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我认知范例

心理学自我认知

心理学自我认知范文1

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在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健全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各部分和谐一致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Pajares、Vispoel、Bandalos等研究都发现,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指标。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等反应。所以,自我认识失调的确是会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自我认知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自我认知团体模拟实际环境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在自我认知团体活动中可以生动模拟还原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案主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模拟社会现实环境,易于将辅导中收获的效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在辅导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来思考、学习、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团体中沟通交流与现实中的相似使得辅导效果更容易巩固与应用。团体辅导中指导与学习正确解决方式的过程也促进了案主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也为案主建构了适合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自我认知进行团体辅导的成员大多因为社会支持薄弱对自身现状感到无助、无力与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各个成员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团体中的归属感、被认可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环境,事实上又建构成或改善了成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心理学自我认知范文2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对人的自主发展的核心要求之一。小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奠基阶段。小学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后疫情时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显得更为紧迫。为此,本文以Z市S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为该学段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学习能力,并未有明显的“升学”压力。采用自编“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内容涵盖自主学习能力的三个维度,即学习动力维度、学习资源利用维度、自我监控维度,如表1所示。发放学生问卷343份,回收有效问卷33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96%。

一、后疫情时代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内涵及价值

(一)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主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兴趣、意志和行为等方面而积极主动和自发的内在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理论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班杜拉(Albert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的基础之上。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齐莫曼(Zimmerman)提出了自主学习理论[1]。齐莫曼认为,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Learning,SRL)是个体的元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积极参与的学习。自主学习包括内在的自主、行为的自主和环境的自主三个方面[2]。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认为,自主学习能力(Self-RegulatedLearningAbility,SRLA),指个体从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环境以及学习反馈和评价等方面积极、自觉地确认和参与的能力。

(二)后疫情时代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

后疫情时代,随着基础教育场域和时间的多元化、去边界化,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和学习主体的自主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并须进一步强化。小学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促使学生明确自我价值,激发自我效能,提升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以有效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后疫情时代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审视

(一)学习动力分析

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由4个二级维度组成,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计划和自我效能感。如表2所示,调研结果表明,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52.9%的学生能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51.1%的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48.9%的学生能自觉执行学习计划;79.5%的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并自觉地学习,74.1%的学生对思考数学问题很有趣;75.1%和72%的学生分别认为自己有能力和有信心学好数学。但也有30.6%的学生没有制定数学学习计划,33.7%的学生不能自觉执行数学学习计划,7.2%的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8.5%和10.7%的学生分别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能力不足。因此,小学生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动力还存在差异,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更需要教师和家长悉心关照和培养,否则,会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影响后续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

2.学习资源利用分析

学习资源是直接或间接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学习资源的自觉、主动利用,是考察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资料的利用和学习环境的选择三个维度。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对于数学学习内容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40.5%的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数学学习内容,而42.1%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缺少自主意识;27.6%的学生只学习考试所涉及的数学内容,说明小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不强。就学习资料的利用而言,仅有48.4%的学生会自觉地通过网络学习,50%的学生能通过查找各种图书资料学习,而32.4%和31.8%的学生则不会利用网络或图书资料自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的自主性不足。对于学习环境的选择,53.8%和82.4%的学生遇到不懂的数学知识,会分别主动求助于教师和家长等外部资源的帮助,而24.1%和8.2%的学生不会自动寻求教师和家长的帮助;50.8%的学生会自觉地选择有利的学习环境,而29.1%的学生不会自觉地选择有利于自己学习的环境。

3.自我监控分析

自我监控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策略调控、学习意志监控和自我反馈评价四个维度。调查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对于学习时间管理,仅42.2%和27.1%的学生会分别集中精力听课和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数学,40.2%的学生上课很少或从不专心听讲,57.2%的学生很少或从不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数学,说明小学生对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对于学习策略调控,50.9%的学生会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而30.4%的学生则很少或从不主动回答问题;63%的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会自觉地改正做错的数学题,而18.6%的学生则很少或从不自觉地改正做错的的数学题;59.1%的学生会自觉预习数学课新授内容,而24%的学生很少或从不自觉预习新授内容;47.5%的学生会自觉复习学过的内容,而32.6%的学生很少或从不自觉复习学过的数学内容。由此可见,仅有一半学生能够自觉地调控学习策略,具有一定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就学习意志而言,50.6%的学生会努力排除一切干扰,坚持完成每天的数学学习任务,而30.9%的学生很少或从不坚持完成学习任务;63%的学生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19.7%的学生则很少或从不想办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对于自我反馈评价,78.7%的学生会定期总结自己的学习成绩,64.1%的学生会自我奖励数学成绩提高,而27.2%的学生则很少或从不自我奖励成绩提高;69.4%的学生会及时分析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而18.9%的学生很少或从不会及时分析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整体不强,而且在学习动力、学习资源利用和自我学习监控三个维度及各个维度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差异性。相对而言,小学生自主利用数学学习资源的能力较强,占比62.4%;而学习动力和自我学习监控能力较弱,分别占比55.66%和55.96%。另外,大多数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占比79.5%;75.1%和72%的小学生分别有能力和信心学好数学;82.4%的学生遇到不懂的数学知识会求助于家长,78.7%的学生会定期总结自己的学习成绩。因此,小学生有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但是,缺乏数学学习资源的自主选择能力,缺乏自主学习的策略指导和自主管理学习时间的能力,数学学习的自我控制力也有待加强。

