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创新范例

医疗技术创新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1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高质量发展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其产业高度成熟,但产能高度饱和,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同时还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双重挤压”,劳动力与能源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1]。应对纺织产业困境,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建成纺织强国;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快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推进纺织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攻方向[2]。在这种大背景下,纺织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实践等活动结合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施的舞台[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体包括决策系统、组织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及规则系统等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5]。我公司是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在实施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过程中成立的国有控股科技型企业,从创建初期就以“科技为本,市场为纲,人才至上”为发展理念,致力于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航天航空用高性能增强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我公司一直积极探索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通过较为完备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企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介绍如下。

1打造科学高效的技术创新决策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决策,决策系统引导技术创新的选择与实施,是管理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大脑”,是由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活动以及与决策活动有关的机构所组成的有机系统[6]。我公司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1.1技术创新的基本理念。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走向市场,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算是完整意义的创新。我公司提出科技创新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基本理念,以技术创新及市场营销双轮驱动铸就纺织强企,在技术与市场之间建立牢固的纽带,一方面鼓励研发人员深入了解市场前沿及趋势,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项目立项和新产品研制;另一方面鼓励营销人员积极参与项目和新产品研发,提升对产品的全方位认识,为产品的市场营销做好功课,确保技术创新成果价值在市场上的充分转化。

1.2技术创新方向的决策。我公司积极落实国家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确定了以市场需求、国家及行业需求、行业关键技术、医疗健康防护需求为技术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确保了技术创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建立研发和市场之间的充分协同和深度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隔离墙”,使产品的开发从萌芽期就具有市场基因,保证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面向国家及行业需求的技术创新,主动解决关系到国家利益的技术问题,以科技创新满足国家及行业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研发的新型特警战训服面料打破了国外公司对警用高端防护服装的长期垄断,多功能消防员防护服系列面料通过自主创新改变了我国消防领域防护服装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的局面。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政策,做强军工产品,研制的多款高性能纤维增强材料已成功配套航天航空工业装备应用。对于面向行业前沿关键技术的系统创新,充分整合公司研发、机电、检测技术优势,围绕行业前沿技术,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标准制定、检测仪器开发、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在防静电、耐高温阻燃等多个行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方科”牌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及其“领先一步,永久防护”的技术创新理念已深深扎根。积极响应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研制的医用防护隔离服、医用抗菌被褥及其他具有抗菌功能的医用手术系列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各大医院及医疗机构。

1.3技术创新的决策管理机制。为确保我公司技术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确定了以技术创新水平及成果转化预期为目标的双导向决策机制,形成了以学术委员会、经理办公会、科技管理部门和专家咨询团队为主体的决策管理机制。学术委员会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及内容进行决策,由技术专家和市场人员组成,在决策层面体现出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经理办公会负责对学术委员会决策的科研事项进行确定立项,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全力保障科研事项顺利实施;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对科技创新具体事项进行管理并督促推进落实,确保科研事项及时完成;专家咨询团队对部分重点项目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指导技术创新顺利攻关。

2打造高水平的技术创新组织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系统是由不同功能单元按照一定规律相互结合而成的、能够保证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硬件结构”,是技术创新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我公司“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企业内部研发机构为核心,有效统筹内外部优势资源,建立了“一纵一横”的开放式技术创新圈,使技术创新在更广阔的组织空间内进行,实现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一纵”指基于产业链建立“纤维,纺织,服装,检测,用户”五位一体的纵向创新线,引领全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技术创新与发展;“一横”指基于“产,学,研,用”合作建立横向长效合作机制,与高校、科研检测机构等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知识、信息、人才的流动和利用。此外,依托“一纵一横”的开放式技术创新圈,积极打造各类创新平台,牵头成立中国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研发检测基地、陕西省安全防护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安全防护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获批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管理主体、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实施与高校的联合,推动行业技术攻关,实现技术创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与政府及众多企事业单位在原材料采购、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服装加工、产品检测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与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电网、中石油及多个国外大型石油、电力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创新及业务合作关系,公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及知名度不断提升。

3打造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系统负责技术创新各类资源的筹集与配置,为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能源保障,是技术创新体系的血脉,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7]。我公司紧密围绕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信息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3.1高水平的研发资金投入。高度重视科研投入,设立科技发展基金,保障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加强对科技投入的统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我公司近几年研发资金投入平均保持在8%以上,远远高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要求,为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2专业的人才队伍。坚持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每年选拔若干名优秀青年专业科技工作者,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以老带新、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鼓励员工进行在职学历提升,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围绕高性能纤维应用和纺织技术研究,建设了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产业用高性能纤维材料应用工程创新团队,培养了涵盖材料、纺织、针织、染整、检测、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团队,为我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为进一步激发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研发技术岗位设立从研发助理工程师至研发中心技术主管的九级岗位,同时制定明确的岗位晋级与降级标准,畅通技术人才职务晋升通道,切实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员工提供发展平台。

3.3充分利用业内技术信息支持平台。积极与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合作,我公司成功承办了6届“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并将其打造为国内安全防护纺织服装行业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广、规模最大的技术交流盛会,以此为契机为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和信息支持。同时利用上级单位主办的期刊来聚集技术资源,积极参加其所举办的行业技术活动,利用其建立的包括院士在内的涵盖纺纱、织造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智库,为技术创新提供行业前沿知识信息及充实的人才智库支持。此外,我公司还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重大展会,巡回走访国内外用户,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确保公司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和市场前沿。

4打造完备的技术创新规则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则系统是指与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原则、规定、程序和运行规范等,规定和制约技术创新体系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游戏法则”。我公司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持续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从企业战略目标符合性、技术创新性及可行性、产业化前景等方面出发,制定并不断完善科研项目、新产品开发、专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确定科研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技术及经济指标,必须取得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专利、论文等科技成果;新产品开发需结合市场需求,产品要具有新性能,或是针对新市场的集成创新,确保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二是实施以“出成果,促转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技术人员既重视成果水平,又着眼成果转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热情和潜能,从项目立项、科技创新成果、成果产业化三方面对技术人员进行奖励。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包括科技项目完成奖励、科研成果获奖配套奖励以及标准、专利、科技论文奖励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奖励是在一定期限内分别提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参与项目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进行奖励,鼓励技术人员主动深入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项目申报奖励根据申报外部项目的不同级别进行相应奖励。

