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论文范例

心理成长论文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1

1.在创业初期阶段,企业员工比较少,构成也相对简单。

此阶段的薪酬管理工作大多数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创始人来执行。他们也决定着企业中所有员工的薪酬标准。该阶段薪资的确定缺乏有效的标准。在进入企业成长期后,这样的薪资确定方法通常无法有效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

2.员工诉求与企业大幅增长的成本间存在矛盾。

企业进入到成长期后,经营规模得到快速扩张。此时,企业需要大幅度增加投入才可以不断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强烈。在企业日益蒸蒸日上的发展背景下,老员工开始期望可以与公司一起分享成长的收益。如果员工诉求与成本压力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导致人才流失,员工队伍的不稳定。

3.人才竞争也是企业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的竞争过程中,薪酬竞争首当其冲。经过了成长期后,企业中业务与能力较突出的员工通常会成为竞争对手之间争夺的对象。企业不仅要注重组建核心员工队伍,还应注重这只队伍的培养与维系。公平性薪酬的管理将会为企业达成这一目的。

二、公平性的理论框架

企业的员工在感知薪酬管理时主要涉及四个维度,即信息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以及交往公平。只有在这四个维度上同时感知到了薪酬管理的公平性,他们才会认为受到了公平对待,进而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信息公平是指管理人员为企业的员工提供的各种薪酬信息以及对于薪酬的管理与解释的过程和结果。程序公平是指企业的员工对于薪酬管理的公平性的有关评价。企业的员工要根据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薪酬制度的公开性、员工投诉与上诉的各种程序以及由员工参与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工作等方面来评估企业的薪酬管理程序的公平性。结果公平是指企业的员工对于薪酬分配的结果是否公平的相关评价。员工的这些评价由员工对自己付出的劳动、所期望的回报是否得到满足以及自己所得与他人所得相对比等等而决定。交往公平是指在薪酬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员工所感知到的与管理人员之间互动态度的公平性。

三、以公平性理论为基础的薪酬管理设计原则

1.要以维系核心员工为重点。

要想做好薪酬管理的相关工作,就要权衡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要承受的人工成本压力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企业要在合理控制人工成本的基础上,使薪酬标准跟随市场的总体水平,重点维系核心员工,达到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的目的。

2.以岗位评价为基础来确定岗位价值。

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与较清晰的岗位职责,是企业能够实现程序公平的基础。企业在进入成长期后,工作分工逐渐明确,不同的岗位所创造出的价值差异开始显现。公平性薪酬管理要求员工的收益要与其工作绩效相挂钩,也要与岗位的能效相匹配。这一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意战略性价值。要从员工所负责的工作本身所具备的综合性、全局性以及长远性出发来考虑问题。第二,注重风险性价值,不同职位的承担者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具体风险的大小不同,员工在工作中若出现失误,这类失误所带来的后果越严重,企业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第三,注意可代替性价值。就是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本身是否对特定的技能以及某方面的胜任要素有一定的要求,企业需要考虑到如果这一职位的承担者出现了缺位的情况,是否有其他人可以取代,企业的全局工作是否会因为缺位受到一定的影响。第四,注意管理幅度的价值。在这一方面,企业需要考虑的是那些被评估的岗位中直接领导的下属的数量的多少。

3.要强调信息公平

。薪酬管理的信息公平原则要求企业要向员工提供薪酬的相关信息并对结果进行解释。首先,企业在设计薪酬制度以及设计考核制度的初级阶段中,要充分地倾听、吸收员工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使员工在制度设计中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其次,对于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以及标准的设计,企业需要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使员工能够对必要的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最后,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以及考核结果在确定后要向员工进行准确无误的传达。

4.要强调交往公平。

交往公平原则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能够秉着诚意的心态,注重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互动。管理者要向员工充分的传达薪酬制度以及薪酬制度的相关信息,来表达管理者诚恳、重视的态度。同时,管理者还要重视员工的各种诉求。在员工对一些问题心存疑虑的时候,管理者要向员工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

四、结语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2

 

