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教学范例

工艺美术教学

工艺美术教学范文1

 

一、“集群式”模块课程简介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外各种新课程理论开始不断涌入国内,随之我国学术界对国外新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也日趋活跃起来,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融入其改革和借鉴的浪潮之中。在层出不穷的各种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新方法中,由蒋乃平先生倡导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又称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引起了职业教育界和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该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优点,同时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和“MES”等西方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新思路,注重融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等不同课程长处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中国特色的职业课程模式。因此我国有些学者明确指出“集群式模块课程”是一种“吸收行业导向型和阶梯训练型的优点,同时借鉴以学科为中心的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长处和我国多年来的职业教育改革经验[1]”的综合性职业课程教学模式。同时有些学者也认为该模式是“利用当今最先进的课程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国情,以市场经济、科技进步为背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可见现阶段,“集群式模块课程”较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现实困境及其职业课程实施和导入方式,也符合职业教育应培养多元复合型新人才的时代需要。   二、“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涵与结构   1.“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涵   所谓集群是指将工作性质相似、相通的若干职业集合为一个职业群的一种方式,主要分析从事该职业群的技术型人才应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系统组合各职业的技术的过程。由此可见,所谓“集群式”模块课程是指学生先广泛地学习某一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后,再分流到某一特定职业进行“专门技术和专门技能教育和培养”[3]的课程实施模式,即对学习者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系统组合。可见“集群式”模块课程的最大优势在于,培养学习者能够掌握统领知识的基础上,逐渐缩小和深入专业领域的学习,从而形成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变动能力。   “集群式”模块课程强调“由大及小”的专业建构,即注重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构建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培养综合的职业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向,相关能力及社会需求,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并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接受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弹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2.“集群式”模块课程的结构   “集群式”模块课程由“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综合素能模块”等三个关系密切的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的课程设置都体现着从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其课程实施过程按先后顺序依次深入推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职业基础模块”。这一阶段主要强调“宽基础”,即强调学习者广泛地学习具有通用性的与一群相关职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进行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思想品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   其次,“职业技术模块”。这一阶段主要注重课程模块的“先后顺序”,该模块是“职业基础模块”学习后的分流和延续,是指奠定职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职业接受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该模块是整个模式中的重要阶段,在具体环节中,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尤为重要和关键,因此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强调教学手段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扎实性。   最后是“综合素能模块”。这一阶段是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后的综合实训过程,即职业教育中的实训环节。实训是目前国内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较为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重要的实践操作环节,因此这一环节不仅要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同时要注重人才的人文性和文化性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可见“集群式”模块课程的三个因子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环环相扣,依次推进,不断调节和保持其结构的均衡性,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工艺美术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思考   工艺美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大致包括工艺品雕塑、服装设计、装潢、动画、平面设计、电脑美术、多媒体制作、工业造型、环境艺术等多方面领域。要建立工艺美术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再进行岗位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集群式”职业分析,并根据其结果把若干专项能力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要素)转化为若干具体的课程内容单元,并结合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再分成相对独立的不同教学单元,使“每个单元为一个教学模块,若干个这样的课程模块组合就构成了一门课程,若干门课程又构成一个大模块”[4]。为此,根据工艺美术专业各职业群的职业分析,试图将其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职业基础模块:包括文化基础课、德育、体育、计算机基础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2.职业技能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特色专业课。其课程内容为从事工艺美术专业的必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培训与强化,强调针对性、应用性及现实性,逐步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单纯的艺术创作转向实用美术技工方面。   3.综合素能模块:此模块主要运用于综合实训之中。#p#分页标题#e#   工艺美术专业的特点在于既重视扎实的专业技能学习,同时强调培养综合艺术能力。因此,综合素能模块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技能升华阶段”,即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之后,在专业教育阶段再分为若干专门方向,以加强职业的针对性和专门性,培养学生一种或两种以上专门技术和综合技能,从而突出技术和知识的先进性。二是“综合素养培育阶段”,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只有高超的技能与身心和谐发展的多元取向的美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自觉学习的能力,促进人才的个性化、人性化发展。   现代社会,尤其是世界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今天,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越来越取向多元和综合。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积极倡导“要实现与用人单位和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素质教育理念。中等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不只是培养技艺型工匠,更不是只强调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而是要培养和造就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能够服务于人类社会、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心和谐均衡发展的,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的多元复合型人才。这是我国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人才的时代诉求。