5主要效果

通过构建和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我公司技术创新效能大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5.1企业经济效益稳定提高。在经济新常态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我公司仍然走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公司收入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技术创新带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逐年上升,企业发展后劲十分强劲。

5.2科技成果数量水平不断提升。我公司近几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国家应急防护救援纺织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军队后勤开放研究科研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级别不断提高,项目水平更加前沿;修订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近10项,获得专利授权50多项;开发出新型警用战训服特种功能面料、双层阻燃功能性面料、带电作业屏蔽服面料、碳纤维三维编织增强材料等新产品50余个,产品广泛应用于军警、消防灭火、抢险救援、电力、石化、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系列科技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及行业协会奖励20多项,我公司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7年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荣誉。

5.3带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作用明显。我公司坚持以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相结合,打造国内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科研产业高地。依托成立的各平台及联盟,实施多个科研项目,带动芳纶等国产高性能纤维材料应用水平快速提升,为我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纺织企业和职业防护服装企业转型升级。公司研制的系列高性能纤维增强新材料大力推动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和航空航天新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与西安相关大型国有纺织企业正在推进深度合作,助力陕西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为国家“丝绸之路”起点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6结束语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2

一、充分发挥江苏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现实优势

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台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科技创新40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科技改革30条”)、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人才新政26条”)和建立健全“五坚持五提升”人才工作体系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围绕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关键环节,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人才服务品质,营造人才服务氛围,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实现了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规模持续壮大。2019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825万人和414.8万人,均居全国第一。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人才贡献率超过40%。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骨干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关键技术的研发人才队伍规模逐年增加。2019年,全省新增专业技术人才55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6.01万人;2019年,全省上市企业中,先进制造业人才数量占比超过60%,人才增长11%,其中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增长21.1%,全省人才向新兴产业集聚的特征日趋明显。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以省“双创计划”为引领,全省各地出台近100项引才计划。支持政策包括创新创业经费资助、个人生活补助、计划项目扶持、生活配套服务等方面。省级层面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000多人、团队近400个。围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遴选培养一大批中青年拔尖人才,在累计2万多人次、1.7万人培养对象中,有70多人成长为两院院士。以“333工程”为代表的人才工程成为极具江苏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工程。实施产业教授、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经理等系列人才计划,推动科技人才到基层和企业一线创新创业,不断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政府引导和市场作用相互促进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不断完善。

二、着力破解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

先进制造业集群产才匹配有待提升。2020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4.6万家,营业收入超过12.2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7100亿元,均占全国近1/8,工业投资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正在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相比之下,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发展相对滞后。根据对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偏离度测算结果,产才偏离较为明显,其中,前沿新材料、28核心信息技术、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产才偏离度分别达到1.9、1.2、1.1,产才匹配失衡问题相对突出。产业技术高层次人才集聚有待加强。目前,全国有两院院士1696人,其中江苏籍院士463人,位列全国第一,但在江苏工作的仅有102人,远低于北京的605人、上海的183人。在苏两院院士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江苏产业技术领域世界级科技人才、战略科学家相对紧缺,高层次人才集聚不足。江苏高校毕业生在产业就业比例仅为24.6%。2020年,江苏仅有7家企业上榜中国创新企业百强,与广东、北京等超20家企业上榜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亟须加强知名企业和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集聚。产业技术人才供需结构有待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相对偏理,教学环节重视知识传授而对实践技能培养不够,学术研究多而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较少,校企之间缺乏有效合作,高校与产业对接成效不高,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不太满意。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高校培养的产业技术人才供需占比仅7.5%,高技术人才供需占比仅4.0%。企业对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投入不足,技术骨干人才流动频繁,造成人才队伍不稳,苏北企业人才紧缺尤为突出。

三、着力落实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的关键举措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产才深度融合。一是完善产才融合组织推进体系。成立省产才融合发展工作领导专班,由省领导牵头,省人才办、发改委、工信厅、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科协等部门协同,发挥省、市、县(区)人才工作合力,统筹推进新兴产业与技术创新人才融合发展,引导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明确技术创新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二是组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战略联盟。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战略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人才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合作组织。三是推进产业高端智库建设。围绕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一批由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领衔,国内外院士和世界级创新人才深度参与,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产业高端新型智库,组织智库与相关政府、行业协会、产业技术人才联盟协同开展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高端咨询。加大引进力度,着力做大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规模。首先,统筹布局战略科技人才重点引育领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目标,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加强战略科技人才引进,强化国内外产业科技合作,加快建成十个国际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以江苏战略科技人才为主,发起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其次,大产业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优化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机制,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全球搜集掌握前沿科技成果、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顶尖人才和团队分布,动态急需紧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目录和人才地图,每年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引进100名以上高层次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和10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团队。最后,深入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后备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开展江苏省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校行系列活动,面向产业领域国内外知名高校,重点引进一批满足企业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创新开发所需,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和海外留学归国产业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围绕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关学科,建立健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学科协同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机制,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重点建设一批产业技术优势高校和学科专业,开展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改革试点,不断完善江苏高水平产业技术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创新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在苏高校、科研机构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建立市场导向、灵活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荐遴选领军型产业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副校长,企业高管到高校二级学院担任产业副院长。支持开展校企合作完善新型学徒制,改革课程体系,推广订单式培养。在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培养计划中,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实行“一人一策”;依托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每年遴选资助100名左右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聚焦自立自强,释放产业技术人才创新红利。一是超前部署前沿专项计划。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3

(1)创新对提升人性化服务、促进发展、提高技术水平有较大作用,是医院整体发展主题的代表。(2)充分调动人创造性与积极性是创新前提,所有管理活动均应围绕提高人员服务热情、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行。(3)创新的重点在于过程,只有确保中间环节的高质量,才能促进整体管理质量。(4)管理的根本目的为创造效益,效益是创新的重要衡量标准,为效益不好或不高改革创新,若创新成本较高,效益低下或没有效益,则创新无任何意义。(5)管理创新时,需充分满足患者需求,医疗服务是管理创新的基础保障。

