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程总结范例

心理课程总结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心理测量学;BOPPPS;教学模型;课程设计

1心理测量学的意义与课程定位

测量是科学的基础。在心理学中,我们通常需要通过自我报告与行为观察评估相关变量,如“智力”“攻击性”等。心理测量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评价的课程,是心理学与教育学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心理测量课程既需要理解和记忆大量的重要概念,又需要掌握公式的计算与推导过程,可视为统计学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的混合,因而难度较大。本科生一般在大三学年学习心理测量,课程开设于心理统计、普通心理学等基础课之后,组织行为学、临床心理学等应用型课程之前,可以说心理测量学承担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1]。

2心理测量教学中的困难

在心理测量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一些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以因人而异。前文说到,心理测量课需要统计与研究方法的基础,如果学生这些课程没有学好,学习心理测量会感到非常吃力。如何在课前评估学生基础水平,以及如何在学生基础不一的现实条件下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心理测量涉及面较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复杂计算,内容较多,如何在48个课时完成全部教学内容,也是教师需要深入思索的。最后,心理测量可视为基础与应用的结合,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重视理论教学,单纯讲授灌输知识的方式,学生参与度低,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无法跨越,学生会觉得课程枯燥,师生间缺乏互动。

3BOPPPS教学模型简介

起源于加拿大的BOPPPS教学模型自提出后就备受关注[2]。BOPPPS是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体系ISW的理论基础,该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与拆解,在教师培训中通常采用微型课程的演练[3-5]。BOPPPS包括六个步骤,分别为引入、目的、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与总结,具体内容如下:引入(Bridge-in),是BOPPPS教学模型的第一个步骤,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讨论本课程将要发生的事情。在这一阶段,教学策略包括通过讲故事或个人经验,分享本课程的重要性、观点想法以及学习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目的(Objective),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运用认知、情感与神经运动的技巧,阐明学习的目的,例如学生需要在课程中知道什么以及课程后做哪些事情等。前测(Pre-assessment),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测验、家庭作业或者非正式的问答环节,了解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层次,进而调整课程的难度与深度。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这一阶段特别强调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通常会被分为若干小组,教师需要基于课程材料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与思考。后测(Post-assessment),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的要求,后测内容与教学目的直接对应。测验的方法多样,包括多选题,可以用以评估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应用、创新、分析等能力可以通过问题解决所反映;学习态度或满意度等能够通过心理学量表评估。总结(Summary),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需要反思课程学习的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主要知识点,回顾课程内容,答疑解惑,同时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示鼓励。

4基于BOPPPS的心理测量教学设计

基于BOPPPS模型,我们以心理测量中信度的概念一章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在BOPPPS中,重点与难点的阶段在参与式学习的设计。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充分结合生活中的例子,采用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推导出信度系数的计算公式,比如为什么说信度可以理解为测验成绩的稳定程度?知道了前测与后测成绩,如何求出信度系数?如何从分半信度系数过渡到内部一致性系数等,进而加深学生对信度概念的理解。在前测与后测阶段,我们都会使用雨课堂软件,该软件是由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旨在促进教学体验与师生互动。基于该软件,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参与答题,答案能实时反馈给教师,进而帮助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进度,了解学生情况[6,7]。在我们的实践中,对比发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为86.24%,而基于BOPPPS进行课程改革后,该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达到95%以上;在学生知识掌握方面,我们用五道选择题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发现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正确回答3.78道题,而采用BOPPPS教学法后,学生的平均成绩为答对4.33道题。说明BOPPPS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还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综上,我们认为,BOPPPS是一种先进、成熟的教学模型,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生参与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基于该模型对心理测量学课程进行改革与再设计,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晓宝.开设心理测试技术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21(4):118-121.

[2]任怡,宁洪,刘丹,等.BOPPPS模型在微课教学设计与实践中的运用[J].计算机教育,2017(4):104-108.

[3]韩龙,任建莉,平传娟,等.基于BOPPPS理念的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探析——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03-107.

[4]杨丽,于为,李晓红.BOPPPS模型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4):15-17.

[5]沈旭君,王灵聪,冯晓红.BOPPPS教学模式结合PDG教学法在西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2):114-115.

