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信息管理范例

校园信息管理

校园信息管理范文1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智慧校园;信息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成熟,传统校园和数字化校园将逐渐落后于时代,“智慧校园”由此而生。通过各种基于微电子技术的器件采集校园内的数据为智慧校园提供智慧的基础,基于此的信息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1智慧校园中运用微电子技术的介绍

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移动设备终端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字化校园在“协调与合作”方面的缺陷,“智慧校园”应运而生。它是“互联网+”时代基于数字校园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高校数据综合与共享的新平台,是由传统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新级阶段。传统的数字校园主要是依靠人工来实现各种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只能够单向传递,存在信息孤岛;对于科研,仅能够进行项目的申报管理。各种基于微电子技术的智能感应器件不断发展,包括位置、光线、影像、方位、温度、湿度、压力、触摸、重力等感应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能够实现各种监测信息的实时获取及上传。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融合产生了物联网。物联网的本质就是在物物相连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将每一个物体作为智能终端的一个大系统。基于智慧校园系统,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人员出入校园建筑、人流密度大小、道路拥堵状态、图书资料借还情况、校园设施运行状态等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管。

2依托与微电子技术,构建智慧校园信息管理模式

由数字化校园发展到现在的智慧校园,数据信息采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传统的人工输入转变为由智能传感器件自动采集信息,智慧校园的信息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1架构模型

基于微电子技术的器件大部分运用在硬件设施层,硬件设施层包括智能感知层、网络通讯层、计算/储存层。智能感知层采用RFID、Zigbee、IPCam、WSN实现校园空间的全面感知,实时采集与校园学习生活相关的环境、师生学习生活轨迹、校园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等信息,为智慧校园对校园实现全面信息采集、分析并实时反馈提供感知层面的基础。网络通讯层:将有线、无线和5G技术相结合,为智能感知层采集到的各种数据提供高速传输服务,是智慧校园能够提供宽带、安全和大范围网络的基础。计算/储存层:以IaaS云计算能力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性能计算机集群为智慧校园提供的数据储存及物理平台,极大地提高现有硬件的利用率,为智慧校园系统能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提供确实可靠的保证。

2.2模式运行及维护

运行维护是保证智慧校园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的关键。运行维护的主体是由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的信息化管理专职人员。智慧校园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包括两个方面:包括智慧校园门户网站的内容建设和智慧服务的运行维护。微电子设备作为智慧校园的基础,是运行维护的重要对象,对智慧校园的所有运行设备及线路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对运行环境全方位的智能监控是保证智慧校园能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运行设备需要根据系统上线运行的需求进行扩充与兼容,保证所有的硬件设施能够融入智慧校园这一大的系统之中。对于已出现的故障,要能够及时响应、解决问题、排除故障,保障系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的状态。在明确运行与维护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师生反映的问题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短时间内解决出现的问题。根据智慧校园故障等级划分,使系统能在所规定的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此外,运行及维护的流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现有条件做出不断地调整、优化。

2.3可视化管理

智慧校园系统中,可视化管理使系统中所需管理的对象及与之相关的所有数据信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系统中,信息化专职人员可以由此清晰地了解所需的全部信息。可视化可以让运维管理人员清楚的了解数量众多的信息化资产,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管道、综合布线、UPS、安全设备、安防设备、监控设备、环境调节设备、智能水表电表等的配置、位置、资源利用率、运行状况、历史记录、档案等一目了然[2]。依托于物联网,将地下管网布局、数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后期运行维护系统有极大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可视化管理,设备的运行情况及健康状况能够被实时的监控,能够预警并提前处理潜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可视化技术CPU、内存、端口的使用率和流量状况等数据能够被实时掌握,便于提高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的效率并减少能源的消耗。

2.4分析预测

智慧校园的建设使得各高校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充分分析这些数据并加以预测,将对教育决策、个性化教育、教学科学评估等就有重要推动作用,随着应用于校园的大数据分析效果逐渐体现出来,这将反作用于智慧校园本身加快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

3智慧校园运用微电子处理技术应用效果

通过对智慧校园建设相关文献的阅读及研究,智慧校园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对于现代化教学的作用十分巨大,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3.1便捷、高效、节能的校园环境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这是国家第一次将“智慧教育”出版在国家制定的政府文件当中。以各种微电子器件为基础构建的智慧校园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全方位指引。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引领智慧校园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共享,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指明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建设内容,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推动智慧校园打造典型示范,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保障智慧校园的建设[3]。建设智慧教室,将学校所有教室、自习室及图书馆通过物联网相连接,将智慧课堂、师生考勤、视频监控、环境调节一体化;建立智慧门禁,智能一体化管理校园师生、车辆、外来访问人员的出入。统一的门户系统提供统一的接入门户和入口界面,根据不同身份角色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师生只需通过此门户网站就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查询。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并能够采集到更多的数据提高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3.2个性化的学习、科研指导

党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广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目标。借助智慧校园,营造智慧育人环境,重视并着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选择人员可以根据智慧校园上的数据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兴趣及优势,由此开设相应的课程。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智慧校园系统可以进一步开放云课程,支持在线学习等学习方式,大大增加学习者学习面的广泛性。借助智慧校园系统构建智慧科研平台,实时跟踪科研的方向、动态、成果,智能管理高校科研工作,将科研活动的展开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在科研申报的过程中,学校师生的基础信息能够实现自动填报,并且能够推送与科研方向相同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科研过程中,智慧校园系统能够提供论文查询、工作协同服务,让团队科研的效率更高。

3.3智能高效的管理、决策系统

随着智慧校园系统的建立,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的应用,传统的管理决策将会逐渐被智能管理、智能决策所替代。通过硬件设施所收集到的数据经分析,可实现教育管理的可视化,校园运行状态的实时监管,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处于智慧校园系统之下,通过大数据为高校及各学院提供各自所需的统计报表,为优化管理决策、提高个性化管理程度提供数据基础。对各学院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能够尽早发现潜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辅助决策,从而提升管理决策水平。

4结语

依赖于微电子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结合当下热门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相较于传统校园以及数字化校园,它具有更高的智能化程度,更能够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智慧校园系统能够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及准确性,大大节约管理成本及能源消耗,帮助高校实现低碳化和高效化。但该系统十分依赖微电子器件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当微电子器件的发展受到限制或遭遇瓶颈时,智慧校园系统也会相应地遇到阻碍与瓶颈。当然,随着科学与社会的前进,智慧校园的建设会不断地优化,智能化的程度也会有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殿军,韩丽艳.高校智慧校园架构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4):357-361.

