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1

全体性特点。现如今,我国部分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从高校的角度而言,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舒缓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改善大学生的困惑心理,是当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现代传媒所具有的特点从根本上带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媒的发展带来网络媒介的不断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能产生全体性的特点。因此,高校心理健康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分析与研究。自主性特点。现代传媒时代,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媒介产品的推出,传媒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比如,人们利用微博、微信、网络视频,可以缩短心灵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平等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担当指引、参谋的主要角色,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促进自我心理健康发展。一名高校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现代传媒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将其与教育进行全面结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自主性进行充分调动。社会性特点。利用网络、计算机能够使社会信息传播呈现出无障碍的特点,在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够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要将自身需求与社会变化进行结合,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依靠传媒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大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心理应付能力不断提高,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

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机制得到完善。现如今,多元化的信息资源虽然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各种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信息传输更加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更新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各种媒介产品的出现,像微博、QQ、微信等通讯功能的实现,能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利用传媒产品,加强传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使传媒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精神指支柱。另外,在传媒信息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得到提高,心理得到放松,体会到传媒所带来的平等与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性。现代传媒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工作可以在网络中进行,网络传媒中开设的心理交流空间、心理咨询室等,打破了传统心理教育所面临的局限性,将咨询的覆盖率扩大。除此之外,利用现代传媒所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并且能够避免大学生害羞等心理情绪,使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敞开心扉,将内心的心理隐私与心理困惑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得到扩展。高校可以利用现代传媒,采取多种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比如,可以利用学校公开的论坛、贴吧、博客等,也可以在各种聊天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也可以利用媒体向大学生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如向学生发放相关心理案例,建立学校心理咨询网站,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发展与进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现代传媒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1.多种价值观念导致大学心理认知产生迷茫。

现代传媒在可持续发展中延伸出了众多媒介产品,由于传媒在发展中缺乏安全性,信息数量逐渐增多,信息传输速度加快,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与心理选择变得迷茫,并且在诸多传媒信息的推动下,大学生对信息的真假无法及时辨别,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够,从而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在心理认知上产生困惑与迷茫。

2.传媒环境特点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偏颇。

现代传媒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淡化自己的身份,利用现代传媒构建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但是,这种虚拟性会导致大学心理防御能力降低,并使其缺乏监督,容易出现放任自我、追求过度的心理,导致大学生在媒体活动中失去行为操守。现代传媒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产生影响。

现代传媒中,媒体的信息量比较大,信息比较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多元化影响,也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这种发展现状使心理教师无法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无法找出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心理问题,出现失望与失落情绪。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适应现代传媒。

现代传媒具有及时、方便、快捷的影响。在其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心理发展规律不平衡,在心理发展的走向上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而部分高校在心理教育中仍然采用传统教育方式,不仅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并且也会导致大学生心理矛盾难度加大,心理压力难以释放。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建立专题心理健康网站。目前,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高校应该建立专业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并且利用私密聊天工具,比如微信、QQ等,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另外,高校也可以利用各种传媒产品,为学生进行心理讲座与心理宣传。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体建设,进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化、媒体化。

1.增强大学生对现代传媒的适应能力。

现代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对现代传媒进行辨证认识,对媒体信息进行正确解读,避免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危害。与此同时,还要给予大学生心理指导,让大学生能够对现代传媒有所认识,在利用现代传媒新颖性的同时,也要进行积极思考,避免出现抽象思维的钝化,避免快餐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2

当今医疗环境比较复杂,医患矛盾增多,信息比较发达,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护理专业学生以女性居多,作为医学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随着人群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护士的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不仅具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今天的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就是将来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因此,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护士职业承担着救死扶伤的使命,社会给予了比较高的职业期望和道德期望,却往往忽略了护士这个群体自身的健康问题。我国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护士承担着繁重的工作;特殊的工作时间(三班倒工作制),作息生活很不规律;同时在医院要面对医护、医患、护技、护护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大多是女性,传统女性所承担的角色和工作角色之间的冲突,医患关系的紧张等等都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许多调查研究都表明,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因此,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特别的关注和干预。同时,护士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现代护理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的身体健康,也要全面关注人的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观念和技术的革新,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大量医学研究及临床病例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护士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技术,也是临床工作的必备素质和专业技能。护士心理健康与临床护理质量息息相关,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性质直接关乎着人群的生命和健康,责任重大,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拥有应对复杂紧张工作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相反,如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等低心理健康水平状态,如抑郁、焦虑、情绪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等,将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影响护理的质量。