工艺美术教学范文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针对目前工艺美术岗位能力的要求和今后学生从事职业活动的需要,我们瞄准市场导向,立足专业发展,把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艺术修养、审美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占得先机。   一、顺应市场需求,调整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设计是人才培养规格的主体,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知识结构设计的集中体现。为了让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收集了大量的教改资料,同时与企业主管和专家座谈、交流与沟通,虚心听取企业主管和专家的意见,按照行业、企业用工现状和行业人才需求对课程结构、权重比例、校企课程内容衔接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讨论,相机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机统一,并注重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方法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例如我们将传统课程素描、色彩、图案、字体设计、装饰画等课程归类为工艺美术基础课,结合数字技术在工艺美术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现实,开设了数字摄影、图文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工艺绘画、CAD、Photoshop等课程,将原来的二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拓展为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了学生就业成功机会和专业对口率。   二、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我们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并构建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搭建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在教学《平面构成》“设计法则”一单元时,我们没有进行按部就班的讲授,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了解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和特异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平面设计案例就重复与视觉美的体现、如何以近似表现同一形象的生动变化、发射与渐变的有机融合等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同学们激烈争辩,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教师则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做好调控,注意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及小结,这样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强化学生操作能力培养   在人才供需市场上,中职生的实践能力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充分实现职业教育“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体现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我们调整了教学计划,突出了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性教学力度,并提出了诸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指标体系。具体措施包括:①注重专业理论教学的实践性,由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扎实专业理论基础上的工艺美术设计表达实践。②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   开放实训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包括:各类平面创意设计、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彩色图形图像、文字及多媒体信息处理等。   在课下自主进行实践训练,给学生广阔的实践操作空间。③加强学生在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实习、实训。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执行规范的职业标准,从事实实在在的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在岗位实践锻炼中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个人的就业优势。   顺应市场需求,加强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工艺美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社会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要求,积极主动地改革人才培养结构,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工艺美术教学范文3

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一节富有创造性的课会富有魅力,在教学中教材内容确定以后,教师的工作就是解决形式问题,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讲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一节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很注重教师课堂上对于工艺设计作品的阐述和分析,换个时间和地点,学生的反应却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完全是一种移植,这是老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听任这种态势的发展,将大大不利于为我们现时代的工艺美术设计教学。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应解放思想,不拘与传统观念,乐于接受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中勇于创新,运用独特思维方式。比如在《装饰美术字》教学中,字体结构是难点,学生难以掌握。我们可以把数学分式概念(比例、平行线、对比、均衡等)引进,指导学生合理安排笔画位置,克服难点,提高效果。在意识品质上,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进取心和好奇心,为学生在渴求和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树立榜样。尤其是在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更应该不断进取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调整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工艺美术教学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象是意的寄托物,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个概念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审美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元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其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及主体性,让学生认识到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着主动构建知识的工程,而不是将课本知识和教师的只是简单的装入学生的头脑的过程。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扭转“一言堂”的模式,积极创设情景,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里的东西,在一定审美氛围中让学生轻松接受新型刺激,激发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作的源泉,在想象力的驱动下,学生的创作能力得以发展,这样的作品是学生自信心发展的动力。学生自信心的增强会直接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的去创作作品,长此以往,这样的良性循环对学生意志品格的形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利用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培养其竞争意识,号召学生“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正处于少年争强好胜的心里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他们的这种意识,有意识的运用分组教学法,作品展示法等,让学生进行自我对比自我评价,从而达到自主积极的学习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辅助手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的主体性,就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到社会中去锻炼。如在广告装潢设计课程中,在讲授过基本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市场调研,了解产品包装、广告、图形、文字的构思、构图及其制作过程,并且鼓励学生到广告公司亲自动手实践,在制作工程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差距,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也非一蹴而就的。

