中开始各项背景演练,会务考核组对保障团队人员统一服饰、佩戴标识、医疗站点的中英文标识、基础设施、保障物资标准化配置均按外事要求进行验收。所有保障队员进行模拟各种突发医疗急危重事件如突发心脑血管急症、气管异物、猝死、外伤骨折等场景实战演练,形成现场紧急救援、定点医院外宾救治专区、省市专家救援梯队全流程闭合演练。演练中全程英语完成问诊、与外方病情汇报、救治说明、用药沟通,强调国际化标准术语,规范化诊疗。鉴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医疗保障也要随时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恐怖事件等的群体性意外伤害,所以核心医疗保障团队在指挥部统一调动下与各紧急专项救援队制定各种联动预案,应急推演和实战演练,形成分工明确、区域协作、有条不紊、立体高效的救治梯队。

2探讨建立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

上合组织峰会圆满落幕,青岛市的后峰会时代已经来临。在城市层面需建设区域国际医学中心和国际医疗门诊,提供外籍人员门诊住院检查一体化诊疗,提升医院全员涉外礼仪、服务用语、医疗规范常态化培训,120急救提供在线双语支持、医疗急救费用担保等全流程国际医疗保险绿色通道服务,开发英语版的智慧医疗,打造国际化的诊疗环境,使涉外医疗常态化,这是国际城市软实力的必备条件。

2.1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12]峰会的重点医疗保障经累了丰富的经验,核心保障团队的医护人员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培训并在后面的涉外保障活动中逐渐成熟。但是保障团队医护人员是医院在职职工,日常工作繁重,每次保障任务人员不固定,新人的加入意味着团队水平起伏。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配置设备物资等,如何继续管理团队、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2.2建立相对固定的人员库。在峰会保障团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数量外科、麻醉科的合格医护人员,组成保障人才库。人员相对固定,队伍统一由卫健委管理指挥、统一培训、统一标识、统一装备。根据每次保障任务的需求从库中选配保障人员。

2.3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团队人员全部参加并完成国际化标准的急救培训,通过美国AHA高级生命支持(ACLS)考核持证上岗。动态对保障团队进行急救新指南、新技能的业务培训,定期对队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传染病等事项的响应进行专项培训,融进全流程救治体系的背景演练。可轮流安排人员赴国外进行不低于3个月的专项学习培训,实地学习国外急救诊疗规范,进一步准确并熟练使用规范医用英语。对外交流比较常见的其他语种的医务人员如俄语、日语、法语、汉语、德语也应有培训计划[13-14]。

2.4建册监管后勤保障。保障用的医疗设备、物资、耗材、车辆等由卫健委统一建册监管并负责维护经费,每项设备日常管护落实到人,急救医疗器械、药品、运输等必须每月至少检查或运行一次,发现问题及时修复以确保功能正常。

2.5信息专项演练。建立完备的立体通讯系统,配置专用网络设备,熟练使用对讲机,熟练掌握信息上报流程,做到随时与指挥调度中心上传下达。

医疗培训范文5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老年人;学习培训

了解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卫生健康服务[1-2]。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开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良好的老龄服务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3-5]。《“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巩固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老年医学、康复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对医务人员开展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可以有效地提升其老龄服务能力[6],故本文以医务人员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学习培训的需求情况来反映供给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由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调查队伍,于2019年8月—2019年12月对全省13个地市县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近一年在县、区居住,且有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的60岁以上老年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情况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黑龙江省社区医护人员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建设研究》调查问卷,在哈尔滨市4区1县中共选择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并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对其中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追踪调查。

1.2研究方法。此次针对老年人社区医疗服务需求情况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有效回收调查问卷736份,回收率为98.13%。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情况调查,采用分层、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同时,对部分社区的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访谈。该调查共发放问卷525份,回收有效问卷523份,回收率为99.62%。

2结果

2.1基本情况。在736名研究对象中,男性321人(43.61%),女性415人(53.68%),男女比例0.77:1,女性略多于男性。被调查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70.9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67±2.34)岁,女性平均年龄为(72±3.12)岁,对医疗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中不同性别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7,P<0.01),男性比女性更早对医疗服务有需求。将年龄分为(60,75]岁、(75,85]岁和>85岁3组,本次调查中(60,75]岁老年人为320人(43.47%),(75,85]岁组为331人(44.97%),人数较多;>85岁老年人为8人(11.54%)。

