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思路范例

学校工作思路

学校工作思路范文1

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区教育局2013年工作要点为指针,以深化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塑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从学校实际出发,秉承"树形象、抓管理、强素质、为特色、创品牌、促发展"的学校工作思路,以"传承中华文化、奠基幸福人生"为主题,做强优势、彰显特色,提升品质,实现学校教育优质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以文化德育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创建德育工作特色。

2、以"四个一"的有效实施为主线,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攀升。

3、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为载体,以"践行师德、提升师能"为目标,强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引领学校优质发展。

4、弘扬传统文化,有效落实写字教学及普及珠心算教学,尖子选手训练,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5、树立"安全即发展"的安全工作理念,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做好安全、后勤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德育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学工作:关注课堂,优质高效

2013年我校教学工作以规范教学管理、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效率推进年"活动为统领,以"四个一"的实施为主线,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再度攀升。

㈠一个敦实---以规范教学管理为依托,促进管理质量的不断攀升

㈡一个扩展--以"课堂教学效率推进年"活动开展为载体,促进师生教与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㈢一个执着---以坚持弘扬特色珠心算教学为窗口,促进校本课程的深度研发。

㈣一个修炼-以师生硬笔书法修炼为突破口,构建学校高效课堂的又一靓丽风景。

学校工作思路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素养;高校工会干部;工会工作

自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格局”的意见后,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工会全面贯彻中央部署,制定和实施“互联网+工会”的《全国总工会改革十点方案》《全国工会网上工作纲要(2017-2020年)》等改革方案和实施计划,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与工会工作融合发展,构建“智慧工会”,实践成果不断涌现。高校工会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纷纷探索“互联网+工会”的创新工作方法与模式,以求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党建工作进程、构建和谐校园。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海量信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全方位渗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高度融合,对高校工会干部的信息知识与能力、技术与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提升高校工会干部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学术界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且给出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的概念经各位研究者不断研究和阐释,对概念的认知和评价标准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研究较多,但从国内外专家关于信息素养定义的演化来看,可以从意识、知识和技术三个层面概括总结,信息素养包括一个人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普遍认可是一种综合的、基本的能力。“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分析与研判是工会干部高效开展工会工作的基础,结合高校特点和高校工会干部队伍以少量专职和大量兼职相结合的模式,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必然要求高校工会干部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一)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工会工作的需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互联网思维已成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与传统思维模式相比,互联网思维主要特征是客户至上、行动迅速、追求极致、平台思维以及创新精神。高校是高知分子聚集之地,对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活动形式的需求多样化,对于新事务、新载体与新工具接受和使用程度高,网络信息获取与网络意见表达途径多元化。高校工会干部要以教职工需求为出发点,利用互联网建立“互联网+”工会平台,完善工会的网络服务职能,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式”向“多方位、多维度”的管理模式转变,切实呼应职工期盼,当好知情人、做好报告人,做好第一帮助人,提升工会工作的实效。

(二)加强高校“智慧工会”建设的切实需求。智慧工会是工会组织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的工会智能化服务职工体系,力求形成全总主导、地方跟进、产业参与、协同互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工会网上工作体系,是一个以职工为中心、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以会员服务卡为载体,推进职工个性化普惠性服务的工会网上服务新模式,需要一批既精通工会工作又善于利用和管理网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智慧工会”的内涵应纳入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统一规划之中,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全国总工会政策和行动规划的必然要求。网络教学、网络学习、网络生活已成为高校师生的日常,更是高校师生员工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新习惯、新模式。高校工会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工会工作阵地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工会工作思维与方法不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服务职工的主战场、主阵地,脱离互联网就是脱离群众,脱离互联网就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拒绝与时俱进。高校工会干部应积极用好“智慧工会”的门户网站、微信、微博、OA办公系统以及APP等多种载体,运用并优化“大数据”的采集方式,了解职工之所思、所想、所需,及时把握职工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才能做好引导、教育工作,才能更直接、便捷和快速地服务高校师生。

(三)高校工会干部自身发展的需求。高校工会既有传统工会的特质与职能,又有自身独有的特点。高校工会在建设学习型、活力型、服务型工会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高校工会干部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时展特点转变管理思维,既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树立新时代高校教师形象,又要结合工会工作的变化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增长自我才干,从而实现自我发展。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高校工会干部的专业知识与储备如何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创新高校工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提高服务教职工的满意度,如何增强自身素质与业务能力,如何让自身更快更好地融入“互联网+”大环境中,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事业,是高校工会干部做好工作、干好事业的重要基础。

