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案例分析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嫉妒心理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10-1

一、案例介绍

洋洋,一个刚满九岁的小女孩,上学期从外地转入我们班,她成绩优异,善于表现自己,喜欢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收入较高,家庭条件较优越,又是家中的独苗,爷爷奶奶都围着她一个人转,再加上这孩子天资聪颖,家人更是十分溺爱。在学校,教师器重她,同学崇拜她。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洋洋经常会因为其他同学多得一朵小红花或受到老师的表扬而闷闷不乐,看到别人衣服漂亮她也不高兴,甚至有时还会故意找别人的不是。洋洋的这些表现是典型的嫉妒心理。

二、案例分析

(一)自身原因

洋洋由于年龄小,知识较少,认知水平较低,喜欢表现自己,而自我控制能力又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中,她因自身条件比较优越,在心理上认为比其他同龄孩子高一等,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当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一时失衡,但又不能理性的对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便产生了嫉妒。

(二)家庭因素

洋洋在家庭中是“小公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她转,家人总是尽最大的限度满足她的各种要求。在学校里虽然教师器重她,同学崇拜她,但是她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她只是一个大集体中的普通一员,也就失去了特殊地位。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下,孩子容易产生了一种包含着厌恶与羡慕、恼怒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惭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也就是妒忌。

(三)学校和社会因素

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教师过分强调分数,在班级中按分数排队,把学生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某些家长在生活上一味攀比,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嫉妒心理。

三、辅导过程

(一)帮助家长建立正确教育观

1.提示家长要当好榜样,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活在充满妒忌家庭的孩子,也往往嫉妒心较强。因而作为家长须留意自己的言行,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相互猜疑或当着孩子的面去议论别人、贬低别人,对邻里、同事等人取得成绩和财富时更不能横加指责,甚至恶语中伤。

2.建议家长要客观正确地评价孩子。

告诉家长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过分赞赏;也不能因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就经常埋怨、指责孩子,而应当帮助孩子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当孩子犯错时,也不能大发雷霆,而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教育孩子勇于改错。

3.教给家长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嫉妒心发作时要安静地倾听她的诉说。她也许会描绘说,她正体验着强烈的不快,而这种情绪的起因是一名好朋友新近有了一辆新的玩具小火车。此时,你最好不要劝慰说:“我给你买一辆更好看的。”因为,这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诱发孩子更大的贪欲或攀比。其实,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向亲人将自己的不安和烦躁和盘托出,希望有人能倾听其倾诉,并进而理解、体谅。待你听完她也许是语无伦次的诉说后,你不必加以评论,相反可以轻松地说:“呀,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哩!”要知道,你的轻松和微笑,可以有效地使孩子控制住自己的妒嫉心态,强烈的负面情绪即可能渐渐隐退。

(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竞争观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

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我组织了《向嫉妒说“不”》的主题班会,以周瑜和诸葛亮、韩非子和李斯、庞涓和孙膑的故事为例,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周培源和高士奇的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又组织学生摘录关于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孩子的心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2.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

心胸狭窄、气量小、容不得别人是妒忌者的主要特点。对有这些心理特点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优良心理品质,驱逐私心杂念,提高自身水平,宽以待人,从心底把对方当朋友。所以紧接着我又组织开展了《我为你喝彩》、《你是我们的骄傲》等主题中队活动。在活动中我有意让洋洋等一些特殊角色发言,有针对性地培养她宽以待人的品质。

3.教育学生学会心理位移。

一次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后,洋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和同学为她高兴,她自己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这时我和她进行了一次单独谈话:你取得了好成绩、得到了表扬,老师很高兴,你也很高兴,如果别的同学对你不满或者怨恨,你心中会有什么感受?并适时引导她认识:如果其他同学取得了成绩,也是为班级、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们应为他们骄傲,并且向他们学习。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 分析 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91-01

高考是许多人人生当中最关键的一步,高三则是高中阶段至关重要的一年。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比其它年级学生心理更敏感、脆弱,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这时更需要家长、老师及学校的关心与理解。这里笔者谈谈自己针对高三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几个案例:

案例1:理(12)班学生甲(女),在江南十校高三联考中,成绩上了联考预测的二本线,信心大增,但是在随后的几次周末小考中,成绩下滑,排名由班上前几名降至二十几名。此时,她心里感到沉重、压抑而不知所措,于是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在学习上。别人玩时,她在学;别人学时,她加倍学;别人休息时,她还在学。但事与愿违,其成绩依旧徘徊不前。此时她再度陷入了困惑……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甲在连续几次考试失败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所花的时间不够,所以要用尽可能多的时间来追赶前面的同学,但是成绩提高不明显,加上又看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产生了矛盾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指出其某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要帮助他们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谈话的关键是与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对症下药。

首先,指出甲(女)把失败归因为学习时间不够,这是积极的归因,有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指出其归因时的片面,没有做到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其次,引导她认识到导致考试失败的因素有多种,如: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方法不当、考试状态不佳、心理素质差等方面,帮助她放弃只要多花时间成绩马上就会提高的不合理的观念。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成功。最后,根据其客观学习情况,肯定她的学习成绩,使其增强学习信心。

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信心很重要,拥有信心你就成功了一半;并劝解她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笔者还帮助她解决如何经营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

经过与甲谈话后,原先沮丧的脸上终于浮现出自信的笑容,一个人解开了心结就好像获得了新生,经过后一阶段的观察,该生的成绩渐渐提高,脸上很难看到以前焦虑的表情。

案例2:文(6)班学生乙(男),学习情况在班上中等,他所在的班级为文科实验班,在离高考前不到两个月的时候,他找到笔者,向笔者述说自己的情况:时间不多,还有好多书没有看,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感觉前途一片渺茫;而平时自己给别人的印象都是笑呵呵的,实际上心里很苦闷,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述说。

该生当前内心是非常焦虑的,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自己又没有准备好,担心考试的结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又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帮助,心情郁闷无法排解。对于这位学生的心理疏导,关键在于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重新审视高考的成败与未来之间的联系,要引导他认识到高考的真正意义,高考的成败不应与人生、事业的成败直接划等号。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同时还向其举了许多成功人士,在学校学习不一定优异,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事业有成的例子。通过讲道理、举例子,扩大该生的认识面,让其知道高考并不是走向成功的独木桥,尽自己最大努力来考,尽吾志,方无悔。笔者尽量使该生减轻心理压力,让他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习,对待高考。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谈话,该生先前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案例3:文(2)班学生丙(女),丙暗恋着班里一位很出色的男孩儿,几乎到了魂牵梦绕的程度。而此时她即将面临人生关键的转折点――高考。一方面她很想走出暗恋的误区,集中精力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控制不住自己去想那个男孩儿,为此,她陷入极端的痛苦和迷恋之中。

这是一例典型的有关青春期感情困惑的案例。在这一时期,中学生的性意识由朦胧到迅猛觉醒,随着自身性生理的成熟,他们的性心理也逐渐发展变化,从而进入性的活跃期。这名高三女生目前就处在这个阶段的过渡期:开始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力,开始注意异性,并在众多的男女生共同交往中逐步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 更何况学生丙面对的是那样一个品学兼优,热情善良的出色男生。而青春期本身处于感情的幼稚和不成熟阶段,激情往往代替理智,也容易混淆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因此常常会使青少年朋友们在痛苦的感情困惑中觉得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回避正常的异往不仅会影响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也会影响中学生的成长;反之,如果尚不成熟的异性恋情,也会给当前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于是,笔者开导这位高三女生:要志存高远,别忘了你还是一只征途上的雏鹰,不要在眼前这片风景上流连忘返;你要知道,你的双翼还要永不停歇地飞翔,等你飞到了山的那一边,面对着山明水秀,柳暗花明的绮丽美景,那时,你的心还会属于眼前的这片风景吗?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准员工;心理成长;案例分析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了“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环节,这些教学过程是把专业课程搬到企业去上,在企业中进行真实的情景教育。我们调查发现:真实岗位的情景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硬实力”专业能力提升很快,但是一些涉及心理素质、团队素质及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软实力”学生过不了关。因此我们结合社会力量,构建了基于大学生角色转变过程中心理成长的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给准员工入职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加以辅导,让大学生们尽快从学生角色过渡到员工角色。