[2]于长虹.智慧校园智慧服务和运维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8):16-20.

[3]谢幼如,黎佳,邱艺,等.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校园建设与研究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9(5):63-69.

校园信息管理范文2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随后与之相关的领域也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信息资源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信息资源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也有很大建树,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我们目前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信息资源的规模化、多样化,要求高校信息资源在管理过程中,突破传统模式,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实现教育教学最大优化。本文通过对高校信息管理的发展史和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现阶段资源信息现状的全面分析和研究,让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更有效。

关键词:

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高校教育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英文缩写IRM,是高校教学管理顺应现代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是作为一种应用理论来适应当下信息化规模化的技术应用,同时,也是应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管理的一种新的挑战。信息资源管理,狭义地讲,就是单纯的对信息内容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广义地说,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包含了信息内容本身,同时也包括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载体以及与信息相关的所有资源的管理的过程。就我国而言,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发展初期,在管理内容上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但是,通过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在信息资源管理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从发展程度上来看,我国的信息技术化工程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已经做出了转型决策,逐步从单纯的信息资源的建设向管理层面迈进,国家政府层面对信息资源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提倡资源信息的整合化、管理化。高校的教育,为社会各界培养出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在高校被创造和利用,因此对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在国家层面上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资源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信息资源的整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从管理方向来说,是高校运用现代的企业模式和方法,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才管理等相结合,统筹把握,协调管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在信息管理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出版了大量著作,例如《信息管理学》(符福恒,1995年)、《信息管理概论》(王万宗,1996年)、《信息管理基础》(岳剑波,1999年)等,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现代信息技术、文化信息、信息整合、信息资源分析、信息社会化转变等多个方向。这些著作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各界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非常重视,近十年来,我国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呈上升趋势,并且从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上看,越来越缜密,越来越深入。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各高校的信息资源,大致分为两个类型。文献型和文档型。文献型主要以学校图书馆为主,文档型以档案馆为主。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不单单是对学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管理,它同时也要结合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多方面,也要从教学信息作出研究。具体来说,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分以下几类:(1)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方向的管理,主要是整合图书资源,对图书资源进行整体分类排序,建立整体文献资源和部分文献资源的结构,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将图书进行网络、电子资源的整合分析,建立虚拟图书馆。(2)高校档案馆信息资源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机构,对教学信息、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进行系统的计入,方便以后查阅。(3)高校管理信息的管理。主要是高校传统管理信息的管理,设立专业部门,其中包括财务信息管理、教务教学信息管理、科研信息管理等。这些部门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信息产生出来,管理部门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管理信息资源,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互联互通,共同做好高校管理信息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人才的输送方面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使高校信息达到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校人才的素质;从另一方面来说,又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及信息资源的需求,进而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

(一)高效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最大限度地整合高校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做大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信息资源浪费。

(二)高效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从人才基地的基础上拓宽高校信息技术的利用范围,更大限度地加快信息技术化进程,推进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

(三)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可以更好地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可以创造更好的条件,结合高校知识的输送,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三、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学术上已有很高建树,但是在实践中仍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因此,在现实的高校信息管理中,需要我们注意以下问题。

(一)信息资源开发认识不够

在高校管理中,高校的信息资源开发是很重要的,但是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单纯地把信息资源开发理解为信息的采集和整理,而忽视网络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作用,对资源开发认识不够,理解不全面、不彻底。

(二)对高校信息管理建设的投入不够

1.师资力量投入不够。由于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我国仍然属于一个理论范畴,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这个管理问题。因此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就不会有很大的比例,造成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熟练、专业素质不精练。

2.硬件设施投入不够。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相对教学来说,是一个很繁重的工作,因为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不够,忽视管理的发展硬件的投入,例如计算机的投入不能及时更新和增加,不能从效率上有效解决。

3.软件设施投入匮乏。忽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软件投入,例如业务管理平台、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不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发力度不够,对高校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够完善等等。

4.信息资源管理滞后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是高校在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事项。但从高校教学业务来说,信息资源的管理属于新型辅助教学业务,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静态组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信息管理的忽视,往往大部分学校更重视文献信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但是,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制约了信息资源的管理体系的构建。

5.信息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合理的规划。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从一方面来说,就是对高校范围内所有跟教学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的过程,每个环节不容忽视,都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利用高校教学其他管理模式的构建,结合自身弊端,合理地进行规划分析,做到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严密分析和构建。

(三)高校信息资源在内容上不全面

由于我国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发展前期比较慢,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难把握信息内容。例如在很多地区,高校信息资源在内容上,都是不全面的,尤其是校园信息的中,单纯地只限于通知、奖励等,信息内容狭窄,信息量少、不全面。在这些信息资源中,很难找到可以对教师、学生有用信息。

四、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

(一)提高高校管理层对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忽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尤其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的管理层,对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理解不够透彻,认识不够多,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因为,在高校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上,加强管理层对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很有必要。从中国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中出发,教育部门要经常组织高校管理人员培训,加强领导干部在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给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管理方向。

(二)优化整合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在我国高校的管理上,已经有很多学校设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结构的约束,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模式单一陈旧,没有系统的管理约束,造成管理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衔接不够,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很难做到高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高校资源信息库,配有专人负责,精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明确工作岗位职责等,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加强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在管理领域属于新的范畴,很多高校对资源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重视不够,致使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管理领域一个大大的盲区。各个学校经常会把一些没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安排上岗,造成管理工作的停滞不前,阻碍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进程,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适当组织信息管理人员培训,增强友好院校的经验交流,也可以适当地加入新鲜血液,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接轨。

(四)加大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上软件硬件的投入比

在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认识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管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比,在教学财务预算上,增加信息资源管理预算,在硬件上,及时更新管理设备,例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在软件的投入上,多研究开发教学系统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技术,从而可以使资源管理更加有效。

(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高校传统管理,建立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

高校信息资源的数量巨大,内容广泛,要求在信息资源管理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盲目地投入,要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水平,结合高校日常管理,建议一套科学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给高校在管理上提供技术帮助,运用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加准确地把握管理方向和管理模式,提高高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范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校信息管理的管理工作,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推进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赵振营 单位:河南中医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健,杜建华.对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06).

