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管理范例

教育经济管理

教育经济管理范文1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发展困境;发展对策;学科发展

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

1.1研究范式缺失。科学的研究范式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学科教育当中,存在一些的缺陷,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需要具备系统性的范式。范式是每一个学科成熟的内在标志,具体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具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科学共同体,即有着共同目标的研究队伍,形成一系列规范的行为和价值标准,在这个学科内进行不断的探索。二是建立完善的制度,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里面有着系统性的组织以及会议制度,还有专业期刊针对学科领域研究进行发表。三是在科研过程中获得了较高的研究成果,成为学科的经典作品,被科学共同体认可。四是该学科出现了权威性的人物,发表过一定价值的学术研究作品,奠定了学科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相关学术经典并未展现,其范式的缺失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其根本在于学科的归属混乱,由于这是一种交叉式的新型学科,部分院校有的将其归类为管理学,而有的则把它归类为教育学,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将其归置在经济学科,这种现象造成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侧重点不一致,各大院校各行其是,最终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混乱无序,无法形成一种成熟的范式为后来学习者提供理论基础。

1.2课程体系错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存在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与结构上。对于该学科内容上的错位主要是由于学科归属问题引起的,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属于多种学科综合交叉而形成的,如果将其归类在管理学体系之下,其内容主要以各类管理课程为主,辅之以教育学与经济学,如果将其归类在教育体系之下,其内容主要以教育课程为主,缺乏有效的系统性归属,课程内容安排比较混乱,忽视了该学科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为学位课程加上专业课再加上选修课,但是目前,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课程体系相比较其他的学科较为臃肿,出现了主次不分的现象,给培养综合性教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带来极大的困难[2]。

1.3研究人员匮乏。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优秀的人才去推动和实现,在现阶段,制约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是教育研究专业人员的匮乏,在该领域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对学术进行演绎和表达,目前我国设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院的高校数量较少,一方面由于该专业出现较晚,发展不太成熟,因此,具备教育、经济以及管理三方面综合性素质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制约了学科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毕业的学生中,大多数都从事其他行业,只有极少数投入到这种交叉学科中进行科研活动,严重缺乏研究科班队伍,许多教师也是从其他经济、管理等专业中进行调配,这种研究队伍非常不利于该学科的知识技能传播。

1.4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桥梁,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与发展。如果对教学方式加以正确的组织,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导自主发展,使其成为学科技能传授的发展根源。在现阶段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方式单一的缺陷,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开设的教育课程管理依旧采用统一大纲进行教学规范,许多试点高校在该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教材,部分课程教材仍旧在统编中,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的管理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和监督管理。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学科老师仅仅照搬教材内容进行相关理论讲解,讲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对学科交叉性合作进行有效阐述,这种灌输式教学缺乏师生互动,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引导功能,教学方式死板,学生无法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培养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人才的目的。

2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对策

2.1重建系统性研究范式。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构自身的系统性研究范式已经成为该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这种学科研究范式的构建,既需要确立交叉学科意识而不是多学科意识,又要探索教育、管理、经济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最优方法,因此,建构学科研究范式将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首先需要该学科专业人才本着专业负责的态度重新审视教育与经济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厘清三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才能找到最优契合点,为建构系统性知识体系打下夯实的基础。另外,还要摈弃传统教育学科理念,尝试采用多种学科交叉学习的方法,深入到其他学科中,进行学术交流,比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乃至文化学等,都可以以宏观的视角进行广泛探索,去诠释教育专业下经济与管理的内在价值,以多种探索途径去发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式方法。此外,国家也需要进一步用官方的姿态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进行系统性归纳,明确其学科隶属,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2.2完善课程体系。建构完善的课程体系需要扩大课程范围、丰富课程内容。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归属于教育学,课程内容局限在教育类方面,但是这是不对的。该学科应当囊括经济以及管理类的课程,并且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各大专业必备的使用工具,包括教育管理,因此,在该学科的课程上也可以开设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培养先进化的教育管理人才,只有扩大课程范围,才能拓宽专业知识结构,才能宽阔研究视角,进而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课程内容需要包含实践环节,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遇到教育管理的重大问题时,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决。尤其是与该课程前沿相关的动态变化,可以设计到课程中的案例研究与专题探讨中,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决绝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针对重大教育问题开设专门课程,组织跨学科性质的讲座,培养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根据中国教育的现状来看,基础课程还是需要的,但是在这种基础上还应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课程可以设置为教育行政管理学、微观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经济学等,以此开阔学生的教育科研思路,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3]。

2.3培养研究人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为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并不是部分单一学科研究进行组合,二是多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方式在方法论上也是一种创新,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需要培养掌握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人才,对于研究队伍的优化首先可以选择优秀的教师,他们是负责承担学科日常教学以及研究的主要力量,只有掌握教育、经济、管理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才能更好地传道受业解惑。由于现代高效的师资力量不足,因此存在兼职教师,在选择兼职教师上,也需要对其业务进行严格把控,选择了解多学科交叉系统性课程的教师,充分了解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给学生解答,虽然这类教师的行政关系与专职教师有所差别,但是同样可以提高培养人才的作用。另外,各大高校对于开展的各类讲座可以聘请该学科上著名的专家或者教授,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丰富学生该学科的知识面。

2.4丰富教学形式。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培养的是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要求学生把握教育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未来教育做出相关研究,因此,在这一阶段,除了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功底,还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基于这种需求,丰富教学形式势在必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倡导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开放性教学需要转变师生僵硬的关系,建立友好交流互动的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放性教学还可以扩展到教学活动上面,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室内,还可以延伸到校外,打破单一的课堂讲学,实现动态式讲学,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对于教育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另外,教学方式还要转移到创新上面,有效的通过多样化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开发新的视角、提出新的看法,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发展提供契机[4]。

3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要进行充分了解,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充分展现学科优势,重建研究范式,完善课程体系,全方位提高学生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给我国教育事业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田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评《教育经济学》[J].商业经济研究,2020(22):2.

