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卫生论文范例

学校卫生论文

学校卫生论文范文1

1.1文明礼仪教育符合社会发展对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胜任岗位工作,在工作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又要求他们具备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集体精神,能够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无私奉献、遵纪守法。同时,他们还应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礼仪修养是人文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准社会劳动者,同样面临未来岗位对其综合素质的高标准要求。

1.2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阶段是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时期

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经过职业学校学习,学生的性格趋于稳定,行为习惯基本养成,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现状

2.1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制度、方案多,系统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少,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二是开展各种专项评比活动多,但没有客观、科学的德育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或对班级的评价无法客观、准确;三是学校德育内容不系统,造成德育工作目标不够明确,更谈不上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去培养学生;四是学校要求与学生需要差距较大,学校的要求过于教条、严格,学生的需求更实际。因此,学生在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往往会出现一种抵触甚至逆反情绪,教育效果不明显。鉴于上述因素,必须对学校德育工作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这也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2.2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现状

近年来,卫生职业教育蒸蒸日上,但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年入学新生除了文化基础素质呈现下滑趋势之外,文明礼仪素质也在逐渐滑坡。他们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行为的熏染和接受文明礼仪教育不够,导致文明礼仪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礼仪认知和行为相脱节,滋长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气。例如不懂得尊重父母、师长,与人交往不懂谦让、不讲礼貌,在公共场合不守秩序、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体贴别人,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品性;不以一位合格中职生的外表形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型、着装标新立异,染发、戴首饰、化妆等现象常常出现;没有养成爱护环境卫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随地乱扔垃圾,不珍惜公共财产,学生之间的偷窃行为时有发生等。这类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并且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精神、人生观、世界观,对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走向社会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如何开展科学、高效的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培养品德高尚、行为举止文明、专业技能过硬的卫生职业劳动者是当前卫生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3卫生职业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对策

3.1全员动员,统一思想行动职业学校可组织召开文明礼仪教育动员大会,说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使全校上下达成共识、统一思想,营造“未雨绸缪”的文明礼仪教育氛围,并号召全体教工积极投身于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3.2整体规划,构建礼仪教育体系

职业学校可根据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在深入研究学生群体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未来岗位对卫生职业人才的文明礼仪素质要求,整体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按照学期、学年计划,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的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入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并逐渐形成文明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

3.3环境美化,营造校园礼仪文化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促进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强大动力,它能陶冶情操、催人奋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内化学生的文明素养,塑造学生的礼仪形象,为学生的和谐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卫生职业学校在文明礼仪教育中应努力创设整洁、文明、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让学生置身于处处蕴含隐性教育信息的校园环境中,在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中内化优良品行、纠正不良习惯、快乐成长、勤奋向上。职业学校可利用橱窗、宣传墙、板报等,以警示标语、学生作品、教师作品等为载体,通过制作文明礼仪标语、绘制文明礼仪宣教图片、评选校园文明礼仪之星等方式,在校园内营造“美化环境、净化心灵、耳濡目染、文化育人”的教育氛围。

3.4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进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的榜样,职业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注重学生人格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用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应自觉学习礼仪知识,规范自身礼仪行为,形成具有良好修养的教师群体,塑造良好的形象。职业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具有“榜样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5开设讲座,强化礼仪知识学习

职业学校可聘请校外礼仪专家或组建校内礼仪讲师团,定期对学生开展普通礼仪和职业礼仪知识讲座,强化他们礼仪知识的学习和行为养成。如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普通礼仪讲座,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礼仪知识,养成良好的仪容仪表礼仪、升国旗礼仪、校园集会礼仪、尊师礼仪、课堂礼仪、课间礼仪、同学礼仪、食堂就餐礼仪、图书馆阅览室礼仪、宿舍礼仪、尊长爱幼礼仪和孝亲礼仪等;在二年级学生中开展医学生职业礼仪讲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礼仪、出行礼仪、临床实训见习礼仪、病房礼仪等。

3.6搭建平台,实现学生自我养成

职业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整体规划,为学生搭建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实践平台,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逐渐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3.6.1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以主题班会形式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演讲和竞赛以及文明礼仪行为的强化训练,以“文明礼仪”为主题开展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讲文明、行礼仪”的意识和行为由被动接受逐渐成为学生的潜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自发行为。

3.6.2国旗下演讲

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生进行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在全体学生中倡导“讲文明、行礼仪”。

3.6.3文明礼仪主题黑板报

学生会每学期组织班级办一次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并进行评比。通过该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礼仪认知水平。

3.6.4礼仪之星大赛

每年举办文明礼仪之星大赛,评选出年度校园文明礼仪之星,在全校进行表彰和宣传,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会也于同期开展学生“微笑照片”征集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形象美、心灵美的养成实践。

