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智慧教育范例

校园智慧教育

校园智慧教育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中各个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作为教育培育人才的学校,教学信息化刻不容缓。现如今,已经有许多学校引入了各种高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所有教师都在慢慢地学习信息技术并使其彻底融入教学教育之中,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给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互联网+教育”以及智慧校园的内涵

1.“互联网+教育”

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教学相互结合产生的新时代教育形式,虽然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在广泛使用这种技术,但也并不是彻底摒弃传统教育。这种新型教育形式只是将现在教育系统中的优秀资源通过如大数据等技术做一个优化整合,以此来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想要达到这个结果,首先要完成一个前提,那就是信息共享平台,只有搭建好信息共享平台,才能和各个地区的学校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分享教育资源,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教育教学发展。

2.智慧校园

所谓智慧校园,就是将每一个学校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并搭建出一个充满智慧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真正让所有校园互相连接起来,其内部的教学设施也互通有无,使学习教育智能化。只有将智慧校园真正建立起来,才能让教育教学真正进步。通过教育的智能化,来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出独属于他们的教育方法,有效提升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如果想要让教育信息化广泛普及,那就必须要保证所有学校都拥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并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教育效率,改进迂腐教学理念,这也是为了不被时代潮流所吞没而必须跟上的趋势。但是毕竟这种理念才刚刚诞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架构供教育界学习,各个学校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因为没有一个理论性的指导,所以有很多学校在进行信息化教育策划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使用体验,使其偏离了提升学习效率的初衷。还有的学校没有彻底理解智慧校园所要表达的内容,虽然进行了改革,但还是和过去的传统校园模式相差无几,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得非常笼统,没有一个清晰管理模式,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也比较简陋。

三、“互联网+”环境下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整改措施

1.建立健全智慧校园的信息化架构

和过去的传统校园建设不同,智慧校园建设需要教师对互联网技术有所了解,能够做到将数字和物理相互融合,最终架构起一个优秀的智能结构体系,给所有学生以最为优质的交流平台,使学校管理人员有更加便捷的工作服务辅助系统。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被分为五大层级,即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以及服务层,这些层级相互配合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极为舒适的服务体验。

2.增强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

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分阶段,详细计划每一个步骤的执行方法,只有将这些步骤都完美完成,才能最终拼接成一个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为了能够更快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引入一些最新教学器材,以此替代那些已经过时的教学设施。这些教学器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校园学习生活质量,激发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教师备课工作更加便捷,确保他们睡眠充足,不会再发生熬夜备课的情况。

3.提高数据应用型

现如今,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学校广泛建设了信息应用系统,但其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这主要是因为有些学校在设立信息应用系统时过于急躁,只想着跟上时代潮流,而没有认真仔细地策划信息应用建设方案,导致它无法和传统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到一起。信息应用系统的最大作用就是教学教育信息传导,只有拥有这项功能,信息化改革才算成功。所以,每一所学校在进行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时,绝对要强化对各种教学教育资源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在进行信息收集时,不能将目光只放在眼前,还要积极地采用各个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教育方式和知识,争取构建出一个极其优秀的学校交流共享平台。

4.培养建设专业团队

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要靠软件硬件,相应的管理分析人员也是必需的。如果只是收集信息而不理解的话,那么根本就无法提升和改变校园教育质量,只有当全部理解这些信息和其蕴藏的深意后,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互联网+”。所以,各个学校必须要招收和培养高科技人才,并建立起一个专业的管理分析团队。他们的加入不光能够迅速分析收集来的各种教学教育信息,还能够教导教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平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提升信息化平台使用度以及教学质量。

5.以人为本建设信息化智慧校园工程

就像一日不能建成罗马一样,信息化智慧校园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建设完成的,需要在实施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慢慢将其完善。万幸的是,信息化技术在现在已经非常发达且成熟,智慧校园建设只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案,使它能够和信息化技术结合得更加完美。在进行教学教育方案改进时要平衡信息化和传统教学方式,给所有学生教师一个适应期,不要操之过急。不管方案是好是坏,其基础都要以人为本,在满足学生教师使用需求的同时还要方便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最终在不知不觉间完成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推进我国教育教学发展。

6.校园服务的提升

智能服务系统支持学校购买、注册、管理、跟踪和查询有关学校建筑物、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的统计信息。它还支持教学仪器和设备的存储、库存、应用、分配、使用、召回、维修、保养和管理,帮助学校后勤部门和信息中心解决过去工作中使用教学仪器设备时信息混乱、学校办学条件不一致、资产信息统计口径等问题,有效地实现了全方位学校资产和设备的全过程管理。支持物流网络、多媒体、水电等在线维护,实时监控和进行学期工作量统计。通过集成控制软件,可以实现对学校核心计算机室,楼层交换机和无线AP的智能管理和控制。