1 90后准员工(大学生)生存观念与特征

据我们调查发现,90后出生的人成长过程是跨时代的,他们形成的生存理念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物质与科技发展较快,成长环境的物质获取是多种选择性,是“菜单式”、“自助餐”式的,养成了“自选”、“多选”的习惯思维,而企业里的新人,安排的工作多为简单操作及单一性,或由上司指定,企业工作风格与90后成长中形成惯性思维产生了冲突,新人虽然不说,但心里不舒服,纠结了。在企业,岗位工作都有标准化流程,进行规范化操作,而90后成长在信息化时代,获得的知识多,创新意识强,安排工作任务时,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这些工作可以用更多的方法去做,为什么只能用指定的这一种?因此工作时就觉得有点憋屈。

在信息爆炸成长环境中,太多的信息,使得90后无意识学习了很多的知识,自己觉得很厉害,认为同事与领导观念落后了,企业中很多制度与规范都落后了。

由于学校老师教学时所用的案例多为经典案例,因此,他们经常无意识的把自己工作的企业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对比,看到的都是现工作企业经营管理的不足之处,对现在工作的企业无法产生忠诚度。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报告称,90后新生代员工整体上表现出“5高5低”的特征。5高:学习欲望强烈,创新意识较好,工作节奏快速,自我实现更高,个人兴趣更浓;5低:忠诚度较低,缺乏团队精神,责任心较弱,抗压性较差,职业定位模糊。

2 帮助准员工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好的人际关系能让工作产生愉悦感,激发工作积极性。人际交往是准员工面临的首要问题,准员工进入企业后,开始关注与上司的关系,考虑如何与同事融洽相处,非常迫切想融入同事中。但是不知从什么方面入手。心理咨询老师用团队辅导方式,组织同一企业实习的学生一起玩“塔罗牌游戏”,现场解决这类问题。

案例:

准员工说:现在的问题是,不知如何与人交流,同事都很好,但没有深入的交流。我们实习生很想融入正式员工中,但很难融入,心理焦急。例如吃饭时,实习生一桌,正式工一桌。

心理咨询师问:在座的有谁能帮到她?有没有经验?有没有其她同学也有这样的想法?(有,部分同学点头),一个组织中,有很多个微组织,价值观与形为模式不同,自然会相近的组成各小团体,你可以找共同点,相同的价值观,保留你的价值观,交往是可接纳对方的价值观。例如,已婚男士、女士,他们谈小孩,我们觉得插不进话题,这个不能融入是很正常的,不要为这个问题对自己说,是不是自己错了,不够努力?同学,请你抽上一张牌。

牌上是 “吸”字,看着牌上的“吸”字,同学说,我也这样想,个个击破,“吸”收他们的长处。

像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准员工刚工作都会遇到,如果自己不能明白这里面的道理,会对他今后工作带来影响,会对同事的产生不信任感。我们用“塔罗牌游戏”方式开设团队辅导课既吸引了准员工加入又能帮助他们放松的把问题说出来,并引导准员工自己悟出道理。

3 帮助准员工获得领导认可

准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后,岗位工作能胜任了,每个人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与认可。这个时期处理好,就能培养准员工对工作的热情,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心态,学会用正面的方式获得别人的认可。我们用座谈会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

案例:

老师:你们现在也已很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了吧?

学生:对,很简单,3-5天就会了。就是每天都是重复劳动,一天下来累。

老师:为什么工作很累,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那你们可有想过,从自己的岗位工作入手,让上司认识到你的特色、能力?

思考了一会。

企管班的一男同学:我们每天都要安装很多工件,每次安装时都要到前面找螺母,垫片,我想可以做几个小袋子,一次放一批螺母,垫片,不用每次来回走,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老师:对啊,这就是基于岗位工作的创新,创新不一定要发明什么,只要能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节省成本,都是创新啊,不管能不能用,作为新人,就要提出来,以书面的形式,写清原因与改进方案,这是让领导认识你啊。

我们要会宣传自己,要学会观察,体会,思考,提出建议,写成文字交给关键的人。关键的人是谁?不用我教了吧。写好文字方案后,如果不放心,可以让老师给你们看看,有什么地方要修改的。

学校定期开座谈会,引导学生培养目标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塑造自己在企业中的形象,这些道理在课堂中都讲过,当时学生不会在意,但在工作后进行点拨,让他们自己体悟,效果显著。

4 帮助准员工情绪调控

准员工进入企业后会遇到各种干扰情绪的问题,我们开设了交互式情绪调控课程,使准员工更好地学会自我情绪的调节和控制,具有调控自己,认知他人情绪,提高迅速浸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的能力。

案例1:

准员工:为什么老员工对我们的态度一点也不客气,用指使的口气?带我的师傅会就很生气指使我,我生气了她就来安慰我,我好了,她又生气不理我了,老是这样。

心理咨询师:你的师傅多大?