2.课程设置内容

2.1教材编写原则

我校准备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目前所出版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没有专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我们拟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根据“护理学专业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研究我们知道,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从护理事业的发展需求、护理事业发展对护士生素质要求、临床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与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目前临床护士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认知与需求来进行编写。所以,我们组建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团队,该团队由有着丰富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护理领域专家、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专家组成。团队成员在川近十家大中型医院开展了调研活动,了解了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她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的现状,结合护理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制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该遵循针对性、客观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教材内容要结合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护理学科发展,融合时代性和创新性。教材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护理的实践当中去。

2.2教材编写内容

根据教材的编写原则,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队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结合护理职业心理特征及护士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指导护士生如何针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第二部分结合临床患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特点,指导护士生如何识别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高与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教材具体章节内容:护士生心理健康导论;护士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护士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际交往;护士生的职业心理发展;护士生的情绪管理;护士生的压力管理;护士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护士生临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每一章节均在每章的内容之前列出相应的学习目标,章节内容更突出了对护士生的实际指导,包括一些案例、测试题等,章节后附有推荐与阅读、学习与思考,有助于突出重点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课后总结与思考,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并指导学生延伸阅读,拓展知识体系。

2.3课程开设形式

本课程是作为护理专业拓展类课程,开设一学期,4学分,72学时。授课对象为所有护理专业学生。授课紧扣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期末考试以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形式有纸质考试、小论文、临床实践、实践报告等,突出护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特色。

3.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从二者的含义来看,认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区别,可以更好地把握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以其互鉴与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的合力。从学科的内涵上来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不同的系统和模式,在教育目标、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其特点与优势。概括起来讲,在理论基础上,前者侧重人文社科,后者侧重心理科学;在指导思想上,前者侧重社会价值,后者侧重科学规律;在特点色彩上,前者侧重东方文化,后者侧重西方文明;在指向对象上,前者侧重群体同性,后者侧重个性差异;在注重问题上,前者侧重思想精神,后者侧重心理行为;在视角思路上,前者侧重整体系统,后者侧重单项具体;在措施方式上,前者侧重教育关爱,后者侧重训练咨询;在达成目标上,前者侧重完善的“人”,后者侧重健康的“心”。显而易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内容体系,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但从教育的本质与根本宗旨上看,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与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培养与塑造人才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说,正因为两者存在差异,才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而两者的特点与优势,也正是互补、互鉴与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再从学科的理论体系上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在其教育目标与内容上有其相通性与涵盖性,尤其是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其教育水平。具体而言,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更加珍惜和珍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同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其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使其人格得到完善。显然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即是大学生生命中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精神性等生命层面中的一个问题,要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水平,生命教育更具有本原性与根本性。同时,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式,并使其教育效果更具实效性和长效性。为此,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的方式,不仅是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的主要措施和有效之法,也为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与实效性。最后从教育的实践上来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开展与融入。如众所知,当高等教育跨进新的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得到了兴起,各个高等院校都开设与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担当起在校大学生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以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由于受到多种教育教学因素的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如教育目标不大清晰、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模式不太灵活等问题。如何破解与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呢?显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与渗透生命教育是其必然。生命教育的实践也确实说明,实施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都能够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良好成长的内在需要,亦是保障大学生理解生命真谛,创造生命价值,顺利成才的题中之义,尤其是破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自残轻生、伤害他人等严重问题,使大学生珍爱宝贵生命、欣赏生命美丽的紧迫需要以及创建安全与和谐校园的有效之法。为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为应对与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供生命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模式。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的现实考量

尽管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不同,但相互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在教育的实践中,两者达成的目的、指向的对象、面对的问题等等都是相同的。