四、智慧校园的实际应用

1.家校联系现代化

智能家庭学校系统支持一个管理信息平台,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在线联系和互动交流。该系统支持公告、请假、新闻、新闻讨论和问卷调查。它有效地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校公告将及时给学生家长,它为家长提供了与学校和班级教师的在线交流渠道,加强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沟通,增强了学校管理的软实力。

2.教务系统现代化

智能教务管理系统支持学校教务管理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日常报名、班级安排、课程计划管理、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安排、课程选择、课程调整。该系统支持根据规定的课程标准,为每个年级制定课程计划和课程计划;支持为学生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和在线课程;支持设置自定义调度规则和自动调度;提供成绩表、上课时间表、教师时间表,并具有其他查询功能。该系统解决了以往教学管理不系统、不规范、信息共享不及时、人工操作困难等问题。例如,使用智能教学管理解决了减轻教学管理部门工作量的问题,并为整个学校安排了教师上课,以方便教师查询无课,进行数据查询和进行汇总分析,提高了管理效率。

3.评价系统现代化

智慧评估支持学校根据上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多维、多层次、多模式的信息平台评估和管理;通过对成长过程中学生表现的综合评估,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该系统可以帮助班主任客观、公正、全面地掌握和评价每个学生的综合情况,敦促家长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协助学校管理人员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思想和方法。

4.考勤管理现代化

考试管理和绩效分析系统是一个信息平台,支持学校的教务处管理与考试相关的工作流程。它支持管理考试信息、考试室信息、监考人、考生考试编号和学科学生信息,以及结果的统计分析。该系统提高了考试管理的效率,减少了错误,并为教务处和学校领导提供了准确的统计分析和对学校、年级、学科、班级学生表现的预警。

5.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校园智慧教育范文2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人文教育;缺失与回归

目前,我国各大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任务,怎样才能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院校成功转型和改革,这已经成为了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所以,探索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深入分析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缺失的原因,探求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均衡发展,召唤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理性回归,这对于职业院校的稳定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院校缺失人文教育的根本原因

1发展定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实际培养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及人文关怀。甚至有的职业院校将技能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作为了技术的容器,试图将学生培养成为掌握高技能的“机器人”,所以出现了注重技能培养、轻综合素养提高的情况,造成人文教育功能普遍下降。同时,由于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有限、人文教育气氛未形成等,这些都是造成人文教育不足的主要原因。

2教育机制与制度环境存在问题

首先,教育机制的不足。长久下来,我国职业教育过度重视学生单项技能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多职业院校都只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眼前利益,过度追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过分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导致教育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自然也就将接受职业教育作为自身找到好工作和谋求到好出路的桥梁,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逐渐迷失自己,忽略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了职业院校生产的工具。这些都与我国当前职业院校制度环境和教育机制不当有关。其次,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不完善的人文教育评价机制造成职业院校在推行人文教育中遇到很多困难。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同时在短期内也难以转化成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表现出来,与人文教育有关的评价标准方面,难以像训练某种技能技术一样,通过量化或者测试,也难以做到以技能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来反馈和评价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实际效果。再次,即便是在专业评估过程中,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未必也能体现出来,这样也就将人文教育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中[1]。职业技能教育具有的速成性与人文教育效果中的内隐性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在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学功利化的评价机制下,人们更加愿意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少的时间来获取到相应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根本不会注重人文教育的发展。最近几年来,在教育产业化的促进下,产业化理念促使很多职业院校开始热衷于追求经济利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所开设的大部分课程都是与培养学生就业技能相关的,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课程是少之又少。

3过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积极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产生出很多问题,但经济快速发展与当前“技工荒”这一问题产生了冲突,中级技能型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造成职业院校过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丢失了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后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普遍偏低。出现这一情况,与我国现代高职教育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只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可以说只注重外而忽视内,那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养专业型人才。

4人文教育缺失的社会因素

职业院校缺乏人文教育,并不是高职教育特有的情况。当下,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意识深入人心,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同步进行,价值规律作用逐步渗入到文化领域层次中,人们自身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逐渐像工具化一样地存在着,逐渐丢失了对文化思想、道德理论等人文精神的追求。传统的意识形态渐渐被现代市场工业化所瓦解,人性现代意识形态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可以说当代人文教育的发展正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中[2]。在这种尴尬的情景中,人文教育想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只靠职业院校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各职能主体的努力,积极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让职业院校在这样的氛围下,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接受人文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5人文教育认识的偏差