3.6.5其他

包括校园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礼仪班集体”评选、作文比赛、校园文明礼仪摄影作品及书画比赛等。

3.7组织交流,分享礼仪教育经验

职业学校可定期派出相关领导、班主任和教师参加校外文明礼仪教育研讨会,学习兄弟院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可定期召开校内文明礼仪教育研讨会、座谈会等,分享礼仪教育经验,实现共同进步。

3.8拓宽礼仪教育领域,发挥合力育人的作用

3.8.1密切家校联系,发挥家庭礼仪教育功能

每年新生入学报到时,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全体新生家长召开第一次家长会,明确文明礼仪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家校职责,让家长知晓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框架,在思想上与学校达成共识,高度重视自己孩子的德育工作,在行动上积极主动,以自己的榜样作用来引导和教育孩子,从而形成家校共同参与育人的局面。

3.8.2密切与实习单位联系,反馈文明礼仪教育效果

学校卫生论文范文2

生命教育的内涵。简单而言,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意识的教育。既包括对自我生命也包括对他人生命的热爱和尊重。生命意识的形成是与敬畏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大学生而言,以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为主的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很少能换位思考,理解和包容他人,甚至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还有一种情况是属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子女在成长后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不畅通,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六岁之前如果缺少父母的陪护,共情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和生命意识健全的完善。

2.学校教育的忽视。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普遍重视成绩,忽视人的心理发展,对挫折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出现茫然、自暴自弃,或者迁怒他人和社会的应激反应。“教育的目中无人和生命的淡漠,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的乐趣和意义,还导致学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3.大学生心理不够完善。

从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信仰的缺失,导致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学习、经济、心理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精神负担加重,焦虑、压抑、迷茫、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失衡的问题。心理脆弱的或调适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就会放弃努力,放逐自我或者选择极端、消极的方式处理这些心理问题,在一些事件的刺激下就会出现自残或残害他人的过激行为。

4.不良网络和媒体的负面影响。

网络几乎是大学生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差,好奇心也强,对网上那些黄赌毒、鼓动自杀言论、教唆犯罪的行为无法区分,常会迷失自我,而网络游戏,图片、视频,网络小说等等的传播,暴力和色情常常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在冲动的情绪之下常常引发识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下降,从而诱发漠视生命的行为发生。

三、加强高校危机管理,构建生命教育的实现途径

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学生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认知观,加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度,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其次还要重视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加强全部门参与的管理理念,拓宽生命教育的途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构建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利用国学教育塑造大学生的信仰与追求。

实践证明,国学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国学涵盖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核心,包括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追求,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生命认知观。通过坚持长期开展国学讲座,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借助传统文化精髓,塑造大学生有信仰和追求的生命认知观,肯定多元的价值观和成功观,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2.心理辅导与法制教育并重。

有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心理教育也是高校教育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多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教育活动,洞察学生的危机动态,在第一时间化解危机。此外,要重视法制教育,要让大学生懂法、敬畏法律,在冲动的时候能悬崖勒马,避免更大的伤害。

3.重视大学生的生存和挫折教育。

生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面临危机时成功自救,在能力范围之内帮助他人,降低风险和损失。比如应对火灾、地震等事件,还有溺水、交通、踩踏等事件的安全教育。抵制网络不文明现象,构建校园文明网络,利用网络发现舆情,传递正能量,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成长中发挥真正的潜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感受生活的乐趣、克服困难后的幸福感,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学校卫生论文范文3

在生态学看来,生物界的生命有机体要想生存都离不开所处的生态环境,而且不管是生物有机体还是非生物有机体相互之间也是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有着千丝万缕的竞合关系的。类似的,高校的发展也会受到地理环境、地域经济、科学技术环境、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制度、文化和学术氛围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汇聚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高校生态系统,每一个因素就可以看成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构成因子或者是高校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占据着自己固有的生态位,学科建设就可以看成是整个高校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样同一个地区作为不同生态系统的每个不同的高校肯定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和合作,而同一个高校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的学科子系统之间自然也会出现对资源竞争的局面。而且,高等学校这个生态系统中也和生态系统一样会有投入产出,其投入的是各项资源,产出的是各项学术成果,而产出的成果取决于其竞争占有相关资源的能力。综上可知,可以根据生态位理论将高校学科系统分为“态”和“势”两个属性,其中“态”指的是每个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及其当前的状态;“势”指的是每个学科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说,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不同学科获取资源的能力也不同,所以为促进学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科之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为实现整个高校学科系统的健康发展,更需要学科之间的协作共生、协同进化。可见在理论上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学科建设评价是可行的。

2高校学科生态位评价模型的构建

运用生态位理论评价高校学科建设情况,应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评测:一是高校学科生态位的态与势的测定,二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综合评价。本文在借鉴生态位理论与测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校学科生态位评价模型的构想。