2现代医院管理如何创新

2.1管理制度

制度创新是对医院现行制度实行的改革,对医院管理者、患者、医护人员关系进行优化和调整,充分体现各方面利益及权利,并对组织结构作不断调整,完善和修正规章制度,达到各项要素配置合理、高效能目的。创新对策:(1)加强医疗市场监管。加大对医疗结构及医疗行业市场监管力度,宏观上放开投资医疗,将医院全面推向市场,解除民营结构不合理限制。严格把握准入制度,对行业标准进行规范调整,避免非法人员或机构进入市场。严格进行机构等级及称号评定,严格吊销欺骗、弄虚作假等机构称号。引导医疗机构必须规范合法经营,营造医疗市场合理公平、有序竞争氛围,为医院创新提供有利外部环境。(2)赋予医院管理自主权。卫生行政部门应更新观念,认真做好医疗卫生规划和管理,赋予医院管理自主权,包括人、物、财(产、销、供)等,使医院结合市场状况及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如运营制度、发展思路、机构设置、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发展方向、人员调配等。(3)创新产权制度。全面推进医院战略性改制、改组和改造,对组织结构及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在确保现有格局下,结合实际,战略性重组资产,对结构进行优化,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2.2经营模式

通过经营创新,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如何正确的决策无形资产及有形资产,运用有效、合理手段,展开活动,实现效益最大化,是确保医院稳定生存发展、实现基本任务的先决条件。创新对策:(1)多服务并存。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的医疗需求,给予相应服务,尽量满足每位患者需求。战略类型有三种,一是特色型模式,在医院宣传方式、医疗服务和经营方式等方面,与竞争者采取不同特色,形成独特模式,需结合医疗市场的需求变化及经营条件,从价格制定、病源渠道、成本和费用等方面采取措施;二为专营化模式,在多个医疗项目中,专营一个或几个医疗系列,对常见病和多发病设置大型专门科室,并邀请专家坐诊,提高竞争性;三为重点服务型模式,将全部力量集中起来,给予特定患者重点服务。按照病区床位舒适性和分布划为多个档次,包括一人间、大套间、二人间、中套间、三人间和小套间等,充分满足不同年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患者的不同需求。(2)多元化经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技术、信息、服务、设施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条件,向深度、广度发展经营模式。模式类型有四种,垂直多元化、水平多元化、辅助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垂直多元化以经营为主,辅以医学研究和教学等。水平多元化在现有结构下,增添新服务,如开设康复医疗、儿童保健医疗等。辅助多元化以经营为主,并兼营技术培训、药厂和医学信息咨询等。地域多元化主张在不同地域,结合当地情况,开设分院或门诊部。

2.3管理技术

技术创新可有效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技术水平,促进医学科技进步,提高疾病诊疗水平。创新对策:(1)积极引进高精尖设备。机械及设备方面的突破对医疗创新有极大带动作用。技术创新离不开高精尖设备。积极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精准的诊疗仪器和设备,以此展开技术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的活产新生儿。因早产儿胎龄较小,与足月儿比较,其机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尤其是呼吸系项目创新。成立先进仪器设备诊断和治疗中心,借助先进技术和设备吸引患者。(2)技术改造。对医疗技术加强技术性改造,对原有技术路线和理论进行补充、修改及完善,减少操作危险性,减少损伤,方便操作,促进疗效。(3)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创新骨干培养,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专门人才,带动工作。从科室、医院发展角度全面考虑人才培养,通过短期培训、在职教育、长期培训、定期考察、函授、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医院医护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及业务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4)开展信息管理。进一步建设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中心,借助网络在医院内实现信息共享,科研人员及临床人员均可在中心平台进行信息收集、应用和处理,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快速。

3结束语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4

制药工程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新药品的研发和制备。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对于新药品的研发能力并不强,很多制药企业也缺乏新药品的研发能力,在这之中,有很多因素是由制药工程水平不高造成的。因而加大制药工程技术的创新,开展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新药品开发和制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还能够提高制药企业的药物研发能力,从而降低同类国外药品的价格,给患者带来切实的惠利。

2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策略

2.1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首先应当给予充分的人才保障。这不但要求制药企业积极引进相关的创新人才,还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加大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可以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充分结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人才是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关键,只有在人才上有了保障,才能真正促进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

2.2注重理论和实验的结合

在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药工程的作用对象是人,因而对于质量和效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反复试验,确认药品的安全性,才能将大量制备推向市场。因而在制药工程技术创新中,应当重视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对于出现的一些新的制药理论,在分析其可行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多次的反复试验来验证其效果,并且严格检测药品的质量,确认其安全性。这也要求实验操作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进行实验,做好数据记录工作,并且选择最恰当的方案。

2.3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就我国的制药工程水平而言,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因而对于我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来说,可以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特别是一些特效药物的制备技术。对于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来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同制药工程技术创新并不矛盾,在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只是借鉴先进技术的特点,而不是全盘应用,否则就失去了了创新的功能。同时,结合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扩展,实现制药新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包括在其他药品制备方面的应用,这对于制药工程技术创新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结论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5

关键词: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因子分析;熵值法;聚类分析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正稳步发展,科研经费投入总量虽稳步增长,经费结构持续优化,但是和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相比依然存在不足。根据《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基础性研究占比与欧美国家普遍15%以上的高水平相比较差距依然很大,R&D虽然多产出但是欠优化的现象依然需要改善。“大而不优”的现状是阻碍科技进步的劣势所在。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短处,推动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快核心技术的攻关,需要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一、研究综述

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做了研究:李艺(2013)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目标层面、准则层面、指标层面指标,对安徽省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分,提出加大优秀科技成果的评奖力度的建议;张军涛(2011)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视角,运用因子分析,从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载体能力、创新支撑能力四个层面上选取指标,对我国30个省级区域内的自主性技术创新进行综合评价。毕亮亮(2008)以“区域科技创新圈”的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板块来构建指标,得出了针对省域行政区划的局限,利用“涓滴效应”实现科技创新实力与潜力较强中心城市对能力较弱的周边城市的扩散与辐射。以上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在评价对象上,现研究多选取以省、市为单位来研究区域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很少以高技术制造业内不同的行业为研究单位;其次,建立一套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这就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及行业分类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使用因子分析降维的思想把原始众多变量的共同部分抽取出来。这种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再运用熵值法赋予主成分权重。依据因子分析和熵值法计算的综合得分,对高技术制造业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排名。