首先,职业院校教育价值观有偏差。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都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也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导致技能训练和实训教育的培养目的凸显,也是由于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可以让高校在短期内获取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教育显然已经不注重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另外,学生和家长对人文教育认识不全面,这也是导致人文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学生之所以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将来毕业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自然也就将学习技能技术作为了学习的重点。而对于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规划等人文素养也就考虑的较少,很多高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对人文教育认识的不全面也是导致人文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其次,人文教育自身的问题。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在开展人文教育活动中,仍然只重视书本教育,将书本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唯一渠道,显然这与现代人文教育需求是不符的,导致人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环节脱节,这些人文教育课程也只是停留在乏味、单一的理论知识上,本应该是丰富有趣、生动形象的人文课堂,学生对此却并不感兴趣,甚至已经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人文教育形如虚设、毫无作用,甚至有的学生并不认可这门课程,认为这门课程根本没有开设的必要。

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理性回归

1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我国当前实施的继续教育和提倡的终身教育,并不是只在于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也包括加强人的素质素养。同时,教育活动是传承与发展人类文化的一种过程,也可以说教育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高职学生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学习和成长,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自身文化素养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大作用。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认识到掌握扎实的人文知识也就等于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职业院校教师应率先示范,通过始终坚持学习,以此来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职业院校教师虽然可以不像学生一样,因地制宜地接受人文教育,但是可以根据专业优势和兴趣爱好,自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的思想观念和学习精神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体现出的人文素养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实际情况上来讲,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课外交流中,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的言行和思维方式等都体现出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学生。

2整合人文教育学科,优化人文校本课程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本载体。当前,高职教育主要通过人文课程、人文学科进行人文教育。在这里所提到的人文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以历史、文学和哲学等人文类学科为主。人文学科普遍关注人性发展和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人文教育课程不仅要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还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职业院校在设置人文课程时,既要考虑到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要考虑到学生就业需要的人文支撑,如职业精神、合作精神、职业素养等。职业院校在设置和开发校本课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充分利用校内有效资源,更要充分运用当地社区、联办企业、教职工中各种课程资源,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和优化校本课程,以文理渗透和融合为主要理念,将社会学、文学和伦理学等课程与工科类课程相整合,同时将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整合,使其可以相辅相成、互相融合。职业院校开发和设置校本人文课程,有利于学校人文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调动起广大师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确保人文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

3营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课内与课外教育形式相结合

一所高校对学生的影响并非在于校内建筑有多么别具一格,或者办学规模有多么庞大,而是在于校内文化是否浓厚和健全。学校文化作为一所高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外观,它对促进学生成长和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课内人文教育转化到课外人文教育的强有力方法之一。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不仅有助于营造出积极、健康的人文校园环境,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参与活动中成长,在参与活动中提高,为自身成为全面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4精简各类专业课程,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首先,专业教育、实习实训、通识教育等相互结合。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全人”既应是技能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所以,职业院校应确保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之间均衡发展,如:可将课程分为四大块,即: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实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组织课程,并精简各类课程,删除一些重复的部分,确保各课程内容都是精华。其次,转换人才培养观念,树立起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意识[3]。比如:各大高校可通过推行“阶梯式网络道德教育”“全员德育”等,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使他们在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可以严格要求自身,全面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5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人文教育平台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交流和沟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和一致好评。职业院校也可以利用现代通讯平台,构建起人文素养培育平台。现代科学技术绝对可以将人文教育从室内转移到室外、由校内转移到校外。将人文教育与现代交流平台紧密结合,在丰富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在改变宣传教育的情况下,以此来增强人文教育内容的有趣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人文教育知识的热情,才能引导学生将人文教育内容转换为内在修养,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言行,激发自身学习的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储备更多的知识技能,以便为自身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6实现人文教育和技术教育的融合

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技术教育、人文教育都只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如果将二者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技能技术的基础上,也能确保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将提升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相结合,这将会成为职业教育转型和改革的最终目的。高职教育具有的人文性、职业性,要求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基本点,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能技术和人文素养,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从人的终极发展目标来讲,人文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使其可以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人文情怀[4]。但应注意的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教学,并不是只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些人文知识,也并不是建构出一个简单的“精神乌托邦”,应该是在这种精神上引导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高职教育教学在技能和专业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也要加大力度关怀人性,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了“最好的自己”。简单来讲,如果职业教育没有帮助学生找到最好的自己,那么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现代高职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确保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我国各大职业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际情况是各大职业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与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人才战略目标不符。因此,职业院校应尽快调整人文教育模式,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确保学生可以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潘劲松,刘大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7):145—147.

[2]张丽娟.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研究[J].正德学院学报,2010(2):42—45.

[3]黄道平.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强化职业人文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9(8):80—81.