人们头脑中都有一定的思维方式,而定向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的天敌,生活中只有摒弃定向思维,才能发现平常实物下的不平常,才会“不走寻常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另外,鼓励学生多欣赏优秀设计作品,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的感受艺术形象,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条极佳途径。

工艺美术教学范文4

关键词:工艺美术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意义;原则;对策

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实践能力强的工艺美术人才成为企业的新宠。高校是高素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工艺美术强调艺术创作与工艺的有机结合,强化产教结合,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提升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

1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工艺美术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1.1促进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可持续发展

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依托人才应用理念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将实践环节渗透到教学的不同环节,利于加深学生对工艺美术知识的了解,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升华,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师设置的实践平台上,学生通过实践能将创作思想转化为作品,即积累实践经验,又能有效提高艺术创作质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通过思考将知识内化,将创作思想迁移到作品创作上,进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2促进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完善

工艺美术专业的特点决定其实践性强,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能完善教学体系,在为学生提供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教学改革在完善工艺美术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托校内或校外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向思想和作品创作转化。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机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开启创新思维,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转化,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1.3促进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结构优化

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能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改革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学校在与企业进行需求沟通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方向进行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设置,进而提高课程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始终保持一致。工艺美术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进行知识体系的优化设置。如一年级的学生注重基础技能培养,二年级的学生注重项目实训参与,三年级的学生注重职业素养培训,目的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夯实知识基础、锻炼实践能力,为后续的岗位参与提供支持。在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时,学校要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通过校企协作完成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工艺美术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

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工艺美术实践教学改革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首先,主体性原则。学校教育的对象和学生的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在传授学生工艺美术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作技能。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教师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能力不足进行针对性指导,能帮助学生快速提升创作技能,进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过程,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开放的氛围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其次,专业性原则。培养高素质工艺美术实践人才是市场对工艺美术专业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求工艺美术人才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高强,同时具备创新能力,能创作出独特的作品。为了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高校在实施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要遵循专业性原则,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计实践项目,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实践教学改革的专业性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探究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使学生将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创作中。再次,科学性原则。工艺美术的实践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托艺术教学规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训练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设计教学方案,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3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工艺美术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3.1以能力培养为依托培养学生多样性实践设计能力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工艺美术实践教学改革,可以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多样性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在工艺美术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是经过调研和论证的,专业课程是与市场需求对接的,目的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以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学生学习的工艺美术理论知识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内化和应用,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才能实现知识迁移,进行有思想的作品的创作。工艺美术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课的实训和专业实习,其中专业课的实训大概占总课时15%左右,毕业实概时间为8周。专业课实训主要是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毕业实习主要是通过项目参与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3.2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即实践能力。工艺美术专业依托企业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高质量实训基地以项目为依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在构建实训基地时,要满足工艺美术的多方面实践需求,目的是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岗位需求结合,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对接。实训基地要稳定,要通过签订长期合作计划,保证实训基地的高资质,同时满足学生毕业实习的需求,在实现实训基地安全、规范的基础上利用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要依托企业建立校内的辅助性实践单位,目的是在企业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需求时,作为辅助,解决实习矛盾。企业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践单位的构建,利于给学生提供多项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或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在学校进行实训。

3.3以成果展示为手段提高学生创作与汇报能力

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的要求或企业的岗位需求。在实践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学生成果展示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项目参与中了解项目运作的全过程,并将自己的实践能力以成果的形式进行展示和表达,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有成果展示的任务为指导,能快速融入项目设计中,通过探究体验成果设计的乐趣,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设计作品并进行陈述。成果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测,是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拓展和延伸。相关调查显示,参与实践成果展示的工艺美术以专业的学生,其思维能力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设计能力也能快速提高。在成果展示前,许多学生的设计理念比较封闭,在参与成果展示的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查阅,知识迁移、思想调用,能设计出非常独特的作品,并能自信的讲述设计过程的苦与乐。参与项目设计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历练,是成长的过程。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汇报,还可以采取学院交流等方式进行,如举办实践交流会,请参加实践的学生讲讲自己的实践感受,同时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学生成果的展示是一种能力的影响,能让其他同学直接感受作品的创作过程,并与其分享作品创作的苦与乐。不论是成果展示还是学院交流,都是与毕业设计相关联,目的是通过高质量作品的创作,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性及实践能力。成果展示是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特色,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成果展示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弥补自己的短板。