[6]周凤新,王兴辉.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环境的课堂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56-58.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2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旅游工作当中去指导实践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从目前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来看,普遍注重原理和理论的讲授,与实际旅游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通过各项教学环节的实施,体现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的课程评价机制主要还是以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这势必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若将评价标准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这将对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力起到一定作用,从而有助于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课程改革思路

“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从职业岗位群特点分析入手,明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建立与能力培养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心理训练,将政策支持、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课程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而,我们将旅游心理学教学设计成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学,引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将过去以“学科体系为系统”的课程改革为“行动体系课程”,并将其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强调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员工心理素质培养等内容,利用精心设计的与理论知识相配套的实践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发展出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而且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在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导向的课程结构,构建了“3+3”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教学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设计了由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三大模块构成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设计了项目引导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个层次。

课程改革的创新

按照旅游过程及服务岗位特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能力、知识和素质三结合为不同理论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避免以往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依据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发展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3大部分构成: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心理。每一部分均有不同理论知识的侧重,但是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自我学习、数字应用等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始至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特别是第三部分“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篇,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一般旅游从业人员与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和抗压、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安排了人际交往和心理保健内容,这是基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安排的内容。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内容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课程内容的设置把团体心理训练等内容纳入本课程教学中,与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使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对传统教学中的理论过多的现状进行改革,构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下设计相对独立的项目引导教学体系和团体心理训练,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全过程。学生可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实践的基本技能方法及创新能力。在课程组对该门课程所进行的革新和探索过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项目式学习模式和团体心理训练等实践课程内容的加入,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产生了积极作用。下文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为例,详细介绍了在实践课程中以这两种教学模式为核心的革新和探索。

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为核心的教学革新和探索

团体心理训练及其在教学中的实践

团体心理训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促使个体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2]个人在一个团体中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因此,具备一定的群体心理能力对于个体来说十分必要。如何将团体心理训练的内容融入“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使之契合培养目标呢?课程组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如下尝试。在旅游企业员工心理这个模块当中的重点内容是旅游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对此,教师在讲解理论之前构建了与之相关的团体心理活动。名为“信任之旅”[3]的团体训练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训练内容之一,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导入课题。该步骤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前简短的交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在不同的情境中怎么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呢?第二,活动开始。(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2)选择有一定阻碍的盲行路线,准备眼罩。学生两人组成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向导。“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在向导的搀扶下,沿着指导者选定的路线,绕室外活动。向导在此期间不能讲话,只能靠肢体接触给同伴提供指导,共同完成,此过程的重点是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心理感受。(3)互换角色进行游戏。(4)活动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要体会自己的心路历程。第三,交流感受。(1)每位同学在小组中谈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历程,交流处于“盲人”、向导角色时的感受与体会活动过程。(2)回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经历,交流彼此的感受与体会。(3)让学生自愿上讲台和全班同学分享谈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历程,交流处于“盲人”、向导角色时的感受与体会,总结出人际交往关键词。(4)活动的重点:引导学生分享过程中信任感的变化,在非语言环境下是怎样理解、沟通、帮助同伴的。第四,学习理论知识:人际交往的内涵,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第五,课后自我强化训练:练习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写出收获和感悟。团体心理训练通过学生在特定活动中的互动来进行自我探索,通过与周围人的比对,能够自发引起对自我的反思和对存在问题的求知欲,团体心理训练之后的讨论和教师的引领总结非常重要,这是对学习的深入挖掘及升华的过程。#p#分页标题#e#

项目引导教学及其在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项目式学习”即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它强调运用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真实世界中的基本问题出发,通过组织学习小组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项目,每一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作为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学习者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的理解的实际产品,比如报告、模型、多媒体演示软件、网站等。[4]下面以模块一“旅游者心理”这部分内容当中的任务四———旅游者的人格为例来举例说明。课程中的任务四主要学习的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人格的含义以及代表性的人格理论;能力目标要求能够运用所学人格理论来分析旅游现象、进行旅游营销。在此目的的导引下,我们创设了如下项目式学习内容:第一,创设情境。假定你是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需要营销你们的旅游产品,你将如何运用所学的人格理论来向旅游者传递信息?第二,操作示范。教师讲解人格理论。第三,独立探索。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阅资料来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第四,确定项目。(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2)选择要推介的旅游产品。(3)利用适当的方式针对不同人格的游客来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第五,协作学习。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参与讨论,通过把见解与大家分享,达到思想碰撞、相互启发、团队进步的目的。第六,学习评价。形式不限,各个小组通过各种方式向全班汇报研讨结果,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评价。项目式学习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主动投入到项目构建和问题的解决当中来。学生在汇报研讨的过程中总是让人惊喜不断,有采用情景表演的方式通过全组成员对不同人物惟妙惟肖的扮演来诠释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的采用PPT演示的方式来汇报;有的还制作了视频等等。学生们在通力协作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领悟,而且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3

分析艺术类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结合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及模式,针对学生艺术专业特点,初步提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艺术专业;心理健康课;教学

一、引言

目前针对高职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探索已有不少,对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教学设置及实践探讨确罕见。然而高职院校中艺术类高职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心理和学习特点,使得针对他们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需要贴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因此,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开设心理健康课,必须研究分析学生心理特点,针对性地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尤显重要。

二、艺术类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第一,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活跃,理性思维缺乏。跟教师的交往与交流更多的建立在对这个教师情感上的认可多于对专业能力的认可。情感易冲动,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因为一些小问题引起心理波动。第二,乐于表现自己的艺术专业特长。对专业课积极性远远高于文化课,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艺术专业技能。一旦调动其专业特长,课程氛围就会立即活跃起来。第三,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思考,缺乏人文素养,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低。对社会现实及热点有关注,范围狭窄且停留表面,不会深入思考。