1研究背景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影响深远的语言教学模式。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多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最终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而学习者在解决语言任务时经历了思维、组织、合作、沟通、学习和账务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完成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者自主性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理念。Holec(1981)认为自主性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开展学习活动。我国学者也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人指出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仅在西方对语言教学领域的探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引起了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思考与讨论。这也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因此,加强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   2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型教学中,学习被视为信息加工、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学是激发利用学习者早已具有的能力,使其掌握有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及将来更多学习任务的能力。教师则起着中介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地通过其他认知技能控制其认知过程,选择相关信息并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它进行解释。因此,评价学习的效果要看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加工水平是否得到完善和提高。[3]   2.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传统的课堂模式以教师介绍作家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为主,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所谓的经典解释。但这些经典解释会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和主流意识的深刻影响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因此,掌握作家和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解读方法比记住这些经典解释要有用的多。教师应同学生一起理解、分析、欣赏作品。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激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使学习者将学习视为主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发现过程,从而使学习者发现自身的学习潜力,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自信、成功和快乐,逐步成为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   笔者以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为例来探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紫颜色》描述了一位黑人妇女西丽亚在童年时期所遭受的心理劫难使她的人格和内心世界受到扭曲。作者向读者展示了西丽亚如何通过个人努力和客观外在的帮助摆脱生活的不幸,复归真实自我的心路历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的层面对此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深刻了解美国黑人历史,使学生思考自己已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心理成长问题,讨论如何使学生们更加健康成长。尽管当今的大学生生活阅历浅,但他们渴望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可以弥补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因此,通过讨论西丽亚的个人遭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代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生的不幸与困难,以及社会的种种不完美。可见,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文学语言的魅力,不仅培养了英美文学欣赏能力,而且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   2.2以细读为基础的阅读模式   在英美文学课上,学生在思想上有足够的空间将自己所阅读的文本与其他文本相联系,探索其作品中各成分的来源及作者编撰的目的。比如,在细读《傲慢与偏见》时,教师可从喜剧美学的高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中的自相矛盾的特点。小说中伊丽莎白要到内瑟菲尔德看望生病的姐姐简,她的妹妹玛丽劝她说:“我敬佩你的仁厚举动,但是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约束。依我看,做事总得有个分寸。”[5]可见,玛丽生搬硬套地引用一些理性主义思想家的只言片语,其目的只想显示她的学问。她所讲的内容与其愚蠢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玛丽是个典型的丑而自以为美的喜剧人物。她不放过任何一个炫耀自己学问的机会,对别人不屑一顾,一直认为自己最有学问。学生阅读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便可以领悟到简•奥斯丁通过各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上述这些自相矛盾和不协调的状况。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跳出具体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哲理。因此,学生会有意识地结合已积累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从更深更广的视角去挖掘其作品的隐含意义,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愉悦中不知不觉领会人生的意义。   2.3以创新为标准的评价模式   为了鼓励学生对作品细读并且充当课堂上的主角,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平时课堂中讲授、讨论、答疑解惑的过程表现来考核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是否提高;通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对作品赏析的形式考查学生课程论文的质量。因此,平时学生课堂表现、课程论文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可以被运用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这样,学生基于细读文学作品提出的新颖观点、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质与思辨能力都可呈现于这样的评价模式中。   3结论   学习自主性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也要求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善。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的学习任务和相关的材料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熏陶和语言运用的机会,显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如何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并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 #p#分页标题#e#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3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本科生

一、毕业论文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现状。

1.选题性质

对2015年—2018年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性质和类型进行频数统计,选题研究性质以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为主,每年所占比例均为50%以上,科研课题和基础研究较少。选题类型除了1篇设计型以外,其余全是学术论文型。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心理咨询或辅导的个案研究、实验设计等设计类课题明显较少。

2.选题内容

毕业论文选题研究领域(内容)统计表毕业论文选题采用学生自拟与教师出题相结合,进行双向选择。从选题内容看,涉及领域较广,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或在研课题、所学的主要专业课程及学生自己的兴趣相关。由表1可知,选题内容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居多。我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为专业发展方向,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比例不到8%。从普通心理学等基础研究看,相当薄弱,不过这与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相一致。选题内容反映出课堂教学偏重于心理教育。从纵向看,学生在选题方面,研究领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心理、人格心理、网络心理的研究在上升,特别是有些选题如《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倾向与网购满意度的心理因素———一项质化研究》《网络促销对大学生消费意向和非理性行为的影响———以H大学大学生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为例》等,与时俱进,选题较新,聚焦社会发展的热点,突出心理学的应用性、时代性和新颖性。

3.选题研究对象

选题研究对象以大学生最多,其次是中学生。虽然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行政管理)三个方向,面向中小学、医院、社工机构、心理咨询公司及政府机关等实习单位,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及社工方向的研究对象相对较少。由此可见,毕业论文与实习有脱节的现象。

(二)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现状。

1.研究方法

参照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及实际研究情况[1],从表3可知,量化研究最多,实验法、访谈法、个案法较少。在量化研究中,相关研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能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单变量及双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调查法所用的问卷基本是借鉴前人编制的问卷,自编问卷较少,创新性不够。同时,还可以看出,实验研究太薄弱,还需要加强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法类课程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2.统计软件和方法

对2018届65份毕业论文的统计方法进行频数统计,由表4可知,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以均值和标准差为代表的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相关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运用,但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的掌握和运用较少。总的来说,描述性统计的掌握和运用要优于推断统计。在方差分析中,有3篇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但交互作用的分析存在解释不到位的现象。在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上,信度的掌握明显优于效度,对效度的检验方法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调查发现,论文中的关系研究大多数只研究相关分析,涉及回归分析的较少。不过,最近中介效应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比例。随着统计方法的不断更新,学生开始涉及多变量之间及影响机制的研究,研究深度在增加。在统计软件的使用上,以SPSS软件为主,使用SPSS软件进行研究的有47篇,占18届学生毕业论文总数的72.3%。使用E-Prime编程软件的只有1篇,占1.5%,说明实验研究统计软件及使用能力有待增强。