[2]唐晓姣.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新校园(阅读),2018(09):22.

[3]赖宇欣.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26):274+283.

教育经济管理范文2

为了在21世纪谋求更大发展,我们一要依靠科技进步,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其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一)智力投资:发展的首要因素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看,不少国家都经历了教育立国、贸易立国、科技立国等几个发展阶段,新兴工业化国家大都已处于科技立国战略阶段,而不少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全实现教育立国的基本目标。发达国家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普及小学教育、普及中学教育等阶段,同时发展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加强高等教育,提倡终身教育。就物质文明建设来说,关键是科学技术,基础是教育,所以说教育是基础。以科学技术为纽带,高等教育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有直接的必然联系,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高等教育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等教育。科学技术愈进步、社会愈发展,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也必然随之相应地发展和提高,这种带规律性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当代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增长得到证实。

首先,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引起的“信息爆炸”,猛烈地冲击着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高等教育应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出现,只靠本校教师难以胜任对学生的指导,例如,日本的一些大学和研究生院实施“学分互换”制度———即相互承认学生修得的学分。另外,应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迅速捕获最新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其次,需要一个熟悉教育的基本政策法规和高教管理经验的干部队伍。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开放的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视野开阔、勇于改革、大胆实践、政治业务素质好的高校管理人员队伍,使之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适应新形势下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以及保证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代世界,撇开智力投资和科学技术研究,就谈不上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智力投资的竞争。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说明,我们的时代是智力发展的时代。人类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类智力的充分发展与广泛运用将继续证明人的智力是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智力投资是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科学技术:推动发展的轮子之一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这是对世界近展史正确而简明的概括,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即将到来的21世纪,科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21世纪将是全球化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与应用为基础的。现在,人们已经接受了我们科技知识优先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这个理论摒弃了50年代以前西方新古典派经济学家曾提出的以资本和劳力为生产要素的经济增长理论。它强调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科技是生产因素之一,而且是一种重要因素。我国为了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协作研究,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近现代科学的伟大发现及其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无数次地验证了马克思的观察:科学技术是人类历史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也证明了邓小平同志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敏锐洞察力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现代科学成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创立和吸取最新的科学思想,不能站在现代科学成就的高度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三)现代化管理:推动发展的轮子之二

教育经济管理范文3

对待学困生的学习,使他们掌握同班同学一样的知识程度,我觉得引发兴趣学习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我教的这门经济管理基础课。我认为:转变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更重要,因为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学困生的前途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中职学校接纳的学困生如果能够让他们沉下心来动脑思考老师讲的问题,渴望学习就像饥饿的人吃面包一样,那么是能够学到知识、本领、技能的,是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会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自己开心,全家幸福。俗话说,兴趣是第一老师。要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使它们产生学习经济管理基础这门课的兴趣。

针对学困生学习兴趣全无的普遍状况,可以采用岗位尝试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让他们产生兴趣。首先,在备课上,潜心研究、处理教材,将学生现在可以学会且能应用到以后实践的知识提炼出来,并把他归类,以模块的形式、便于操作的形式展现给学困生;然后,在教法上要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最后在教具上、教学设备上采用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要学的知识和感受到易于掌握其方法,使学困生变成求知欲强烈的爱学习的学生。例如,我在讲第三章企业的人事管理第四节企业劳动争议及处理时,有些内容用PPT课件打到多媒体屏幕上,学生的听课效果就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在讲到本章企业人员的任用与考核时,涉及到员工的招聘,那么如何招到企业满意的员工呢?我讲到了招聘途径,招聘的程序,招聘的方法等,并用PPT播放,效果很理想,学生都睁大眼睛去看,仔细想问题,最后我说如果你是企业的人事行政干部,你该如何招聘呢?为了进一步打开他们的思路,我播放了几个天津卫视热播的“非你莫属”招聘节目中的精彩片段,学生很受启发。

紧接着在下一节课,我设计了一些情景,准备了一些招聘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有的去扮演招聘经理,有的去扮演应聘人员,这样使得学生们非常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也进行了岗位技能的尝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困生变为爱学习的学生。总理曾经讲过,做中教才是真的教,学生才是真的学;说的多好啊!我们教育者作为传到授业解惑者,应该把学生学会,在社会上、在企业中能真正掌握技能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将提炼的授课内容,与视频、实际情景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融合到学生的集体上来。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者盼望的学习氛围吗?

作者:李宏刚 单位:吉林经济贸易学校

第二篇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利用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和学的统一。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哈佛大学曾把学生分成6种类型:数理分析性、人际关系型、综合性型、政治活动型、最后一排型、怪杰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各有所长,各有特点。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与他们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备课不仅要备授课内容,还要设计教学方法,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实验等教学方法可以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师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发现和获取知识,达到“乐学、会学、学会”。通过教法引导学法,针对学法变换教法,真正达到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灵魂的对视”,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用得较多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度”的把握,贯彻“需要就用”“自然和谐”的原则,而不要一味追求应用多媒体,有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启发、引导、讲授为主的理念,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作,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不能将教学变为机械地放映过程。

二、讲课语言的艺术化

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口语,它是在一般的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职业专门用语。讲课与演讲有相似之处,演讲式的讲课应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具体有以下要点:首先,讲课要有激情。教师讲课是教师心智活动过程的真实反映,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身心一体化的表达,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完全进入讲课角色,抛弃一切杂念,酝酿出将授课内容一吐为快的情绪状态。其次,要注意逻辑性。讲求逻辑性是讲好课的根本,而逻辑性不外乎演绎法和归纳法。所谓的演绎法是指先讲述概念和基本内容,再讲述具体的应用案例及注意事项的方法;所谓的归纳法是指先列举一些案例及引导性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经过比较综合,归纳出有普遍意义结论的方法。两种逻辑性方法的结合运用,相得益彰,可使授课思路清晰且有条不紊。再次,语言要清楚和富有变化。教师只有用规范的语言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讲明白。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语言抑扬顿挫和节奏快慢的变化,对重点词句可声调激昂;对容易理解的一般词句可语调低平;对需要学生做笔记的内容,可放慢速度和做一定的重复;对学生需要回味理解的内容,可做短暂的停顿;对需要发挥和讲解的内容可适当加快语言速度。最后,上课贵在“讲”字。讲课的感染力和逻辑性有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容易理解的作用。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要多讲、细讲,特别是对一些数学公式、计量模型,不能仅限于将其数学关系讲清楚,关键是要联系实际将其所反映的经济意义讲明白。对于一般的内容,学生通过看教材就能理解的,可以做简单的归纳概括或不讲。