二、高校工会干部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高校工会干部是高校工会工作的主导因素,要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智慧校园,增强高校发展活力、赢得师生的信任,提升工会干部的能力是当务之急。“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修养与能力。”随着“互联网+工会”、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工会干部的信息技术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仍有部分工会干部对于“互联网+”概念认识不清,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依赖传统工作模式,平台建设和应用仍停留在拥有但互动不充分、新信息技术主动探索应用的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新形势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高校工会干部的信息素养,顺应时展需求。

(一)顺应时展,强化互联网思维。信息观念是人们对信息的看法以及应用、发挥信息的价值和作用的意向。高校工会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工会”的创新工作方法与模式,从而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进程、提高教职工民主管理程度、构建和谐校园。要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工会工作,高校工会干部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树立并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看待网络、熟练使用网络、高效利用网络,把“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生产力”“信息是决策的基础”等价值观念贯彻到工会各项工作之中,建立“互联网+工会”这种新的工作模式,提高运用网络做好工会工作的能力。网上工会的核心在于工会干部转变工作思路,树立互联网背景下的用户思维与平台思维、服务思维、大数据思维,在具体实践中注重线上线下协调推进、创新工作流程以及实现数据共享等。充分认识到网络话语权的重要性,了解教职工的信息偏好,掌握教职工的信息渠道与平台,变传统说教模式为职工喜闻乐见的娱乐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沟通和桥梁作用,倾听教职工的心声,在发现网络舆情的时候及时引导舆论健康发展;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展现校园亮点;建立网络舆论预警与监督机制,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

(二)保持信息敏锐性,强化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工会干部对工会工作信息的敏感程度,决定着工会干部对信息能否自觉敏锐地察觉,并主动与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高校工会干部时刻保持敏锐的信息意识,发挥自身的信息主观能动性,让信息自觉成为一种习惯,能够从细微的信息中感受到社会和校园的信息变化对工会工作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充分认知信息的价值,积极主动地搜集、挖掘、利用、传播信息;敏锐地发现别人尚未注意到的信息,善于从微小的信息中看到差异,快速准确地找到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症结。高校师生习惯于通过新媒体表达所思所想,期盼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迅速得到“工会娘家人”的回应。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传统服务职工的主阵地已经发生改变,网络已经成为服务职工的主战场,高校工会干部要用好“智慧工会”的门户网站、微信、微博、OA办公系统以及APP等多种载体,整合多方资源,运用并优化“大数据”的采集方式,利用网络平台聚焦备受师生关注且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了解师生之所思、所想、所需,及时把握师生的新趋势和新动向,进而做好引导、教育工作,从而更直接、便捷和快速地服务高校师生。

(三)坚持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信息知识是指关于信息的理论、常识和方法,其掌握程度是衡量信息素养的重要尺度。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社会形势千变万化,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高等教育改革稳步推进,这要求工会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及时更新最新知识,避免因部分知识的过时而影响工会工作效率。工会干部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次要学习和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可持续发展论、市场学、管理学、人才学、领导科学、行为科学及高等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向科学理论要高度;学习专门的工会知识,成为工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向专业知识要精度;学习信息理论、计算机技术和媒体运营等,向前沿知识要新度,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

(四)加强实践培训,提升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工会干部在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对于工会工作信息的搜集、理解、分析、处理的能力,是知识、意识和观念的具体体现。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的领域、对象、内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广阔、复杂、丰富、多样化”的特点。加强对工会干部的培训,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环节。培训方式可多种多样,如校内自我培训、联合培训、委托培训、实践考察等。要结合时展特点,与有关机构联合举办学习班,在新媒体的使用、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网络平台的使用方面开展培训,用新的工作思路、新的知识结构完善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信息修养、网络技术水平、新媒体能力。高校工会自我培训途径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专题讲座、视频学习、参观考察、集中学习等,形成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多种模式,主动学网、懂网,在学中用、用中学,进而能够管网,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五)加强自我修养,坚守职业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行为实施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社会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是高校工会干部信息行为正确性的重要保证。高校工会干部应通过自我修养的涵养和自我培养,强化政治素质,将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信息道德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不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基础上自觉保护他人合法权益;从配合学校工作与服务教职工的需求出发,关心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以身作则,从认清做好工会工作的重大意义与职责入手,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将教职工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会工作得失的依据。