(三)论文写作规范的现状

在论文结构上,按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正文包括绪论、毕业论文(设计)主体及结论。论文结构完整性总体较好。由于正文的序号、内容、表格格式等经常不统一,我专业于2018届开始统一按《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2]要求,正文包括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统一序号,用三线表,参考文献统一用APA格式。2018届毕业论文规范比往届明显较好。在论文结果的表达上,存在用词不专业、表达不规范等现象,如表格没有注明M±SD而直接写出数据,有的没有写出T或F值,有的没有显示P值。在研究方法上个别论文没有说明使用的软件及统计方法。在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分析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混淆T和R值,在相关显著性结果中没有用星号做标示等。

二、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对策

从现状调查可知,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选题以学术论文研究为主,设计型较少;以调查法为主,实验研究较少;选题内容偏重于学校心理学;量化研究的基础不扎实等。结合其原因,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大学生的写作意识,端正大学生的写作态度

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等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大四上半学期学生精力主要集中在实习或考研,下半学期集中在找工作,写作态度不够端正,表现不积极不主动不认真,应付了事,前期进展缓慢,影响后期写作,论文质量难以提高。建议每年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动员大会,让本科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重大意义,毕业论文写作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而且对提高自身的知识和写作技能、培养自律、严谨、认真细致等态度,提高独立批判等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基础类、研究类课程的教学,增加设计型研究

由于学生的统计基础不够扎实,统计方法运用能力不强,导致过程与结论深度不够。平时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较少,从问题提出、形成假设到变量的选择、统计处理、结果分析等训练不够,导致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与课程教学息息相关。一方面,基础类课程教学要突出应用,注重学术研究的融入,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方法类课程。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基础上,通过科研训练逐步提高的[3]。研究类课程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类课程涉及“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与“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等。针对我专业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实验法、测量法、推断统计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测量法及多变量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增加实验设计研究,增加多变量的关系研究,训练学生的推断统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结合实习单位,进行联系实际的课题研究,毕业论文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要学以致用,重视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学术研究的价值。同时,研究对象范围也可相应扩大。可结合目前中小学心理教师面试资格的实际情况,增加教育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设计类研究,其毕业设计答辩时可以进行说课答辩,答辩包括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内容及回答答辩教师的提问等,可以与教师资格证考核中的面试及中小学心理老师入职面试的说课形式一样[4]。

(三)以学年论文为契机,开展写作的专题讲座,注重写作规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按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大三下学期会进行学年论文,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查阅文献、文献综述、制订研究设计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论、撰写论文等能力。通过训练学年论文可以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在小学期,可以开展心理学论文写作相关的专题讲座,如“心理学质性研究方法介绍”“脑电实验的介绍”“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等,培养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四)端正指导教师的态度,提升科研水平,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由于专任教师少,学生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论文时,还面临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指导学生论文费心费力,给指导教师带来压力。同时,指导论文的课时报酬较少,缺乏激励机制,以致一些指导教师态度马虎,责任心不强。同时,虽然指导教师都是专任教师,但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不高,特别是统计和实验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论文的质量与教师的指导态度及科研业务水平息息相关。学校可组织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科研培训,也可通过自学,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高校要合理分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课时量,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对于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且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给予加分,对于不按规定完成指导工作或有不合格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则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对于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5]。

(五)加大过程管理和监控力度

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评定成绩、总结、评优等环节,但过程管理不够细化,平时监控力度不够,要上交材料时,一些学生才着急应付,保障不了论文质量。首先,在开题阶段,开题答辩小组要对课题的选题、文献综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内容、思路及方法等给予质量测评,写出书面修改意见。开题后,学生主动向指导教师反馈答辩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答辩后的指导,仔细研讨、修改和完善,最后由专业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统一审核,合格者方能通过答辩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其次,在过程阶段,一方面,对学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监控,保留至少论文三次修改的电子版,不定期检查学生的研究进度,若有明显滞后等现象,则给予通报批评。论文负责人还要进行书面的中期检查和汇报。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指导进行监控,对指导次数(不少于6次)、态度、指导意见等给予书面记录,保留原始材料,若有教师指导不力者,则应给予警告。最后,对评阅和答辩进行监控[6]。若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任一方不同意答辩,则要求学生返修后方能参加答辩。答辩前,为做好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工作,对论文进行抄袭检测,并按学校相关规定严格处理。答辩时对其报告内容及其答辩情况进行质量考核,答辩不通过者,应重新修改直到达标后方能参加二次答辩,最终答辩不过者,将影响其正常毕业。

参考文献:

[1]吴杲,李超,顾海要.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五届学生毕业论文的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3,32(12):92-96.

[2]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刘德成,武慧芳,阎献彬.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看高校教学存在的缺陷———基于对河北省高校社科关系专业的调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0):52-55.

[4]丰向日.毕业教学设计: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桥梁———基于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9):36-38.