2.2老年人对社区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老年人希望社区医务工作者能够提供健康咨询(62.64%)、健康饮食和运动指导(60.33%)的占比较高;传统的健康促进方式,如健康讲座(40.63%)和与医生的互动(32.74%)等在老年人中比较受欢迎;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医务服务,如相关知识的传播(22.69%)和应急求助(19.97%)等也开始有一定的需求,见表1。

2.3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能力。从调查情况来看,参加过老年医疗/护理方面专业学习培训的医务人员为178人,仅占34.03%。其中,最主要的学习培训方式是学分教育(57.30%)和短期学术交流(34.27%);其次是学历教育(31.46%)、入职前培训(31.46%)和在其他医院的外派教育(28.09%)。从参加过学习培训的不同岗位人员对学习培训作用的认识来看,超过70%的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认为是需要学习培训内容的;认为培训对提升为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的水平非常重要的比例,除药师外,都在80%左右;认为学习培训内容可广泛用于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的比例,除药师外,都在70%左右。可见,学习培训对于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提升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十分重要,见表2。

3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黑龙江省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需求较高的年龄分布在60~85岁,并且男性比女性更早对医疗服务有需求。可能是由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多于女性,更易患心脑血管等疾病[7],所以男性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年龄比女性靠前。老年人更希望社区医务工作者能够提供健康咨询、健康饮食及运动指导服务,这说明老年人对自身保健有一定的意识,并且希望通过预防保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这与李莉对重庆主城中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需求研究结果一致[8]。目前,黑龙江省虽然开展了老龄服务专业的学习培训,不同岗位的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也都认为学习培训可以提升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的水平,并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但实际情况是只有少部分医务工作者参加过培训,并且学习培训的方式主要以学分教育和短期学术交流为主,不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开展相关学习培训工作,对促进老年人健康养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老龄健康服务水平有助于使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

3.1加强对高龄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教育。年龄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大幅衰减,更需要相应的医疗支持和社会保障[9]。但本研究结果显示,85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并不高,因此,加强对高龄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教育尤为重要。对于高龄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家庭和社区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方式,家庭成员应更加关注高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健康和心理状况等,引导其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在社区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医疗培训范文6

关键词:医务科;职责;管理

医院医疗、行政等方面的管理在医院的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务科人员,身系这一重要职责,更需要了解医务科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地帮助医生适应除了对患者负责的角色外,还应适应医生作为医院的组成必不可少的行政职责,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医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1]。

1医务科主要职责

(1)制订各医疗规范制度并监督临床执行情况;(2)解决医患纠纷,改善患者就医体验;(3)根据上级下发的文件解读主旨,执行文件精神,公布新的政策与信息;(4)改善医疗服务,解决患者实际问题;(5)完成支援贫困地区及大型活动的派出与管理等。这些职责在医疗管理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务科是医院运行顺利的核心动力,也是医生与医院联系的纽带。以医务、护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是我国公立医院管理的主要管理模式[2]。

2国外医学管理模式

美国医院是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由董事会决定院长人选,下设多个副院长及助理,统筹各项事物,一般事项都先通过各个执行委员会通过再向上级报批审核,最终确定是否同意该项意见,见图1。新加坡是由董事会委派的行政总监全权负责,下设管理医疗和后勤的委员会,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率,专科医师只占医生的40%,见图2。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是一项辐射全社会的重要举措,院长负责制,下设医务、护理、总务和其他部门共同完成医院管理职责。日本以终身雇佣制为基础,院长副院长下设诊疗部长、事务部长、护理部长、药剂部长等,事务部长一般从卫生行政部门选派或医院选调,见图4。