(二)高新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为了综合评价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借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衡量指标,构建如下指标体系,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此次研究采用SPSS24.0软件,运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本次实验KMO值为0.616,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符合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要求。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公因子,保留两个因子,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86.803%,解释程度较高,因此,提取两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分别记为F1、F2。为了消除提取的公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让提取的公因子更多地代表原始变量,采用最大方差法为旋转方法。由旋转因子载荷矩阵,以及旋转后的成份矩阵得出,公因子F1在X2(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5(研发机构数)、X6(新产品开发项目数)、X7(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8(新产品销售总收入)、X9(申请专利数)、X10(发明专利数)、X11(有效发明专利数)的载荷值都很大;X2反映的是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X5、X6、X7、X8反映的是企业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经费投入强度和新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收益;X9、X10、X11反映的是行业的专利资产实力情况和科技物品产出情况。因而F1为反映产业技术创新基本要素分配的情况和有效的科技产出成果的情况,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在科技创新中资源要素分配状况越好,企业的竞争力也越强。因此,F1命名为“技术创新竞争力因子”,公共因子F2由于在X4(研发项目数)、X6(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上的载荷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和强度,F2命名为“技术创新活力因子”。

(二)熵值法

本文运熵值法,根据输出的F1、F2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得出相应的权重系数w,计算结果权重汇总如表2所示,并根据各因子权重系数计算得出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得分值,如表3所示。由表2可知,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权重系数为0.7453,这意味着行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在评价创新能力时所起到重大作用。虽然提高高技术制造业的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在人财物知识等资源分配上做到合理调用,但是也需要注重项目产品的研制生产的过程,在科技产出成果上进行有效的保护,综合考虑才能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聚类分析

根据熵值权重系数计算出的指标综合得分将行业进行聚类,将数据录入SPSS24.0操作得到树状图,如图1所示。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将高技术制造业的14个制造行业分为三类,分别为:第一类,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业,将其看作高技术制造业的“领先型技术创新行业”;第二类,化学药品制造业,将其列为“发展型技术创新行业”;第三类,计算机整机制造、锂电子电池制造、通信仪器仪表制造、中成药生产、电阻电容电感元件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信息化学物品制造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电子真空器件制造,将其看作“后进型技术创新行业”。

(四)结果分析

1.据表3可知,综合得分为正值,说明高技术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好,综合得分中最大值为6.383,最小值为-1.998,说明不同行业的创新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通信行业处于领先的地位,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竞争力因子”排名第一,但是“技术创新活力因子”靠后,说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竞争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从产业总体来看,我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仍存在核心技能缺失、企业活力不足的状况,这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化学药品制造行业无论在F1、F2还是在综合得分上都名次靠前。但在F1上稍稍落后,就目前我国化学制药行业发展的状况来看,反映在财力上表现为科研制药中面临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反映在技术竞争上表现为我国药品制造处于从仿制药物向特色药物的过渡阶段,未来的转型是必然趋势,技术创新竞争能力也会越来越激烈。

2.据表3可知,电子设备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物品制造业排名靠后。就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形势来看,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由于核心技术的限制以及国内贸易形势严峻,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受挫的同时也对电子设备制造业外部需求和增长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受总体负面发展趋势的影响,全球电子设备市场需求日渐衰退。办公设备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虽然近些年来取得一些发展和进步,但是在款式和品种上依然在“模仿”,这就需要做出转变,加之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需求提高,办公设备制造业必须向精细化、创新化、专业化变革,以适应未来产品发展、转型升级的局面。

3.据表3可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中处于后进型的行业占据多数,说明我国技术创新依然具有前进的潜力和优势。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各行业间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少数领域的技术创新处于相对先进水平,但是大部分行业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下游。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加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开发投入

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对高技术制造业的R&D活动的投入强度仍偏低,产业加工装配比重仍然过大,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但核心技术能力欠缺,产业链上游环节的发展不足。医药依然有很大的研发空间,应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但是研发能力欠缺抑制了制药产业的升级。为此,要把握未来高技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如电子设备、制药行业,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对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产业不断升级的领域增加研发投入强度,促进产学研领域深度融合。

(二)完善宏观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着科技人才稀缺、外部环境不确定、财税政策落实不到位、研发能力薄弱、投融资难的困境。对科技人才稀缺问题,采取灵活措施,提高技术人才的收入待遇与社会地位,调整薪酬限制,发挥税收杠杆政策红利,激发研发人员的热情;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顺应环境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找到发展的契机;对于先进技术和管理形式,要加快新产品、新技术、优秀管理形式在中小企业和处于发展与后进的企业中的应用,促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产业升级转型面临融资难和技术改进投资困难问题,积极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吸引民间资金流入。

(三)加强技术资源共享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6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缺乏合格的经济管理人才

由于受到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对经济管理都缺乏重视,在日常的发展过程中不重视经济管理人才的引入。首先,大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负责经济管理工作的部门,也缺乏精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大多数是由财务部门代为完成的,经济管理往往也就停留在财务管理的层次,在预算管理、成本费用控制、无形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的落后;另外,我国事业单位的领导大多数是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出身,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经济管理培训,在日常工作中对经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经济管理方法来进行事业单位的管理,导致单位经济管理水平不高。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加强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一定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尽管事业单位各项制度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经济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仍然比较滞后,严重制约了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和政策引导,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往往处于无据可依的状态。因此,大多数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管理等业务活动时只能沿用以往的惯例或者办法,在面临一些新形势新情况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另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内部管理办法,但是由于监督机制的缺乏导致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人治往往取代制度在经济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行使其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固定资产管理也是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和效率比较低下,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首先,很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资产的使用率比较低,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其次,事业单位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固定资产在日常使用中效率非常低下,导致大量的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另外,一些事业单位还存在固定资产流失的情况,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不严格,一些内部人员利用职权滥用甚至盗取单位的固定资产,给国家和事业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意识比较淡漠

由于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都是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一般不大,导致单位缺乏财务风险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也日益深化,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呈现多样化,这使得单位面临着很大的财务风险。但是,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认为无论发生多大的财务风险都有国家兜底,这种意识导致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结构不合理,又进一步加深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二、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经济管理理念,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要严格遵循成本效益理念,在保证单位的社会效益能够充分满足的前提下,争取以最小的投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事业单位应该将提升经济效益的立足点放在优化资源配置,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方面;其次,事业单位要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为经济管理活动奠定人才基础。事业单位领导要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成立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引入专业的经管人才,统筹领导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另外,事业单位还要强化全体员工的经济管理意识,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中。

