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总结范例

学生活动总结

学生活动总结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驻园研习;角色转变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逐渐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幼儿园工作的性质,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业务技能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开展学前教育驻园研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认识知识、增加实践、加强研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培养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必须充分发挥好驻园研习作用,培养出“学教合一”“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一、学前教育专业驻园研习的重要作用

(一)加深学生专业理论认知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和了解理论知识为主,较为全面系统地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这些学科知识不仅涉及面广、知识体系庞大,而且比较抽象化、理论化和专业化,不容易被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开展驻园研习,引导学生在幼儿园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获得亲身感受和体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将知识融会贯通,不断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理论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水平。

(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学会用专业知识指导专业操作,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如观察和分析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制定学前教育规范和方案、开展学前教育研究等[1]。开展驻园研习,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放在真实、现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幼儿园的工作和实践操作中,增加阅历,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需求,满足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需要。

(三)促进学生尽早实现角色转变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获取知识,大多数时间身处“象牙塔”中,对外界、对社会了解不多,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是一名“半社会人”。但是临近毕业、面临就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择业,就必须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形势,积累社会经验,为进入社会实现“重生”打好基础。通过驻园研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有利机会,驻园研习的社会经历,能够改变学生不接地气、不切实际的思想,改变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较为科学的认知和态度,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转变、实现自身价值[2]。

二、学前教育专业驻园研习的主要特征

(一)实践性

实践是驻园研习的基本要求和基础环节[3]。开展驻园研习实践性教学活动,就是要带领和引导学生进行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亲身实践,使学生完全脱离了学校氛围,进入了一个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置身于幼儿园工作和实践一线,全程参与幼儿园日常教学、管理、生活、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完成幼儿学习教育、幼儿日常管理、幼儿生活照料等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性

开展驻园研习活动,不仅仅是开展浅层次、短时间的岗位见习、实习或锻炼,而是要针对幼儿园教学活动安排、日常管理、幼儿保育、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全要素的演练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真实、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并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指导思想、具体要求、教学措施、教育反馈等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为更好地适应、满足和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性

开展驻园研习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具体教育实践,对教育教学的过程、疑惑、问题等,进行案例式的分析、探讨和研究,并以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具体实践,不断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科学认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以便其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将来教师工作的实际需求。

三、学前教育专业驻园研习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学校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其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满足于“安排了”“结束了”,却甚少关心研习成效如何;部分幼儿园虽然有优质教育资源,但忙于幼儿园日常事务,对研习学生只是“接收了”“开展了”;部分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全力指导驻园研习的学生,仅限于“指导了”“帮过了”;部分学生对参与驻园研习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追求“参加了”“完成了”,而对研习不深入参加、不积极思考。思想上的轻视和行动上的消极,必然影响驻园研习的活动成效。

(二)参与程度不深

驻园研习活动一般安排在学生大三或大四最后一学期,一般只有一个月左右,虽然学生能够按照计划参与研习活动,但由于实际驻园研习时间较短,当学生发现自己还有所欠缺时,已经无法“回炉”。有些学生驻园后只是参与一些幼儿保育等细小工作,没有全方面参与幼儿园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安排等,导致学生驻园研习活动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造成学生在积累与家长顺畅沟通、观察和引导幼儿行为、指导幼儿学习和游戏、观摩研究教育活动等教育教学经验方面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

(三)总结程度不足

虽然每次驻园研习活动结束后,学校和幼儿园都会安排学生进行活动总结。但是学生对于活动总结往往是“应付”“交差”,既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讨论研究,体现不出学生的思维层次、总结水平和反思程度,达不到进行活动总结的预期效果。指导教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活动总结进行批注、指导不够。学校和幼儿园虽然也能从活动中发现和总结良好经验,但根据活动总结进行借鉴提升、做好活动总结的运用和转化方面,做得还不够。

四、学前教育专业驻园研习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驻园研习的重视程度

思想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行动的开展深度。学校、幼儿园、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在思想上提高对驻园研习的重视程度,切实推动和落实好驻园研习活动。学校要将开展驻园研习活动摆上重要议事议程,将其列入重点工作任务,确定具体主管人员,设立专门经费支持,督导和推动驻园研习活动。幼儿园要重视对驻园研习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大胆、充分地把学生放在幼儿园工作一线,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和参与各项具体工作。学生要牢牢抓住驻园研习的重要实践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各项工作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实践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教师要加大对驻园研习的指导力度,及时指出驻园研习的不足,推动驻园研习良性运行。

(二)提高驻园研习的实际成效

缺少专业理论、业务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幼教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必须以驻园研习为抓手,不断提高活动水平,增强活动实效。学校要科学制定驻园研习计划,延长驻园研习时间,选择优质幼教资源,做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驻园研习的全覆盖。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好驻园研习“主战场”的优势和作用,引导和带领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开展、幼儿管护、教育研究等各项工作中,使学生在研习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学校和幼儿园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明确驻园研习学生的责任、义务、纪律要求、评价及奖惩等,加强对学生、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做出反馈和评价,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增强研习活动的实际成效。