[2]王情香.对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思考[J].经营管理,2012(04).

[3]何艳鸽,张媛,王凤芝.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8(03).

校园信息管理范文3

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了校园的信息化管理,在提升了管理效率的同时,使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加灵活与便捷。但高度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存在诸多漏洞,其中病毒攻击是信息化校园的主要威胁,由于其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和变种快等特点,实际防御和处理效果令人堪忧,建设系统化的防火墙防御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从校园信息化安全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当下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

高校校园;信息安全;现状对策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革新了传统教育的实现方式,在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科研效率的同时,也使校园管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化。功能高度集中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当下各大高校不可或缺的核心管理工具,但是,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智能化的网络管理方式也存在着诸多漏洞,虽然在校园信息化应用初期无过多安全问题,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愈渐成熟,各种病毒等威胁校园信息安全的因素随之而来。信息安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安全,具有动态性、随时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很难做到信息的绝对安全性。信息安全是高校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保障,而信息安全问题已经逐步上升为高校管理难题之一。虽然很多高校在信息安全问题上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但每年都还会出现校园网被攻破、系统瘫痪、数据篡改等安全问题,解决高校校园信息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1高校校园信息化安全问题

1.1硬件问题

首先是硬件设施不完善,在信息化校园建设初期,很多高校安全意识薄弱,出于成本考虑,只是简单地建设部分硬件设施,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再加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系统更新速度较快,部分系统陈旧老化,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和日趋严重的校园安全问题;其次是硬件设备故障问题,校园硬件设备是信息管理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是各类系统软件运行的前提,而在实际校园中,由于硬件质量问题或使用不当等原因,会对硬件设备带来巨大损坏。很多高校考虑到经费不足等现实,硬件设备无法做到及时更新,设备老化严重,这就为火灾等事故发生提供了条件,极大降低了校园整体安全程度;最后是校园一卡通安全问题,一卡通系统是校园智能化管理的关键硬件之一,是学生身份的象征,在高校校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一卡通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卡片管理和使用、系统管理软件安全系数以及数据传输安全性等,其中一卡通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是保障一卡通正常使用的关键。

1.2软件问题

软件是实现信息化校园管理的另一关键要素,选择发展成熟、完善度高的管理系统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很多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做到病毒等外来攻击元素的应对,但仍会存在部分漏洞,很容易被黑客利用,导致信息安全事故发生。而且,任何管理系统都要基于计算机操作系统来实现,而现在的计算机系统本身也存在大量的系统漏洞,而漏洞的发现和修复是一个动态的完善过程,这就为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高校校园信息化系统频繁发生被攻破现象,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节点,如期末考试后、高考后等,黑客通过侵入教务管理系统和招生信息系统等管理系统,恶意篡改考试分数和录取信息等内容,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在部分高校校园内,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修改考试成绩等小广告,可见校园信息安全系统的完善势在必行。

1.3防病毒问题

网络科技的发展同样为黑客带来了方便,各种木马病毒相继出现,活动猖獗,严重威胁着信息化校园的正常管理。木马病毒的入侵会使管理系统服务器数据丢失、系统瘫痪等,而高校管理系统中存在大量的科研数据、学生信息、成绩等重要内容,一旦被成功入侵,后果不堪设想。木马病毒具有传播途径丰富、感染成功率高、升级变种快、生存能力强等特征,在实际防御中很难做到百分之百防范,社会危害性大。虽然针对已出现的木马病毒,校园管理系统会做出对应完善,修补相关漏洞,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木马病毒通常也会使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让我们防不胜防。

1.4系统防御能力差

目前很多系统可以实现对已出现病毒的处理,而对变种或者升级后的病毒无法进行全方位的防御,其中大部分的系统都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局防护工作。完善的高校管理系统不仅要可以满足日常所需,更多的是要具备一定的系统防御能力,以确保在受到外界元素攻击时,能够即时应对并做出反馈,同时完善相应漏洞。而现在的现实是部分高校系统不堪一击,遇到威胁时响应速度慢,防御能力差,应急处理能力缺乏。

1.5垃圾邮件过滤能力差

大量的垃圾邮件不仅占用了有限的宽带资源,同时也常常携带病毒和暴力等不良内容,通过群发进行大面积传播,不仅给日常工作带来压力,同时也给校园系统安全提出了新挑战。虽然目前很多校园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垃圾邮件的过滤,但对于携带木马病毒的高度伪装邮件,难免会疏忽应对,一旦点击邮寄后,后果严重。垃圾邮件的危害本质在于病毒的传播,而且邮件是互联网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实际应对中,即便是配置最新技术的监控设备,也无法实现病毒邮件的完全去除。

1.6宽带流量管理问题

高校校园经常发生校园网流量异常情况,导致在正常时间段内校园网出现拥堵现象,网速很慢,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影响了教师的科研工作。校园网出口宽带有限,一旦被病毒侵入占用大量宽带资源,校园网络将无法正常使用。而且,下载软件的使用亦是校园网流量异常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视频的下载和在线播放,消耗了大部分的流量资源,而一般的防火墙无法区分出流量的性质,再加上下载软件通常采用随机动态端口,给数据包的分析和识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7安全意识薄弱

校园管理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同样是校园信息安全潜在的威胁之一。高校工作人员和师生由于长时间处于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安全的屏障里,在对信息安全的认识方面欠缺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另外,面对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缺乏必要的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大学生本身处世不深,社会经验缺乏,在面对信息安全威胁时,往往难以辨别,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大学生被不法分子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窃取网络社交和购物平台个人信息,然后发送病毒链接给学生,学生一旦点击进去填写相关信息,个人银行卡金额将会被扣除。

2对策分析

对于高校校园信息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考虑到现有技术的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主要是硬件保护和软件完善两个方面,其中建设系统化的防护墙防御体系是保障当下校园信息安全的首要问题。