2.1学科生态位态势模型

学科生态位态势模型是整个学科生态位评价模型的基础和前提,包含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两方面。学科生态位宽度表明的是某一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竞争力的强弱,学科生态位重叠度表明的是学科多样性的大小。

2.1.1学科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度是从一个生态因子轴的角度研究的,学科生态位表明的是某一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的生存和梯度位置,会存在生存、发展和竞争三种状态。学科要生存就要有占有一定的资源和功能要素,要发展就要协调好内部构成要素关系,增加其竞争优势,积极进行管理创新,提升其综合竞争力。通过分析生态位的态势理论可知,学科生存力是一种“态”属性,学科竞争力则是一种“势”属性。要想提升学科的发展力,管理者必须提升其生存力和竞争力。

2.1.2学科生态位重叠度。

学科生态位重叠是学科在各个维度上的相似程度的度量,体现的是学科之间的相似性和利益冲突的频率。

2.2高校学科建设的综合评价

高校学科建设综合评价的具体评价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2.1建立高校学科建设评价因子集。

以已经建立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内容为基础,即可整理得到各层次指标的因子集合。

2.2.2归一化处理。

归一化处理的目的在于消除指标量纲,并实现指标变化范围的统一化。

2.2.3确定指标权重。

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可行和有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综合比较各种赋值方法,结合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特别是学科建设评价指标绝大多数都属于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特性,最好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3结语

学校卫生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间,我院接收小儿阑尾炎患者140例,其中男90例,女50例,年龄3到12岁,平均年龄6周岁,病人临床表现恶心,呕吐,右下腹痛,临床怀疑阑尾炎进行超声检查。病程3-12h。

1.2使用仪器

采用探头频率为7.5MHz的SImenziCV7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3操作方法

患儿检查体位选取仰卧体位,使患儿腹部充分暴露,先在患儿腹部右下位置显示出回盲部和升结肠,肠腔内存在气体回声,是由液气泡破裂所致。缓慢移动探头至盲肠末端,平放于阑尾区域,探头两端缓慢施压,推开周围组织,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在腹壁与腹膜后的腰大肌,髂内动、静脉之间,发生炎症的阑尾与盲肠相连接,接下来,仔细观察阑尾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周围情况,如有无积液,有无炎性包块,精确测量阑尾的外径大小、肠壁厚度、积液范围、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并做好详细记录。有必要观测血流信号的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测,肠气较多时需要适当对探头加压以排开肠气干扰。如果在患儿的右下腹没有探查到阑尾,可以将探查范围扩大到盆腔、右上腹以及腹膜后,以排除可能产生异位阑尾炎。最后,对炎症阑尾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即阑尾壁动脉收缩期最大峰速(PSV)和阻力指数(RI)。

2、结果

2.1检测结果

在140例小儿阑尾炎患者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儿54例,占38.6%。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64例,占45.7%。坏疽性阑尾炎患儿14例,占10.0%。阑尾周围脓肿患儿8例,占5.7%。其中阑尾内粪石或粪石嵌顿者患儿24例,右下腹腔淋巴结肿大患儿20例。本组14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中,彩超诊断118例,准确率84%。漏诊22例,其中16例均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6例为异位阑尾,包括4例化脓性阑尾炎和2例单纯性阑尾炎。

2.2各型阑尾炎声像图特征

正常阑尾的声像图表现为阑尾呈腊肠形或蚯蚓状,直径大多小于0.6cm,呈三层结构,且三层结构清晰,腔较小,内可呈低回声或气体高回声。

2.2.1单纯性阑尾炎

阑尾在回盲部呈腊肠形或蚯蚓状盲端管状结构,直径大多在0.8cm以下,形态略肿胀,管壁因水肿呈低回声,三层结构尚清晰,腔内与周围可见少量渗液或不明显。CDFI显示阑尾壁及周围肠系膜血流丰富。

2.2.2化脓性阑尾炎

长轴切面呈明显肿胀的长管状结构,直径大多大于1.0cm,管壁呈双层,阑尾腔内呈液性无回声区,横切面可呈“靶环征”,右下腹可见较多的游离液体,可在阑尾根部粪石样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周围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2.2.3坏疽性阑尾炎

阑尾正常形态消失,外形明显肿胀,管壁结构层次紊乱不清,并且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清,若显示阑尾壁连续性中断,其周围有较多的游离液体,则多提示阑尾穿孔。此时,患儿多有急性腹膜炎的声像图表现。

2.2.4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因化脓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清,形成杂乱回声包块,内回声强弱不等,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呈包裹性。必要时充盈膀胱进一步检查。

2.3阑尾处血流特点

正常的阑尾的动脉收缩期最大峰速(PSV)和阻力指数(RI)都比较低,阑尾壁血流不易显示。当阑尾处发生急性炎症时,阑尾会产生充血、血液的流量也随之增大,PSV值也会随之增高;于此同时,阑尾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致血管受压,会引起RI值增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舒张早期的反向动脉血流。此外,在本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当阑尾发生炎症时,不同区域由于炎症程度的不同,也会导致PSV值和RI值的不同。