[5]宋国建,王倩飞.医学院校本简毕业生学术不端行为心理因素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3):207-209.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4

关键词:学校管理;档案;精准度;策略

精准化管理最早由我国著名的管理专家陈向航先生提出,其把人作为轴心,追求管理技术与手段的最适宜与最科学,强调对管理对象、管理流程、管理机制等管理要素的精准的管控,目标是管理命中率与正确度的最大化。这既是一种对管理境界的理性期待,也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的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长期以来,即便是在学校这样的知识群体中,管理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去进行、依靠惯性去推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的盲目性与不科学性。现代管理学强调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分析与处理来做出决策,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的精准度。那么,数据从哪里来呢?作为学校,通过档案管理以精准信息促进精准化决策,通过档案管理以递进的轨迹促进教师的成长,通过档案的快速提取为科学管理提供动力支持,就可以有效实现管理的精准度。

一、以精准信息促进精准化决策

在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应该保管的资料整理归档,而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职责。其中,为学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档案管理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1.提供全方位信息参考

(1)信息收集

应该把学校的档案室建设成学校的信息中心。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行政部门的纲领性文件、各级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的各种信息都应该由档案室分门别类的整理好,随时备检。同时,对于兄弟学校的发展信息、学校内部的有关后勤管理、人事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也都要有秩序的按年份与种类汇集起来备查。

(2)信息整合

作为学校的档案管理者,要摒弃以前那种只知整理、存档的观念,变整理为整合,及时而准确的把最新的政策方针、教育改革信息与当前教育发展潮流等信息搜集起来,与本校的实际进行有机的整合,与本校发展相关的筛选出来,并变成一种程序化的信息存放状态。例如,国家对教师私自补课行为的措施、对应的省市配套措施、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这种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帮助学校决策快速、准确的找到有用的信息,可以帮助领导精准的把握宏观大局与微观的现有状况,做出精准化的决策。

(3)信息递延

学校档案室客观的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全过程,记录了每一次决策的背景、决策结果以及后续的效果等信息。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把学校发展中的重大决策事件整理好,对于每一次决策中的成败得失进行认真梳理,使信息具有递延效应,为学校的精准性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持。

2.提炼创新因子

任何创新都要有基础,管理创新也一样,所谓推陈出新指的也是通过对原有基础的加工提炼、对过往历史的总结提升,提炼出创新因子,让学校决策富有新意。为此,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就要注重从诸多的原始信息中看到规律性的内容,提炼出能对领导创新性管理思想形成有帮助的素材。此外,还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善于捕捉学校领导的管理智慧,通过信息搜集与整理放大学校领导的决策闪光点,使点连成线、线扩展为面,让学校决策充满创造性。作为学校档案管理者,一定要有辨别信息价值的能力,还要树立起大局观。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多学习、勤思考,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要学习,必要的档案学、管理学知识也要学,还要思考信息与实际的结合等问题。这样才能有能力做好发现挖掘、整理提炼等工作,进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精细化决策。

3.营造人文氛围

决策的精准度也需要一个氛围的烘托与支持,一个适宜的氛围还会对决策的产生起到催生或阻碍的作用。良好的氛围会使决策者动力满满,会吸取良好氛围的精神力量,做出精准化的决策。反之就会阻碍决策的产生,或者使决策的质量大打折扣。为此,学校的档案管理者要从档案管理角度为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为良好的校园氛围是一个逐渐积淀的过程,而很多积淀的物质形式就是档案,通过对档案材料的整理发掘,学校的文化底蕴与内在气质就会展现出来,并与广大教师、学生产生共鸣,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除了档案管理人员树立起以档案建设营造氛围的理念,并在自己的工作中付诸实施以外,还要通过开展活动来强化这项工作。例如,可以举办学校发展进程图片展,把学校各个时期的辉煌以图片的形式展览出来,引导教师、学生观看,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还可以举行优秀校友汇报会,让优秀的校友用他们的奋斗精神激励在职的教师与在校的学生们,为培育良好的校园氛围助力。

二、以递进的轨迹促进教师的成长

学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所学校是否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创造教育价值、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在于其有多少名师,甚至大师级的教师。因此,最能体现学校精准化管理的就是一所学校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成长。而档案工作恰好可以通过记录、展现教师递进式的成长轨迹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通过教育管理激励教师迅速成长提供精准的一手资料。

1.以成长档案引导教师的人生成长

档案室可以通过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的形式实现学校管理的目标,即学校用记录、呈现的方式精准的引导教师的人生成长。可以在档案中设计教师成长规划的项目,档案室引导教师设计好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每一名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基础性情况,比如教育背景等情况、教育实践状况以及自我期待,要认真思考,使制定出的目标既有引领成长的价值,又切实可行,而且目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价值引导性。例如,有的教师根据客观的自我分析,制定了三年成为教学名师的目标,并作出了详尽的发展规划。然后又对这个大目标进行了分解,提出了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小目标,制定了达成小目标的具体方案。这样,这名教师的自我规划就具有了动力功能,会激励教师努力拼搏、取长补短,塑造自己事业成就感。

2.以成长档案引导教师专业成长

成长档案不仅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人生成长,更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学校档案室可以引导教师自己对成长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也会发现不足。自然地,也会思索成绩取得的原因,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扬长避短的对策。这就是反思的过程,多次的反思,会让教师的档案呈现一种不断进步的轨迹。同时,在引导教师通过成长档案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还应该引导教师把这种反思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预料相结合,两者一旦结合,就会使教师树立起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行为的意识,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教师就会形成习惯,即以反思调整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会努力的专研业务,学习理论知识,了解学生,教育诊断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会提高,而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3.以成长档案促进教师心理成长