准员工:二十五六岁。

心理咨询师:有没有男朋友?

准员工:有。

心理咨询师:你观察一下,是不是情绪不稳定,与男朋友有关。

准员工:好像是喔。

心理咨询师:你从牌上看到什么?

准员工:她心里别扭,顺着她,就有收获。

心理咨询师微笑点点头。

案例2:

准员工:有好多事明明是那个老员工错了,她硬说是我的错,有的事她明明没有说明,没有交待要如何做,她硬说交待了,反正什么都是我的错,开始我还跟她争执,总是说不过她,我现在不理她了。

心理咨询师:如果一个人总不承认她错了,这是一种心理缺陷,这是成长环境造成的,在成长中做错了事要被罚,形成了不好的记忆。

准员工微点头,略有思索。

这两则案例中心理咨询师都是引导准员工要从表面看到现象的本质,明白了对方的问题所在,学会包容别人。

5 帮助准员工正确看待本职工作,并进行与专业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如何使准员工能客观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能进行职业化塑造,形成职业化的目标意识、责任意识、沟通意识、协作意识、自我发展意识,是我们辅导的目的。

案例:

老师:你们在企业里住宿,吃饭,生活适应不?

准员工:还好,企业里挺好的。

老师:哪目前还有什么困难与问题?

准员工甲:不想做了,一直在装配车间,马上到3个月了,不知能不能调去做销售。

老师:哦?应聘的时候岗位不是销售吗?制造型企业的销售人员都是要在车间实习的,了解产品的结构,流程等,都是要熟悉产品的。

准员工甲:我们车间XX大学的一位做了三年才提为工段长,纺织学校的来了二年还在做装配工。

准员工乙:我们一直在一个车间做,没有换,感觉面试时企业很有诚意,进来了就没有诚意了。

营销专业女生:我被分在质检部,工作时需要很多机电专业的知识,很难上手,感觉好累,老员工都说为什么不找学机电的来?还有人力部门的人说,不可能给我们做销售的,除非家里很有背景。

准员工乙:这是一家家族企业,管理层大多是亲友,我们什么时候能到销售岗位呢?怕是他们以招销售的名义,招装配工,招实习生,因为听说每个企业都是完成一定招人指标的。这是企业不诚实的,我们很担忧。

这类问题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准员工在企业感受到的,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并不重视员工的培养,企业文化的运用,我们辅导时不能回避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每个准员工进行了个别辅导,如营销专业女生,我们与她讨论了知识的重要,结果她发奋努力,通过专转本考试,考上了本科大学继续深造。准员工乙比较灵活,我们与他谈论了 “1年骨干、3年中层、5年总经理”这种追求的心理状态,指导他多与领导交流,找机会展现自己的专业才能,半年后调入了与专业相关的部门。准员工甲实习结束后到商业行业工作了。

通过真实的企业岗位工作,让每个准员工认清自己,学会自我认识定位,从而找到适合的行业工作。

在职业化塑造期的准员工,能否调整好心态,适应企业环境,是跨好人生关键的一步,因此职业心理成长咨询服务很重要。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这么多的心理咨询服务人员。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力量,建立心理服务公共平台,承担准员工从学生―社会人―企业新员工三种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服务职责。

【参考文献】

[1]符益群,凌文辁,方俐洛.企业职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J].中国劳动,2002.7.

[2]赵西萍,刘玲,张.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的多变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3.

[3]吕妍.90后员工离职率高达三成被指“不安分的一代”[OL].中国新闻网,2012.6.8.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4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大量地吸收文化基础知识,还包括身心健康的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德、智、体、美等教育有效开展的媒介和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得以形成的沃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催化剂,是学生身体或生理健康的有力保障,是学生积极美感形成的必要条件。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既然如此,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谈谈班级管理中如何开展心理辅导。

1 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辅导的任务和内容

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辅导的内容应以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坚持启发性、主体性、针对性、差异性、保密性、平等尊重等原则,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1创设稳定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

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和谐、合作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而紧张、冷漠的氛围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班级管理是班主任老师的重要技能,从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辅导的角度来看,稳定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是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2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