三、结语

学校工作思路范文3

修业学校秉承“修德敬业”的校训,创新师德教育载体,开展了“平凡的收获,朴实的情怀”月度人物评选活动、师德讲座,借用教师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修业人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断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创新修业学校每年一度的“最佳形象教师”评选方式,以每一次督学来校督导检查时的电话访谈、调查问卷、学生座谈结果为依据,评出了最佳形象教师之研究型教师、学习型教师、最具协作精神教师、最受学生青睐的教师,让老师们懂得欣赏、认识自己,悦纳别人。修业学校还开展了“让办公室文化成为教师幸福生活的一部分”的办公室评选活动,将良好面貌、优秀典型进行宣传推荐,营造了教师良好的工作氛围,树立了老师们良好的工作形象,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在“督”下坚持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为标准,倡导制度与文化并重

1.督导下规范办学行为

修业学校坚持民主集中和职代会制度,巩固校务公开评级和党务公开试点成果,长期设立了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专栏。严格执行财务公开制度,全面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从2011年开始在全区率先采用国有资产电子化管理,规范教学器材的管理和使用,完善借用登记,所有新添置的教学器材和图书做到及时录入,账物相符。严格规范招生和收费行为。保证本学区适龄儿童全部免试入学,学区范围内流动人员子女全部实行免费入学。从不拒收具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入学。学校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一直保持在100%。严格收费纪律,认真落实“0”收费制度,学生校服、直饮水和按规定配备的学习资料全部免费(由政府埋单)。学校对收费标准、监督电话长期公示。学校做到了多年无一例违规招生行为,更未出现过任何乱收费现象。学校在校门显眼处悬挂了全区统一的督学责任区公示牌,公布了责任区督学姓名、工作邮箱和监督举报电话;设立了全区统一督学责任区工作信箱,广泛收集家长和学生的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这样的举措促进了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意识,保证了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让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少走弯路。督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随机督导,针对学校教育的常态管理和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如“暑期成建制补课行为”、教师落实师德规范的情况、学校落实“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的情况、落实“减负提质”的情况、落实“零收费”政策情况、考察课程开设和执行情况等。通过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形式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评价指导,落实“回头看”,督促问题整改,检查整改成效。督学深入课堂,倾听老师和学生的心声,给老师们讲自己优秀的育人经验,鼓励青年教师坚定从事教育的决心;参与学校办学特色研究,与学校管理者一起探讨学校发展方向,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2.督导下探索良好的管理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管理新模式,实施“层级管理”,每位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职有权。坚持了校务会成员每周五的例会制度、重大事情的商议制度;实施了学校日常管理巡查制度,即行政人员每天进行教学常规巡查、德育巡查,分别对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天候管理。学校工作无论大小,大家全力以赴,同心同德,以最大的激情、最优的绩效、最无私的奉献精神完成工作。

3.督导下塑造良好的制度文化

学校创新和完善了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实现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职工大会对《修业小学教职工绩效管理考核方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严格实行教职工出勤、业绩、师德等考核机制,考勤结果一月一小结,与绩效密切挂钩,为教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绩效管理考核方案的制订,规范了管理,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制度上有对应的,按制度办事;制度上没有穷尽的,校务会秉公商议,并及时补充制度。

4.督导下塑造良好的特色文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各自办出特色。”因为,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改变“万人一貌”的状况,培养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只有办出学校特色,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千校一面”的单一学校模式和畸形发展。由此可见,办出学校特色与实施素质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办学特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修业学校是省市体操传统项目学校,体操也是学校特色立校的战略发展项目之一。督学经常与学校行政、特色教师共商特色项目的发展壮大方针策略,学校拟订了特色教育的原则:即立足普及,使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这是修业学校体操工作开展的基本做法。建立了特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学校的特色教育。实施了特色教育激励机制。对特色教师的教学、带队指导、课外指导记入教师工作量,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每学期对在特色教育中做出贡献的,在市、区各类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使体操教育工作成为教师的工作职责,推动了学校特色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修业学校积极组织队员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和活动,为孩子们搭建平台,让体操队的孩子们走出校园,充分展现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学校结合校本课程和体操特色项目,开展了“激情绽放,快乐起航”之阳光体操领操员资格测试竞赛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共选拔了52位领操员,由学校统一颁发领操员资格证书和领操员校标,并将其分成若干批次,担任学校大课间活动的领操员。2011年10月29日,修业学校百余名阳光少年参加了“长沙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大会暨展示活动”。展示活动中阳光少年激情表演、精彩纷呈,赢得现场阵阵喝彩,并获得“最佳展示活动”奖。2013年八运会上,修业学校选手更是取得了3金6银6铜的佳绩。为推动体操特色可持续性高端发展,根据课题“‘走进修业’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的规划和学校的项目发展情况,我们对特色项目课程的开设进行了调整:在1~3年级学生中开设体操校本课程,新开发《健美操》校本课程,作为体操校本课程的延续和发展,在4~6年级学生中开设,2011年上半年已初步实施。该课题得到了教科中心领导、全体教师、家长的重视与支持。有目的的研究,关注实效的探索,促使学校的体操特色逐步呈现“广参与”“重科学”“高水平”“出成果”的良好态势,促进了特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学校工作思路范文4