(三)规范驻园研习的实践操作

建立科学的业务规范,是开展驻园研习活动的行动指南。为改进驻园研习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大开展研习活动的制度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驻园研习制度,严格按照《学前教育学院驻园研习管理办法》,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要求,做好选择幼儿园、选派学生等各项工作,推动活动实施和环节落实;要科学制定《驻园研习计划》,确定每个时间段的研习方向和研习内容,提出每个时间段的具体任务要求,做到方向明确、任务明确、要求明确,保证见习效果。学生要认真填写《驻园研习手册》,做好幼儿一日生活、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记录,做好教学活动的听课记录和教研会议的会议记录等,为今后的研结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素材。

(四)推动驻园研习的角色转换

开展驻园研习,要求学生摆脱“学生”的思维理念和行动举止,以一名“教师”的角色和身份要求,全身心地投入驻园研习的每一个环节[4]。因此,在驻园研习过程中,学校和幼儿园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理念,帮助学生及早完成角色转换。学生要坚决摒弃“完成学校安排任务”的被动思想和错误观念,刚开始便从思想上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身份认同,牢固树立作为教师的光荣感,完成教育的使命感,积极主动地从“学生”转换为“教师”,严格按照教师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参与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开展、幼儿管护、教育研究等各项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好驻园研习活动。

(五)做好驻园研习的总结

学生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人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随着近几年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要将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指导的目标之一。因此,项目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了课程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规避了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枯燥乏味地教学转变为趣味性的实践,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参与完成项目搭建、运行到结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动手动脑能力,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和生活。

一、选择项目教学法内容

(一)主体性原则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构建主义,而构建主义强调的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因此,项目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目标,通过自己的探索,完成学习计划。初中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与教师存在的差距较大,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项目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本着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在项目教学法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展开。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表达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也可以询问学生的意见,适当添加学生的想法。

(二)实践性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学生通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开展项目教学法需要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在设计项目教学法的内容时,教师就需要基于学生的视角,设计与他们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

(三)学科性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每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循序渐渐地展开。因此,在使用项目教学法法时,教师不能将单元进行划分,按照每个小章节制订项目教学计划,而是应该立足整个单元的内容,提炼主体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如此,学生才能由浅入深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进行升华。

二、项目教学法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一)成立项目学习小组

完成项目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因此,项目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由教师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初中生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他们个性张扬、喜怒意识非常明显,若教师划分的小组不合理,那么不仅无法开展项目教学,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在成立学习小组时,首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为核心,将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可以优劣互补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在初步确定小组成员后,教师还需要征求小组成员的意见,直至没有异议后,方可以正式确定学习小组。

(二)制订学习计划

在确定了学习小组后,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项目流程。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流程包括设计、准备调查表、完成调查问卷、整理调查结果、开展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总结以及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设计。若学生所设计的有不合理之处,教师需要进行指正,以便项目教学能够顺利开展。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一)优选学习资源,营造健康合作学习氛围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教师讲解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学生被动接收和消化,对于难点内容有部分同学消化不了,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影响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安排。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成功打破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这一僵局,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和特点,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完全将学生放在了主体位置上,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教师从旁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实践意识被完全激发,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加上优质学习资源的支撑,能够为学生营造自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得以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信息时代话信息》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敢于大胆尝试,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笔者就使用了项目教学法。首先,通过项目驱动完成“一部手机游北京”为主题的任务,第一步先确定最终目的地,如北京眼科医院,然后问学生出门前要准备哪些证件。经过小组协作探究确定如何到眼科医院?其次,学生在到达眼科医院之后,如何进行挂号,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最后,拟订具体的出行线路。通过具体项目,鼓励每一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项目设计中,提高学生对信息时代的了解,帮助学生分清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从而提升学生整体信息素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互联网带给生活的便利。

(二)科学划分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科学划分小组是最基础的要求。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学会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互相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将被动变为主动,由个人变为小组,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步骤推进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应用,在互补互利的合作模式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能,培养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在学习《表格修改有章法》一课时,笔者将学生划分成为了若干小组,将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平均划分,以保证组与组之间的能力没差距不大。首先,以“家庭支出表格”的主题任务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将其中错误的信息找出来,并加以改正。然后,笔者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对现有的表格进行美化,调整其结构。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对工作表的修改、美化、单元格的格式设置等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明确项目流程,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

项目教学法能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效开展,教师是否明确项目流程是关键影响因素。教师需要在具体实操环节中对学生提供正确引导,为学生合理分配任务,最终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参与热情。例如,教师在开展“电子邮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每一名同学给教师的邮箱发一封电子邮件,内容为“今天最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要求学生按照项目流程完成操作练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自身必须要对项目的具体流程加以明确,熟悉流程以及各个节点任务,从而保证该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四、项目教学法的成果展示与评价方式