1.教育起因的同一性。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及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并向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教育忧思与本土追寻阶段、学术诠释与学科互动阶段、理论热兴与实践探索阶段、“国家准生”全新机遇阶段等。这就是说,开展生命教育及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缘起一样,都是对教育的忧思,即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甚至伤害他人生命,轻生自杀等问题而展开的。从大学生教育的实际可见,消除大学生轻生等现象紧迫需求生命教育,舒缓大学生内心压力急迫呼唤生命教育,保障大学生良好成长成才急切需要生命教育。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起初的成因、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就是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生命的影响与伤害而展开的。既然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因相同,这就为两者的互鉴与融合,相向而行,奠定了基础。

2.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相同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的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还是一种精神教育,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保证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上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健康成长。所谓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心理素质教育,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运用有关心理科学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产生正向的作用,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全成长以及对环境的良好适应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的宗旨就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有优秀的性格品质,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使其内在动力与活力得到激发,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等行为习惯。相比较可见,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与素质,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人才。但两者又是不同的,即实现共同目标的路径与理论依据不同。殊途同归。目的与目标一致,必然要求两者互鉴、互渗与融合,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形成教育合力。

3.教育内容的重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线,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格发展、恋爱、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网络心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几方面进行心理引导与教育,来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矫正其不良行为,使其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开发。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生命观方面的教育,它包括生命本质观、价值观、存在观、过程观、修养观与境界观等方面的教育,以引导与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正确对待与处理人际交往、亲情、友情、爱情、学业、择业、创业以及生存、生活与生命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二者指向的问题以及教育的内容大都是重合的,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热点、关注点、兴奋点等展开的教育内容,更是近似的一致。另外还有二者教育方式的交叉性,即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两者教育的方式方法可相互借鉴运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与界限。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的内容重合性与方式的交叉性,也都说明两者的互鉴与融合是实际需要,无需无法人为分离。

三、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的路径探索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与内容,又有相同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既有平行的又有交叉的,可谓职能互补,内容相互渗透。为此,探求与实现两者互鉴与融合,就成为推进与提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课题和必经之路。

1.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目标相统合。

尽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总的目标要求相互统一整合,这就是破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种种困惑,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人才。只有明确相统合的目标,才可以顶层设计大学生健康教育,使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行不悖,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形成立体交叉、科学有效的教育合力,实现其教育的一体化。同时,还可以避免其各自为政、教育内容既有重复又有空缺、教育资源既有不足又有浪费等不良现象的存在。显然,这既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实效的现实需要。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内容相互补。

教育理论明确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与标准的,不能是为教而教。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内容的确定也是如此。这就是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人才,选择各自最适宜的内容,实现内容互补,以对大学生进行完整而更有效的教育,避免各自为求独立体系而走入教育的误区。例如,把心理健康教育或视为心理学课程教学,或等同于心理咨询,甚至当做心理疾病的治疗等,这其实就是一种偏差与误区。如前所述,生命教育之所以在高校兴起与开展,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失的补充和遭遇困境的突破与拓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与推进。当然生命教育也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两方面的教育内容互补,才能形成更为完整深入、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健康素质教育。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方法相互鉴。

生命教育法与心理健康教育法,各有特长与优势,可以互鉴,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互促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运用的方法,如“沙盘游戏”的心理分析法、“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法以及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情绪宣泄法、自信训练法和团体朋辈心理辅导等行为矫正法,都可以适当地运用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依据人的心理发展阶段与规律进行教育的方式,具有普遍的教育价值与意义。而生命教育中,所运用的教学法,如精巧教学导入、精彩主题讲解、精美影像欣赏、精辟主词解析、精深主题讨论以及注重人文教育与关怀、强调生命体验与主体认知、重视教学互动与分享等,也可以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这样的方法互鉴,也就是两方面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4.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资源相兼容。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4