三、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

后疫情时代,教学方式和教学对象的时空边界具有不确定性。加之人工智能逐渐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育的重要性进一步确证。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逻辑性和推理性培养更需要培育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育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但是,对小学生而言,时值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策略等养成阶段,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启发鼓励和教育引导尤为重要。

(一)以兴趣激发为出发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是个体行为结果和目标实现的原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相应措施,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和自主性。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善于创新思维,探索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将枯燥的数学解题法则、推理和习题练习趣味化,以解题游戏竞赛闯关和积分的方式开展数学解题、答题活动,既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兴趣,又能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自主性。

(二)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保障,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保障,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小学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以教学设计为基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和积极性的基础和保证。开发何种性质和类型的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开发数学教学内容,而且要创新教学设计,研究教学策略。首先,必须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开发数学教学素材。其次,结合传统文化,挖掘数学知识文化之美。再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挖掘数学知识,促进多学科渗透和融合。最后,在数学教学内容和习题设计中,加大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设计,并按照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以家校合作为纽带,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自我认知范文3

关键词:课堂组织;教育心理学;影响;作用

引言

心理学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多项内容,而教育心理学则是通过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相联系形成的学科,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课堂组织中,教师有必要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规律,科学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

一、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规范教学活动。提升课堂组织水平并非易事,为此,有必要积极探究可靠的策略,加强课堂建设,优化课堂组织。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教师容易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掌握教育技巧,把握课堂组织要点,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还能够增强教学自信心,有效完成教学任务[1]。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侧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工作。教育心理学是立足学生形成的系统科学的学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引入课堂中,不仅容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且容易保证课堂活动顺利开展,强化课堂组织效果。整体来看,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此,更加需要积极研究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应用的方式、手段,加大课堂管理力度。

二、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影响和作用

1.备课阶段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讲,其需要研究教育心理学,深刻领悟教育心理学思想,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作用。备课是在课堂教学组织前开展的工作。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设计教案,为顺利推进教学活动奠定基础[2]。一方面,有必要研究教学内容、教材大纲,了解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点与难点,便于完善教案;另一方面,有必要将学生作为教案设计的中心,结合学生学习发展情况、需求,设计教案。其中,可以选择学生青睐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细化教案。在设计教案时,还需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为提高教案设计水平,需要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将各个教学环节相连接。通过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可以保证教案设计质量,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2.授课阶段

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教学活动。从心理学行为调节与控制的角度分析,情绪、表情、肢体语言等是教师行为调节与控制的要点。究其原因,教师的情绪、表情、肢体语言等容易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学生[3]。比如,如果教师的情绪低落,就容易为学生传递负面情绪,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正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调节与控制自身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待教学工作、推进教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情绪也容易被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身的表情,多对学生微笑,以此感染学生。肢体语言属于一种无声的语言,看似对学生并无很大的影响,但实质上肢体语言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所以,教师切不可忽视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4]。其中,在穿着方面应大方得体,在行为举止方面则应具有修养。

3.批改作业阶段

批改作业是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批改作业发生在授课后,其中教师在授课后会为学生布置作业,而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就需要为学生批改作业。教育心理学体现在批改作业中,比如,教师在写评语时就需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书写合适的评语。为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就需要书写表扬的话语;为激励学生,就需要指出学生长处,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在写评语时,要多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爱护中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辅导作业阶段

辅导作业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学习印象。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师需要注重辅导作业阶段的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启发与引导。在辅导作业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需要通过启发与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寻找问题答案。二是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需要充分内化知识,从而提高对知识的应用水平。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启发与引导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虽然有的学生当下能够理解知识,也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完全内化知识。为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就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辅导计划。三是加强学生记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记忆一些知识,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学生的记忆多属于感觉记忆、短暂记忆[5]。如果学生在授课结束后不及时复习,就容易遗忘知识点。事实上,学生需要及时复习知识点,将感觉记忆、短暂记忆变为长时记忆,牢牢把握知识点。在辅导作业时,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学习记忆知识,引导学生记忆知识点。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记忆法,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记忆法,提高学生记忆力。

5.测评阶段

测评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环节,是优化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为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需要积极开展测评工作,便于形成全面的测评结果。测评结果反映着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能力,在心理学中,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认识;语言则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也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为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测评结果信息,科学评估学生思维与语言能力。然后,结合学生思维与语言发展情况,构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选择科学的方式,加强教育。