现今社会,教师的工作压力极大,这种压力包括身体上的劳累,也包括精神上的压力,有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管理的精细化表现为对教师心理成长的关注。而教师成长档案可以让教师感到自己的价值实现所带来的幸福,使教师在教育行动中体验到快乐,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有助于教师的心理成长。档案管理人员要在教师成长档案中对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成绩有全面的记录,帮助教师不断的认识到自己的理论修养与实践努力所带来的结晶,这对于提升教师的工作效能感、帮助他们体验教育成功的喜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档案员要帮助教师在心理上一直达到满足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要,这对于教师的心理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信息的智能化促进管理的迅捷化

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技术,让档案的存储、归类、提取智能化起来,当学校管理需要一个信息参考时,只要输入一个命令,相关的档案信息就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自然生成,这对于管理的迅捷化反应、反应的精准化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学校可以充分的发挥校内档案管理人员与计算机老师的智慧,开发这样的档案管理软件,也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发,有了这样的软件,信息的智能化就有了物质保证。即便暂时达不到设计出软件的水平,以目前一般学校的能力,建设专门的档案网站不是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建立起档案网站后,通过网站的信息搜索功能同样可以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目的。总之,不论任何一种管理,及时而准确的信息都是保证管理科学的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作为学校的档案室,应肩负起为学校管理提供及时而精准的信息的重要职责。只有这个职责履行好了,学校管理的精准度才会有效提升。笔者根据自身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了自己对这项工作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档案工作、注意研究发挥档案在学校管理中作用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丽霞.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办公室业务,2012年12期.

[2]朱强.大数据时代下装备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探析[A].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4.

[3]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4]苏启敏.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5

当前,高校心理中心的师生比例偏大且从业人员所受临床专业训练不充分,工作重心以咨询为主教育为辅,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普及不充分等问题日益凸显。根据中国的国情,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转型和发展需要加大投入,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大宣传,增强学生关爱心理健康的理念,将心理中心的公众形象由从问题干预中心转型为成长发展中心,从而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和潜能开发服务。

关键词:

咨询;教育;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逐渐凸显,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重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

在高校中,当前承担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部门是学生工作处下设的心理咨询中心(各校称谓有些不同,以下统称心理中心)。高校的心理中心主要承担以下几项重要工作:①危机干预;②个体/团体心理咨询;③课程教学和讲座;④科研工作;⑤行政事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作重心以咨询为主教育为辅,危机排查和干预是重中之重

高校的心理中心大多以咨询为主,以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和干预为第一要务,只有少数高校能够做到重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清华大学,在校学生约26000人,咨询中心每年授课门数18门,讲座场数60~80场,参与的学生有26000人次左右。此外,每年约有1000人使用心理中心。[1]大部分高校心理中心的工作重心仍然以咨询为主,重点做好心理危机的排查和干预。各学院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问题,会第一时间联系心理中心的老师,心理中心也是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2014年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3393人,各类研究生9820人,外国留学生829人。心理素质教育中心50%的经费和近80%的人力重点服务于5%的在校生(咨询、排查和约谈)。咨询中心在师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像是一个消防员或者医生,它以化解心理危机为重点,以解决心理障碍为主。

(二)师生比例偏大且从业人员所受临床专业训练不充分

我国的学校处于一种重视成绩的社会氛围之中,心理咨询因其工作成绩难以量化,工作效果无法在短时间内奏效而容易被忽视。美国有关行业协会的专业标准是1000~12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人员。根据一项对国内26所的高校调查表示,接受调查的高校共有学生516322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47人,折算师生比约为1∶10985人。[2]近五年,虽然一些高校陆续都按照要求实现了3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但是依然还有很多高校心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数量没有达到这个要求,甚至还有一些高校的咨询中心只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从专业水平上讲,由于中国的心理健康事业起步较晚,虽然目前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大部分人有心理学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但是大部分人毕业时没有受过严格的临床专业训练,所以咨询专业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从业后的各种培训。

(三)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度低

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学开始一直延续到大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且他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对这门课程十分重视,要求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但是在中国这门课程却并未受到如此高的重视。[3]目前中小学教育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从小就缺乏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青少年阶段的很多成长任务如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自主和独立的意识等都没有完成,致使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由于各所高校心理中心的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偏少,面对应接不暇的教学、科研、咨询和行政工作任务,很多学校在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上用力偏小,所以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依然存在偏见,“不听、不闻、不看”的现象还十分普遍。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心理中心的咨询量突破了3000人次,在北京市各高校心理中心的咨询数量上位列前三,相对比斯坦福大学在校学生约16000人,咨询中心每年接待8000多人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校生22000人,咨询中心每年接待11000~12000人次。[1]美国高校和中国高校咨询人数的差异和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理念有重要关系。