1.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

PMHP项目的核心工作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聚焦于低年级儿童和尚未根深蒂固的问题,因为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青少年期、成年期心理发展的基础,许多个体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低年级的儿童入手,通过有效的、系统的筛查程序,尽早确定儿童有无问题,并开展积极的、适当的干预,以避免儿童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重化和固化,及早加以解决,在严重问题出现之前做好预防干预工作。[4]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检测与筛查、干预辅导和效果评估三个部分。第一步程序是检测与筛查。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在开展PMHP项目的学校,心理学专家采用儿童情况调查表(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m,简称BIF)、课堂适应量表(the Classroom AdjustmentRating Scale,简称CARS)、健康资本调查(the Health Resources Inventory,简称HRI)等心理学量表或问卷,并结合观察、记录等手段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检测与筛查,把那些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或问题倾向的儿童筛选出来,当然,心理学量表或问卷需要家长和教师配合完成。第二步程序是开展干预辅导。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共同完成。其中,非专业的儿童助理负责直接干预儿童,一般情况下,一名儿童助理负责10~15名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学习困难、课堂行为问题等进行每周1~2次的干预活动。干预形式包括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包括:讲故事、做游戏、做手工、绘画、远足等。第三步程序是效果评估。效果评估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评估的手段主要是相关量表的测量、儿童助理的评估、教师对儿童进步的评价和家长的反映四个方面。[5]

2.PMHP儿童助理招募与培训

PMHP项目由于推广得非常迅速,仅靠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很难完成这么多学校和儿童的心理干预预防工作,因此,PMHP项目招募并培训了大量的、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参与到项目中来。所以,PMHP项目的工作成员主要包括:专业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且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具体的分工是: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主要开展项目的策划、组织、领导等工作,比如,介绍与宣传PMHP项目的理念、对儿童进行心理测试与筛查、制定PMHP工作计划、对非专业人士的招募、训练和督导等。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主要负责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6]关于儿童助理的招募、选择与培训是PMHP项目的重要工作。首先,儿童助理招募的对象与条件。不同的地区招募儿童助理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有大学生、有社区志愿者、甚至以有孩子的妈妈为招募对象。一般而言,PMHP招募选择儿童助理时,不是依据是否有高学历、是否有专业背景,而是依据个人素质、经验是不是适合开展儿童心理行为的干预工作。其假设是儿童助理干预儿童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素质,而不一定是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先进的专业训练。在对儿童助理培训时,完全地强调和儿童建立温暖、包容性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假设对所有儿童都适用,无论其是否存在问题。[7]其次,儿童助理的培训与督导。儿童助理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先前也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因此,被招募为PMHP项目的工作人员之后,在正式开展工作前,都需要接受PMHP的培训。培训次数为10次左右,每次约1.5小时。培训的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关系建立、提问技巧、学校适应问题干预技巧与限制、矛盾情绪处理等,培训的形式主要有观看儿童干预的录像、演讲与讨论、模拟干预等。不仅在开展工作前儿童助理需要接受培训,在正式开展儿童干预的过程中,儿童助理也需要定期接受督导,督导也是通过观看录像、讨论等形式开展。

3.PMHP重视干预教师与家长

PMHP不仅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干预,还要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干预,这个工作主要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一是针对学校和教师的干预。主要通过与校长、教师、校医等学校员工进行会谈。PMHP专业人员向学校员工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PMHP项目,让他们了解PMHP的理念、操作流程及相关技巧。同时,PMHP专业人员也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PMHP专业人员会深入课堂听课,观察了解儿童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教师的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技巧。也会与教师讨论课堂中儿童的行为表现、课堂中所出现的情况及其应对方法,并给教师提出一些课堂教学与管理策略的建议和在课堂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通过这些措施,给儿童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学校教学氛围与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针对家长的干预。这主要由PMHP专业人员与家长会谈而进行,会谈既有与单个儿童的家长,也有家长团体会谈,即把所有需要干预的儿童家长组成辅导团体,进行会谈。会谈的主题有儿童规则意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与树立权威等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情感、行为发展等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让家长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情感环境和教育方式等,以协助PMHP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对儿童的干预效果。三是开展PMHP专业人员、教师和家长共同会商。教师介绍儿童在学校的各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家长介绍儿童在家庭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让家长、教师和PMHP专业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共同商讨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效果良好。

二、PMHP项目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PMHP项目在美国及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那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PMHP项目得到哪些启示呢?