3、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7-12周岁,其中男性的发病几率高于女性,男性发病几率约为女性的1-3.5倍[3]。由于小儿的腹壁较薄,采用高频超声的方法可以清楚的观察到阑尾的大小、形态、周围系膜的情况以及腹腔内有无脓肿形成。在阑尾炎的诊断中,最为明显的标志是阑尾直径超过0.6cm,阑尾周围伴有局限性积液,CDFI显示血流信号丰富,可提示急性阑尾炎;当发现阑尾没有明显的增粗,又无法识别或探及正常的阑尾声像时,则应该考虑是否有肠梗阻、肠套叠及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等急腹症的可能。在急腹症中完全可将阑尾作为一个常规部位进行检查。

学校卫生论文范文5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所刊发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为研究资料,涉及的栏目主要有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心理卫生、疾病控制、生长发育、重要论著和专题文章。

1.2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所刊发纸质期刊,仔细查看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的“对象与方法”中有无“知情同意”或“获得伦理学审查”等相关信息。本文中知情同意包括本人知情同意、家长知情同意、本人和家长均知情同意。

1.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表格,统计《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发表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的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批、本人知情同意或家长知情同意的篇数,心理卫生栏目及干预性研究的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篇数,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总体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共刊发2697篇研究论文,除去述评、专题笔谈、综述及Meta分析等不需要通过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的研究论文504篇,共对2193篇研究论文进行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情况分析。获得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的论文共884篇,占40.31%,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330篇,占15.05%,以2019年占比最高,为57.97%;经知情同意的研究67篇,占32.37%,以2018年占比最高,为37.27%。不同年份获得伦理学审查、知情同意的文章及总体检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66.29,43.58,219.83,P值均<0.01)。见表1。在884篇经过知情同意或伦理学审查的研究中,仅有4篇说明了研究是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并获得作者所在单位的伦理委员会批准。

2.2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学审查及知情同意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近5年共刊发654篇心理学研究,去除Meta分析等不需要通过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的研究34篇,共对620篇心理学研究进行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情况调查,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92篇,占14.84%,以2019年最高,为63.64%;获得知情同意的研究187篇,占30.16%,以2018年最高,为44.60%,2015年~2019年获得伦理学审查、知情同意的心理学研究及总体检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7.55,16.80,58.66,P值均<0.01)。

2.3干预性研究的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近5年共刊发干预性研究235篇,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43篇,占18.30%,以2019年最高,为62.96%;获得知情同意的研究73篇,占31.06%,以2017年最高,为44.23%,总体检出情况以2019年最高,为96.30%,2015年~2019年获得伦理学审查的干预性研究及总体检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40,18.46,P值均<0.01)。

2.4采集生物样本研究的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近5年共刊发采集生物样本的研究148篇,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22篇,占14.86%,以2019年最高,为66.67%;获得知情同意的研究33篇,占22.30%,以2019年最高,为33.33%,总体检出情况以2019年最高,为100.00%,2015年~2019年获得伦理学审查的涉及生物样本研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P<0.01)。

2.5获得伦理学审查及知情同意研究的作者单位及地区分布

通过查阅第一作者单位及所在地,统计发现,884篇获得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的研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北京(147篇,16.63%)、广东(73篇,8.26%)、安徽(63篇,7.13%)、上海(58篇,6.56%)、江苏(52篇,5.88%)、河南(44篇,4.98%)、四川(38篇,4.30%)、浙江(36篇,4.07%)、黑龙江(36篇,4.07%)、山东(34篇,3.85%);且各年份排在第一位的均为北京地区,分别为18篇、18篇、26篇、50篇、35篇。第一作者单位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北京大学(68篇,7.69%)、安徽医科大学(35篇,3.96%)、哈尔滨医科大学(23篇,2.60%)、宁夏医科大学(19篇,2.15%)、复旦大学(19篇,2.15%)、重庆医科大学(17篇,1.92%)、中山大学(13篇,1.47%)、广东药科大学(12篇,1.3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篇,1.24%)、贵州医科大学(11篇,1.24%);各年份排在第一位的作者单位均为北京大学,分别为11篇、8篇、9篇、19篇、21篇。

学校卫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人民福扯。公共卫生体系是以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疾控系统为主体,以卫生和相关社会政策为导引,以医药与健康产业为支撑,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群整体与长远健康效益最大化,全面维护和促进公众健康的综合社会体系[1]。目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卫生人才培养单位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2]。因此,培养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并具有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能力、应急判断及处理能力、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现代公共卫生人才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当务之急。本研究选择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对本科生专业实践教学满意情况和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建议,以全面了解我校公共卫生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需求,探讨目前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81人,年龄(23.49±1.87)岁。

