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特点,然后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策略,包括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形成课程体系;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自主体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手段等方面。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师生关系;课程体系;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产物,符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1]。所以教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关键。有效教学是教育领域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如何有效,怎么有效”这两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特点

(一)发展性

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评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与持续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更多体现在发展性,而不是矫治性。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级学校的普及率不高,很多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日常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多是以讲座、班会等形式存在,学校根据每学期师生的需要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频率,这些课是以学生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处理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带着矫正性目的。这种倾向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人具有积极的潜质,当面临问题时,个体有自我解决的能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质,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体验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形成自己的经验总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中体验,并形成自己的经验总结,内化为自己的成长力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强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成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就是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自我成长。教师所进行的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都应促进学生自身的不断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非要讲授什么心理学知识,也不是要灌输给学生什么理念,它是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能够得到放松,并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自我帮助与自我激励,并进而逐步成长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课看重的是所设立的情境能否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怎样,只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成长力量,才能用积极的行动改变自我,这也是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性的重要体现方式。

(三)以学生为本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论是撰写教案还是实施教学,都要首先考虑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性就是课堂上学生是否占据主体地位,教师有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所以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选题的内容,还是课堂的形式都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选择学生所需要的内容,符合其生理心理需求,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四)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进行有计划、有延伸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首先要有预设,但同时也有动态的生成。预设是一堂课质量的保证,教师如果没有进行精心的准备,就不可能有后续的生成。而生成是一堂课的灵魂,如果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完全按预设来实施,则会阻止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缺乏活力,导致无法生成。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需要学生发挥其积极性,进行主动体验。因此,教师是否将预设和生成互相作用、形成合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有效性有重大影响。

(五)课堂上师生关系的融洽

教师若想心理健康教学行之有效,需要学生融入课堂,愿意去体验、思考,有所思、所悟,从而促使其行为的改变。因此,让学生融入课堂非常重要,而学生融入课堂,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系的建立”在心理咨询中十分重要,同样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也特别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让师生建立一种爱与信任的关系,能够促使教师带领学生到达其内心最美的地方,进而探寻解决自己的困惑的途径。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形成课程体系

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取,每节课所要交流的内容都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来选定。目前,莆田第五中学主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出的精神,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向,分别制定了高一和高二的课程教材,分成积极适应、积极情绪、快乐学习、和谐关系、积极品质、职业生涯规划六块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而丰富的内容。这些版块的设定已经形成了一个课程体系,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惑,以及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感悟。比如,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环境的巨大变化让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因此学生在这个阶段有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心理需求,教师在这一阶段为学生选择积极、适应的话题非常有必要,可以真正地帮助学生走出这个阶段的困境,找到自我。然后,学生在经过一段的高中生活后,对高中学习有了很多体会,这时教师可以选择关于学习的话题,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开设“快乐学习”这个话题,将模块分为“我为什么学习”“我的聪明在哪里”“我为自己掌舵”“习惯的力量”“找到自己的独门秘籍”“过去不等于未来”“管理你的时间财富”“优化学习策略”“快乐记忆”。这些内容依次按照顺序,学生先从学习动机入手,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树立学习目标,进而培养自己养成学习习惯的意识,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如管理时间的方法和记忆方法。快乐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当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那学生在这个阶段所碰到的学习困惑就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案。

(二)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自主体验

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良好的学习体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2]。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才能够使学生放松,让教师引领其去体验和感受。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做好导入,好的导入可以促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一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师会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暖身操,提高课堂的气氛。比如,笔者在“积极适应”中用“老师说”这个活动进行导入,增加学生参与此课堂的积极性。有时笔者也会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花开应有时”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先引入《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首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在诙谐的画面与欢笑中就明白了青春年少对异性产生好感十分正常。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手段

良好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不断丰富教学手段[3]。比如,教师在“拥抱压力”团体心理辅导课上要让学生学会放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冥想练习。而冥想练习需要一种安静、放松的课堂情境,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非常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放松。当优美的旋律伴随着教师柔和的指导语缓缓地在教室响起时,学生自然能感到放松。笔者在讲述“如何能让学生明白高中的恋情是脆弱的”这个话题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讲述了一个高中生早恋的故事,借助唯美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主人公从相遇到分手的过程,使其在故事中明白高中阶段的恋情很脆弱。

(四)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以活动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也十分灵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体验性、师生的互动性,任何模式都可行。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当然教学模式的灵活并非无章可循,是要建立在有模式基础上的灵活。部分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会以这样的模式开展教学:引入话题—创设情景—展开讨论—树立样板—联系自我—行为矫正—总结深化。笔者认为这个模式可作借鉴和参考,并不适合成为固定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应遵循“教无定法”的准则。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遍开展,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教师只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有效性,才能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性的特点,以及从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丰富教育手段和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等方式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不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思考与实践,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宗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3):62-66.

[2]田静,陆春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4):20-21.

[3]逯苗.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智库时代,2019(33):184-185.

作者:蔡艳香 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