2.1确保硬件安全

校园信息系统要选择可靠性高、扩展性好的硬件设备,并结合学校实际,尽量选择配置高、系统响应快的服务器,以保证在受到攻击时,系统能够即时做出反馈,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为提升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交换机尽可能选择三层应用层级,并配合UPS双机系统采用双路供电。另外,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带动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革新,系统更新迭代频率快,作为校园管理的核心之一,高校校园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够及时更新换代,做到技术层面的与时俱进,这样也避免了由于设备陈旧或者线路老化带来的火灾等安全隐患。最后,一卡通是高校校园信息化中的核心硬件,是学生身份的象征,因此要确保集成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通过专用算法加入专用标识,防止卡片被复制,并严格禁止一卡通外借现象发生。

2.2提升病毒防御和处理能力

首先系统要能自动完成风险评估,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安全测试等,及时发现系统安全问题,做到有备无患。其次,根据系统不同模块的重要程度,制定不同级别的防御等级,以避免非关键子系统过渡消耗系统资源,做到适度安全和重点防护,特别是系统中的重要数据(科研资料等),要制定出最高级别的防御策略,通过加强对病毒等攻击元素的实时监控,实现对外来攻击的有效预警和防备。最后是对入侵病毒的防御和处理,校园信息管理系统要不断提升病毒防御能力,针对病毒变种升级快的特点,校园系统要结合最新网络技术,构建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防火墙防御体系,对防御薄弱环节和重要模块进行加固处理,合理关闭不必要的网络端口,尽可能降低系统的开放性,而一旦防御体系被攻破,即需要系统具备一定的应急响应能力,这也是保障校园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防护层,而单从现在的科技而言,仅靠系统完成应急处理是不现实的,需要通过人机合作共同完成,一旦系统被攻破后,管理人员要按照预定程序执行应急操作,与各子系统协调配合,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

2.3提升邮件过滤能力

邮件是木马病毒传播的重灾区,校园系统要具备垃圾邮件的识别和过滤功能。邮件现在是各大高校和企业使用最频繁的通讯工具,需要重点关注邮件的安全性。由于部分伪装邮件极高的隐蔽性,仅仅靠系统的智能识别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采取人工辅助的策略,一方面要结合最新技术,配置专业化的监控体系,并根据垃圾邮件特点构建实时更新的特征数据库,同时创建垃圾邮件黑名单,建立起完善的垃圾邮件举报机制,从而使系统储备大量垃圾邮件相关信息,提升系统的垃圾邮件识别能力,实现对垃圾邮件的有效拦截;另一方面,对于过滤后的邮件,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仔细筛选,通过系统与人工的协同合作,共同维护校园信息环境的和谐。

2.4加强校园网流量管理

针对校园网中出现的非正常流量,可通过对流量进行疏导或者是直接封堵,也可以通过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那些病毒性攻击导致的大量流量占用,考虑到病毒扩散性快的特点,要即时采取应对措施,如安装杀毒软件构建网络防火墙等,对病毒元素进行及时拦截和查杀,直接封堵流量占用;而对于下载软件或者在线视频播放引发的流量异常,可针对某一特定软件,进行重点流量控制,限制其流量占用,在恢复了正常网络流量的前提下,保证师生的网络需求。

2.5提升师生信息安全意识

成功的学校教育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结合最新的社会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特定领域的教育。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校园生活逐渐进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智能管理水平,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提升了校园管理的效率。但是,高度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同样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隐患,针对长期处于象牙塔的师生来讲,简直是一个噩梦,特别是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成为了互联网信息诈骗的主要对象。每年都会有学生通过常用的社交和购物平台被骗的事件,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其次是学校的信息安全教育缺乏。学生信心安全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要从自我出发,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诈骗知识,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针对屡次发生的诈骗案件进行集中分析,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另外,考虑到现在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各类移动社交软件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可通过创建微博帐号和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定期互联网诈骗案例和防范措施,使信息安全教育深入到学生生活。

2.6重视校园网安全人才培养

专业化的校园网管理团队不仅可以做到有效控制病毒等威胁,降低事故出现几率,同时也能提升信息化校园的管理效率。学校要注重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培训工作,提升管理人员应对外来威胁能力,使信息化校园实现主动防御、及时发现以及实时处理病毒等威胁,确保校园长期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

3总结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师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的信息安全问题。虽然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具备一定的病毒防御和处理能力,但面对科技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事实,在实际应对环节,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是系统层面的整体防御能力薄弱,在应对突变快、隐蔽性强的病毒攻击时,难以做到绝对的防护,因此,校园信息化改革的重点要放在系统化的防火墙防御体系上面,构建全局性的信息防护安全系统,实现对校园信息系统的全方位立体防护,并辅助人工支持,完成突发事故的紧急应对。

作者:胡功林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阳.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安全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5).

校园信息管理范文4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解决方式

引言

数字图书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改变了传统图书行业的发展格局,给图书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机遇。由于互联网开放性特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要远高于纸质图书馆,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纷纷建立数字图书馆,在很多方面数字图书馆已经逐渐替换和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然而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提升与改进。

一、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1.管理体制不完善。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体系沿袭了纸质图书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较为传统,这种情况导致了数字图书馆没有匹配的资源协同运行系统,导致数字图书资源利用不充分或出现闲置现象。另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时间较短,在管理体制上尚未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各个高校的管理方法也处封闭状态,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2.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是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脱离了纸质载体以数字信息技术对各类图书文献进行存储,并利用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是数字图书馆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但在数字图书馆实际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追求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使用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较为复杂的信息安全性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有黑客入侵图书馆系统,窃取重要资料或恶意攻击服务器,导致数据文件丢失、图书馆系统瘫痪等,给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造成了较大威胁。3.专业人才资源较为匮乏。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实现高效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管理的重要基础,需要具备先进的信息管理理念、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管理。但在现阶段,我国各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人员水平尽管在不断的提高,但仍然难以满足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需求。很多信息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较为传统,对网络信息技术缺乏足够的兴趣。此外,在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缺少专业高效的核心骨干和优秀团队。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措施和对策