1.2方法

根据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现况及需求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问卷收集。

1.3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和希望的实习单位类别)、学生对专业实践的需求、获得专业实践的途径、期望实践单位提供的实践项目和实践教学模式。

1.4质量控制

问卷设计完成后通过预调查再次讨论完善调查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班主任开班会的形式强调此次调查的重要意义和调查表填报的统一要求,课题组人员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完整性和合理性评判。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在线平台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描述指标主要为构成比(%)。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共81人,其中预防医学专业63人(77.78%),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8人(22.22%);男生39人(48.15%),女生42人(51.85%);本科毕业希望去的实习单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占比最高,为77.78%,见表1。

2.2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对专业实践的需求

参加调查的81名公共卫生类专业本科生,愿意去甘肃省外进行毕业实习的54人(66.67%),92.5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实践可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认喜欢或擅长的职业。此外,大部分学生想通过专业实践获得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实验室检测和文件撰写方面的实践能力(见表2)。

2.3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获得专业实践的途径和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专业实践主要依靠学院安排的占96.30%;希望专业实践的时间为4~6个月的占66.67%;在专业实践之前,拥有其他社会实践经历的占55.56%,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历的占44.44%;此外,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具体职能与内部管理架构(见表3)。

2.4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单位应向学生提供的实践项目

调查对象期望专业实践单位能提供的实践项目主要涵盖公共卫生领域的大部分实践领域,如: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知识、院感防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和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急性传染病与地方病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与性病管理、结核病防控、免疫规划、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控、慢性非传染病防控、卫生监测(水、食品、学校卫生等)和实验室检验技术等(见表4)。

2.5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况

参加调查的本科生,70.37%的期望毕业实践采用实践单位和学校相结合的形式;85.19%的学生希望专业实践时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并在开题、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给予指导;实习结束,66.67%的学生希望在学校完成毕业答辩;此外,针对目前毕业实践的现况,25.93%的学生满意,59.26%的学生认为一般,14.81%的学生不满意,详见表5。

3讨论

3.1专业实践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是培养合格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探索其实践教学规律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公共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使能广大的公共卫生专业教师队伍深入了解医疗卫生单位一线工作需求,而且也能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付诸实际并在具体实践中提升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3-4]。此外,伴随着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流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已纳入国家应急战略体系,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保障[5]。因此,本研究调查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81名本科生,大多数受访学生认为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培养的过程控制重视程度不够,66.67%的学生更倾向于去省外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较好的单位进行毕业实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学生对现行本科生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因此,合理安排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对提升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2强化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训练环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6]。因此,以“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为主线,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前期调查显示,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较为欠缺的实践能力主要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7-8]。本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被调查学生认为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参与实践可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且通过专业实践可获得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实验室检测和文件撰写方面的实践能力。此外,大部分学生有意愿赴省外发达地区开展为期6个月左右的专业实践,主要原因是公共卫生专业实践单位的级别和地域差异。调查显示,拥有社会实践经历如社区服务、兼职等的占55.56%,但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具体职能与内部管理架构,说明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单位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导致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对就业单位基本不了解。因此,在理论课程设置中需要及时将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知识、院感防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和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急性传染病与地方病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与性病管理、结核病防控、免疫规划、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控、慢性非传染病防控、卫生监测(水、食品、学校卫生等)和实验室检验技术等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体现公共卫生教育的时代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校和实践单位联合培养模式

国家提出培养具有公共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目前院校教育与实践基地实践相融合已成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主要方式[9-10]。本研究显示,70.37%的学生期望毕业实践采用实践单位和学校相结合的形式,在专业实践时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分析原因,此模式下学校可提供理论知识帮助,实践单位可以提供实践训练,使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并在开题、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进行指导。因此,两者的结合可充分发挥实践单位教师的实践指导和在校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既可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又能提升实践单位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在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此外,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对学生专业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考核,本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毕业答辩应该在学校进行,分析原因主要是实践单位对学校毕业要求不清楚,难以做到对论文从格式到内容的整体把关,学校今后应与实践单位加强沟通和联系,对实践单位主管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力争做到学生在实践单位和学校均可答辩。

4结语

学校卫生论文范文7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扬州会议”的召开,在教育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对学校卫生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网络逐步健全,一些地方成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使得我国学校卫生队伍日益壮大,能力不断加强,对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促进各项学校卫生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服务与工作的能力,不断拓展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教科研的职能,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和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断创新探索,努力融合多方资源,积极搭建“三个支撑平台”,实施“三个行动计划”,为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和学校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1搭建“三个支撑平台”,提升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科研能力