(二)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开展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反馈等环节,能够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全过程的管理,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效率。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过程同时也是单位各项资源优化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事业单位要制定相关的支出定额,通过预算的形式提高各部门的成本控制意识。另外,事业单位一定要充分利用预算管理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固定资产包括是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固定资产管理也是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年度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根据固定资产占有和使用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计算和预测,使得预算编制能够准确的反应资产的价值和使用状况,从而为后续的资产管理提供依据。通过预算管理的强化,事业单位能够提高各项资金和资产的使用效益,提高单位的经济运行效益。

(三)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

事业单位要逐步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尤其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从而降低事业单位的人力成本,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能力。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挖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潜力和活力,降低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实现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其次,事业单位要尽快转变服务管理理念,借鉴其他行业的服务管理经验,提高单位的服务管理水平,加大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投入。通过内部管理改革的深化,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部管理机制。另外,事业单位还要针对新形势,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尽快建立总会计师负责制,成立内部审计部门,从而规范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事业单位的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在逐渐加深,因此,事业单位要不断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升风险应对能力。首先,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要提高自身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尤其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管理,并将其管理纳入到事业单位统一的资金管理中去。事业单位在贷款之前,要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尤其要重点考察自身的还款能力,再决定贷款的数额和期限;其次,事业单位要尽快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各项财务指标的设立和比对,来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防范和管理。其中,资产负债率以及长期还款能力是事业单位应该重点关注的指标和能力。

(五)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为加强单位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从科学管理、定性管理向动态管理过渡的关键。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单位的信息数据无法得到共享,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尽快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尽快实现经济信息的动态管理,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例如,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仍然分散在各个部门,单位可以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将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到信息系统中来,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连续化和一体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事业单位各项制度改革的推进,使得单位经济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业单位要积极认清形势,把握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及时的发现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单位的预算管理,深化单位内部管理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祝佳红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财政局

第二篇

一、粮油公司经济管理面临的挑战

与我国民营粮油企业和国外粮油巨鳄相比,粮油公司的市场销售策略较为简单,即主要与中间商的合作来进行产品销售。这样一来可能会面临两大挑战,首先可能被中间商所“绑架”而丧失议价能力;其次在于与市场相距过远,而无法建立起市场需求拉动下的产品创新机制。

二、新形势下的现状反思

需要指出,粮油公司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这两个方面的挑战,但在应对措施的构建上仍存在着诸多阻碍。为此,这里需要完成现状反思来解决可操作性问题。

(一)针对生产现状的反思

我国国有粮油公司都是以集团化公司的形态而存在,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起了雄厚的人力资本存量和资金存量。从客观要件来看,粮油公司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事实表明,在缺少技术创新规划和有效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活动往往缺乏效率,即表现为“产出/投入”比低下的现状。因此,需要改变这一现状。

(二)针对销售现状的反思

国有粮油公司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适应了完全垄断的市场环境,从而在竞争意识上往往难及民营和国际同类型企业。从而,受到销售意识的影响而直接影响到市场营销行为。另外,在国家已经使粮油产品商品化的今天,终端卖场成为了具有选择权的零售商,然而粮油公司管理层和销售人员却时常忽略对零售商的客户关系管理。

三、反思引导下的经济管理创新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粮油公司经济管理创新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深化对经济管理现状的反思

不难理解,粮油公司需要在问题导向下来实施经济管理的创新活动,因此需要深化对当前现状的反思。反思的逻辑路径应遵循,内部控制和外部环境适应性来展开。为此,公司管理层和各部门负责人应在调研活动的基础上,围绕着技术创新驱动和销售环境改良等主要方面来进行研究。

(二)增强对技术创新的远景规划

对于粮油公司而言仍然存在着技术人才和资金存量的约束,从而需要增强对技术创新的远景规划。这样一来,将为公司建立起梯度递进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机制。为此,需要在提升公司的人力资本存量和有计划引入人力资本增量,在资金使用前应对技术创新的路径进行充分的论证。

(三)强化对终端卖场的关系管理

粮油公司在国内已经建立起较好的品牌效应,这一效应决定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认同感。包括目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从而比较放心对传统粮油产品的购买。因此,粮油公司需要强化对终端卖场的关系管理,特别是针对收入处于中低阶层的卖场更需引起重视。

(四)优化对相关人员的激励设计

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销售模式的改变,都依赖于人去完成。因此,还需要优化对相关人员的激励机制。笔者指出,需要在激励兼容原则下来完成激励机制的设计工作。即:激励机制能很好的满足员工利益诉求的同时,其工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又能与管理者的目标相吻合。在此原则下,粮油公司应着重在薪酬分配体系的设计上下工夫。同时,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应选择性的植入区域非正式制度,通过营造出公司员工所熟悉的企业文化,从而在思想意识层面提升他们在资金节约使用、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努力程度。以上四个方面,便为我们提出了粮油公司经济管理创新的路径指向。

四、结束语

本文认为,粮油公司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应围绕着:深化对经济管理现状的反思、增强对技术创新的远景规划、强化对终端卖场的关系管理,以及优化对相关人员的激励设计等方面来展开。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作者:周兴元 单位: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三篇

一、医院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医院的主要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市来自于药物,通过药物买进和卖出所产生的高额差价来赚取利益。我国近期对药物的流通采取了一定的改革举措,逐步取消了医院药物的加收费用,要求各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医院的成本相联系,加强对医院各部门的管理,通过控制医院的运行成本来提高其经济效益。随着医疗保险政策的改革以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进一步对医保用户使用到的目录外的药物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医院的经济收入不能够通过药物的差价获得。

二、转变思维方式,顺应新形势下的医疗经济

1.理解新形势下医院的收入方式转变

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并没有引入太久,长期以来,医院的收入方式一直是通过病人的直接付费获得的。随着医疗保险的引进,我国大部分地区人民都享受到医疗保险,医院的收入不再是决定于平均每次的医疗费用,和所服务的病人人数,而是所服务的医保人员的数目。

2.树立对医院全面管理的思维方式

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并没有完全达到管理的意图,其思想还停留在就是资金收支的出纳阶段,大多数医院职工认为,医院的经济管理只是医院财务部门的职责。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只通过数据反映的信息对医院的经济进行管理。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经济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方式过于滞后,而且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

3.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求医转变为协作

认清当前的医疗环境,明确医院和医疗市场之间的切入点,提高医院的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现在医院专家号排不上,病房床位不够等问题也只是存在与少数医院,大多数医院的医疗设施长期空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医院的服务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医院应该大规模地扩大自己的医疗市场,转变医患之间的关系,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三、如何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

