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双重属性研究

心理学课程双重属性研究

本文作者:孙晓杰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人们的收入越高,社会发展越快,人们的幸福感却越少,这一现象被称为“幸福的悖论”,怎样消解这个悖论?传统心理学的实践证明,依靠修补问题并非是通向幸福的唯一道路,心理学必须转向于培养人类的幸福感,通过大力倡导“积极”来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积极心理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素质教育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认为,素质教育应包含:①做人的基本素质,这是德育;②科学素质、技能素质、人文素质,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研究的能力,这是智育;③健康素质,这是体育;④社会适应素质和待人处世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这是群育;⑤乐育。所以,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乐”五育[3]。

反观能够带来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体验,都能够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的情感和行为都有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积极的情感能够扩展人们的思想,解放人们的心灵,提升创造力[4],促进“智育”的发展。勇气、责任、友善、爱、宽容、同情心等“心理力量”[5]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个具有这些人格的个体可以说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积极心理学者还致力于研究提升人际关系质量的社会支持[6],这些方法的开发可以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即“群育”。“身体-精神”一体的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主观幸福感,而培养主观幸福感自身就是“乐育”,两者相得益彰。总之,积极体验能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显而易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贯穿了素质教育的5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范畴,是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课程。我国虽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期,人们对于积极情感的诉求也十分强烈,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大学中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仍然是以修补问题为重点的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课程并不多。在这种形势下,笔者为一所财经院校的本科生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希望使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幸福感和意义感,帮助学生在充分发挥潜力的同时也能充分体验幸福。

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双重属性定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属性”一词释义为:“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客观事物均有自身的属性,积极心理学课程也如此。该课程在满足基本的学科教育属性的同时,还注重通过课堂内外的培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两者互相补充,并行不悖。积极心理学课是一门具有认知和培养双重属性的课程,它把从课堂、实验室学到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实验技术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建立起自己合理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框架和逻辑思维方式。同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为教育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积极心理学所包含的原典性知识理论,是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具有培养干预属性,它是一种实践技能课。老师要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连同一张导游图交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积极心理学试图通过训练手段,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一种幸福的技能。

以双重属性定位的积极心理学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双重属性”之一是学科教育。积极心理学课首先是一门介绍这个崭新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的课程,促进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是本课程的首要任务。授课内容涉及如何能够使人生更加成功和快乐的心理层面的因素。其中,幸福、意义、自尊和工作等都是授课的主要内容。学生课后阅读有关幸福的书籍、论文和文章。此外,为了深化主观幸福感的学习,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学生们组成5人左右的研究小组,自拟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研究题目,到本校及附近兄弟院校收集数据,完成了“大学生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大学生拖延心理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大学女生完美主义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等研究工整,设计操作规范,结果可信的研究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接受了积极心理学科学方法的训练,认知和科研能力获得了提高。积极心理学还是一门生活的科学,因此实践是它的另外一个属性。这个特征需要学生身体力行不断实践,才能将认知内化为个人内心的幸福。

为此,学生们在课后作了以下的练习:①情感促进。学生每周写一篇200字的作文。指导语是“回忆过去的生活,哪一件事情曾经给你带来最多的喜悦(希望、兴趣、自豪、平静、感恩)?讲述这个事情的经过,并谈谈为什么这件事让你很快乐(希望、兴趣、自豪、平静,感恩)?想象如何才能在生活中创造这种体验。”此外,培养学生感恩的意识,要求每位学生给自己最感谢的人写一封感恩信。以上两种情感促进的方法都来源于积极心理学已有的研究[7-8]。研究发现,以上方法有效提高了主观幸福感。在遵循以往积极心理学者开发的幸福方法的同时,笔者还独创了幸福干预的方法设计了一份有关幸福问题的质性研究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你什么时候觉得最幸福?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幸福?等等。学生需要访谈祖父母其中一人和父母其中一人,学生本人也回答一份问卷,即完成3份有关幸福的质性研究问卷。访谈和问卷回答促进了三代人情感的沟通,深化了对于幸福的理解。②行为促进。学生将有关积极情感/幸福的理论和研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学生每周进行5次体育锻炼,每次平均30分钟。每隔一周,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并报告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问卷评估,与没有接受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相比,通过一个学期(18周)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和培养,接受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到明显的提高,说明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定位是科学可行的。

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是学生形成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要因素,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基础。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又要注重情感价值目标;既要有总体教学目标,又要有个人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水平,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重视积极的情感价值目标和个人教学目标,在集体的环境下以个体为重点进行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适合学生自身心理、情感和能力水平的目标,提高个人的积极认知水平、情感和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p#分页标题#e#

积极心理学教学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有更愉悦的心情和更配合的态度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要充满鼓励、肯定、赞扬和关爱,点滴进步也不要放过,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发现,体验被信任和克服困难的愉悦和快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无论是技能上、行为上还是情绪上的进步,都要及时洞察并予以关注,把握每一个施加积极影响的机会。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养成。

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评价需要注意看重学生表现出的积极的动机和行为,而非期末考试试卷的测评。例如,本课程的教学评价结合了父母访谈、积极情感描述、感恩信的写作等,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除掌握知识之外的实践属性。另外,笔者还加入了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本着积极心理学的原则,小组成员对本组其他组员的积极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促进温暖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的教学评价强化了掌握知识和实践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发现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并积极地反馈。如此,则更加能够鼓励他们培养积极情感,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整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