2008年以来,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积极创新、引导和团结下,《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全国10余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进行广泛科研合作,至今已基本形成了校所联合的合作模式,打造出了“三个支撑平台”,即“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主形成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以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为主形成科研现场支撑平台,以《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为主形成科研成果支撑平台”。通过打造三个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全国资源,并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提升了学校卫生工作的能力,拓展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1.1搭建三个平台,实现共利多赢“三个支撑平台”的建立,形成了互利多赢的良好局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并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收益: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年来,协作开展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卫生行业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等;二是实现了全国性科研大协作,进一步推进了学院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完成了我国青少年身心病理症状、体育锻炼行为、睡眠质量、饮食结构、自伤行为数据库;三是经过科研现场的锻炼、学习,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协作单位共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四是成为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如开展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中国儿童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中国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等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不仅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人员科研能力提升“授之以渔”,同时也使高校承担部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全国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现场支撑平台的建设,一是打破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主要以开展学生体检工作为主的僵局,在高质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转变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形成的“日常工作难以开展科学研究”的旧观念;三是有效提升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四是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帮助下已开始积极申报当地的科研项目,并有成功范例;五是开始收获高质量的科研硕果,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以专版刊出,在学校卫生研究方面发出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的声音。《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搭建的科研成果平台,一是真正实现了从被动“编”杂志到主动“办”杂志观念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期刊编辑水平;二是通过科研合作、协作和积极融入,进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三是确保了杂志高质量的稿源,使组稿和约稿走向科研前沿,实现订单式约稿。

1.2搭建三个平台以来所取得的成果2007年12月30-31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发起,在合肥首次召开国家“863”项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课题培训和协作组会议,邀请全国9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部分高校参与课题研究,来自哈尔滨、北京、太原、武汉、重庆、广州、贵阳、绍兴、蚌埠等地共22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儿少卫生专家参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处与9家课题协作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并给予科研资助。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先后派出30余人次的专家和研究生到现场指导,2010年顺利结题。目前这一研究共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合作单位发表文章21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并于2010年第12期出版了“绍兴市研究专版”。2008年8月,召开了国家“863”课题资料分析会议,9个地市的16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会并得到培训。同时,邀请8位来自全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专家参加了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分课题“中小学健康体检表标准研究”的咨询。2009年10月,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青春期学组,邀请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贵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太原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担任常委或委员,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加了“青春期发育与健康”论坛。2010年8月13-15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发起“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及其健康危害效应”论坛及全国协作组会议,来自哈尔滨、沈阳、天津、上海、广州、昆明、武汉、郑州、太原、宁夏、重庆、马鞍山等地的25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以及儿少卫生学专家与会,共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健康问题和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健康危害效应,提出了研究策略和研究选题,形成了来自哈尔滨等13个单位合作的“中国儿童青春发动事件评定标准协作研究组”,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率先发表,近期在国际上发表我国城乡男女儿童青少年青春期主要发育事件的时间进程、评定标准等方面的论文3篇,再次展示了校所联合开展大协作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制定中国儿童青春期性和第二性征发育评定标准提供了基础性数据。2011年4月22-24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监测与队列研究论坛暨全国协作组会议”在合肥市召开。本次会议是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提升学校卫生工作科研水平而召开的。来自北京、广州、中山、阳江、厦门、重庆、郑州、沈阳、呼和浩特、太原、西安、乌鲁木齐、新乡、蚌埠等地市的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精神健康状况和评价方法的挑战、世界范围内重要队列研究等进行学术交流。陶芳标教授和与会的27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就我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设计构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研究设计构想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初步达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中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两个协作研究。几年来的实践显示,三个平台的建设推进了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的提升,对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与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全面合作,认真总结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30年来发展的经验以及在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方面的成就,全面反映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现状和变化,5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11年第5期发表。同时,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还与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合作。这一合作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推行。2008年以来,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利用全国合作的课题,成功地培养了博士生1人,硕士生2人。#p#分页标题#e#

1.3三个平台在未来学科发展中前景广阔展望未来,三方合作力度将会不断深入,合作前景极其广阔。正如陶芳标教授所言,通过高校、学术期刊以及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合作,必将锻炼一支高水平的学校卫生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备应对学校卫生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能结合日常工作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并创新研究内容;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儿童发育与健康研究队列,利用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民族多样、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建立一个多产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体系,在青少年生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意外伤害、故意伤害、体力活动行为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饮食模式和心理社会促进因素以及评价教育、健康促进的效果等方面,每2年形成一个专题报告,为教育和卫生部门开展决策咨询和政策规划等服务;形成一批科学研究成果,通过5年合作,在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健康和发育评价方法、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学校健康服务策略及措施研究等领域,形成具有大样本、多指标、多产出、应用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儿少卫生与学校卫生研究领域展现中国学者的成就。