校园智慧教育范文3

首先,词汇教学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表面上看,英语词汇之间似乎并没有等级区别,然而实际上在使用频率上英语词汇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掌握那些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核心词汇,然后才是频率较低的词汇,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词汇的用法。另外,一个词语往往有多种意义和搭配方式。有些学生试图一劳永逸地记住一个单词的所有意义和所有搭配,实际上这种方法如果用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来解释就是“i+2”。试图一次性地记住所有意义或者绝大部分意义,这已经在原有词汇储备基础上突然跳跃到“2”的语言输入量,其结果是事半功倍,到最后甚至一个意义或用法也无法记住。因此,当学生在识记一个新单词的时候,应该首先记住一到两种意义和用法,进而再记住其他的意义和用法,从而以i+1的原则来扩展词汇量。

其次,语境原则。克拉申的i+1这一公式是极其笼统的,他并没有详细解释到底什么是“i”,也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1”,事实上因为理论的高度概括性他也无法一一具体解释说明。笔者认为,就词汇学习来说,“i”可以看做一种学习者基本能够理解的语境,这包括句子语境、段落语境、篇章语境、情景语境等。简言之,词汇的学习应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例如,将一个新的单词放在一个句子中或者段落中来记忆效果会更好,因为这个新的单词是“1”,也就是稍微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而能够理解的语境恰好是“i”。两者结合起来正是遵循了i+1原则。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看似增加了学习者的信息输入负担,实际上是更能够加强大脑的记忆力,所记的单词也更加牢靠,同时学生还能知道词汇的具体用法。这就是为什么不能通过记词汇表来记忆单词,因为这种词汇输入已经完全超过了“1”的难度范围。

第三,重复性原则。实际上,我们应该将克拉申的i+1理论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即语言水平的提高应该是从0到“i”,然后到“i+1”,再到“i+1+1”的持续性动态过程,语言水平以这种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提高。换言之,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基础“i”实际上就是上一个浅层次的“i+1”,只有这样外语水平才能一直提高。然而,鉴于人类大脑特殊的记忆模式和存储能力,人们几乎不可能在对一个单词进行一次性记忆后就永远牢固地记住了这个单词,人们总是在记忆、遗忘、再记忆、再遗忘这一过程中最终牢固地掌握词汇。研究者指出(焦燕,2006),人类的遗忘大体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因此,一次性的记忆可能让我们的词汇水平短暂地增长到i+1的水平,然而一段时间后因为遗忘的规律,又很可能会退回到原来“i”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对学过的词汇不断进行重复,以巩固i+1的成果。

二、基于i+1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具体策略

在指出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对于如何提升英语词汇教学质量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解释英语词汇学习的科学理念。大学生的理解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完全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抽出一部分时间将一些英语教学理论,如克拉申i+1理论向学生做简要介绍,让学生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词汇学习。以往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学生跟着教师转,学生并不知道学习的基本原理,很多学生要么盲目地跟随教师亦步亦趋,要么对教师所给出的方法和建议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不予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基本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完全没有认知概念而造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某些教学理论传达给学生,不仅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还要让他们彻底清楚“为何要这样学”。

第二,选择合适的教材,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大学英语教材适当与否不但影响到新模式、新教法的展开,而且终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柳华妮,2003)教材是词汇学习的重要载体,英语教材的选择对词汇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教材的词汇量和词汇难度既不能太难,否则超出了“1”的难度范围,也不能太简单,否则会在“i”的基础上徘徊而难以提高。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教材中一篇课文的生词量在5%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这种生词量的课文基本是在i+1的范围内。这种课文的词汇学习是一种可理解性输入,因而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不同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来进行教材选择,最好是在对本校学生英语水平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教材。

第三,运用多种语言输入形式和途径来扩展学生的词汇量。通过课堂教材扩展词汇只是有效途径之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应该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语言资料来扩大和巩固学生的词汇。调动各种感官进行具体的实践是最有效的外语学习方式。例如,教师个人或者学校组织力量在网上搜集音频、视频、文本英语资料,建立自己的语料库。这种多媒体语料库应该有意识地以学生词汇量扩展为中心,而非传统的语料库形式。因此,在材料本身词汇量的选择上同样应该遵守克拉申的i+1原则,生词量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并通过布置作业和定期检查的方式来给予学生压力,敦促其完成课外学习任务。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自己课堂上所使用的英语话语做出适当调整。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两种极端现象,第一是所使用的英语非常难以致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听懂,尤其是教师英语口语词汇选择上,不少教师倾向于使用那些比较生僻的词汇或者意义。这种课堂授课口语已经超过了“1”的范畴,让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因而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另一种极端的例子是教师总是试图使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意思,这种模式停留在“i+0”的阶段,也不利于学生词汇量的扩大。最好的途径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使用相对于学生来说为i+1难度的英语词汇来表达意义,这不仅能让学生能够基本理解所讲授的内容,还能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尤其是教师应该多使用最近一段时期学生刚学习的词汇,这既是一种巩固也有一些挑战,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词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口语时既不能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一味迁就学生的惰性思维。