1.切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

近20年以来,教育部、团中央等教育行政机关、党群组织先后出台了多部文件和系列活动措施,以加强和推进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所有大学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际工作的开展,甚至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总结,都非常重视。相对而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能像大学一样得到重视与落实。事实上,无论是PMHP的专家,还是我国的学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应重视早期的检测与预防。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后续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个性的特点和健康质量;二是高年级学生,甚至是个体成年后,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一些迹象,或者与早期的发展密切相关;三是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可以避免个体早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固化,早期干预也容易取得成效。2012年底,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尤其是各基层中小学校,应意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对低年级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检测、筛选并有效开展预防干预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低年级开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2.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开展工作

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开展与落实,原因很多,缺乏专业的师资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很多学校的领导都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因为没有专业的师资,相关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但是,由于学校的编制等原因,要想按《指导纲要》的要求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事实上,PMHP项目在美国开展的时候,也没有要求各个学校都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PMHP项目的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等工作人员并不是固定属于哪个学校,而是由PMHP项目总部招募、培训并开展工作的。因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借鉴PMHP项目的部分做法,并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工作开展。具体来说,这种整合是比较现实的:由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牵头并联合各高校、协会等,整合存在于各高校、心理卫生协会等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从各中小学校挑选一批热心于学生工作的班主任、思品教师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队伍。从高校中挑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培训,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心理学专家团队负责整个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对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进行培训,以及每个心理学专家都要分工负责对某一区域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学专家指导之下,负责各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在心理学专家指导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带领之下,到各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开展心理测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这样,对于某一个中小学校而言,可以由一名心理学专家、2~3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5~1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组成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深入。

3.有效调动学校资源引导教师和家长,干预微生态系统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5

1.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法律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在特殊的时代自创的特殊工作。上世纪80年代,教育工作者普遍开始注意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北京、上海、武汉等各大高校的教师开始在校园张贴传单,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是长期以来没有任何法律、文件、制度和政策来规范这一工作,甚至连统一的名称都没有,有的叫心理卫生教育,有的叫心理素质教育等等。直到本世纪初,数起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以及大学生自杀率不断攀升,才使教育主管部门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出台了若干文件强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设立了具体的工作标准。而《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提高了现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相关工作者的法律地位,将给还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机构和人员的高校带来压力,促进这些学校设立专门机构和安排专职人员。

2.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咨询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直接面对存在不同心理困扰的学生,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助人工作,还需要咨询师不断的接受督导和个人成长才能形成足够的胜任力。然而当前仍有一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工作人员依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学校甚至由辅导员或行政管理干部兼任,缺乏足够的培训和进修,严重影响了该工作的专业性、有效性及社会声誉。《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咨询师争取更多高质量的培训学习机会以提高专业能力。

3.对于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有了界定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经常需要和个案的监护人沟通。但是,往往发现学生存在疑似精神障碍,甚至有自杀或伤人风险,需要其监护人送医院诊断治疗时,总有一些监护人不承认、不理解、不配合,造成当事学生无法尽快的接受合适的治疗,给本人的生命安全留下极大风险,也给所在学校带来了严重安全隐患。以往面对这类家长,心理健康教师往往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让家长理解。而《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一来授予了学校在评估当事人有严重心理危机情况下可以主动行动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明确规定了当事人的家属所应该履行送医疗机构进行精神诊断的义务。这也是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提供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所能使用的法律武器。

4.严重精神疾病可以获得免费基本卫生服务精神疾病治疗的高额费用也是阻碍患者就医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不好,还要负担学杂费的大学生而言。《精神卫生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机构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医保的参保人,无疑也将会享受精神障碍免费治疗服务,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也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去开展学生及监护人的工作,鼓励患者得到合适治疗。