2实施“三个行动计划”,提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目的是建立健全与实施学校健康促进发展战略、推进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学校健康促进工作机制,使社会各方参与的学生健康促进网络和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面促使中小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学生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心理社会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超重、肥胖、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2.1推进学校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行动计划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应成立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每周各年级安排2节体育活动课(共90min),确保在学校推行“阳光体育课间活动”,并作为限定性拓展课程排入课表;学校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锻炼方案并向家长公布。因地制宜地开展“双A体力活动”,即适宜的(Appropriate)、有氧的(Aerobic)、每天2次、每次30min的体力活动。依托“体育社团”平台,5年内实现80%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结合体育课教学,让每一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为其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2.1.1“双A”体力活动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双A体力活动”为基本原则,遵循探索“因地制宜、学校-家庭-社区配合、有氧运动为主、每次0.5h~每天1h”的体育活动模式,如组织学生每周参加“五个一”活动(一次跳绳、一次踢毽、一次立定跳远、一次俯卧撑、一次耐力跑)。

2.1.2阳光体育课间活动统一规定全校的早操活动内容以集体跑操为主;课间活动内容为校园集体舞、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分班级特色体育活动(如武术操、抖空竹、器械操、健身操、球操等项目),其中校园集体舞为必须开展的项目。推荐实行35min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阳光。

2.1.3组建体育社团组织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长绳、围棋、跆拳道等多种社团,为全体同学提供交流平台。规定各个社团的活动时间(如周四16:30-17:30),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在全校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校特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初中主要开展舞蹈、韵律操等技能项目;在小学主要体现小场地、小器材、小游戏、小活动为主的快乐体育活动。深入拓展阳光体育运动内涵。要求全校教师每天早操、课间操同学生一起参加运动;将阳光体育运动与社会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家长与学生一道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2.2落实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制度,针对性地在新生入学2周内、期中或期末考试前2周进行学生肥胖、近视、饮食模式、睡眠质量、情绪健康、健康行为等健康素质监测,保证每学年每个年级学生至少进行一次监测,建立学生的健康素质档案。根据健康素质监测结果进行三级预防服务。针对普遍存在的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采取健康教育、行为训练、环境改造等措施,共同建立包括学生本人、家长、教师、社区、专家相结合的社会生态学干预联动机制。

2.2.1学生身心健康监测学生身心健康监测要覆盖中小学所有年级学生,并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内进行。监测内容包括:(1)生长发育状况。是评价儿童少年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从下列方面挑选指标。①体格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腰围、肩胛下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体脂百分比等。②心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耐力跑等。(2)疾病或异常,包括近视、伤害等。(3)因病缺课状况,包括因病缺课率及其病因分析等。(4)生活方式与行为指标,如睡眠行为、视频行为、饮食模式、体育锻炼、用眼行为等。(5)心理健康监测,包括身心生理病理症状、抑郁焦虑情绪、自杀和自伤行为、心理应对方式、亲子依恋行为等。

2.2.2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学生健康素质档案。对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视力不良、营养不良、饮食、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等健康指标及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2)学生近视眼综合防治。建立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机制,创设良好的学校和家庭用眼卫生环境,改变不良用眼习惯,推广适宜技术,设计教室环境模板,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和眼放松行为,遏制近视低龄化和高发率。(3)学生肥胖综合防治。推广体质量指数个人监测,营养教育要强化家庭和个人饮食结构的改变,积极推广“双A”体力活动。(4)建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立因病缺课动态分析与(往年)同期比较制度,加强与当地CDC合作报告和监测传染病防控的合作机制,组织专家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安全事件关键控制点,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桌面演示、演练等制度。#p#分页标题#e#

2.3实施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针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自杀意念与行为、考前焦虑等,由儿童发育心理学专家指导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倡导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传授心理知识、学科渗透心育、创设教育情境、坚持团体心理应对能力训练、实施心理健康监测、开展心理咨询、改善家庭氛围等,倡导学校和家长共同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面向全员(师生、家长、社会)、全程(深入课外、校内外、特别是班级与家庭)、一个部门为主(心理教育中心)、设置专兼职心理教师、多种工作方式(心理辅导课、展板、专刊、心理健康监测、学生心理小组、家长学校、专业化教师培训、个别辅导、电话专线、网上信箱、讲座)等。

2.3.1以心理社会应对能力和生活技能教育为主题的团体心理健康促进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形式有心理游戏、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提高儿童青少年对健康行为的执行能力和对问题行为的预防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活动包括学生训练、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学生训练主题包括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有效沟通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等。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将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由专业儿童精神卫生工作者到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转变。家长培训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了解训练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同时也可以在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2.3.2组建学科渗透师资队伍组建“以专职带兼职,以兼职带全员”的学科渗透师资队伍。学校成立心理辅导中心(负责管理与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一至两名专职心理教师牵头,面向全校组建兼职心理教师队伍,要求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有“B证”以上资格或有参加过较系统的心理专业培训班培训经历的教师均要加入心育队伍,努力使学校心育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学科渗透”。