班主任既可以通过查阅学生档案,走访前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又可通过平时观察、交谈、倾听以及科学的心理调查来确定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生活和行为习惯及兴趣爱好等,依此整理归类建档。同时制订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整个计划应符合班级实际,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3对学习困难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由于个别差异的存在,以及教学上的某些弊端等因素,在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生,这部分学习困难生,成绩偏低,常常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自信心低下,直接表现为厌学、畏学、乃至逃学。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力与学习技能,规范他们的学习行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班级管理中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之一。

1.4对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辅导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辅导就是要帮助学生按照平等、尊重、真诚、互助互利、信用、宽容的原则成功的建立和维持自己期望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学会保持友谊,珍视友情,运用正确的交往方式,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不良的交往方式。

2 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辅导的途径和策略

2.1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教师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肢体语言,情绪的饱满程度和对工作的态度。一位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班主任老师,所带的班级应是积极向上的,什么事都要争当第一,不甘人后。他对学生未来人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反之,心理素质较差的班主任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2创设稳定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让学生生活在幸福祥和的学习环境中

创设和谐的班级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精心布置、美化教室,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商讨,共同出谋划策,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最终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

一般来说,让学生在心理稳定的气氛中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在师生中开展尊师爱生活动,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爱护下愉快地学习、成长。同时在班级中发挥班级环境的熏陶教育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3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制订长期有效的心理辅导计划

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可以记录每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对每位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也为班主任和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供重要保证。

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心理发展档案是家长了解孩子、帮助成材、教会做人的参谋。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都很高,但往往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态和个性特征,在教育子女时文不对题、话不投机,引起子女的反感。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家长约谈、开家长会、家访、举办学生个性特点分析讲座等方式,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在学校的心理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并与家长一起制定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计划,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

2.4利用写周记的方式建立师生心理沟通的渠道

作为班主任,能够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别让阴霾笼罩同学的心,是教育的追求。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无遗给学生增添了不少的压力。小亮就是一位升入高中以来因成绩一直后退,无地自容,扭曲了个性的学生。他善于在事后夸大自己的痛苦,有时冷漠地与学科教师对抗,不说话、不完成作业,又抱怨成绩不如意,甚至失掉了自信心。班主任抓住他的情绪波动点,及时疏导分析其心理,为其讲解自身的长与短、付出与成功的关系,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之后,又利用周记的便利条件与学生进行了交流。

2.5处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问题,要着重心理层次的分析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 案例分析法 问题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24

从大量的研究中得知,尽管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日益多发且多样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困扰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有些是属于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有些则是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日益成为了一门防治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法已得到广泛运用。结合案例分析对所授知识进行讲解成为了广大教师加强学生知识记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而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1 什么是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于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并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领域,逐渐发展为了今天的“案例分析法”。[1]在教育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评论,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方法。[2]简言之,即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2 为什么需要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中运用案例分析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而学生的自我成长则要涉及到“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学生需要从自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压力应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提高认识,从而使个人心理迅速走向成熟,适应大学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前者偏重于理论,后者则偏重于实际。

《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落脚点应该是放在应用教学上,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指导个人的大学生活,促进自身全面成长。该课程需要摆脱单纯死板的理论教学,培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

因此,案例分析法有必要运用在该课程中。通过运用该方法,学生可以从课堂学习走入实际生活,将心理学的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法

3.1 通过案例将学生引入所学课程

上课前,学生往往对所学内容存在陌生感和畏难情绪,如何将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入课程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中,选择的案例往往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或是在此基础上虚构的情节。尽管学生对这些案例背后所蕴含的专业理论或心理知识缺少了解,但是他们对案例本身却能够较为轻松地认识。因此,教师不妨通过一些恰当的案例来引出今天所要讲授的知识,并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案例逐步展开学习内容。

3.2 案例要贴近教学知识要点,并结合案例分析来展开教学

选择的案例首先要适用于课程教学知识点,它的存在是为了服务教学。如 “情绪与心理健康”章节中的“大学生小米一天的情绪日记”这一案例。[3]从教学角度考虑,这一案例与教学知识点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很容易引起师生共鸣。

随后,教师需要结合案例和分析娓娓道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展开联想思考,并逐步引出课程的知识重点。如上述事例中,当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负向情绪的普遍性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后,还需要结合案例来进一步分析情绪表达方式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达负向情绪,积极表达正向情绪等等,从而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不断引出。这样,教师用案例来引出所讲课程,并结合分析扩展所授内容,案例的教学价值才会得到最大发挥。