三、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内容与模式

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通过专题授课的方式,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为此,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主,结合学生艺术专业特点,强调自我体验。第一,引发讨论:根据每节课的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学生带入问题情景,引发思考和讨论。这个部分可以由案例、问卷调查、课堂小游戏展开讨论。第二,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学生自我体验越多,知识越容易内化。第三,鼓励学生分享感受,分享感受加深对自我的认识。第四,教师总结与提升,课堂内容应结合学生体验及分享,引发学生产生共鸣。

四、对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以专业为媒介,加强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充分了解当前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及其艺术专业特点,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思维方式,就越有说服力。在课堂上引发话题讨论,例如:“音乐是否可以影响人的心情、绘画或字体是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等都成为学生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的话题。第二,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以自我意识课堂为例:先让学生画下“自己眼中的我”,然后随机发放带有姓名的白纸给其他同学画下“别人眼中的我”,通过比较两个“我”,感受其中的差别,进一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以“情绪管理”为例:设置几个学生中常见的情绪或内心冲突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挖掘情绪的根本来源,深入了解情绪,学会处理情绪问题。以“人格”发展为例:就“人的性格是受环境影响多还是遗传影响多?”问题,让学生按回答分为正反两组,展开自由辩论,最后总结正反两方的结论及心理学相关研究。有学生在课后反应认为两者对人性格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可见辩论使学生对性格的理解更深刻。以人际关系为例:两人一组,朝同一方向站立,间隔1米左右,让站在前面的学生向后倒下,后面学生接住。观察不同学生的反应,有的同学很容易自然向后倒下,有的迟迟不敢,由此引发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思考;可通过“同舟共济”、“热座”和“图画接力赛”等团体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第三,将表达性艺术技巧引入课堂,引发自我体验。根据不同艺术专业,结合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表达性体验方法。以“情绪管理”为,例在给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学生授课时,采取用绘画和色彩来体验情绪、分析情绪,将不同的情绪用绘画的方式表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分享画中情绪,以达到情绪的充分表达和相互理解;在给音乐相关专业学生授课时,可采用音乐欣赏或演奏的方式来找到各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在给影视表演相关专业学生授课时,可采用角色扮来体验,利用设置的某种情境或角色体验各种不同的情绪,从而引发心理思考等。第四,多元化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学习的效果。课程考核不仅仅是单一的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应扩展平时成绩加分项目:①积极参与课堂体验,并乐于分享;②有积极参与到帮助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如协助教师、关注或开导心理问题学生;③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思考、提问;④尝试并学会利用艺术专业特长促进身心健康。考核方式多元化可以更好促进学生课堂的自主性良性发展,营造学生全面参与课程的积极氛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引入学生艺术专业内容时,会明显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与参与性,并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本文暂只以部分艺术专业为例试行、探索,使课堂效果得到了改善。艺术专业包罗万象,艺术类高职学生普遍对文化课学习兴趣弱,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待教师们更深入地探索与实践。

作者:谢婷 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郭爱莲.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模式初探[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167-170.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研究;实施策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很多年了,期间对于教育教学的课堂和课外课程实践和经验总结,发现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这种问题不同程度(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轻微、中性和严重程度)的“医治”已经引起教育管理机构、学校领导阶层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试图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来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再发生和对已经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医治”,在此基础上就要与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密切配合,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1.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目的和思想

思想教育就是“一条线”的教育,也就是从小学的《品德》课到中学的《思想品德》课再到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应该说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而区别于其他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还具有“不成熟”和“文化基础薄弱”的阶段,对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历不是很“老练”,对个人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不够深刻,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小或者不会存在,高中阶段是学生从身体发育到思想“突飞猛进”的转变,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教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关键所在。

(1)方法: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指导,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引导启发、课堂讲解、分组讨论、课后总结和弥补缺陷等,是多年来教学经历的思考和经验总结,当然还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情”进行“因材施教”。

(2)目的:简单地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树立明确的政治思考和生活方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展望个人未来、国家未来和世界未来的发展与和平共处。(3)思想: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以“强国强教育”为理念,热爱教育、爱岗敬业,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理论实践和教育改革研究,培养有远大理想的新青年。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原则和出发点

从学生的幼儿到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应该是家长(或者监护人),这是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学生进入学校就读,教师就应该担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责任”,两者是具有互相补充和促进的作用,不能互相推脱责任。

(1)方向:①《左传》里有这样一句话“有德则乐,乐则能久。”,明确地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属于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应该沿着古人的教诲去培养。“乐”就是快乐,快乐的心情就会有健康的心理,反过来说心理健康就会快乐,就能够健康长寿。②“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说的是“感恩”,感恩于父母、社会和国家,一个能够感恩的人一定是不求回报乐于奉献的人,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是十分重要的。③“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是在说“勤奋”,只有勤奋才能把文化知识学的更好更多,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能应对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永远保持心情快乐,达到身心健康。