三、形体神态的沟通

教师上课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课堂上不注意与学生沟通,不了解学生的思维进程,一厢情愿地独自讲述,必定事倍功半。作为“导演”,教师上课要注意与学生发生谐振,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思维,步步深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通过有准备的提问和细致的观察,随时掌握学生的思维进程。当学生注意力集中,表现出轻松的神态时,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新的授课内容;当学生的眼神茫然,眉头皱起,则说明学生对相关授课内容有疑问,教师应改变讲述方式,或转换思维角度予以阐明,直到学生理解为止。作为“演员”,教师要充分利用讲台空间,游刃有余地侃侃而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神情饱满而不紧张。教师上课既要全神贯注,又要保持松弛神情,力求自然洒脱,给人以可亲、可敬感觉。第二,目光有神而不放任。教师的目光与好学生的目光交流,可起到鼓励的作用;教师目光直视精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起到警醒的作用。第三,手足自然而不散漫。上课教师应该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手足模式。上课教师的手势要符合内容的需要,与讲课的内容相匹配。语调低平时可以是缓慢的移动,语调激昂时可以是果断的挥舞。教师上课时站立的位置可以是讲台的中央,也可以在讲台的一侧,还可以在讲台前缓步走动。有时,恰当好处地走到前排学生的面前讲述,对学生可产生亲近感的效果。总之,教师授课是一门综合艺术活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靠教师的不断创新,而教师创新的源泉不仅来源于讲课,而且也来源于讲课之前的备课环节,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中备课环节的研究,讲求讲课艺术和形体神态的沟通,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占贞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三篇

1、基于创业教育视角的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开展前的准备

1.1学生应具备知识的准备

目前,经济管理类开设的专业有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金融、国际贸易、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各专业的许多基础课程都是相同的,都要学习经济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只有专业核心课的区别较大,如会计专业开设审计学、高级会计学等,金融专业开设中央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等。虽然各专业所学知识侧重不同,但对于企业的基本知识在基础课程中已经基本涵盖,但各知识点较为分散,难以将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开展前,可以选择开展ERP沙盘模拟实验,该实验作为学生进入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实践的“台阶性课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既可以将零散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还可以为进行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实践实现知识的铺垫。对于校内非经管类学生,虽然所学的知识千差万别,如电气自动化、土木建筑等,但每个同学对于“企业”这个名称并不陌生,这些学生可能会有创业的想法,但由于与经济管理的知识毫无接触,很快将创业的想法抛诸脑后。本实验的开设,主要是建立一种创业的意识,让学生消除创业的畏惧心理。教师在讲解“企业内部运营流程及与外部服务机构联系”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演示;讲解“企业如何运营”时,可以结合实际的企业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最短的时间让这些不懂“企业”的学生尽快掌握有关企业的知识,以便能较为顺利地进行下一步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实践。

1.2实验平台搭建准备

基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该实验平台的搭建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计算机硬件的数量和配置、实验指导教师素质和人数以及实验场地的大小,均比单一针对经管类学生的实验要求高,因此该实验平台的搭建需要二级学院与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沟通才能实现。该平台运行需要的软件分两大类:通用商业软件如用友公司推出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金蝶公司推出的“金蝶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整体解决方案”;专业公司开发设计的专用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一般来说,通用商业软件比专业开发的软件资金投入少,也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是高校该平台的首选。

1.3教师队伍准备

在该课程开始之前,实验指导教师除了准备必要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提升自身的实验技能之外,对学生的引导工作颇为重要。对于经管类学生,如果经管类专业课程之后直接进入该综合实验教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理,教学效果会打折扣,ERP沙盘模拟课程是该综合实验教学实施前的一个不错的准备教学,可以在该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接触跨专业综合实习教学的知识。如在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开始前,让每小组的同学为自己小组成立的企业注册公司名称,然后让同学们查阅公司到工商局如何注册的资料,之后让同学们为本小组成立的公司制定一个类似企业价值观的“口号”;在进入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教学后,本企业的CEO可以组织一场招聘会,从应聘的同学(该课程中应聘的同学均为本专业学生)中选择本企业的职员;本企业需要贷款时,要求学生学习与银行沟通的技巧,在供应环节、销售环节,掌握与供应商和客户沟通的能力;在纳税环节,熟悉税法知识,了解去税务部门缴税的流程;在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教学结束后,不仅要求写实结,而且要求每个小组将本次经营过程制作PPT,供所有小组同学学习,然后让他们比对自己建立企业之初所提出的“口号”,学生们会有很大的收获。通过此过程后学生基本能很顺利完成跨专业综合实验。对校内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经管类的专业知识是完全陌生的,也没有经过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由于对该类学生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创业”,对该门课程掌握的重点在于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安排20~30学时的理论学时,以企业核心业务为主线,将企业内部各部门与企业诸如银行、税务、工商、海关、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有机联系起来进行系统讲解,在实验平台的实践操作中,可以在经管类学生中挑选一些学生协助指导教师,帮助非经管类学生完成该平台的实训,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