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探索

(一)公众形象转型:从问题干预中心转型为成长发展中心

高校以教育为己任,高校的心理中心在师生中树立的形象如果由“问题中心”,变为“健心馆”,追求成长的同学会更喜欢中心,也更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就像追求健康的人会更喜欢去“健身馆”一样。这种形象转变的最直接的益处是减少现实中潜在的危机学生,根本的益处是可以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假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负10分到正10分,通过积极正向的理念传授,可能将一个心理健康分数为-2分的同学转变为+2分的同学,同时也可以将心理健康分数为6分的同学提升为8分的同学。那么如何转变心理中心的公众形象呢?一是扩大宣传。通过课程、讲座、团体辅导和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性教育;二是不断提高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为专业咨询师的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时间和经费支持,并逐步增加专职咨询师的数量。只有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才能有效帮助同学解决困惑,也更容易为心理中心树立口碑。

(二)工作内容转型:以咨询、危机干预的工作为主转型为咨询和教育双向并重

长期以来,我们容易将导致心理危机的事实本身看成是心理危机的根源。事实上,它仅仅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心理上存在不健全的部分,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咨询和危机干预,还要关爱所有学生的心理发展。因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心理不健全的学生随时可能因为考试失利、恋爱等生活事件诱发焦虑抑郁情绪,造成危机事件。所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通过咨询解决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展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服务,所以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普及性作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

(三)工作模式转变:以被动性干预转型为主动性激发

高校心理中心的普遍设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西方心理咨询开始秉承的理念是要求来访者有主动求助的意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的心理中心奉行的是“等进来”的理念。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大差别,西方高校的学生没有班级建制,没有党团组织,没有集体住宿(大部分学生),没有太多校方组织的学生共同的活动,没有共同的修课计划。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的普及性以及宗教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影响根深蒂固,美国大学生生活独立性及心理成熟水平要高于中国学生,没有大规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国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普遍不被重视,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成熟水平低,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如果我们不论国情按照美国的心理中心的运作模式开展工作只能服务不到10%的同学,90%的同学会对心理健康不了解,不关注。然而,大学生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明显和严重起来,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由被动性干预到主动宣传并激发他们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十分重要。一是主动实施全面的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讲座、团体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全校心理健康关爱氛围,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争力,培养自我成长型人才,使学生的内心与外在的环境更好的相协调,更好地成长成才。北京科技大学心理中心在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念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入手,每年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实施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全体新生以班级为单位到中心逐个进行体验,内容是一小时的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心理中心的各种服务项目。该课程2011年荣获“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一等奖”。此外,中心以学生社团阳光心理协会为依托,借鉴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朋辈辅导的组织模式,通过分组讨论、互动游戏、手语合唱等形式,组织所有新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快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接受与认可程度,个体和团体咨询量逐渐上升。二是调动学生提高自身健康的主动性。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取决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同样,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的实现,必须使受教育者将教育施加的外部压力主动转化为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在动力,即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唤起其强烈的成长动力。实践证明,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式教学实践中效果卓著,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关爱自身健康的主动性。

作者:杜学敏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6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

一、青春期学生普遍存在的威胁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学习的压力

在中国,青春期学生必须要面临来自学习的重大压力,学生被寄予殷切期望,要考入重点高中,升入重点本科。所以很多学校都会给学生布置非常多的作业,仅仅是作业就几乎占据了学生所有的生活,让他们无暇再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另外,学校还会一个月甚至一周对学生进行测评,青春期学生必须要承担各种考试的压力,让学生长期处于智力超负荷运转的紧张状态,甚至有学生会因为考试而出现焦虑的情况。面对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反而会导致学生无法投入到学习当中,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可能不得不进入中职或高职学校,早早地进入社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残忍的,他们会更容易陷入重重心理矛盾之中,引发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首先是亲子关系,学生在青春期与父母的关系很容易恶化,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过高,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子女的学习表现和考试成绩一直都是家长非常重视的问题,家长始终希望学生能够名列前茅,一旦学生成绩下滑就会选择责骂学生。另一方面是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成长,在孩童时期,孩子一般会非常依赖父母,也非常听父母的话。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家长也存在一些思想上的差别,所以就很容易觉得父母跟不上时代或者认为父母的某些想法是错误的,渐渐与家长关系疏远。其次是同学关系,青少年时期学生渐渐与父母疏远,而更加倾向于与同龄人交流。同时青春期的学生渐渐有了异性意识,青春期的懵懂会让他们喜欢上异性朋友,但是学习的压力,父母老师的反对,心理上的羞涩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不安,不知道应当如何正确地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最后是师生关系,在学校学生遇到问题,其实最好的途径就是向老师求助,但是青春期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向老师吐露自己的心事。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老师存在畏惧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关心不足,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这就到导致学生感觉与老师存在距离,老师不可能会理解自己的烦恼。更严重的是,有时教师会严厉地批评学生,但是青春期学生很容易冲动,很容易直接与老师发生冲突,恶化师生关系。