(2)原则: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发展性、活动性、保密性八大原则。(3)出发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出发点,了解自己心里健康的优点或者缺陷、考察别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者(或者医师)。

3.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渗透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在担当教育责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感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对象”、树立为国忧民的共产主义精神世界观,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助人为乐、知识丰富的合格人才,结合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感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对象”、树立为国忧民的共产主义精神世界观的定力,使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用心理健康知识给与补充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知识。

4.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改变策略

(1)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通过十多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实践,感到目前教学的思想依然处于:①不能脱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禁锢,依然采取“填鸭式”“灌输式”和“满堂灌”的旧模式,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步伐;②不能够让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不能够得到思想政治学习理论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实践环境和具有思想政治水平的高层领导者的讲解与理解;③受到一味追求“升学率”采取“死记硬背”不能灵活思考问题的局限,“应试教育”与“升学率”逼迫学生“完成”考试作业而进行“题海战术”,使学生一直处于“累学”和“苦学”之中;④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机会和指导,繁重的课堂教学效果之前的备课查资料、课堂讲课观察学生学习动态、课后及时总结经验和批改作业,使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实现个人探讨学习和集体讨论研究的机会,不能自我提高、不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把社会上部分心理健康问题解决了,就会严重影响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那些受到社会上一些心理不健康人员的影响、诱惑或者直接接触,学生就会把这些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带进学校,使很多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传染”。①校外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的缺失:每个学生都有家庭,而部分家庭家长(或者监护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下的健康问题,这样就势必对自己的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压不倒”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东风”;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轻视:部分教师或者学生都有着“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问题都是小问题”的“歪理”,造成一些教师只抓学生的课程学习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会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提高贻误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好时机;③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和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疏漏:多种原因造成的留守、单亲和孤儿,这些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大多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梳理和纠正;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很多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空缺的,一些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依靠各科科任教师临时代替,这种“临时代替”不能够按照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达到“医治”心理健康问题的真正目的,只能以安慰的方式“哄”学生一时间的高兴和快乐,起不到“根治”的效果。

(3)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其实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门课程,似乎“风牛马不相及”,只要各自教好各自的课程就可以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关联,也能够互相补充和促进。①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很多高中教师的知识比较“单一”,是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太专业化,也就是一名教师不会样样都懂得,缺少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多元化”教育教学;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不懂得(或懂得的很少)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学生学习得到的思想政治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两张皮”,也不能充分的融合;③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不能或者很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和学生需要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心理健康知识融合在思考中,没有起到互相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4)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面对日益增多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脱节”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总结性地提出以下改变策略:①呼吁国家对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救治”和提高全体民众的思想政治水平:从提高全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入手,实现有政府组织下的全体民众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提高高尚的思想政治境界,使全体民众能够热爱党和政府、热爱国家和人民、热爱家庭和生活,教育农村农民勤劳致富,同时配备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乡村医生(或者邀请上一级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专家),组织多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在根治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这样就能够熏陶和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②实现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专职领导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互相结合的“双重教育”:开展多层次的有教育管理机构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校性的会议,激发和提高在校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程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思考,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实现教育管理机构对思想政治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管理,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效果的考察与督促,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生活实践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无忧无虑和健康快乐;③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水平的提高、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教师的文化知识交流和互相学习,使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教师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能够实现“融合教学”和把两种知识能够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既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又具有思想政治课程知识水平、创造更多思想政治课程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互相探讨和研究的机会,使学生深切感受“融合教学”带来的求知欲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王凯民邢艳松.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方向{J}.吉林教育,2008(21):109.

[2]刘继成.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点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9):138.

[3]钱海楠.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7:83.

[4]王琪.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6:70.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近年来菲律宾、中国、意大利、韩国等国相继发生海难事故,海盗活动频繁等原因,社会对于航海职业的特殊性、艰苦性、风险性认识增强,加强海员和航海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共识,从开始的呼吁转向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课程开发等的讨论。

一、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目标

立足学生当下心理议题,着眼于职业发展需要,前瞻未来幸福人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航海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既致力于航海专业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与幸福人生,又服务于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心理品质的高素质航海事业人才的培养,服务于海洋强国之路。

二、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航海专业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计理念紧扣“人———航海人———中国人”的全景,重视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操作性、实效性。从全人的发展角度,贯彻“课程即人生”的思想,秉持“以健康成长为基础,以健全人格为宗旨,以职业发展为关切,以生命自觉为关照”,在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渗透生活的人文关怀,立足于生命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学生的幸福人生。从航海人的培养角度,教学内容设置立足于职业培养目标,面向高职生的现实挑战和职业心理压力,服务于高素质航海人才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从中国人的文化角度,一方面,提升至国际化海员培养的视野,思考中国文化背景下海员培养中特定的心理议题,比如大陆文化心态的封闭性与海员群体性别单一性背景下,中国海员的性心理困扰和婚恋指导课题,职业认同感下降、再就业选择面狭窄等问题,构建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议题;另一方面,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如国学、本土心理学如禅宗等理论与方法的精髓,应用于航海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辅导训练中。