(一)制度缺乏政策法规依据

出台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不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而是脱离学校实际情况,不合乎相关规定,缺乏严肃性。

(二)制度不健全不合理

制度建设严重缺位,相关内容片面、笼统、不规范,有的内容已不符合当前实际,失去其合理性,不利于操作。

(三)制度制订过程简易化

宣传工作做的不够,不能虚心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制度不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四)制度执行约束力软化

制度只能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落实不到工作上,流于形式。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政策法律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政策和法律依据。《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原则精神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制度的直接依据。它明确规定。

(一)高校财务管理基本原则

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工俭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高校应单独设置一级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学校财务工作。

(三)高校财务管理遵循的一般原则

预算编制应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事业基金管理应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专用基金管理应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原则;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择优原则,按科学规划、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等。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结余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度。

(一)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

区分不同性质收入来源,合理组织收入;根据资金支出性质、用途,加强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结转和结余、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管理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二)重视学校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均衡性,降低风险;建立基本建设投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清算制度,定期报送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

四、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保障实施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高校开展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的直接依据。高校、财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切实依法行使监督职能,与高校形成合力,保障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一)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管理措施是否有力,落实到位。监督高校专项补助拨款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

(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

高校应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如有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重大预决算方案变更、重大财务制度实施,应向财政部门报告,并自觉接受检查。

(三)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审批制度

高校的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设备购置,按财政管理制度规定,应实行报批和招标采购程序,高校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合理配置资源。

五、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校工作思路范文5

(一)制度缺乏政策法规依据

出台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不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而是脱离学校实际情况,不合乎相关规定,缺乏严肃性。

(二)制度不健全不合理

制度建设严重缺位,相关内容片面、笼统、不规范,有的内容已不符合当前实际,失去其合理性,不利于操作。

(三)制度制订过程简易化

宣传工作做的不够,不能虚心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制度不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四)制度执行约束力软化

制度只能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落实不到工作上,流于形式。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政策法律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政策和法律依据。《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原则精神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制度的直接依据。它明确规定。

(一)高校财务管理基本原则

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工俭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高校应单独设置一级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学校财务工作。

(三)高校财务管理遵循的一般原则

预算编制应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事业基金管理应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专用基金管理应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原则;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择优原则,按科学规划、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等。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结余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度。

(一)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

区分不同性质收入来源,合理组织收入;根据资金支出性质、用途,加强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结转和结余、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管理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二)重视学校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均衡性,降低风险;建立基本建设投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清算制度,定期报送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

四、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保障实施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高校开展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的直接依据。高校、财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切实依法行使监督职能,与高校形成合力,保障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一)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管理措施是否有力,落实到位。监督高校专项补助拨款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

(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

高校应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如有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重大预决算方案变更、重大财务制度实施,应向财政部门报告,并自觉接受检查。

(三)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审批制度

高校的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设备购置,按财政管理制度规定,应实行报批和招标采购程序,高校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合理配置资源。

五、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校工作思路范文6

为了解高校周边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治理高校周边环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工作机制研究”课题小组,于2012年6、7月份,从全国高校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内地与沿海、发达与偏远地区共计10所学校(其中:本科学校4所、高职院校6所)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保卫处干部和保卫人员,两类人员按1:2的比例,共计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份,问卷收回有效率95.8%。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部分高校周边环境的初步调查研究,我们不仅比较具体地获得了反映高校周边环境实际状态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尤其是高校安保专职工作人员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认知,而且比较详细地了解了目前高校周边环境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若干制度性和发展性问题,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改进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一)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认知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工作人员中,88.55%的高校安保人员回答自己所在的高校“处于远离市区”的郊区。可见,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新校区,而高校所在地政府,为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都相应地在市郊或远离市区的城镇建立了大学城,相对于各种设施齐全和管理规范有序的市区高校来说,当前高校(新校)周边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1.安保人员对高校是否重视校园周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您觉得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中,回答“是,很重视”的人员占74.78%、“不怎么重视”的11.3%、“不知道”的12.6%。调查显示,高校对学校周边环境问题是比较重视的,但仍有23.9%的学校安保人员认为不够重视,说明部分高校还没有把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当做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职人员培训和管理力度不够,使他们还不能充分认识到学校对周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