初中生正处在表现欲较强的时期,他们渴望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知识,也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因此,教师就需要注重项目教学的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

(一)撰写活动总结,展示学习成果

一份完整的活动总结应该包括三项内容,即学生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与获得技能,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对整个项目流程的体会和感悟。因此,撰写活动总结,不仅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的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对于每一份活动总结,教师都应该仔细研读,给予最中肯的评价,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完成项目的能力。此外,为促进班级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达到班级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也需要选取较为有代表性的活动总结,让小组成员在班级中演讲。如此,获得演讲机会的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激励下更有学习动力,而没有被教师选中的学生,也会着力寻找自己小组与其他小组存在的区别,并努力钻研以求能够获得在课堂公开演讲、接受教师表扬的机会。

(二)运用多种方式,评价学习成果

学习中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学习成果的直接决定人是学生。初中生的自制力和耐力较差,在脱离教师的引导、自己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敷衍了事,导致项目教学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为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辅助作用,扮演好监督者和辅助者的角色。项目教学法是由多个小项目组成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监督时,教师就需要着眼于每个小项目,当小组完成每个项目时,教师都应该适时给予评价。如此,既能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提升项目教学的效率。

五、结语

学生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有机融合

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素质教育理念也渐渐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实施的教学方法明显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这便促使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教育教学趋势有了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员,需要具备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更要有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教学思想,从而真正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下助力学生获取到知识与技能,得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则是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小学语文教师这份职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所作的一番论述。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直观画面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内容以直观画面授课,可以令学生有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主要源于多媒体技术有令人身临其境之功能,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有着积极的影响。基于此,在有着丰富教育资源的优质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直观画面,让学生在直观画面下,充分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语文学科中潜在的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学的初始阶段,笔者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名为《将相和好》的动画视频,使学生有了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从而为学生介绍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简单了解了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分析了课题,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了“将”与“相”所指内容。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了重点词语,进而带领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再次,笔者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着重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进行分析。最后,笔者对学生总结道:“希望大家能够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以及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进而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其在直观画面下学习语文知识的感受,旨在更好地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媒介作用。这样,笔者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直观画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融入到了课堂当中,对学生进行了恰当地指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为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生活情境

纵观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皆是对现实生活的体会,而学生处在较为狭小的课堂当中,难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所体现出的真情实感。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了解多媒体技术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性的功能,从而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生活情境。在课堂实践活动中体现学习语文知识的现实意义,以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从而有效落实素质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首先,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了《游子吟》的动画视频和诵读音频,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帮助学生结合了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进而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了自己和母亲的故事,顺利引出了课文内容。其次,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在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到的作用。再次,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归纳了文中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令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最后,笔者进行了课堂活动总结,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笔者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孝顺母亲的道德品质,充分落实了素质教育于课堂实践活动之中。

三、融合多媒体技术导入合理问题

问题的导入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都是存在的,但是导入问题的方式不同。在传统时期,教师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造成了压力,使得一些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厌倦了对问题的分析。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为主的新时期,教师可融合多媒体技术导入合理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从旁指导,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文本内涵,令学生享受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时,首先,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了猎豹奔跑的画面,对学生提问道:“猎豹是动物界非常著名的运动健将,它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一百千米每小时,是不是很厉害!那么你是否知道比猎豹更厉害的呢?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呢?”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思考兴趣,给予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时间。其次,笔者指名学生依据文本语言对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进而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做了系统地整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是在按照事物由慢到快的顺序来写作的。再次,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文中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要求学生了解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进而应用到写作当中,以求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最后,笔者进行了课堂活动总结,让学生之间互相谈论了在思考中阅读课文的体验。这样,笔者通过融入多媒体技术导入合理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性,促进了学生对所学文本的深入理解,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诵读音频

诵读是依据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所被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有部分教师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没有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份子,可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诵读音频,让学生通过有声地倾诉,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恰当地点拨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示儿》一课的教学中,首先,笔者以多媒体技术播放了这首古诗的诵读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诗人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融入的情感,进而为学生简单介绍了陆游的一生,使学生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充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笔者结合实际背景向学生指导诵读方法,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高度熟悉诗句内容。再次,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深入鉴赏了古诗,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在古诗中融入的思想感情。最后,笔者进行了知识拓展,让学生积累了一些关于陆游的其他诗作,与学生融入情感共同诵读了《示儿》。这样,笔者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诵读音频,使学生以充足的学习动力参与了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大大提升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的传统时期,教师没有多媒体技术这般优质的教育资源展开教学实践活动,令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受到阻碍。但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该问题已经迎刃而解。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下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懂得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难点进行突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实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效率的目标。例如,在开展《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时,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处在了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下,播放了诵读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这是对少年中国的讴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笔者以多媒体技术引入课文的相关资料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有效突破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梳理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笔者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好语文知识的自信,顺利实现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效率的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期下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能够应用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崭新的教育理念设计出更多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直观画面、演示生活情境、导入合理问题、播放诵读音频、突破教学难点等更多优质的教学方法,使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取得最大程度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助力学生全面进步与成长,为教育教学趋势的良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履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J].文学教育(上),2017(11):60—61.