1.建立健全数字图书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是到达预定管理目标的前提和基本手段,所以,要不断加强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在传统的纸质图书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新技术,建立适应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和制度。此外,要充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或建立大区域内多所高校的数字图书馆联盟,通过更为开放的管理方法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2.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投入。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稳定运行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图书信息资源的储量,提升了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但其开放性的特点增大了管理的安全隐患。因此,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保障性工作要不断的加强。首先要通过相关的管理运行方式和规章制度来完善分享图书资源的程序,比如利用电子借书证,身份识别技术等手段来控制未知用户的侵入。其次,要定期升级数字图书馆系统的防火墙软件和病毒查杀软件,保证系统处于有效的安全防护之中。第三,可以采用优化的智能算法,将书籍资料的借阅频次,借阅时间进行分类,对浏览量较大的资料进行备份并增加登录借阅通道,以保证系统快速流畅的运行,保证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3.提高信息资源数据库容量和利用率。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容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日益增加,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容量。首先,应该利用电子扫描技术、图片处理技术对传统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提高珍贵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对电子文献的收藏和保管,可以保存到光盘或大容量硬盘存储空间中,并提供有效的网络检索工具,帮助用户快速查阅电子文献资料,提高服务效率。4.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工作。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全面的信息管理经验和丰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要选拔和培养专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需要从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对管理人员队伍进行培训和提升,打造优秀的信息资源管理团队,以保证数字图书馆信息资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持续推动,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图书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有效的信息管理使数字图书馆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现阶段,要继续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培养全面专业的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团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健晖.澳洲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友服务调查分析及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05).

校园信息管理范文5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1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增多,人员流动性频繁,制度也越来越复杂,所需要的材料种类和信息量变大,人事管理人员往往不断重复进行着繁杂的数据统计,而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思考研究和战略决策中。构建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完成各项技术性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科学整合各类人事信息,将复杂的基础工作变得简约快捷,节约人事管理工作成本,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同时有效整合人事管理的流程,能够将人事基础信息、职称评定、绩效管理信息模块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1.2有利于各部门人事数据共享

高职院校每年各部门都会面临各种数据的上报工作,人事信息数据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数据,各部门会频繁使用,数据共享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中很难实现,数据的一致性也就无从谈起。人事部门在整理师资工作需要的信息时,除了人事的基础信息外,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培训等也是人事管理的信息数据之一。在传统操作中,这些数据需要从教学部门、科研部门、各二级学院采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通过引入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记录教师在工作期间所有的相关信息,避免数据出现多方登记,也避免了一个部门需求多种数据的问题,实现各部门间信息的共享。

1.3有利于人事工作的公开公正

人事工作政策性很强,又涉及众多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例如职称评定、人事调动、绩效考核等。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有助于规范人事各项工作的流程,通过系统平台了解人事政策规章制度,随时掌握职称评价的资料,实现人事信息资源共享。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能够提高人事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也便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能客观反映教师队伍的人事情况的特点,帮助学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1.4有利于提供领导决策依据

在传统办公模式下,领导人要了解教职工的情况,可能需要面对一系列的表格,翻阅大料的文件,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在信息化模式下,人事管理人员通过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提炼准确的有效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和客观的依据。通过平台,领导人能够直观、便捷地了解教职工的工作情况,包括教学、科研和相关工作能力,同时能真正实现远程办公、移动办公,24小时数据在线提取服务,随时提取适合各种工作情况的有效数据。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还可以在需要人事信息资料汇总和分析时实现快速高效的实时统计,为决策和组织人事工作提供极为有利的信息支持。

2高职院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2.1人事管理信息化停留在信息数据化

目前,人事管理信息化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即信息的数据化。实行了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仅能提供基本的查询和统计功能。在人事管理的分析决策方面还是要依靠人事专员,数据库只起到辅助、查询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应该思考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是人事管理和决策一种辅助手段。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阶段,数据信息可以依托管理系统发挥更深远的作用,通过信息载体传达决策信号。通过这个过程,信息管理系统就成为辅助管理者决策的重要支撑。

2.2校内信息化管理缺乏共享和统一管理

由于没有进行统一系统的规划,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各自为政,信息共享困难。高职院校不同的行政部门有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往往只针对本部门的业务需要,不能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从而导致校园信息化管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充分利用相关数据,还会出现数据重复、冗余或者不一致的情况,也给后期数据分析带来了不利影响。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部门应建立“多方复用”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端口能与各职能部门实现无缝对接,改善数据信息“各自为政”的现象,实现人事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2.3人事专员和信息技术人员存在“需求—研发”工作的壁垒

在人事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中,存在一些具体人事工作业务标准与信息化技术衔接不畅的问题。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标准、手段和方法的不同,针对同一项业务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也就不能套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同时存在人事专员不了解技术、信息技术人员不了解人事工作的问题,所以基于人事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工作就会存在很大的难度,推行进程也就相对缓慢。可见,技术问题是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壁垒,想要缓解这个问题,需要提高人事专员的信息化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技术研发人员的沟通。

3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构建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新模式

3.1构建基于“多方复用”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业务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同时教职工个性化需求多样、成果业绩体现多元,因此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新模式需优化传统业务形成的条块分割,解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应用水平低等问题。高职院校应构建“多方复用”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平台与各职能部门链接,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通过分类管理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将管理权限细化分工和下放,教职工自助提交信息、院级常规业务审核、校级最终审核形成流转闭环,更全面服务于教职工需求。实现教师信息“一次生成、多方复用、一库管理、互认共享”,切实提升教师管理信息化程度,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多方复用”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具有综合查询功能、计算监督功能和决策导向功能,同时通过手机实现融合的各种移动应用,真正做到24小时移动互联。通过系统平台可以提供职称评定材料、绩效考核数据材料、年终考核材料以及各类人事信息材料的汇总、统计、输出过程。

3.2高职院校“多方复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模块

3.2.1基本信息模块

基本信息模块包括教职工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出生地、参加工作时间、政治面貌、身份证号、资格证书、学历、学位、联系方式、专兼职、是否双师、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和附件材料上传等字段。该信息模块用于记录教职工的基本信息,附件用于上传保存学历、学位证书、各类资格证书和双师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基本信息模块由学校人事处专员负责录入固定信息,变更信息项(学历学位、资格证书等)由教职工本人申请更新及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人事处专员审核后确认变更。基本信息模块按年度更新。“多方复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模块图如图1所示。

3.2.2奖惩信息模块

奖惩信息模块包括奖惩名称、奖惩时间、奖惩部门、奖惩级别、奖惩排名以及附件材料上传等字段。该信息模块用于记录教师奖惩信息,附件用于上传保存教师的获奖证书或相关证明材料。奖惩信息模块由教职工本人录入信息,学院及部门行政专员进行初审提交,学校人事处审核认定。奖惩信息模块按年度更新。