3医务科的重要性

从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看,再精简的医疗模式都离不开医务统筹规划。在我国医务部门属于业务管理科室,在医疗管理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1)监督医疗规范的执行效果,确保医生依法执业。(2)解决医患沟通问题,化解医疗纠纷,做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润滑剂,为医院减少损失。(3)了解患者心声,改善就医体验。例如:医务科目前为癌症患者提供办理麻卡业务。癌症晚期患者疼痛剧烈,需要使用麻药止痛,患者疼痛行动不便,体力不支等情况,不可能每次来医院开药,为方便患者,可由家属带齐相关证明、医生的诊断及医学报告等来医务科办理麻卡病历,而后将麻卡病历交给专管门诊科室管理,期间不收取患者任何费用。相关手续办完后,家属只需携带家属及患者身份证、户口本,挂专管的门诊号,就可凭相关证件开药、取药。免去每次由患者亲自拿药的麻烦。当然,在医疗过程中免不了由于理解偏差或诊疗过程中语言误会所产生的矛盾,这时更需要医务科从中调停解释,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白话便于患者理解,在一些政策上也需要给予解释,避免患者误解。原因分析:就麻卡办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同患者可能理解不一,甚至与政策相悖,比如不是所有疼痛疾病都可以办理麻卡,癌痛等重度疼痛才可以办理;关于能不能多开几天药的问题也经常有患者咨询,麻卡中止痛药物多属于国家管制的麻醉、精神类药物,国家严格管控,只能根据病情开具相应天数的麻醉药。解决方法:以上的问题就需要医务科在办理麻卡之前与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患者理解偏差出现的误解,另外我们还对咨询办理麻卡的患者都提供一张《麻卡办理须知》,包括何种诊断可以办理麻卡、需要携带的材料、办理时间、取药证件等,方便患者随时查看,减少了由于材料不齐造成患者反复奔赴各科室之间造成的损失,减少了患者因此产生的急躁心理,改善了就医体验。另外由于办理麻卡的患者大部分为癌症晚期癌痛患者,心情难免急躁或抑郁,我们更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关怀这些群体,对患者和家属耐心解释,细致周到,让他们体验到一丝温情。对于医生的管理除了制度约束外更应该加强先进医疗理论与管理经验的教育培训,医生不仅有治疗患者的职责也在科室中有一定的行政职能,对于医生常接触到的问题更应该定期培训,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执行[4]。医务科每年在新职工入院教育时对新职工做培训,使之了解全院整体结构,熟悉各项管理制度,把握医患关系的准则,实现医疗核心价值。每年医务科对医生进行各项培训,其中包括大量用血培训,是医生在给予患者输血前报批审核与用血规范的培训。为总住院医师提供阅片、心脏彩超、影像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参与专家会诊的讨论机会,全院医师的三基三严培训等。医生培训在医务科工作中也属于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现在的培训制度并不完善,在今后的探索中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可以为医师进行分级分层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各级医师的不同能力。具体内容包括(1)新入职医师:新入职职工统一培训;依法执业纠纷处理,医疗质量与核心制度培训;急救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训;输血知识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培训。(2)住院医师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总住院医师培训。(4)用血科室输血知识培训。(5)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培训。(6)主治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下社区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培训。(7)副主任医师晋升主任医师培训:出国进修;行政科室轮转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培训。(8)科主任培训:医疗质量管理培训。经过系统的各级医师培训,积极落实相关医疗工作,加强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力,让临床医生了解政策规范,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对法律法规运用得当,对医疗纠纷、医疗风险防范等更好地把握,取得良好效果[5]。医务科在医院管理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临床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规范的执行,化解医患矛盾,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服务于医生与患者,做医患之间的润滑剂与凝结剂[6],团结一致,更好地为医院、患者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侯彦东,姚利玲.医院管理中医务科的作用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5):286-287.

[2]刘摩西.医务科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3):134-136.

[3]赵翠翠.浅谈专利管理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13):2025-2027.

[4]叶青.医院中医务处的职责[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2):141-144.

[5]李蓓蓓.浅析医务科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世界中医药,2016(b3):1393-1394.

医疗培训范文7

【关键词】住院医师;医疗质量;患者安全;整体质量观;核心制度;反转教学

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指导医务人员建立正确的服务理念、遵循正确的服务准则、提供正确的医疗服务[1],这贯穿于医院服务全过程,是提升服务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的底线。根据国家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数据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当事人中,低职称、低年资人员占比高达61%。住院医师处于医疗工作的第一线,往往由于经验受限、意识淡薄,成为决定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目前住院医师质量与安全教育、质量文化构建方面欠完善[2-3]。主要原因有质量安全教育与传统医学教育脱节、继续教育效果甚微、科级管理长期缺乏等。本研究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质量观”,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住院医师质量与安全教育模式,加强薄弱环节管理,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1质量与安全教育现状调研