二、对青春期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班主任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和家长无疑是施加最大影响力的两个方面。首先是班主任,班主任想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自己必须要具备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阅读心理健康的相关书籍,了解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同时将这些知识运用在日常教学当中。班主任要更加认真仔细地观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发展变化,经常与学生聊天谈心,了解学生发生心理变化的原因,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正确地引导学生。班主任还应当定期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班会上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最近的烦恼匿名写在小纸条上,随机抽取几张小纸条,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除烦恼的有效办法。其次是家长,青春期的到来,学生会表现出自我意识高涨、逆反心理、情绪起伏大等情况。首先,家长要多多阅读书籍和观看网络上的相关教育视频,深入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学习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去指导孩子,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的烦恼。其次,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家长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反对的原因,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最后,家长要与老师常常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沟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心得。

(二)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虽然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业繁忙,但是学校仍然应当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可以采取低年级一周一节,高年级两周一节的方式,灵活地安排课程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尽可能丰富教学方法,例如情景设置、角色扮演、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尽可能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了心理教师的上课以外,学校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然后教会学生应当如何在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不良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学校还应当开设一个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针对学生的各种烦恼开展个人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青春期心理发展中的各种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排解心中的压力。特别对于校园中恋爱现象,学校要正确对待。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恋爱现象是非常反对的,一旦发现都会给予十分严厉的批评。但其实这是这个时期学生的正常表现,所以学校应当改变之前的态度,一方面对学生及时开展青春期教育,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地与学生沟通,表明自己理解的态度,但是也要向学生强调在这一时期学习也同样重要,不能因为青春期心理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而荒废了学习。

参考文献:

[1]邻强,全莉娟,姚本先.浅析中小学生危机心理辅导的实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2).

[2]于海涛,张建平,秦秋霞.构建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分级预警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16(02).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7

【关键词】教学管理;个性化;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粗放式”人才培养思路愈发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期许,聚焦人才个性化发展的“精细化”管理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方向。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教育领域也在尝试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然而,教育学界除却思考如何让教育的硬件环境变得更加智慧之余,更应该将视角回归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如何将着眼点由“传道受业”转为对每一名学生成长的关注,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则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一、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主体,一切教育工作的开展均应紧密围绕学生开展。然而,在开展具体教学管理工作时,学生绝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由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构成的。因此,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教学的必然。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差异性、优质性、机动性三个方面。第一,差异性。差异性主要是指允许不同学生之间在发展的路径上存在差异,即人才绝不是按照同一模式或者框架结构机械培养出来的,而是以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个性得以发挥。正如我们所知,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或因成长环境的差异,或因自身性格特点的差异,或因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外部、内部的一系列要素均使得学生个体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活动时,要充分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采用不同的模式予以培养。第二,优质性。优质性主要是指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质量更加优良,成长的环境更加理想。每一名学生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接受优质的教育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应有之意。根据笔者调研,优质的教育一方面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上,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辅助立体全方位教学,又如打造“互联互通”的智慧教室,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拓宽教育场景的同时,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辅助记录、分析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优质教育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即教师在开展教学或者日常管理过程中,不仅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周到的管理服务工作,还主动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用心关切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此,全方位的优质性教育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内涵。第三,机动性。机动性主要是指在差异化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随着个体不断成长,心智逐渐成熟,对专业认知,或个人的兴趣爱好,或生涯发展规划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基于此,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教学管理人员应善于在日常教学、管理、社团活动开展等过程中,及时关注到学生思想的变化与成长,并适当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合理且灵活地调整生涯发展规划,从而优化自身发展路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质变飞跃的集中体现,即将学生学习、发展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由学生主动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不断予以优化。因此,当学生主体性不断得以巩固,极大程度上有利于其个性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扮演好学生成长的指引者角色,促进学生合理地个性化发展。