3.2.3培训学习模块

培训学习模块包括继续教育和培训管理两部分。继续教育数据项包括起止时间、主办单位、学习内容、成绩以及附件材料上传等字段。该部分用于记录教职工继续教育相关信息,附件材料上传继续教育相关证书。培训管理数据项包括培训名称、培训起止时间、培训内容、培训类别(岗位能力培训、学历培训、学术交流)、申请经费金额、申请经费来源以及附件材料上传等字段。该部分除了信息录入功能加入审批功能,教师提出申请后,二级学院及部门的培训由二级学院和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批,学校培训由学校人事和学校领导审批。培训完毕后上传培训收获及相关证书附件。培训学习模块由教职工本人录入信息,学院及部门行政专员进行初审提交,学校人事处审核认定。培训学习模块按年度更新。

3.2.4教学工作模块

教学工作模块包括起止年月、授课名称及其他教学工作、课程性质、授课对象及人数、总课内学时数、指导青年教师情况、教学改革成绩、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方面实绩、专业实践情况、督导考评、学生评教和教学质量考核等级等字段。该信息模块用于记录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教学工作模块由学校教务处专员直接录入督导考评、学生评教、教学质量考核数据,其余数据由教职工本人录入信息,学院及部门教学秘书进行初审提交,学校教务处审核认定。教学工作模块按学期按年度更新。

3.2.5科研情况模块

科研情况模块:包括论文、论著、教材、科研项目、课题(起止年月、名称、项目来源及类别、本人角色及完成情况、获奖情况)及附件材料上传等字段。该模块用于记录教职工的科研情况,附件材料上传相关项目结题证书、结题报告、论文查询报告和相关奖励证书。科研情况模块由教职工本人录入信息,学院及部门科研专员进行初审提交,学校科技处审核认定。科研情况模块按年度更新。

3.2.6社会服务模块

社会服务模块包括校内社会工作情况(服务地点、服务事由、服务天数)、校外社会工作情况(服务地点、服务事由、服务天数)、从事社会服务实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该模块用于记录教职工的社会服务情况,附件材料上传相关实绩证明材料。社会服务模块由教职工本人录入信息,学院及部门科研专员进行初审提交,学校科技处和人事处共同审核认定。社会服务模块按年度更新。

3.2.7年度考核模块

年度考核模块:系统以年度考核表形式呈现,根据登录信息自动显示教职工年度考核表所需相应字段,教职工本人只需输入个人年度总结。该模块用于记录教职工的年度考核情况。年度考核模块由教职工本人提交本年度完成岗位职责情况,部门初评、部门领导输入初审意见,选择初评结果(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人事处组织评审会议,输入组委会评审意见;校长审批,反馈人事处;人事处最终记录考核结果。年度考核模块按年度更新。

3.3高职院校“多方复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

高职院校“多方复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需经过教职工本人、二级学院、学校人事管理部门等多个环节的认可和审核,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并且资料收集与数据录入同步完成,同时根据高职院校所需设计输出各类统计报表。系统将具备以下功能。(1)综合查询功能。教职工每年提交录入相关信息材料,可根据不同需求输出结果,打印各种统计报表。各学院、各部门的行政人员也可以根据系统数据自动统计、汇总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量数据,从而既能避免人工统计出现错误,又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用最简单快捷的方法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材料,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工作的效率。这项功能在进行职称审核时更为突出,职称所需的所有数据材料都直接可以从平台调取打印,并且省去了各职能部门会审的过程。(2)计算监督功能。后台可以根据人事部门所需的不同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分析、统计和计算。例如,针对年终绩效考核,对教学、科研、服务三方面的总工作量进行量化,省去了各项数据统计工作,结果也更为直观。另外,定期的数据汇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培养民主监督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能对教职工产生激励作用。(3)决策导向功能。学校领导可以根据系统数据实时了解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和薄弱环节,需要对某项工作(人事改革、师资建设、学科建设)决策时,可以通过平台调取针对性的材料,并提供客观决策依据。

4高职院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4.1顶层设计、规范化管理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服务于学校总体战略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对人事工作系统化整体管理意识进行顶层设计,在系统构建之初,准确定义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和业务流程。当然,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万能的,单凭信息技术解决不了业务的本质问题,需加强业务管理规范和制度化建设。高职院校的人事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人事管理平台中的很多信息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要对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管理规范化可以使越来越多的事务性工作借助信息系统实现简化和有序管理。

4.2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配备校院两级人事信息化管理专员

学校需对人事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提升综合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人事管理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人事处,应该深入各个二级学院及部门,配备校院两级人事信息化管理专员。只有每一个人事管理人员都能利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具体的业务流程操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4.3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人事系统安全保障

高职院校人事信息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和隐蔽性,如果一旦信息泄露,资料盗取或者信息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数据丢失都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人事信息化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信息安全意识,同时高职院校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建立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体系,要求系统可以持续稳定地开展人事信息管理工作。同时,系统要具备数据备份和恢复能力,以防系统崩溃或操作时误删信息,保证人事信息资料的完整性。

5结语

校园信息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

1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对院校安保工作内容进行系统的管理,以此提高安保部门维稳、管理等能力,促进校园安全环境的建设工作。然而,在实际的安保工作中,存在着安保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教育部规定,校园安保人员数量应为院校学生总数的4%到6%。但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64.5%的高校安保人员不足校园总人口的1%,21.34%的高等职业院校比值仅为2%,因此在有限的安保人员的情况下,院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举步维艰,无法全方位地为学生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更可能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将信息化技术引入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中,能够在人员有限的条件下,有效展开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维系着校园的安全。此外,校园保卫工作,任务重,工作量,负责校外人员的登记、校园环境的监控、学生户籍的管理等诸多繁琐的工作,实施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安保人员的管理效率,更便于院校相关领导实时监督安保部门工作情况,了解院校现有的安全隐患,从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及应对,提高了院校的安全系数。