2.安保人员自身对学校周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不容乐观。对“您对所在学校周边环境是否关注?”的回答显示,安保工作人员对学校周边环境“从没关注”和“一般关注过”的比率合计为58.2%。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维护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稳定的专职工作人员,对学校周边环境从没关注和一般关注达到近60%的比例,说明高校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人员(无论是安保干部还是一般安保人员),对校园周边环境的重视程度缺乏必要的认识。

3.安保工作人员对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治理这项工作比较支持。在“您觉得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有无必要?”的回答中,80%的人员回答“有必要”;回答“没必要”和“无所谓”的人员各占9.6%。调查显示,尽管有八成的安保工作人员对学校开展周边环境治理这项工作非常支持,但仍然有二成的人员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而安保工作人员是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和维护高校安全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无所谓”的态度应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4.有六成多的安保工作人员认为高校与周边环境不可分割。在“您认为学校与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联系程度”这项问题中,回答“学校处于周边环境中,与周边不可分割”的占65.2%;回答“学校有完善的设施,与周边相对独立”的占18.3%;回答“没考虑过,不关心学校与周边的联系”的占5.2%。安保工作人员能充分重视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有效开展周边环境治理的前提和保障,但调查显示,仍有两成多的安保工作人员,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高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他们对此的认同度。

5.安保工作人员对所在学校周边环境安全问题发展趋势的态度。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安保工作人员对高校周边环境安全发展趋势充满信心,这也说明做好高校周边安全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6.安保工作人员对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感评价一般。在“您感觉您所在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情况如何?”一项的调查中,作为直接从事安保工作的人员,仍有近一半的人对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情况感觉“一般”,感觉“较差”或“非常差”的占15%左右,可见,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任务也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二)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现状的认知情况分析

1.安保工作人员对校园管理制度了解程度不够。在“您对有关校园安全措施管理制度及其它制度了解吗?”问题中,回答“很了解”的占44.3%、“了解一些”的占36.1%、“没听说过”的占19.1%。调查显示,作为担负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专职人员,对工作制度很了解和了解一些的比率合计为80.4%,但仍有近20%的专职保卫人员对工作制度根本“没听说过”,说明高校对安保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漏洞,这应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2.高校对安保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在“您所在学校是否对你们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中,回答“有,经常开展”的占46.1%、“有,但不多”的占40.9%、“从来没有”的占9.1%、“不了解”的占4.3%,后两种回答合计为13.4%。调查显示,高校对专职安保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还是比较重视的,但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3.高校安保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调查显示,认为高校安保人员力量配备严重不足的占17.4%;认为力量配备较弱的占9.6%;认为力量配备一般的占47.8%。安保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这是制约高校安保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高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4.高校消防器械和专职安保人员配备也不容乐观。在“您觉得学校安保、消防器械配备如何?”问题中,回答“配备力量足”的占46.1%、“配备力量一般”的占25.7%,合计为71.8%;回答“配备力量较弱”的占23%、“配备力量严重不足”的占5.2%,合计为28.2%。调查显示,近三成的高校消防器械和人员到不到位,高校安全工作的技防、人防都存在很大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存在主要问题的认识情况分析

1.高校周边各种生活、文化娱乐设施众多,环境比较复杂。在“您所在学校周围有哪些设施和场所?”(多选题)问题中,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餐馆90.9%、小摊80%;超市69.1%;网吧62.2%;饮料店54.8%;书店49.6%;KTV22.6%等。围绕高校周边环境,各种生活、文化娱乐设施比较齐全,这些设施为高校师生带来方便的同时,给管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高校周边还有涉黄场所(占0.4%),学生调查问卷中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2.食品卫生、交通、自然灾害、财务、娱乐场所安全是高校周边环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您认为学校周边环境安全存在哪些问题?”,选择“食品卫生不安全”的64.8%;“道路不安全”的58.7%;“自然灾害”的58.7%;“财务不安全”的39.6%“;娱乐场所不安全”的33%“;治安不安全”的31.7%;“人身不安全”的30.4%;“消防不安全”的28.3%;“其它”的10%。调查显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不安全因素很多,因此,高校周边环境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涉及面非常广的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3.盗窃、外来人员滋事、交通事故和诈骗是目前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隐患。在“您认为你所在的学校周边的环境存在哪些隐患?”(多选题)问题中,认为隐患是“交通事故”的68.16%;“盗窃”的71.64%;“诈骗事件”的45.77%;“外来人员滋事”的70.65%;“食品不安全”的33.33%;“暴力事件的”26.37%;“抢劫”的25.87%;“网吧、旅店;快餐中心等场所不安全因素”的34.83%。调查显示,危害高校师生安全的隐患还很多,高校和地方政府应联合整治,以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和生命安全。