三、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在“人———航海人———中国人”理念引领下,根据航海专业高职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职业培养目标,利用、整合、优化教学资源,立足系统化,构建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和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有机体系。体系由课程群和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两部分构成。课内教学构建课程群,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特定专题的短时心理训练;课外拓展构建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体系,包括心理社团的针对性团体心理辅导和航海专业高职生素质拓展训练营。实现理论教学与心理训练有机补充,普适教育与个性化自主选择结合,知情意行连接统一。

(一)课程群

课程群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以《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干课程。由于航海专业高职生真正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5年,所以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一般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只开设16课时。为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与教学内容较多的矛盾,搭建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建设《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开放课程是很好的选择。网络教学主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展开。采用微课形式,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在30分钟左右的规律,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拍摄成20-30分钟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课外学习。辅之于“三个一”———“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一首好歌”,心灵美文、视频赏析、心理在线测试等丰富的网络资源,并通过QQ、微信等自媒体进行交流分享,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学生学习既得到充分的学时保障,又保证了受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航海职业的特点和需要,侧重航海心理和特定专题的心理训练。比如,自信心训练、注意力训练、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训练等等。选修课侧重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延展与丰厚,注重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开设有国学与心理成长、九型人格与职业发展等等。

(二)课外团体心理辅导与素质拓展训练

课外拓展利用心理社团开展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营。团体心理辅导侧重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更专业化,满足特定学生的成长需要,比如,亲子关系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恋爱心理辅导等;素质拓展训练营是比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的专项心理素质训练,开设有团队合作、意志品质、创造力开发等训练营。

四、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

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除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外,根据航海职业发展需要、航海职业人的特定心理课题和高职生的心理特点,还要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一)自信心训练

自信是人格健全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个体在完成任务时充分信任自己,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不存在任何怀疑。[1]自信的水平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身心反应过程。[2]自信水平高的人在面临选择、判断、决策和行动时,不畏困难、果敢、勇于担当,寻求能力、潜力最大程度的开发;而自信水平低的人则优柔寡断、懦弱,经常被焦虑和恐惧击败,害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尽量回避选择和决策,自我放弃和自我拒绝是其常见行为。[3]航海是充满风险的职业,恶劣气候、暗礁、海盗都是挑战,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面对挑战临危不惧,迅速作出决策,积极应对,尤其是高级海员。高职生生源基本来自普通高校淘汰下来的学生。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成绩是学生好差的唯一评价标准,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高职生,过往经历中学习失败的负性事件往往对高职生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通过自信心训练,帮助航海专业学生重塑自信,不仅对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中应对压力与风险亦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二)注意力训练

“不注意”是发生航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航海事故中“不注意”现象,主要是注意稳定性和广度问题。因此,加强航海专业学生注意力训练,培养未来海员良好注意品质是减少航海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国禅宗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关于注意力训练的理论和方法,汲取其精华应用于航海专业学生注意力训练中,对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未来海员更具优势,更重要的是无论对其未来职业的发展还是幸福人生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团队合作训练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的孩子从小就灌输竞争意识,甚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加之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主义,合作意识渐渐淡薄。即使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与人合作,但理论层面的阐述使学生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知,实际生活、工作中却不知如何与人合作,知行脱节。航海职业的挑战性和风险性,要求海员精诚合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团队合作是海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因此,通过课堂的短时心理训练和专项团队合作素质拓展训练,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领悟与人合作的技巧,提升航海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情绪管理

航海环境单调枯燥,人员流动频繁,船员间语言不通、沟通不畅,常使海员感到孤独寂寞乃至抑郁;无处不在的噪音常使海员心烦意乱;突发险情、海盗、恶劣气候又使海员处于紧张、焦虑乃至恐惧之中……长时间负性情绪的积压,使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头痛等心身疾病在海员群体中广泛存在。因此,情绪管理是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育与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方法,有效调控情绪,未来更好适应航海生活。

(五)学习心理

海员需要终身学习。航海专业高职生在校面临考大证的压力;未来工作中,考证与海员的职务升迁、薪酬密不可分。因此,学会学习将使航海专业高职生终身受益。但部分航海专业高职生中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厌学、考试焦虑等现象,通过学习心理的教育与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会高效学习;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困扰的调适方法,调整学习心态,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实现自己的目标。