[2]贾欣欣,王新静.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J].教育现代化,2017(36):330—332.

[3]魏小兰.巧用多媒体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275—276.

学生活动总结范文4

一、结合学生认知,引入合理问题

新课程改革未实施以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总是以繁杂为主,特别是题量之惊人,总是让学生无法喘息。因此,作为新环境下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了解新课改提出的生本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在课堂上引入符合三维教学目标的问题,从而充分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发展,使学生以自信的态度对待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完成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任务。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这一节时,首先,我拿出一枚硬币,随意抛向空中,用手盖住,对学生提问道:“硬币落定以后,我们都知道只有两种结果出现,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大家尝试着猜一猜它是正面还是反面?能保证每次都猜中吗?”接着组织学生做了这次试验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数据收集的过程。然后,我根据试验活动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数说话。根据频率、频数与试验总次数对学生提问,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希望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最后,我做了课堂活动总结,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这样,通过结合学生认知,引入合理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核心素养,顺利完成了将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任务。

二、基于学生兴趣,创设直观画面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的学习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让学生有更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十分重要,而在教育资源丰富的时代下,多媒体技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信息化时代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本着生本理念,基于学生兴趣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在直观画面中展开对学生的知识引导,突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瓶颈,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实现将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目标。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展开与折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考虑到学生对形象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我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些立体图形展开后和折叠起的动态画面,集中了学生的学习精神,对学生说道:“这节课咱们就来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然后,我继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也能展开为平面图形。之后,我引领学生经历了实践操作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觉。在教学活动结束时,我引导学生总结了学习重点,安排学生交流了学习体验。这样,通过基于学生兴趣,创设直观情境,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弱化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使学生面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了自信,顺利实现了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依据学生特点,开展合作学习

自从生本理念于新课改中被提出,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也被教师频繁应用于课堂上。但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落实是否有效,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成长情况、学习状况等,进而从互助原则出发,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组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如此必然能顺利践行生本理念,有利于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热情被充分点燃,取得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欣赏了生活中轴对称图案,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引领其回忆了本章的重点学习内容。然后,我基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其划分成了能起到互助作用的科学小组,对学生提出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希望学生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的设计。之后,我让学生自由发挥,合作制作轴对称的物品,从而加入学生的合作交流中,以恰当的点拨使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以及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了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了合作参与数学课堂的体验。这样,通过依据学生特点,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民主的环境中掌握了关于画图的技能,培养了学生设计轴对称图形的实践能力,在生本理念下有效开展了初中数学教学活动。

四、助力学生实践,落实生活情境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学科价值在新课改的时代下越来越被教师所认可。对初中阶段学生而言,他们也渴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学习中提升。基于此,数学教师要从生本理念的角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生活情境,期望学生在体验到数学学科现实价值后产生充足的学习动力,从而以恰当的点拨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以数学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践行素质教育,实现生本理念的充分落实,达到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目的。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字母表示数”这一节时,首先,我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对学生说:“在咱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一些字母,如P、WC、KFC等,你们知道代表什么意思吗?”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生活认知。然后,我让学生尝试说出生活中应用字母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字母在生活中具有简洁明了的作用。接着,我从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出发,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用字母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之后,我以随堂检测的形式,了解了学生灵活运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表现做了恰当的反馈,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造地思考。最后,我做了课堂活动总结,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收获。这样,通过以助力学生实践为教学目标,落实生活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切实达到了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目的。

五、点燃学生热情,加强师生互动

由于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所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是体现生本理念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师生平等的观点已经得到了社会群众的高度认可。因此,初中数学教师更应深知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将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三角形”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上呈现了斜拉桥的图片,对学生说道:“在这些斜拉桥的图片中,你们看到最多的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三角形。”于是以“三角形”为话题和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然后,我和学生共同操作实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我和学生共同交流了这堂课的心得体会。这样,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师生互动,在融洽的氛围下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顺利开展了初中数学教学活动。

总而言之,生本理念已成为目前广大教师主要的教学指导思想。而身为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接触新鲜事物,基于“活到老,学到老”的心,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依据生本理念创新出更多优质的教学策略,如引入合理问题、创设直观画面、开展合作学习、落实合作情境、加强师生互动等,最大限度使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能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于数学课堂中。

参考文献:

[1]陆风勇.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90-91.

[2]赵俊堂.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7):107-108.

[3]陈小珑.初中数学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2):67-68.