3.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学生加入到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案例的了解程度势必会十分有限,当置于与案例相似的现实情境时,做出的反映以及应对措施难免机械。因此,教师要带动学生加入到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3.4 不要过多涉及到学生隐私

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时,隐私性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因素,这一点适用于任何课程教学。大学生十分看重个人隐私,他们正处于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阶段,心理上也具有敏感性特点。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基于对学生现实生活的考虑来设置的,而拿来分析的一些教学案例和问题也会来源于学生生活。如果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材料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当事人或类似学生的感受,难免会在不经意间伤到学生,甚至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案例分析时选材一定要仔细斟酌,在案例中不要过多地涉及到学生的个人隐私,或委婉表达案例意思即可。

总之,对于《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这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来说,案例分析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在具体应用该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教学的切入和展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以及保证学生的隐私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案例分析法[DB/OL].http:///linkurl=

mqrn-Ghk5IghP7-mGmWEDK-mEyuHJ3gvCV6Tyd049bwUNPpnSV4FyNiWhYIRNDpXJ8VSGJAzmXyzK.

[2]何丽坤,廖冬庭,王永方.论案例分析法在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73-174.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危机突发事件 案例处理 思考

自1999年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各类突发事件也频繁发生,资料显示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达到退学总人数的50%以上,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①。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如何应对大学身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成为当下高校教育队伍的一大热点。通过对亲身经历的案例分析,思考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 案例回顾及处理过程。

田同学,男,2011年入学。该生之前属于学生当中比较内敛的学生,2012年3月开学辅导员与该生无意交谈中发现该生表现异常兴奋,行为动作夸张,整体着装打扮与往常对该生的认识相差极大,已有所警觉。2012年3月25中午接到保卫处通知该生被保卫处带走,理由骚扰女生,并且在公共场合使用危险物品。接到通知第一时间通告分管学生的领导赶到现场向其了解情况该生是为了看美女而逃课,在女生买东西的附近坐着自言自语,说些带有骚扰性质的话,女生害怕躲避,该生用小刀向女生离开方向的树上扎了几刀,女生受到惊吓而报校警将该生带走。了解情况时该生不认为公共场合玩飞刀是一个危险行为,并基于该生之前的反常向保卫处反应,后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认定该生为心理异常,建议到专业机构治疗,未给与处分。通知该生父母,父母配合工作第二天一早便到达。该生害怕父亲知道他被保卫处带走一度想要离校出走,辅导员及时安抚并安排学生陪同。

案例处理过程:

1.事出有因,通过各种途径对该生情况进行了解。

关注该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与之前变化很大。通过与该生的聊天,班委同学谈话,与家长沟通,得知该生上一学期学习比较认真与同学相处尚正常,但是性格偏内向不主动与同学沟通,对一起上课的一个漂亮女孩情有独钟。依赖母亲很害怕自己父亲,在假期间向父母反应渴望与女生交往被父母制止,在练画过程中情绪暴躁踢打画架。这学期到校后该生倾慕的女生拒绝对此同学之后便花费很多钱打扮,并且通过夸张行为吸引人注意特别漂亮女生,在生活中遇到漂亮女性会走进女生直勾勾的盯着看,还会伸手触摸女性身体,并且在谈话当中抱怨自己个子不高长得不帅,没有人会喜欢,说话中自相矛盾,思维跳跃性很大。

2.及时出现给予安抚,寻求多方帮忙协助。

该生是由于不愿意主动与人沟通,并且受到感情因素困扰,不能够发泄,以至于其行为产生异常。辅导员在轻松的环境下通过谈心引导该生倾诉感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当该生被保卫处带走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向领导反应情况,分管学生领导及时赶到与辅导员一同安抚该生情绪了解事情原因。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心理老师给予进行心理疏导于测评,认为该生情绪不能自我控制,对危险没有认知,虽然现在情绪稍有平复但是不能保证接下来的是否会发生类似事件或者伤害自身的情况出现,已属心理异常建议与家长联系并且需要及时就医并且给与治疗。在父母赶到期间安排学生陪同。

3.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积极配合。

由于该生惧怕父亲,担心该生惧怕父亲对其责骂而离开学校,事先与家长沟通不要责怪该生,让该生以一个相对放松的态度接受父母到来,避免情绪激动。第二天上午该生父母就赶到学校,辅导员陪同了解情况后准备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4.及时跟踪,后续工作跟进。