2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信息化缺乏认识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研究加深,高等职业院校安全信息化发展迅速,信息化技术手段也更加丰富,互联网科技技术也渗透到院校部门的各项工作中,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安全信息化,呈现发展不均衡的态势,特别在院校安全信息化观念的问题上,部分教师及院校领导对安全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对安全信息化管理与院校教学的联系,进行充分的认识,导致高等职业院校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造成建设推进难度大、无法推进的问题出现。此外,部分校园安保人员对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不了解、不适应,觉得不必要。

2.2校园安保体系缺乏规范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安全工作,主要以安保人员安全检查、校园巡逻、处理突发事件为主,而对预防校园突发事件,安全教育工作则严重缺失,缺乏校园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及整体性,更无法构建完善的校园安保体系。导致安保人员工作局限化、安全治理对象片面化,处理突发事件被动化。往往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高等职业院校往往赶到事件现场,进行事件的维稳工作,因为缺乏完善的安保体系,在维稳工作进行种,常常出现安保人员无法及时应对的现象发生,甚至由于部分安保人员经验不足,使安全突发事件不断扩大,最终不得不通过报警的方式进行处理。而当事件平息后,院校领导常常组织校园安保人员进行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但因准备不充分,安保人员无法为学生提高充分的教学内容。导致安全教育效果不佳,无法起到安全预防的作用。

2.3安全信息化建设技术滞后

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安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通常借助微信公共平台、互联网网页、QQ群及安全教育平台,实现对学生进行校园安全教育的目的。然而,以上网络应用软件及平台,功能相对独立,且平台与平台间缺乏相对的联系,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无法全面地对安全管理信息化,进行了解。进而导致安全信息化平台使用率及访问率严重下降,无法发挥预期的效果。此外,在安全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上,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无法独立研发平台,往往通过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通过定制的手段,建设符合院校需求的安全信息化平台。

3促进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3.1提高高校安全信息化管理认识

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不仅关系着校园的安全,更维系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建设,与院校思政学科有相互支持、相互辅助的作用。因此院校领导应深入对校园安全信息化的认识,并邀请信息化专业人员进入学校,为院校师生及科室领导进行培训。特别是校园安保部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应结合安保人员的年龄特点、教育程度、思想观念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培训,使其在安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对校园安全信息化有足够的了解,并掌握应用校园安全信息化的技能。此外,高等职业院校领导应重视校园日常安保的工作内容,从日常的巡逻、户籍管理、安全排查到安全教育等环节进行细致的研究,并构建出完善的校园安保体系,并突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使预防工作与教育工作成为校园安保人员的日常工作,并定期展开针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安全讲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校园安全的重要性。

3.2全力构建校园安全信息化平台

针对校园安全信息化技术滞后问题,高校应在结合院校教学特点、学生校园生活规律后,通过招标的方式,寻找出有能力、有信心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通过资金的投入,推动校园安全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从而制定出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安全信息平台。其中在平台的设计上,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信息模块。院校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应涵盖安全新闻、安全工作报告、应急预案图示、安全制度以及校园安保工作计划等方面,以便使校园安全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其次是安全教育模块,由于传统的安全教育费时费力,在场地的选择,讲师的配置上,存在着各种问题。

3.3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安全监控网络

高等职业院校安全信息化管理,不仅仅体现在安全教育,安保管理体系中,也同时在校园安全保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校园安全信息化平台,能够有效地将校园监控设备连接到移动智能设备中,安保人员在日常巡查或户籍管理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对校园内部进行即时地监控。无论是院校内部食堂,或者教学楼、行政楼,安保人员都能够有效地进行监控。此外,在布置监控网络的同时,高校应结合物联网技术,对特定区域、例如高校财务室、行政楼提款机进行改装,从而当有不安全状态出现后,物联网技术能够及时捕捉讯息并信息传递到安保人员移动设备中,并以铃声提醒的形式,引起校园安保人员的注意,以便其及时对不安全状态进行处理,另外,高校在布置监控网络的同时,应将异常监控数据以数据的形式传输到,系统平台,以便相关负责人进行统一的管理,并通过调整具体的安保工作流程,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进而提高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安全系数,保障了院校师生的安全。

4结语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相关科技领域的发展,更提升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水平,从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到校园安保部门信息化管理,再到校园监控网络的布置,信息化不断提升了校园的安全水平。为院校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推动我国校园安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玉满.信息化在高校校园保卫中的重要性[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7(23):75-76,91.

[2]周健,吴炎,朱育红,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趋势[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6-228,242.

校园信息管理范文7

(一)提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对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模块进行需求分析,并按需求制定设计方案与构建系统平台。

(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模和数据库设计

主要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对系统进行建模。采用B/S结构开发模式,将SQLserver后台数据库进行设计与应用,利用Web服务器技术实现校园资源共享与信息管理平台开发。

(三)确定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信息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实验员管理模块、教学管理模块、资产管理模块和系统维护管理模块等。

(四)通过对现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与分析,设计并实现适应现今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管理和网络化管理需求的新系统通过新系统,真正让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相互结合起来。该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并方便与其它系统集成,也利于日后的升级与维护。

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本系统是为实验教学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学生管理而设计,在功能上面向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类用户。在管理员模块,管理员的主要工作涉及到课程安排、设备使用管理和教学质量监督等;在教师管理模块,教师在实验室管理系统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负责实验室使用申请及教师课表查询,作业上传和成绩录入,将班级信息和教学情况向教务管理部门汇总和报告;在学生管理模块,学生在实验室信息管理中充当被管理者的角色,主要具有在线咨询、常用文档下载,提交作业和成绩查询等需求。因此,本系统对需求进行分析,是系统成功搭建最关键步骤之一,只有良好的需求分析,才能搭建出符合实验室应用需求的、优良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一)实验室信息系统基本功能需求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为教学管理部门和实验实训中心提供以实验室检测业务为主,结合其相关业务流程,对实验室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监控和辅助管理。根据实验室的实际工作,对实验室管理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和深入调研。教学职能部门针对全院的实验教学、实验设备、教师授课情况进行信息监控,按教学质量要求进行数据的汇总、统计和上报,能够方便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借助系统对业务流程的检测控制,以及各环节的智能提醒操作,使各级管理人员能够摆脱繁杂事物,加强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实验室信息系统数据需求