(六)职业生涯管理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岸水收入差距的缩小,加之,航海职业的艰苦性和风险性,海员这一昔日的“黄金职业”已风光不再。虽然航运企业孜孜以求员工队伍稳定,尽量减少人员频繁流动带来的损失,但海员跳槽率极高已成不争的事实。从全人发展的角度、幸福人生的角度,无论未来是否面临第二次择业,职业生涯规划是航海专业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航海专业的就业口径狭窄,与陆上职业对接难度大。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辅导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涯管理意识,掌握生涯管理方法,获致自我生涯管理能力,尽早规划,及早准备,走好人生每一步,最终达成自我实现。

(七)恋爱婚姻家庭

恋爱婚姻家庭可以说是海员永远的痛。长时间海上漂泊,远离家庭、亲人,上不能对二老尽孝,下不能对孩子尽责,一切家庭事务都落在了配偶身上。如果海员又不用心经营婚姻家庭,那么夫妻关系很难维系,亲子关系更是糟糕。因此,对航海专业高职生进行恋爱婚姻家庭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爱的能力,懂得爱的经营,从而获得幸福人生。即使面临婚姻失败,也能坦然面对,正确处理。

五、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成效的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第一、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因此,教学评价不能仅依靠考试等方式的总结性结果评价。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以期更好的教学效果。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常采用教师和学生单元活动反馈表、1-10分评量问句等方法,从教和学两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满意度、教学收获进行评估、总结与反思,作为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的依据。第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是在一项教学任务开展前和完成后,采用成熟的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比如,采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群体凝聚力量表等等,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比较,获得数据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量化评价具有精确性、标准性、逻辑性的特点,但它往往忽视教师与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差异性,忽视教学过程是师生在互动中认知情感的交流过程。尤其是互动活动、心理训练等教学活动,标准化的量表、考试无法作出全面评估。质性评价则从动态研究的视角,记录和剖析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价值。有时学生的收获是教学设计时没有预想到的,甚至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呈现的各种问题乃至冲突都具有意义和价值,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动力与依据,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质性评价重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重视师生在认知、情感、精神和行为各方面的变化发展,[4]适合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在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质性评价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方案———行动———反思与调整———再行动”的技术路线,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使教学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M].东华书局印行,1992:43.

[2]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2(3):88.

[3]邓小平,张向葵.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J].2011(19):646.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翻转课堂”模式

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转折点,其心理健康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在大学中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有着调解大学生心理情绪的作用。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应该在进行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将知识理论教学与课堂互动进行结合。翻转课堂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微课为基础,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学者和教师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翻转课堂的实施,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心理健康课程带来了新的活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但是现阶段对于大学心理健康课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还有着不足之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怎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便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用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一)翻转课堂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课程面对的主体是学生,该项课程的第一目标是服务、服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解决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面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因其特殊性,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适应其教学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不断向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靠近,所以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翻转课堂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进行了结合,使其相互配合,相互辅助,实现了理论教学与课堂互动这一教学效果。另外,翻转课堂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变化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贴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翻转课堂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它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特点为摒弃形式主义,提高实用性;减少理论知识教育,增加心理素质能力提高教育;减少填鸭式灌输,增加心理知识的内化传输;减少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特点,可以看出该项课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翻转课堂的应用,可以真正实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内心的问题和想法,而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解决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让教师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和针对性。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中踊跃发言,与教师和同学互动,除了增加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了解,从而让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有着可以参照的心理水平。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其他的教学方式,唯一目标是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心理能力和素质,帮助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得到正向的发展。

(三)翻转课堂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需要一种全体教师和学生、全部课程、全部教学过程都进行参与的教学模式,而翻转课堂可以做到这点。翻转课堂能够合理的将学生与教师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连接,同时也将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时间进行了充分合理的安排与结合。所以说,翻转课堂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全课程全过程参与的要求,成功做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连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能力,也可以帮助教师更方便、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教师想要实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心理知识不能深刻的理解和应用,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而且通过内化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调节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准备阶段

1.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单

通常情况下,学习任务单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资源获取方式等。学习任务单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梳理清楚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并确定学习的目标。教师在设计确定学习任务单的时候,需要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内心真正的需求出发。学生需要根据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知识的方向和具体目标。

2.创建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前学习的最终效果由学习资源所决定。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视频、讲义、PPT等,在这些形式中,教学视频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的时候,可以借鉴已有的成熟教学视频资源,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制作。对于视频内容,应该做到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对于视频的时间,保证短小简练,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不分散。

3.通过相关渠道学习资料

作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学习资料的需要通过网络平台系统。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教学平台,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平台,甚至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进行。

4.学生进行课前学习

教师在相关平台上上传教学资料以后,学生要根据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和目标在课堂开始前,通过观看教学资料和视频,完成测验等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由分配学习的时间,合理确定学习的地点。5.课前作业与疑惑收集学生在平台学习完相关知识以后,还需要完成相关的课前作业,并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课前作业和疑惑收集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课堂活动进行的基础部分。