4.高校周边交通安全标志需进一步加强。在“您所在学校周边有没有交通安全标志?”问题中,“有”的占69.6%;“没有”和“没注意”的各占19.6%和10.9%,两项合计为30.5%。从上题也可以得到印证,有近70%的人员选择了“交通事故”是目前高校周边存在的主要隐患之一,当地交通部门应重视这一隐患的存在。交通安全标示的安装是交通安全的必要保障,也是交通部门的工作职责。

5.高校周边人员情况复杂、非法摊点众多、交通秩序混乱和非法网吧众多是目前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在“您认为学校周边环境管理的难点?(多选题)”问题中,按百分比高低依次为:“人员流动较大,人员情况复杂”的占79.10%;“非法摊点众多”的76.62%;“交通次序混乱”的61.19%;“非法网吧众多”的52.24%“非法出租屋多”的45.27%;“违章建筑众多”的20.90%。调查显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确实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很大。

(四)对学校应采取改进措施的认知情况分析

1.转变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思路,巩固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成果,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是当前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在“您觉得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管理工作任务有哪些?(多选题)”问题中,“转变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的理念思路”的占72.2%;“巩固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成果,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占74.8%;“着力解决学校及周边治安突出问题”的占41.3%;“加强和改进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考核工作”的占49.6%;“提高维护学校及周边安全的能力和水平”的占29.1%;“重点开展科学预防和化解学校及周边矛盾纠纷,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联防、联控工作”的占66.5%;“其它”的9.6%。调查显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情况复杂,任务繁重,政府与高校强强联手,多管齐下,是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主要理念和工作思路。

2.加强校内外安全体系建设和改善安全措施是保障高校周边环境安全的主要措施。在“您认为提高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的措施有哪些?”(多选题)问题中,认为加强校内外安全体系建设的73%、改善安全措施的66.1%、健全学校制度的57.4%、扩大安保人员队伍,提高安保人员素质的52.6%、加强监控设施建设的50.4%、与社会其他安全单位建立合作的47%、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的41.3%、其他的17%。调查显示,高校周边环境非常复杂,需要配合的部门很多,采取的措施也要适应复杂情况的需要。

3.地方政府(包括周边社区、商业企业等)和学校本身以及学校学生是治理高校周边环境的三大主要力量。调查显示,在“您觉得学校周边环境治理问题解决需要哪方面力量?(多选题)”问题中,选择“地方政府”的占68.3%;“周边社区”的占48.7%;“商业企业”的占53.9%;“学校学生”的占58.3%;“学校自身”的占41.3%;“其他”的占10%。周边社区和商业企业应该是地方政府统筹的范围,在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中,它们应该统筹在地方政府管辖的大范围内。

4.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增加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力量,提高其素质;加强对学生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是当前高校周边安全治理的主要切入点。在“如果要整顿、提高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水平,您觉得该从哪里入手?(多选题)”问题中,认为“增加安保人员和机关管理人员”的占69.1%;“加强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占67.4%;“提高安保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素质”的占60.9%;“公安机关加强合作”的占52.2%;“更新、加强校内安全措施”的占48.3%;“其他”的占10%。

三、讨论与建议

调查发现,在被调查高校中,近八成的高校安保工作人员都在处于市郊或远离市区的高校新校工作,相对于各种设施齐全和管理规范有序的市区高校来说,当前高校(尤其高校新校区)周边环境是不容乐观的。高校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各种生活、文化娱乐设施众多,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基本状况令人担忧。食品卫生、交通、自然灾害、财务、娱乐场所安全是高校周边环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盗窃、外来人员滋事、交通事故和诈骗是目前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隐患。高校周边人员情况复杂、非法摊点众多、交通秩序混乱和非法网吧众多是目前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难点和重点。调查显示,安保工作人员对学校周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不容乐观;对校园管理制度了解不够;对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感评价一般;人员配备力量不足;高校对他们培训不够,等等,这些都成为制约当前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因素。但安保工作人员对学校开展周边环境治理这项工作还是非常支持的,近六成的安保工作人员对高校周边环境安全发展趋势充满信心。