4依托有效管理对实践进行监控

对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管理和监控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保障。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时,要通过有效管理策略的制定,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吻合,目的是促进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完成。在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时,要把握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践特色,关注学生的开放式实践学习形态,并强化学生的体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多环节的体验,强化工艺美术知识的系统性应用。首先,管理策略要以人为本,实现实践教学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公平、开放对话。教师是学生实践的主要指导者,也是学生与实习单位的沟通者。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目的是提升管理效果,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在学生参加实习实践前,指导教师要召开动员大会,将详细的实习实践方案进行公布,并对实践要求进行明确。教师要按照制定的实践计划对学生的实践环节和步骤进行监督,并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实践表现等做好详细记录。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个案的讨论,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测,并针对个案进行指导,以保证学生项目的完成度。其次,强化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监控。对学生进行监控的目的是保证学生的实践质量,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对学生实践环节进行监控时,要先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目标,对实践各环节进行严格规范,以保证监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之后要对监控信息进行反馈,从指导教师、学生、企业三个方面的反馈进行切入,为后续学生评价奠定基础。同时要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实践调整,目的是通过实践内容和模式的优化,促进目标的有效落实。总之,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就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专业技能扎实,能适应社会需要的设计型人才。在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阶段,要以能力培养为依托培养学生多样性实践设计能力,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成果展示为手段提高学生创作与汇报能力,依托有效管理对实践进行监控,通过学生、教师、企业三者的有效互动,将各实践环节科学化合理化,以推动工艺美术实践教学有序高质量实施,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华杰,仓平,张渺.基于“一体两翼”专业体系,培养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9,(1):76-80.

[2]詹伟锋.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艺苑,2017,(1):106-107.

[3]唐保平.工艺美术新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J].科教导刊,2018,(35):109-110.

工艺美术教学范文5

当今社会是“视觉文化”时代,以实物性为展示的美术博物馆方式明显优越于复制品和印刷品的方式。一方面,人们更加依靠自己的眼睛认识社会,感知世界的发展变迁,从而使视觉艺术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视觉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直观的可感可视的形象性和非语言交流的教育方式更加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党的十七大旗帜鲜明地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我国艺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大好的历史发展机遇。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而言,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有三:第一,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第二,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第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陶冶人的感情,培养完美的人格。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和提高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如:可通过艺术教育对人进行情感陶冶和净化,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因为艺术教育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无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伴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精神食粮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焦点,而美术博物馆正是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良好平台。美术博物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不仅场馆数量有所增多,馆藏艺术作品也日趋丰富,而其中对大众的艺术教育功能是美术博物馆重要工作之一。人们通过对美术博物馆中各种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对艺术作品文字说明的了解,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蕴藏的内涵和所传达的信息,收获艺术知识,提升文化涵养,进而不断提高审美水平。由于美术博物馆提供的是对艺术作品的展示功能,这就为大众提供了一系列基本的视觉艺术教育。观众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视觉审美的过程中,既可以更加真切的直面原作,也能够更加自由地领会其中所展示的艺术内涵,进而通过视觉上的审美感受艺术的熏陶,从而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带来舒适生活的同时,对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更多层次的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美术博物馆相继出现,艺术展览和活动此起彼伏,这说明艺术活动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毋庸讳言,大多数民众的艺术修养并不高。本文提到的大众的艺术修养,一方面指艺术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指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品味。目前自觉到美术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或懂得欣赏艺术作品的人并不多,这说明大众的艺术修养需要培养。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大多美术博物馆一直沿用轻视艺术的教育模式。