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管理新模式探微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以往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科为大类,以专业为分支,每名本科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专业进行修读,一般经过3-6年的培养,可以获得特定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对于学有余力或有拓宽发展路径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报名修读辅修专业的方式,完成辅修课程的学业修读,并申请获得双学士学位。由此,不难看出,以往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是以学科门类为通道,以专业知识为路径,培养专业人才。近年来,教育学界对专业人才教育和通识人才教育两种模式展开了系统论证,深入探究何者符合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应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理念,在兼顾专业人才教育和通识人才教育的基础上,优化并明确学生的发展路径,同时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保障。可以与当前诸多高校普遍开展的按“大类招生”模式相结合,转变传统上按照专业招生的思路,以学科门类招生,学生入学后先进行1-2年的通识教育,经过教师培养、学生个人潜能挖掘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实现优化人才培养路径的目标。具体来说,这一思路的转变绝不是将专业选择滞后这么简单,而是先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成长路径,赋予学生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全面了解大学之后,主动结合自身特点,将“发散式”的路径进行合理“聚焦”,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定制个性化的生涯规划。第二,建立双导师制。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每一个环节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从管理的对象上考察,看似是管理具体的教学事项,其实质是对师生群体的关注。因此,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环节上的演进,而是要将工作“下沉”,关注到自己所服务的每一个对象。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主要接触的是任课教师、同学、辅导员(班导师)、毕业论文导师,围绕着每一个接触的主体,会形成一系列社会活动,如课堂学习、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学术训练等,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塑造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高校应积极为学生建立“双导师制”,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为每一个班级(或小组)学生配备固定的辅导员(班导师)与专任教师(学业导师),从而形成“双导师”培养模式。辅导员(班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思想、心智成长、就业发展等方面予以指导,学业导师负责对学生专业水平指导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双导师制”的建立,一方面能够解决因毕业论文导师切入人才培养较晚,同时辅导员对专业水平欠缺,所导致的学生专业发展路径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分工的方式,将关注点聚焦,进而从多角度对学生的成长予以深度关注,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第三,实施精细化管理。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主要发挥着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作用。然而,教学秘书的工作绝不是机械地完成教学管理思想的上传下达,也绝不是仅为教师群体服务,而应是在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正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全员育人”思想的体现,即“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高校修读学业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富集,学生在全方面发展过程中,或表现出对某一类学科的兴趣(如参与某类学科竞赛),或表现出对专业前沿的关注(如参与学术沙龙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表现出有出国发展意向(如报名雅思、托福考试等),或表现出对某一职业发展的诉求(如考取教师资格证)等。这就更进一步决定了教育不能简单地按照一个模式开展,而是应该实现“千人千面”的培养模式,即教学管理人员需及时予以关注,并实时予以记录,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分别向班主任、辅导员、学术导师、专任教师及其他相关部门共享,打破信息壁垒,整合各部门的优势,突出多部门协同培养,从而实现全员育人,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助力。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特别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往往注重要将学生的创造力、个性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判依据。然而,在现实的教学管理中,这一思想却仅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具体管理模式和可操作的方法。因此,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在“全员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通过拓宽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切实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淼,祝庆轩.美国“佛罗里达记忆”资源库特色与启示[J].中国档案,2019(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A].20150119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8

语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文气息最浓的学科,随着新课标将语文课程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但是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实际,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研究甚少。本论文围绕语文课程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结合新疆地域特色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同时就培养新型教师观来落实语文人文性。

关键词:

语文人文性;课程资源;人文性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新疆地区对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力度逐渐加大,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始大量使用人教版的各学科教材,汉语文开始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且成为文科课程的授课语言。但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小学阶段只接触母语文,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基础较差,师生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

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制约语文人文性。伊宁市第五中学少数民族学生比较集中,双语教师配备明显不足,教师的汉语语文专业知识较匮乏,基本不具备应有的教师专业技能。部分教师语文素养不高,语文表达能力较弱,有的教师发音不标准,甚至不能流利朗读课文。有些教师接受的是母语文化教育,对汉语文中教材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不理解,在教学中便只能停留在教学生简单的识字、背诵,深层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知识讲不出来。[1]第二,语文教材难度较大,教材与学情不符。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薄弱,理解非母语的文化知识更具有挑战性,他们很难理解关于汉语文化的字、词、句背后渗透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对课文把握的不够深入,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关于文学典故、寓言故事、传统节日的介绍,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十分困难。[2]

三、少数民族地区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的理论探讨

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回归到语文课程的本质,就是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芒,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应包好以下内容:观念层面培养学生对人、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能力层面使学生具备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素质层面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收获健康人格。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应该紧紧围绕人文精神这一核心理念,旨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染人文底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的个体价值。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语文课上成“填鸭式”,完全忽视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和能力生成,更体会不到语文的人文美。人文性课程开发离不开以下教育理论。首先生命化教育理论,强调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建立起一种内在联系,使学生受教育过程也是获得生活经验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内在体验和个性体验,使教学不在是简单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样尊重个体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内外兼备的美好人格。其次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等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发掘人潜在的人性,利用好每个人积极向上的发展特点,来规划人的教育。语文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使得学生内在潜能获得最大的开发。最后终极关怀理论,终极关怀强调着眼当下,但又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它充分体现了对人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当下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的开发应该树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怀意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

四、加强汉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少数民族教师人文素养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开展人文性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第一,教师自身人文知识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师素养,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就要求教师多阅读,增加自己知识量,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充足的知识和丰富的心灵世界,才能将语文课文演绎为感染学生心灵的诗。第二,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的品格。教师的自身道德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养成。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教师不仅是诗意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向学生播撒真善美的人师。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学科是承载人文精神的最重要学科,语文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足,积极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第三,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念。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将实现课堂教学任务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新型的教师观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指出“语文教育要有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观念、更宽的视野,语文教育是对后代的精神的哺育。”同时,语文教师能够在现有的教材中发掘出更多人文精神内涵,尤其少数民族语文教师要能够结合民族地域特色,让学生体会到汉语文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课程资源,对语文课本进行重组,建立起人文视域下的校本课程

第一,完成课本内的整合。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对语文教材进行适当删减,教材中课文篇幅较长,生字量较大的文章从教材中删除,可以利用集中识字的办法学习被删减部分的生字。另外,在不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个别语段进行适当删减,争取做到教材适应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发展。第二,各学科间的整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尽快适应汉语学习,可以通过口语训练的方式,编写与《语文》配套的口语教材,使口语教材成为理解语文教材的助手,口语教材的内容应满足各学科之间同步教学的要求,以此加强学生对汉语运用能力。第三,语文课之外整合。将新疆地区民族节日、风俗、文化等加入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作者:王秀利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