学生活动总结范文5

摘要:

信息化变革构架了一个教育资源互通的开放平台,转变了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丰富了小学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一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基石之坚才能坚之如固”。本文阐释了小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现阶段小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和归因以及探索信息化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渗透的路径选择的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

德育渗透;小学;信息变革;方法

“人并非生而知之者”,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是每个人迈入知识大门的启蒙阶段,也是跨入系统学习的第一步,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学时期的全面教育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小学阶段的德育渗透如高楼大厦中的基石,只有基石稳固,高楼大厦才能屹立不倒,人才能全面成长,“树百年大计之建筑”小学的德育渗透正是如此。

一、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渗透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变革为小学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现阶段,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走进小学课堂,成为信息时代的教学新亮点。通过多媒体、互联网互动等方式丰富了教学资源,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效课堂设计,既加强了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习者学习的能力,同样地,小学的德育教育在信息化背景下有了更加丰富的教育方式和渗透方法,教师通过信息化方式创设多样的德育教育计划和内容,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领悟。

2.德育教育有效支撑了小学课堂标准化发展

小学课堂标准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要让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智育发展进行完美的融合,进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小学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会涉及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进而落实全面素质教育,使得小学课堂逐步进入标准化进程。

3.德育教育切实满足了未成年人生活化需求

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情感,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塑造,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提供了生活化的需求,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渗透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寓于相关的学科之中,根据现代化社会生活要求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实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归因

1.德育渗透主体———教师自身的问题、归因

教师自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德育渗透意识的淡薄,这是因为:现阶段,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任务上,大部分忽略了教学活动以外的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另外是德育渗透的方法不得当,这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将讲授的知识和德育渗透分割开来,存在生硬结合的普遍现象,又或者在教学课堂结束时直接以简短的德育教育套话来收尾,找不到最佳的契合点,不能做到德育的有效渗透。

2.德育渗透载体———课程设置的问题、归因

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德育意义得不到发挥,虽然在新课改后,课程内容大幅度增加了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但一定程度上选取的并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内容与学生的道德生活相脱节,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德育渗透也不容易。这是因为:德育资源没有充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并没有真正领会课程的德育渗透理念,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足够的重视。

3.德育渗透途径———课堂教学的问题、归因

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以及人际交往模式都缺乏德育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考虑课程目标的需要,而不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形式单一,教师缺少对学生真正的投入和德育教育思考的体验。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将德育渗透的合适契机融入其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有待提高,学生没有在课堂中获得态度情感的体验。

三、信息化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渗透的路径选择

1.运用信息化合理强化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

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势在必行,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挖掘教材和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内容,结合信息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实践课程内容实质。

2.运用信息化美化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校园环境

学校应充分在团体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如“文娱活动、知识竞赛以及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熏陶,应用信息化的宣传手段为德育造声势扩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运用信息化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在师德教育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教师是“灵魂工程师”的意识,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更要掌握科学的德育理论和方法,正如定义的好老师标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去做好德育工作。

作者:王玉霞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楼街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贺智邦.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青海教育,2005(Z3).

[2]彭玉梅.提高学科德育实效性的理性思索[J].天津教育,2005(08).

[3]杨玉松.重视学科渗透实现无痕德育[J].北京教育(普教),2010(08).