工艺美术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布艺;创新教学

一、美术课堂手工布艺创新教学重要性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明确各级美术教师,要将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美的价值,做出能够反映生活的美学作品。因此,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其实对于手工布艺进行教学就是生活体验对于美学课堂的补充的体现之一。学生对于布匹都不陌生,甚至随身就能摸到,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安排手工布艺创新教学环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原来美术是如此贴近生活。开设美术课堂手工布艺创新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学生亲自实践的环节,所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开展手工布艺创作的比赛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而且学生为了赢得比赛,努力的另辟蹊径,这样大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努力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解决问题,虽然亲自动手确实很辛苦,但是学生们进行的津津有味。再者,有些需要小组才能完成的任务,给学生们交流沟通、互通有无提供了机会,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以及老师之间的合作,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发亮的火花。

二、美术教学中手工布艺创新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目前风靡全学科教学,深受老师以及学生的喜爱,主要是因为情境教学法通过借助图片、音响以及音乐以及视频等资源,创设出了可以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情景,这个情景一定是学生熟悉或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虽然说手工布艺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教学中即便是见到了但是也不一定知道这就是手工布艺,因此,教师要首先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开展循循善诱式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事手工布艺,然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手工布艺。利用课堂导入几分钟,笔者精心从国产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剪辑了一个画面:围裙妈妈戴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的情景。然后问孩子:“对于这个场景,大家在家里也看到过吗?”学生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然后笔者接着问:“那么,大家知道围裙妈妈腰部系的是什么吗?”这个时候,声音一下子变弱,笔者听见同学大声喊了一声“围裙”,于是笔者因势导利:“这位同学很棒,对就是围裙”然后引导孩子给妈妈设计一个围裙,孩子们一听是要送给妈妈的礼物,制作的更加认真了。

(二)强化实践,自主创新

美术教学中手工布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十分强的教授过程。主要还是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形状、色彩搭配以及大小体积等要素,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最初的设计思路,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使得学生的想象力落实到实处,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天马行空。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要耐心观察,对于学生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引导,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速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笔者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以教授手帕的制作为例子,教师首先要将实际物体作为道具展示给学生看,因为学生成长经历较少,因此,对于这些大人比较十分熟悉的东西不要想当然学生肯定也知道,并且播放一段自己提前制作好的微课,来带领学生了解手帕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在正式开始制作的时候,教师需要着重说明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注意安全肯定是前提,然后对于手帕的尺寸以及材料的选择等做出一个大概的规范。引导学生在心里形成一个大体的轮廓,然后,就是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时候了,可以在布料上进行裁剪和缝补。在课堂的最后时间,教师应该留足学生展示作品的机会,即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又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品读欣赏,培养素养

在开展手工布艺的创新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以及模仿自己喜爱的作品。这个环节是不可省略的,因为学生在欣赏以及模仿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在进行一种审美体验。然后观察充分后,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作品的模仿,在模仿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自己观察细节的能力,这对于制作手工布艺是必须要具备的内在能力。比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模仿作品的兴趣,不定期组织手工布艺作品的模仿大赛。对于模仿优秀的作品,设立特等奖、一、二、三等奖。以赛促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模仿作品中,培养了自己耐心、稳重的品质。虽然是模仿的作品,但是要想模仿的惟妙惟肖,也是需要花费学生不少心思,因此,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结语

美术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通过手工布艺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所学习到的不再只是简单的美术知识,更多的是掌握了美术技能的应用路径,也让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得以提升。教师更加需要就手工布艺创新教学予以深入研究,将美术教学理念融入生活,让学生对美术教学产生新的思维和认识,推动学生在艺术之路上走的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天工之城放飞手工的梦想[J].中华手工,2017(06):135.

[2]卢蓉.小学美术手工布艺创新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6(23):198.

[3]周月红.针对小学美术手工布艺创新教学探究[J].戏剧之家,2016(08):203.