选取医院136名住院医师(包括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医师、全院轮转的新入住院医师、科室住院总医师、医疗质控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质量安全教育现状、缺失和改进方向(表1)。根据调查结果,83.82%的住院医师接受过医疗质量安全方面培训,但一半以上的医师认为既往学校阶段的培训及工作期间科室的培训不足,并且现行的培训体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知识获取不便捷、缺乏实操性、缺乏长效机制的不足;被调查人员希望通过实操指导、网络学习、讲座等方式,在病历书写、医疗核心制度、医疗纠纷和人文服务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培训。

2多维度教育模式构建

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质量观”,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途径和效果评价进行整体规划。医院住院医师有62%为规培医师、轮转医师和研究生,其流动性较大、专业背景混杂、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针对不同层级的教育对象,开展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反转教学等多种教育模式。(1)针对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和卫生管理相关专业开设“品质管理”课程,内容包括医学人文、医患沟通、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在患者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将质量安全教育融入医学传统教育,弥补在校医学生质量文化的缺失。通过理论授课和考核,对研究生质量安全知识水平进行测试,评价授课效果。(2)针对轮转频繁的规培、轮转和进修医师,增设相关岗前培训课程[4-5],下科前必须完成医疗质量与安全核心制度、质量管理理论和工具、病历书写与患者安全、输血与临床用血安全、医院感染与用药安全、医疗纠纷防范等内容的培训[6]。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医院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培训教育,用生动案例,为“准医生”敲响质量安全的警钟。将病历书写和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与专业技能等同,作为轮转目标考核内容[7]。(3)针对低年资住院医师,开展“反转课堂”实践教育,医师反转身份,担任“质量监督员”,通过病历质量评审、现场追踪检查,以“问题导向”为教学目标,对病历书写、制度落实、指标完成等查找问题[8],直面质量薄弱点,反思自身工作弊端,并设身处地思考质量安全改进途径,鼓励“主动发现问题、无惩罚性纠正问题”。以上实践教育每月开展,发现的问题具体到住院医师、轮转医师、研究生等,让低年资住院医师体会到工作责任。(4)针对各科室固定的住院医师团队,以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为抓手,构建“培训+检查+分析+改进”的教育模式,逐一科室深入体检,应用《病历书写环节质量查检表》《围手术期质量安全追踪查检表》《危急值报告质量查检表》《会诊质量查检表》《知情告知制度查检表》和《临床用血质量查检表》等数十个制度查检表,剖析质量与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9]。由医务、质控、统计、病案等专业管理人员组成团队,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协助科室进行分析和改进。

3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效果评价

医疗培训范文8

本文阐述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从设备配置、使用、培训、计量、维护维修等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对提高急诊科安全、高效、快捷医疗服务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急诊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计量检测;质量控制

0引言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具有高新技术的医疗设备在医院广泛应用,并成为决定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急诊科,医疗设备在抢救伤员和危重患者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医疗设备高效安全地使用大大提高了急诊抢救效率。急诊的医疗设备具有数量多、用时急、分布不集中、风险大等特点。如何科学管理好急诊科医疗设备,是生物医学工程人员和急诊科管理者共同的课题[1]。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一套适用于急诊科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在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急诊科安全、高效、快捷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1需求分析

传统的急诊科医疗设备管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工作量大。我院急诊科医疗设备主要包括呼吸机、人工肝、透析机、视频喉镜、心肺复苏仪、气压止血仪、洗胃机、中央监护急诊系统和输注泵等,不仅数量多而且总值大,各类医疗设备操作和维护繁杂[2]。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在符合国家相关医疗设备管理规范和等级医院评审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急诊科的实际工作,将急诊科医疗设备分类管理,在其配置及资产管理、技术培训及操作使用、计量检测及质量控制、维修保养、报废等方面信息录入数据库并整合。实现急诊科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医疗设备的工作状态,可预先提示计量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能快捷地统计和分析设备使用率等各项数据,为医院设备优化及购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

2系统架构设计

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采取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利用数据库开发技术来实现。系统架构设计参考C/S模式,通过软件对数据库的交互来实现数据的保存、删除和修改功能。系统数据库采用微软公司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数据流由数据表现层、逻辑服务层、数据服务层、数据分析服务层组成。客户端仅需要浏览器支持,无需安装本地程序。依据上述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以下数据表:用户信息表、设备信息表、设备维修记录表、计量及质量控制信息表、设备申请表、设备报废表[4-5]。