三、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运用要点

1.发挥教师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1)重视教育心理效应,改进教学理念在课堂组织中,教师需要重视教育心理效应,科学改进教学理念,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是重视首因效应,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6]。第一印象的影响程度往往大于后来的印象,心理学将其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因效应,为赢得学生信任,获得学生青睐,要重视首因效应。其中,无论在着装、言谈举止层面,还是在教学层面,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便于后续推进教学以及教育管理活动。二是重视南风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关怀。南风效应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怀,而教师就需要多给予学生关怀。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报明天天气,提醒学生增减衣物;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施之以爱,用温情感化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从而加以改正问题。三是重视罗森塔效应,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对学生给予合理的期望,引导学生发展自我。而通过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他们往往最终能够实现教师的期望。(2)结合心理疏导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心理疏导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可以结合心理疏导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一方面,开展宣讲感染式心理疏导活动。宣讲感染式心理疏导方式更容易感染学生,直击学生心灵。教师可以基于宣讲感染式心理疏导方式构建教育方案,高效落实教学任务。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动的心理学教育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疏导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便于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开展对话说理式心理疏导活动。为确保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教师可以开展对话说理式心理疏导活动,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采取合适的策略,保证心理疏导效果[7]。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应当避免使用命令式的口吻交谈,以免影响师生关系以及疏导效果。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1)完善自我、实现自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大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学生需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的作用。一是健全自我意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应当健全自我意识。在健全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欣赏自身的优点,而且需要学会接纳自身的不完美之处,并加强反思,积极完善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二是塑造健康的个性倾向心理品质。为塑造健康的个性倾向心理品质,学生需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追求较高的思想境界。同时,学生还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2)善于学习、提高实效为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建设。一是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即学生应当学会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进行自我调节,使自身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是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科学设置学习目标,增强主观信念,同时采取合理的学习策略,沿着正确的方向,为之努力,便于实现学习目标。三是增强自我监控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自我监控,及时发现自身学习问题,优化解决学习问题,提升学习水平。

3.提升心理环境的感染导向作用

(1)创建和谐的师生交往氛围,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建和谐的师生交往氛围,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一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另外,还要学会关心学生,温暖学生心灵。虽然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具有独特的闪光之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扬长处。比如,针对擅长绘画的学生,教师可以表扬学生的绘画技术,并鼓励学生绘制不同风格的画,锻炼学生绘画能力。二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可以为学生布置表演场景,让学生在教师自导自演表演短剧;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组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辩题,进行辩论。此外,教师还需要多倾听学生合理的教学建议,科学优化教学课堂。(2)营造健康的学生交往氛围,优化朋辈心理环境。学生更愿意与朋友沟通、交流,指出自身在学习与生活的困惑,以期朋友能够帮助自身解决问题。为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需要营造健康的学生交往氛围,优化朋辈心理环境。一是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为增进学生情感,确保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共同研究问题,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另外,可以组织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活动,鼓励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二是做好“核心人物”思想工作。“核心人物”在朋辈群体中具有带动作用,容易影响其他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若是教师能够做好“核心人物”思想工作,就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为发挥“核心人物”的带头表率作用,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确定朋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根据教育要求、学生发展情况,制定教育方案,对“核心人物”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提升“核心人物”发展水平[8]。三是运用朋辈心理,引导群体所需。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心理困惑。如果学生不能够及时解决心理困惑,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制约自我发展。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教育工作,而且需要关注心理疏导工作。其中,可以结合学生心理困惑、心理学知识,构建教育专题,主动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保证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引导群体所需,以群体带动个体,促进个体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凝聚着相关研究人员的智慧。若是能够依托教育心理学,构建完善的课堂组织体系,就容易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切不可在课堂组织中忽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对于教师而言,其需要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便于掌握先进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学生是教师的对象,教师需要围绕着学生,合理使用教育心理学,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为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将学生作为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应用的中心,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指导学生,激励学生完善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刘南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0):104-106.

[2]卯朝林.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1(36):38-39.DOI:10.14161/j.cnki.qzdk.2021.36.019.

[3]许双成.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1(Z1):69-72.DOI:10.14160/j.cnki.13-1259/g4-c.2021.z1.021.

[4]胡愈琪.试论高等教育心理学对高校教师素质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7):170-173.

[5]任凤芹.教育心理学及其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彰显与合理性建构[J].当代教师教育,2020,13(04):77-81.DOI:10.16222/j.cnki.cte.2020.04.012.

[6]王琦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9):231-233.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02-1024-9725.

[7]曲别英子.教育类公共课程中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四川民族学院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20(14):189-190.

心理学自我认知范文4

传统教师教学自评的目的,从管理层面来看,是将其作为单纯的管理监督手段,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鉴定、诊断,以及在此基础上落实奖惩措施。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学自评主要是为了完成每年一次的年度考核、教学总结的任务。叙事心理学主张人们通过叙事获得知识、建构自我,形成人格,生成意义,理解生命。叙事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自评目的发生了重大转变:首先,自评是教师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自评叙事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可以有效避免完全在他人评价基础上建立自我认同的危险,对自己会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其次,自评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自评叙事对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反思与总结,找到改进、改善的策略与方法,并不断的付诸行动,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专业能力的发展。最后,自评是教师丰满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叙事不仅是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建构、澄清经验及其关系、意义的机制。一些让我们深感挣扎的模棱两可的情绪和事件是通过叙事才逐渐得以明确和澄清。叙事建构了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建立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关联。教师通过自评可以建立与学生、同行、督导、专家、领导的关系,在与他们的交互过程中不断获得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他评与自评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教师人格的发展。

二、自评标准:从统一到差异

传统的教师自评体系对校内所有教师都采用统一的评价程序及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和教师个体的差异性;采用的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模糊、简单,主要采用优、良、中、差等级制。叙事视域下的教师自评标准发生重大转变:首先,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性,充分考虑教师的学历背景、专业背景、学科差异、教学年限、个性特征等因素,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及程序,采用分层管理、差异性评价对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师进行区别对待。其次,自评标准的制定广泛采纳教师、学生、同行、督导、专家、领导的建议。最后,自评标准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随着教育时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其建构性、文化性。