1.加强医院市场经济管理的营销战略

(1)品牌战略:患者是否会到该医院就诊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医院医疗设施的完善性和先进性、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医护人员的为人和医德、医院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医院的专业知名度,因此,为增强医院的经济管理应该树立医院的专业形象,为医院打造名医名牌的市场营销观念。医院的品牌特色主要包括:医院的医疗服务、药物的价格和质量,专家的专业知名度,专家的专业特色,高精尖医疗仪器的引入和利用,医院整体的技术水平,医院的服务质量。医院应该加强对这些无形资产的要求,提高医院的品牌知名度。

(2)服务战略:医院的就医流程比较复杂,医院各个流程的服务都应该得到重视,对医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病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以及耐心。对他们的医疗水平定期检验,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保障医疗的安全性,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对病人应该细心认真,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入工作,尊重病人,平等对待提高公众的信任和满意度。

(3)价格战略: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对于一些医疗服务价格,应该根据医疗市场的需求制定。对于盈利性的医疗机构,应该实行市场的调控价格,对于非营利的医疗机构则按照政府的指导价。在药品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降低大型仪器的检查价格,可适当增加医院的诊疗费、手术费。对于基本的医疗服务应该严格的按照的政府指导价,对于非基本的医院服务项目,其价格应该实行明码标价,让患者自行选择。

2.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的监督

医院财务管理占据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位置,它是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重心。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符合政策性和法规性。在医院的经济管理系统中,它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在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下,按照医院资金流动的特点,将医院资金有效的组织起来,合理的处理医院的财务问题,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医疗服务中起到了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为医院的发展和运营筹集资金,保障医院各项活动中对资金的需求。将医院的收入合理的管理组织,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成本。医院的财务管理对医院的财务活动作出一定的预测,为医院提供经营决策的保障。通过对每个季度医院收支的对比和分析,医院可以总结经验和不足,找出经营中的缺点和差距,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作出相应的改进,有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3.加强新时期医院的文化建设

医院的文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经营管理理念,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好的医院文化可以很大程度的达到引导、教育和凝聚的目的,能够激励医院的员工不断的进取,并在工作中开拓创新。当前,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医疗市场的竞争也变的日益激烈。因此,我国的医院在新形势下,拥有新的机遇,也面对着新的挑战。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需求,医院应该抓住机遇,全面发展,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为医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医院的经济管理和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利用医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政策的趋势下,医院只有将文化建设融入到对其经济的管理中去,以管理为核心,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人们的经营理念,推动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医院具有浓重的时代特征,当前的国家形式和政策要求医院实现技术上的国际性,管理上的规范性,专业上的学术性,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壮大。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医院的经营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医院应该创造出一套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决策者应该摒弃旧式的管理模式,学习新的经营管理方针,积极了解当前医疗市场的发展动向,随时关注我国新的医疗政策和方针,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和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医院的各部门之间也行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医院的经济管理体系快速有效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医疗机构资金的正常运转,保障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

作者:李跃勤 单位:河南三门峡市中医院

第四篇

一、加强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

成本核算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公立医院若想适应医改的需要,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身成本核算体系,在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上逐渐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另一方面,“以药养医”的时代即将过去,长久以来,各公立医院都是通过药品差价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随着国家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药品的加成收入正在逐步取消,这就使得医院不得不考虑通过全面控制成本来提高医院的经济管理效益。具体做法:首先完善成本管理规章制度,合理细化核算单元,做到让每个科室都有成本核算负责人。其次医疗服务成本不尽相同,根据各科室以往的成本情况,制定目标成本,定期比对实际医疗成本和科室目标成本,及时揭示两者间的差异,分析差异的原因并第一时间予以改进措施。最后应健全成本核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以前单纯的看重科室经济效益转到业务指标和医疗质量上来,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的考核激励指标。

二、加强公立医院的医保运作过程化管理

目前,我国城镇基本医保制度改革也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医保份额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医院资金结算比例,尤其是公益性质的公立医院,医保份额能多达医院总收入的四分之三,这项全新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难免遇到阻碍,因此医院应实行医保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过程化管理。

(一)事前制定方案进行控制,根据医保结算中心下达的预算指标测算各科室指标,根据各科室以往的实际状况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在诊治三合理原则的指导下,探析各指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修正后的指标以文件的形式发放到各科室,并采用绩效考核方式落实。

(二)事中加强全院合作进行控制,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多方位、多层次的实时监控医保运行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另外医保部应定期抽查各科室医保政策的落实是否到位,为各科室落实好医保考核指标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医院及时调整医改运行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三)事后严格管控进行控制,为保障医保政策引起全员重视,做到医保运行无死角。医院可以将医保的各项考核指标与个人绩效挂钩,在年初指标数的指导下,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结果综合评判,给科室进步的空间,当然要把握好力度,严格执行、狠抓落实,从根本上杜绝过度医疗的现象。同时,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每年召开几次医保运作情况大会,分析总结全院和各科室的各项医保指标执行情况,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医保工作的良性运转。

三、加强公立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品牌打造

公立医院应重视科教兴院,加强各层次、各岗位人才队伍的建设。现代社会,公立医院的竞争归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医院的管理水平、医务工作者的能力、医院的服务质量等成为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对此,公立医院可以从建立人才引进计划、关注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大医院科研投入、简化课题申报流程等方面入手,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良好的形象是医院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公立医院只有切实提供人性化服务,坚持新医改政策中“病人为中心”的准则,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好感。对此,公立医院可以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作用,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扶持,提高患者满意度;发挥在健康教育普及、宣传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贯彻落实全程优质服务,解除患者后顾之忧,打造成功的公立医院服务品牌。

作者:赵霞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蒙中医院

第五篇

1、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设置标准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的设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经济管理目标的设立是否能够达到事业绩效的最佳水平,投入与支出是否相对等的问题。

1.1明确设立舍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终极目标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事业单位之所以会发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使用资金的最大优势,最终达到收支平衡、成本最小的状态,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同时要转变“吃皇粮”的传统思想,正确看待事业单位的社会地位。