三、结束语

校园智慧教育范文4

【关键词】语境;英语词汇教学;青少年文学作品;学习态度;词汇测试成绩

一、引言

随着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语境理论被引入到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时刻以融入到句子和语篇为目的,这样才能掌握其用法,深化对其的理解。为了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本研究采用基于语境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倡导以英语文学作品原著作为手段,这里主要指英文青少年文学作品原著作为手段,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融入到英语词汇教学中去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来证明两个问题:1.基于语境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是否可以改善学生的词汇学习态度?2.基于语境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测试成绩?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为了验证两个研究问题,本实验选取了甘肃一所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系18级会计1班和2班共56名一年级学生进行实验。本实验选择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每个班各有28名学生,年龄从18岁到19岁,有6年的英语学习经验,教育背景也非常相似。在实验过程中,他们使用相同的课本和阅读材料。为了证明实验班在实验前是否与对照班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前进行一次英语能力测试,能力测试采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F=0.002,P=0.996>0.05。由此可知,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的英语水平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可以将这两个班作为对比进行实验。2.研究过程(1)前测。前测包括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都参加能力测试,目的是为了证明在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水平是否有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这两个班可以作为对比进行下面的实验。能力测试采用全国英语应用能力的考试真题,这是教育部批准的一项标准化考试,主要考查职业学院学生在日常和商务交流中使用英语的能力。考试分为A级和B级,能力测试采用英语应用能力B级真题。能力测试内容包括①听力理解②结构③阅读理解④翻译——英译中⑤写作。问卷调查只是在实验班进行,目的是为了了解实验前实验班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态度。问卷调查参考了顾云清和Johnson的词汇学习调查问卷(VLSQ)(1996)。(2)实验阶段。实验每周进行一次,共16节课。除此之外,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课仍然按照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实验班和对照班使用的材料都是英语文学作品原著,教学目标均为目标词汇和目标文化知识的习得,但两个班的教学方法却截然不同。实验班采用基于语境的词汇教学,以英语文学作品原著作为手段,这里提到的英语文学作品原著主要是指英文青少年文学作品原著,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融入到英语词汇教学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对照班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逐句来讲解青少年文学作品原著。(3)后测。实验结束后进行后测。后测采用词汇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作为研究工具。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都参加词汇测试,目的是为了测试实验班学生的词汇测试成绩是否优于对照班。内容包括本学期所学的单词。词汇测试包括五个任务。任务1参考了Laufer&Nation(1999)的产出性词汇知识(CPKT),Task2、3、4、5参考了Webb(2009)的词汇测试,既包括了产出性词汇知识又包含了接受性词汇知识。词汇测试成绩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只有实验班的学生再次参加问卷调查。目的是调查实验班学生的词汇学习态度在实验后是否较实验前的数据有所改变。除问卷调查外,研究者还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分析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态度是否发生了变化。

三、结果和讨论

1.能力测试的结果与讨论。表3.1显示在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的能力测试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目的是确保测试的效度。实验采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3.1中可以推断出F=0.002,P=0.996>0.05则说明两组方差齐性,无显著差异。此外,我们可以看到“t”值是-.109,未达到临界值1.987(t(df)0.05=1.987)。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班的能力测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可以将这两个班作为对比进行实验。下表3.2显示了在实验前进行的能力测试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可靠性分析结果,以确保信度。从表3.2中不难发现,Alpha值为0.800。如果Alpha值大于0.7,这就说明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也就是说,能力测试有很高的信度。2.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问卷调查其中包括10个问题。所有问题可分为两类。从统计结果看出,所有的P值都小于0.05(P<0.05)。统计结果有显著的差异,实验后实验班学生词汇学习态度较实验前有了明显的差异。3.访谈的结果与讨论。除了从问卷调查中得出结论:基于语境的英语词汇教学对实验班学生的词汇学习态度有所改善。研究还需用访谈来证明其可靠性。因此,研究者在后测中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一次访谈,访谈内容如下:1.今后你还会用阅读英文文学作品原著的方法来提高英语词汇能力吗?为什么?2.遇到不认识单词时你会怎么做?3.你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忆单词?访谈结果证明进一步证明实验班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态度有所变化。4.词汇测试的结果与讨论。表3.3显示在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的词汇测试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目的是确保测试的效度。实验采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3.3中可以推断出F=5.209,P=0.026<0.05。由此可见,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词汇测试成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在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能力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得出结论:基于语境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词汇测试成绩有着明显的作用。不难发现,Alpha值为0.811。如果Alpha值大于0.7,这就说明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也就是说,词汇测试有很高的信度。

四、结论

校园智慧教育范文5

我国教育部门针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与社会培训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相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当前教学形式和需求度变化,对于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不断的更新。与此同时,当前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的更新,并且适应当前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需求。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才能使人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认识到了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高职学院的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让人们的这一需求得到了满足,并且承担了培养社会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责任。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的知识层次水平,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所秉承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实现教育与应用统一的关键。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维持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让企业的技术得到创新与传承。社会培训工作的开展,是企业保持技术与时俱进更新,实现长足发展的一大重要保证。通过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工作的同步开展,对于当地的经济体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优化了市场人力资源的结构,实现了产业技术化的变更。