三、自评载体与形式:从单一到多元

传统教师教学自评形式非常单一,主要包括教学日志、工作总结等。叙事视域下的教师自评形式非常多元。包括:

1、专业成长反思记录。

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学科特点和兴趣进行整理的有代表性的资料,包括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心得、学生作品、反思记录以及教师个人成长记录等。通过分析与解释,不断反思与评价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2、教学录像反思记录。

是教师自我评价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教学录像评价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可操作性,主要着眼于提高教师的评价意识,以提高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观察和鉴别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录像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通过反复观看录像,深刻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及缺点。然后邀请同行共同观看,相互探讨,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3、教师通过诗词、散文、议论文、传记等文学形式

或者通过音乐、绘画、沙盘等艺术形式展开涉及自我评价的叙事。

四、自评内容:从描述到反思

教师自评主要是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描述,缺乏反思。叙事强调在反思中生成、建构、表达意义。叙事视域下的教学自评内容发生重大改变:

1、重视反思性。

教学自评不单纯是简单的等级、分数描述行为,而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要素的设计效果进行整理、反思与总结。反思中包含问题的解决对策,包含对改变、改进、改善的描述与分析,包含教师自身认知、情绪、行为乃至自我意识、人格发生的变化的描述与反思。

2、重视语言、文字描述。

叙事思维下的教师教学自评突破传统教师自评内容重等级、分数描述,倡导语言、文字描述。比如教学质量评分中,大家不能只关心分数,而要仔细查看学生的评价信息,而学生不仅要评分,在评价信息部分填写的文字信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突破都要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3、强调丰富描述。

自评内容不能太笼统、抽象,只是一般性、概括性的描述,而应该对教学设计的独特性、创新性进行描述,对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事件的叙事要素进行描述,对教学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细节、事件的转折进行描述,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知观念的转变、情绪与情感、行为的微小改变、改善进行细致的描述。

五、自评过程:从独白到对话

心理学自我认知范文5

[关键词]数学;思维;记忆;心理测量

1引言

数学以包罗万象的客观简明于世间存活了上千年,在与时间中速朽的物质比起来,数学所揭示的这个世界是永恒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既是一门理论型的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1]。自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中剥离、自立门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就一直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心理学学习的热潮。数学不是心理学,心理学也不是数学,但是如果得不到数学的应用,心理学就无法更进一步发展,数学也只有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更加彰显它的魅力。本文从3个方面来探讨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即结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研究数学与记忆的关系,分析数学与思维的关系,结合症状自评量表的编制以及结果分析来研究数学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

2数学与记忆

2.1数学与记忆

心理学作为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理论型学科,只有应用到数学通过实验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准确可靠的结论,建立心理学模型,才能使其成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更加切合实际被人类使用,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数学是科学之母”,各种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数学,它不仅仅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与其他学科产生紧密的联系,数学还以其他形式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各种领域。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是数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产物,早在20世纪早期,数据分析的数学理论就已经确立,但直到计算机的产生,才得以使空泛的理论有具体操作的实践机会。它采取适当的统计方法,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提取数据中有用的信息和形成结论进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但实际上,运用数学建立心理学模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首先需要把要研究的心理现象从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分离出来,如认知、情绪、情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然后构成特定的集合,再把那些原始的资料加工成集合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用代数或者几何的形式,或者计算机程序和方程式的形式把它们尽可能地表现出来。数学的高速发展和心理学自身的魅力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促使了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而科学的严密性直接导致了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数学工具这种需求越来越迫切。

2.2艾宾浩斯曲线

[1]记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干扰,在艾宾浩斯之前,也有许多心理学家进行记忆方向的研究,但旧时的心理学家也只是通过联想从结果推断原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科学解释,没有强大的实验数据作为研究背景,直接导致结论的可信度较低。而艾宾浩斯则是从严格控制原因来观察测试结果,对记忆的测试结果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反复的实验和严格处理繁杂的数据,最终得到如今被广泛应用的记忆遗忘曲线。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之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艾宾浩斯也就因此成为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自从艾宾浩斯曲线产生以来,就一直广受关注,从作为商业用途的艾宾浩斯记单词法的问世,到记忆法则在奋战在一线的人民教师的教学方法中的使用,都离不开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影响,同时,这也是离不开数学的影响。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掌握更好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从而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结论在教育行业中有非常多的应用,反过来同样可以应用于数学的学习。这也充分说明了数学与心理学的密不可分,而在实验和测量中,只有数学才能发挥它天然的优势,通过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才有可能得到准确的结论。这还需要运用误差分析,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可抗拒的引起误差的因素进行分析排除,找到与实验目标结果偏离的原因,消除误差或者把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求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

3数学与心理测量

3.1数学应用于心理量表的编制[2]