[4]周晓静.课程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44.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篇:小学德育功能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学校德育大多是依赖知识的传授,注重课堂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体验性的教育。因而学校的德育实效性不高,也不利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自主形成。而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一现状,能提高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自主性,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促进学生将外在的德育要求内化并外显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国家学科课程一样都具有德育教育功能,但综合实践活动有其特征属性:生活性、实践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因此,本文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的德育功能做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德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德育功能”指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内容的生活性。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及社会、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要选择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并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愉悦地、负责任地、富有创意地参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断进行德育体验,不断形成道德认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活性的德育功能。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政治理论课程空洞的说教,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功能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人格力量。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德育功能,主要集中体现在它的主题活动的全过程:选题—设计活动方案—活动实施—活动总结。如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东小学开发了“达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校本课程,其内涵是“善言”“善学”“善研”和“善行”四个方面,围绕这四个主题模块,设计了“我是BRT专线小导游”“寻访棠东小学代言人”等八个活动主题。这八大主题的设定,是为了学生从教材、从教师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比如“寻访棠东小学代言人”这个活动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制作活动方案,体验优秀学子一天的生活,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从优秀学生身上探究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使得学生在亲身经历的道德实践中完善自我,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学习的良好品质。整个活动选题充分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课程,回归生活,使得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更直观、更生动地体会到优秀学生的美好品质,从而提高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识。此外,棠东小学的“达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也深切地反映了其生活性的功能。在“达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每一个主题活动都分为“活动选题”“方案设计”“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这四个单元,而“活动实施”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切实地反映了其生活性功能。活动实施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查阅、考察、访谈、生活体验、问卷调查等,这些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从多方面反映了达善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如在“我是BRT专线小导游”这个活动主题中,教师指导六个小组带着任务开展活动,拿起相机,让美丽的画面定格;探究BRT专线沿途的人文景观,考察当地景观的人文特色,寻访名人的踪迹。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在活动中不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和交往性德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和交往性德育功能”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方式具有活动性和交往性功能。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主要是以活动和交往展开的,学生通过不断的“调查”“实验”“考察”“探究”等活动和交往,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操。这些有悖于传统学科教学主要以课堂上的教师传授知识、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德育理论或感悟道德认识的方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和交往性德育功能是其他传统学科不可能实施的方式。棠东小学“达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改造、重组、升华已有的道德经验。“达善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功能体现在它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手脑并用,敢于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在“活动选题”“方案设计”“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这四个单元中,学生需要用到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收集与处理、访问、考察,写邀请函,进行社区服务、社区宣传、公益劳动,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价值都被肯定,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我。“达善综合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其活动性的功能,同时又发挥了它的交往性功能。达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多维度交往活动的机会,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空间限制。在“社区家用汽车消费现状研究”这个活动主题中,学生对棠东社区的居民、4S店销售工作人员以及维修技术工作人员等进行了调查访问,通过与社会人士的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多维度思考问题,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价值准则,还能有效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性德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性德育功能”指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方法具有体验性功能。由于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在体验的过程中也不断接受或主动进行自主德育体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体验性德育功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交往性德育功能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性功能主要在于方法上,前者主要是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性德育功能更具体、明确。例如“棠东社区外来工生活状况的研究”是“达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的一个主题活动。在这个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到广州外来工博物馆参观,可以进行深刻的外来工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体验,通过考察外来工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成就,能让学生领会和学习外来务工人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热爱家乡、艰苦朴素等良好品质和精神;学生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访谈、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研究,直观地了解外来工的生活、学习、娱乐和工作等情况,能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外来工、热爱家乡之情;学生通过“做一名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外来工进行上门清洁、慰问演出,为外来工子女辅导功课、捐赠图书等志愿服务,能帮助学生形成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德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德育功能”指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过程和效果具有发展性功能。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特性,随着活动的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同样,在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过程中,也促使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不断提高、发展,德育目标和德育效果也不断改变和发展。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发展性的德育功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特性一样,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德育体验,形成的德育认识和德育效果都是不可预设的,会不断生成和发展。例如,棠东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展“寻访棠东小学代言人”主题活动。学生确定全班的研究主题后,再让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并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问题,形成几个子课题。超出教师的预计,学生形成了教师没有想到的一个子课题:“棠东小学代言人人际关系的研究”。这样教师就要对本学期的德育目标进行重新制定,增加了“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继而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德育目标。在学生对棠东小学代言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某位代言人成功的秘诀,体现了做事要持之以恒,有顽强的毅力。这一活动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德育认识:成功除了靠能力,还要靠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棠东小学代言人探究”活动实施中,学生通过不断搜集资料,不断进行研究,得出要研究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价,德育体验和德育认识不断生成和发展,也就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德育功能。

作者:潘国洪 张丹丽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东小学

第三篇:小学德育与课程融合

德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的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的教育,除了先天因素,浅白的语言讲即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有趣的课程的刺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的洗礼和熏陶。一所有品质的学校能走多远,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德育。学生德行的优劣直接影响课程架构与运行。只有课程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找到二者的归一点和契合点,才能有效推进学校整体发展。那么德育与课程如何完美对接、深度融合呢?笔者一点粗浅认识仅供茶余饭后聊聊而已。

一、德育是学校一切课程的核心要素。

新课改之前我们的目标是完成国家课程的“双基”指标,即对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可以说,课改前的课程比较教条、呆板,课程内容也很陈旧,偏繁、偏难,课程的指向性单一,缺少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对学生思想品行的教育更是荡然无存。课改之后,我们的课程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三个维度螺旋上升,形成合力,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几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教育重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纵观世界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德育的教育。比如:在日本,教育者从小就教育孩子节约的观念、环保观念。日本的街道没有清洁工人,大街上却见不到一张纸片,一处垃圾。日本民众最注重垃圾分类。在日本学校冬天为了培养孩子们坚强的毅力,孩子们经常赤脚在雪地里跑步。在美国的课堂,孩子们下午两点就放学自主活动,学校有很多德育活动,比如课程俱乐部,实验研究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课。在德国,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各种各样的益智游戏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没有这些德育活动的铺设和长久涉猎,也不会培养出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一个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离不开德育活动的参与。德育将打造一个高品位的人才。品行和素养的修炼长期潜伏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不是立竿见影。就像农民种地,是要有一定的程序和过程的,翻地、撒种、施肥、浇水、除草、间苗……更需要农民辛苦的时间播种,小苗才能长大、发芽、开花、结果。一年四季,春耕秋收,这个过程有艰辛,有快乐。一个人的素养也是在良好的环境中,经过培训,教育,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美好的人格情怀,才能百炼成钢。