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有:急诊医疗设备配置和资产管理模块、急诊医疗设备使用管理模块、急诊医疗设备培训及考核管理模块、急诊医疗设备的计量和质量控制管理模块、急诊医疗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医疗设备统计分析模块、系统设置与管理模块等。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框图。

3.1医疗设备配置及资产管理模块

该模块实现对急诊科医疗设备信息:设备编码、设备名称、设备规格、设备类别、存放放置、购买日期、价格、生产厂家、注册证信息、设备档案等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统计功能[6]。设备类别指根据医疗设备的功能和作用,分为急救及生命支持类、护理类和基础类等。对于不同设备类别,采取不同的配置、放置和操作使用管理。

3.2急诊医疗设备使用管理模块

急诊医疗设备使用管理模块用于监控科室医疗设备的工作状态。其分为在用、待用和故障3种状态,并用不同颜色标注。系统默认设备工作状态为待用,由操作人员负责设备工作状态的更新,系统自动记录时间节点。此外,各个区域的设备管理员每日定时检查所属区域的医疗设备。将开机运行功能检查、外观及附属配件检查、设备使用耗材存量检查和擦拭及消毒处理记录录入系统。若遇设备故障时,管理员应及时将设备工作状态更新为故障并报修[7]。

3.3急诊医疗设备培训及考核管理模块

该模块用于管理和记录科室人员培训及考核信息。培训信息包括:操作人员、培训设备、培训时间、培训类别(岗前、新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日常保养和维护)。科室定期考核操作人员对设备操作、性能、日常保养和维护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将考核结果录入数据库。对考核不及格的人员系统将自动冻结其操作该设备的资格并提示继续培训再次考核。

3.4急诊医疗设备计量检测及质量控制

该模块实现计量设备信息管理、计量检定结果维护、计量时间提示等功能。计量设备信息管理主要实现计量设备的登记和查询等。计量检定结果维护包括计量编号、计量类别、计量分类、测量范围、分度值、准确度、检定周期及状态等信息。

3.5急诊医疗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

该模块具体包括登记保障维修记录、保障维修记录单查询、维修费用统计、维修人员工作量统计、预防性维修,包括维修事件的录入、处理,维修人员的事件处理。设备的维修信息包括维修单号、报修日期、报障人、设备编码、设备名称、完成时间等信息。管理人员可通过查询得到与维修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单台设备维修量、配件更换周期等。此模块需要创建事件列表以及通知消息列表。事件列表用来记录整个维修事件,包括是何时何地、什么设备发生了何种故障、由谁来维修、记录人是谁以及维修结果,通知消息列表是用来记录和发送事件列表给维修人员用的。

3.6急诊医疗设备统计分析模块

设备基本信息的统计,包括某时间段内设备使用次数、总收入额,新购置或报废设备台数等;经济效益分析;生成报表。系统可进行工作量的统计。统计条件可选择工作人员姓名、日期范围、工作内容等,各项条件叠加选择。统计结果包括需完成的工作量,已完成工作量,未完成工作量等。系统能将统计结果导出为Excel表,方便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分析。

4总结与展望

医疗设备在急诊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医疗设备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行要求。我院已完成基于计算机技术设计的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底层数据框架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各功能模块面向用户的界面。下一步将进行该系统类语言编辑并实现数据库与前台的无缝连接,最终填充数据信息完成系统开发。此外,本系统还应考虑到与医疗设备密切相连的急诊耗材管理[8]。对急诊耗材出入库、质量安全和耗材使用等方面信息化管理。在未来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发展上,运用网络设备与移动终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完善急诊医疗设备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力的保障。

作者:张昰 张锦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

[摘要文献]

[1]郑艳珠.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及风险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102-104.

[2]白春荣,吴淑华,杨艺军.军队门诊急救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学报,2014,(12):589.

[3]周明山.我院急救设备调配中心的成立及运行[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9):92-93.

[4]陈严阵,杨文林,郭继福.三甲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体会[J].医疗装备,2014,(11):58-59.

[5]刘继海,于学忠,郭树彬.基于认知任务分析的急诊临床决策辅助系统设计与实施[J].中国急救医学,2013,(8):749-750.

[6]余世准,陈绵康,王小溪.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及应用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4,(1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