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也日益加重,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心理不健康引起的各方面问题也日渐突出,这些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很有可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保证现代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对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及早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标准化的心理健康测验,在教育教学、司法鉴定、人才选拔等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借助有效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因此一份有效的心理量表的编制具有重要意义。而数学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心理测量由来已久,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高尔顿应用统计是科学心理测试的开端,1890年卡特尔首次提出心理测试的概念,1905年比纳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测试。但心理测量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其实却是在1980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使心理测量学成为一门学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测验的目的是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类个体的心理特征赋值,从而用数字差异揭示出在该心理因素上的个体差异。编制心理量表一般有确立测验目的、制定编制计划、编辑测验项目、进行预测与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将测验标准化、对编制的量表进行鉴定测验、进行编写测验说明书8个步骤。在整个心理量表的编制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第四个步骤预测与项目分析无疑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编制心理量表的灵魂部分。这个环节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测量结果是否精准。其实在这8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数学的应用,比如为了获得更好的作用,在确立实验目的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进行调查与分析,比如需求分析,了解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有些需要进行智力测验,有些需要进行能力测验,细分下去,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测验。在这些分类中,我们无疑要使用到数学统计的方法,对调查得来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最有价值的实验目的。

3.2数学应用于测量结果的分析[3]

一份好的心理测试量表是测试精准的前提,但是如果没有做好结果分析,再好的心理量表,也都是枉然。因此做好测试结果分析是心理测量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以症状自评量表为例,它的编制过程虽然非常复杂,但优越性却在经历了历史和时代的考验之后,仍然保持着强大的魅力。此量表容量大、反映内容丰富准确。它的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在结果分析的时候,通过总分和因子分两个指标分别进行分析,使得结果跟准确,同时也使得分析过程更加复杂。另外,对于个人测试和团体测试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团体测试的时候,我们通常除了针对个人的情况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分析整体的情况,通过记录测试的数据,然后分项制作成表格,最后做成柱状图、饼状图或者折线图。

4数学与思维

心理学与哲学上的认识论划清了界限,由思辨过渡到科学实验,数学方法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或工具之一。原有的数学理论逐步完善、深化、新的分支不断涌现。尤其是拓扑学、随机理论、数理逻辑等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推动了心理学研究中作为形式化语言的数学方法的发展。

4.1数学思维

在心理学中,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来实现的。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具体思维就是群集运算,有组合、可逆性、结合性、同一性及重复性5种不同的方式,儿童的形式运算思维可以用四变换群和“格”加以刻画。不管是个性和行为的数学模型,还是思维的数学模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模型中的变量一旦确定,那么模型描述的心理现象就是确定的了。目前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有比较多的应用,但反过来数学方法同样可以在心理学应用。接下来就探讨一下数学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比如说方程的思想,在数学中方程的定义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的核心就是找到等量关系。最近几年,在社会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结构方程模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并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心理学中有许多应用,简单来说,数学心理学模型就是心理学应用数形结合的典型,数与形是数学的2个方面,但又相互依存,有形就有数,每一个函数表达式都有自己相对应的函数图象,巧妙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巧妙地化抽象为具体。在心理学中比较常见的就有思维导图的使用,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在较短的时间理解复杂的知识。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在心理学中同样适用,质变引起量变是一种转化思想,心理现象转化成数学模型也是一种转化思想。

4.2皮亚杰与数理逻辑

皮亚杰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将儿童认知发展概括为4个阶段,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得阶段性和规律性,这也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运动的分化。儿童靠感觉与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世界,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试作用的表现,并且思维也开始萌芽。儿童只有动作智慧而没有表象和运算智慧。他们只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只能对眼前的事物以动作进行思维,他们的认知只能是动作逻辑。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借用的一个术语,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比前个阶段有了质的进步,由于儿童掌握了日常口语,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进行“表象形思维”。这时儿童使用的词语和其他符号还不是抽象的概念,他们的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主要有单向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等特征。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具体性仍是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获得了运算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还无法摆脱具体事物的支持。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他们的思维能力已经超过感知的具体事物,能够摆脱事物的具体内容而遵循某种“形式”进行思维。

4.3以数学解题思路为例

4.3.1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就在于它能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使我们不被表象所迷惑,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上的要求体现在概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概念的形成以及内涵,不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充分理解到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一定要分清,深刻理解正数和非负数的异同、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区别,在理解公式、公理或定理的时候切忌一知半解和断章取义。4.3.2数学思维的广阔性: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就在于它思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善于联想和联系,找出事物全方位的关联、开阔思路和视野。同时,数学思维的开阔性还体现在数学解题中概括总结的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归类与综合,扩大解题结果的适用范围,使个别现象扩大化,运用到一般规律中去。4.3.3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它能够根据不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把握住客观事物的不同发展时期,做出相应的变化,及时调整原先已有的思路,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答数学题的时候,思维的灵活多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向,灵活的思考过程,可以适时转换思维技巧,巧妙地从一种解题的思路转换到另一种解题的思路中去。当遇到条件的变幻,迅速地发现新的方法,从已知条件中发现新的规律或者隐藏的实质。

5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数学对于心理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数学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年轻的心理学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数学结合,在这场交汇里,互放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余嘉元.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皇冠上的数学明珠[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2.