计算机实验信息管理系统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多种情况,需要充分完善并对其进行扩展。计算机实验信息系统的主界面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实验课程管理、上机监控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各个部分遵循规范管理流程,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如学生出勤报告单、设备运行情况记录单、上机情况记录单、上机成绩单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无纸化管理水平。系统通过系统日志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杜绝了人为捏造或修改数据的行为。实验室教学检查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以检测报告形式向主管部门和院系汇报。同时,实验室管理员对实验教学监督和实验设备管理等情况以系统日志形式记录,使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达到求实、认真,为优化教学质量监控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实验室信息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管理需求

现阶段,高职院校为了获得较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机器的利用率,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这种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门禁管理和监控管理两个方面。门禁管理是学生进出实验室的一个门槛,用户要进入实验室必须使用学生信息卡并接受信息录入检查,检查通过后才能进入实验室,个人信息也将保存在上机监控管理和信息资源系统中,此时,每个学生只能启动一台机器设备,以方便实验室对机器设备的管理。监控管理主要对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用户进行查询,了解用户的位置与上机时间,对实验室内的秩序以及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尤其对学生上实验课迟到早退现象有了监督依据。同时维护学生的信息安全和查询管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验教学质量监控难的问题,提高了机房的利用率。

(四)实验室信息系统性能需求

根据各大院校的招生规模,实验室教学管理任务逐年递增。每个学员每门实验课信息都需要检查报告,这样对系统的性能要求相对提高,除了要考虑数据的存放方式以及读取方式,还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这些数据放在统一的数据存储层中,实现开放和可移植的数据交换。通过信息技术作为依托与指导,检查分析实验室综合管理。整个平台体系结构的核心,主要由B/S结构开发、Web服务和数据库建模决定着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的最终效果和利用价值。因此,在LIMS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从整体和全局上对系统的灵活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进行考虑。所以,这样的系统要具有易操作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需求分析构建的是一种逻辑模型,而系统设计层面是将逻辑模型转换成可实现的物理模型。这个实现过程将通过软件功能来实现。本系统是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将表示层、中间层、数据资源层分布到不同的单元。表示层由浏览器和动态Web页面构成,主要用于提供可视化的用户界面,将用户数据及页面请求发送给Web服务器;中间层对应Web服务器,是表示层和数据资源层联系的桥梁,其功能是接收用户发来的请求,从数据中处理和分析业务。中间层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以由一台或者随着应用需求增加为多台服务器构成;数据资源层对应数据库服务器,通过数据库服务器对数据库的管理和库中数据的定义、维护、访问以及响应中间层的业务数据请求。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数据的共享,并保证信息与数据的即时性,依托数据与网络结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实现全院各校区实验信息远程共享,提高实验室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这一信息系统在互联网传输过程中,可以实现对不同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由一台WEB服务器、学生信息卡,多功能工作站来实现完成,构成了人机信息处理界面,实现了无纸化管理,达到了资源使用的最大化。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创新了管理机制。

四、总结

校园信息管理范文8

(一)管理体制问题。

在现行的高校管理机构中,档案管理部门一般处于附属或从属地位,有的隶属于学校办公室,有的隶属于图书馆;少数独立建制的也属于弱势部门。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档案管理部门行政地位低,话语权不大,难以有效组织协调各部门参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协同管理。而且,各职能部门或学院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即使学校统一使用校园OA系统办公,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仍然相对独立,各自封闭,不能实现一体化,给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集成化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二)队伍结构问题。

相对而言,高校档案工作者年龄普遍偏大,成分复杂,且以女性占绝大多数。她们实际档案管理经验较为丰富,但专业研究能力不强,对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比较陌生,更缺乏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囿于传统的档案管理认知与偏见,高学历、有活力且对数字化、信息化娴熟的年轻人一般不愿意到档案管理部门工作。因此,当前高校档案工作队伍在年龄、性别、学历、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三)信息标准化问题。

近年来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规模急剧增加,且来源于校内各职能部门不同的业务管理系统软件,运行环境复杂多样,形式不一,从而导致生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格式纷繁多样,不利于档案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迁移,也不利于后期的数据资源开发和利用。所以,当下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的非标准化问题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点、难点之一。

(四)信息安全与凭证问题。

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信息给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与便捷,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在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随时可能被恶意破坏、篡改,且不容易留下痕迹。另一方面,在异构系统环境下,各部门形成的不同门类、不同格式的电子档案在移交过程中难以保持其原始文件的结构信息及内容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升级、转换和迁移等操作过程中,电子档案的凭证作用难以确保其有效性。

(五)信息公开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蕴含着科技发明、文化创新、艺术创意等方面的大量优质信息资源,潜藏着无形的开发和利用价值。这些信息资源的公开利用,将对社会产生巨大、有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这些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辛勤与智慧的结晶,其产权与著作权是教师们的个人权利,应该依法得到保护。如何处理好数字化档案信息公开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摆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困境的突破策略

(一)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意识宣传。

在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是重要的资源。高等院校是知识和人才聚集的高地,其形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更是重要而宝贵的资源。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者不仅要宣传档案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新兴资源的意识,以改变师生们传统的档案认知,使其重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及其管理工作,为档案管理部门收集、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转变管理理念与制定管理政策。

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档案管理已不是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和经验管理,而是现代化信息管理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管理。高校档案工作者应该主动转变思维,更新观念,用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理念取代传统的管理思维。同时,应该强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意识,并制定档案管理政策保护个人信息及知识产权。在档案管理政策允许的框架下,应该无限度地开放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便利,为社会创造效益。

(三)引进和培养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

档案信息化人才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档案信息化人员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推动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为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重视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发掘和引进,完善工作队伍的知识背景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档案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应对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挑战的能力。

(四)推动档案信息标准化及其管理集成化。

合乎规范、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及其技术是档案信息集成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协同各归档部门统一规划和布置,对档案信息数据及其运行环境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其中应包括:压缩格式的规范化、数据交换的规范化、数据加密方式的标准化、水印技术的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的统一化。同时,打破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藩篱”,将学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有效对接,使档案数据资源由分散管理转为集中管理,从而实现全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集成化。

(五)运用计算机网络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保障安全。

网络环境与信息系统漏洞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最突出的安全隐患,是无法回避的威胁和挑战。关于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联合学校有关部门(如学校办公室、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和网络信息共享系统存在的漏洞进行评估、修复,完善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网络体系。同时,定期排查、更新和升级相关管理软件,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