工艺美术教学范文7

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群,其想法天马行空、复杂多变,在接受学前教育时仍保留着自己的天性。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学前教育更是要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这导致了现在的美术课程越来越复杂多变,在课堂中引入了陶艺、手工折纸、玩具拼图等多种授课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了手工陶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及如何开展手工陶艺的学习。

关键词:

手工陶艺;学前美术

手工陶艺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之一。现在教育领域逐渐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有些小学甚至直接设立了书法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中也有意识的开始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继承观念,在美术课上开展手工陶艺等课程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本文主要探究了对学前教育开展手工陶艺的作用及开展这项教学的措施。

一、手工陶艺对幼儿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前教育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年龄较低的幼儿,其年龄基本都在五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并没有很好的自制力与理解力,对于学习基本靠兴趣爱好进行。导致学前美术教育必须在教授过程中让幼儿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手工陶艺引进课堂就是为了让幼儿在自主创造中增加学习兴趣,在玩乐中学习基础知识。幼儿对于在手工陶艺的制作课程中自己制作的成品关注度较高,老师可以通过正确引导加强幼儿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从而对灵活掌握知识。如幼儿在制作了较多的小型陶艺以后,学前教育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制作的陶艺进行记录。让幼儿自己计算制作的陶艺个数,从而融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幼儿为自己的陶艺进行命名,加强思维逻辑能力和语文知识的掌握。通过赋予幼儿一种使命感的方式,让其处于对自己陶艺知识的管理地位,从而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融入其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幼儿的创造力

陶艺的可塑能力十分强大,幼儿可以通过想象力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陶艺作品,幼儿在适应了创造的思维以后就会保持这种创造的能力。创造力是一种只有通过从小就积极开发才能在长大后灵活运用的能力。由于传统式教学方式造成我国公民普遍存在想象力差的情况,导致在现在学前教育中十分重视幼儿的创造思维培养。手工陶艺在制作过程是对泥土进行想象后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增强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像有些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制造出会飞的乌龟、产糖果的大树、巫婆式的妈妈等种种不可思议的作品,都体现了幼儿强大的创造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幼儿在陶艺美术课上的引导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学生制作出会飞的乌龟后,学前教育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会飞的乌龟的故事想象,进一步扩展幼儿的创造力。

(三)加强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陶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学生们通过学习加强了对它的了解,继承了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就逐渐接触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学前教育的老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一些陶艺制品,然后通过对相关小故事的了解,让学生对陶艺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了解陶艺,在无意间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如何在学前美术教学中开展手工陶艺学习

(一)教师进行样例示范,并对学生进行及时帮助引导

幼儿没有较好的自制力,如果老师不加以示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发生学生在美术课上径自玩耍的情况。所以将手工陶艺引入学前美术课堂后,老师必须进行样例示范和任务布置。让幼儿在制作陶艺时有一定的目标,即便是完成一个作品的小目标也可以。幼儿的手指不够灵活、对陶艺制作标准没有了解,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极有可能导致作品失败。这容易让幼儿因不断失败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避免作品失败。但在指导时只能给予适当帮助,不能全程教导。

(二)提供一些比较有童趣的陶艺作品,加强幼儿兴趣

在美术课程中进行陶艺教授必须要先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可以通过在课堂中提供一些比较有童趣的陶艺作品的方式解决。在美术教师布置一些兔子、超人、熊大等幼儿比较关注的事物的相关陶艺作品,然后教师通过引导让幼儿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从而进行手工陶艺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的落实。

(三)对幼儿实行鼓励措施

孩子的感知是敏感的,一句不经意间的鼓励就可能让孩子不断在某一领域进行探索。在陶艺的制作过程中也应该对孩子实行鼓励为主的方法,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在陶艺制作时幼儿如果成功应及时夸奖其作品,让其产生劳动后的自豪感;如果制作失败则要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并夸奖在失败作品中其优秀之处,防止幼儿因失败对陶艺产生抵触。

三、结语

手工陶艺的开展有利于幼儿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中引进陶艺课程,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希望可以通过在学前教育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张伯娥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教学范文8