2.3.3新课程中学科渗透心育学科渗透心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心理的有效渠道,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和相关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学科类课程:个性品质修养、社会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情绪调节、品德与行为、珍惜生命与热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自然学科类课程: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艺术与体育类课程:情绪调节、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协助精神、团队凝聚力、人际交往等。

学校卫生论文范文8

1.1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

除了进一步考取研究生深造外,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到各类型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安全管理及相关工作。由于各学校行业背景不同,安全工程毕业生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主要分布在矿山、石油开采、化工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范围相对较广。本科教育的培养类型主要包括:学术性本科教育类型、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职业实用本科教育类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定位于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这种本科教育主要作为最终学历教育进行,也考虑后续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运用高深知识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会各行业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结合目前社会需求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基础条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下又分设劳动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卫生等3个方向。其中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两方面基础理论,具备事故伤亡损失和健康危害预防与控制基本技能,熟悉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能够将职业健康危害的医学机理与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工程控制及个体防护手段有机结合的职业卫生专业人才。

1.2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职业卫生的管理也逐渐纳入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做好一名合格的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需扎实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而且要具有过硬的与本企业生产过程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技能。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4年的培养方案可划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企业实训2个阶段。因此,可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样设置成2个阶段。其中,校内学习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使其学习并熟练掌握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校内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学校负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程的选择以满足基本的学分要求,一般通过3年时间完成;而企业实训阶段主要由企业为主导,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到企业从事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要求,在实训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与安全技术,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促使学生将前3年所学到的理论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促使学生培养基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3+1”培养方案的设想

2.1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3+1”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提出的一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3+1”培养方案,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培训人才,本科4年时间里前3年进行专业基础及技能教育,最后1年根据行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实训实践。培养方案由企业和高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重在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行业相关技术的全面了解。在实训过程中,企业将全程参与教学,指派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及方法的“实操性”,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经验。

2.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优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与管理以及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职业病危害辨识与控制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从事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工程设计、管理、教育培训、监察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国内已加入“卓越计划”的安全工程专业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经验,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师资力量及实验、实践条件设计具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通用技术基础类、高级专业技术类、企业实践学习类5个课程体系模块。通过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卫生类课程的基础能力,并依托职业卫生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现场测试等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力学、职业病预防医学等基础理论能力、以及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所必需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行在企业现场授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考虑了企业各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灾难预防及应急工作的需要,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确保学生具有多行业的灾害防控能力,以满足各类型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3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的构想

为了确保“卓越计划”中对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明确要求,高校应针对学生“3+1”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为学生个体(分组)配备2-3名导师,导师应包括在校专业教师及实训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人员构成。“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4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为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指派导师过程中应侧重选择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的高校“双师型”教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方向)所安排的企业实践学习可划分为工程项目设计、实际操作技能锻炼、现场实践等3方面内容。作为学生导师,“双师型”教师应全程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去,全面落实导师负责制。

3.1高校导师的条件

作为“卓越计划”的导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国内有关“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基本满足学生导师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成为“卓越计划”导师应至少具备以下3方面素质及技能:(1)应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2)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属行业发展动态,熟知本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掌握行业发展变化,能够对本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有价值的建议。(3)具备较为成熟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与行业企业有着广泛的交流,从事过一定数量的服务于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

3.2指导方法

“双师型教师”作为导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等对学生大学4年学习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尤其在工程实践、实训阶段应重点把握学生进行工程项目的选题、深度、质量等3方面要素。其中在项目选题时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参考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知识结构及内容,并在学生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结合实训企业的基本生产特征,确定恰当的工程实训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内容。另外,学生实训项目的任务及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在实训工作量、工作内容复杂程度以与企业生产符合度等方面。实训工作量应既能保证学生实训工作时间安全充实,同时保证学生有时间对工作任务及实现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合理计划,而不是将所有时间用于赶进度而忽视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联合培养实习生的过程中要定期沟通交流,确保学生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当出现与工作安排不符合时应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为了确定实训质量,导师应在项目选题阶段明确项目完成验收的量化指标,并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成果指标要求。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阶段性工作成果,导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完成质量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作为学生最终实训成绩的判定依据。

3.3实践训练

企业类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导师应优先选择那么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代表国内生产水平的行业领先企业。同时,高校导师应与该企业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项目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高校导师与企业能够及时、高效地沟通,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全程把关与监督。在设置学生实训任务内容时应从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生产实际2方面着手,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订学生实训的总体任务及阶段性成果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除了完成实训所要求的任务外,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了达到较高标准的工程实践类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高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应自毕业论文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至论文答辩等阶段进行跟踪指导,相互沟通交流确保论文工作达到“卓越计划”对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标准。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