1.2设立事业单位筹集资金的管理目标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公益性属性的正常发挥以及满足社会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新需求,事业单位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可流动以及固定的经济资源,而仅仅依靠财政补贴是不科学的发展方式,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开展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方式,例如社会捐赠、专项贷款、监督管理收费、设备租用、技术支持等多种“开源”渠道,特别是环保部门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代社会,更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单位优势和社会公益属性,加强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引导与树立以及对企业环保能力的监督力度,同企业一起共同研究即节能又环保的技术专利,获得外部的投资项目支持,在发挥社会属性的同时达到了筹集资金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在利用贷款进行筹集资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筹资的风险和需要支付的利息、还款时间等各项潜在风险,充分考虑偿还能力与借款性价比。

1.3加强对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的设定

除了开展公益事业的支出,事业单位自身运转的费用占据了事业单位成本的重要部分,为了配合企事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要把单位运转的成本费用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发挥社会公益属性的绩效,因此在外部环境和内部业务发生改变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目标的设定时不能再仅仅局限在如何完善预算资金的管理问题,而是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工作绩效,实现经济最大化的成本管理,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集中使用等管理目标。例如在环保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日常工作的各项开销,例如人员工资、设备维护、检查成本、日常开销、投资回报率、改善环境投入比例等等具体的开支部分,正确计算事业活动的产出和活动成本,同时分析出成本构成的主要部分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成本开销,实现事业单位经济资源的最佳使用率。

1.4明确事业单位的分配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的分配管理木匾不仅仅是协调内部各个部门以及人员之间收入分配的管理问题,更主要的是如何协调维持单位正常运转的开销和对公益事业投入之间比例的开销。在对各个部门和人员收入分配管理目标设立的时候要充分借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按劳分配制度,改变单位人员抱有“大锅饭”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单位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才带动作用,同时建立并完善相关激励管理制度,通过定期制定分配方案并按照方案对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合理控制考核的成本。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开销与对公益事业投入之间的分配比例管理的问题,要充分考虑现实的需要,将钱花在刀刃上。以环保事业为例,事业单位的主要开支应该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主,城市绿化、污水处理、企业监管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报酬应该得到充分的满足,只有完成这些基本的公益性指标的前提下,才能着手提高事业单位其他的各项非必须开支,例如接待开支、“三公”经费开支等的管理以及公务执行费的设定额度等。

2、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的完善措施

为了将事业单位精金管理目标落到实处,除了立足理论分析、研究阶段,还要注重实践的操作方式:首先,为了能够使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目标更有效的发挥成效,就要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的组织管理机制,通过合理规划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使日常的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事业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其次,要不断完善对资产的配置与管理手段,建立起以产权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体系,优化资产的配置结构,通过产权登记等办法有效明确资产的使用范畴与使用规范,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能够有据可循。第三,要建立长效的绩效检测评价机制,使评测的结果能够有效地对经济管理目标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与指导,加快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推进步伐。最后,要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对资产管理目标设立提供的有效数据分析,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以上各项完善措施的具体实现从而促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3、结语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7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

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当下中国的热潮,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逐步走向深水区,不同层次的医学生创新创业亦是举步维艰。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成效,促进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须尽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系统。医学生创新创业配套政策服务体系的构建俨然成为政府、高校等有关部门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首先,医学生创新创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医学生创新创业不仅能够带动就业,还必将促进医学理论、技术和观念的创新,有效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其次,医学生创新创业是医学学科的发展需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医学研究不断涌现出新兴的医疗技术和方法,但医学研究瓶颈的逐渐突显,促使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不断加速。医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培养挖掘创新型医学人才,而且有助于促进医学学科的不断进步。再次,医学生创新创业是拓展医学社会功能的时代需要。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医学的期待从解除患者病痛拓展到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大健康方向,这为医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医学生创新创业也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本质上是其自身素质的非量化体现,是对自主学习和自由创造的检验与拓展。当大中型医院招聘岗位日趋饱和与医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的矛盾日益凸显时,鼓励广大医学生转变思想和观念,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是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

1.专业性强。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复杂的应用科学,医学一直以来都是属于难度较大的学科[1]。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只有在这些关于统治着非生物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的知识部门达到高度的发展以后,才能有效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进程”[2]。由此可见,医学远非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简单综合与叠加。医学创新与创业是建立在医学既有发展基础之上的、交错与诸多学科间的、复杂的技术创造或程序创新活动,专业性强、门槛高是其首要特征。

2.成本高。当前,医学生创新与创业大多分为两大门类:医学相关诊服流程与技术创新和医药器质类创新。在医药器质类创新活动中,各类有质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相关实验器材与资源价值昂贵,部分标本极具稀缺性,实验成本较高。因此,成本高成为制约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

3.周期长。在各类医学创新实践活动中,很多实验项目周期长,进展慢,短则几十天,长则几个月或者几年,甚至十几年,很多医学科学家终其一生都难以完成一项显著的科研创新项目。医学生由于自身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创新的成功周期变得更长。医学生创业亦是如此,不仅涉及到医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更离不开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积累。

4.风险大。医学生创新创业涵盖知识面广,交错复杂,风险高。除了涉及到医学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外,还关乎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内容。尤其在后期临床实验阶段,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和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舆论压力。现在虽然有很多替代性实验,但终究无法回避人体检验这一终极考验。

三、医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的现状

1.政策零碎,缺乏专业针对性。自政府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从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的人才、技术、资本、市场、信息、平台等方面支持政策层出不穷,其中与医学相关的重大决策首推“健康中国”战略。政府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加强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医药技术创新”。随着涉及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创新创业配套政策的不断出台,它们在促进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3]。但是,在现有的支持政策中,关于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不多,大多是隐含于普遍性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之中,尚且政策本身存在条块化现象、难成体系[4]。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与机制尚未建成,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另外,很多政策缺乏医学专业针对性,有些政策门槛高、落实难度大,政策支持与促进效果不明显。

2.医学科研与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不完善。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最终着落点多为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造福于人类,实现相应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激励机制、技术指导、实验设备与场所使用以及成果的转移与对接合作等方面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尽管许多医学类院校近年来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但由于我国起步晚,多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之间难以相互支撑,转化医学理念与意识在医学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过程中尚未充分体现与落实。同时,我国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达到国际一流标准的医学转化平台非常少,难以将各类医学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地评估与转化对接,严重制约了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科研技术的市场化进程,也使得很多社会资本对医学技术创新和产品市场化的投资多了很多顾忌[5]。