2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的开发路径

3.1“一区”的规划

“一区”的规划,主要是针对于当前的教学需求,构建一个适合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教学实践区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身心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当前的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要围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来开展,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打造一个综合、全面、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要积极地融入多种人才培养形式。例如,在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上,学校可以在学校内部构建文化长廊、展览馆等,让学生感悟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教学实践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起来校外的相关资源,例如与校外社会上的文化馆、革命基地等进行联合,让学生定期的进行参观与体验,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了解,这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另外,现阶段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高职院校内部应该对于相关身心健康教育的资源进行完善,加强基础设施的构建,并且在校园内部定期的开展讲座与辅导工作,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其他素质实现同步成长,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求。

2.2“二园”的建设

“二园”的建设指的是在当前高职院校内,构建软科学与技术服务园与现代化服务业的示范园。“二园”的建设有效地满足了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实现更好地自我成长。学校通过建设相关技术服务园,可以让学生在园区内学习到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了解社会上对于生产技术的需求,给予学生指明新的学习方向。现代化服务业示范园可以有效地对当地服务业的发展需求进行聚集,并且带动社会服务产业的持续发展。“二园”的建设给予了高职院校新的教育发展思路,让教学实践的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社会,为社会培训工作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三地”的实现

“三地”的实现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要实现对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与社会实践以及创业三个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实现“三地”,可以让学生的创业能力、合作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并且打造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培训点。创业基地可以给予学生一个自我创业的环境,并且结合相关创业指导,引入一些具体的创业指导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创业能力的成长。与此同时,“三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训练机会,通过结合实际就业方向与需求,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并且让职业素质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得到保证。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是人才走向社会所面临的重要压力。“三地”的实现让人才有了自由的选择空间,人才可以选择参与继续教育、实践与自我创业。在多种教育模式开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打造一支有资质的师资队伍,丰富第二课堂体系,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校外实践机会,从而让学生在走入社会后,拥有更多自我发展的选择方向。

2.4“四技”的服务

“四技”的服务则是校企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为企业实现技术的开发、转让、咨询与服务。“四技”的服务是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向,是与社会对接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要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并且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在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要对于自身的办学方面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吸引一些优秀的企业来走入学校,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训基地,从而让学校更好地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企业与学校可以共同建立研发课题,共同开展研发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在企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领先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动力。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给予企业合理的技术服务,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联合,将一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在开展办学工作中,企业是其教学实践的重要对象,其与企业的联系十分密切。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实际生产经验,其可以在研究中给予企业一些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生产方面的技术难题。两者的合作对于双方属于一个共赢的选择,双方要在合作中寻找平衡点,将技术、实践、生产与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良好的权衡。

3结束语

校园智慧教育范文6

校园文化的内涵的探究,应该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和作用入手。校园文化是属于社会亚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当下我国的社会文化是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向前发展的。如果把社会文化看作一个大的集合,那么校园文化则是组成这个集合的一个重要元素。那么,校园文化的目标应该和社会文化保持一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发挥校园文化推动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作用。当然,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是存在互动性的,社会文化必然也作用于校园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只有和谐的社会文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一)从文化对象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营造的是和谐文明的全局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合学校的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辅助,在长期的学习,生活,科研,管理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全局文化氛围。要营造出和谐文明的这种校园文化的全局氛围,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灌输到每个对象中去。

(二)从文化内容上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的时代特征

校园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详细地划分是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包括了大学办学理念、大学制度、学术氛围、价值观念、学风校风、文化活动的文化氛围内容和校园建筑、校园公共设施、硬件设施的物化形态内容。大学精神必须在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体现各个大学的校园特色。所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然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大学生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分别从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直接反映出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显著的标志,通过外在的形式展现出的是大学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透过校园物质文化,可以感悟出大学的精神。这样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的建设在传承校园传统和特色的同时,也要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三)从文化目的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坚持“以文教化”的本义,大学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追求真、善、美,从而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认识。通过对广大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国梦”积蓄思想的力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道德教育

1.校园文化中每一个成员的爱国教育不能放松。

校园文化的构成群体包括在校大学生、教师以及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首先,大学生的爱国教育的任务不能全部交给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部分大学仅靠大一大二的四门相关思政课来灌输爱国意识,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往往大学生们只是带着修满必要的学分的目的,参与到这些课程以及最终的考试中去。所以,要把爱国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现在许多大学成立的国旗班,都有很好的爱国教育成效。但是,这些国旗班人才的选拔往往是受到身高、成绩的限制,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制定一个合理国旗班的轮次制度,而不仅仅是为了表面工程,一味地追求身高的统一和成绩的高要求。只有通过这些直观的爱国活动,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其次,作为教师、学校的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爱国教育工作也不容忽视。可以定期组织这些教职工开展有关爱国内容的座谈会或者演讲比赛。现在的大学里,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一些教师或者学校工作人员的爱国意识还不如在校的大学生们。更有甚者,还有教师在课堂上宣传不爱国的负能量,直接影响到所教学生们的意识判断能力。