该生治疗期价,主动与其父母联系了解该生情况,帮该生办理相关缓考手续。在该生治疗4个月后返校上课,学院老师与同学做好陪同和监护工作,主动与该生谈心,帮助该生专业学习,对其精神思想状况私下了解掌握,现已基本恢复,可正常完成学业。

二、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分析。

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普遍存在于高校并且影响广泛的突发事件。它的发生有着一定社会根源。

1、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是成因之一。

90后大学生是新兴时代体验者,信息和知识丰富很早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他们具有“早熟、独立、张扬、自信”的特点,但是他们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弱“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② 。面对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客观现实诸多矛盾,大学生极容易产生挫折感,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为紧张、焦虑、沮丧、抑郁等。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普遍包括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和恋爱压力等,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③。此案例中就存在,该生在受到感情困扰后不懂得如何舒缓压力,不懂与人表达沟通,性格内向、忧郁、敏感等等综合因素而引发突发性心理危机。

2、社会与家庭因素的影响。

日益发展的经济给我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引发的譬如分配不公,道德缺失等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相互攀比,自私自利等一些列问题。而家庭教育在经济水平提高同时给孩子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却忽视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与培养。对独生子女只重视学习的独断家长式教育愈加让孩子远离群体,不善交际甚至不愿与父母沟通,缺乏历练而几乎没有心理承受能力。在本案例中存在学生父母对其独断家长的教育致使孩子有了思想变化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也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培养。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固化。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局限,只是以授课方式机械地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对存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未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针对群体教育,缺乏对个体学生的辅导。沟通交流平台单一,老师专家面对面与学生沟通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放不下思想包袱,有所隐瞒有所顾忌而隐藏了自身心理问题所在。案例中学生心理突发事件并不是偶然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它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和学校稳定,也反映了课堂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有待思考。

三、处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引发的思考

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处理,辅导员必须从日常工作中入手,防患于未然。从基本工作着手,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危机处理意识,从学生自身入手,与学生们一同努力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1、 掌握学生基本资料,建立资料库。

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助于及时发现一些小端倪,从而让辅导员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中拥有主动性。对学生的了解除了平时日常工作多走进寝室,进入课堂,多与学生谈心的方式之外可以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库,比如民族家庭人口数,家长联系方式,是否贫困生,新生入学心理调查结果等等。在做这些功课的同时不仅加深每个学生在辅导员心中的印象,同时对于重点学生予以更多关注,分类别予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做好预防工作。

2、 建立融洽关系,畅通消息渠道。

师生间的良好沟通建立畅通的消息渠道,需要学生自主自愿主动与辅导员沟通,不仅是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后抓住解决问题关键时刻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的关键。现今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方式已经告别传统辅导员管理方式,而是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帮助他人解决日常遇到的心理困扰,推动周围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自助式”成长的模式④。

3、 提高危机处理意识,以少数人带动多数人。

危机处理重在防患于未然,不仅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以上两点,还需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除了加强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宣传,更需要在学生中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骨干,并且建立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设立心理委员。抓住寝室长以“一拖三”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寝室,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以案例给学生予以警示。这样营造一种良好氛围实现以少数人带动多数人,每个人都能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丰富危机预警的途径和联合家长及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等多方资源提高对危机发生反映效率。

4、 培养积极人生观,以内驱力减少突发事件。

积极人生观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采取怎样行为方式应对各种问题,例如自我认同与接纳;生活学习的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应对以及对情绪的调控能力等等。90后的大学生大多抗压能力差,敏感,易产生挫败感,那么他们拥有一个积极人生观不仅对他们自身有益,更对日益紧迫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一种内在驱动力。学生工作中除了课堂教授形式更应该提供实践类活动让学生亲身体自我反省中成长,协助指引学生自我完善,以内驱力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心理危机突发事件重在防患于未然,辅导员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更需要联合多方资源帮助学生成长,并且这种成长不是只讲求效果而是更注重学生内心人格健全的过程。(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及影响因素[N].光明日报,2006-09-23(6).

[2]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 陈秀敏.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评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34-136.

[4] 杨思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型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32-134

[5] 李霞云.积极人生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

[6] 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9

注解

①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及影响因素[N].光明日报,2006-09-23(6).

②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