3.医学国际协作创新支持政策缺失。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医学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俨然已成为全人类最大的“公约数”。由于各国开放程度不同以及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原因,当前国际医学合作深度不够、质量不高,限制了医学生创新创业朝国际领域拓展的空间。国与国之间难以实现健康数据与医疗信息的共享,严重浪费了地球资源,延缓了人类健康科学的前进脚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已有了包含医学生在内的各级各类学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为部分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自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有关促进医学生开展国际交流、技术创新与创业合作的具体专项支持政策几乎空白,相关配套政策需尽快完善。

四、医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生态系统构建

1.充分落实“放管服”,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软环境。“放管服”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正如总理强调,“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6]。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构建要从简化各类政务程序开始。政府要尊重医学发展规律,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触发政府有关部门与创新创业主体之间互生调节功能。努力构建医学生创新创业动态跟踪与促进机制,定期组织医学院校召开医学生创新创业形势研判联席会,加强政府各部门横向联动,立足医学生就业创业实际,重点帮助解决初创期各类问题。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中后期监管机制,为开展高效便捷政务服务、营造便利环境做好制度保障。不搞地方保护、技术垄断以及限制性竞争,实行统一的医学生创新创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促使“非禁即入”原则在医学创新创业领域得到逐步推广,以激发广大医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其内生创新创业动力、释放医疗行业发展的潜力。对于医学院校而言,要联合附属教学医院以及相关医疗企业从理念传播、师资建设、课程改革、教学与学籍管理、实习考评、科研平台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构建等方面加强创新与改革。针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打破现有体制与部门壁垒,兼蓄并举,建立信息数据共享交流机制,尝试实施知识产权股份制,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医学生将自己的技术与成果作价转让、合作转化。分类培养医学技能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区分考核机制,逐步建立以培养“卓越医师”和医学“双创型”人才的“双核”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生态圈,彻底扫清医学生创新创业的障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7]。同时,把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完善,作为医学高校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点,秉承包容、开放、合作的思想,集中统一领导,鼓励全员参与,努力打造出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医学生创新创业优生态。

2.完善转化医学政策,推进“产、学、研、医”协调发展。转化医学作为建立在医学理论与医学运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倡导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双向互动新型医学研究模式,它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使得理论研究的成果能更快、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新技术、新药物、新医疗流程等。与此同时,该模式又能将临床实践的诉求及时反馈至医学理论研究。期间,蕴含着大量的创新与创业机会,是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绝佳“土壤”。因此,政府和高校以及参与创新创业的医学生要时刻把握“泛生命健康领域”的前沿发展与创新趋势,将医学生创新创业融入转化医学、整合医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全过程,搭乘人类医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顺风车”,实现共享共赢[8]。医学生创新创业绝不是简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医疗企业等多方面。只有他们与创新创业的主体协同配合,促进“政、教、医、企”精准发力,才能取得实效。这就要求各医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转变思想,主动适应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从医学生的招生、教育、管理、考核、就业创业等方面入手,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剔除一切与医学发展规律不符的管理体制,尝试实施“订单式招生”,与企业联合招收、培养医学大学生。改变医学生学习期限、学习渠道和考核方式等具体内容,实施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多进教学医院见习、实习,适时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参与产品研发与创新。让医学生创新有原生动力,创业无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产、学、研、医”协调发展。

3.拓宽思路,构建医学生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新机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人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认同。在处理国际与地区重大医疗与健康问题方面,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方案。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的不断推进,原国家卫生与计生委曾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该方案对促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卫生对外交流与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8年5月26日,“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在中国医科大学成立,并发表《沈阳宣言》,提倡联盟成员国共享资源、知识和经验,以跨学科的方式开展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项目合作[9]。此举给我国健康产业转型与发展以及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和相关产品技术的不断创新开拓了广阔的国际空间。当前,各级医学生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医学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必须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跨境医学健康合作机制,帮助医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将医学生创新创业纳入“一带一路”健康与卫生合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创新创业与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要适时开展创新创业社会环境评估,随时做好相关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工作,将良好的政策生态转化成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助推剂。总而言之,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的构建,需要政府、医学院校、社会多方面协同推进。将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软环境,与推进“产、学、研、医”协调发展以及构建医学生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新机制等方面深度糅合,强化政策落实与跟进机制,实施多维度动态发力,确保配套的政策积极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荫亚.关于医学特点的初步探讨[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7,(1):85-88.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Z].2018-9-18.

[4]姜红仁.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5]王松灵.破解医学创新成果转化难[N].人民日报,2016-10-19(020).

[6].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7,(2):234-249.

[7]周业波.论医学院校与政府创业创新合力的形成[J].南方医学教育,2016,27(2):5-7.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5):51-54.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8

2020年3月2日在北京考察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党的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科技知识的传播、成果的转化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创新科技信息收集以及检验的重要平台,是当前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交流的重要渠道。回眸《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杂志创刊走过的36年,坚持采编、传播国家科技政策,国内外科技信息以及科技人员学术观点和应用经验等文章,促进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推广科技成果,为科技兴国服务的办刊宗旨,记载了产学研用读者、作者辛勤耕耘服务在传播和交流的家园,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出的积极的贡献。

2020年《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跟踪国内外仪器仪表、工业控制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专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装备制造业标准化、智能制造、安全一体化、工业互联网以及AI、大数据、5G工业中的应用推广,面向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提升市场应对的能力,汇聚优秀的智力和技术创新成果落地应用信息资源,组织发表了大量文章,尤其将承担学科前沿和重点任务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通过期刊传播、架设产学研用服务的桥梁,激发了广大读者增强创新发展动能的信心。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推动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遵照期刊主办方和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思路,制定提高期刊影响力、学术质量举措和成效的策略,鼓励企业支持中青年作者开辟行业发展关注的技术创新专栏,扩展征集标准化战略与标准研究、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人工智能、面向5G工业应用、测试、计量、检测与评价等关键技术和技术创新成果优秀文章,聚焦工业互联网、工业网络控制和安全一体化等承担的国家项目研究成果,高端医疗装备与核心零部件质量提升等多学科交叉选题,跨界拓展期刊传播的广度,筑牢期刊出版质量“防火墙”,融合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模式,服务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自身实际,认真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辞旧岁,特别感谢期刊主办方、读者、作者给予我们无私的指导和帮助!迎新年,展望未来,让我们风雨同行,将《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交流家园办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