心理学自我认知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群体;线上钢琴教学;改革方法

一、音乐心理学和音乐认知心理的理论阐述

(一)音乐心理学相关理论阐述

音乐心理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美学的理论知识,研究音乐以及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等现象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音乐知觉、音乐感觉、音乐注意、音乐记忆等音乐认知过程,以及相关的音乐情绪和音乐活动,包括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领域。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发现音乐和谐与弦长比率的关系被认定是音乐心理学最早的研究。1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得心理学成为了实证性质的学科。

(二)音乐认知心理相关理论阐述

《认知心理学》是1967年由奈塞尔出版,第一部系统讨论和研究认知规律的著作,此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学派的正式诞生。音乐心理学认知理论包括音乐感觉、音乐知觉、音乐注意、音乐记忆等相关理论。钢琴音乐知觉是指钢琴作用于感觉器官刺激在人脑的反映。钢琴音乐知觉过程包括钢琴音乐察觉、钢琴音乐分辨、钢琴音乐确认[1]。钢琴音乐感觉反应是钢琴音乐的个别属性,比如钢琴音乐刺激听觉器官产生的听觉;指尖触动琴键产生的触觉以及演奏者的动作;神情刺激视觉器官产生的视觉。钢琴音乐注意则是指通过钢琴音乐旋律变化,音高差距,节奏转换以及音乐本身吸引青少年关注的过程。钢琴音乐记忆则是指青少年对钢琴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从察觉钢琴音乐到转化钢琴音乐再到储存钢琴音乐这三个步骤。

二、青少年群体的线上钢琴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发展趋势下,线上钢琴教学成为不可逆的钢琴教学现象。但是线上钢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近几年艺考考生增多但基础差异较大,青少年由于懒惰的心理造成重声乐专业忽略需要大量精力投入的钢琴专业的局面。另外,青少年正处在活泼好奇的心理时期,网络教学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认知心理可接受程度,导致青少年对线上钢琴教学自我把控力不足,对钢琴课程缺乏整体性的系统掌握能力[2]。

三、青少年群体进行线上钢琴教学的优势

当今社会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体现着优势。而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具备随时吸取新生事物的求知欲。网络带给青少年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使得互联网与钢琴教学的结合成为了钢琴教学的必然趋势。这种传统教学与网络科技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钢琴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可以使学生更自由地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能够充分实现钢琴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与此同时青少年在参与线上学习时隐私被尊重使青少年有安全感,从而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总结和归纳知识的重难点,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每节课重要的知识点清晰准确地展现出来,帮助青少年理解知识。通过线上钢琴教学,青少年可以多次观看教学内容,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线上钢琴教学情境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实现资源无限次数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少年的音乐注意,增强了青少年对钢琴知识的音乐兴趣,从而推动线上钢琴教学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青少年群体线上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青少年忽视演奏技能的培养

钢琴演奏者要想达到较高水平,不仅仅需要学习钢琴的热忱,更需要较强的演奏技能功底,如此在演奏时才能在细节之处精准把控,使得每一个音符都能展现自身的魅力,最终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是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习者被各种思想影响,意识不到练就扎实的演奏技巧的重要性。一部分青少年认为艺术应该是自由的、随意发挥的、灵光乍现的。他们殊不知灵光乍现的背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勤奋练习。青少年只能片面地看到基础的演奏技能是重复的,单调的,乏味的,所以在线上教学时青少年不屑于去勤奋苦练。再加上教师无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忽略基础演奏技能的练习。也有的青少年在演奏时容易出现心中情绪激昂,但由于演奏技能功底较差无法将心中美好的艺术表演给大众。由此可见,钢琴学习不仅仅需要较高的学习目标,还需要很强的自制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青少年在学习钢琴时候不仅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还要着手于当下乏味枯燥的基础技能练习。

(二)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授课技巧有待提高

如今的钢琴线下教学大多还保留着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随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不及成人,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够完善,这就导致线上钢琴教学时教师无法实时把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局限。线上钢琴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面对面地感受肢体动作,教学灵活性不足,课堂学习氛围沉闷,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也不利于针对性地发掘学生的作品表现力和情感处理情况[4],更不利于增强青少年学习钢琴的信心,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由此可知,在单一的线上教学模式中教师难于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符合青少年的求知心理。这也是迄今为止,线上教学仍然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线上钢琴教学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线下钢琴教学使得学生和教师集中在学校课堂中,对教师和学生的监督比较容易实施。而线上钢琴教学没有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再加上线上教学钢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教师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不一,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关数据表明,教学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教学质量全靠学生自觉性和教师责任感,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钢琴时候因自身意志不坚定或教师不负责而半途而废。而钢琴作为一门需要勤学苦练的艺术课程,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机制无疑会影响钢琴学习的效果。

五、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线上钢琴教学建议

(一)端正青少年线上钢琴学习态度

青少年在正式学习钢琴之前都怀抱着自己的美好音乐梦想,但是一旦接触钢琴教学,就发现钢琴的学习不仅需要美好的音乐梦想,更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周而复始的练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技能。所以青少年应该端正线上钢琴学习的态度,在怀抱自身音乐梦想的同时,努力增强自身的钢琴演奏技巧,并培养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将演奏技巧和艺术美感融为一体,使钢琴演奏变得灵气十足。另外,青少年在线上学习钢琴时应该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重视线上钢琴教学。只有拥有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青少年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时间,积极主动请教,钢琴学习才能变得有意义。

(二)转变教师授课方式,提高授课技能

在“互联网+”时代,钢琴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能力。一方面,钢琴教师不仅要从互联网中不断地吸取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自身的教学能力,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能力将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展现出来,通过线上钢琴教学实现高质量的教学。传统的钢琴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听为主,而当今新时代科技发展迅速,AI和VR技术已经比较普及,教师线上钢琴教学与AI智能VR技术的结合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5]。线上钢琴教学运用AI技术与青少年钢琴学习相结合,将各种电脑、手机、平板设备与钢琴一体化帮助青少年轻松学习;线上钢琴教学运用VR技术让青少年的钢琴学习能够在虚拟钢琴学习的各种模式中展开,增强学生学习钢琴的愉快体验,提高青少年学习钢琴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VR技术在钢琴教学中能够刺激青少年的各种感官,增强钢琴教学的沉浸感,深深地吸引青少年的音乐注意,避免了线上钢琴教学单一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产生消极心理影响。