关键词:地方高校;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实践探析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具有属于本地域、本民族的历史积累与文化传承,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与文化符号。传统手工艺技能是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领域中的重要一类。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许多手工艺技能在现代工业革命的冲击下,面临不同程度的衰退和变异。作为地方高校有责任加入到本地区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保护、抢救、研究、传播、创新的行列中,更好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将高校美术教学与地方传统民间手工艺技能相结合,是保护这些优秀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有益于拓展地方高校美术教学内容。

一、青海民间传统手工艺技能内在的价值

青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6个世居民族,各自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历史发展中他们创造了具有强烈民族性、地方性和宗教性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并形成了各自较为完整的制作体系,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潜在巨大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是青海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由于自身局限和社会环境等种种原因,制约了其良性发展。如有的在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发生了改变;有的甚至从原材料和手工艺技术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无形中导致了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变异。所以,青海传统手工艺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是较为严峻的。首先,手工艺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了技术理念落后、产品质量较差以及信息不灵、管理落后的状态;其次,民族文化是逐渐改变的,而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民间手工艺一直强调体现传统,忽视了文化变化的体现,民间手工艺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文化变迁的形势;最后,缺乏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都是“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很多技能逐渐消失或在流传过程中变异。

二、传统手工艺技能与高校美术教学的结合

近几年来,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民间艺术进校园”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本土的传统手工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其理论知识作了探索整理;部分教师对民间传统手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相关的成果。目前,学院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手工艺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如建立实训室,利用多媒体网络,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工艺大师进行教学合作等。通过几年尝试,有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基础方法、要领。学生从临摹艺人们的作品入手,逐渐融入一些当代设计理念和方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设计观念相结合的作品。部分教师开展了传统手工艺技能课题研究,他们注重对传统手工艺的田野调研,对其制作工艺流程等进行深层次挖掘整理。如“青海民族民间美术”等课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再现这些传统技能的工艺程序,让学生学习和领会民间工艺技能和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传统元素进行尝试性艺术设计和创新。目前,已有部分较为成熟的产品投放市场;出版了本土教材“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还有一些教材正在编撰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前传统手工艺遗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投入来实现,而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态,对其生长的原生态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强的依存性和附着性。当地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具有家族性、自发性、随意性等特点。虽然对于民间手工艺保持原有的民间特征是有利的,但随着社会的变化,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已经成为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发展的瓶颈。依据文化、旅游、教育等部门的要求,青海师范大学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是对传承民间手工艺技能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培训中就受训人群的实际需求及现状,注重开放性和交流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灵活性和长效性原则。通过以上形式的互助学习,受益的不仅是传承人,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并创作出一些适应市场、顺应时代审美但又保持了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承、保护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传承人不能完全接受现代设计理念,甚至某些问题上出现理念对立等现象。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发挥高校在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中的作用,是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三、高校美术教学深入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建议

(一)首先必须明确手工艺技能传承、发展的关键是要培养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人才;其次要明确教育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担负传承的重要职能。所以,高校理应从课堂教学、现有专业、技能创新、理论研究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适合的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民间手工艺技能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中。

(二)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地方高校应明确自身在传承中所肩负的重任。具体实施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优势,凸显自身的特色,对于顺利开展此项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注重研究性、创新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巩固高校作为传承民间艺术及其手工技艺的重要阵地。

(三)高校美术学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综合全面的素质、技巧和能力。传统技能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补充现有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不足,让学生接受系统、连贯、全面的教育;也可以让民间艺术在新的载体上得以传承和发展。地方高校在传承过程中,除了可以继续深入对目前合作的非遗传统技能的发掘,还可依据本地区优势,拓宽研究领域。除与设计专业结合外,还可与数字媒体、绘画、雕塑等专业结合,扩大校内传承的辐射面,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了解传统文化。

(四)青海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是在各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瑰宝,必将深刻影响“青海文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强调人的“入念”,带有精神性,而现代设计则讲究合理性,理论是支撑实践和创新的唯一标准和依据。高校在传承过程中应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保护机制,一方面为创新创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并为有关部门的搜集、整理、研究等保护工作献计献策。好的教育一定是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适合在地方高校进行传承。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当地乃至全国其他地方高校的非遗技能传承保护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亮.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中国戏剧,2009(7):59.