2.提高教职人员的敬业修养,树立大学生的正确职业观。

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工作,这一定是不容忽视的。要建立详细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考察系统,可以把他们的工作进行量化。当然,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往往选择的工作可能和自己预想的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寻求更好的出路,是他们大部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既然选择了工作,那么就必须认真对待,这就需要良好的敬业品质。这也是现在大学校园文化所要强化的品质。在学生担任学校的一些职务或者社团成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敬业态度。必须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自己担任的每一项工作,才能维持学校的社团工作或者是管理工作的高效运作。

3.把诚信、友善融入到学校的校风校纪。

诚信乃立身之本,许多高校开始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记录,这也就硬性的制约了学生们的不诚信的行为。对于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作弊行为,高校绝对不可以纵容。另外,学校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友善的前提。这样,才有利于融洽的、和谐的交际氛围的营造。友善的培养还可以从校园的公益事业中进行。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只是去某个单位或某个社区走个过场的表面形象工程。公益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的开展,是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在助人、奉献中亲身感受到社会的真、善、美,从行动上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要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原则

1.我们要在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前提下建立“法治”校园。

国外的很多大学在“自由”方面做得比较优秀。美国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自由的氛围,各种思想、行为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但也带来了许多不和谐因素。美国校园的暴力、吸毒等案件发生也在逐渐增加。对于我们中国的大学来说,自由并不等于完全放纵,自由是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上的。在各所大学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种社团活动开展的时候,必须定期对这些社团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不仅仅是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强化学习校纪校规,平时的抽查性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2.一切涉及到校园群体利益的制度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平等、公正”的原则。

如果学校都有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出现的话,那么可想而知,以后学生以后踏入社会又该怎么追求“平等、公正”。对于学校来说,对于每一个专业的态度应该保持“平等、公正”的,体现在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和学生相关的“平等、公正”莫过于奖学金的设置和学生干部的选拨这些活动。这些活动过程必须面向所有学生,并保证过程的透明化和结果的公开化。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必须在工作和教学中保持“平等、公正”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学校就需要对老师的教职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环节,确保教师在整个校园中的先进性。

3.把“法治”融入到制度文化的建设,维护校园安定、和谐的秩序。

当今是个网络时代,网络的及时性和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使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校园文化中的网络管理的制度的完善。尤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法治”一词,必然也需要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对于校园中的信息平台的信息,要有严格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好的整合多媒体资源。在遵循法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融汇到一系列具体的网上教育活动中。譬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宣传;借助现在的微信、人人网站建设心理咨询平台,能够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在学校的主页网站上设立校长信箱、学校管理建议信箱等形式,让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随时提出自己对学校各项工作及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这些具体活动的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师生中得到内化。

(三)就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方面,大学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共同目标

1.大学精神紧密和“中国梦”联系起来。

大学校园里涌动着都是社会上最新鲜、最活力的血液,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校园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紧紧和提出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在大学精神的不断灌输下,可以寻求校园里的“青春榜样”。从校园里身边的榜样人物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青春榜样”的推行,可以从一个人影响到一个班级,进而影响到一个学院后院系之间相互学习,就有利于校园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凝聚。坚持把“青春榜样”文化纳入学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统筹规划,精心谋划,全力保障,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部门协作联动的“青春榜样”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当然,校园里的“青春榜样”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最美现象”一起在校园文化中推行,从校园和社会两方面给予校园群体的正确价值观的判断。而且,不能单单只是认为这些朋辈教育只是针对于校园主体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校的教职工人员也是受教育者。只有教师们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总体目标,才能保证主课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渗透。

校园智慧教育范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时代指导人们树立正确思考,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的价值引领、文化熏陶、理论指导和精神滋养功能,进而可以更好地在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但是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互融合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也不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呢?