(三)完善线上钢琴教学监督机制

钢琴作为艺术类学科,教师在教会学生弹奏技巧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音乐情感的表达。在线下钢琴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能传递出信息。而线上钢琴教学中,青少年与教师隔着屏幕沟通始终与面对面沟通效果不同,教师的神情对信息的传达力度会大打折扣。与此同时,监督机构只能通过聊天窗口分析线上钢琴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状态,使得监督成为一件较难的事情。此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和家长的力量,通过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收集学生线上钢琴学习的反馈,充分发挥家长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完善监督机制。

六、结束语

心理学自我认知范文7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教育心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因素体现出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生理、认知、情感三大方面。下面来分别看一下它们是怎样影响学生学习的。

(一)从生理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跟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就是年龄,我们都知道目前比较受学术界认可的语言习得“关键期”也叫“临界期”假说,是由伦尼伯格提出的。他的理论认为,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此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这一假说现在也被广泛运用到第二语言学习中,所以,一般认为,2~12岁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所以,这就启发我们,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角色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具有不同优势。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也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所有人的学习语言最佳年龄段是固定的,也不是学习语言越早越好,还要看后天的学习时间长短和努力程度。我们一定要分析教学对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从认知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一般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1.智力因素大体来说,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多用智商来表示。尽管智力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有所了解,要特别鼓励智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培养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2.语言学能因素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学生其他科目成绩都不错,但学习外语却十分吃力,这就说明其缺少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即语言学能,它包括对语音编码解码的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和归纳能力等。语言学能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老师要了解学生哪部分的语言学能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强化记忆,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3.学习策略因素学习策略主要是指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我们可以看学习者是否有求解的意识,首先,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汉语知识的求知欲;其次,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自己推理,造成母语的负迁移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另外,实践和记忆是学习语言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师一定要带领大家进行大量的练习,从模仿、重复到记忆,以达到学习效果。4.交际策略因素交际策略是指学生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初级汉语学习者,他们掌握的词汇量还不是很多,在遇到自己无法用汉语表达的时候一般会采取以下几种交际策略:回避、简化、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语义替代、描述、造词、重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等待、体势语等。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交际策略鼓励和培养,并且要紧密配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从情感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作为个体因素的情感因素,一般包括:动机、态度和性格三个因素。1.动机因素动机是指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这也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有的是为了升学,有的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有的是为了旅游临时性的学习,有的是为了贸易等,教师要根据学习不同的需求和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结合鼓励、表扬等外部动力加以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适当运用竞争机制,展开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一步鼓励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态度因素态度是指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态度一般包括:学生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对目的语的态度,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有好感,而且教师要提升个人魅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不要让学生感觉学习汉语太枯燥又难学,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态度,不利于学生学习。3.性格因素性格因素主要体现在个性特征方面,有的同学性格内向,有的同学性格外向,有的同学自尊心很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内向的同学要鼓励其多参与课堂活动,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可能地排除学生的心理屏障,教师要有正确的奖罚措施,不要用不恰当的言语行为造成学生的焦虑、自尊心受挫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心理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教师,是一名学习的示范者、教学的组织者和研究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学习者。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对外汉语教师身份的认同、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自我认识、自我调适与自我控制、具有教育独创性、具有情绪稳定性、能克服文化冲突以及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和有效的适应。教师只有在保证心理素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指导者的角色功能。

从教学内容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除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汉语本身的基础知识外,还包括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和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每一种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师都要掌握针对汉语各方面的特点以及教学难点,根据各个内容的教学原则,综合针对不同方面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汉语语音的特点是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等。这些特点都是汉语与印欧语系的语言做比较得出的结果,所以对于很多本国语言没有声调的学生来说,汉语拼音的声调就是学习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教师要首先排除学生的抵触心理,有些学生听别人说难学,就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教师要尽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害怕学”过渡到“想要学”。#p#分页标题#e#

从教学媒体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教学媒体就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教学内容信息的介质或工具,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为教师和学生传递信息提供了辅助作用,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反映在课堂上,教学媒体一般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比如:板书、投影仪、计算机、录像、图画等多媒体手段。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讲解配合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生动且有吸引力,这也是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心理负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媒体,既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心理学自我认知范文8

关键词:认知教学观;声乐教学;实际运用

一、认知教学观的基本理论

“知”是教学的中心,传统教学的主要功能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机械式灌输,忽略认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的观点。认知教育学作为现代教学中提出的理念,它的产生一方面可以减少应试教育所带的弊端,避免学生成为“书呆子”“低能儿”;另一方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重量,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信息加工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同时,皮亚杰根据对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的研究指出,必须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教师必须考虑到每个阶段的儿童的特殊兴趣和需要,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法。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教师教学支持下,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达到“最近发展区”,超越其已有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把潜能逐渐发展成为现存的水平,突破自我,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实践证明,认知教学观对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实现十分有效。