二、德育是学校品质提升的先决条件。

所谓学校品质,狭义范畴的界定指学校的特色,学校的特色亦是特色学校。一所高颜值的学校是有品味的,有内涵的。而这种品质和内涵包罗万象,比如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的管理和机制的设置,学校的制度文化等等。而所有这些学校元素的执行者却是孩子们,让孩子们站在学校正中央,是孩子们的品行和素养提升了学校品质,这是毋庸置疑的。学校的德育活动正是塑造高品位的学生。每一次活动无不是对孩子们品德和习惯的培养和教育。比如,一次小小的环保时装秀大赛,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更让孩子们学会了团结、合作,更有了自信。一次菜市场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农民伯伯劳作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明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还从中学会了如何使用钱币。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多方面受益啊!北京玉泉小学的十大好玩课程,劲爆依旧,令全国小朋友喜欢。丰收采摘节、六一学生节、科技发明节、种子栽种节、泼水节等,这些德育活动的设定彰显了学校的个性发展,更培养和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合作能力、爱心、自信、奉献、感恩……学生有品位,学校才会有品质!

三、课堂处处皆德育,学校处处皆课程。

德育与课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的课堂总是充满灵动和灵性,应试教育的固步自封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标新立异的素质教育、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将浮出水面。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生本课程特色化,已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新的标志,更是学校品质提升的里程碑。花样翻新的课堂教学无不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子情深意浓,生命唤醒生命,那伟大的父爱让我们动容。《草原》的一碧千里,牛羊成群,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不正是民族大团结的真实写照吗?科学课中的小实验,品德课中的心灵小故事,心理课中的小游戏……每一节课中的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最好的诠释和解读!校园中的提示语,铃声的设定,社团课程的自由选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课程,都是成就核心人才教育的最佳选择。德育与课程这对辩证统一体,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犹如天籁和弦,交相呼应,融入孩子们的心中,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四、德育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活动的背后时时隐藏课程。

学生活动总结范文6

一、活动课题,来自学生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涉及面广,没有固定教材,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致策划,精心选题。“生活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师生携手走进生活,共同挖掘活动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题。班里有的学生家处城郊,家中还有一两块自留耕种的农田;而有的学生在城市,养尊处优,甚至五谷不分。在与学生交流时,同学们都表示出对农田的兴趣与好奇。这样“走进田野”课题便诞生了。社会是个大课堂,有着挖掘不尽的课堂资源。适时追踪,随时了解社会动态才是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只有密切关注社会,才能变得立体、五彩缤纷,才能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当今社会中,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严重。一些青少年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知道怎样称呼他人;在家里不懂得孝敬长辈。鉴于此,我以所在城市创建文明城为契机,在班级里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做好扬城小公民”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用稚嫩的双手制作画报,写标语,宣传文明。他们精心策划、开展了“文明礼仪小老师”“文明礼仪小画家”“文明礼仪小作家”等活动。这样的系列活动对孩子们文明礼仪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学生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彰显手脑并用,突现学生创新智慧,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

(一)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精心部署活动的权利不能让老师独享,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也应是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四大板块之一,是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性的良好载体,此课程绝不能以学生制作出手工作品、掌握该劳动技能为终极目标。“飞鸽”是苏教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手工制作材料。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与人类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飞鸽”这一课上得丰富多彩,并让同学们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同学们经过讨论研究将活动设计为如下几个步骤:①观看一部电影《战鸽总动员》,体会人类鸽子的深厚情感;②了解和平鸽的由来;③去市民广场与鸽子交流情感;④将情感融入到创造性制作手工作品中;⑤同学们收集人与鸽子的深厚情感的文章,面向全班交流。在整个活动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其创新思维,还增强了学习能力。

(二)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究的活动空间。这样,在查找资料时,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材料整合;在自主实践中,他们会生成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在活动总结时,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在之前“走进田野”的活动中,同学们在农民的指点下播种、浇水……事后,同学们都满载收获。离开时,突然一位同学问我:“老师,我们把‘田野’搬到实验室去吧。”“怎么搬?”“现在不是有无土栽培吗?”“对对……”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开了。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思维得到了激发,创新性的活动在他们头脑中生成。就这样,孩子们自主研发的“无土栽培”“室内实验田”在学校的实验室里生机盎然。可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说要“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以一个活动的完成作为终极目标,而应突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综合能力的收获。活动中要充分开展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并将活动拓展延伸,通过各种方式向全校宣传并获得评价;通过走进社区以获得社区民众的评价;通过电视新闻媒体传播获得社会关注和评价。只有开展多元的评价,才能将将学生全面、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四、结语

学生活动总结范文7

本文就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现实意义、主要思路展开论述,并以“身边的小幸福———做幸福的使者”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开展为例,进行实践分析。

关键词:

高校;二级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一、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对此项工作越来越重视,不少高校成立了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二级工作站成员一般由学院的学工干部、辅导员老师组成,主要功能是及时掌握所在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对多数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发展性辅导,帮助他们面对大学期间可能遭遇的各种困扰。结合大部分高校二级工作站目前建设的实际状况,本着提升工作实效性的考虑,由二级工作站发起、指导各班级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非常好的一个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某一阶段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科学地设计方案、有序地开展活动,真正达到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提升其心理品质。