一、高校老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对于高校老师来说,他们对大学生进行的是最为直接的教育,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需要接受一定理论性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的教学是由高校老师来完成的,可以说,高校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就是大学老师,因此这些大学老师首先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渗透和教育,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老师自身也需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之后的学习的生活中,学生才可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了正确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一些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它们都包含了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高校老师需要重视这些课程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的时候,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在一些其他课程的教学模中,老师也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将这些教育内容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说,在进行化学工程类课程的教育的时候,老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是什么,同时,老师要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的一些研究情况,取得了哪些进展,还有哪些需要攻克的难关等等,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高校老师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他们自身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还需要积极思考,在文化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可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二、丰富活动形式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面对这种情况,高校也应该不断调整传统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这样才能进一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高校需要丰富活动形式,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比如说,可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就是设置一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参与答题,在答题中可以积累分数,分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去兑换一些相应的奖品。如,在遇到情与法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出合理的选择?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需要知道,法律是维护人们合法利益的有效武器,只要违背了法律,必然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面对情与法之间的矛盾,首先就需要考虑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可以适当考虑“情”的方面,这样可以既尊重了法律的要求,维护了法律的底线,同时也考虑到了实际的情况,通过这样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冷静思考,合理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也可以适当考虑人情,但是需要尊重法律的底线,不能违背法律,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互融合是当今社会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推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同时,还可以丰富文化建设的形式,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加快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孙荣利.地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8,(33):19.

[2]吴宁宁,张颖,于伟.研究生教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基于全国高校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6):39-43.

[3]袁晓凤.浅谈“微文化”传播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J].求知导刊,2018,(33):18-19.

校园智慧教育范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英语;绘本阅读;策略

英语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当下的英语教学中开始融入了英语绘本。但是对于英语绘本的教学我国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无论是教学的方法还是理论都并不成熟。因此为了真正地发挥出英语绘本的作用,则需要不断的优化英语绘本教学的思想和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进行应用,可以解决当下绘本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绘本阅读的兴趣以及质量。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述

1983年的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教授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到人类是通过智力去解决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对于个体而言与生俱来就包含数学逻辑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八种智力。同时还提出了多元智力不属于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元化的一种能力。其具有多元化的形态,且能够提高人类的各种能力。在教育领域中所发展的多元智能理论,则包含多种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等。小学英语绘本本身就具备生活、故事等特征,从教学的应用逐步延伸到教材的本身,继而逐步达到对个体的一种多元且个性化的发展[1]。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选择教学的内容。英语绘本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英语绘本进行选择时是非常重要的,要结合学生本身的认知规律以及逻辑思维,合理的选择教学绘本。通常如果绘本的内容选择过难,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过于简单又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来看,在挑选英文绘本时,应注重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高阶水平,选择具有挑战性的绘本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跳一跳”的方式下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加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推理能力。例如《Ouranimalfriends》,内文讲述了各个动物以及身体的特征,教师可以先讲解一些基础的单词语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动物,发现动物的身体特征。随后为学生推荐阅读绘本《动物派对》,这是《丽声妙想英文绘本》中的一册绘本,该绘本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想要举办聚会。只有小伙伴能够发出所需要装扮的动物的叫声便可以邀请他们来参加聚会。在整个故事里包含着很多的小动物,便于学生对动物进行观察和了解,和教学内容“Ouranimalfriends”相互结合进行学习。

(二)构建英语绘本阅读情境,增强英语绘本阅读的趣味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具备完善的英语口语的环境,日常也未经受过较为系统的英语培训,整体的口语交流能力较差。在实际对英文文本进行阅读时,往往也很难提起兴趣,尤其是阅读文本中的一些关键性以及较难的内容。因此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固有的枯燥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构建英语绘本阅读的情境,营造一个较为生动且有趣的画面,提高学生主动阅读绘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例如,在学习《Christmas》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出圣诞老人送礼物的画面,也可以在课堂上放置一些圣诞固有的物品,激发学生对圣诞节的了解。并引发学生思考圣诞节是哪个国家的节日呢,在这一天会吃什么?有什么习俗吗?Christmasisafestivalinwhichcountry,whatdoyoueatonthisday?Isthereanycustom?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根据《Christmas》这一节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奇普的圣诞夜》Kipper'sChristmasEve,这个绘本讲述的是Kipper踏着雪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圣诞树,边踏雪边思考,圣诞节和平安夜究竟哪个好玩,好玩是因为收到礼物,还是期待礼物的过程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一系列过程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对Christmas的想象、理解以及思考,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2]。

(三)融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不同学生具备不同的能力,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在进行英语绘本教学时,教师应将全班的学生划分三个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适宜的绘本教学,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例如《Anewstudent》这一节课程,教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如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要学会拼读基本的生字词,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应掌握生字词以及语法的使用,能力较好的学生要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流利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在学生掌握了课本内容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MyBestFriend》绘本,深入巩固绘本中的新的单词,可以让学生根据绘本中的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英文对话。通常像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选择对照绘本阅读。水平中等以及较好的学生,可以看着图画或者脱离课本进行阅读,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个体的能力发展。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应用需要从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出发,合理选择绘本,创设多元化的绘本阅读策略,如阅读情境、小组合作等,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口语交流能力,实现对小学生智力的开发,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虹.多元智能理论下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策略探究[J].海外英语,2019(0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