学校工作思路范文7

(一)理论上的可行性

在学校管理中,通常采用的是纵向直线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等级分明,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各司其职,管理较为刚性,民主意识不强,这是一种在传统学校中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在教师队伍不够成熟的环境下,在学校的重大决策和纵深发展上或在学校走向改革的深水区初期,需要权力相对集中,严格按照组织程序推进,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组织形态。学校管理也可采用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分权式管理体制,实施“校长———年级处”两级管理,使学校管理横向化,减少学校管理层次,缩短学校领导和教师间的管理距离,充分发挥年级组的管理职能,使学校管理重心下移,便于管理渠道上通下达,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益。可见,扁平化管理优势在于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失真可能性小,有利于下属人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成本低,是很直接和高效的。但它的缺点在于管理幅度增加,管理难度也加大,下属提升机会减少,学校欠缺纵深管理,不利于部门工作的完成。综合传统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与现代的扁平化管理的利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将不同的管理模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扬长避短,通过纵横交叉管理将学校各方面工作分解成小方格,构成管理的网格化,更利于实现管理的最佳效益。

(二)现实中的可行性

首先,精简传统的学校管理组织结构,保留其统筹指导功能。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层级式组织管理精简为“校长———职能部门———教师(学生)”的三级管理模式,保留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每位副校长分管一个处,保证相对权力的集中,落实好各项部门工作,下级要对上级负责,责任逐层分解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学校的纵深管理。其次,设立年级长,实施年级管理,加大执行力度。整个学校通过部门和年级处的纵横式的双线交叉管理,使每一项工作都形成管理的交叉点,加大了管理的力度,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可见,交叉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可行的新模式。

二、交叉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中的实践运用

(一)交叉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上,校长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各种命令要通过各管理层,逐级传达落实下去,处于塔底座的教师和学生得到的信息是经过逐层过滤来的。层级越多,信息耗损越多,执行效率越低,而且缺少对变化的快速反应与决策能力,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创新和责任意识的培养。鉴于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的弊端,扁平化管理模式被很多学校运用,但层级管理模式中的职能部门,不应全否定,机械式地撤掉,还要发挥其指导和督促作用。我校是独立初中,学校规模不大。通过本课题研究实践,我和同仁们发现:一方面在传统的学校管理组织中,精简结构,强化其统筹和指导功能;另一方面设立年级长,实施年级管理,加大执行力度,可形成纵横的交叉双管的局面,也能真正实现学校管理精细化,交叉管理可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

(二)交叉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和扁平化管理模式各有优势,交叉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优势是兼顾两者的优点,是单一的管理模式所无法比拟的。我校既设立了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又设立了年级处,一共有六个中层部门,既实施纵向的部门管理,又实施横向扁平的年级管理。将原有副校长及各行政管理人员分别蹲点在各年级组,指导和帮助年级组第一责任人管理年级组工作,使副校长及各行政管理人“双肩挑”,既要认真履行部门的职责,又要发挥对年级管理的指导和协助作用。各蹲点行政领导在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及调研中,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年级的第一手资料,又可以通过学校行政会议等方式,及时向校长和其他职能部门通报,加强对主管工作的统筹。同时,各个年级在年级长的带领下,细化学校各项工作,加大执行力度,狠抓落实,形成合力就更有利于各行政管理部门的配合和协调,确保有效实施和顺利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目标,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三)交叉管理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有力践行

我校的交叉管理模式具体体现为“五个一”工程。

第一,每位行政领导担当一项工作,成为一方的“领头羊”。学校在传统的层级管理组织中,精简校级机构,继续保留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分别由一位副校长主管,统筹管理,落实政策,责任到人,发挥部门的统筹和指导作用。同时,设立年级处,年级长是年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扩大年级组的权力,使年级处真正成为职、责、权、利四为一体的管理主体,与校职能部门同属于中层管理部门,并驾齐驱。对分管工作的行政人员,要不断提高的素质,通过“压担子、想点子、指点子”促进其专业成长,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管理者。

第二,行政领导蹲点一个年级组,成为年级长的参谋。蹲点行政领导指导年级组长管理本年级组工作,全力支持年级组长全面开展工作。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中,蹲点行政领导要以身作则,出谋划策,模范带头。通过课堂实践、年级组教育教学现状调研、集体家访、家长会、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年级组中树立“勤于调研,乐于协作,善于解难”的良好形象,引领年级组的各成员共同进步。

第三,行政领导联系一个教研组,成为学科的带头人。学校行政领导每人执教一门课程。通过学校行政领导走进课堂,担任一门课的教学,不仅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程执行力,而且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学校行政领导与对应的学科教研组联系结对,和教研组内教师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各教研组情况。这样,缩短了学校管理、决策和执行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益。近年来,我校中层领导承担的学科,教学质量普遍领先,行政条线工作成绩显著,真正成为服务师生的服务员,深入一线的运动员和把握方向的领航员,为全体教职工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第四,行政领导结对一个青年教师,成为教师的榜样。我校年轻教师多,专任教师118人,平均年龄33岁;35岁以下的84人,占全校老师70%。年轻教师是学校的主要生力军,他们的成长也决定学校发展的未来。所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学校每一位行政领导至少要与一位青年教师结对帮教,便于学校领导和青年教师沟通,了解青年教师的想法和需求,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有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五,每位行政领导帮教一个困难学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在帮助困难学生成长的同时,还向全校教师提供一个信息。每位教师不能放弃一个困难生,要想方设法帮助困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促进他们共同进步,实现学校的核心文化理念:“让每朵莲花绽放美丽”,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三、交叉管理模式给学校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了工作效能和管理效率