二、认知教学观在声乐教学中的影响

认知教学观在声乐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为声乐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途径,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促进学生地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将认知教学观与声乐教学两者有机结合,以认知教学观作为指导,对声乐教学具有实践意义与理论方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认知教育观被广泛关注,对于在音乐教育特别是声乐分组授课中有一定的影响。

三、声乐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

声乐课程具有技能培训性。声乐课程一方面有基础知识性的内容讲授,比如了解歌曲相关的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如何对歌曲进行多角度分析,音色如何处理等,另一方面在声乐课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嗓音把控进行训练及针对性的发音的实践操作,形成正确的发音及演唱习惯。声乐课程的技能训练跟体育项目训练有些类似,它们的训练形式是一种反复不断循环的过程,仿佛每次技能训练地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同的,看起来枯燥无聊,又毫无用处,但学生要从这些“简单”“相同”的重复过程中经过反复摸索,不断出错—改正—出错—改正中逐步掌握正确的声乐方法,从而形成自己良好的习惯,在反复练习不断重复中运用熟练。同时声乐课程的训练内容,有一个循环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音域、音量、音色、灵活性等细小环节与差异都需要反复琢磨与提高。声乐学科还具有过程性。声乐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它更注重教学过程,声乐教学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时间的把控更精确。在声乐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讲授与技巧性的训练是相对于比较基础性的内容,除此之外,在一部作品呈现的过程及阶段,需要时间去训练及精细琢磨,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时间的艺术,也更注重过程。声乐从属于音乐表演,因此它具有音乐表演的一般特点,具有极强的时间性。由于声乐演唱过程中,歌声转瞬即逝,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不能随意停顿,特别是在声乐考试时,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反复思考修改答案。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于时间的把控要求比较高,要针对性的给予一定的时间训练。学习声乐课程的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首先学生存在地区差异,经济条件假的地区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学设施比较完备,从小在学校接受系统正统的声乐教学、声乐基础比较好,部分学生在课外培养兴趣,报声乐兴趣班等培养特长,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条件不足,同时也存在利用声乐课程上课时间去学习其他主学科,这些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的学生对于声乐认识不足,声乐基础较差。其次学生存在认知差异,不同年级的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都表现的十分活跃,对于声乐学习有兴趣,学生很乐于展示自己,课堂氛围较好,这是很好的课堂教学基础。但也存在着学生对于声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正确,认为声乐课程是一门副科不重要,这也导致课堂上部分学生不专心,对于课堂任务不积极参与,也给教师声乐教学过程带来阻碍。最后学生学习存在个体天赋差异,学生对于声乐的感性度不同,嗓音不同,有的学生极容易开窍声乐学习的较好,但也存在由于嗓音条件不够,自我感知不足等限制,部分学生声乐学习在自身实践中表现不好的现象出现。

四、认知教育观在声乐教学中的实施

声乐教学应该运用认知教学观的情景教学,形成认知体验、认知监控。在声乐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特别是在对于细节性的把控上,注意细微之处的收获与分享,促进学生能够在声乐课程中全面的提高自身的音乐表达能力,从整体上形成情绪体验过程。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除了体验情感,还需要“硬件设备”强悍,也就是技巧性的训练以及细节上的把控;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积累歌唱中的基础性知识,使得学生在了解歌曲的情感,意境,艺术风格地情况下,唱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达到形成人歌合一,情感与艺术的融合。受声乐学习自身特点的影响,要求学生必须在歌唱中反复锤炼,自我反省,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在为学生提供示范性发声及演唱,以达到学生示范的模仿。由于歌唱时人最主要的器官是声带,而声带是不能完全受人的意志所决定的,特别是在歌唱时一不留神,极易跑调和出错。声音的发出,除了声带,也需要与其他器官的相互配合。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时应作出正确的示范,使得学生在模仿的开始能够朝向正确的发音方向。在学生遇到瓶颈以及不自觉的演唱出错时,要求教师为学生及时纠错及更正,为学生提供帮助。在认知教学观的指导下,在声乐教学中采取协作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来进行的学习。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现有水平的估测以及根据学生的声部进行分组教学,在声乐分组授课时,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展开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我。相同声部的学生分在一起,教师在授课时就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省时省力同时提高效率,特别是在完成同一部作品时,通过高、中、低声部共同配合来完成作品,学生共同分析作品挖掘信息,相互交流演唱经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这一过程中总结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俗语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在声乐学生起到较大的引导作用。在认知心理学中,具体指出学习动机作为指向学习活动的一种动机类型,直接影响推动学生学习,它一方面与学习的目的相关联,另一方面与认知兴趣也有所关联。因此当一个人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进行某种学习活动的目的及意义,或者对于某种学习活动具有极强的认知兴趣及求知欲望时,这种认知意识就会内化为一种学习动机,推动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以此满足自己的认知意识。由此可见,学生的认知兴趣是影响声乐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课堂自身的独特性,一般而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互动更加直接,也更加频繁。在与学生交流指导的过程中,极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教师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认知兴趣。同时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声乐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由被动消极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渴求获取知识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研究主要探讨认知教育观对教育实践带来的启示,以及把认知教学观有效地运用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中。主要从认知教学观的基本理论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声乐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认知教育观在声乐教学中的实施这些方面来探究认知教学观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慧玲.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谢舒潇,黎景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2,(08).

[3]韩晓.中学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浅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4]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皮连生,卢溶选.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