2、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在创业教育推进中的开展模式

2.1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突出“专”的特色

2.1.1该实验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大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失业,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综合技能不高,导致面临的就业渠道狭窄。对于经管类学生而言,由于专业性质所限,理论教学仍然是主导,学生基本以听课为主,对于所学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弱。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高校对于专业知识的传递、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对综合决策能力、综合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高校经管类专业也在努力迎合这种需要,发展自己的实验课程。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有依靠单专业软件的实践手段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需要更新实训内容、方式和手段。

2.1.2原有实验课程的局限性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目前分为课程单向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4个层次阶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初级会计学课程结束后会安排2周的时间进行初级会计学课程设计,视为该专业的课程单向性实验,该层次实验的安排较多;安排4周的时间进行会计综合实验课程,视为该专业的课程综合性实验;安排10周的时间进行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视为该专业的专业综合性实验;安排2周时间进行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视为该专业的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各专业不尽相同,实验所达到的层次不尽相同,实习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许多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将用友公司的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作为该学科的跨专业综合性实验,该课程的资金投入较小,教学模具、实验资料以及对教师的培训均较为简单,且较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ERP手工沙盘模拟实验在具体操作中存在教师无法监控的弊端,如在采购环节的采购提前期,学生下了3个某种材料的订单,但在该材料实际入库时,因缺少现金,学生在该环节可能将订单数减少,在该实验中该种做法是违反游戏规则的,但老师根本发现不了这种情况,只能靠学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该沙盘的设计仅局限于制造业企业自身供、产、销核心业务的主线进行模拟,缺少企业与外部服务机构的联系,学生的岗位角色变化较少,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的触及程度不够,因此一些高校已经开设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受到该专业学生的欢迎。

2.1.3突出该综合实验教学“专”特点的技巧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见图1,以生产制造企业为核心,模拟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研发、信贷等业务,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与企业诸如银行、税务、工商、海关、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有所接触。在该课程实践中,指导教师可以把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按专业的不同分配角色。例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对财务较为精通,安排在生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较为合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进出口的流程和各种环节的单证的缮制较为熟悉,安排在海关较为合适等。在生产企业以及的管理或服务机构中,有不同的岗位,每个不同的组织机构中均有人数不等的学生,他们自己安排本组织机构人员在不同岗位进行“工作”,协调本组织机构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工作,使整个平台能够正常有序运行。通过综合实习平台,把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人力资源等不同专业的实习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学生参与了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形形色色的决策,处理了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纷繁复杂的业务,经历了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基本业务环节与基本业务流程。学生们既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也可以把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还可以把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在就业和创业中充分体现经济管理类人才“专”的特点。

2.2针对校内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突出“能”的特点

校内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主要特长仍然在自己所就读的专业上,但毕竟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供”已经远远超出“需”,并不是社会不需要这些人才,而是他们只盯着现有的企事业单位,如果这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面临着失业。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很难想到去创业,他们认为对企业的很多知识完全陌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创业不沾边,引导该类学生创业,让他们有创业的想法是很重要的。非经管类学生在该平台的操作有一定难度,毕竟他们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比较欠缺。在上述体系架构图中的每一个组织机构,均至少搭配1个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带领本组织机构非经管类学生完成其工作,每个小组的成员在“专业”指导下,体验企业经营的整体框架,认知和了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及环境,树立宏观管理思维。通过完成整个实验,该类学生能较为深刻地感受商业活动,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为将来的创业提供帮助。

3、创业教育视角下,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开展后的考核

3.1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采用多角度的考核方法

该平台的设计是基于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对其参加该课程实习的考核要求较高,整个实习过程均贯穿着考核。在实习开始前,每个小组对本小组成立的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人员的安排及其岗位职责、未来的整体规划等出具书面资料,指导教师根据各小组递交的资料给出成绩。实习开始后,指导教师可以在各成立的组织机构设置“障碍”,如生产企业的某条生产线出现故障如何解决,供应商的原料在预定的时间里没有到货如何解决,出现了产品质量问题怎样应对,工商局里遇到了不懂公司注册的客户如何解决,银行的某个员工出现了挪用公款应如何解决,等等,教师可以根据现场学生的解答及本小组在该问题出具的一份详细的解决方案给予分值评定。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的实习报告是不可缺少的,但每小组以其成立组织的名义共同做的工作汇报更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也是其他小组学习的极好方法,教师在这一环节也应给出分值。将各考核点按照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即可得出最后的考核结果。

3.2针对校内非经管类专业学生,采用全过程体验的考核方法

由于该平台的设计主要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但基于创业教育的目的,该平台是不错的选择。针对非经管类学生而言,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整个经管类学科体系是很困难的,如果仅由该类学生完成该实验,实验进行的困难程度、顺利程度都能预期。这样,不仅会严重挫伤学生进行实习的积极性,而且整个教学很难进行下去。对该类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极其重要,因而每个独立小组安排“专业”的经管类学生很必要。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容易,在短时间接触该课程后进入实习,非经管类学生遇到的问题会很多,有时碍于面子而不去问老师,如果有本组织的“专业领导”,他们的问题会及时得到解答,也不会打击本小组学生“经营好本组织”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经管类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也是再次学习的过程,在本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在专业类学生实习中没有遇到的新问题,指导教师可以建议他查资料,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就可以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4、结语

综上上述,非经管专业学生能够带着兴趣及探索完成该实验是最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的方法基本可以反映出来。教师在课前可以布置该类学生对每天的实习情况写实习日记,记录每天的实习内容、实习困惑及如何解决等。实习结束后,每小组抽查1至2个学生将自己的实习体会向本次实习的所有同学做汇报。学生是否认真完成该次实习,实习日记以及实习体会报告的内容能很好地反映,考核的结果也就基本明确。

作者:李文琴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

第四篇

1、经济管理专业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我国教授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一般是计算机专业或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背景,而且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高校的教学,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对于应用性很强的电子商务课程来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

2、电子商务案例教学模式运用

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能凭一己之力完全解决的,但是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仍有许多可以作为的方面。其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学生准备10分钟案例