(二)课堂活动阶段

1.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点

现阶段,大学校园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大多为大班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要想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突出,也为了在课堂中更好的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前学习环节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可以与自己的小组成员,对学习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点进行讨论,并采取合理的方案进行解决,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

2.协作活动

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协作活动的开展,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协作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3.课程总结

学生在课前学习,以及课堂活动两个环节中,对相关知识已经有了较为深度的把握,但是此时的知识点较为分散,教师需要在课程最后,对本节只是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学生梳理脉络,建立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点。

(三)课后反馈阶段

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还有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课后反馈。课后反馈对翻转课堂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深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对学习资料以及课堂学习的反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渐健全,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正面临着人生的重要节点,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课堂教学。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是去学习的兴趣。翻转课堂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并在国内外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构建出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模式,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畅.微课“翻转课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18(26):181-182.

[2]孙慧.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3):38-40.

[3]张冰,江红霞.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113-114.

[4]徐露凝.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6(16):18.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7

培训计划是按照培训需求而制订的培训方案,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框架。制订培训计划,包括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授课教师、培训形式等。根据国家心理咨询师报名考试时间,培训班适当延长了培训时间跨度,注重打好理论基础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部分,包括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及心理测量;二是实践部分,包括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心理测验技能;三是考试技能部分,主要是根据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进行诊断、咨询、测量方面的复习。授课教师以学校心理系教师为主,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组,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系副主任担任教学秘书,教学组通过集体备课,将培训目的、培训要求传达到全部任课老师,将培训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到每一位老师,确保了教学计划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培训形式需要灵活多样,培训目的是提升专业能力,在必要的理论教学外,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与参训教师的互动,注重参训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培训课程开发

培训课程开发从开发的程度可以划分为完全定制开发、半定制开发和直接引进。完全定制开发是完全基于课程的开发流程进行开发,需要解决的是既定的问题,要投入很大的人力或财力。半定制开发是进行内训的课件开发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根据已有的培训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培训课程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结构和案例,使得单次培训的内容和背景资料更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培训的效果。直接引进的课程一般来说并不是很多,一般直接引进的课程大多是专门做课程开发的公司开发的课程。本项目采用半定制开发的形式进行课程开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突出“打牢理论基础、提高操作能力”的特点,将授课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实践操作、考试辅导三个部分。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验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专题。安排心理学系具有丰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专家和教授授课,参与授课的13名教师全部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

三、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是培训过程的中心环节。培训目的能否实现、培训计划是否有效、培训课程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完全依靠培训过程的实施。本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为提高培训质量,便于参训教师自学和消化吸收授课内容,适当延长了授课时间跨度,培训班从6月7日至11日1日,安排周末和暑假期间共面授学习20天。通过培训,进一步打牢了参训教师的理论基础、更新了观念、提高参训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解决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沟通技巧,能够对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解决提出解决策略和解决方案;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能力,能够满足教师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方式方法、经验技能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需要,满足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在现有生存发展环境中成长的心理引导、辅导、咨询和服务的需要。在培训实施中,严格执行考勤管理制度,并定期公布考勤情况。提高考勤主要依靠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以及周到细致的服务。依靠授课教师是指要有一批知识丰富、教学生动,能让参训教师通过学习有促动、有提高,从而愿意听、愿意学。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包括课堂上和课堂外,参训教师都是一线的老师,在培训期间希望能通过培训能够解决一些工作中遇到的疑问,授课教师要乐于答疑,与参训教师多沟通交流,增强学员的认同感。周到细致的服务,主要是为参训教师提供尽可能方便的午休、就餐,以及停车服务等,让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感觉到处处被关怀,时时被关注。

四、培训效果评价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8

关键词:绘画疗法;高中生;课程设计

一、绘画疗法介绍

(一)绘画疗法的定义

Naumburg认为,绘画是无意识的窗口,绘画者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绘画工具将潜意识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1]。同时,在绘画的过程中,将抽象的自我概念进行具象表达,绘画者在心灵上可以获得负面能量的释放,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观察绘画者的作品,引导其解释画中含义,并分析画的象征意义,从而对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目前绘画疗法在心理课堂上的表达形式越来越丰富,包括自画像、脸谱、情绪树、成长时间轴等。

(二)绘画疗法与投射理论

绘画疗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投射理论[2]。在心理学上,投射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映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作用。绘画疗法基于心理投射理论,引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法转移到绘画作品上,在无意识中释放压抑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困惑和焦虑[3-4]。通过绘画,帮助学生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重新接纳和整合外界的刺激,达到缓解自身压力的目的。

二、绘画疗法应用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过程

学生运用绘画这种非言语工具,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教师能从中及时关注和发现学生非言语表达的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绘画分析技术,能够发现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探究自我,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5]。绘画疗法可以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任一课题,如在学习自我意识这一课题时,可让学生画自画像,进行自我描述;在学习情绪管理中,通过画情绪树的方式来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而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可以画生涯彩虹图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四个环节运用绘画疗法。