二、《精神卫生法》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变革

1.诊断界定不足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发现存在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都会由心理健康工作者运用所掌握的诊断知识对其问题情况进行一个初步判断,然后决定是否需要咨询或者要立刻转至医院。《精神卫生法》二十五条规定:只有具诊断、治疗资质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在有相应设施和设备并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基础上,才能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第二十九条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而心理咨询师不能做诊断。然而,上述由心理咨询师做初步判断的行为是否属于“诊断”行为很难明确,一方面,这一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确实参考了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如果不进行这一工作,心理咨询师违反了《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无法履行咨询和转介的法律义务,无法判断当事人的问题轻重缓急,最终也不利于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因此,从实践角度来看,可行的办法是,心理咨询师可以运用诊断学的知识,对当事人的情况进行判断,且并不明确其属于那种心理疾病,只是判断其是否疑似心理疾病,是否需要转介。这样做,即不违法,同时又对当事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区分,为下一步的咨询或转介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2.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界定及对策何为心理咨询和治疗,一直是个让人疑惑的话题,但普遍一致的看法是,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差别,而是在程度、范围或侧重点上有差别。两者都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等等,同时在策略技巧上,也几乎一致,都是运用倾听、提问、支持、说明等方法,甚至很多冠以疗法的理论,如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等,都产生和盛行于美国的高校。习惯上,心理咨询一般是像正常人提供服务,而心理治疗是针对心理障碍的人开展的,一个当事人前来寻求你心理帮助,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明确区分其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治疗,要根据当事人呈现问题的深入,才能渐渐明确的。专业工作者在接受心理咨询训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接受心理治疗的训练。然而,《精神卫生法》强行的将这两者区分开来,给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方面,当学生来求助时,咨询师运用这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所共用的疗法是否违法,如果不能用这些疗法,咨询师能做什么,《精神卫生法》并未明确;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连续体,很多时候无法明确区分来访者是属于心理困扰、轻度心理障碍还是有滑向心理障碍的风险,就很难确定是该进行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治疗,如果求稳妥转介至医院,对来访者无疑会增加心理负担,增添心理伤害。对于这种境况,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当对来访者的心理状况有判断,对于存在抑郁、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有自杀或伤人倾向的来访者,应严格遵守法律要求,尽快转介,对于程度较轻且无危险的心理障碍来访者则告知其可以至医院接收心理治疗或在校内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接收心理咨询服务,并尊重来访者的选择。

3.完善规章制度,做好材料保存工作并及时与家长、医疗卫生部门协调沟通各高校都依据实践经验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在《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后,亟需对这些规章制度做全面审查,尤其涉及心理咨询制度、危机干预制度,需加强知情同意环节,形成一定书面材料。心理咨询记录记载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规定心理咨询师在留在机构中的咨询记录中只保留客观的信息和内容,如当事人说的话、表情和行为等。《精神卫生法》将是否诊断、治疗及住院的权力赋予当事人的监护人,一旦发现心理危机个案时,需要大量的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协调,个案管理的工作中,心理健康工作者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每一个沟通电话,每一次和学生或家长的会谈都要做好记录记载。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6

现代的青少年心理处于一个相对较为矛盾的时期,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同时又不喜欢与外人倾诉,这也正是青少年心理的危险阶段,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高中生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例如异性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处理的不好都会引起不必要的问题,同时,由于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等,也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很多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强硬的态度进行指责,缺乏尊重,班主任处理师生关系的不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此外,由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所以压力相对较大,而家长与教师还在不断的给学生施加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严重的会出现强迫症、自闭症等等心理疾病。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1.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这一学科,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健康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生活、学习以及处理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降低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但由于很多

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形式上的教育,通过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也只能将心理健康的教育流于形式化,起不到其自身的意义。2.医学化的倾向。有很多的学校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人员,但由于心理咨询人员将学生看作病人去进行处理,这也就为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障碍,是很多的学生即使想要咨询也不愿意去,这也就阻碍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忽视教师的教育。有很多的校园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师的教育,要明确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指导,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并通过自身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整合

(一)高中心理健康与班主任工作整合的优势

现阶段的高中主要是由班主任进行管理,相对而言,班主任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较多,这也说明班主任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由于班主任比较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也可以正确的去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并及时制定策略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导致学生在社会中出现很多的不适应,这都应该由教师来对其进行指导。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整合工作