电子商务领域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大事件”发生,仅仅通过教师传递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往往乐于在互联网上搜寻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与其让教师主导课堂,不如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案例的分享者。要求每次课学生准备10分钟的案例分享,让学生从案例背景、案例分析、案例影响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们对日常网络中出现的电子商务现象保持了一定的关注度,如分析小米手机的网络营销方法、加多宝更名后的营销策略、优酷土豆合并的原因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2学生分角色演绎案例

学生通常都是从自身出发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不能站在客户、公司的角度去分析。为此,有意识地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训练思维,加强团队合作,通过思想碰撞,一起总结知识点,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网站设计这一章时,先引导学生们探讨什么样的网站是好网站这一问题,学生一般会从用户的角度进行分析,但为了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网站设计的效果,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一是公司的管理者提出网站的要求,二是网站制作团队的总体把握,三是用户角度的体验感受。给出一定的时间充分讨论后,让学生们模仿现实的情况来演绎这一案例情况,在表演中往往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思路,而且学生们参与度非常高,有时严谨有时幽默,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尤其在面对一些案例中的冲突时,学生们往往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乐在其中。最后,教师对整个案例的角色扮演进行总结分析。

2.3团队合作参与比赛

按每组3~5人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并由小组的成员进行介绍和答辩,最后教师给予一定的点评。这种方法能够考察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现实运用也较多,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小组成员不能过多,3~5人为宜,否则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小组的案例介绍和答辩最好由两个学生上台共同完成,一个学生往往不能把小组的观点全面陈述出来;教师在讨论环节和答辩环节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防止陈述过于细节化和冗余化,不能出现偏离主题、学生情绪过于激动等现象。

2.4设计主题,开展课堂辩论

由教师讲授理论时,学生们往往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教师的观点就是学生的观点,最新的理论就是最正确的理论,缺少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如在讲授网络营销的优势,讨论网络营销会不会取代传统营销方式时,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往往是记下笔记,不加思考。这时,可以让学生们全面地分析问题,将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方,一方强调网络营销的优势,一方强调传统营销的优势,就这一问题开展讨论。通过两方的激辩,教师将正反方主要观点写在黑板上,最后加以总结,认为网络营销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营销,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网络营销不是万能的。

3、总结

教育经济管理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发展;网络教育;安全与管理;问题及改进方案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人们的很多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包括是在教育方式以及受众的接受习惯上,而面临的严重问题已经从“无信息”到“大量信息中如何获取希望的、有效的信息”,正是基于这一点,新时期网络教育也渐渐积累下很多问题,并且造成一定的疲劳,新时期网络平台化学习,乃至“知识付费”正是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一种主要方式。目前商业发展迅速,消费者的审美能力与时俱进、日益增强,这也要求着从事互联网教育相关行业的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节奏,做好创新改进工作,如此才能不被市场淘汰。

一、新时期网络教育管理困境分析

(一)网络教育管理在新时期下的发展现状

1999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正式拉开了我国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帷幕,从此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先后成立了67所远程教育网络院校,基础教育领域也先后涌现出一批名校与企业合作运营的商业网校,如北京101远程教育网2000年,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教育部启动了“校校通”工程,明确提出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2001年,为了落实邓小平“三个面向”、“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战略指导思想,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要求在全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用5~10年时间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为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和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尽快送到农村中小学校,教育部推动各地实施“农村中小学运用多媒体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项目,为已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农村中小学配备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农村中小学配备电视机、DVD(VCD)播放机和课程教学资源。

(二)新时期网络教育管理困境分析

1、网络资源内容局限导致管理困难

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互联网为基础的教育授课无外乎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认知不能够说是不正确,但是存在局限性,较为片面化,因为互联网教育授课的服务范畴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还存在“教育群体化”的B2C模式(即群体对个体交流模式),此方式以商业模式作为载体,故而服务的范畴很广,影响力也极大。具象化的分析,便是互联网线上教育利用图片、文字、色彩等因素为基础,进而组合成一种新的“模型”,建立商品与企业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桥梁。但问题是目前来看,诸多所谓“网络教育者”仅仅是披着教育的外衣,实际是网络化的“敛财行为”,不仅仅体现在其页面垃圾广告泛滥,还存在内容的局限化:一为内容的粗糙滥造,本质上便无法与实体教育的内容相比较,二为商业化诱导因素过强,严重妨碍了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良好健康知识传输。

2、个体化与大众性相冲突导致管理问题

总所周知,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在很多教育领域之中都是有很实用的应用,譬如“考研教师张雪峰”便是典型的例子。但是若是将其放在市场之中便不再是那么回事了,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本身就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具象化体现,“以客户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上帝”的大环境下并不是很利于独特性艺术的发展,这就是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中在互联网教育行业之中的根本性要素:大众化与多样化。“考研教师张雪峰”本身为专业考研教育细分领域方面的典型个人“IP”,但无论网络化IP如何孵化,其本身的本质还是在于考研这一细分行业之内,所以网络化教育娱乐性远远大于实用性变成了广泛例子,个性化与大众性(即娱乐化与实用性)的冲突愈加明显。一般而言,大众化和多样化与艺术的独特个体性并不是完全性的冲突,因为即便是市场客户的数目再多,审美能力再如何不同,但是这些客户都存在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人的思维。这一点并不是废话,特别是新时期的互联网教育只有将创新理念以此为基础才有可能成功,这一点是建立在市场的多样化与消费者的大众化之间的方式,独特性的保留方式也应同样如此。