(一)创作

创作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绘画的主题,由心理教师准备好A4纸、画笔,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自由发挥。绘画疗法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绘画技巧,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心中所想,在绘画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即可。在这个过程中配上舒缓的音乐,营造舒心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放下戒备,在一种安全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完成自己的作品。绘画创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人创作,一种是团体创作。个人创造可运用于自画像、个人成长时间轴等课题,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团体创作是以小组形式展开的,六人小组或者八人小组,由教师确定主题,小组成员合作。如“描述我的情绪故事”一课中,教师为每组提供一张A4纸,每个团体成员轮流作画,最后呈现出一幅完整的作品。

(二)交流讨论

学生完成绘画后,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讨论,每位小组成员解释自己所画作品的含义。通过学生间的交流,通过直观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了解彼此的内心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尊重”“倾听”,为学生创设安全的氛围。学生分享作品时,可采用先组内分享,后全班分享的方式。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的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命名,讲述创作的感受;也可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或感受进行简单的采访,比如“你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在绘制作品的时候,你是怎么考虑的”;最后可以请学生谈论分享后的感受,比如“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作为倾听者,你的感受是什么?”分享后可请学生们互赠祝福,邀请学生们互相写下激励的话语,让学生通过分享得到认同感,取得成就感。

(三)教师分析与总结

教师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并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积极的方面,让学生有自我认同感。还可以回答学生自我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对本次心理课的主题进行总结,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6]。(见图1)

三、绘画疗法应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实施过程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采用班级集体教学,如果一个班有50人,每个小组可采用有8~10人,每节课一般40分钟。考虑课堂的时间、场地、人数及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应选择适合高中生的绘画疗法工具,比如A4纸、画笔(蜡笔、水彩笔、油画棒)等。下面以新冠肺炎疫情返校复学后的情绪疏导课程为例,展示实施过程。背景:返校复学,学生们有各种情绪,或者是兴奋、期待,或者是紧张、担忧,又或是焦虑不安,这些情绪有时候会影响同学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利用心理课一起探索,进行“描绘我的情绪”的小活动。

(一)准备材料

A4纸张、画笔(蜡笔、水彩笔、油画棒)。

(二)制作过程

第一步:开学了,你觉得占据你内心的情绪是什么,请写出来。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时候你感觉有这种情绪?如果它有颜色,当它出现的时候,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呢?它会动吗?是像八爪鱼一样,还是像个长着尖耳朵的小怪兽?第二步:给它取个名字,它叫什么名字呢?它喜欢你叫它什么呢?第三步:写出功能。如果“情绪”经常出来活动,对你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些影响有些可能是正面的,有些可能是负面的,把它们都写下来。

(三)教师分享

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疫情发生的时候,老师的情绪也会有“担忧”,它是这样子的。(展示教师的图片)带着一丝迷茫、一丝恐惧。老师给它起个名字,它的名字叫“小幽”。小幽带给我的负面的影响是,这份担忧让我一直很害怕,担心被感染,不敢出门;带给我的正面影响是,让我主动去学习防疫知识,让我保持高度警惕,比以往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学生分享及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自己的情绪并展现自己的作品给同学们看,然后许多笑着说:“原来我的情绪是看得见的,我也没那么害怕它了。”“这份情绪也不完全是坏事,也会带给我正面的影响。”

(五)教师总结

我们通过绘画创作把情绪直观地表达出来,运用不同的颜色描绘我的情绪,与情绪建立新的关系。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我们的情绪,看到了它正面的、负面的影响。这样我们就不会被某种情绪控制,而是寻找方法,与之共处,以获取积极的功能,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害。

四、绘画疗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创设安全氛围,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心理体验很重要,心理体验“即愈合的过程”[7]。只要学生认真绘画,认真表达,认真体验,心理辅导就会产生效果。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表达和体验心里的感觉,教师要营造信任、安全且自由的课堂氛围。为了创建这样的心理课堂气氛,心理教师可以使用“课前约定”的方式,比如课前强调保密、倾听、积极、尊重等原则。在学生分享作品的时候,教师应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接纳、理解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同时指导学生互相尊重,接纳和信任班集体中其他同学,由此充分激发学生。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享内心感受

绘画疗法的作品是创作者内心的投射,在绘画疗法心理课堂中的“自由讨论”这一部分,教师需要花时间去观察、引导学生,学生需要花时间来体验与讨论。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内心感受,如“感官分享”“色彩分享”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8]。心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作品和想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自己的作品。

(三)课后关注有特殊表现的学生

在课堂上,同学们通过绘画的方式来释放情感,部分学生可能在绘画的过程中表露自己压抑的内心情感、潜意识,对于一些表现沉重、无力感的作品,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关注此类学生,并在课后积极关注,必要时提供辅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心理教师的关心关爱。

五、绘画疗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