二、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思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实施过程

1.完善组织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需要完善的组织机制,各二级工作站应结合所在院系的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要求组织开展此项活动,并将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落实下去。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要提供具体指导,并调动各班心理委员及其他班干部具体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

2.主题选定。

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就要确定主题。班会主题的选择不是盲目的,主题选定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甄选出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应该具体视各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和需要,可以结合调查问卷、座谈会、平时观察到的具体问题等方面确定主题,主题既要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以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度,也要有助于班级团队的管理。

3.活动方案策划。

活动方案策划是以所选定的主题为核心,对班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份主题班会的活动方案策划应包括班会的目标、具体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流程、活动分工及注意事项等。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在活动方案策划中运用并融入相关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必要的引导。以使班会目标集中、明确;使内容的选择切合主题;使形式活泼、独特,利于表现主题;使班会流程设计流畅、科学、合理。

4.活动开展。

活动开展主要就是在班级实现活动方案策划的过程。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环节的活动进行到位,比如一些心理游戏活动开展后一定要进一步挖掘、分享,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活动流程,要调动班级同学积极参与,共同领会主题的意义,实现真正的感悟和成长。

5.活动总结、评价。

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结、评价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后的感受、点评;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活动的评价。教师的点评应该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要客观,具体、个性,同时也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学生的评价更多应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对班会主题的认识是否有所深化等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在分享、探索等环节是否积极表达,也可以通过设置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活动满意度等措施来得到比较客观的反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项目实施要求

各二级工作站要使所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

每一次班会的主题应当集中、具体。班会的主题一定要来自各班同学学习、情感、人际、生活等方面,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要能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使大家体验到班级的友爱和温暖,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素质。

2.内容丰富,受益面广。

主题班会要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以提高班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对主题的相关认识到实践体验,各种内容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不断提升,互动发酵,影响如涟漪发散。

3.形式多样,操作性强。

在主题班会中可以适当地穿插心理小游戏、心理情景剧表演、空椅子技术、头脑风暴及一些简单的心理小测验等。心理研究表明:自身参与体验的活动,印象最深刻,相互影响最大。所以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验,鼓励他们通过活动探索自我。

4.准备充分,提升效果。

“凡事预则立”,要想成功地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前期充分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从班会前期二级工作站辅导老师关于主题及方案策划的具体指导,到具体各环节班级心理委员和各班级干部的任务分解、精心准备,都将为班会的成功召开做好铺垫。

三、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践应用举例

针对目前很多学生沉迷手机,在很多场合都只顾着低头玩手机,对很多生活中的美好却视而不见的现象,某学院二级工作站组织2013级某专业开展了以“身边的小幸福———做幸福的使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整个班会用时约1个小时,由七个环节组成,紧紧围绕主题,环环相扣。通过这次精选主题、科学设计、准备充分、高度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对幸福有了更实际更深刻的认识,很多同学表示愿意收起手机,多抬头看看世界,愿意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感受幸福。本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四、结语

二级工作站结合所在院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并将它作为各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规化形式和平台,既能缓解二级工作站成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尴尬,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及连续性,是符合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理想选择。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效果评价的量化、活动的连续性、推广性等方面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作者:汪依桃 谢春艳 王金兰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学工处

参考文献:

学生活动总结范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主体;教学策略

“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标倡导的基本教学理念,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说明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本身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更看重教育的人文发展。“学生为主体”是针对传统教育中“教师为主体”提出的,后者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机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则不同,它指出学生应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与探索者,认为由学生主动生成知识意义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易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从长远角度看,学生会学习不仅可提高学习效率,还会对其终身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主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一、以学生预习效果确定教学任务

预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是他们根据教材内容与已有知识进行新知探究的基本方式。通过预习,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个初步认识,他们或多或少都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习新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来确定教学任务,为构建基于学情的数学课堂做好准备。如教学“正数与负数”时,要求学生先预习新知。本课知识与学生在小学所学到的“数的认识”有密切联系,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负数,比如处于零度以下的温度、海平面以下的海拔距离等。在预习中,学生可根据实例与经验来理解正数与负数,且可以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用正数与负数来表示具体的量。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灵活利用正数与负数来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所以便将这个知识点作为本课教学难点,也为此收集了大量问题实例,以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二、以课堂探究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探究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本方式,也是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探究教学为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探究中生成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逐步形成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如在“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学生在组内绘制平行线,通过观察、测量与验证等探究活动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在组内,每个学生都可“出谋划策”,测量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根据测量结果总结平行线性质。学生可绘制多组平行线,以多次测量来验证与确定结论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自然而然形成数学思维,理解平行线性质的含义,加深对平行线性质这一数学知识的认识,为灵活应用打好基础。

三、以激励评价保护学生学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