二、关于网络教育管理改革方式探析

(一)管理相关企业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方式

社会变迁的最大表现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某些“大爆炸”“大进步”时期,人们的审美与接收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化,或许是审美与接收能力的扭曲,或者是审美与接收能力的进步,但这种表述方式本身就是代表着相当大的主观性,因为无论是大众审美与接收能力的“扭曲”还是审美与接收能力的“进步”,都是作为一个互联网教育内容提供者的角度进行的评价,这一点是需要新时期互联网教育管理者者必须要注意的一点。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快,“快餐文化”一度盛行,人们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以及耐心细细的品味知识,而是普遍存在着“快速吸收”的想法,这样对于教育知识内容提供者(相关机构)提供了一部分机会,很多教育企业平台只是“第一印象”上下功夫,让受众看到之后感觉“耳目一新”,进而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其内容本身只是无价值的“噱头”,这就要求相关管理者对于内容方面严格把关。

(二)资源版权严格化管理,防止成为资本力量的游戏

目前来看,新时期网络教育主要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其一为网站化的内容输出,相关者请出相关专业的教师人员或者专家学者录制课程以网站作为载体进行线上传输;第二阶段是APP的发展黄金期,即手机移动端作为互联网教育行业的输出端口,但本质上与网站化内容输出并无区别;第三阶段便是直播授课,这一点打破了双方交流困难的窘境。无论是何种方式,作为内容的输出主力军依旧是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但互联网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再加上各种录屏软件等等手段,“盗取”知识内容无论是在图文领域还是视频领域门槛都降低了,“盗版”也随之而来。版权问题一直在我国处于弱势地位,而这些“知识”最终基本上都成为了“资本游戏”的手段,为了能够将这一问题从本质上遏制,相关管理者必须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工作,无论是知识版权的保护方面工作,还是“严查盗版”方面的管理力度都需要加强。

三、结语

新时期网络教育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管理工作的支持,对于新时期的网络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实现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最大化流通与对于知识输出原创者与受众的保护永远都是重中之重,网络教育管理工作目的便是处理人与数据信息之间的问题,解决人与人、人与数据、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困难与矛盾,因此适当加强网络教育的管理工作,可以更进一步保障“原创内容输出者”的输出能力与版权,同时也是对于网络教育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大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仁太.网络教育模式的优化与调整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5):59~60.

[2]柯江源.论新时期党校网络教育的开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5):165~166.

教育经济管理范文5

(一)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等院校进入了新一轮的竞争,国家和社会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按照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方法,精心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细化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到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要精致,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精细,使每一项教学成果都成为精品,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彰显学科发展特色的需要

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科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但又高度融合的双重特性,随之而来的是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建设的精细化上做文章、下工夫。但“由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进行学科建设就不能面面俱到,而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若干优先发展的学科方向上,对所倾斜投入的专业和学科,也不能任其所需,倾其所有,而要科学论证,精打细算,科学投入,以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益和水平。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实现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学资源更为充实,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但学校的运行、管理成本也随之大幅提高。如果不实行精细化管理,很容易造成大量浪费。当前在有些高校中存在浪费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并多为社会所诟病。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于学校事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培养“勤俭办学、精益求精”的精神,建立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细化工作制度与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跟踪问效机制,从而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

二、高校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路径选择

目前,高等教育正处于攻坚克难、乘势而上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考验同在。高校的管理者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着手精细化管理,以实现高等教育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新突破。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植精细管理理念

发展模式的调整变革,管理理念是先导。高校精细化管理,实质上就是人的管理。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推进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人性化是制度化的基础和灵魂,制度化是人性化的前提和保障。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没有底线的人性化,无异于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没有人性化的精细管理是缺乏生命力的管理,它必将限制人的创造性,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作为高校办学主体的广大师生,理应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与参与者,每个人都负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在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应切实发挥广大师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全员参与和全程渗透,把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只有广大师生员工在思想上形成广泛认同,才能心甘情愿地参与其中,才会对精细化管理工作持之以恒,才会做得精致,才会多出精品。

(二)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探索精细管理方法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同时更是一种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的标准。一方面,要根据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实际,查找出制约精细化管理工作深入推进的陈旧的、过时的不良做法,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化的理念、科学化的手段、专业化的标准,设计出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新型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大胆摒弃、坚决淘汰那些不符合实际的粗放式管理方法,并要根据工作实际和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已有的工作方法进行及时的修正和创新,确保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时刻沿着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路径前进,以管理方法的先进性、科学性来保证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性。

(三)坚持依法治校,制定并落实精细管理制度

教育经济管理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之,现在属于信息数据化时代,市场交易以及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现场或者线下交易。因此电子商务开始快速的发展,并且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能比线下购物更加便宜。因此各种购物平台越来越多,比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随着各大购物平台的产生也带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行业不仅能够促成同地区不同地方的交易,还能够跨省甚至跨国交易,区域经济越发达该地区的交通物流行业也就越发达,因此,从当下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行业和物流行业的发展。

1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物流的相关概述

1.1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实际上也就是“地区经济”,是指分布在各个行政区域部分的国民经济。它的形成原因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这样的劳动地域分工随着时间的延长,受到历史、宗教、地理、政治的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经济上有一定往来的不同,地方之间逐渐形成了有着各自特色的经济区。这些经济区域是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缩影。经济全球化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区域经济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经济区域也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国家内部的不同地方之间的经济往来;第二种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

1.2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概念

所谓物流便是将运输的产品从其生产地移动至计划消费地的一个过程,对这一移动活动实行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包括的业务类型较多,主要运输产品类型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产品信息等,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需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最小化。物流对于全球而言都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活动,其能够较大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保持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健康性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并且,物流属于服务型工作,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因此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世界性经济活动关联紧密。当前,国内致力于商品与信息等方面的全社会性发展,其中物流行业具有极大发展空间,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而伴随着国与国之间互动合作的增多,跨国物流也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大国之一,伴随着国际间经济合作的深入,未来我国可能会成为物流发展的一大中心点,以及跨国物流的重要始发区域和送达区域。因此,我国将来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3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之间的关系