由于学校实施了交叉管理,各行政领导和年级组长直接面对老师和学生的机会多了,各年级组长通过和教师的面对面的接触交流,也可以把教师的意见或想法直接在行政会上向校长报告。让校长和全体行政干部都第一时间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动态和教师的真实情况,对最基层、最具体的点滴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集大家智慧,迅速调整学校工作目标和管理思路,及时采取适合的措施,达到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之目的。

(二)培养了教师团队意识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团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学校实施了交叉管理,给了年级组充分自由管理权力,每个年级组的教师有共同的目标,成员之间工作相互合作,共同追求集体的成功,从而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由于组建了以年级组长为首的年级组教师团队,学校行政领导要蹲点各年级组,直接参与到教师团队中,领导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了,增强了教师间的向心力,从而更好的形成教师团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立足岗位,奉献教育,学校的管理效益明显提高。

(三)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交叉管理要求学校行政领导一方面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好分管工作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深入基层,一线教学,一线调研,一线办公,因此,学校领导能了解一线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学校对于每位教师的评价考核更具有客观性、准确性,有利于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另外,教师和领导可以更多地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和领导沟通,可以为年级组献计献策。对于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和建议,年级组可以直接因地制宜地及时调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是对教师人生价值的肯定。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充分体现了教师主人翁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精简原有的学校管理组织结构,重视了年级组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能,年级组成为学校管理的重心。这种交叉管理,纵横共管,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增强了学校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各年级组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年级组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好工作目标,在发现年级组出现的问题时,可以由校级职能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又可以及时因地制宜地自行调整工作思路,保证顺利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提高了管理效益。学校实现了既有学校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又有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微观调整和扁平化管理,使全体教师可以在年级组这个团队中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交叉管理模式给学校管理带来的理性思考

(一)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双肩挑”的行政领导,虽然可以更多地在第一时间了解年级组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年级组长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但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他们还是会不自觉地更多地考虑校长的想法。特别是不属于分管条线的问题和要求,需要作出决断就有困难。这就要求每一位行政领导要领会学校总体的思路和校长对近阶段学校总体工作的思路和要求,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目标和重点。所以,交叉管理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有利于行政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培养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可能会导致行政之间相互推诿、互相扯皮

学校工作思路范文8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他是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超越性统一。它强调教育必须从抽象的规定走向现实的操作,从培育书生转变为培育真正的现代化人,从理解、执行型变为智能、创新型的劳动者的培养。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并且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要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需要先进的教育管理办法这种有效的手段,先进的管理办法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进行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时代需要,是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全面发展型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强烈。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是良好的教学管理。优质的教学管理,才是创办特色小学学校的需要。学校特色是在办学主体有目的的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个方面十分优秀,特别是有比其他学校更优质的工作。学校的管理者,应当从时代的高度出发,着眼于未来,深入分析本校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所拥有的师资力量,正确评估本校的实际水平,建立合适的价值取向,确立一个有前景的发展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施行革新理念,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就是施行革新理念。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逐渐发展成为校本管理。“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着学校自身的发展,很多小学学校在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上存在着真空带,校本管理制度化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导致了小学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小学学校的现实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小学管理的革新与发展。从改革开放到至今,学校管理制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学学校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教育体制从过去的宏观体制,到如今的“多级权责共享”,而且还具体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上的不断革新。校长负责制是一种以“校长责权”为中心内容,并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紧密联系的权责制度,开发校本课程是开发以学校为基础课程的一种延伸,因此,小学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的前提下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且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但对校本管理的提出了相关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最近几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办学体制逐步在转变之中,主要体现在出现了一些民办学校,并且民办学校的数量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办学质量也呈现出提高的走势,并且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较,拥有自主办学权,可以自主招聘学校教育管理人员,拥有学校财产的自主使用权,而且从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角度出发,采用灵活的办学形式。随着民办学校的发展完善以及公立学校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我国就出现了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并存的局面。可见,多年来我国在办学体制上改革的获得了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使校本管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区教育对学校的生存以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在社区教育中得到了锻炼自身的校本管理能力,同时加强了主动参与校本管理的意识。教学管理革新的新理念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