1.首先要求班主任调整自身的心理,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就不健康,又如何要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还要求班主任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将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避免出现高姿态的教育,以此来对学生进行了解,并通过交流与相处,向学生传递自身的正能量。

2.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管理人员,也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进行有效的转换,尤其是很多班主任为了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不断的采取强权政策管理班级,这也就不断的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这就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并由班主任进行自我调节,寻找两个角色之间的共同点,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充分了解学生,以此来协调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

3.班主任还应该抽出时间定期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学生去解决他们身上的问题。同时,班主任也应该具有集体意识,不应该有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划分。现在的高中生具有很强的自尊意识,这就要求班主任不断的对其进行鼓励,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4.班主任应与社会、家庭相互合作,共同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来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倾向进行及时的矫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面对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沟通与协调。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社会性质的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等等。

四、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7

学院应以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并针对贫困学生举办沙龙等,使学生从中受益。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特点,学院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根据贫困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系统工作

根据对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和资料的分析,贫困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特征总体情况见附表。

1.上下统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氛围。学院应充分认识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院教职工人人参与,充分发挥自身岗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特别要求教学一线人员要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夯实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同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宿舍,取得较好的成效。

2.全面规划,构建“三全一多”的工作模式,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引导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面向全体,侧重个别,重在教育引导”的工作方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全面规划,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渗透、多层次实施的“三全一多”工作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建立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三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了有序、有效的轨道。

3.重视培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学院应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还要实施辅导员持“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上岗制度,只有考查合格者才能持证上岗,以有效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如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共接受12场专业培训,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相关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工作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加大对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力量。

4.有效推进,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应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除课堂外,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校刊、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同时,学院应针对学生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如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热线、心理信箱、自助阅览、宣泄等服务,构建多元、立体化的服务方式,就能提升服务质量,有力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三、基于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开展工作注意方面

1.主动适应新形势、新需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特点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特点、职业心理成熟的规律的研究,探索构建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相关教师员工的专业和技能素养。通过培训、交流不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建设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水平突出、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8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对于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据此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锻炼展示自我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相对孤僻一些,他们的外在表现就是内向、拘谨。据此,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搭建平台,如在歌曲练唱环节中,给每一名学生试唱的机会,特别是那些胆子较小,性格拘谨、内向的学生要予以更多地关注,并对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二、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和技巧,从而推动学生们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需求。但是学生存在个体上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有的学生可能对于音乐课程感兴趣且悟性较强,但是有的学生在这方面可能相对较弱一些,这类学生往往因为不擅长而对音乐课程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这种心理归根结底是一种畏难、逃避心理,据此必须要予以引导和解决。所以,教师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引导,这就意味着音乐教师要挖掘所学音乐作品的内在因素,实现对学生思想、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引导。如在学习《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首作品时,教师就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出发,在学生学习、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认识,这就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而针对部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因为自身条件的差异如声音条件不好、抓不住节奏、跑调等问题,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所学习的内容来给这部分同学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在这部分同学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同时在方法和信心上予以引导,这样可以逐渐使这部分学生摆脱忧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学习经验,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作为前车之鉴,并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三、利用歌词来感染学生

歌词在一首歌中占有重要位置,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和感染力都在歌词里,要唱好一首歌,必须先充分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在学习新歌之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我会让学生用歌曲所需要的感情来朗诵歌词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如在学习三年级的歌曲《可爱的家》时,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怀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来朗读歌词,然后进行歌曲教学,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这首歌的感情基调,最后,通过歌词的震撼力来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四、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我们可以用抽象思维方式来演绎生活,而学生却只是具体的情感生活者。他们对来自于教师成人式的爱与关注不容易领悟,他们需要教师真正能触及并适应他们心理发展的爱与关注。教师要放弃成人的思维规律,让他们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真正尊重孩子,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允许孩子问题的存在和想法的表达,并适当地创造一些空间,让他们去经历、感受和体验。总之,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出自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会在感受中学、在游戏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发现中学。真真切切接触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忌“五音不全”,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在他们打开音乐教室门时,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