交通是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条件,有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就足以看出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交通运输才能建立起不同地方的连接,才能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交通运输的根本要求就是促进物品之间的转换或流转,这样才能形成经济上的交往。三者之间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发展好了,区域经济就会稳步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好了,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表示,在特定的区域空间以内经营的基础性经济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会使得相关地区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业务量发生急剧增长和扩增,而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顺利进行,往往会影响特定区域的经济产业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现实督导优势。就这一方面进行分析,认真处理好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型业务发展任务,这对促进国内区域经济事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有着不可轻视的支持作用。

2当前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2.1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

现在大部分人已经能够意识到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也能够认识到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还是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这种重视程度不是在对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充分发挥到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其本身的优势和价值上。在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这方面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这也就导致交通运输以及物流方面不能最大化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2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不足

由于社会和人们的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都是一些较为基础的,大众化的购物交易服务。并且由于现在市场需求的限制,我国的物流业务水平也还是处于较为基础的水平,这也是物流运输分散的主要原因。在遇到一些特殊的物流业务时,相关企业就需要立即做出一套合适的方案,因为其时间的紧急性,方案的不足也会增加,这样一来,企业的不足也会暴露出来。这是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让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进步。

2.3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

因为物流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数据化时代产生的,近些年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其专业人才储备供不应求。再加之随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对于物流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培养相关的优秀物流管理人才,才能够保证物流行业更好的发展。但目前由于市场的需求,很多企业招聘的人员并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也缺乏物流管理人才,这样一来,导致物流行业不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价值,内部的专业标准化也很难建立。

2.4缺乏物流机械化技术

随着信息数据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行业都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作业,逐渐与数据时代接轨,特别是在电子设备以及机械方面,他们的使用开始更加集中化和高端化。但是由于物流行业发展周期较短,它的技术水平并不成熟,很多都还无法达到机械化水平,这样一来,降低了其工作开展的便利性,不能很好的做到省时省力,从而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特别是在部分地方物流行业还没有渗透,地区之间的连接不够,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大部分地方的物流管理仍然是人工完成,这样不便于物流行业间建立信息连接和信息交流。

3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

3.1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

通过以上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必须要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防止在交通物流运输中出现不规范、不集中的现象,以此来促进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规范性。除此以外,在区域经济中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相关企业应该积极对自身内部进行改革创新,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士应该积极的对该类企业进行引导,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发展方向,这样更有利于与现代社会的信息数据化时代接轨。同时,各个地区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应该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努力使其走上现代化和信息数据化的道路,从而更好地促进各地区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3.2加强小地方交通建设和物流建设

受交通建设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交通质量和物流运输也会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会影响该地的区域经济。我国幅员辽阔且受到地势地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偏远的地区没有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不发达地区的物流行业就极易受到限制。比如,在完成物流运输时,需要物流工作人员自己规划路线,费时费力,并且无法保证物流运输的路况情况,对物流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有的地区,因为交通运输不够完全,而人工物流的费用也就相对增加,直至到基本无物流运输,这样一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完全受到限制,也就导致越偏远的地方区域经济水平越低。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单位应该重视这类问题,首先是应该大力建设该地的交通运输,其次应该组建一支专业的物流人员,加强交通运输的水平以及物流运输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从而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强本地与外地的经济来往,让本地的特色真正的“走出去”。

3.3培养物流专业的优秀人才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逐渐提高,但是物流行业还是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现在很多的物流工作者并不是专业出身,对于物流行业发挥其最大价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即使这种情况下,依旧不能满足现在市场和人们的需求,很多的物流岗位也无法招到专业对口的合适人员。如此一来,对于整个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影响物流行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到该问题,加强培养相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只有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才能促进物流行业的真正质变。促使物流行业能够真正的进步发展,有强大的专业人员作为后盾,形成规范、合理的物流管理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物流行业是能够促进两个不同地区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并能够互相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因此,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促使物流行业更加的规范完善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两地之间的连接。另外,物流行业的规范发展能够提升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但是当下的物流行业并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对于交通运输的建设,完善物流管理的模式和内部优化,大力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从而推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桂豪.浅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2).

[2]吕雪.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对策分析[J].经贸实践,2018(16).

[3]张金鹏.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对策[J].数字化用户,2018,24(8).

[4]权小勤.浅析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J].赤子,2018(13).

教育经济管理范文7

【关键词】学生管理;语文教学;融汇途径

引言

近年来,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越来越重视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因而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得到发展,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为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在当前教育体制的情形下如何进行学生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探讨如何进行学生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之间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1.班级学生管理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无法进行有效的结合

当前学生管理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无法进行有效的结合。通常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无法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中去,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容易在教堂上做小动作。如果老师将精力都用在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体制的改革上,那么就无法对教学课堂进行管理,如果将精力过多的放在教学管理中则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体制的改革。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也具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如何进行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有效结合就显得很重要。

1.2学生的厌学情绪与逆反心理比较严重

经过研究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很枯燥,尤其是在很多时候学生本来就不喜欢语文,加之语文老师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语文教学在很多学生甚至家长的眼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一些文言文以及需要背诵的古诗词,更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此外,在语文课堂上当老师对学生进行处罚时,学生会认为自己并没有错误,从而对学生更加憎恨,更加不愿意学习语文,从而不认真听讲,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循坏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更加严重。

1.3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度较低

语文成绩的好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家庭氛围、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等。家庭对学生从小的经济投入以及培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说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差异性的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中由于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只是负责普通的教学并不会针对学生的差异做出不同的应对模式,不注意学生差异性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也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班级学生管理与语文教学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探讨

2.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结合上的弊端导致学生语文成绩普遍较低,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则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显著。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老师更喜欢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将语文中的相关知识通过黑板传输给学生,但是由于语文自身具备的特点不并不像数学一样需要老师通过详尽的板书进行讲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板书也就是将课本中的知识照搬到黑板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一旦学生上课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就会做一些小动作扰乱课堂秩序,而导致老师更加厌恶,课堂秩序得不到保障的同时,老师更不会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存在错误,也就很难实现将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了。

2.2大多数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语文教学在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增强基础并提高成绩的关键环节,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并没有将小学语文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小学语文成绩的提高既能为今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也有助于加速对其他学科理解,因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很重要。而当前的情形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时并没有形成很好的语文基础,因此导致在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成绩比较差。除此之外,更是因为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此时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而且在心智上尚处于懵懂阶段,这个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自己已经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并且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是老师和家人不理解自己。长此以往会导致本来就对语文不够重视,而青春期这种懵懂的思想以及叛逆思维方式的作用下语文成绩就会直线下线,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在上课时间进行其他的小动作,最终影响到整个的班级管理。

3.班级学生管理与语文教学融汇的途径措施

3.1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育水平如何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通过对班级学生管理和语文教学融合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笔者提出了应该如何融会贯通。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第一,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中,要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对学生学习起指导和督促作用,从而实现对语文的相关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学习,为学生的语文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今老师应该选择的模式。尤其是初中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阶段,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学习模式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因而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通过耐心的教导和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在进行班级学生的管理时也更加便利和省心。

3.2运用分层次的班级管理模式

班级学生的管理模式应该如何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分层次的方式,在采取分层管理模式时,首先要做到的是老师要充分的了解全班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根据综合知识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每个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多,以七八个为主。其次要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选出组长,组织整个小组的学习,并将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并报告给老师。最后则是奖励机制的设立,老师可以定期组织比赛,给予表现优秀的小组精神奖励或者简单的物质奖励,还可以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进行张贴鼓励。对于成绩很差的小组也要进行批评,督促其更好的向表现优异的小组学习,当然也要注意每个小组成员的均衡性,这样才能实现每个小组的良性学习模式,更好的促进班级的学生管理。

3.3对语文教学进行多样化创新

好的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备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语文的学习。语文教学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导致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学习,所以必须对语文教学进行多样化的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老师可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进行文言文的讲解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生动的教学情境,并对重要的典故和语文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还可以制定相应的积分制度,促使老师贯彻执行,并且其计入班级综合评价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改革的融汇,必将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4.结语

当前时代下教学方式的发展,创新式的教学模式以及完善的班级氛围,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及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对班级学生管理和语文教学的融合的措施的探讨毕将推动整个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荣.管理教学相辅相成———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J].学周刊.2016(05):17.

[2]付畅.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初探[J].吉林教育.2015(31):45.

教育经济管理范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突破

中学在开展学校工作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管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严重制约学校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这一现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理念,结合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认知规律等,精心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手段,不断提升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最终保障学生在有效的管理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困境分析

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理念陈旧、滞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相对比较滞后,难以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管理需求。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中学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时,将管理的重点集中在结果上,而对这一过程并未重视。同时,中学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致使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管理中逐渐缺失了现代教育的特点,使得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受到严重的阻碍。另外,部分中学在当前的现代教育管理中,依然沿用传统的、陈旧的管理模式,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厌倦情绪,影响了教育教学管理的效果。第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合理、不科学。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强调,更加关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基本上都是以成绩作为标准,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判断,并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依据进行管理。这种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针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依然是一种隐性的束缚。另外,教师依然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管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落实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管理需求[1]。第三,教学管理中以章为本。中学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时候,为了强化管理效果,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一定的管理章程,并以此为标准实施教育教学管理。但是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部分中学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以至于规章制度仅仅是为了维护学校的秩序、保障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章程中,还存在明显的规章化、标准化、形式化的现状,致使学生和教师都受到束缚。在这何种情况下,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效果不佳,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下的需求[2]。

二、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一)明确管理新方向,创新工作路径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应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明确教学管理方向。首先,确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向。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在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时,应结合中学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对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不断改良、优化,最终促使教育化教学管理价值的凸显。其次,对教育教学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时候,应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思路、教学管理渠道进行创新,使得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管理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为了真正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学校应积极开展在职培训、岗位指导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当前的教学教育管理需求。

(二)更新教学管理理念,适应新课改发展要求

中学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学管理理念直接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要想真正完成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必须要及时更新教学教育管理理念,以更加先进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指导,进而在新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面,能够逐渐形成新的管理制度。首先,应对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具体要求等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对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还要在此基础上,从现代教育作为出发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定位,并据此形成与学生实际需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最后,在更新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增加一些具有创新性、人性化的理念,紧紧围绕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原则,借助有效的教学管理,不断提升和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具体来说,中学在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时,可围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努力借助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效果,使其符合新课程改革下的人才培养需求[3]。

(三)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在优化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制订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也是保障其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中学在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时,必须要对当前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并借助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改变具体的教学行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具体来说,中学在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应关注并加强教师专业的发展,因为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其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已经落伍,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管理需求。基于此,必须要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核心目标,重视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并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手段、教学评价方式等,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最后,重建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了强化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效果,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与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在制订规章制度的时候,还应将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促使学生在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4]。

(四)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中学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使得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掌握大量的知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明白人生道理、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的时候,应做好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健全常规管理的制度,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更加高效化。首先,中学应全面加强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包括购置相关的教学设备、美化学校的校园,制订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保证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其次,应全面加强文化环境、精神环境创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地位”,实施民族化的管理方式,并引导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最后,还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定期、不定期开展演讲比赛、唱歌比赛、书法大赛、诗词大会、篮球比赛等,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学习生活,并陶冶自身的情操。另外,教师还应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中,强化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五)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学改革处于核心和关键,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集中点就是教学工作,旨在提升中学的教学效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在中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因此,为了有效推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应以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放手,对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不断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因为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师处于核心地位,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更好的学生。因此,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法,才能保障教学改革的高效开展。二是关注学生综合能力、人格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在推进教学管理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文化、科学知识的获得,还要立足于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身综合能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基于此,必须要立足于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全面提升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冰.浅议高中教育教学管理优化与改革[J].读书文摘(青年版),2015(10):160.

[2]刘国华.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中国人,2016(32):131.

[3]张秀琴.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9(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